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规划

合集下载

三北防护林

三北防护林

三北防护林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体系工程(简称“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并作为改善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重大战略措施,列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建设项目,开创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拉开了我国重点林业工程建设的序幕,成为我国林业建设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壮举。

新疆作为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点省(区)之一。

工程实施范围随着“三北”工程的推进而不断扩大,一期工程建设范围为54个县(市);二期工程建设范围扩大为到84个县(市);三期工程建设范围扩大为到87个县(市);四期工程建设范围扩大为到94个县(市)。

工程实施30年来,特别是“三北”四期工程实施以来,新疆林业建设步伐逐年加快,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在国家林业局和三北防护林建设局的关心、支持下,自治区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各项林业方针、政策,带领各族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克服干旱等多种自然灾害的不利因素,大力开展义务植树造林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经过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我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978-1985年,三北防护林体系第一期工程,重点布局在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54个县市。

工程建设区面积占全疆总面积的76%。

工程规划8年人工造林180万亩,实际完成人工造林270万亩,封山(沙)育林366万亩。

期间有6个县市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全疆森林覆盖率由1.03%提高到1.15%。

1986-1995年,三北防护林体系第二期工程,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新增30个县。

除沙漠外,还将戈壁、荒漠区绿洲列入到工程建设范围中来。

工程规划10年人工造林327.3万亩,实际完成人工造林678.05万亩,封山(沙)育林945万亩。

期间有53个县市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20个县市实现平原绿化,全疆森林覆盖率由1.15%提高到1.68%。

3S技术在布尔津县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规划中的应用

3S技术在布尔津县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规划中的应用
的叠 加 , 以清 楚 、 观 地 看 出 林 地 分 布 情 况 。综 合 考 虑 可 直 水 资 源 以及 自然 条件 , 选 出满 足 工 程造 林 依 据 的 地块 。 挑
“S 技 术 在 处 理 问 题 上 具 有 准 确 、 速 、 效 , 本 投 入 3” 快 高 成
性, 便利地获得 了不易到达区域的林业 资源信息 , 同时也 低, 产出效益高等特点。三者结合可 以为三北 防护林体系
大 大节 省 了规 划 所需 要 的人 力 、 力 、 间 。此 外 利 用 3 建 设 林 工 程规 划 工 作 提 供 强 大 的技 术 手 段 。 物 时 S
织 力 量 , 已完成 或 阶段 性 完 成 的 林 对
推广机构 , 应尽快配备必要 的林果品
在生产 过程 中 , 随时对 有机配套 、 整合提升 , 强化管理 、 提高 业工程 ,及时进行量化效益评估 , 更 质检测设备 , 保证 进一 果品质量进行控制性动态检测 , 效率 , 自治 区林业科技管理部 门当 加准确地反映出林业建设成效 , 是 前面临的紧迫任务。 步彰显林业 的社会化功能 。
调查需用笔记本 电脑 、 手持式 G S G S天线 。 P 及 P 所需软件设备为 :R A 8 , N I.影像 处理 软件 E D S. E V4 6 5 软 件 ,u e p 0 8地 理 信 息 平 台 软 件 ,Z 、 P S pr 20 Ma O IMA —
用, 也促进 了布尔津县林业信息化 的进程 。
业 社会 地 位 的有 力 提 升 , 会 各 方 面 社 聚集 , 科 技 投 入 与 生产 对 技 术 的需 但
源 ,制定有效的科技支撑工作方案 ,
学研 究 技 术 水 平 , 为林 业 产 业 升 级 奠

三北工程圆满完成前五期工程建设任务

三北工程圆满完成前五期工程建设任务

64绿色中国Green Forum绿色论坛三北工程圆满完成前五期工程建设任务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符 超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止2020年底,三北防护林建设五期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保存面积527.12万公顷,40多年累计完成营造林保存面积达3174.29万公顷,圆满完成了三北工程前五期工程建设任务。

三北工程又称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我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

三北工程自1978年启动至今,历经44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圆满完成了前五期工程建设任务。

三北工程每一期工程建设结束后,都会对其建设历程、成效经验、存在问题等进行全面总结、客观评价。

据介绍,根据《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方案》,2011-2020年是三北五期工程建设期。

2020年,国家林草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会同有关专业机构对三北五期工程的建设情况进行了总结评估。

评估内容涉及三北工程区森林资源消长、沙化土地变化、水土流失治理、农田林网化、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等各个方面。

