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教案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第6章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栖息地破坏:如城市化、农业扩张、采伐森林等。
-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如过度捕捞、乱采滥挖、盗猎等。
-环境污染:如化学农药、工业废物、生活污水等。
-生物入侵:如外来物种入侵,破坏原有生态平衡。
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进行保护和管理。
-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环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直接价值:对人类有实用意义的价值,如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2.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生物学科教学资源库等。
3.信息化资源:教学课件、视频资料、在线调查工具、生物多样性相关论文和报道等。
4.教学手段: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操作法、调查法等。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提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PPT、视频和文档,要求学生预习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要求设计保护方案,并撰写报告。
-拓展学习:学生查阅推荐的资源,加深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解。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作业进行反思,制定学习计划。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自主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学生通过反思总结,提高自我管理和学习能力。
作用与目的:
-巩固和深化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6.2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2、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3、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4、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2.过程能力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对华南虎相关问题的讨论,结合新新疆伊犁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的特点,训练学生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及语言表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物种多样性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2、教育学生自觉参与保护我们共同家园的活动,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意义和措施三、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新新疆伊犁地区的生态环境的特点,让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归纳总结。
四、教学过程延续,而且不断扩大。
(其主要方法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与树木园或基因库。
目前,全世界1 500余个植物园和树木园均承担着保护植物种质资源的任务。
)(3)离体保护离体保护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尤其是低温技术,将生物体的一部分进行长期储存,以保存物种的种质资源。
提问:有人提出,克隆技术完全成熟时,对于华南虎的保护,用克隆的方法就可以解决。
你认为能收到预期效果吗?为什么?有人提出,一些物种已经灭绝,可以从其它国家引入一些新的物种,以此来丰富物种多样性你认为能收到预期效果吗?为什么?可持续发展:“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总结:世界范围都在关注生物多样性,因为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认识,正是对我们过去行为的一种反思。
从四、课堂小结:由学生来谈本节课的收获五、读一读、练一练阅读下列两个事例事例一: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65年为25.7%,1964年为18.7%,1981年仅为8.53%,并且因遮蔽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有的珍贵药用植物已经绝迹。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设计5:6.2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教案

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3.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4.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能力目标初步学会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教学重点】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教学难点】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教具】挂图、投影、多媒体课件①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②利用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
(4)加强立法、执法及宣传教育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①控制人口增长②合理利用资源③防治环境污染④需要全球合作6.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但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提倡适时地、有计划地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
三、可持续发展1.含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2.采取措施(1)保护生物多样性(2)保护环境和资源(3)建立起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3.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思维拓展:外来物种入侵(1)侵入种对原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生态平衡使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2)引发生态危机的原因:侵入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迁入地环境条件适宜;侵入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缺少天敌的控制【作业布置】【教学后记】。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教學設計】第六章生態環境的保護第2節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一、教材分析本節主要介紹了關注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保護生物多樣性和人們需要樹立可持續發展觀三個問題。
教材採用了開放式的編寫方式,引導學生聯繫個人的生活,放開思路、充分討論,加深學生對有關問題的認識和理解。
二、教學目標1.關注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
2.概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和措施。
3.形成環境保護需要從我做起的意識。
4.進行資料搜集,瞭解我國利用生物技術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進展。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概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和措施。
四、學情分析學生對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生物多樣性的減少以及需要樹立可持續發展觀都有不少瞭解,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應該是比較感興趣的。
五、教學方法探究法,講述法六、課前準備教師準備有關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的教學課件,導學案;學生課前搜集有關的資料。
