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工程_第六章_气液反应工程
化学反应工程全套教学课件

可逆反应 不可逆反应
❖ 按照反应分子数分
单分子反应 双分子反应
多分子反应
❖ 按照反应机理分 单一反应
多重反应
平行反应 同时反应 连串反应 平行连串反应 集总反应
平行反应:一例如:氯苯的再氯化 k1
C6H5Cl + Cl2
k2
对-C6H4Cl2 + HCl 邻-C6H4Cl2 + HCl
❖ 本征动力学:又称化学动力学,是在理想条件下研究化学反 应进行的机理和反应物系组成、温度、压力等参数,不包括 传递过程及反应器结构等参数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宏观反应动力学与本征动力学的区别:宏观反应动力学除了 研究化学反应本身以外,还要考虑到质量、热量、动量传递 过程对化学反应的交联作用及相互影响,与反应器的结构设 计和操作条件有关。
❖传递工程:涉及到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
❖工程控制:反应器的运转正常与否,与自动控制水平 相关。
1.4 化学反应工程学中涉及的定义
❖ 宏观反应过程:在工业规模的化学反应器中,化学反应过程 与质量、热量及动量传递过程同时进行,这种化学反应与物 理变化过程的综合称为宏观反应过程。
❖ 宏观反应动力学:研究宏观反应过程的动力学称为宏观反应 动力学。
❖ 停留时间分布:在非理想流动中,不同的质点在反应器中的停 留时间不同,形成停留时间分布。
寿命分布:指质点从进入到离开反应
停留时间分布有两种
器时的停留时间分布
年龄分布:指仍然停留在反应器中的
质点的停留时间分布。
寿命和年龄的关系:寿命是反应器出口处质点的年龄。
❖ 返混:不同停留时间的质点或粒子的混合称为返混,又称为 逆向混合。是不同年龄质点的混合,逆向是时间的概念上的 逆向,不同于一般的搅拌混合。
化学反应工程思考题详解

第一章 应用化学反应动力学及反应器设计基础 一、思考题1、间歇系统与连续系统中,反应速率的定义式有何异同?2、反应系统中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系数有何关系?3、反应速率可以用浓度c i 、分压p i 或摩尔分率y i 来表述,相应的速率常数k c 、k p 、k y 之间有何关系?4、温度增加,反应速率常数肯定增加,对否?5、空速的定义是什么?它的大小反映了反应器的什么能力?6、转化率的定义是什么?在复杂反应系统中,它是否能起到在简单反应系统中所起到的作用?7、化学反应中哪种吸附起主要作用?8、惰性物质不参加反应,所以对吸附、脱附无任何影响,对否?9、吸附或脱附为控制步骤时,关键组分A 的分压有何特点,非关键组分的分压有何特点? 10、表面反应为控制步骤时,反应物、生成物的分压有何特点? 11、表达反应系统体积变化的参数是什么?12、方程式中反应前后摩尔数的变化是否表示反应体积的变化?第二章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证及宏观动力学 一、思考题1、对于球形催化剂,西勒模数(Thiele )越大,则催化剂的内扩散有效因子如何变化?2、如果在某催化剂上测得的反应速率为r ,而内扩散有效因子为0.8,则此反应速率是否为本征反应速率?3、对于气—固相反应,什么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分子扩散的影响?4、对于球型催化剂粒子,西勒模数的定义式是什么?5、本征化学反应速度在内外扩散阻力完全消除的情况下与宏观化学反应速度有何关系?6、孔结构对内扩散有无影响?7、在气体的扩散过程中,如果催化剂的孔径远远小于分子的平均自由程时,可以不考虑哪种扩散? 8、对于气-固相反应,如果本征动力学方程式为r ,催化剂的内扩散有效因子为ζ,则宏观动力学方程式应如何表示? 二、计算题1、某可逆反应:A B C D k k +⇔+21,其均匀表面吸附机理的动力学方程式为:()()()r k P P P P K b P b P bP b P A A B C D A A C CBB D D=-++++1122试写出反应机理及控制步骤,并证明之。
化学反应工程第六章非均相反应器(上)

6.1.5 固定床反应器的工艺计算
(4)管间采用道生油强制外循环换热。道生油进口温度 503K, 出口温度508K,道生油对管壁给热系数α0可取 2717kJ/(m2·h·K)。 (5)催化剂为球形,直径dP为5mm,床层空隙率ε为0.48。 (6)年工作7200h,反应后分离、精制过程回收率为90%, 第一反应器所产生环氧乙烷占总产量的90%。
