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建筑师石上纯也的探索之路

合集下载

建筑的冒险——伊东丰雄建筑设计观再思考

建筑的冒险——伊东丰雄建筑设计观再思考

丰雄成立 了自己的事务 所 ,早 期的建筑作品带有现代性 ,使用质地较轻 的标准工 将资讯媒体作为媒介 ,选择各式各样 的场所和 时间 ,”只有作为持续进行表演的场所 .
料及部件 ,如钢管 ,金属 网 ,穿 孔铝板及透气型织物。在其第一本年谱 及文集 著 城市才得 以存在 ,即最 为梦幻的视觉化表现 ,才会建 立起作为 变样体”的都市空
i西方的现代主义风格。或者说与安藤 忠雄所追求的 ”完整的 ,防御 的 ,城堡式 ” 筑不同 ,伊东丰雄追求建筑的漂浮性 ,薄膜 性与流动性。 ̄m_/T仅在 自己的建筑设 品 中不 断地 带给人们 惊喜 ” ,更影 响着例如妹 岛和世 ,西泽立卫 ,藤本 壮介 , :纯也等年轻一代 日本建筑 师的设计观 。伊东 丰雄的建筑时代精神 ,不断创新和 富 E化的空间特质与伊东 自身 的设计 思想 ,创作态度和工作方法是密不可分 的。伊 东 自己的建筑作品时说 ,其实每一件建筑作品 都是在进行着一次冒险。
雄深受菊竹清训所提倡 的新陈代 谢派 “瞬时建筑”的理论影 响 ,认 为建筑是 瞬 空间。那是光在流动 ,意 义在漂浮 ,风也会流逝 的持续 变化的柔软漩涡的空 间。 ”伊
现 象” ,形式应该 是可 变的 ,并且能 够顺 应 自然和 历史的背景而 变化。1 971年 东丰雄甚 至只关心建筑 在此刻或其后 2O年做何 用途。他认为 , ”建筑 的瞬时 陛 只
《风之 变样 体》 (凰 变檬体 ,1 989)一书中就 阐述 了别样的建筑设计观 。 ”风之 间。也许作品风之塔正是此理念的延续
#体的建筑 ,如果只是如 风一样的轻盈与可移动的状态的话那就太可惜 了。建筑应
£赋予如身体般强 大的形式 可 以排解郁 闷 ,带来安心 清爽与舒适 ”。这其中伊 风之塔(Tower of W inds,1 986年 )是将伊东丰雄推 向国际当代建筑师之列的作 品了。

石上纯也2

石上纯也2

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位于纽约曼哈顿的精品店在今年2月份开业,与繁华的市中心相比,它位于较偏僻的Meatpacking District,这个精品店的设计来自日本年轻设计师石上纯也(Junya Ishigami)。

山本耀司纽约店结合所处位置的地形特征,在原有建筑的基础进行了巧妙的设计。

原先的建筑是Boss Models 办公室,这个单层房子处在两条街的交汇处的三角形地带。

石上纯也(Junya Ishigami)将原先的建筑一分为二,如同切蛋糕一样从从中间割出一条安静的小巷,一头宽一头窄,贯通两条街道,自然割出商店的两个功能区,并且在地面上保留了原有建筑的痕迹,在两条街道的交汇处也作了流畅弧形的修正。

原先建筑的砖块经过清理,清除原先涂上的颜色,然后配合更大的窗户搭建成新的建筑,室内格外简介,纤细的衣架展示着服装。

原先所处地的建筑,Boss Models 办公室,一个工业化的建筑。

(以上图片来自TrespassersWill和domus)一些介绍可见domus(via:dezain)。

这样的修正重建建筑,保留了原先所在地的一些有形无形的东西,看上去是一段连续的生长历程。

[更新9/2/2008,更多图片可见这里]石上纯也(Junya Ishigami)1974年出生,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然后在SANAA工作四年,2004年成立自己的事务所。

