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耐药性总结分析
我院5种抗菌药物的使用及耐药性分析

2 . 1 我 院 5类抗 菌药物使用率排序 : 我院 2 0 0 8 ~ 2 0 1 3年 5类抗 菌药物使用率逐渐上升 ,其 中头孢菌 素类的使用率一 直排 在 首位 , 氟喹诺酮 类紧随其后 , 大环内酯类和青霉素类 的使 用率 也在不断上升。 2 . 2 我 院 5类抗 菌药物 的 D D D s 值: 2 0 0 8 ~ 2 0 1 3年 5种药 物的 D D D s 值在 逐年增加 , 其 中 以头孢 菌素类为 首 , 其次是氟 喹诺 酮类 ; 2 0 1 3年氨基糖苷类 D D D s 值 少许 下降 ,其他分别增长 : 头孢 菌素类 2 5 . 8 %, 青霉素类 1 3 . 0 %, 氟喹指导原则 ,加强 临床微生物监 测, 建 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 _ 1 J 。抗菌药 物的滥用很大 程度上增加 了细菌耐药性 , 使得 临床感染率 大大增加 , 随之 出 现多重耐药细 菌 , 成为 医学研究 的难题 , 引起 了人 们的极大关 注 。近年来 , 为了临床合理用药 , 控制细菌 的耐药性 , 降低感染 率, 我 院检验科进行 了一定 的研究 , 针对 2 0 0 8 ~ 2 0 1 3年我院最 常使用 的 5种抗菌药物 , 研究其与耐药细菌 耐药性的关 系, 为 临床提供合理用药方案 ,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 与方 法 I . 1 我 院 5种最 常用抗 菌药物 : 2 0 0 8 ~ 2 0 1 3年 我院最常用 的抗 生素 以青霉素类 为主 , 其次是 头孢菌素类 、 氨基糖苷类 、 大环 内酯类和氟喹诺酮类。此次研究 的抗菌药不包括抗真菌药 、 抗 寄生虫药和抗病毒药。 1 . 2 细 菌耐药试 验 : 从2 0 0 8 ~ 2 0 1 3年检验科接收 的标本 中分离 出病原菌 8 6 5 3株 , 包括铜绿假单胞 菌 、 大肠埃 希菌 、 金 黄色葡 萄球菌 、 肺炎克雷伯菌等 。细菌耐药敏感性试验采用 肉汤稀释 法, 并根据 c s L I , N c c L s ( 2 0 0 5 年) 文件换算结果 , 得到耐药率 。 1 . 3 用 药频度( D D D s ) : 以药 品的消耗量 除 以相应 的 D D D值 即 得D D D s , 表示该( 类) 药 的 日用药人/ 次 。
抗菌药物管理中的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与分析

抗菌药物管理中的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与分析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感染疾病的重要药物,然而,近年来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问题逐渐凸显。
为了更好地管理抗菌药物的使用与应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挑战,抗菌药物耐药性的监测与分析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围绕抗菌药物管理中的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与分析展开讨论。
1. 耐药性监测的重要性抗菌药物耐药性的监测是抗菌药物管理的基础,它可以及时获得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细菌耐药性变化的趋势等信息,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 监测手段与方法(1)细菌培养与鉴定:通过采集疑似感染病例的样品,如血液、尿液等,进行细菌培养与鉴定,了解细菌株的种类和药物耐药性。
(2)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通过将已鉴定的细菌株与不同抗菌药物进行接触,观察细菌对抗菌药物的反应,得出敏感性或耐药性结果。
(3)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等方法可以检测细菌耐药基因的存在与表达情况,为耐药性的形成机制提供线索。
3. 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1)耐药性趋势分析:通过长期监测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了解细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耐药性问题。
(2)耐药性关联分析:将耐药性数据与抗菌药物使用数据、感染疾病患病率等进行关联分析,找出潜在的耐药性影响因素,为抗菌药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指南:根据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抗菌药物治疗指南,明确标准化的抗菌药物使用原则,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
4. 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与分析的挑战(1)数据采集与整合:不同监测机构和医疗机构的数据采集与整合工作尚不完善,导致数据的可比性和准确性有待提高。
(2)监测方法标准化:不同地区和机构之间的监测方法存在差异,导致数据的可比性受到限制,应推动监测方法的标准化。
(3)多学科合作:抗菌药物耐药性的监测与分析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医生、药师、微生物学家等,需要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协作机制。
5. 提高抗菌药物管理中的耐药性监测与分析水平的建议(1)加强监测机构的能力建设,提高数据采集和分析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抗菌药物耐药问题与合理使用策略

抗菌药物耐药问题与合理使用策略抗菌药物耐药问题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力增强,导致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病症的效果减弱甚至失效。
目前,抗菌药物耐药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挑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医疗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策略被广泛提倡。
本文将就抗菌药物耐药问题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合理使用策略进行探讨。
抗菌药物耐药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不当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是导致耐药性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包括滥用抗菌药物、未按医嘱使用抗菌药物、自行购买和使用抗菌药物等。
这些行为导致了菌群中抗药性菌株的扩散,严重破坏了菌群的平衡。
