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门派--浙派
浙江民乐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些浙江民乐演奏时的图 片吧
•
浙东锣鼓是一种汉族打击乐。明代已盛行,流行于浙 江东部的嵊县、宁波、奉化、舟山等地。 作为汉族传统器乐吹打乐之一种。乐队中"吹"的部 分以笛子和唢呐为主,辅以丝弦;"打"的部分以"五锣"和" 十锣"最具特色,是浙东锣鼓的主要特点之一。
•
•
浙东锣鼓的特点,是曲目丰富,形 式多样。《大辕门》、《将军得胜 令》等乐曲,表现了古代将士凯旋 归来时万民欢乐的情景;《划船锣 鼓》、《绣球》等乐曲,具有浓厚 的生活气息,表达了人们轻快愉悦 的情绪;《万花灯》结构庞大,层次 鲜明,有分有合,有静有动,生动 地描绘了元宵佳节闹花灯的各种场 景。展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 明才智和生活向往。
•
浙东锣鼓的代表曲目有嵊 县地区的《十番》、《都花》、 《绣球》、《大辕门》;宁波、 奉化地区的《万花灯》、《将 军得胜令》、《划船锣鼓》。
•
江南丝竹指流行于长江下游以上海为中心地区的器乐作品。 中国汉族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丝”是形容用丝做弦的弦乐 器,如二胡、琵琶等;“竹”是形容用竹做的管乐器,如笛子、 萧等。除此之外,常用的乐器还包括扬琴、三弦、笙、鼓、板等。 经常演奏的曲目有《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合如 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 8首, 号称"八大名曲"。 江南丝竹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
浙派是汉族民间最古老的一个古琴流派,古琴是汉族最早的弹拨乐器,是 汉族传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
世人所珍视。浙派操琴风格属于吴越系统,指法圆润,节奏紧凑。创始人是
南宋时期著名琴家郭沔,祖籍浙江永嘉,他用自己高超的艺术造诣、对琴乐 的独特体会和对国家危亡的急切关注,创作了《潇湘水云》《泛沧浪》《秋 鸿》等传世金曲,也为浙派地区的城市和农村都很 流行丝竹乐,但风格完全不 同。城市丝竹乐风格典雅华 丽,加花较多,流传很广; 而农村则常用锣鼓,气氛热 烈,风格简朴。
古琴的九个流派

古琴的九个流派古琴的九个流派蝶漪(待踏马蹄清夜月)2016-01-14(一)浙派南宋著名琴派。
奠基者为郭楚望。
他的代表作品为《潇湘水云》。
经刘志方授与毛敏仲和徐天民。
毛、徐两人在杨瓒的主持下编纂《紫霞洞琴谱》。
徐天民祖孙四代都是著名的琴家,明代尊之为“徐门正传”。
后人称浙派传谱为浙谱。
郭楚望传弟子刘志芳,刘志芳的弟子毛敏仲、徐天民编著了《紫霞洞琴谱》(世人称为“浙谱”),毛敏仲创作的《渔歌》《樵歌》《山居吟》《列子御风》《庄周梦蝶》等琴曲影响极为深远,遂形成了在中国古琴史上风靡一时的“浙派”。
徐天民在传授琴艺上成就极为突出,我国琴史上尊称为“浙派徐门”,其家传经徐秋山、徐梦吉传到明代著名琴家徐和仲。
徐和仲培养出一大批著名琴家如:其子徐惟谦,弟子王礼、金应隆、吴以介、张助、萧鸾、戴义、黄献等。
使浙派琴艺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称为当时影响最大的琴派。
其重要的琴谱有萧鸾主张“去文以存勾踢”即只把琴曲作为器乐演奏,不用文辞直唱。
他编著的《杏庄太音补遗》《杏庄太音续谱》及黄献于明嘉靖丙午年(公元1546年)编著的《梧岗琴谱》,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徐门琴家杨嘉森曾编为《琴谱正传》。
形成时期:南宋末年创始人:郭沔(楚望);主要风格:流畅清和;代表人物:郭楚望、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徐梦吉、徐仲和等;代表琴曲:《潇湘水云》、《渔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重要琴谱:《琴操谱》(郭楚望)、《琴述》(袁桶)、《霞外琴谱》(金汝励)、《琴学名言》(徐梦吉)、《梅雪窝删润琴谱》(徐仲和)、《梧岗琴谱》(黄献)、《杏庄太音续谱》(萧鸾)等。
(二)虞山派明代琴派。
虞山地处江苏常熟,当地有河流名琴川,所以又称“熟派”或“琴川派”。
“浙操徐门”中的第三代徐晓山,曾在常熟传琴,致使当地名手辈出,陈爱桐即其中之一。
传至严征,结“琴川琴社”,传谱辑为《松弦馆琴谱》。
陈爱桐的另一再传弟子徐上瀛在严氏的基础上加以丰富,添加了快速的《潇湘水云》等曲目,辑有《大还阁琴谱》,并着《溪山琴况》。
浙江音乐学院部分教师简介

杜竹松
现任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教授
唢 呐
著名的唢呐和葫芦丝演奏家 民乐科班出身的杜竹松, 对现代西方音乐理论潜心研究,并 在西洋乐器吉他的演奏上成就不俗,
松
《二凡新韵》
《二凡新韵》演奏欣赏