2005年米兰家具展上设计了LEXUS 雾霭展厅。

桌子,9.5m×2.6m×1.1m,厚度只有3毫米。

为一家餐馆作的设计。

Junya Ishigami 为神奈川工科大学(Kanagaw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设计的一个工作室空间Kaitworkshop。

更多石上纯也设计可见JDN。

2007年东京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space for your future 展上,石上纯也的设计,一个巨大的氦气球,四层楼高,一吨重,表面为高反射的铝膜,乘坐自动扶梯而上,不同角度将获得不同的视觉体验。

日本建筑“抽象性”从筱原一男到石上纯也的继承与发展

日本建筑“抽象性”从筱原一男到石上纯也的继承与发展

DC STUDIES日本建筑“抽象性”从筱原一男到石上纯也的继承与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Abstraction in Japan from Shinohara to Ishigami 文/张宁 ZHANG Ning张宁/墨尔本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摘要:本文以日本现代建筑师系谱为切入点,分析了系谱中筱原一男、伊东丰雄、SANAA、及石上纯也之间的师承关系。

同时本文通过讨论不同时期建筑师的建筑理念、教育背景、工作经验、经济社会条件等外部因素,研究了建筑“抽象性”在筱原一男到石上纯也这一系谱中的传承及发展。

关键词:住区、日本现代建筑、师承关系、筱原一男、伊东丰雄、SANAA、石上纯也、建筑抽象性Abstract: Based on the genealogy of modern Japanese ar-chitec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n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hinohara, Ito, SANAA, and Ishigami in the geneal-ogy. By analyzing their architectural concept, educational background, working experience, economic and social conditions and other external factor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abstraction” in the gene-alogy from Shinohara to Ishigami.Keywords: community design, modern Japanese architec-ture, mentoring relationship, Shinohara, Ito, SAN AA, Ishi-gami, architectural abstraction一、背景1960年出现的“新陈代谢”主义可视为日本当代建筑的一个重要参考点。

浅析石上纯也建筑策略之“消隐”的建筑——从建筑均质化角度阐释

浅析石上纯也建筑策略之“消隐”的建筑——从建筑均质化角度阐释

建材发展导向2018年第15期40水平,因此必须引起重视,这样才能更好的 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 朱琦.中西建筑设计机构方案设计过程的比较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3:147-148.[2] 张承.面向建筑设计过程的能耗模拟分析——采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程序的开发[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199-200.日本作为一个自然气候恶劣灾难频发的岛屿国家,其建筑中并没有持久、永恒、坚固的观念,而与之对应的是脆弱性、临时性和短暂性。

而石上纯也作为“白派”新的代表人物,师承妹岛和世,沿袭了白派建筑的“轻、薄、透”理念,将建筑的脆弱、短暂、暧昧通过“消隐”的建筑策略发挥到极致。

1 信息时代建筑特征当今信息社会依托互联网技术使得网络中每一个节点都是平等的,有了去中心化,消除等级等特质,这使均质、模糊、不确定性成为了信息时代的关键词。

石上纯也通过对信息时代的认识说道:“与其原封不动地实现显示器中的世界,还不如去消除现实空间的等级,我感兴趣的是消解了真实空间的等级之后会出现怎样一个空间,从中体现出的一种‘抽象性’究竟是什么。

”正是石上纯也深刻地认识到了信息时代的去中心化、均质性,使其作品极力展现出了平等、均匀的去等级化和均质化,所有的建筑构成要素都被均匀的并置。

2 “消隐”建筑策略之均质化作为日本白派建筑师代表,石上纯也师承妹岛和世,妹岛和世又师承伊东丰雄,他们的作品中都可以寻找出柯布西耶与密斯两位现代主义大师的影子。

伊东丰雄最早针对信息时代提出了建筑中存在的流动感,而流动所要达到的终极结果就是表现为均质化,这承袭了20世纪密斯的“通用空间”的理论即均质化平面。

柯布西耶在1927年提出的多米诺体系就是流动空间解放的原型,在白派建筑师这里被提炼为板和柱两种元素,强调空间边界的模糊化,弱化内外环境的边界感,达到内外空间的均质化。