The First Five Phases of the Three-North Project Have been Successfully Completed宁夏中卫腾格里沙漠 贾建新 摄65绿色中国绿色论坛Green Forum 在经济效益方面,三北工程始终坚持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指导思想,坚持生态治理与改善民生协同推进,特色林果业和林下经济初具规模,绿色富民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三北五期工程营造的经济林保存面积约26万公顷,年产干鲜果品约340万吨,年总产值达40.8亿元。

经测算,五期工程完成的营造林每年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总值可达964.55亿元。

截止五期工程末,帮助1500万农民脱贫,脱贫贡献率达27%,三北地区森林旅游年接待游客3.85亿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480亿元。

在社会效益方面,人居环境极大改善,生态文化日益丰富,生态文明意识普遍提高。

三北造林实施方案

三北造林实施方案

三北造林实施方案三北是指中国北方的东北、华北和西北三个地区,这片广袤的土地常年风沙肆虐,土地退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劣。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中国政府提出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旨在通过大规模的造林工程来改善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防风固沙,改善气候和生态环境,提高区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总体目标。

三北造林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在2030年前,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25%,草原植被覆盖率达到35%,使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二、实施步骤。

1. 科学选址,根据三北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科学确定各地的造林选址,确保造林的成活率和生长效果。

2. 种植树种,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造林。

在东北地区,可以选择杨树、松树等耐寒树种;在华北地区,可以选择柏树、柳树等适应干旱的树种;在西北地区,可以选择胡杨、沙柳等耐旱树种。

3. 技术支持,加强对三北地区的造林技术支持,包括土壤改良、水源保障、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支持,确保造林工程的顺利实施和成活率。

4. 生态保护,在进行造林工程的同时,加强对三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工作,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水源地,保护湿地等生态系统。

5. 宣传教育,加强对三北地区造林工程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鼓励他们参与到造林工程中来,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三、保障措施。

1. 资金投入,加大对三北地区造林工程的资金投入,确保造林工程的顺利实施。

2. 政策支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到三北地区的造林工程中来,提供相关的补贴和支持。

3. 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三北地区造林工程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四、效果评估。

对三北地区造林工程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确保造林工程的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五、结语。

三北造林实施方案的实施,对于改善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防风固沙,改善气候和生态环境,提高区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林业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国家林业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国家林业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林业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09.08.24•【文号】林办发[2009]199号•【施行日期】2009.08.2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正文国家林业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林办发〔2009〕199号)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喜迎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09〕52号,以下简称《意见》,见附件),这是贯彻落实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统筹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科学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学习和贯彻好《意见》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为安排部署好这项工作,迅速兴起学习贯彻《意见》的高潮,特作如下通知。

一、充分认识《意见》的特殊重要性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早在1978年就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出发,作出了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将其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基础建设项目,切实加强和推进。

1988年,邓小平同志为三北防护林体系亲笔题词“绿色长城”。

为进一步加快工程建设,国务院这次专门出台《意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工作和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对三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对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意见》对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意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为主线,是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之后,国务院出台的第一个关于生态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与指导原则解析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与指导原则解析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与指导原则解析三北防护林是指在中国北方荒漠化、土地沙化严重的三个地区(内蒙古、甘肃、宁夏)建设的一系列防护林体系,旨在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防止沙漠化进一步扩大。

这里介绍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与指导原则。

一、三北防护林的建设目标1.植被恢复:通过植被的恢复和种植,增强土地保水、保肥、保墒的功能,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既保护生态环境,也服务经济发展。

2.风沙控制:通过防风固沙,控制沙漠化扩散,提高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3.土地水分平衡:通过筑坝截沙、建设水利设施等手段,实现三北区域土地水分的平衡,保持土地上的水分,防止干旱和沙漠化的蔓延。

1.科学规划:科学家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基础上,制定出可行的、适宜的林地规划,按照建设流程进行,力求科学、合理、有效。

2.多样化植被:在三北区域的复杂土壤及气候环境下,需要使用多样化的植被,如灌木、草本、乔木等植被,实现对土地的保持水分、抗风固沙、改良有机质等多重效果。

3.重视生态配套:三北防护林需要更注重生态配套,综合考虑植被种植、水资源、动态平衡,建造生态景观等多个方面。

4.注重生态效益:建设三北防护林,建设者需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既要发展经济,也要兼顾生态环境。