6.1.2 固定床反应器的类型
气流不是沿轴向而是沿径向通 过催化剂床层,这种流程可以 解决床层过高、走轴向压力降 过大的问题,该合成塔床层阻 力小、可以采用大气量、小颗 粒催化剂,利于减小内外扩散 的阻力,强化传质,因此特别 适用于大中型生产规模的场合。
图6-7 径向反应塔示意图
6.1.3 固定床反应器内的流体流动
6.1.4.1 固定床中的传质 内扩散控制过程发生的场合是,颗粒大,因而内扩散阻力 大,内扩散速度小;温度高因而化学反应速度快;气速高
因而外扩散速度大。内扩散控制过程浓度分布特征是 CAg≈CAs>> CAc≈CAeq 。
外扩散的控制过程 传质速度(外扩散速度)即为总反 应速度。外扩散控制发生的场合是颗粒小,气速小、温度 高。外扩散控制过程浓度分布的特征是
CO2 52.67+3.26=55.93kmol/h
N2
566.35kmol/h
C2H4O 3.16kmol/h
反应工程总结

第一章 绪论 1、化学反应工程是化学工程学科的一个分支,通常简称为反应工程。
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即反应动力学和反应器设计与分析。
2、传递现象包括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再加上化学反应,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三传一反。
3、反应组分的反应量与其化学计量系数之比的值为定值,ξ叫做反应进度且恒为正值。
、本书规定反应物的化学计量系数一律取负值,而反应产物则取正值。
8、工业反应器有三种操作方式: ① 间歇操作;② 连续操作;③ 半间歇(或半连续)操作 9、反应器设计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1)选择合适的反应型式 ;2)确定最佳操作条件 ;3)根据操作负荷和规定的转化程度,确定反应器的体积和尺寸 。
10.反应器按结构原理的特点可分的类型: 管式,釜式 ,塔式,固定床,流化床,移动床,滴流床反应器。
第二章 3、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如果反应速率方程可以表示为:r=f1 (T)f2(c ),f1(T)是温度的影响。
当温度一定时,其值一定。
通常用阿累尼乌斯方程(Arrhenius ‘ law )表示反应速度常数与温度的关系, 即, 为指前因子,其因次与k 相同;E 为反应的活化能;R 为气体常数。
两边取对数,则有 : lnk=lnA0-E/RT ,lnk 对 1/T 作图,可得-直线,直线的斜率=-E/RT 。
注意:不是在所有的温度范围内上面均为直线关系,不能外推。
其原因包括:(1)速率方程不合适; (2)反应过程中反应机理发生变化;(3)传质的影响;(4)指前因子A0与温度有关。
速率极大点处有: 对应于极大点的温度叫做最佳温度Top 。
速率为零点处有: rA=0 6、多相催化与吸附 1)、催化剂的用途:①加快反应速度②定向作用(提高选择性)-化学吸附作用结果 2)、催化剂的组成:主催化剂-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用于提供反应所需的活性中心。
助催化剂-提高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
助催化剂可以是 ①结构性的;② 调变性的。
载体-用于 ① 增大接触表面积;②改善物理性能。
化学反应工程-19-第六章-气固相催化反应固定床反应器

2、二维模型中 hW 的计算: 、 的计算: 模型认为温度沿着径向形成了一个分布,故 t m没有意义。 这时床层向壁的传热速率:
dS =
6VS SS
西勒模数就是以d 为定型尺寸的。 西勒模数就是以 S为定型尺寸的。 形状系数的概念, 表示: 形状系数的概念,以 ϕ S 表示:
ϕS =
SV SS
2 SV = πd V (和粒子具有相同体积的球形颗粒的外表面积)
d ϕS = V d a
2
2、粒子群 、 对于大小不等的混合颗粒,平均直径为:
空隙率分布的影响: 空隙率分布的影响:直接影响流体流速的分布,进而使流体与颗 粒、床层与反应器壁之间的传热、传质行为不同,流体的停留时 间也不同,最终会影响到化学反应的结果。