2. 抗菌药物在畜牧业和农业的过度使用畜牧业和农业中大量的抗菌药物使用导致了环境中广泛存在抗生素,为抗菌药物耐药基因的扩散提供了条件。
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这些抗菌药物耐药基因可能传播给人体中的细菌,进一步增加了人类感染疾病时抗菌药物治疗失败的风险。
3. 不合理的卫生条件不良的卫生条件会增加细菌传播和感染的概率。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容易感染细菌,并在感染后需要过多的抗菌药物来控制感染,从而增加了细菌耐药的风险。
抗菌药物耐药问题不仅对个体健康造成威胁,还对公共卫生系统和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严格遵循医嘱在患有感染性疾病时,应及时就医并严格遵循医生的处方,不得随意增减用药剂量。
同时,遵循用药的时间规定,严禁自行停药或随意延长用药时间。
2. 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种类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感染病原菌的敏感性测试结果、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应尽量选用窄谱抗生素。
3. 推广疫苗接种适时接种疫苗可有效减少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从而减少对抗菌药物的依赖。
4. 增加公众对抗菌药物的认知加强公众对抗生素的知识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对抗菌药物的正确认知。
促使公众了解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并鼓励在感染症状出现时及时就医,以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总结

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总结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有效工具,然而,过度和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传播,进而威胁人类健康。
因此,对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对于改善抗菌药物管理、控制耐药性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一、总体使用情况分析:1.抗菌药物使用量:医院通过收集抗菌药物使用数据,并进行分类和统计分析,可以了解不同抗菌药物的使用量情况,从而理解医院使用抗菌药物的整体趋势和用药特点。
2.抗菌药物使用频率: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特别是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频繁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有可能导致耐药性问题,因此有必要优化使用频率,并推广合理使用的指导原则。
3.医生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分析医生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比例,了解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对抗菌药物的依赖程度,对于制定合理的抗菌药物管理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临床用药细节分析:1.抗菌药物种类分析:了解医院常用的抗菌药物种类及用途,可以为医院提供参考,帮助制定临床治疗指南,推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知识。
2.抗菌药物使用指标分析:分析药物治疗指标的合理性,包括药物的剂量、疗程和使用途径等,有助于减少药物使用的不必要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3.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情况分析:针对多重感染及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估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及可能的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三、耐药性监测与控制:1.抗菌药物耐药性分布情况:通过监测临床病原体的耐药性情况,分析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布,有助于制定抗菌药物选择原则,及时更换失效的抗菌药物。
2.耐药性传播分析:针对耐药菌株的传播途径和传播速度进行分析,找出感染控制的瓶颈和关键环节,为制定控制策略提供参考。
3.药敏试验结果分析:分析临床药敏试验结果,了解不同菌株的敏感性和耐药性,为医院提供科学的抗菌药物选择和用药指导。
四、抗菌药物管理和政策建议:1.制定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与政策:依据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制定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和政策,明确医生开具抗菌药物的权责,推广合理用药并加强监督。
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抗菌药有别于其他药物的重要特点就是该类药品可能产生抗药性,或称耐药性,即病原体对药物的反应下降,使治疗的效果减弱甚至消失。
1、抗菌药物耐药性。
抗菌药物通过杀灭细菌发挥治疗感染的作用,细菌作为一类广泛存在的生物体,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获得对抗菌药物的抵抗作用,逃避被杀灭的危险,这种抵抗作用被称为“细菌耐药”,获得耐药能力的细菌就被称为“耐药细菌”。
细菌出现耐药性,用于治疗所引起感染的药物将变得无效,这样一来标准的治疗就失去了效果,感染持续存在并可传染他人。
当微生物对多数抗菌素产生耐药性时,它们常常被称为“超级细菌”。
2.抗菌药物耐药性是不可避免的全球性问题。
出现耐药是每种抗菌药物迟早都会发生的自然生物过程。
针对某种感染使用某一剂量的某种抗菌剂一段时间,会迫使微生物或是适应,或是死亡,这种现象称为“选择压力”。
适应并存活下来的微生物携带耐药基因,可随后将抵抗性传给后代,可以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并在世界上快速蔓延开来。
人类的一些做法、行为和政策失误,大大加速并放大了这一自然过程。
我们原来想当然地以为神药永远存在,旧药最终失效,而更新、更好、作用更强的药物会取代它们。
但我们现在看到的趋势却并非如此。
过去几年中,由于抗菌素的使用和滥用而使耐药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出现上升。
因此,许多传染病可能有一天会变得不可控制。
