物理精品导学案: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人教版选修)Word版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物理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物理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学习目标】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学习重点】电荷守恒定律【学习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学习过程】目标一、电荷1、电荷的种类:自然界中有_________种电荷①、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叫_________电荷;②、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叫_______电荷。

2、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相互____________,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__。

目标二、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法问题一:思考a:一般情况下物体不带电,不带电的物体内是否存在电荷?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怎样的?思考b:什么是摩擦起电,为什么摩擦能够使物体带电呢?实质是什么呢?(1)原子的核式结构及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原子:包括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

)(2)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实质:电子的转移、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1、摩擦起电产生?结果?实质:摩擦起电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上。

得到电子,带;失去电子,带例1、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毛皮带正电,这是因为()A、毛皮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了B、毛皮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了橡胶棒上了C、橡胶棒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了毛皮上了D、橡胶棒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毛皮上了问题二:思考a:接触带电的实质是什么呢?思考b: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导体,接触后再分开,二者所带电量怎样分配呢?电中和现象及电荷均分原理:a、两个带电荷的物体相互接触后都不显电性,这种现象叫做电中和现象。

b、两个相同的带电金属导体接触后,电荷要重新分配,这种现象叫做电荷均分原理。

人教版物理选修3-1导学案: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导学案

人教版物理选修3-1导学案: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导学案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二、学习重点难点电荷基本性质与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应用三、学习过程1.电荷学生阅读教材有关物质内部微观结构的描述,思考和回答问题:(1)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怎样的?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2)什么是自由电子,金属成为导体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积极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问题。

2.感应起电实验:取有绝缘支柱的两个不带电枕形导体A、B,使它们彼此接触。

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反复多次接触球形导体C,使之带正电。

将C移近A,用与有机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分别靠近A、B。

(如图所示)[问题]如将A、B分开,再移走C,A、B带电情况如何?[答]A仍带负电,B仍带正电.[演示证明]将A、B分开,用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检验,学生回答正确。

[问题]将A、B接触,它们是否带电?这说明什么?[答]不带电,说明接触前A、B带等量异种电荷,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中和。

[演示证明]使A、B接触,仍用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检验,学生回答正确。

[问题]若先把C移走,再将A、B分开呢?[答]A、B不带电。

[演示证明]把C移走,将A、B分开,用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检验,学生回答正确.[问]为什么?[学生答]因为将C移走,A上负电荷、B上正电荷不再受C上电荷作用,A、B所带电荷重新恢复原状,在导体内中和而不带电。

静电感应:将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

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感应起电。

【例】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A和B接触一下,再分开一段距离,发现两球之间相互排斥则A、B两球原来的带电情况可能是()A.带有等量异种电荷B.带有不等量异种电荷C.带有等量同种电荷D.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答案:BCD3.电荷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 1全册导学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 1全册导学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 1全册导学案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1全册导学案物理选修课1-1课堂指导案例课题学习目标一、电荷、库仑定律1.理解电荷量和元电荷的概念。

2.能用物质的微观模型和电荷守恒定律分析简单静电现象,知道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一、课前导学1.1752年,伟大的科学家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把天电引了下来,证明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发现天电和摩擦产生的电是一样的,才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

2.自然界有且只有两种电荷:玻璃棒跟丝绸摩擦玻璃棒带正电;橡胶棒跟毛皮摩擦橡胶棒带负电。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用q表示,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用符号c表示。

到目前为止,科学实验发现的最小电荷量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质子、正电子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

这个最小电荷用e表示,它的数值为1.60×10-19c。

实验指出,所有带电物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它,或者是它的整数倍,因此我们把它叫做元电荷。

3.物质的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

原子核的正电荷数量与周围电子的负电荷数量一样多,所以整个原子对外表现出电中性。

电荷守恒定律:无论那种方法都不能创造电荷,也不能消灭电荷,只能使电荷在物体上或物体间发生转移,在此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一些束缚得不紧的电子往往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得到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两个物体带上等量异种电荷,叫做摩擦起电。