为减少壁效应,要求床层直径(dt)至少为粒径(dP)的八倍以上。
二、颗粒的定型尺寸 颗粒的定型尺寸常用粒径来表示: 1、单个粒子 、 粒径d 粒径 P: 对球形催化剂,应用一个参数dP即可完整描述颗粒的全部几何 性质,即自由度为1; 对规则形催化剂,如圆柱形,用两个参数如h、d即可; 对不规则颗粒,也是用两个参数来描述颗粒的几何性能:一是 当量直径;另一是形状参数。
d S u0 ρ g
6.1.2固定床内的传热 固定床内的传热 床层尺度上的传热过程包括四个方面: 床层尺度上的传热过程包括四个方面: ①颗粒内部的传热 (λ P ) ;
( ②颗粒与流体之间的传热α g ) ;
③床层整体有效导热系数 (λe ) ; ④床层和反应器壁之间的传热 (h0、hW ) 。 对于①中λP,见第十七讲《非等温反应宏观动力学方程》。它的大 小往往由固体颗粒自身的性质粒内孔隙情况决定的,颗粒内的传热主要 是以热传导形式进行的。 对于②中的αg第十七讲中已经讨论过。 现重点讨论③和④ ! 现重点讨论③
《化学反应工程》课件

部分模化法
将反应器的一部分进行放大或缩小, 以研究其放大效应或缩小效应。
相似放大法
通过相似理论来预测大试实验结果, 需要保证相似条件得到满足。
04
流动与混合
流动模型与流型
1 2
层流模型
适用于低雷诺数的流体,流速较低,流体呈层状 流动。
湍流模型
适用于高雷诺数的流体,流速较高,流体呈湍流 状态。
3
过渡流模型
化学反应影响流动特性
化学反应释放的热量和产生的压力变化会影响流体的流动状 态。
流动与混合实验技术
实验设备
包括管式反应器、搅拌釜式反应器、喷射式反应器等。
实验方法
通过测量流体的流速、压力、温度等参数,分析流动与混合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
05
传递过程与反应器的热力学基础
传递过程基础
传递过程定义
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是自然界和工程领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传递 过程是研究物质和能量传递规律的科学。
通过调节进料浓度来控制反应物浓度,保证反应的稳定性和效率。
催化剂选择与优化
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并优化其用量,提高反应效率和选择性。
反应器放大与缩小
经验放大法
根据小试实验数据和经验公式,通过 比例放大来预测大试实验结果。
数学模拟放大法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反应过程, 并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放大和缩小实 验。
管式反应器
适用于连续操作和大量生产,传热效果好, 适用于高粘度液体和悬浮液。
流化床反应器
适用于固体颗粒的反应,传热效果好,适用 于大规模生产。
反应器设计基础
反应动力学
研究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为反应器设计提 供基础数据。
热力学
研究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平衡,为 反应器设计提供热力学依据。
《化学反应工程》第三版(陈甘堂著)课后习题答案

《化学反应工程》第三版(陈甘堂著)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均相反应动力学基础2-4三级气相反应2NO+O22NO2,在30℃及1kgf/cm2下反应,已知反应速率常数2kC=2.65×104L2/(mol2 s),若以rA=kppApB表示,反应速率常数kp应为何值?解:原速率方程rA=dcA2cB=2.65×104cAdt由气体状态方程有cA=代入式(1)2-5考虑反应A课所以kp=2.65×104×(0.08477×303) 3=1.564后当压力单位为kgf/cm2时,R=0.08477,T=303K。
答p p 2rA=2.65×10 A B =2.65×104(RT) 3pApBRT RTp表示的动力学方程。
解:.因,wwnAp=A,微分得RTVdaw案24网pAp,cB=BRTRT3P,其动力学方程为( rA)=dnAn=kA。
试推导:在恒容下以总压VdtVδA=3 1=21dnA1dpA=VdtRTdt代入原动力学方程整理得wdpA=kpAdt设初始原料为纯A,yA0=1,总量为n0=nA0。