七、課時安排1課時八、教學過程(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瞭解學生存在的疑惑,使教學更有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1以“問題探討”引入,學生思考回答,老師提示。
〖提示〗1.氣象學家的預言是有科學根據的。
例如,英國《自然》雜誌和《觀察家報》于2004年披露了美國國防部專家組的一份報告。
該報告預測:氣候變化可能演變成全球公害;未來20年氣候變化將成為全球性災難,如英國將會像西伯利亞那樣寒冷,美國等主要糧食生產國將因遭遇嚴重乾旱而出現糧食大幅減產。
又如,我國科學家2004年預言:未來大氣的增溫值將是20世紀的2至10倍;我國華北等地仍將保持繼續變乾旱的趨勢;氣候變暖嚴重影響全球的自然生態系統,農業可能是對氣候變化最為敏感和脆弱的部門之一。
2、通過展示多媒體課件,提出問題:我們為什麼要保護生物多樣性呢?(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1、“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其中的“我們”是指誰?如何理解“共同的”涵義?2、觀察圖6-6,舉出我們所面臨的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以及其形成的原因。
3、分析課本P125實例1,討論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必要性。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6章第2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教学设计

学科德育精品课程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本册书的最后一节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要重点突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主要体现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生态伦理道德观。
本节课采用下面的教学策略进行德育渗透:1、从绿色奥运的歌声导入,让学生加深对绿色奥运的理解,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
2、利用课本资料红树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探究,使学生初步体验探究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认同红树林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初步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3、增加展示袁隆平在田间研究杂交水稻的图片,通过丰富创新课程资源,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民族自豪感,领悟科学家严谨仔细的科学态度与吃苦耐劳的科学精神,产生为社会进步做贡献的志向与愿望。
4、通过开发地方课程资源,搜集天津市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资料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初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更加关注天津市生物多样保护的动态信息、通过了解天津市总体战略规划,关心家乡生态市的建设情况,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认识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把今天的学习与家乡建设的社会责任感相结合。
5、通过角色的扮演活动,使学生确立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意识,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
使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从感受水平、认同水平转变为内化水平。
6、通过青藏铁路与藏羚羊图片的展示,使学生形成热爱生命、珍爱生命的生态伦理道德观。
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红树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过程,认同红树林多样性的价值,初步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通过了解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过程,增加民族自豪感,产生为社会进步做贡献的志向与愿望,领悟科学家严谨仔细科学态度与吃苦耐劳的科学精神。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6.2《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及新闻,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图像,能够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并形成保护环境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3.进行资料搜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
【学习重难点】
1.重点:
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难点:
1.这些环境问题影响到你的生活了吗?
2.你平时的行为是否影响到这些环境问题?
3现在你如何理解“人定胜天”这句话?
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联系自己周围环境的改变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选派代表陈述观点。
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纠正其错误的观点。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联系学生的回答,引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教学过程】
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阶段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课题
通过播放影像资料,如《地球之歌》展示全球环境问题。
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交流。
通过影像资料,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课题。
全球性生态问题
通过图片展示全球性生态问题并指出我们的家园面临威胁,并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看法。
让学生通过对古人思想的领悟,进一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含义。
总结
最后,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播放歌曲《同在蓝天下》,再次激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在音乐欣赏中结束本节课
欣赏音乐、观看图片、总结有关知识。
进一步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板书设计
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人教版高中高二生物必修3《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高二生物必修3《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教案及教学反思一、前言生物学是一门关注生命、环境和健康的学科,近些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的日益突出,高中生物课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要。
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人教版高中高二生物必修3《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一课的教案及教学反思。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 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危害;1.2 掌握国家、地方和个人保护环境的制度和行动;1.3 认识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措施;2.过程与方法2.1 采用小组探究、讨论、实验等方式,启发学生主动思考;2.2 利用多媒体、板书等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2.3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和解决环境保护的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3.2 培养学生责任感和价值观,关注他人和社会;3.3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地球上的生命》的片段,通过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出话题,在和学生探讨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探究活动2.1 探究1:生物多样性丧失(1)让学生自由讨论问题:“为什么说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很重要?”在激烈的讨论后,回答要点和相关知识。