一个不带电的金属导体跟另一个带电的金属导体接触后分开,不带电的金属导体便带上了电荷的现象,叫做接触起电。

如果两个导体相同,则它们平分了原来小球所带的电荷量而带上等量同种电荷。

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小球互相接触时,电荷量为0,电荷发生中和。

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的现象,叫做感应起电。

根据同种排斥,异种吸引,电子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高二人教版物理选修31导学案:1.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高二人教版物理选修31导学案:1.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1.2课前篇(学会自主学习——不看不清)【学习目标】1.知道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认识各种起电方式及实质.2.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3.知道什么是元电荷,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单位,知道比荷的概念.【知识储备】1.初中关于静电现象方面的知识.2.知道守恒的概念.【自主预习】1.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异种电荷互相.2.电子和质子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电荷量e=C.实验指出,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电荷量e的.所以,电荷量e称为.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通过实验测得的.3.使不带电的物体通过某种方式转化为带电状态的过程叫.常见的起电方式有、和等.例如:一个带电的金属球跟另一个与它完全相同的不带电的金属球接触后,两者必定带上等量同种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不带电的导体在靠近带电体时,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受到带电体的作用而重新分布,使导体的两端出现电荷.4.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也不会,只能从一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到另一部分;在的过程中,电荷量的总量保持.电荷守恒定律是自然界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在发生正负电荷湮没的过程中,电荷的代数和仍然不变,所以电荷守恒定律也常常表述为: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5.原子核的正电荷数量与核外电子的负电荷的数量,所以整个原子表现为电中性.6.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不同,核外电子的多少和运动情况也不同.在金属中离原子核最远的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这种电子叫做.失去这种电子的原子便成为带正电的离子,离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上振动而不移动,只有自由电子穿梭其中.所以金属导电时只有在移动.【我的困惑】课上篇(学会合作交流——不议不明)【要点突破】1.电荷及其起电方式2.电荷守恒定律3.元电荷【典例剖析】【例1】图1-1-1所示,A 、B 、C 是三个安装在绝缘支架上的金属体,其中C 球带正电,A 、B 两个完全相同的枕形导体不带电.试问:(1)如何使A 、B 都带等量正电?(2)如何使A 带负电B 带等量的正电? 【例2】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挂一轻质小球a ,a 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 的近旁有一绝缘金属球b ,开始时,a 、b 都不带电,如图1-1-2所示,现使b 带正电,则( )A .b 将吸引a ,吸住后不放开B .b 先吸引a ,接触后又把a 排斥开C .a 、b 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D .b 立即把a 排斥开【例3】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一个带8106-⨯+C 的电量,另一个带8102-⨯-C 的电量.把两球接触后再分开,两球分别带电多少?【达标检测】1.关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元电荷就是电子B .元电荷是表示跟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数值相等的电荷量C .元电荷就是质子D .物体所带电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2.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摩擦起电现象说明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也说明通过做功可以创造出电荷B .摩擦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C .感应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D .感应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带电的物体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3.如图所示,原来不带电的绝缘金属导体MN ,在其两端下面都悬挂着金属验电箔.若使带负电的绝缘金属球A 靠近导体的M 端,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 .只有M 端验电箔张开,且M 端带正电B .只有N 端验电箔张开,且N 端带负电C .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左端带负电,右端带正电D .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左端带正电,右端带负电4.M 和N 是原来都不带电的物体,它们互相摩擦后M 带正电荷1.6×10-10C ,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C 图1-1-1A .在摩擦前M 和N 的内部没有任何电荷B .摩擦的过程中电子从N 转移到了MC .N 在摩擦后一定带负电荷1.6×10-10CD .M 在摩擦过程中失去了1.6×10-10个电子5.a 、b 、c 、d 为四个带电小球,两球之间的作用分别为a 吸d 、b 斥c ,c 斥a ,d 吸b ,则( )A .仅有两个小球带同种电荷B .有三个小球带同种电荷C .c 、d 小球带同种电荷D .c 、d 小球带异种电荷6.如图,有一带正电的验电器,当一金属球A 靠近验电器的小球B(不接触)时,验电器的金箔张角减小,则( )A .金属球A 可能不带电B .金属球A 可能带负电C.金属球A 可能带正电D .金属球A 一定带正电 课后篇(学会应用与拓展——不练不通)1.关于物体的带电荷量,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为任意实数B .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某些特定值C .物体带电+1.60×10-9C ,这是因为该物体失去了1.0×1010个电子D .物体带电荷量的最小值为1.6×10-19C2.如图所示,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两个导体球开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下述几种方法中能使两球都带电的是 ( )A .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B .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C .先将棒接触一下其中的一个球,再把两球分开D .棒的带电荷量不变,两导体球不能带电3.如图所示,小球质量分别为m 1、m 2,带同种电荷,电量分别为q 1、q 2,将它们用等长的绝缘细线悬于同一点O ,此时两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相等,则必有( )A .m 1=m 2B .q 1=q 2C .m 1=m 2 q 1=q 2D .不能确定4.如图所示,当将带正电荷的球C 移近不带电的枕形金属导体时,枕形导体上电荷的移动情况是( )A .枕形金属导体上的正电荷向B 端移动,负电荷不移动B .枕形金属导体中的负电荷向A 端移动,正电荷不移动C .枕形金属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B 端和A 端移动 B。