反应过程中总摩尔数根据膨胀因子定义δA=n n0nA0 nA若侵犯了您的版权利益,敬请来信通知我们!Y http://.cn.co(1)mol/[L s (kgf/cm2) 3]m(1)则nA=nA01(n n0)δA1(P P0)δA(2)恒容下上式可转换为pA=P0所以将式(2)和式(3)代入式(1)整理得2-6在700℃及3kgf/cm2恒压下发生下列反应:C4H10发生变化,试求下列各项的变化速率。
(1)乙烯分压;(2)H2的物质的量,mol;(3)丁烷的摩尔分数。
解:P=3kgf/cm2,(1)课MC4H10=58,(2)w.krC2H4=2( rC4H10)=2×2.4=4.8kgf/(cm2 s)PC4H10=PyC4H101 dpC4H10= P dt2.4-1==0.8 s 3w(3)nC4H10=nyC4H10=n0(1+δC4H10yC4H10,0xC4H10)yC4H10dnH2dtdnH2dt=hdaw后n0=nC4H10,0=δC4H10rC4H10=反应开始时,系统中含C4H*****kg,当反应完成50%时,丁烷分压以2.4kgf/(cm2 s)的速率dyC4H10dt答1rCH=2.4224wdnC4H10dt案116×1000=2000mol582+1 1==21网dyC4H10=n0(1+δC4H10yC4H10,0xC4H10) dt=2000×(1+2×1×0.5)×0.8=3200 mol/s若侵犯了您的版权利益,敬请来信通知我们!Y http://.cno2C2H4+H2,dP=k[(δA+1)P0 P]=k(3P0 P)dtm(3)dpA1dP= dtδAdt2-9反应APS,( r1)=k1cA , ( r2)=k2cp,已知t=0时,cA=cA0 ,cp0=cS0=0, k1/k2=0.2。
《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人:王远强教学团队审核人:门勇开课学院审核人:饶品华课程名称:化学反应工程/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课程代码:040311适用层次(本/专科):本科学时:48学分:3 讲课学时:48 上机/实验等学时:0 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物理化学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等教材:张濂、许志美、袁向前,《化学反应工程原理》(第二版),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主要参考书:1、陈甘棠等,《化学反应工程》(第三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2、朱炳辰等,《化学反应工程》(第五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3、李绍芬等,《反应工程》(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4、Ronald W. Missen, Charles A. Mims, Bradley A. Saville. Chemical ReactionEngineering and Kinetics. Jon Wiley & Sons, Inc. 1999一、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化学反应工程”是以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加工过程为背景,按化学反应与动量、热量、质量传递相互作用的共性归纳综合的宏观反应过程;是将化学反应原理与反应设备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本课程是该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课,跟学生的学位挂钩。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用自然科学的原理考察、解释和处理工程实践问题;2.使学生掌握化学反应工程学科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了解学科前沿;3.应用理论推演和实验研究工业反应过程的规律而建立数学模拟结合工程实践的经验应用于工程设计和放大。
