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为心之本体,归到本真才为智者

合集下载

善导大师劝世偈

善导大师劝世偈

善导大师劝世偈导论在人类社会中,众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内心中常常感到迷茫和困惑。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善导大师以他的智慧和慈悲之心,创作了一系列劝世偈,旨在为众生指引迷津,唤醒内心的智慧,帮助人们摆脱纷扰与迷失,走上一条更加有意义和幸福的人生之路。

心灵的自由自由的定义自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渴望得到的东西,它是一种解脱,从束缚中解放出来,能够按照自己真实的本性和愿望去生活的状态。

自由并非只是从物质上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更是一种内心的解放和觉悟。

善导大师的思考善导大师在《劝世偈》中深入探讨了内心的自由问题。

他指出,内心的自由并不意味着物欲的无限扩张,而是通过认知、体悟和修行,逐渐摆脱束缚、解放内心,找到真正自由的状态。

内心的解脱1.认知局限性:我们常常被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框架所束缚,无法真正认知到自己的局限性。

善导大师教导我们要不断去反思、开放思维,以超越自身的局限,找到更深层次的智慧。

2.修行的指引:修行是一种内心的探索和逐渐解放的过程。

善导大师呼吁人们要以修行为指引,通过内观、禅定和慈悲的实践,逐渐摆脱内心的执著和贪嗔痴,终达到内心的解脱和觉悟。

爱与慈悲的力量爱的本质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它能够让人们彼此关怀、支持和理解。

善导大师认为,爱是人类与众生共享的情感,它能够唤起我们内在的善良和慈悲之心。

慈悲的实践1.观照众生:通过观照众生的痛苦和迷茫,慈悲的力量能够温柔地引导我们去关心和帮助他人。

善导大师提醒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还要关注他人,用慈悲和善意来对待每一个众生。

2.修习慈悲:慈悲是一种修行,需要通过内观和禅修来培养。

善导大师教导人们要将慈悲融入日常生活中,培养宽容、理解和关爱他人的心态。

心灵的富足富足的定义心灵的富足是人们内心深处对幸福和满足的追求。

它与物质的富有并没有必然联系,而是一种心态和境界。

感恩与满足1.感恩的重要性:善导大师提醒我们要时刻怀着感恩的心态,感谢生命中的每一次经历和每一个人。

庄子:嗜欲深者天机浅

庄子:嗜欲深者天机浅

庄子:嗜欲深者天机浅庄子说,嗜欲深者天机浅。

如果一个人的欲望过多,他就必然缺少智慧与灵性。

所谓嗜欲深者是指欲望过高过大,深陷欲海之中不能自拔的人。

那什么是“天机”呢?是人的智慧与灵性,也引申为人的机缘与福报。

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深陷欲海、贪婪无度,就会失去性命中的灵性、悟性与智慧,错过人生中许多好的机缘与福报。

生活中贪声色、贪权贵、贪钱财的人,莫有不迷失心智的,而心智的迷失,正是祸害生命的开始。

一旦贪欲攫住了大脑,人的心智就全用在了想要得到的东西身上,思之愈深,智力愈单一,理智判定事物的基本能力愈会丧失。

庄子认为:“夫得者困,可以为得乎?”想要得到什么反被这所得而困,这能算有所得吗,名人语录?可惜拥有贪欲的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甚或自得其乐而不觉危机已来临。