高中物理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1

高中物理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1

高中物理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1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认识电荷,知道电荷守恒定律,了解点电荷、元电荷二、预习内容【问题1】自然界存在几种电荷,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问题2】摩擦可以产生静电,你能找出一两件通过摩擦带上电的物体吗?说说它们分别带的是正电还是负电?【问题3】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用表示。

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简称,用符号表示。

元电荷e=【问题4】甲、乙两同学各拿一带电小球做实验,不小心两小球接触了一下,结果两小球都没电了!电荷哪里去了呢?消失了?你能帮他们解释一下原因吗?【问题5】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带电体可以看成点电荷呢?三、提出疑惑课内探究学一、学习目标1.认识电荷,了解点电荷、元电荷、感应起电。

2.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3.探究点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知道库仑定律二、学习过程【问题1】①请你自制一个简易验电器。

器材准备:一小段金属丝,两条长约2cm、宽约4mm 的金属箔,一个带有塑料瓶盖的透明玻璃瓶。

②摩擦过的物体一定会带电吗?摩擦身边的物体,并用做好的验电器判定它们在摩擦后是否都带上了电。

【问题2】①如图所示,两个互相接触的导体A和B不带电,现将带正电的导体C靠近A端放置,三者均有绝缘支架。

请判断A、B带电情况如何?若先将A 、B 分开再移走C ,则A ,B ;若先将C 移走再把A 、B 分开,则A ,B 。

②讨论交流:接触起电、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的实质是什么?总的电荷量满足什么样的规律?③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三、反思总结四、当堂检测1、关于物体的带电荷量,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为任意实数B .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某些特定值C .物体带电+1.60×10-9C ,这是因为该物体失去了1.0×1010个电子D .物体带电荷量的最小值为1.6×10-19C2如图所示,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 两个导体球开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下述几种方法中能使两球 都带电的是 ( )A .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B .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C .先将棒接触一下其中的一个球,再把两球分开D .棒的带电荷量不变,两导体球不能带电3.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都能吸引轻小物体,这是因为 ( )A.被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硬橡胶棒一定带上了电荷B.被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硬橡胶棒一定带有同种电荷C.被吸引的轻小物体一定是带电体D.被吸引的轻小物体可能不是带电体 4.一个带正电的验电器如图所示,当一个金属球A 靠近验电器上的金属球B 时,验电器中金属箔片的张角减小,则( ) A .金属球A 可能不带电B .金属球A 一定带正电C .金属球A 可能带负电D .金属球A 一定带负电课后练习与提高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已带电的验电器时,发现它的金属箔片的张角减小,由此可判断( )A .验电器所带电荷量部分被中和B .验电器所带电荷量部分跑掉了C .验电器一定带正电D .验电器一定带负电2.以下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是因为电荷的转移,感应起电是因为产生电荷B.摩擦起电是因为产生电荷,感应起电是因为电荷的转移C.摩擦起电的两摩擦物体必定是绝缘体,而感应起电的物体必定是导体D.不论是摩擦起电还是感应起电,都是电荷的转移3.带电微粒所带的电荷量不可能是下列值中的()A. 2.4×10-19CB.-6.4×10-19CC.-1.6×10-18CD.4.0×10-17C 4有三个相同的绝缘金属小球A、B、C,其中小球A带有2.0×10-5C的正电荷,小球B、C 不带电.现在让小球C先与球A接触后取走,再让小球B与球A接触后分开,最后让小球B 与小球C接触后分开,最终三球的带电荷量分别是多少?参考答案当堂检测1.BCD 2AC 3AD 4.AC课后练习与提高1C 2D 3.A4.q a=5×10-6C q b= 7.5×10-6C q c=7.5×10-6C。