(2)学生观察实验,运用酚酞指示剂检验酸雨的pH值,在小组内探究酸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了解酸雨引起的环境问题。
2.2 探究2:环境污染(1)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了解空气、水、土壤污染的危害和形成原因,比较不同的污染形式和治理方案。
(2)让学生分小组分析一种污染的治理方案,通过辩论讨论得出综合解决方案。
3.案例分析针对我国人口过多、环境污染严重等条件,教师让学生阅读《中国污染问题的根源》文章,分析并总结我国的污染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应对措施。
4.教学总结带领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结合自身的生活实践体验,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提炼。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的教案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的教案(共9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的教案《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的教案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本节聚焦】1、知道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及措施。
3、知道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知识结构】【自主学习】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等。
2、生物圈内________,它们所拥有的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般概括三方面: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4、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_________和________两大类;其中_________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5、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求”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
【合作探究】1、“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其中的“我们”是指谁如何理解“共同的”涵义2、观察图6—6,举出我们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其形成的原因。
3、分析课本P125实例1,讨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
实例1和实例2说明了生物多样性的哪些价值?4、如何保护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否意味着禁止升发和利用【规律总结】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起因、危害、防治措施)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潜在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间接价值2、保护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就地保护——最有效的保护保护措施易地保护3、人类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典题讨论】1、破坏臭氧层的主要污染源是()A。
工业、家用炉灶燃烧矿物燃料B。
有关金属冶炼工业排放的废气C。
汽车尾气D。
工业生产及家庭广泛使用的电冰箱、空调释放的氯氟烃化合物2、下列哪项不属于野生生物资源的直接使用价值()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教案连智婷一、教学目标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3.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4.进行资料搜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三、教学方法探究法,讲述法四、课时安排五、教学过程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北京和纽约,相距万里之遥,然而生态环境问题不会终止在国界或大洲的边界。
大气污染物四处漂散,水污染物流入海洋。
科学家甚至在远在南极的企鹅的体内也发现了我们过去使用的农药DDT。
唐代诗人王勃曾作诗云“天涯若比邻”,生态环境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需要全人类的关注与合作。
关注全球性环境问题1.全球性气候变化:温室效应(CO2)2.水资源短缺:主要是淡水资源短缺3.臭氧层破坏:氟利昂4.酸雨:SO25.土地荒漠化:植被破坏6.海洋污染7.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1.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可以影响热量的辐射。
在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并阻挡红外辐射的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顶罩一样。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越多,热外流越受阻,从而地球温度也就升得越高,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十分严重。
要解决二氧化碳大量增加这一问题,一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要提倡植树种草,增强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
2.酸雨大气中的二氧化硫随雨水降落到地面成为酸雨,一般称pH小于5.6的雨水为酸雨。
酸雨对土壤、江河、湖泊、森林、农作物、建筑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1)成因:酸雨中的酸主要是二氧化硫(SO2)转化而来的硫酸和一氧化氮(NO)转化的硝酸。
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烟尘和汽车尾气。
我国通常是硫酸酸雨。
(2)危害:①酸雨可直接危害植物,造成森林受害和农作物减产;还能使土壤、水域酸化,建筑物腐蚀,金属腐蚀等。
②酸雨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臭氧层破坏在地面空气中的臭氧是一种污染物,对生物有毒害作用。
但位于地球上空25~40km的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则是地球的一个“保护伞”,它能阻止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
研究表明,平流层中臭氧减少1%,紫外线对地球表面的辐射量将增加2%,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将增加,农作物产量将减少。
臭氧的减少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氯氟烷烃如氟利昂等对臭氧有破坏作用。
4.生物富集作用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富集作用。
这些污染物一般的特点是化学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不易排出。
因此生物的富集作用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
生物富集作用可以分为水生生物富集作用和陆生生物富集作用。
水生生物富集作用:水生生物主要通过食物链富集污染物质。
例如,有机氯农药(如DDT)在水中的溶解度虽然很低,但是经过“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肉食性鱼”这样一条食物链,可以成千万倍地富集起来。
陆生生物富集作用:陆生生物体内富集的有毒污染物主要是重金属和化学农药。
陆生植物体内的重金属(如汞、镉等),主要是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
重金属进入动物体或人体后,除了随粪便排出一部分外,其余的则在动物或人体内富集起来并逐渐造成危害。
例如,日本的“镉米”事件。
5.水体富营养化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N、P等植物所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导致藻类等大量繁殖。
藻类的的呼吸作用及死亡藻类的分解作用消耗大量的氧,并分解出有毒物质,致使水体处于严重的缺氧状态,引起水质量恶化和鱼群死亡的现象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田排水。