5.实行精细化管理:三北防护林需要加强生态监测,实行精细化管理,加大植被养护工作力度,保证防护林的效益持久、可持续。

1.改良荒漠地:适时对荒漠地进行封禁、封固、封沙等操作,通过提高土地的密实度和有机质含量,从而有助于植物栽种的生长。

2.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在三北防护林建设中,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植被种植,采用多层次、立体化的植被覆盖,如杨树、胡杨、沙地栎、榆树、沙枣、灌木等。

3.修建绿化带:修建绿化带,使草地、林地、灌丛能够互相补充和支撑,实现生态平衡,并且对于防止沙漠化发挥着关键作用。

4.水土保持:在三北地区的建设,还需要注意水土保持工作的实现,加强对降雨、水土流失、滑坡等相关数据的监控,通过适时的灌溉和防沙抗灾林带的修建,减轻植被受损的程度。

浅析新疆乌苏市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

浅析新疆乌苏市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

浅析新疆乌苏市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作者:李玲来源:《绿色科技》2013年第03期摘要:介绍了新疆乌苏市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前四期建设情况,分析了该工程第五期(2011~2020年)的规划及建设。

并就前四期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三北防护林;规划;建设1 引言乌苏市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位于北疆腹地,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天山支脉婆罗科努山和依连哈比尕山的北麓;介于北纬43°29′~45°27′,东经82°58′~85°16′之间,总面积164万hm2,最高海拔5041m,最低海拔226m。

全年光照充足,降水稀少、蒸发强烈,主要风向以西北风为主。

根据三北防护林体系总体规划,自2011年起乌苏市开始三北防护林建设的第五期工程,第五期工程自2011年开始到2020年结束,是三北工程建设的延续,也是三北工程建设的又一个起点。

因此,在现阶段做好三北防护林体系的第五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乌苏市现辖19个乡镇,第五期工程建设的项目区涉及乌苏市的18个乡镇。

随着该项工程体系的建设,乌苏市加快了植树造林的发展。

防护林是农、林、牧生产发展的第一道天然屏障,既能起到防风治沙改土排碱的作用,又能提供了大量的木材,防护林所起到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各族干部群众更加认识到建设完善的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2 土地现状分析乌苏市国土总面积1430000hm2,“三北五期”建设范围为平原区(不包括林场)。

平原区林地总面积286737.84hm2,占国土总面积的 21.1%,其他用地1143262.16 hm2,占 79.9%。

全市建设范围内林地总面积286737.84hm2,其中有林地11959.61hm2,占林地总面积的4.17%;疏林地2111.12hm2,占0.74%;灌木林地212529.91hm2,占74.11%;苗圃4.03hm2,占0.01%;未成林造林地57782hm2,占0.2%;无立木林地97.39hm2,占0.03%;宜林地59457.96hm2,占林地总面积20.74%。

三北工程五期工程规划方案

三北工程五期工程规划方案

三北工程五期工程规划方案一、背景介绍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海和黄海之间。

中国地处东亚,东南沿海西临黄海、东临渤海、北濒东海,陆地东南北三面邻海。

东部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东部的水资源非常丰富,而西部则相对缺乏。

位于中国北方的三北地区,即指黄河以北地区、长江以北地区和辽宁半岛。

面对三北地区环境恶化的问题,中国政府在1978年提出了三北工程。

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规模、影响面最广的生态建设工程,被称为“中国功勋第一大工程”。

三北工程的目的是改善北方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提高北方地区的生态和环境质量,增强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功能。

自三北工程提出以来,已经进行了四期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三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面临更大的挑战。

因此,中国政府近年来提出了三北工程五期工程规划方案,以进一步加强对三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推动三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的成就。

二、三北工程五期工程规划目标和任务1.总体目标三北工程五期工程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一)加快三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治理进程,实现三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二)增强三北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提高三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抵御能力;(三)推动三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2.主要任务(一)扩大植被覆盖面积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方式,扩大植被覆盖面积,提高三北地区的植被覆盖率。

这将有助于抑制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扩张,改善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二)深度治理沙漠化加强对三北地区沙漠化的治理工作,采取多种措施防治沙漠化。

例如建设防护林带、种植耐沙植物、开展地质治理等,提高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三)改善水资源利用通过加强水资源保护、节约用水、调整水资源配置等措施,改善三北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状况。