现今众多诈骗案犯的成功,利用的不正是人们沉溺于贪欲一时引起的智障吗?一个人,只有从声色繁华中超脱出来宁静沉思,才能具有大智慧。

欲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嗜欲过深,必然让人浮躁不安,牢骚满腹。

嗜欲深者必多病,嗜欲深者必短命。

“天机浅”便不悟人生的真谛。

嗜欲深者天机浅,嗜欲浅者天机深。

如果一味沉溺于感官享受,那么这种人的智慧必定很浅薄。

也就是说,只有从声色繁华中超脱出来宁静沉思的人,才能具有大智慧,去把握纷繁的人生和无穷的宇宙。

吕洞宾解释“天机”,谓“天”是人的天性,“机”就是根器。

而无论是道是佛,都很重修行,修行是从天性的根器开始,这是个基础,但贪欲对修行会有很大的杀伤力。

“嗜欲深”的,庄子说令“天机浅”,已经算是说得很温和,欲望泛滥的恶劣情况,可能是把天生的根器几近破坏始尽。

“嗜欲深者天机浅”,相反来说,庄子谓“其嗜欲浅者,其天机深”,人的私欲越少,就越接近大道,天机越深。

因为“唯道集虚”,道本来就是虚无的。

作为智者,能让天机尽量发挥的是无欲。

《庄子·天地篇》说:“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

”意思是说,已经通达一(没有对立与分别)的真理,万世万物都已包容在心中,已经一无所求了,这种人连鬼神都要佩服他。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原文及翻译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原文及翻译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原文及翻译【原文】来书云:“近时学者,务外遗内,博而寡要。

故先生特倡‘诚意’一义,针砭膏肓,诚大惠也!”吾子洞见时弊如此矣,亦将何以救之乎?然则鄙人之心,吾子固已一句道尽,复保言哉?复何言哉?若诚意之说,自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但近世学者乃作第二义看,故稍与提掇紧要出来,非鄙人所能特倡也。

【译文】来信写道:“近代的学者,只重视外在的知识和学问,往往忽略了内在的道德修养,虽广博却不得要领。

因此,你着重提倡‘诚意’,借以针砭病入膏肓的学子,其价值不可估量!”你能如此洞察时弊,又准备如何去拯治呢?当然,我的思想你已一语道破,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关于诚意的主张,原本为圣学教人用功的首要大事,但近代学者却把它看成低下的事情,所以,我才把诚意表现出来,并不是我个人独自倡明的。

【原文】来书云:“但恐立说太高,用功太捷,后生师传,影响谬误,未免坠于佛氏明心见性、定慧顿悟之机,无怪闻者见疑。

”区区格、致、诚、正之说,是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间,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是多少次第、多少积累在!正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

闻者本无求为圣人之志,又未尝讲究其详,遂以见疑,亦无足怪。

若吾子之高明,自当一语之下便了然矣,乃亦谓立说太高,用功太捷,何邪?【译文】来信写道:“但恐立论过高,用功过捷,后学门生递相师传,因而产生谬误,未免堕入佛教明心见性、定慧见悟的机关,您的主张难怪被世人怀疑。

”我的格物、致知、诚意、正身的观点,是针对学者的本心与日常处事中,体会研究、躬身力行、实地用功,这需要经历多少阶段,包含多少积累呀!这正好与空虚、顿悟的观点相反。

听到此说的人,有的根本就没有想成圣人的志向,又没有仔细考察其中的详情,所以才产生怀疑,也不足为怪。

像你这样聪明之人,本当一说即明,却也认为立论过高,而功过捷,是怎么回事呢?【原文】来书云:“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即《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功,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