(完整版)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讲解及习题)含答案

(完整版)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讲解及习题)含答案

第1章静电场第01节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知能准备]1.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即 电荷和 电荷.2.物体的带电方式有三种:(1)摩擦起电: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失去电子的带 电,获得电子的带 电.(2)感应起电:导体接近(不接触)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 的电荷,而另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 的电荷.(3)接触起电:不带电物体接触另一个带电物体,使带电体上的 转移到不带电的物体上.完全相同的两只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荷量分配规律:两球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均分配;原来两球带同种电荷的总电荷量平均分配在两球上.3.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 ,也不能 ,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 .4.元电荷(基本电荷):电子和质子所带等量的异种电荷,电荷量e =1.60×10-19C.实验指出,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电荷量e ,或者是电荷量e 的整数倍.因此,电荷量e 称为元电荷.电荷量e 的数值最早由美国科学家 用实验测得的.5.比荷:带电粒子的电荷量和质量的比值.电子的比荷为.m qkg C m e e/1076.111⨯=[同步导学]1.物体带电的过程叫做起电,任何起电方式都是电荷的转移,而不是创造电荷.2.在同一隔离系统中正、负电荷量的代数和总量不变.例1 关于物体的带电荷量,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为任意实数B .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某些特定值C .物体带电+1.60×10-9C ,这是因为该物体失去了1.0×1010个电子D .物体带电荷量的最小值为1.6×10-19C解析:物体带电的原因是电子的得、失而引起的,物体带电荷量一定为e 的整数倍,故A 错,B 、C 、D 正确.如图1—1—1所示,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两个导体球开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下述几种方法中能使两球都带电的是 ( )A .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B .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C .先将棒接触一下其中的一个球,再把两球分开D .棒的带电荷量不变,两导体球不能带电解析:带电棒移近导体球但不与导体球接触,从而使导体球上的电荷重新分布,甲球左侧感应出正电荷,乙球右侧感应出负电荷,此时分开甲、乙球,则甲、乙球上分别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故A 正确;如果先移走带电棒,则甲、乙两球上的电荷又恢复原状,则两球分开后不显电性,故B 错;如果先将棒接触一下其中的一球,则甲、乙两球会同时带上和棒同性的电荷,故C 正确.可以采用感应起电的方法使两导体球带电,而使棒的带电荷量保持不变,故D 错误.3.“中性”和“中和”的区别图1—1—1“中性”和“中和”反映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中性”是指原子或物体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对外不显示电性,表现不带电的状态.可见,任何不带电的物体,实际上其中都有等量的异种电荷.“中和”是两个带等量(或不等量)的异种电荷的带电体相接触时,由于正、负电荷间的吸引作用,电荷发生转移、抵消(或部分抵消),最后都达到中性(或单一的正、负电性)状态的一个过程.[同步检测]1、一切静电现象都是由于物体上的 引起的,人在地毯上行走时会带上电,梳头时会带上电,脱外衣时也会带上电等等,这些几乎都是由 引起的.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都能吸引轻小物体,这是因为 ( )A.被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硬橡胶棒一定带上了电荷B.被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硬橡胶棒一定带有同种电荷C.被吸引的轻小物体一定是带电体D.被吸引的轻小物体可能不是带电体3.如图1—1—2所示,在带电+Q 的带电体附近有两个相互接触的金属导体A 和B ,均放在绝缘支座上.若先将+Q 移走,再把A 、B 分开,则A 电,B 电;若先将A 、B 分开,再移走+Q ,则A 电,B 电.4.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在斥力作用下,同种电荷有尽量 的趋势,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而且在引力作用下有尽量 的趋势.5.