同时,加快推进三北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提高三北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规划技术方案国家林业局2009.9目录一、规划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一)规划指导思想 (1)(二)规划基本原则 (1)二、规划体系 (2)(一)国家规划 (2)(二)省级规划 (3)(三)县级规划 (3)三、规划范围、期限与目标 (3)(一)规划范围 (3)(二)规划期限 (4)(三)规划目标 (4)四、规划布局 (4)五、建设内容 (5)(一)项目构成 (5)(二)建设重点 (7)六、规划技术路线 (8)(一)工作方法 (8)(二)技术路线 (8)七、规划技术要求 (9)(一)基础数据 (9)(二)前期工程成效评价 (10)(三)规划深度 (10)(四)投资标准 (10)八、规划成果要求 (12)(一)文本要求 (12)(二)附表要求 (12)(三)图件编绘要求 (12)附件一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省级规划编写提纲附件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省级规划表附件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县级规划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规划技术方案根据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2011年将进入五期工程建设。

为扎实做好五期工程规划,结合现阶段三北地区林业生态建设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技术方案,以统一三北五期工程规划的规划思路和技术要求。

一、规划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一)规划指导思想根据《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按照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以建设完备的北方绿色生态屏障为目标,以防沙治沙和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以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建设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继续加快造林进程,开展退化林分的生态修复,加强中幼林抚育,提高防护林林网化水平,完善防护林体系,提升防护林综合功能,把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同建设小康社会、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兴林富民,努力实现三北地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做出新贡献。

(二)规划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多种治理措施相结合,区域发展相协调,重点工程与身边增绿工程建设相衔接;──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主,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讲求实效的原则,在重点治理地区优先取得突破,建设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坚持人工恢复和大自然自我修复相结合的原则,尊重自然规律,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切实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与成效;──坚持中央、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原则,在充分体现政府投资主体责任的前提下,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资金,依靠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建立多元的投入机制。

──坚持承前启后的原则,充分继承、借鉴、吸收和利用第一阶段和第四期工程建设的经验,加强技术、方法、手段的创新,增加规划成果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前瞻性。

──坚持科学衔接的原则,充分与规划区域内国家、其它行业的有关规划、工程科学衔接,与林业其它重点工程建设统筹衔接,做到工程建设内容不重复,工程建设地点不重叠。

二、规划体系为充分反映五期工程规划的目的,体现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的连续性、完整性、指导性,反映其宏观指导作用和空间约束力,根据本次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五期工程规划宜采用国家、省级和县级规划相结合的三级规划体系。

(一)国家规划国家规划从总体上控制五期工程的建设范围、规模布局、建设重点、支撑体系和保障措施。

根据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和现代林业建设的要求,通过综合分析第一阶段工程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明确五期工程的分区布局、主攻方向、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建设重点,从总体控制五期工程建设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和进度,约束确定各省的工程任务量。

(二)省级规划省级规划要在国家规划的控制与指导下,确定省域范围内五期工程的建设规模、工程布局和建设重点。

根据国家规划的要求,通过综合分析省域范围内第一阶段工程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明确省级规划五期工程的建设目标、工程布局和建设重点,约束确定各县的工程任务量。

(三)县级规划县级规划主要采用图、表形式,在省级规划的控制指导下,落实县域范围内五期工程建设目标、内容和任务,填报现状与规划表、提供现状与规划专题图件。

三、规划范围、期限与目标(一)规划范围依据《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规划》,五期工程规划范围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规划》所确定的三北地区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00个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二)规划期限依据《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五期工程规划从2011年─2020年,年限为10年,为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相衔接,分前5年和后5年两个分期进行规划。

(三)规划目标2011─2020年是关系到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战略性目标能否最终实现的关键10年。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见》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五期工程建设期间,在保护和巩固好现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大力造林、科学育林和退化林分修复,力争在五期工程结束时实现以下目标:(1)三北五期工程规划新造林1000万公顷,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10.51%提高到2020年的12%。

(2)使工程区内30%的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使水土流失区5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使工程区80%的农田实现林网化。

