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观文化内涵的两翼

合集下载

肥东县“文化凝核、两翼齐飞”的乡村旅游发展创新模式

肥东县“文化凝核、两翼齐飞”的乡村旅游发展创新模式

肥东县“文化凝核、两翼齐飞”的乡村旅游发展创新模式作者:杜晟昊来源:《国际公关》2024年第01期摘要: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党中央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求。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乡村旅游要立足乡镇基本情况。

本文选取安徽省合肥市两毗邻乡镇进行研究,从共性和个性问题两个方面对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乡村旅游发展的创新性模式:“文化凝核、两翼齐飞”。

基层政府要在打造全域旅游的基础上,以乡村文化为核心,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加强乡村之间大景区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创新发展;旅游规划近年来,文化和旅游融合进程加快,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相关领域有机融合,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突破行政区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当前,需要厘清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个性和共性问题,创新乡村文化与旅游发展的模式,“文化凝核、两翼齐飞”融合发展,以农村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核、以旅游为载体,带动乡村产业、文化、人才等各环节的全面振兴。

一、桥头集镇和长临河镇发展旅游的区位优势本文以合肥市肥东县桥头集镇和长临河古镇为研究对象,两个乡镇相邻。

桥头集镇地处肥东县东南部,有资源、地缘、老工业基地、发展环境等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

近年来,桥头集镇区跳出原来的地域限制,逐步向西发展,并与合肥循环经济园、山王项目集中区、鸡笼山苗圃等连成一体。

长临河镇紧邻合肥市滨湖新区,交通便捷。

近年来,在合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下,长临河古镇立足自身旅游文化资源优势,在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出了贡献,如长临老街、六家畈古名居的修复和保护;四顶山、红石咀公园、振湖塔等自然资源文化的开发等。

[1]二、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代中国的城乡结构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城乡双向自由流动的趋势不断加强。

从旅游美学角度鉴赏旅游景点

从旅游美学角度鉴赏旅游景点

从旅游美学角度鉴赏旅游景点
从旅游美学角度鉴赏旅游景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景观美学:旅游景点通常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吸引游客。

在自然景观中,山、水、森林、沙漠、湖泊等元素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而在人文景观中,建筑、文化、历史遗迹等元素则展示了人类文明的魅力。

2. 体验美学:旅游不仅是欣赏美景,更是一种体验。

游客通过亲身感受和参与,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例如,通过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品尝当地的美食,甚至与当地人交流,都可以让游客获得独特的体验。

3. 文化美学:旅游景点通常与一定的文化背景相关联。

文化美学关注的是景点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例如,一些古建筑或历史遗迹,是某个时期或某个文化的代表,游客可以通过欣赏这些景点,了解和感受其背后的历史文化。

4. 生态美学: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环保。

生态美学关注的是旅游景点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表现。

一个好的旅游景点应该注重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不仅为游客提供美好的旅游体验,也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

5. 情感美学:旅游景点往往能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情感美学关注的是游客在游览景点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景点,可能会让游客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或对历史的敬畏感;而一些美丽的自然景观,则可能会让游客产生宁静、愉悦的情感。

总之,从旅游美学角度鉴赏旅游景点,需要综合考虑景观、体验、文化、生态和情感等多个方面。

通过深入了解和感受景点的魅力,游客可以获得更加美好的旅游体验。

一体两翼

一体两翼

一体两翼——简论中国海外客源市场基本格局一、理论部分:一体两翼的总体格局是:亚洲和东太平洋区域市场为主体,欧洲和北美洲远程洲际市场为两翼。

中国海外客源市场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及华侨所构成的主体占了总客源的80%以上,另一部分是外国人,包括已加入外国国籍的中国人,外国人游客比例在最近2年有所提高,随着中国综合地位的提高,同绝大多数国家综合关系的改善,外国人来华比例从过去的10%提高到15%-20%之间。

外国客源市场范围分为A、B、C。

以亚洲为主体,以欧美为次主体,以其他世界各地的外国游客作为补充A、亚洲客源市场(不包括港澳台)是我国传统的主要海外客源市场,占来华游客的50%以上,依次是:日本、韩国、俄罗斯、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蒙古、泰国等B、欧洲客源市场占30%左右,英国、德国、法国、荷兰。