一个带正电的验电器如图1—1—3所示,当一个金属球A 靠近验电器上的金属球B 时,验电器中金属箔片的张角减小,则( )A .金属球A 可能不带电B .金属球A 一定带正电C .金属球A 可能带负电D .金属球A 一定带负电6.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已带电的验电器时,发现它的金属箔片的张角减小,由此可判断( )A .验电器所带电荷量部分被中和B .验电器所带电荷量部分跑掉了C .验电器一定带正电D .验电器一定带负电7.以下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摩擦起电是因为电荷的转移,感应起电是因为产生电荷B.摩擦起电是因为产生电荷,感应起电是因为电荷的转移C.摩擦起电的两摩擦物体必定是绝缘体,而感应起电的物体必定是导体D.不论是摩擦起电还是感应起电,都是电荷的转移8.现有一个带负电的电荷A ,和一个能拆分的导体B ,没有其他的导体可供利用,你如何能使导体B 带上正电?9.带电微粒所带的电荷量不可能是下列值中的A. 2.4×10-19CB.-6.4×10-19CC.-1.6×10-18CD.4.0×10-17C10.有三个相同的绝缘金属小球A 、B 、C ,其中小球A 带有2.0×10-5C 的正电荷,小球B 、C 不带电.现在让小球C 先与球A 接触后取走,再让小球B 与球A 接触后分开,最后让小球B 与小球C 接触后分开,最终三球的带电荷量分别为q A = ,q B =图1—1—2 图1—1—3,q C =.[综合评价]1.对于摩擦起电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摩擦起电是用摩擦的方法将其他物质变成了电荷B.摩擦起电是通过摩擦将一个物体中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C.通过摩擦起电的两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一定带有等量异种电荷D.通过摩擦起电的两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可能带有同种电荷2.如图1—1—4所示,当将带正电的球C 移近不带电的枕形绝缘金属导体AB 时,枕形导体上的电荷移动情况是A.枕形金属导体上的正电荷向B 端移动,负电荷不移动B.枕形金属导体中的带负电的电子向A 端移动,正电荷不移动C.枕形金属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B 端和A 端移动D.枕形金属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A 端和B 端移动 图1—1—43.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摩擦起电现象说明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也说明通过做功可以创造电荷B.摩擦起电现象说明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C.摩擦起电现象说明电荷可以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D.感应起电说明电荷从带电的物体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上去了4.如图1—1—5所示,用带正电的绝缘棒A 去靠近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B ,B 的金属箔片张开,这时金属箔片带 电;若在带电棒离开前,用手摸一下验电器的小球后离开,然后移开A ,这时B 的金属箔片也能张开,它带 电. 图1—1—55.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轻质小球a ,a 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 的近旁有一底座绝缘金属球b ,开始时a 、b 都不带电,如图1—1—6所示,现使b 带电,则: A. ab 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 B. b 将吸引a ,吸在一起不放开C. b 立即把a 排斥开D. b 先吸引a ,接触后又把a 排斥开 图1—1—66.5个元电荷的电荷量是 C ,16C 电荷量等于 个元电荷的电荷量.7.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绝缘金属球A 、B ,分别带有电荷量Q =6.4×C,Q =–A 910-B 3.2×C,让两绝缘金属小球接触,在接触过程中,电子如何转移并转移多少库仑?此后,910-小球A 、B 各带电多少库仑?8.有三个相同的绝缘金属小球A 、B 、C ,其中小球A 带有3×10-3C 的正电荷,小球B 带有-2×10-3C 的负电荷,小球C 不带电.先将小球C 与小球A 接触后分开,再将小球B 与小球C 接触然后分开,试求这时三球的带电荷量分别为多少?第一章静电场第一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知能准备]答案:1. 正负 2.(1)正负(2)异同(3)一部分电荷 3. 创造消失保持不变[同步检测]答案:1.带电摩擦 2.AD 3.不带不带负正 4 .远离靠近 5.AC 6.C 7.D 8.电荷A靠近导体B时,把B先拆分开后把电荷A移走,导体B靠近电荷A的一端带正电9.A 10. 5×10-6C 7.5×10-6C 7.5×10-6C[综合评价]答案:1.BC 2.B 3.B 4.正负 5.D 6. 8×10-19C 10207.(1) 4. 8×10-9C (2) 1.6×10-9C1.6×10-9C 8. 1.5×10-3C –2.5×10-4C –2.5×10-4C。