佛在心中

佛在心中

佛在心中每日禅话名利如浮云,权势似流水。

佛在心中,心外无佛。

有心是人心,无心是大道。

迷人随欲望而起舞,智者随自心而安住。

明心是妄,见性本空,即为明心见性。

心性本空,何来心事;因缘而有,何足罣碍。

生死只是一场梦,梦醒何来有生死。

懂得妙用是智慧,懂得付出是慈悲。

烦恼只因强出头,菩提只因放得下。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

有所畏惧,是做人最基本的良心准则。

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

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

人生要学会不抱怨,不等待,不盲从。

一经在手,心开悟解;一门深入,心神自定。

参禅不如行禅,坐禅不如悟禅。

话多伤气,念多伤神。

志向高大之人,须向低处求道。

万物须冬藏,能人要潜藏。

心想天地,不如无心一事。

用智于己,用愚于人。

荣辱本同,得失皆心。

成功只要「一事」,修行只用「一门」。

做人重在「知人」,修行重在「知己」。

爱是纯洁无私,恨是污浊占有。

不要让自己灰心,不要使别人痛心。

对人好,别人不一定了解;对人坏,别人一看就知道。

承认自己的过失,对世人就无所抱怨。

希望是人所创造,失望亦是人所创造。

事情是可以解决的,困难是可以突破的。

情绪让人失去理智,无明让人失去智慧。

失言是不会说话,失信是不会做人。

顺应别人,会得善缘;改变自己,会得善果。

缘起境生,缘灭境灭;境是生灭,虚妄不实。

念念清楚,是真精进;如如不动,是真禅定。

知识是由外而来,智慧是由内而生。

口念佛不及心念,心念不及心中有佛。

万般计较心自烦,万缘放下性清净。

恶念产生地狱,善念创造天堂。

心是佛,心是法,佛法在汝心中。

修行的法门之所以不能确立,是因为自己的心不能定下来。

选定修行的法门之后,就要不断的练习。

不用找寻成功的方法,只要面对失败的原因。

攀缘之心一止息,万缘方能都放下。

多吃伤身,多想伤神。

从易处改变,从近处做起。

叛逆之心起,人我皆苦;如随顺之行,您我皆乐。

在有处悟「空」,于空时觉「有」。

王阳明修心十二法:轻松把握阳明心学最高精华,终生受用!

王阳明修心十二法:轻松把握阳明心学最高精华,终生受用!

王阳明修心十二法:轻松把握阳明心学最高精华,终生受用!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

时至今日,王阳明心学对于当下浮躁的社会大众来讲,仍有着深远借鉴意义。

1、欲修身,先养心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释义:心即理。

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2、不忙不乱,不焦不躁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

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

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释义: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

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

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人生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

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3、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释义: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人生启迪: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4、无私心就是道心即理也。

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释义:心即天理。

没有私心,就是合于天理。

不合于天理,就是存有私心。

避免人生的陷阱,只要做好这三点

避免人生的陷阱,只要做好这三点

避免人生的陷阱,只要做好这三点原创创意写作皮特 2019-04-20 19:31:33《悲惨的世界》里有段话是这样说的:“人心是妄念,贪欲和阴谋的污地,梦想的舞台,丑恶意念的渊薮,诡诈的都会,欲望的战场。

人心是广漠寥阔的天地,人在面对良心,省察胸中抱负和日常行动时,往往黯然神伤”。

悲惨的世界,一切源于欲望和贪念。

明代文学家、思想家吕坤先生也说:“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

多欲之谓凡,贪欲之为狂”。

意思是说:没有欲念称为圣人,欲念少称为贤人,欲念多是凡人,而纵欲则是狂人。

现代社会,狂人甚多。

互联网时代,信息发达,电子产品盛行,各行各业,各种生活学习,琳琅满目,现代人的压力之大,随之而来的就是贪嗔痴念。

所有让自己焦虑,失态,恐惧的都是欲望,所有让别人焦虑,失态,恐惧的也都是欲望。

欲望会让我们迷失方向,掉入大坑,有的甚至倾家荡产,还不自知。

戒除贪欲,从觉察自己,认清自己开始。

每个人都有两个自己,一个是正在做事情的自己,另一个则是在旁边观察的自己。

只有旁边的自己观察到做事的自己,第一时间觉察捕捉住自己的念头,把它拉回来,你才能真正的认清自己,控制自己的欲望。

2019年加入Peter老师的写作营,参加了老师的线下课程认识自己,让我终身难忘,受益匪浅,我开始觉察自己,认清自己,我的人生发生了质的改变。

01 觉察生活贪欲,家和万事兴生活中所有让你亲近的人产生焦虑,失态,恐惧的都是贪欲。

每当贪欲的念头起来的时候,我们需要觉察自己。

觉察到贪欲念头,第一时间把自己拉回来,回归到一个平和的状态上,不急不躁,不过悲不过喜,这就是觉察自己、认识自己、控制欲望的过程。

记得上完老师的线下课,家人来接我,下地铁后我四处都没看到他们,就站到一边,低头看微信群同学们的信息。

这时耳边传来一个极不友好的声音:“就知道低头看手机,都没看到我们”。

我当时心里的火一下子就上来了,第一反应就是我要怼回去。

但是这次我没有,因为我突然想到了老师说的要觉察自己,我立马问自己:安然你在做什么?我在准备回家,我捕捉到了念头,并把自己拉了回来。

《于丹庄子心得》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5篇)