《二凡新韵》是婺剧的代表,婺剧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音乐最为 丰富的戏曲剧种之一,人称南戏活化石,广泛流传于浙江中西部及赣 皖闽诸省的民间。 婺剧音乐聚高腔、昆腔、徽戏、乱弹、滩簧五种声腔与时调小曲 于一身,将曲牌体和板腔体融为一炉,表现手法圆直曲折、粗犷夸张, 婺剧音乐以其独特亲民的传奇色彩,成为我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一朵 绚丽的奇葩。婺剧在浙江省有着深厚的渊源和群众基础,目前,浙江 已有20个婺剧促进会和10个专门研究和宏扬婺剧艺术的文化团体
徐君跃先生家学功底深厚,他的演奏承袭祖风,音乐醇美而又苍劲浑厚,尤其注重演奏 技巧和音乐表现力的结合。在演奏中,他力求舒展流畅,努力探求音乐内涵;旋律处理 跌岩多姿,疾徐分明。有《广陵散》、《潇湘水云》、《酒狂》、《神人畅》等11首古 琴名曲,均充分表现出演奏家独到精准的演奏。经过徐君跃先生的演绎,更散发出古雅 灵动的国乐气韵。
作品
九七年被晋升为国这二 级演奏员以后,成功地 举办了"闵惠芬、许奕师 生二胡协奏曲"专场音乐 会,同年又成功地举办 了"许奕二胡独奏"专场 音乐会;
介绍
九八年由浙江音像出版社录 制并发行的《二泉映月》CD 唱片荣获全国首届音像唱片 二等奖、九九年由浙江音像 出版社出版并发行了许奕个 人二胡独奏专辑CD《汉宫秋 月》。
《中原风》
•出自于河南音乐素材
•牛长虹创作
•板胡是由于戏曲音乐的 产生而产生的
汪淼演奏《中原风》
淼
徐君跃:传浙派古琴,觅天下知音

韩一丹徐君跃著名古琴家,西湖琴社社长,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派古琴代表性传承人西失于轻浮,唯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
”明代刘珠在《丝桐篇》曰江、曰浙、曰闽。
习闽操者百无一二,习江操者十或三四,习浙操者十或六七。
据二操观之:浙操为上,其江操声多烦琐;浙操多疏畅,比江琴的创始人南宋著名琴家郭沔,又名郭楚望,创作了《秋鸿》《潇湘水云》《泛沧浪》等传世琴曲,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水准和价值,也为浙派古琴的创立奠定了基石。
郭沔的弟子刘志芳创作有琴曲《吴江吟》《忘机曲》传世。
此后您的祖父徐元白先生发起,经您的父亲徐匡华先生继承发扬,现在已经成为中外人士了解杭州非遗文化的重要一站。
是弹琴作诗、一月一会的“西湖月会”,由祖父徐元白与张大千、马修葺一新,峰会期间有许多外宾来此体验,有一位越南的朋友还在琴社现场演奏了一首《流水》,我也与他进行了一场琴音对话。
主持人:如今,您作为西湖琴社社长,一直延续着徐门琴脉,也承担着中国古琴学术委员会会长等社会职务,还在去年新建成招生的浙江音乐学院担任古琴专业的硕士生导师。
徐君跃:除了在家学中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我也进入中国音乐学院进行专业学习,获得古琴硕士。
其中还有一段渊源,1956年中国音乐学院设立了古琴专业,当时学院发了三封加急信寄到家中,邀请祖父前去担任专业课教师。
但由于身体原因,最终没能成行,这一直是祖父心中最大的遗憾。
我在中国音乐学院完成了专业学习,现在又在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古琴专业从事古琴教学工作,也算是完成了祖父的一个心愿。
继承家风遗训,不遗余力弘扬古琴文化,早就融入了我的血脉之中,成为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主持人: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国乐,家长们也非常重视孩子音乐素养的提高,年轻人如果想学古琴,您有哪些建议?徐君跃:去年,浙江音乐学院建成后,国乐系一共招收了60多名学生,其中古琴专业招收了4名学生。
这些学生入学前都有古琴学习的基础,入学后将更注重古琴艺术的系统学习。
古琴的知识

古琴的知识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到现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
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
古琴结构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
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
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
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头”上部称为额。
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
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
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
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
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