(3)在有条件的区域建成大规模、集中连片、比较完备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

四、规划布局根据三北工程总体规划,统筹兼顾与其他生态建设工程的关系,科学安排三北工程建设,确保目标统一,形成合力,取得最大成效。

按照不同区域功能定位,科学治理,整体推进。

在风沙区,以治理沙化土地为重点,通过大力开展造林、封育等措施进行全面治理,适度开发利用沙区资源,建成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防护林体系;在西北荒漠区,以保护天然荒漠植被为重点,采取以封育保护为主的综合措施,加强以典型荒漠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建成以沙生灌木为主的荒漠绿洲防护林体系;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以小流域治理为重点,积极发展以干鲜果品为主的水土保持兼用林,建成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在东北、华北平原农区,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坚持建设、改造、提高相结合,建成带片网相结合的高效农业防护林体系。

五、建设内容(一)项目构成根据五期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目标和布局,确定以下建设内容:1、工程造林工程造林仍是五期工程建设的主体,在建设思路上应坚持以防护林为主体,适当配置特用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含林木生物质能源林),形成多林种、多功能的综合防护林体系;采取人工造林、封山(沙)育林、飞播造林等方式,以封山(沙)育林为重点;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地适树,实行多树种,乔、灌、草结合。

2、现有林管护主要是对已有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果落实有效管护措施。

按照森林分类经营原则,将工程区内的生态公益林,分别纳入国家级公益林和地方重点公益林,因地制宜规划集中管护、承包管护措施。

3、退化林分修复为了提高防护林体系的生态功能,根据三北工程的实际情况,将老残防护林带和低效林作为退化林分,规划生态恢复措施。

依据《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和《农田防护林采伐作业规程》,确定退化林分修复对象和具体措施,使三北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进入平衡、稳定、高效的发展阶段。

4、中幼林抚育对过密、过纯的中幼林(含林带)进行间伐、透光等抚育,改善生长条件,促进生长发育。

抚育条件需要符合《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中的有关规定,并依据该技术规程选择科学的抚育方法。

5、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是指在风沙活动频繁、生态区位重要、应当治理但现阶段不具备治理条件或因保护生态需要不宜开发利用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连片沙化土地分布区,为了杜绝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维护地表原始状态、促进生态自然修复、缓解风沙危害、改善区域生态状况而依法划定并设立的封闭式禁止开发利用的地域。

封禁保护区重点进行防护围栏、固定界标和宣传牌、生态定位监测站、封禁保护区管理局和管护站(点)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6、科技支撑结合工程建设,选定一批能深入生产一线的科技单位,选取推广一批先进、实用、成熟的科技成果和建设模式,形成完善的工程科技支撑体系。

7、监测体系建设在原有工程监测和信息管理系统基础上,依据《全国林业信息化纲要》的要求,采用“3S”及设置样地等方法,规划建设完善的工程监测体系,工程监测体系主要包括工程营造林管理系统、工程效益综合评价系统、森林资源监管系统。

8、工程管理前期工作规划设计、检查验收、资源建档等工程管理前期工作。

(二)建设重点1、重点建设区依据《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见》,将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灾害类型突出的地区作为重点建设区,见下表:表1:三北五期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区2、示范区建设示范区建设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建设单位,选择具有较强代表性、建设模式较多、工程建设经验较丰富、有示范带动意义的县进行示范布局。

分别不同区域、不同发展方向选择示范区,原则上示范区主要在重点建设区中选择。

示范区总数原则上不超过100个。

在示范区内,除了规划一般工程建设内容外,把示范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重点做好“五边绿化”,即村边、宅边、渠边、田边和路边,推动开展乡村环境绿化美化和身边增绿,建成辐射性强、标准高、示范作用好的典型。

六、规划技术路线(一)工作方法规划工作方法采取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上下联动的方式。

从上到下进行工程建设总体布局控制,分解五期工程建设目标的主要指标;从下到上分层汇总、平衡建设任务。

国家、省级、县级规划协调配合,动态平衡。

(二)技术路线国家、省级和县级规划工作按照如下技术路线图开展工作:七、规划技术要求(一)基础数据县级规划应充分利用最新的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和荒漠化监测数据,并参考其他部门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草牧场调查、水资源调查数据等。

省级规划原则上采用全国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成果和荒漠化监测数据,或利用最新的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汇总数据。

(二)前期工程成效评价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前期工程(分别第一阶段和四期工程)的成效进行分析评价。

重点分析评价每期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情况;森林资源保存状况、资源利用状况;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与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工程建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影响等。

县级规划应将每期工程建设情况、森林资源保存状况落实到图面资料。

(三)规划深度1、规划任务分解到前5年和后5年两个分期,前5年建设任务分解到年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