《于丹庄子心得》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5篇)

《于丹庄子心得》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5篇)《于丹庄子心得》读书篇1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

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

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

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

2月19日:境界有大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来判断一个事物的有无和无用,庄子却告诉我们,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

境界的大小可以完全不同地判断一个东西的有用和无用,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2月20日:感悟与超越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到,世上熙熙皆为利来,世上攘攘皆为利往。

可见名利二字是世人难以舍弃的追求。

但是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淡薄为大,因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庄子所说的"逍遥游"。

2月21日:认识你自己庄子里有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由于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事物,于是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

而我们又经常会被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所影响,而不能真正认知自己的内心,结果被所谓的潮流而左右,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

2月22日:本性与物性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游。

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个游的境界似乎很难达到。

人们被太多的物质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许只是改变了人生的方面,大迷惑则改变了人的本性。

人的物质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在疯狂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人们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

2月23日:总有路可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总会遇到种种困难,有的人天生丑陋,有的人身有残疾,有的人因罪受过刑罚,有的人心理遭受过创伤。

当遇到这种种不如人意的事情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身体的残缺和心理的创伤?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2月24日:坚持与顺应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同时也是社会中的一员。

人生三境界:知常曰明、知足常乐、知止不殆

人生三境界:知常曰明、知足常乐、知止不殆

人生三境界:知常曰明、知足常乐、知止不殆《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转变根源在“知”。

人生百态,知晓容易,难为知常之境界,难得知足之心态,难有知止之智慧。

01知常曰明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命为本性,万物复归于本性的路是自然,懂得遵循自然规律是聪明,背离规律,肆意妄为往往会带来灾祸。

行为看似合乎自我道与德,而对周遭随意加以改变,沉浸自我的感动。

表面造就的繁荣,实则背后千疮百孔。

20世纪初,美国凯巴伯森林约有4000只野鹿,而与之相伴还有一群凶残的狼,威胁着鹿的生存。

为了鹿群的安宁,美国总统决定展开一场除狼行动。

截止1930年,累计有6000多只狼死于人类的抢下。

没有狼群的威胁,鹿群开始无忧的生活,短期内鹿的数量增长到10万余头。

鹿群在森林里肆意啃食一切,吃光野草,毁坏林木,并使以植物为食的其他动物锐减,为此也使鹿群陷于饥饿和疾病的困境。

1942年,凯巴伯森林里还剩下八千只老弱病残的鹿。

人们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又不得不从加拿大引进一群狼,投放入森林中。

快速繁衍的鹿群放慢了繁殖的脚步,森林恢复了正常食物链,一切又重新焕发生机。

《太平经》说:“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

”人安身立命于天地间,想要生存发展,必须要遵从自然规律,才能获得安宁。

人生知常,顺天命的同时,不意味着消极的无为,而是在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做我们可以做的。

02知足常乐贪心好比一个套结,把人的心越套越紧,结果把理智闭塞了。

欲望就像滚雪球,一旦开始,就无法停下。

一念知足,一念贪,心若把控不住分寸,眼前的所追赶的欲望,将会把人埋葬。

穷人渴望拥有自己的一块土地。

地主对他说:“清晨,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路插一个旗杆,只要你可以在日落之前回到这里,插上旗杆的地都属于你。

”穷人听了很开心,拼命的跑,跑了很久。

尽管拥有的地已经很多,可他仍然想再得到一些。

于是越发努力向前奔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欲望为心之本体,归到本真才为智者
一、
古人云:“无情欲嗜好,不成心体。