当它们汇集到池塘、湖泊、海湾时就会使水体中N、P等植物所必需的矿质元素增多,致使藻类植物、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由于繁殖、生长过程需要消耗大量氧气用于进行细胞呼吸,致使水中溶解氧的含量降低。
而且当藻类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死亡之后,其遗体首先被水中需氧微生物分解,从而进一步降低溶解氧的含量,然后被厌氧微生物分解。
同时产生H2S、CH4等有毒气体。
因而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死亡,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水华”,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赤潮”。
6.土地荒漠化(1)原因:植被破坏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如草原的过度放牧,草原植被破坏,有益动物大量减少,病虫害严重,使草原植被退化,原始森林和防护林被破坏。
(2)后果:沙尘暴遮天蔽日,毁坏力极强。
(3)治理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资源;部分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大量营造操场、灌木林和防护林,以林护草,草林结合。
7.生物多样性锐减科学家估计地球上约有1400万种物种,但当前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比如鸟类和哺乳动物现在的灭绝速度可能是它们在未受干扰的自然界中的100倍至1000倍。
主要原因是七种人类活动造成的:①面积对森林、草地、湿地等生境的破坏;②过度捕猎和利用野生物种资源;③城市地域和工业区的大量发展;④外来物种的引入或侵入毁掉了原有的生态系统;⑤无控制旅游;⑥土壤、水和大气受到污染;⑦全球气候变化。
这些活动在累加的情况下,会对生物物种的灭绝产生成倍加快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评估生物多样性的结论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5%~20%的动植物种群可能受到灭绝的威胁。
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危害极大的外来物种名单。
它们是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互花米草、飞机草、凤眼莲牗水葫芦牘、假高粱、蔗扁蛾、湿地松粉蚧、强大小蠹、美国白蛾、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
目前我国有主要外来杂草107种,外来害虫32种,外来病原菌23种。
据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负责人介绍,外来物种对我国的危害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外来入侵物种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
其次,外来入侵物种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优势种群,危及本地物种的生态,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第三,生物入侵导致生态灾害频繁爆发,对农林业造成严重损害。
外来物种进入新的生态系统后可能有三种情形:①因为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②因为新环境中存在其天敌及竞争者而受到控制;③因为缺乏天敌而失去控制,最终破坏原有生态系统,降低了物种多样性。
控制的办法最好从本地寻找其天敌,一般不从原产地引进新物种,原因是有可能产生新的生态危机。
8.微波危害微波的波长范围是1mm~1m,频率范围是300~300000MHz,它的能量不足以使物质产生电离,所以微波不会对生物体产生辐射的危害。
但是,它能起到“加热”的作用。
由于它的穿透力强,不仅可使物体表面温度升高,而且还能深入组织内部,更由于组织内部难于散热,所以内部的温度升得更快。
9.白色污染大量的废旧农用薄膜、包装用塑料膜、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以下统称为塑料包装物)在使用后被抛弃在环境中,难于分解,给景观和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破坏。
由于废旧塑料包装物大多呈白色,因此造成的环境污染被称为“白色污染”。
10.光污染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成3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
(1)白亮污染:当太阳光照射强烈时,城市里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和各种涂料等装饰反射光线,明晃白亮、眩眼夺目。
专家研究发现,长时间在白色光亮污染环境下工作和生活的人,视网膜和虹膜都会受到程度不同的损害,视力急剧下降,白内障的发病率高达45%。
还使人头昏心烦,甚至发生失眠、食欲下降、情绪低落、身体乏力等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
(2)人工白昼:夜幕降临后,商场、酒店上的广告灯、霓虹灯闪烁夺目,令人眼花缭乱。
有些强光束甚至直冲云霄,使得夜晚如同白天一样,即所谓人工白昼。
在这样的“不夜城”里,夜晚难以入睡,扰乱人体正常的生物钟,导致白天工作效率低下。
人工白昼还会伤害鸟类和昆虫,强光可能破坏昆虫在夜间的正常繁殖过程。
(3)彩光污染:舞厅、夜总会安装的黑光灯、旋转灯、荧光灯以及闪烁的彩色光源构成了彩光污染。
据测定,黑光灯所产生的紫外线强度大大高于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且对人体有害影响持续时间长。
人如果长期接受这种照射,可诱发流鼻血、脱牙、白内障,甚至导致白血病和其他癌变。
彩色光源让人眼花缭乱,不仅对眼睛不利,而且干扰大脑中枢神经,使人感到头晕目眩,出现恶心呕吐、失眠等症状。
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彩光污染不仅有损人的生理功能,还会影响心理健康。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他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讲述〗生物多样性包含了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我们说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指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的保护。
〖思考与讨论〗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红树林的消失,使得潮间带多种鱼类、甲壳类、贝类以及多种水鸟因生态环境改变而无法存活和繁衍,并且影响附近多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终使大量的物种无法生存和发展。
红树林能维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防风、抗海潮侵蚀海岸的作用。
因此,红树林的消失还将直接影响附近的农田、养殖场、森林和城市等多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2.可以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检测并获取水稻、小麦等栽培作物野生种细胞中人类所需要的某些优良基因(如抗旱基因、抗病基因等),然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这些优良基因导入到相应的栽培种的细胞中并使之表达。
袁隆平曾利用在海南岛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的普通野生水稻(含有使花粉不育的基因),利用杂交技术成功地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从而掀起了水稻生产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后来,经过分子检测技术得知,野生水稻细胞中至少含有两个增产基因:其中的一个增产基因就能增产18%,两个增产基因则能增产36%。
3.这两例能够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潜在价值(红树、野生水稻等生物很可能还有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重要功能)、间接价值(红树林对海岸的防护作用)和直接价值(潮间带的鱼类、贝类、甲壳类等可供食用、药用和用做工业原料等)。
生物的种类繁多,人类对它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是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森林生态系统同农田生态系统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对自身的调节功能更强大,因而具有更好的稳定性,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芦苇是一种重要的造纸原料,从金鸡纳树中可以提取治疗疟疾的药物──奎宁,这些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板书〗(一)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潜在价值:目前尚不知道2.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其调节功能3. 直接价值(潮间带的鱼类、贝类、甲壳类等可供食用、药用和用做工业原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