高中物理1.1电荷及守恒定律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_1

高中物理1.1电荷及守恒定律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_1

1.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学习目标】1.学生知道电荷守恒定律.2.学生知道摩擦起电,静电感应现象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3. 学生理解元电荷的概念,知道电荷量是不连续的,知道比荷的概念。

【学习重点】电荷守恒定律【学习难点】电荷守恒定律【学法建议】阅读、讨论、合作探究。

【知识衔接】【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2-4页,独立完成下列问题1、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摩擦过的玻璃棒是否一定带正电?2、金属与绝缘体有什么不同?3、物体起电方式有哪三种?4、观察图中验电器和静电计,回答下列问题:①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带电?②怎样判断物体所带电荷的种类?③怎样判断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④验电器与静电计不同之处(写出两点)5、电荷守恒定律:思考与讨论:正、负电子对的湮没与电荷守恒定律矛盾吗?【合作探究】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摩擦起电是创造电荷的过程B.接触起电是电荷转移的过程C.玻璃棒无论和什么物体摩擦都会带正电D.带等量异号电荷的两个导体接触后,电荷会消失,这种现象叫电荷的湮没2.关于电荷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物体的带电荷量可以是任意值B.物体的带电荷量只能是某些值C.物体带电荷量的最小值为1.6×10-19 CD.一个物体带1.6×10-9 C的正电荷,这是它失去了1.0×1010个电子的缘故★3.把两个相同的金属小球接触一下再分开一个很小的距离,发现两球之间相互排斥,则这两个小球原来的带电情况可能是()①两球带等量异号电荷②两球带等量同号电荷③两球原来带不等量同号电荷④两球原来带不等量异号电荷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归纳总结】【练习反馈】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子和质子都是元电荷B .一个带电体的电荷量为205.5倍的元电荷C .元电荷是最小的带电单位D .元电荷没有正、负之分2.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A 、B ,分别带有电荷量Q A =6.4×10-9 C ,Q B =-3.2×10-9 C ,让两绝缘金属小球接触,在接触过程中,电子从 往 转移,转移了★3.如右图所示,有一带正电的验电器,当一金属球A 靠近验电器的小球B (不接触)时,验电器的金箔张角减小,则( )A .金属球可能不带电B .金属球可能带负电C .金属球可能带正电D .金属球一定带负电例1如右图所示,带正电的小球靠近不带电的金属导体AB 的A 端,由于静电感应,导体A 端出现负电荷,B 端出现正电荷,关于导体AB 感应起电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用手接触一下导体的A 端,导体将带正电荷B .用手接触一下导体的正中部位,导体仍不带电C .用手接触一下导体的任何部位,导体将带负电D .用手接触一下导体AB 后,只要带正电小球不移走,AB 不可能带电例2如右图所示,用起电机使金属球A 带上正电,靠近验电器B ,则( )A .验电器金箔不张开,因为球A 没有和B 接触B .验电器金箔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上了正电C .验电器金箔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上了负电D .验电器金箔张开,因为验电器下部箔片都带上了正电练习 图中A 、B 是两个不带电的相同的金属球,它们靠近带正电荷的金球C .在下列情况中,判断A 、B 两球的带电情况:(1)A 、B 接触后分开,再移去C ,则A______,B______;(2)A 、B 接触,先移去C 后,再把AB 分开,则A_______,B_______.(3)A 、B 接触,用手指瞬间接触B 后再移去C ,则A________,B_______。

高中物理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库仑定律 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1

高中物理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库仑定律 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1

高中物理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库仑定律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1姓名班级组别使用时间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两种起电方式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2:知道电荷守恒定律,知道什么是元电荷,什么是点电荷;3:会用库仑定律公式进行计算,牢记各个物理量的含义,知道静电力常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认真阅读,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电荷、电荷守恒的学习,了解客观事物对立统一观点和守恒的思想;2:通过库伦定律的学习,学会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难点:重点:库伦定律,静电感应难点:电荷的守恒定律,物体带点的实质使用说明:本导学案涉及的内容包括第一章的第一节和第二节,需要仔细阅读课文,理解其中包含的含义,通过自己的理解,来完成对这些内容的掌握。