大约在270万人左右,游程长,过夜天数多,占消费的80%左右,消费水平较高,成为中国外游旅游的重要市场。

C、北美客源市场(不包括拉美)来华旅游占外来游的15%,美国排第一。

北美客源市场和欧洲市场组成中国稳定的客源市场。

其他外国客源市场不大,不到总客源市场的10%。

二、综合分析从上述理论部分我们可以看出,港澳台同胞及华侨是中国海外客源市场的重要部分,虽然欧洲游客的游程长,过夜天数多,所以欧洲客源市场的住宿消费占了总体消费的80%。

但是我们在发展欧洲客源市场的同时,也不能轻视港澳台同胞及华侨。

他们与大陆的百年渊源,历史,人文相互交融,且地理交通便利,历史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相同。

所以除了来华浏览名山大川,江河秀丽外,也怀着探亲访友,寻根问祖来到大陆。

这部分游客的重游率很高,所以作为旅游服务人员,我们更应该多掌握该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提高文化修养和素质,做好服务。

亚洲客源市场作为中国海外入境游客的主体部分,其中日本国是中国最大的客源市场,中国文化在古代已经深深的影响了日本,中国书画、儒家思想等都深深的影响日本。

华北旅游区 试题

华北旅游区 试题

华北旅游区试题1,华北旅游区包括()()( ) ( )()( )五省二市2,华北旅游区在地理上包括( )()()()()()和()等几个地貌区域3,华北旅游区兼有()()()和()四大水系,但以()和()为主4,华北旅游区形成以()为主的气候特征()()()()。

5,华北旅游区旅游资源的特征主要变现为()()( ).6,北京2007年五月八日被公众认为首批国家5A级的旅游景区有()()()( ).7,()广场是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城楼上有9开间的()楼层,城台下方有()个拱形门洞,一次对称,天安门前有五座()的金水桥,桥外美丽的()和威严的()雕刻的十分精美。

8,故宫旧称()曾有()位皇帝在此居住,故宫内部主要分为()和()俩个部分,前朝以()()()三大殿为中心,()()为两翼,是()的场所,“内庭”有()()()及(),俩次分别是东西六宫。

9,故宫建筑从布局、规模到形式,都保持严格的()表达了()的中心思想。

10,()是我国现从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宫殿。

11,()是世界上建设得很早,迄今保存完好的皇家御园。

12,团城内有一尊用整块玉石雕成,镶有宝石以()和用一整块墨玉雕成以建行大玉瓮()还有被乾隆封为“遮荫侯”的()13,琼岛中以()是北海的标志,是一座风格迥异的()塔14,()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坛庙建筑。

15,天坛内外两重坛墙北为(),南为(),象征()16,我国四大回音建筑是()()()()17,()是迄今世界上人类遗址中代表性最全面,发掘历史最长久,资料最丰富的18,()被称为京郊小桂林19,颐和园又称(),主要由()和()组成,其北部的(),有水上长廊之称。

万寿山前有一条()米长的彩绘长廊连接前山各景点,是我国园林建筑中最长的长廊。

20,圆明园曾是我国历史上最完善,最美丽,最辉煌的皇家苑囿,号称()。

21,()是全国最大,最古老的的动物园,22,长城著名游览点有()()()。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旅游发展的内涵分析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旅游发展的内涵分析

2020年4月下半月刊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旅游发展的内涵分析潘雅辉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正深刻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表现出较以往不同的内涵和特征。

本文从旅游经济、精准扶贫、生态文明、科学普及和文化交流等5个方面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旅游发展的内涵,分析了新时代我国旅游发展趋势和相关政策举措,列举了相关旅游活动发展案例,希望能给旅游理论和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引言旅游业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提高生活水平的有效手段。

2018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旅游经济快速增长,产业格局日趋完善,市场规模品质同步提升,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在旅游迅速发展的同时,旅游相关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不断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充实着我国旅游科学研究。

在现有日趋成熟理论和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在国家旅游产业政策的积极引导下,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并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旅游业发展表现出具有我国特色的内涵及特征,归纳为旅游经济、精准扶贫、生态文明、科学普及和文化交流等几个方面,具体论述如下。

一、旅游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发展新时代一个显著标志是尽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

旅游是人满足了基本生存之后更高层次的综合性需求,是人民群众普遍要求的“美好生活”之一。

旅游产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未来经济建设的特色是全方位发展旅游业。

新时期,各地抓住发展旅游业的机遇,加快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建设规划,使旅游发展体系呈现出不同的地方特色。