对于均质化妹岛和世曾说:“应把焦点集中在一个可以胜任多种功能的均匀同质空间上,如果我们在自己的建筑中注重强调奇异的或是例外的元素,则自相矛盾了”。

石上纯也

石上纯也

我所知道的石上纯也》——五十岚太郎摘自《建筑新尺度》1.最短时间内获得了最高建筑奖2009年,石上纯也所设计的神奈川工业技术大学队仃工坊获得了第61届日本建筑学会奖(建筑设计类)。

这是从未有人获得过的奖项,是日本建筑界的最高荣誉。

而同时,这个奖项获得者又是如此年轻性于1974年),这比他获得的殊荣更让人惊讶和好奇。

当然,在此之前也有过其他年轻的建筑师获得过奖项,比如生于1928年的桢文彦,他在1962年以名古屋大学的丰田礼堂获奖,之后在1963年,另有一名生于1928年的菊竹清训(以出云大会堂获奖(出云神社的行政楼),矶崎新(生于1931年)以大分县图书馆于1966年获奖。

这三位建筑师如今都己十分著名,而且获奖时都己年过35。

自从他们中有人获奖开始,到现在己经过去40多年了。

虽然最近在1998年,西泽立卫(生于1966年)与妹岛和世共同联名SANAA获得此奖项,但对石上来说,像他这般年轻的获奖人员,显然也是非常少见的。

石上己经参加过第十一届威尼斯双年展国际建筑展览,并且在米兰家具展赢得了国际建筑界和美术界的喝彩,他所展出的作品是限定时间展览的,并不是常设建筑。

2008年他为山本耀司在纽约Gansevoort大街所设计的商店,是一次创新的尝试。

石上在日本只设计过一栋新建筑,所以很难想象还有谁能在更短的时间内赢得日本建筑的最高奖项。

在五年以前,也就是2004年,他离开妹岛和世建筑事务所并开创了自己的公司。

鉴于他当时的发展,于2008年担任国际建筑展日本馆,即威尼斯国际建筑展会的主设计师,可以说石上在35岁左右就获得了日本建筑业的所有最高荣誉。

神奈川工业技术大学KAIT工坊的设计毫无疑问是顶尖的,其支柱皆为横断面形式随意点缀在整个空间里,营造出森林一般的效果,越发显示了设计师的独具匠心。

他的作品获得日本建筑学会奖的原因是:“我们所看到的作品,是一次十分令人惊奇的尝试,它完全融入了现有空间的基本元素和骨架结构,同时又通过…密度‟展示了整个建筑空间,这是从未见过的。

日本建筑师成长及思想作品分析ppt课件

日本建筑师成长及思想作品分析ppt课件

现在的功能建筑把一切都简单地定义化,并强 迫人们去使用这种功能。 功能不是被设计出来的,而是人们使用出来的。
21
作品分析 石上纯也
石上纯也,1974年出生,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 然后在 SANAA 工作四年,2004年成立自己的 事务所。
虽然到目前为止其建筑作品并不多,但是其跨界 于艺术与建筑之间的创作手法及其琼艳的效果令 人耳目一新。
姓名:藤本壮介 1971年 出生 1994年 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 2000年 创建了藤本壮介建筑师事务所 2010年在日本被誉为藤本年 藤本壮介经常用“原始”形容他的作品。 建筑设计风格是在自然和人工的间隙中探求新颖 的外形和空间,并追寻进化。
把建筑实践看成是探索世界与人道的一种方式,并倡导原始洞穴将是未来 建筑的模式。为何不能放到现代空间里去运用呢?”而“洞穴”只是一个处于 混沌状态的空间,人们可以在里面寻找属于自己的舒适方式,可以创造性地使 用空间的环境。
5
汇报内容
Part 2 日本建筑师的成长历程
6
成长历程
建筑师之间有着明确的师承关系和辈分意识
长谷川逸子
村野藤吾 菊竹青训 伊东丰雄 妹岛和世
新陈代谢派 黑川纪章
西泽立卫
石上纯也
前川国男 丹下健三 槙文彦 宫崎浩
矶崎新 青木淳
六角鬼丈
日本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中的一个有趣且重要的线索就是有着非常明确的师承 脉络关系。所以当我们把焦点放在日本当前一批新生代建筑师之上的时候,不得 不对他们的前辈做出回顾。
19
作品分析 终极小木屋
藤本一直追求着没有严格界限的混沌状态,传统 的建筑形式和功能就此被颠覆。
全部由原木堆砌出来的空间,模糊了地板和天花板的 固有概念,看起来就像个积木搭成的房子。 可以坐在突出的木块上吃东西,也可以躺下来仰望天 空,使用者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欲地安排和使 用。