三、教学效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具备:1.从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2. 熟悉反应工程基本内容的能力;3.熟练运用“三传一反”基本方程式,求解理想反应器模型的能力;4.能注重研究内容,抓住研究思路,掌握共性规律的能力;5. 运用工程分析方法,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稀溶液,M近似等于溶剂的分子量M0,可得Hi 和Ei 的近似关系:
3. Ηi、Ei 和温度的关系
4. Ηi、Ei 和压力的关系
-i 在溶液中的偏摩尔容积,可查文献得到。
二、溶液中气体溶解度的估算
亨利定律只适用于稀溶液和纯溶剂,但在工业生产 过程中,液相中含有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亨利定律并不 适用。
三、带化学反应的气—液相平衡
由化学平衡常数可写出
c
由相平衡关系式可得
* A
cM c N B K c cB
* A
M
N
1/ A
f
* A( g )
c 1 cM c N B H A H A K c cB
M N
1A
1A
当气相是理想气体混合物时,上式为
2. 被吸收组分在溶液中离解
Kc cM cN cA ,当溶液中无其他离子存在 由反应平衡,
时,c c ,则 c c K c M N M N c A
2. 被吸收组分在溶液中离解
0 A的总浓度 c A c A cM c A K c c A,由 cA H A p* , A
二、溶液中气体溶解度的估算
2. 非电解质溶液的
3 式中 hs 为非电解质溶液盐效应系数,m kmol ;
kmol m3 。 Cs 为非电解质的浓度,
盐效应系数随分子量增大而增加,可查表而得。
三、带化学反应的气—液相平衡
气体A与液相组分B发生化学反应,则A组分既遵从相平 衡关系又遵从化学平衡关系。设溶解气体A与液相中B发生 反应,则可表示为
0 则得 c A H A p* K c H A p* A A
该式表示A组分的溶解度为物理溶解量与离解量之和。 如水吸收二氧化硫即属此类型。
3. 被吸收组分与溶剂中活性组分作用
0 0 此时 cB cB 1 xB ,cM cB xB ,由化学平衡关系
0 设溶剂中活性组分起始浓度为 cB ,若组分B的转化率为 xB ,
0 cM c A c A* Kc * c A cB c A*cB
可得
。联合理想气体亨利定
0 c A cA p H A H A 1 K c cB * A
律 cA H A p* , 整理得 A
0 p*与 cA 表观上 当A为稀溶液时,溶剂B是大量的, A
仍遵从亨利定律,但溶解度系数较无溶剂化作用时 增大(1+ K c cB ) 倍。 如水吸收氨即属此例。
气-液反应及反应器
气液相反应器的操作 条件不是很苛刻,液相的 蒸发和流动可把热量带出, 易于实现传热和传质,另 外由于高效催化剂的开发, 使气液相反应器应用较广 泛。
酸性气体的吸收
合成产物
气液反应与气固相催化反应的异同
相似点: 反应物历程:外扩散—内扩散—反应。
气相的扩散反应过程
气体在多孔介质内的扩散(气固相催化反应) 溶解的气体在液体内的扩散(气-液相反应)
该式为化学吸收典型的气液平衡关系。
与物理吸收 cA H A pA 的关 系比较如下:
物 理 吸 收 时 ,气 体 的溶解
度 随 分 压 呈 直 线 关 系;而 化学吸收则呈渐近线关系, 在 分 压 很 高 时 , 气 体的溶 解 度 趋 近 于 化 学 计 量的极 限;物理 吸收宜应 用于高 分 压 的 情 况 下 , 而 化学吸 收 宜 应 用 于 低 分 压 的情况 下。
d CB
边界条件
2
dx 0,
C A C Ai
x L, C B C Bi
dC B 0 dx dC A DAL |x L rA (V L , ) dx
N A DAL dC A |x 0 dx
注意,化学吸收速率为:
所以,解出扩散反应方程之后,就能得出化学吸收速率 (实际就是气液反应的宏观动力学)
x
dx
A B Q
通过“扩散-反应” 方程来确定浓度分 布,进而确定化学 吸收增强因子β
x
dx
液膜
扩散入=扩散出+反应
2
微元
dC A dC A d C A DAL DAL ( dx ) rAdx 2 dx dx dx
d 2C A dx 2
rA D AL
对于B,在液膜内的扩散-反应方程为:
G 、 L分别为气膜和液膜的有效厚度,m;