在旅游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的基础上,把旅游产品做精,不断扩大旅游市场,做大旅游产业。

旅游产业在调整和提升地区经济结构的作用被逐渐重视,各地大力发展旅游业,使中国旅游业和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兴一业,旺百业”的繁荣景象。

在新时代背景下旅游发展思想的引领下,旅游业逐渐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

“和合”文化的传承与应用——天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集散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实践

“和合”文化的传承与应用——天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集散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实践

24“和合”文化的传承与应用——天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集散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实践Inheritance and Application of "Peace and Harmony" Cultur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Practice of the Tourist Distributing Center of Tiantai Mountain Scenic Area摘 要:天台山文化底蕴深厚,佛、道、儒在历史上交相辉映,是中华“和合”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天台山旅游集散中心区作为风景区主要入口形象区,具有和合的历史缩影、旅游基础、山水特质、基地特征及精神追求,其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更应体现“和合”的地域特色。

以天台山旅游集散中心区为例,提出“和合而生”的理念,通过“和合”的空间布局与结构、“和合”的环境保护与开发、“和合”的文化融合与再现、“和合”的人地关系与效益四方面的建设策略,塑造天台山旅游新门户形象。

天台山旅游集散中心区作为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培育试点路径中的一个缩影,其“和合而生”的“规划协同、环境融合、文化融入”的建设思路具有一定的普适推广价值。

关 键 词:风景园林;“和合”文化;旅游集散中心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天台山风景名胜区Abstract: Tiantai Mountain is one of the birthplaces of Chinese "peace and harmony" culture, with its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he mutual reflection of Buddhism,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in history. As the main entrance image area of the scenic spot, Tiantai Mountain Tourist Distributing Center has the historical epitome of harmony, tourism foundation,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base characteristics and spiritual pursuit, and its landscape planning design should embody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peace and harmony". Taking Tiantai Mountai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harmony emerges from harmony". Through the spatial layout and structure of "harmony",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armony", the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harmony", and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harmony" in four aspects of human-land relationship and efficiency, the new portal image of Tiantai Mountain tourism is created. Tiantai Mountain Tourist Distributing Center Area is a miniature of the cultivation pilot path of Zhejiang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Cluster Demonstration Area. Its construction idea of "peace and harmony" of "planning coordination, environmental integration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has certain universal popularization value.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eace and harmony" culture; tourist distributing center;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Tiantai Mountain Scenic Area天台山以“山水神秀,佛宗道源”为景观特色,有著名的隋代古刹、天台宗祖庭国清寺,济公院所在丹霞地貌赤城山,道教南宗祖庭桐柏宫。

旅游景观知识点总结

旅游景观知识点总结

旅游景观知识点总结一、景观的定义和分类1. 景观的概念景观是指自然和人文环境结合所形成的地理景色,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和自然环境的一部分。

景观可以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

2. 景观的分类1) 自然景观:是指地球表面上形成自然而又美丽壮观的景色,如山川、湖泊、河流、海洋、草原、森林等。

2) 人文景观:是指人类活动所创造的具有观赏价值的景观,如古建筑、历史遗迹、城市风光、田园风光等。

3. 景观的功能1) 观赏功能:景观是人们游览旅行的主要对象,具有观赏、游乐、休闲等功能。

2) 生态功能:自然景观对维护地球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保护自然景观意味着保护生态环境。

3) 历史文化功能:人文景观承载着一定历史文化意义,对于传承文化、提升文明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1. 景观规划景观规划是指对一个区域内的自然、人文特性进行综合分析、设计和管理,以达到优化景观结构,提高景观质量,整合自然和人文资源的目的。

2. 景观设计1) 自然景观设计:通过对自然景观进行保护、改善、利用和开发,实现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人类活动的需要。

2) 人文景观设计:通过对人文景观进行保护、修缮、改造,提高人文景观的品质和功能,以满足人类需求。

3. 景观设计的原则1) 可持续性原则:景观设计应当考虑到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尊重自然系统的循环过程。

2) 生态性原则:景观设计应当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促进自然与人类环境的和谐发展。

3) 适宜性原则:景观设计应当符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风情,满足人们游览、游玩的需求。

4. 景观设计的要素1) 地形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水系等,对景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2) 植被要素:植物对景观的美观和环境的改善起着重要作用。