古罗马万神庙的空间结构和美学探究与现代启示

古罗马万神庙的空间结构和美学探究与现代启示

古罗马万神庙的空间结构和美学探究与现代启示西方打艺术发展史从古希腊古罗马开始发展,作为古罗马时期最伟大的建筑设计之一,这个由最喜欢设计建筑的古罗马皇帝哈德良(Hadrian)(117-138在位)在一个庙宇旧址上建立的,成就了古罗马时期,乃至整个西方建筑史上经典的穹顶式建筑,他的结构美学价值值得探讨。

本文通过分析和讨论万神庙的空间几何,空间体验和机构美学的设计手法和意义,希望了解其隐藏的空间含义,并对现代建筑设计提供相应设计借鉴。

标签:古罗马;建筑结构;万神庙;空间美学一、古罗马万神庙的背景由于拱技术的实现,古罗马建筑高大坚固。

通过这种石头与石头之间的挤压合作,古罗马时期跨度最大的建筑-罗马万神庙(Pantheon,118年~128年)得以实现。

万神庙一直以来被用作礼拜堂,所以没有沦为废墟而被很好的保留下来[1]。

通过对古罗马圆形几何,结构美学和室内空间室外化的体验的分析,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角度来了解古罗马人建筑的智慧。

二、古罗马圆形几何的意义万神庙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集中式的穹顶空间(图1)。

伴随着古罗马帝国政权的背景,圆形穹顶的集中式形制出现,而除此之外还有古罗马人对宇宙几何的解释。

万神庙不是第一个古罗马时期的穹顶式空间,奥古斯都时期的某浴室综合体被称为Mercury神庙(图2)的一部分和60年左右建成的尼禄金宫(图3)都出现了集中式的穹顶[2]。

但比穹顶集中式含义更多的是万神庙内大厅近乎标准的几何语言。

西方的艺术美学探索从自然得到灵感,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在美丽的音乐中,从琴弦和音律的变化中感受到比例的奥秘,在美丽的花朵和剖切的海螺剖面中得到了经典的黄金比例,自此古希腊的建筑,雕塑,柱式都使用比例来创造最美的构筑。

古罗马继承了古希腊的精髓,并在其之上有了自己的空间阐释。

宗教建筑万神庙的剖面中宽度和高度都是39.9m形成一个完美的圆形(图4),一个完美的球形隐匿在建筑中,而平面中也可以从铺地和内部边界的围合识别出方形和八边形(图5)。

石上纯也的“自由建筑”

石上纯也的“自由建筑”

龙源期刊网
石上纯也的“自由建筑”
作者:
来源:《上海艺术评论》2019年第04期
7月18日,“石上纯也:自由建筑”展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展出石上纯也最具代表性的二十组建筑项目,包括六月刚揭幕的“蛇形画廊夏亭”(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

“自由建筑”即通过对建筑的场地环境、文化背景、气候条件、使用者等因素进行细致的调研分析,以自然界中的“云、森林、地平线”等為灵感,打破传统建筑设计的概念范畴,真诚而坦率的寻找和创造。

石上纯也(Junya Ishigami),日本新锐建筑师,1974年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毕业于东
京艺术大学,受日本知名建筑师伊东丰雄(Toyo Ito)和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的影响,这一批新生代建筑师在2000年集中涌现。