随着全球贸易和旅行的增长,耐药微生物可能会迅速蔓延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耐药性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耐药性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抗生素耐药问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成为全球医学界的共识。
在这篇文章中,本文将探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以及耐药性的形成原因,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问题。
一、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1.1 抗生素使用指南的意义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是指帮助医生明确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和用药规范的书面指导,旨在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这些指南往往基于大量的临床试验数据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强调了抗菌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和不适应症,从而使医生避免过度或不当地使用抗生素,同时合理用药可以避免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和安全问题。
1.2 抗菌药物过度使用的危害抗菌药物过度使用不仅不能有效治疗疾病,还会导致抗菌药物耐药性。
抗菌药物耐药性是指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细菌可以生长和繁殖,即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增加。
长期过度使用抗菌药物,最终导致少量细菌产生耐药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耐药性会扩散到整个细菌种群中,成为细菌固有的特征。
如果过度使用一种抗菌药物,可能会导致对该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细菌株的数量急剧增加。
1.3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注意事项医生在给患者开具抗生素处方时需要放在合适的条件下选择药品,药品口服还是注射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而定,同时掌握一定的时间和剂量、过敏反应等知识。
使用抗菌药物也需要了解其医学机理、药物性质和专业用语等,避免用药过度或欠缺。
此外,患者在选择药物时应严格按照指示用药,不可私自更改药量或停药。
二、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形成原因2.1 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传播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传播主要是细菌之间的基因传递。
如果有一种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产生了耐药性,它就能将有关耐药性的遗传材料携带到其他细菌体内,使得更多的细菌成为抗菌药物耐药性菌株。
因此,耐药的生物体会传染给其他生物体,导致耐药性蔓延。
2.2 抗菌药物滥用与耐药性抗菌药物在过度使用和不当使用时,会导致细菌菌株的变异,产生耐药性,导致制药厂加倍努力开发新的抗菌药物,但这些新药品对细菌层面的控制能力及其有限。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药物耐药性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医学问题,对细菌而言也是如此。
细菌耐药性就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了抗性,即失去了对抗菌药物的效力或有限度地减少了其效力。
最近几十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和滥用,越来越多的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了耐药性,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细菌耐药性的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突变:细菌在受到抗菌药物的抑制压力时,会发生突变,
从而产生耐药性;
2)基因转移:细菌拥有可以高度传递基因信息的功能,因此
允许细菌传播耐药性基因;
3)抗生素降解:一些细菌拥有能够分解抗生素的酶,从而可
以抵抗含有抗生素的医药产品;
4)药物转运:有些细菌携有特定的药物转运体,可以从细菌
体内输入药物,使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为了应对细菌耐药性的威胁,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首先,应限制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并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
诊断细菌感染时应尽量使用定量的抗生素敏感性测试,以准确测定细菌是否产生了耐药性,以及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来抑制细菌。
其次,应建立强制性监管措施,确保医院和其他临床用药行为的合理性。
此外,应开展全面的耐药性研究,深入研究细菌耐
药性的形成机制,并探讨新型抗菌药物的发现和合理使用。
综上所述,细菌耐药性是一种严重的医学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通过加强监管,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有效的耐药性研究,最终能够更好地抑制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保护人类的健康。
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报告

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报告齐齐哈尔建华医院临床药学组2017年04月--2017年06月一、目的: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对11种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结果:(1)本季度红霉素、克林霉素、青霉素、阿奇霉素、诺氟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超过70%,上述五种抗菌药物药物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暂时停止使用,何时恢复待细菌耐药结果而定。
(2)本季度庆大霉素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超过50%,应参照药敏实验结果选用。