3) 建筑要素:建筑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丰富景观的层次和意境。

4) 艺术要素:景观设计要考虑色彩、光影、构图等艺术手法,提高景观的审美价值。

5) 功能要素:景观设计需要考虑景观的使用功能,如游乐、休闲、生态保护等。

从旅游美学角度鉴赏旅游景点

从旅游美学角度鉴赏旅游景点

从旅游美学角度鉴赏旅游景点旅游美学是一门研究旅游景点的学科,旨在从美的角度来鉴赏旅游景点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以旅游美学的视角来鉴赏某一旅游景点,并对其景观、历史文化、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旅游景点的美。

某一旅游景点位于大自然之中,景致宜人,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游客们放松身心的绝佳场所。

首先,该景点有着壮丽的自然景观,包括浩瀚的大海、高耸入云的群山以及优美的湖泊。

这些自然景观充满了力量感和美感,使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宏伟。

此外,景点的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游客可以在这里尽情享受阳光和海风的抚慰,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和祥和。

这种自然美让人们摆脱了都市的喧闹和压力,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除了自然美,该旅游景点还融合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

游客可以感受到这里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

首先,该景点拥有悠久的历史,曾经是古代王国的疆域,留下了许多古老的文化遗迹。

这些遗迹包括古老的城堡、寺庙和古老的街道,它们见证了这里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

其次,景点还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表演,如民俗舞蹈、传统音乐等,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这种历史文化的融合使得景点更具特色,给人们带来了对古老文明的向往和敬畏之情。

此外,该旅游景点还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

在景点内部,游客可以欣赏到精巧的雕塑和壁画。

这些艺术品展现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才华,同时也让游客能够更好地领略美的感受。

此外,在景点周围的村庄和城市中,游客还可以欣赏到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如当地艺术家的绘画、手工艺品等。

这些艺术表现不仅丰富了景点的艺术氛围,还可以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艺术风格。

总的来说,该旅游景点从旅游美学的角度来看,有着丰富多样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其自然美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宁静,历史文化元素让人们了解到这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而艺术表现则展现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才华。

在这个景点,游客可以体验到身心的放松和心灵的愉悦,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景观文化内涵的两翼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如何充分挖掘出旅游景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旅游景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投资管理者以经济目标为导向抱着功利主义思想,对旅游景观文化内涵挖掘重视程度不够,出现旅游景观标准化、文化内涵雷同化、景观组合程度低等问题,淡化了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造成旅游景观文化内涵的丧失或者庸俗化。

因此新时期旅游景观发展关键在于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和重塑,主要以景泰黄河石林为例,通过其厚重的人文、给力的美感两方面,谈其对旅游景观文化内涵重塑的意义。

标签:旅游景观;文化内涵;人文;美感;黄河石林引言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尤其旅游业发展越来越注重文化性,加强对旅游景观文化内涵的挖掘。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如何充分挖掘出旅游景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旅游景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面对强大的市场经济的冲击,淡化了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造成旅游景观文化内涵的丧失或者庸俗化。

因此,新时期旅游景观发展关键在于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和重塑,本文主要以景泰黄河石林为例,通过其厚重的人文、给力的美感两方面,谈其对旅游景观文化内涵重塑的意义。

一、厚重的人文与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积淀和蕴含的厚重人文是旅游景观文化的内在体现,是历史的承载,反映着历史的面貌、演变。

无形的文化内涵能让旅游者在欣赏旅游景观的过程中启迪心智、诱发情思,促使人们体验愉悦,反思历史。

黄河石林所在的白银景泰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的媪围古城、五佛寺、明长城等文物古迹,以及寿鹿山、长岭山、黑山峡峡谷、沿景泰—海原断裂带形成的地震遗迹等都是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的重要依托。

这些因素为黄河石林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作为1990年才进入大众视线范围的石林性景观,分布面积达50平方公里,“形成于距今210万年前下更新统五泉山组砾岩,是一处主要由新构造运动控制,雨洪冲蚀、重力崩塌和风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质地貌景观”,相比我国著名的由石灰岩溶蚀作用形成的云南石林,或者土林、丹霞地貌特征,黄河石林地貌特征明显不同,融合了上述地貌特点,有其自身独特性,除连片的石林地貌外,还有冲蚀凹槽和石芽、峰丛地貌、峰林地貌、窗棂地貌、河流地貌、风成地貌等,而且因为发现较晚,地质遗迹整体保存相对完整。