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
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
自腰以下,称为“琴尾”。
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
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纳音”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
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
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
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
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古琴流派解析

勾——中指向内侧弹弦曰“勾”剔——中指向外侧弹弦曰“剔”抹——食指向内侧弹弦曰“抹”挑——食指向外侧弹弦曰“挑”托——大指向内侧弹弦曰“托”劈——大指向内侧弹弦曰“劈”打——名指向内侧弹弦曰“打”摘——名指向外侧弹弦曰“摘”“打”和“摘”两法在清朝后期出版的琴谱中唱由“勾”、“剔”等指法所替代。
流派是怎么形成的呢?琴乐是人心灵的外在体现。
不同琴家,对于琴文化的理解,自然也受其天资、性格、个人修养、思想境界、心理状态的影响。
随着理解的不同,流露于指下,则神韵各异,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
风格相近者,最终形成琴派,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琴派的形成,可总结为三个主要因素即:地域影响、师承影响、传谱不同。
所谓地域影响,是指同一地域的琴家,便于寻师访友,相互切磋琴艺,加之民风相近,性格往往相近。
如此相互影响,较易形成默契,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最终形成琴派。
如广陵派、诸城派、燕山派、蜀山派、岭南派等皆与地域有关。
所谓师承影响,是指卓越的琴学家,由于其深厚的造诣,独树一帜,得到大众的仰慕,以致琴人相继随之学**。
如此就形成了不同的师承体系。
同一师承的琴家,遵循恩师的教导,往往对琴道的理解和演奏的风格相同或相近,最终形成琴派。
所谓传谱不同,是指随着琴谱的普及,不同琴家,依照不同的琴谱钻研琴学。
学**同一琴谱的琴家,则更易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最终形成琴派。
汉朝南方有蜀山琴派,有名家司马相如、杨雄、诸葛亮、姜维等人。
晋初北方有竹林派,代表者为嵇康。
自唐朝起,琴学流派就已见于著录。
如隋唐赵耶利所述:“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延,有国士之风。
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
”北宋时,亦有京师、两浙、江西等流派,并有著录评价说:“京师过于刚劲,江南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
”到了明朝,江、浙、闽派也有很大影响。
如明朝刘珠所说:“**闽操者百无一二,**江操者十或三四,**浙操者十或六七。
”明末清初以后,至于现代,相继又出现了“虞山”、“广陵”、“浦城”、“燕山”、“九嶷”、“诸城”、“梅庵”、“岭南”等著名琴派。
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介绍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
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1] 。
古籍记载伏羲作琴 [2] ,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 [3] 舜定琴为五弦 [4] ,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 [3] [5] ;可见中华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琴曲存世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中国古琴被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4] 2006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古琴外文名guqin别名瑶琴、玉琴、七弦琴、丝桐、文武七弦琴发源地中国创始人相传为伏羲起源时间西周一春秋分类仲尼式、伏羲式、落霞式、蕉叶式等代表琴师伯牙、孔子、师旷拼音gǔqín著名曲目广陵散、梅花三弄、醉渔唱晚、渔樵问答、酒狂等民族汉族历史编辑播报古籍记载琴的创制与中华文明之初的帝王有关,《琴操》载:“伏羲作琴。
” [2]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