欲望是人之本体,嗜欲也是人之天性,有人将欲望归类为“人性弱点”,其实这并不合理,因为欲望本身也是进取之心的根源,有欲望人生才会有追逐的方向,这个时代也因为欲望的存在而不断进步。

所以欲望本身并不是错误的存在,只是当你驾驭不了欲望的时候,它才会成为人生的深渊,当自身成为欲望的奴隶时,我们才会成为欲望的傀儡。

如《菜根谭》所说:
无风月花柳,不成造化;无情嗜欲好,不成心体。

只以我转物,不以物役我,则欲嗜莫非天机,尘情即是理境矣。

没有清风明月、鲜花树木,就不能成为完美的大自然;没有喜怒哀乐,好恶爱憎,就不能成为人之本心。

只是由我掌握万物,而不让万物来束缚我,那么这些欲念无不是自然的机趣,尘世俗情也是理想境界而已。

不要抗拒某些状态存在于人生中,比如心性之中出现的念头,存在即是合理,只是需要我们把控这些念头以达到平衡,避免有失偏颇而带来的阻碍,人生才会出现和谐平衡的局面。

《道德经》:欲望为心之本体,归到本真才为智者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造就了大唐盛世,也是中国古代相对理想的时期。

而贞观之治的初始,要从李世民提出的“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使民衣食有余”的法令开始说起。

唐太宗继位之后,有一段时间盗匪猖獗,他和群臣讨论如何平息盗匪,这时有人提出可以用严格法令来禁止,也有人提出直接发兵剿匪。

而唐太宗笑了笑就说:“百姓之所以能成为盗匪,就是因为赋役过于繁重,官吏贪污受贿,民众饥寒交迫才导致的现象,如果我们杜绝奢侈浪费,轻役薄赋,任用清廉者为官,让百姓衣食有余,他们自然不会做盗贼,如果每人都能温饱,谁还冒那么大的风险呢?”
于是唐太宗进行一系列改革,过了几年时间,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外面的大门都不用关闭,商旅之人可以直接在野外留宿。

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人说:“君王治理国家,国家依赖百姓,如果欺诈百姓来侍奉君主,就好像割自己的肉充饥一样,肚子饱了但人却死了,所以要保证国家内部不出问题,收敛欲望,减轻赋税,减少百姓的愁苦,国家就不会有危险,我经常思考这些,所以从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


《道德经》:欲望为心之本体,归到本真才为智者
二、
一个人如果不加以收敛欲望,那么遭祸患的是自己的人生,更是自己的家庭;如果一个君王不知道收敛欲望,加重赋税,那么遭殃的是一个国家,也包括自己未来的结果。

在《道德经》之中说: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不标榜贤明,民众就不会起争取仁义之心;不珍贵难得的货物,民众就不会起盗匪之心;不显耀可贪的事物,民众就不会被祸乱。

名位可以引起人们的追逐,财富可以激起人的贪欲,刻意追逐、贪欲兴起的时候,狡诈伪作的心智活动就会层出不穷,这是导致一个人自身出现平衡的根本,更是导致社会混乱和冲突的主要原因。

解决的方法,一方面是保证自己具备基本的生活物质,另一方面就是开阔心思,减轻欲望,调整自己对待事物的认知。

总之,以自然而然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欲念,把它当成世间普遍存在的事物,就像看待山水一样。

《道德经》:欲望为心之本体,归到本真才为智者
山水树木这些事物,它们本身就是自然之中存在的,哪有什么善恶好坏的区别呢?但是山水会根据当时不同的心境出现各种不同的色彩,心情好的时候看山就是世外桃源,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山就是穷山恶水。

而欲望也是这样,欲望会变成什么样,皆源于你用什么样的智慧去调和。

所以控制好自己的念头才是至关重要的,让心回归到本真和纯粹的状态,把它看作一个工具,才能还原欲望本来的客观面目,就是无善无恶的“山水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