黄河石林自20世纪90年代起,诸多国内地质、旅游专家多次考察,认为“黄河石林集中国地质地貌之大成,国内罕见,西北独有,堪称‘中华自然奇观’”。

周围高达80—100米的完整陡崖,蜿蜒幽深的峡沟和连绵分布的岩壁,经过温差变化,热胀冷缩,冰冻融化,雨水溶蚀,风蚀等作用形成的石柱、石峰、石笋等风格独特、造型各异。

有些山石拟人拟物,如“木兰远征”,好似我国古代的女将军花木兰;“八戒戏嫦娥”形态上犹如八戒在戏弄嫦娥;“猿猴远眺”山石化成猿猴形象惟妙惟肖,正如传说中的孙悟空。

这些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经过人们渲染和加工,附会的具有公众基础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名人逸事等,逐步演变旅游景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人或群体的创造力赋予景观文化内涵,使旅游景观更加情趣生动,使旅游者“观美景、听传奇”,留下更深刻印象。

景泰黄河石林除核心景区石林外,黄河穿过红山峡在龙湾村形成“S”形的黄河曲流,位于黄河曲流台阶上的龙湾绿洲,砂土被风吹走后露出地表形成的滩坝戈壁,沙粒形成的新月形沙丘这些元素都共同组合形成黄河石林景区。

此外,修建的清凉寺、烽火台、盘龙寺等人文景观,博物馆、景观廊等设施,旅游者观光过程中的二十二道弯观光大巴车,黄河漂流羊皮筏子,饮马大峡谷毛驴车等特色代步畜力车,偶尔回响于山中的西北小调,都可以感受到当地老百姓淳朴的民风,融入西北粗犷的文化氛围中来。

景泰黄河石林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对这些时空留下的自然景观的重视,构成黄河景区的组成部分和景观附会文化以及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的重视,充分体现黄河石林景区独特的文化特色,赋予黄河石林更高层次的文化内涵。

二、给力的美感与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旅游景观价值不仅在于它本身所积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在于形式给予旅游者视觉冲击和心灵享受。

就景泰黄河石林而言,它将各种景观以不同的规律和方式组合在一起,既体现大西北的雄浑壮阔,又体现了江南的清奇秀丽,美感特征丰富多彩,奇、雄、险、古、野、幽,勾勒出黄河石林的气势磅礴,用“给力”二字形容毫不为过。

(一)形态美旅游者对于旅游景观首先感知的是形态,从形态角度说:“方形则使人感到刚劲,立三角有安定感,倒三角有倾危感,三角顶端转向侧面有前进感,高而窄的形体有险峻感,宽而平的形体有安稳感等等”,各自不同的形体给人不同的感受。

景泰黄河石林千峰屹立,险峻生奇,形态多姿,造型独特。

“月下情侣”、“木兰远征”、“屈原问天”等情趣生动;“雄狮梦醒”、“苍鹰回首”、“大象吸水”等形象逼真;“空中之吻”、“八戒戏嫦娥”等神情兼备;“历史画卷”、“雨后春笋”、“扬帆远航”等犹如群雕。

景区中峰丛基部相连,顶部形态或尖锐或圆顿;峰林形态奇特,多为圆柱状、圆锥状、笋状等;石柱最高达100多米,山脊高而窄,气势磅礴,耸峙黄土大地之上,“具有通天拔地之势,壁立霄汉之态,给人以高达雄浑之感”;峡谷如迷宫清净幽深,两边峭壁深壑,景深而层次多,具有迂回曲折之妙。

沿着饮马沟至观景台山脚下长达9公里的大峡谷和深达百米的老龙沟、金龙沟行走,才能真实感受崖壁的高耸、陡峭和坚硬,体会到震撼之感。

整个景区峰险、壁险、谷险,给人以震撼、赞叹、崇敬的审美感受。

(二)动态美景泰黄河石林景区两边如百丈高墙一样连绵的雄伟峭壁,陡崖凌空,中间黄河蜿蜒而过,穿过龙湾村拐出一个“S”形的大弯——形成著名的黄河曲流,俗话说:“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石林与黄河曲流山环水转,动静结合,峭壁和曲流形成鲜明对照;位于黄河左岸的龙湾绿洲背山面河,“春之初桃杏花开,夏之际林木葱郁,秋之夜蛙声连连,冬之时炊烟袅袅”,犹如世外桃源,与坝滩戈壁隔河相望,峰林映水,刚柔并济,两种生态反差强烈。