石上纯也曾和结构工程师佐藤淳(Jun Sato)合作作品《建筑如空气》(Architecture as Air)赢得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建筑师石上纯也的探索之路
发表时间:2018-04-05T15:43:21.52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1期作者:王健[导读] 本文试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对石上纯也的建筑观及建筑实践作品做出分析,阐述其建筑理念的形成与建筑创作的累进。

华南理工大学 510641 摘要:日本现代主义建筑设计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包括风格派、包豪斯派和勒?柯布西耶派这三股源流。

从1945年开始,迈出了走向盛期现代主义的步伐。

1975年以后,建筑风格从单纯学习西方转向东西方之间的融合,一大批六、七十年代建筑师开始反思民族性在建筑中的抽象体现。

于是建筑师们开始挖掘日本传统美学,试图将建筑与艺术结合起来,“超平”这一概念也开始在建筑中广泛体现,并受到国际广泛的认可。

石上纯也便是日本“超平”建筑师中的一员。

本文试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对石上纯也的建筑观及建筑实践作品做出分析,阐述其建筑理念的形成与建筑创作的累进,以期对当代国内建筑理论的探索有所裨益。

关键词:石上纯也归纳法演绎法 1、生平简介
石上纯也,日本建筑师,于东京艺术大学取得建筑硕士学位之后,2000~ 2004年任职于妹岛和世建筑没计事务所,2004年始独立,成立石上纯也建筑设计事务所。

石上纯也是个极为与众不同的建筑创作家,虽然到目前为止其建筑作品并不多,但是其跨界于艺术与建筑之间的创作手法及其惊艳的效果令人耳目一新。

日本建筑评论权威——五十岚太郎将石上纯也誉为日本前卫建筑家(Pioneer)一脉,亦即继菊竹清训、伊东丰雄、妹岛和世之后的代表人物。

2、主要研究方法
石上纯也既是日本现代“超平”建筑发展大潮的代表人物,也是继承人物。

“超平”理论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几个关键词:去等级、反功能、模糊内外,是众多日本“超平”建筑师对日本民族性的建筑表现的共同归纳。

而对于以石上纯也为代表的一代继承人物,对此归纳结果的个人演绎便成为他们的前进方向。

石上纯也以归纳出的“超平”建筑的共性为理论基础,借自身的各项实验性实践项目,逐渐演绎出了个人的四个创作关键词:“非物质性”、“狭窄与宽广”、“超巨大空间物件”、“外部与内部”。

丰富和发展了日本“超平”建筑的创作内涵。

2.1、实验法
石上纯也在发掘“超平”建筑的创作理念过程中,设计了大量的实验性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自身具备先锋性实验性,其由设想到设计成型的过程也是经过多次实验性设计实现的。

实验性作品打破传统功能组织模式和空间组织模式,因此要想以一种合理的姿态面世,就需要不断的实验来验证和实现其合理性。

神奈川工科大学KAIT工房是石上纯也实验性作品的代表作,它是作为一所大学校园再开发项目的一部分建造的。

作为服务设施,学生们无论何时都可以自由进入工房,在其中进行自己的创新设计工作。

建筑高一层,为单一整体空间,建筑面积约2000㎡。

立面全为玻璃幕墙,没有任何抗震墙,也没有支撑梁,建筑物完全依靠各种不同截面尺寸的细柱支撑。

整个建筑的实验性就在于这些细柱之上,细柱不仅数量多达305根,并且截面尺寸或角度也无一相同。

细柱的位置也舍弃了传统使用的矩阵排列方式,而是采取不规则分布。

更为不同的是,这些细柱的结构作用也非传统的受压立柱,305根柱子当中有四十二根作为压力构件承受垂直载重,而其他两百六十三根则作为拉力构件。

对于一般人而言,KAIT工房可能只是个大大的玻璃盒加上散乱的柱位,然后塞了不同的空间配置罢了,但其实石上纯也为了使细柱的位置、细柱的截面尺寸和角度、细柱的受压和受拉,与它们会限定出怎样的空间两大矛盾点能够统筹解决,而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性设计来试验和验证,石上纯也花了三年的时间在研究用细柱要限定出的每个空间的用途、大小,仔细地排列每个柱子的位置,以手画、CAD方式探讨各种可能性,制作了超过一千个模型。