” [7] 《礼记》记载“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4] 汉代桓谭《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做弦,刻桐木为琴。
至五帝时,始改为八尺六寸。
虞舜改为五弦,文王武王改为七弦。
” [3] 关于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等典籍,周朝时,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也盛兴于民间,《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说明古琴至少在周朝,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在中国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
郑云飞:浙派古琴的守望者

郑云飞:浙派古琴的守望者作者:暂无来源:《杭州·生活品质版》 2015年第5期一拨古朴的琴音牵引着我们的思绪,回溯到南宋都城临安,南宋著名琴家郭沔在这里度过了一段墨香琴韵笔砚静好的时光,西湖的一脉柔波赋予了他无限的琴韵和文思,酝酿了浙派古琴的起源,从此舒畅清越的浙派古琴便声声不息地延绵至今。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著名古琴家、浙派古琴代表性传承人之一郑云飞老先生的声音和视线,一同去领略浙派古琴的弦上风雅。
主持人:郑老师,您好!您出生于元宵节,这一生很多情,这“情”一半给了古琴,您跟古琴的缘分,已有半个多世纪了。
郑云飞:与古琴的缘分,是从1955 年跟徐元白老师学琴到现在。
主持人:回想您跟古琴的情缘,中间也经历了一些风风雨雨,您小时候那个年代的孩子,是很少能够接触到古琴的。
郑云飞:是的。
每每想起这些,我就想起我在杭四中的音乐老师,他叫马绍常,是浙江黄岩人。
1956年,他被调到当时的安徽艺术师范当老师,他对钢琴、小提琴、二胡、笛子等中西乐器都非常在行,特别是钢琴。
当时我们班的同学,都非常喜欢他上的音乐课,因为马老师多才多艺,讲课生动。
我之所以喜欢音乐艺术,都是由于这位老师给我创造的条件,因为那个时候,除了唱歌以外,还有音乐欣赏课,欣赏交响乐队、二胡独奏、苏州评弹、昆曲等。
有一次音乐欣赏课,他放了一首琴箫合奏的《关山月》,我听得非常入神,我觉得怎么会有那么好听的音乐,当时还不知道是古琴。
主持人:其实后来,徐匡华老师也可以给您教古琴,但您的辈分更高,直接跟他的父亲徐元白先生学了。
郑云飞:徐匡华老师把我介绍给了他父亲学琴,是这样拜上徐元白先生的。
主持人:您1955 年跟徐元白老师学古琴,那个时候,古琴是很冷门的,您一边工作,一边求学,一边学古琴的过程中,也遇到很多时间上的冲突,可您能够坚持下来。
郑云飞:读书的时候,我们在学业上是不紧张的,没有像现在压力这么大。
徐元白先生教我的这段时间,除了去上课以外,都是在家里练琴中度过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派
“我国最古老的一个古琴流派,创始人是南宋著名琴家郭沔(字楚望)(浙江永嘉人),其有《潇湘水云》《泛沧浪》《秋鸿》等著名曲目传世。
郭楚望的弟子刘志芳(浙江天台人),传有《忘机曲》《吴江吟》等琴曲。
刘志芳的弟子毛敏仲、徐天民编着了《紫霞洞琴谱》(世人称为“浙谱”),毛敏仲创作的《渔歌》《樵歌》《山居吟》《列子御风》《庄周梦蝶》等琴曲影响极为深远,遂形成了在中国古琴史上风靡一时的“浙派”。
徐天民在传授琴艺上成就极为突出,我国琴史上尊称为“浙派徐门”,其家传经徐秋山、徐梦吉传到明代著名琴家徐和仲。
徐和仲培养出一大批著名琴家如:其子徐惟谦,弟子王礼、金应隆、吴以介、张助、萧鸾、戴义、黄献等。
使浙派琴艺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称为当时影响最大的琴派。
其重要的琴谱有萧鸾主张“去文以存勾踢”即只把琴曲作为器乐演奏,不用文辞直唱。
他编着的《杏庄太音补遗》《杏庄太音续谱》及黄献于明嘉靖丙午年(公元1546年)编着的《梧岗琴谱》,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徐门琴家杨嘉森曾编为《琴谱正传》
至民国时期,浙派传人中声望较高的是徐元白(杭州人),其嫡传弟子中的佼佼者有上海姚丙炎、杭州徐晓英、张亮、郑云飞、章家骐等,其中姚丙炎尤为海内外知名琴家。
1986年底在当时浙江省音协主席周大风支持下,西湖琴社成立,公推古琴大师徐元白之子徐匡华先生担任社长。
1989年4月9日徐元白先生逝世32周年音乐会,1995年10月28~31日,琴坛泰斗查阜西百年诞辰与古琴大师管平湖诞辰九十八周年纪念会,是西湖琴社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活动,期间举行了四次大型古琴音乐会和琴学讲座。
1997年9月7日“纪念古琴家徐元白先生诞辰一百零五周年纪念琴会”。
1998年上半年度,举办四次琴会活动,元宵琴会、赏梅琴会、清明琴会、端午琴会。
西湖琴社发展至今会员达到一百多人,固定时间举办社员雅集活动,现任社长徐君跃为当代古琴大师徐匡华先生之子,全国古琴比赛金奖得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