时不时牧归的羊群,缓缓的驴车,悠悠的驼铃,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构成了黄河石林丰富多彩的审美特征,奇妙无穷。

整个景区以动衬静,以动寓静,形成动静相生的美妙意境。

(三)色彩美黄河石林景区资源丰富而奇特,以黄色调为主的石林,蜿蜒的黄河,树木葱郁的秀美绿洲,风蚀作用形成的乌黑亮丽戈壁,风积作用形成的洁白沙丘,整个景区黄、绿、黑、白等共同组成色彩缤纷的画廊。

黄色的群峰和石柱在这岩石裸露的干旱峡谷中,体现的不是明朗,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苍凉冷峻,那一片铺天盖地的黄是时间和岁月的沉淀,一弯黄河从中绵延而过,是那么大气敦厚;龙湾绿洲给这苍茫荒凉中增添了几分静谧和安详。

登上观景台,鸟瞰黄河石林,山势的雄壮,河水的灵秀,绿洲的静逸,戈壁的空灵在这里巧妙地被融为一体,惟感超脱尘俗,时空无限,体现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

三、人文与美感:重塑旅游景观文化的内涵景泰黄河石林原始古朴,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痕迹,一切都是在天然之中,消解了景观的标准化、雷同化等,兼具旅游景观文化内涵两翼——人文和美感。

相比较其他雷同性景观的泛滥,景泰黄河石林在人文和美感方面更为凸显。

面对近些年旅游景观文化内涵丧失或者庸俗化的问题,归结起来,笔者认为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旅游消费对旅游景观文化的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大众生活水平提高,旅游景观发展成为“可供观赏的景致、建筑,和可供享受的娱乐场所等客观实体,以及能让旅游者感受、体验的文化精神现象,甚至于该区域存在的优美的环境条件,以及旅游接待服务等等内容”的复合型消费活动,作为消费活动必然会受到市场经济活动的影响。

一方面,一些投资管理者以经济目标为导向抱着功利主义思想,只要旅游景观本身具有开发资源或者知名度,就进行开发,并不进行系统研究、科学规划;另一方面,对知名的旅游景观作为产品批量生产,很多原有的文化内涵被忽略,只是进行模仿、复制,没有深度,没有创新,使得在各地旅游开发的热潮中,出现“性质类似、标准化的模仿物”,旅游景观标准化、文化内涵雷同化,景观组合程度低等问题。

其次,旅游景观范畴的不断扩大。

依据目前比较权威的江金波的定义:“将区域中具有一定景色、景象和形态结构,可供观赏的景致、建筑,和可供享受的娱乐场所等客观实体,以及能让旅游者感受、体验的文化精神现象,甚至于该区域存在的优美的环境条件,以及旅游接待服务等等内容,泛指为旅游景观”。

比如,常见的人工创造的主体公园等旅游景观,完全是现代人的奇思妙想,依靠各种人工要素、科技手段,生产加工而成的产物,过于依赖人为的修饰,很难呈现出较为真实的人文特色、文化价值和地域特色等,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旅游景观文化的宽泛化和通俗化。

总之,笔者认为,人类产生旅游的动机是为了真切感受当地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特色,“文化是旅游的根与魂,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离开了文化,旅游相当于失去了灵魂,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文与美感就是旅游景观文化的两翼,人文即旅游景观的“意”,是直接依托景观体现的内在文化,美感即旅游景观的“形”,是旅游者最直接的接触,是景观文化物化的体现,景观的“意”和“形”构成旅游景观文化直接和间接的文化内涵。

在新时期我们应当对旅游景观内涵挖掘和重塑,更加注重景观与文化和谐,找准它们的契合点,探求、认识和感悟深厚的文化底蕴,去获得审美愉悦,任何一个旅游地,无论其外形还是其内容,只有当它体现出各种不同的文化特点时,才能真正吸引旅游者。

参考文献:[1]陈宗海.旅游景观文化论[J].上海大学学报,2000(6).[2]纪吉吉.旅游产业必须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作支撑[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10).[3]胡林.略论旅游文化内涵的创新[J].江西社会科学,2003(1).[4]但强、朱珠.旅游景观内涵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5(4).[5]钱勇刚.体验经济时代的景观文化挖掘探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11).[6]徐柯健,范晓.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特征及评价[J].干旱资源与环境,2008(6).[7]李文明.简论如何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以云南石林风景名胜区为例[J].旅游管理研究,201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