所以在不知情的人眼中那些看似随机放置的柱子,其实它们围塑出来的两百九十个四边形都是建筑师经过实验性设计审慎思考探究的结果。

以细柱作为分隔空间的元素,于是建筑里各个空间不需要严格的定义和约束,于是使用者能够自由地在建筑里选择自己需要的空间。

而在此结构方案和空间方案下形成的建筑形象轻巧透明,可以说是一座建筑,也可以将其视为景观的延伸,结构的美转化为宛如树林般的景致。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集功能模式创新、空间组织创新、结构方案创新、建筑形象创新的优秀实验性作品。

2.2、演绎法 “超平”建筑师在实践中归纳出的一个创作关键词是“模糊内外”,这是消除室内外界限、室内外相互融合的创作理念和方向。

石上纯也将这一“一般性”的“超平”理论,演绎出了自己对于室内与室外关系的理解。

这在其作品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中有最直接的体现。

对于表达室内外交融的理念,超平建筑师“一般”的设计思路和手法是通过轻薄透明的建筑界面来消除室内外的视线阻隔,以此达到室内外界限的消融。

石上纯也以此为基础,演绎出了“Extreme Nature”(极度自然)的设计理念。

他的想法是:摒弃一般人对于建筑作为“物”的惯性定义,建筑不再拥有具体物体明确的质感,也就不再与场地内的其他元素存在等级关系,原本作为一种二元论的“室内、室外”关系也不复存在,以此实现室内外的无差统一。

石上纯也不把室外环境视为建筑的他者,而将室内与室外同样作为“环境之存在”。

他将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的内部完全净空,而在馆外围做了4个1:1的真实营造物件——温室,温室内非常巨细靡遗地配植各种植物,温室自身作为展品。

这打破了传统展览模式下以图画或小比例模型进行室内展览的形式,以此刻意地将内部与外部空间暧昧化。

这是消除室内与室外之间主从关系的第一个层次。

同时,在植物学者大场秀章的协助之下,在整个场地中进行大量的植物栽培,使整个馆进一步消隐在场地之中,塑造出了宛如置身于公园中的风景。

这是消除构筑物与植物之间主从关系的第二个层次。

最后,在室外置放家具,让人仿佛置身于室内。

建筑与展品之间尺度等级关系的模糊、建筑与植物之间配比等级关系的模糊、建筑与家具之间空间等级关系的模糊,多重颠覆与模糊,创造出了让人得以感知的植物、建筑、家具、地形与环境等所有事物同等级、同时存在的场域。

在这种场域下,室内与室外实现了完全的交融。

3、总结与启发
从石上纯也等一批日本“超平建筑师”的建筑理论和建筑创作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日本建筑师对传统建筑的普遍质疑。

我们是否还需要规则的柱网?我们是否还需要等级明确的功能和空间组织模式?我们是否还追求传统的空间和建筑形象?现代建筑发展至今已经快一百年了,《走向新建筑》是建筑师对那个时代糟粕的变革,而时至今日国内建筑的发展依然多为简单的手法和形式的拼凑却缺乏对建筑的思考。

“超平建筑师”的实践作品只是对当前或者未来建筑可能性的一次实验,或许是成功的,或许是失败的,但它们确实是日本建筑师结合了日本传统文化与当代建筑文化的思考结果,超平建筑的形象气质与日本传统文化确有深层次的交互。

日本建筑师正走在“以地域和传统文化为基础”来“创造新建筑”的建筑发展之路上,这应引起国内当代建筑师的普遍思考。

参考文献
[1] 杨文默.石上纯也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 付超云.石上纯也思想及作品浅析[J].中外建筑,2012
[3] 徐知兰.神奈川工科大学KAIT工房.日本[J].世界建筑,2011
[4] 谌利.消隐于环境中的建筑风景——石上纯也建筑设计特征探析[D].南京大学,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