(3)本季度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头孢西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超过40%,应慎重经验用药。
(4)本季度抗菌药物四环素、苯唑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超过30%。
对本院医务人员提出预警信息。
二、目的:了解表皮葡萄球菌对12种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结果:(1)本季度红霉素、诺氟沙星、青霉素、头孢西丁、阿奇霉素对表皮葡萄球菌耐药率超过70%,上述五种抗菌药物针对表皮葡萄球菌暂时停止使用,何时恢复待细菌耐药结果而定。
(2)本季度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苯唑西林针对表皮葡萄球菌耐药率超过50%,应参照药敏实验结果选用。
(3)本季度克林霉素对表皮葡萄球菌耐药率超过40%,应慎重经验用药。
(4)本季度抗菌药物庆大霉素、莫西沙星、四环素对表皮葡萄球菌耐药超过30%。
对本院医务人员提出预警信息。
供依据。
结果:(1)抗菌药物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率超过70%;针对大肠埃希菌以上抗菌药物暂时停止使用,何时恢复待细菌耐药结果而定。
(2)抗菌药物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氯霉素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3)本季度无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
(4)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率超过30%抗菌药物,对本院医务人员提出预警。
四、目的:了解阴沟肠杆菌对10种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药物耐药性总结分析
一、监测情况:
1、革兰阳性球菌(前两位)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抗生素耐药见下(1)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
耐药率超过75%:青霉素。
耐药率50-75%:红霉素。
耐药率40-50%:庆大霉素。
耐药率30-40%:复方新诺明、克林霉素。
(2)表皮葡萄球菌抗菌药物耐药率:
耐药率超过75%:青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复方新诺明。
耐药率50-75%:庆大霉素、四环素。
耐药率40-50%:诺氟沙星。
耐药率30-40%: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
2、肠杆菌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对抗生素耐药率
(1)大肠埃希菌对抗生素耐药率见下:
耐药率超过75%:无。
耐药率50-75%:头孢噻吩、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头孢呋辛。
耐药率40-50%: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妥布霉素。
耐药率30-40%: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替卡西林+棒酸。
(2)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抗生素耐药率:
耐药率超过75%:阿莫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
耐药率50-75%:无。
耐药率40-50%:无。
耐药率30-40%:替卡西林+棒酸。
(3)阴沟肠杆菌抗生素耐药率:
耐药率超过75%:阿莫西林、阿莫西林+棒酸、头孢噻吩、头孢西丁、头孢呋辛。
耐药率50-75%:替卡西林、替卡西林+棒酸。
耐药率40-50%: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复方新诺明、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奈替米星、头孢吡肟。
耐药率30-40%:无。
3、假单胞菌和非发酵菌抗生素耐药见下:
(1)铜绿假单菌抗生素耐药率:
耐药率超过75%: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
耐药率50-75%:无。
耐药率40-50%:无。
耐药率30-40%: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庆大霉素。
(2)鲍曼不动杆菌抗生素耐药率:
耐药率超过75%:替卡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
耐药率50-75%: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
耐药率40-50%:无。
耐药率30-40%:无。
二、分析:
从监测结果分析、我院抗菌药物对细菌的耐药率不断攀升,多重耐药菌越来越多发,在ICU病房耐药仍突出。
主要是由于病情较重,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
特别提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仍突出,因此临床实验室应加强对耐药菌株监测。
临床医生应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合理用药。
三、建议:
(一)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1)对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该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的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恢复其临床应用。
(2)耐药率超过50%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3)耐药率超过40%抗菌药物,应慎重经验用药。
(4)耐药率超过30%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各床科室医务人员。
(二)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针对监测结果,落实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
从医疗、护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学科的角度;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日常消毒隔离防护操作规范,防止交叉感染;临床各科室收到病原学检查结果后,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或调整抗菌药物;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