自主学习:(C层—B层)1: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电荷。

2:在课文中提及的带电方式有: 。

区别是:摩擦起电的实质是,感应起电的实质是。

3:电荷守恒定律:。

4:元电荷的含义是:。

点电荷的含义是:。

5:库伦定律的表述是:。

表达式为,在计算量个电荷之间的库伦力的时候,可以将二者之间的的忽略。

6:库仑定律适用条件。

库仑做实验用的装置叫做。

库伦做实验的研究方法是。

静电力常量为。

合作探究:1:(C层—B层)实验:取有绝缘支柱的两个不带电枕形导体A、B,使它们彼此接触。

1)把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彼此接触的异体A,B,判断A,B上的金属箔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2)如果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属箔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3)如果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判断A和B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4)如果再让A和B接触,A和B上的金属箔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重新接触后A和B上的金属箔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2:(C层—B层)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一个带+6×10-8C的电量,另一个带-2×10-8C的电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习评价
1.关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就是电子
B.元电荷就是质子
C.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荷量数值相等的电荷量
D.元电荷就是自由电荷的简称
2.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说明电荷可以被创造
B.摩擦起电是由于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C.感应起电是由于电荷从带电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D.感应起电是电荷在同一物体上的转移
3.带电微粒所带电荷量不可能是下列值中的( )
A.2.4×10-19 C B.-6.4×10-19 C
C.-1.6×10-18 C D.4.0×10-17 C
4.如图3所示,将带正电的球C移近不带电的枕形金属导体时,枕形导体
上电荷的移动情况是( )
图3
A.枕形导体中的正电荷向B端移动,负电荷不移动
B.枕形导体中电子向A端移动,正电荷不移动
C.枕形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B端和A端移动
D.枕形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A端和B端移动
课堂学习流程设计用案人自我创新【课程导学】
一、电荷
[问题情境]
在干燥的冬天,当你伸手接触金属门把的一刹那,突然听到“啪”的
一声,手麻了一下,弄得你虚惊一场,是谁在恶作剧?原来是电荷在
作怪.
1.这些电荷是哪里来的?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怎样的?摩擦起电的原因
是什么?
2.什么是自由电子,金属成为导体的原因是什么?
例1如图1所示,不带电的枕形导体的A、B两端各贴有一对金箔.当
枕形导体的A端靠近一带电导体C时( )
图1
A.A端金箔张开,B端金箔闭合
B.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A端金箔仍张开,B端金箔闭合
C.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将手和C都移走,两对金箔均张开
D.选项A中两对金箔分别带异种电荷,选项C中两对金箔带同种电荷
例2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绝缘金属小球A、B,分别带有电荷量
6.4×10-9 C和-3.2×10-9 C,让两绝缘金属小球接触,在接触过程
中,电子如何转移并转移了多少?




A类
1.关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就是电子
B.元电荷是表示跟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数值相等的电荷量
C.元电荷就是质子
D.物体所带电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2.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现象说明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也说明通过做功可以创造出电荷
B.摩擦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C.感应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
D.感应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带电的物体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
3.如图1-1-3所示,原来不带电的绝缘金属导体MN,在其两端下面都悬挂着金属验电
箔.若使带负电的绝缘金属球A靠近导体的M端,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只有M端验电箔张开,且M端带正电
B.只有N端验电箔张开,且N端带负电
C.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左端带负电,右端带正电
D.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左端带正电,右端带负电
4.M和N是原来都不带电的物体,它们互相摩擦后M带正电荷1.6×10-10C,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在摩擦前M和N的内部没有任何电荷
B.摩擦的过程中电子从N转移到了M
C.N在摩擦后一定带负电荷1.6×10-10C
D.M在摩擦过程中失去了1.6×10-10个电子
5.如图1-1-4,有一带正电的验电器,当一金属球A靠近验电器的小球B(不接触)时,验电器的金箔张角减小,则()
A.金属球A可能不带电
B.金属球A可能带负电
C.金属球A可能带正电
D.金属球A一定带正电
6. 如图1-1-5,小球质量分别为m1、m2,带同种电荷,电量分别为q1、q2,将它们用等长的绝缘细线悬于同一点O,此
时两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相等,则必有()
A.m1=m2
B.q1=q2
C.m1=m2 q1=q2
D.不能确定
7.如图1-1-6所示,当将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不带电的枕形金属导体时,枕形导体上电荷的移动情况是( )
A.枕形金属导体上的正电荷向B端移动,负电荷不移动
B.枕形金属导体中的负电荷向A端移动,正电荷不移动
C.枕形金属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B端和A端移动
D.枕形金属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A端和B端移动
8.当一个验电器带电时,为什么两片金箔会张开一个角度?为什么金箔不能张开更大的角?
9.多少个电子的电荷量等于-32.0 μC?(电子电荷量e=1.6×10-19C)
10.当带电塑料尺子吸引一小纸片,当尺子接触到纸片时,有时纸片会很快地飞开,这是为什么?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