kG、kL分别等于 DG ( RT G ) 和 DL L ;DG和DL分别表示组 分在气体和液体中的分子扩散系数,m2/s;
表6-6 常见传质模型的主要特征
二、化学反应在相间传递中的作用
按化学反应和传递的相对大小区分为各种情况 1. 化学反应可忽略的过程 液相中的反应量与物理吸收的量相比可忽略
二、一级不可逆反应
rA kCA
dx 2 kC A D AL
反应扩散方程
d 2C A
将此方程进行无因次化
E
DD’的斜率
=
L
>1
B
DE的斜率
4. 化学吸收的增强因子
β=
D
有反应时的浓度梯度
无反应时的浓度梯度
DD’的斜率
=
>1
>1
E’ D’ E
DE的斜率
反应速率越快, 浓度分布曲线越弯曲,
L
则β数值越来越大。
4. 化学吸收的增强因子
β=
D
有反应时的浓度梯度
无反应时的浓度梯度
DD’的斜率
=
>1
DE的斜率
与物理吸收 cA H A pA 的关系比较如下:
对各种气体的溶解度的高低,物理吸收主要体现在H的数值
上,而化学吸收则不同,取决于 ( H A Kc 的乘积)的数值, 即除了HA值外,化学平衡常数Kc更具有特殊的选择性。 收溶解热高达数万焦耳每摩尔,因此,温度改变对化学吸 收平衡的影响较物理吸收时更为强烈。
N KG (pG p* ) K L (c* cL )
而
KG 1 RT G L DG HDL 1 1 1 kG Hk L
KL 1 RTH G L DG DL 1 H 1 kG k L
上列各式中: p*为与液相cL相平衡的气相分压,MPa;
kmol m3 ; c*为与气相pG相平衡的液相浓度,
* A 0 B
α p* A c c A x c HA p c 1 α p* A
式中 α Kc HA 为平衡常数Kc与溶解度系数HA的乘积, 表征带化学反应的气-液平衡特征。
如果物理溶解量相对于化学转化量可以忽略时,
则
α p* 0 0 0 A c A x B cB cB 1 α p* A
E’ D’ E 反应速率越快, 浓度分布曲线越弯曲,
L
则β数值越来越大。
4. 化学吸收的增强因子
β=
D
有反应时的浓度梯度
无反应时的浓度梯度
DD’的斜率
=
>1
DE的斜率
反应速率越快, E’ D’ E 浓度分布曲线越弯曲,
L
则β数值越来越大。
4. 化学吸收的增强因子
N kG ( pG pi ) kL (Ci CL )
物理吸收溶解热较小,仅数千焦耳每摩尔之内,而化学吸
第二节
气-液反应历程
一、气-液相间物质传递 传质模型:双膜论
Higbie渗透论
Danckwerts表面更新理论 湍流传质论 双膜论:气液相界面两侧各存在一个静止膜:气膜,液膜 传质速率取决于通过液膜和气膜的分子扩散速率。
假设:扩散组分在气-液界面处达到气液相平衡。
1. 电解质溶液的
式中E0、E为气体在水中和在电解质溶液中的亨利系数; H0、H为气体在水中和在电解质溶液中的溶解度系数; I I1、I2为溶液中各电解质的离子强度, 1 2 ci Zi2 其中ci为离子浓度,Zi为离子价数; h1、h2为溶液中各电解质所引起的溶解度降低系数,其 数值为 h h h hG ,其中h+、h-、hG分别为该电解质正、 负离子及被溶解的气体引起的数值。
-i的摩尔分率 -i的逸度系数
一、气-液相平衡
对于稀溶液,可用亨利定律表示: (6-3) 式中: -亨利系数
-i在液相中的摩尔分率 1. 气-液平衡的一般关系为:
1) 气相为理想气体 ,气-液相平衡关系为:
2. Hi和Ei的关系
式中: 低压下:
-溶剂摩尔浓度 -溶解度系数
式中
,ρ-溶液密度,M-溶液平均分子量
rA kC A
VR kC A V0C A k 1
VA
CA
VR
2. 液相主体中进行缓慢化学反应过程(慢反应)
液膜中的反应量远小于通过液膜传递的量,绝大部分在液 相主体内完成,判别条件为: 液膜中反应量 <<液膜扩散量
L kC Ai k LC Ai ( k L
M
L
DL
)
Lk
K c c M / ( c A c B ) x B / c * 1 x B A
3. 被吸收组分与溶剂中活性组分作用 将气液平衡关系 cA H A p* 引入,则 A 液相总的A组分浓度
0 A 0 B B
p* xB [ Kc H A (1 xB )] A
N K G ( pG p*) K L (C * C L ) 1 1 1 KG kG Hk L 1 1 H KL k L kG
化学吸收增强因子β>1,降低液相传质阻力所占比例。
β足够大时,总阻力将由气膜阻力所决定。
第三节
气-液反应动力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