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
放射性甲状腺疾病诊断标准

放射性甲状腺疾病诊断标准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放射性甲状腺疾病诊断标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急性放射性甲状腺炎、慢性放射性甲状腺炎、放射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放射性甲状腺良性结节的诊断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性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工作人员,非职业性受照人员也可参照本标准进行诊断和治疗。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 B Z97放射性肿瘤诊断标准3急性放射性甲状腺炎a c u t e r a d i a t i o n t h y r o i d i t i s急性放射性甲状腺炎是指甲状腺短期内受到大剂量急性照射后所致的甲状腺局部损伤及其引起的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3.1诊断标准3.1.1有射线接触史,甲状腺剂量为200G y以上。
3.1.2一般照后两周内发病。
3.1.3有甲状腺局部压痛、肿胀。
3.1.4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状与体征,重症可出现甲状腺危象。
3.1.5三碘甲腺原氨酸(T3)、血清甲状腺素(T4)及甲状腺球蛋白(T g)升高。
3.1.6参考指标3.1.6.1白细胞数减少。
3.1.6.2红细胞沉降率加快。
3.1.6.3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及微核率升高。
3.2处理原则3.2.1避免继续接触放射线或摄入放射性核素,促进体内131I排出。
3.2.2对症治疗。
3.2.3转变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者,按第5章诊断和处理。
4慢性放射性甲状腺炎c h r o n i c r a d i a t i o n t h y r o i d i t i s慢性放射性甲状腺炎是指甲状腺一次或短时间(数周)内多次或长期受射线照射后,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损伤。
GBZ106-2020职业性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

ICS13.100C 60GB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106—2020职业性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Diagnosis for occupational radiation dieases of skin2020-04-03发布2020-10-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诊断原则 (2)5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诊断与处理 (2)6 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诊断与处理 (3)7 放射性皮肤癌的诊断与处理 (4)附录A(资料性附录)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 (5)附录B(资料性附录)红外线热成像技术 (6)附录C(资料性附录)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治疗 (7)附录D(资料性附录)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护理 (8)附录E(资料性附录)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治疗 (10)附录F(资料性附录)皮肤癌的TNM分期和临床分期(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八版). 11附录G(资料性附录)放射性皮肤癌的治疗 (12)前言本标准5.1、6.1、7.1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了GBZ 106—2016《职业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诊断》、GBZ 219—2009《放射性皮肤癌诊断标准》和WS/T 475—2015《放射性皮肤疾病护理规范》。
与上述标准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增加了GBZ/T 244一项规范性引用文件,修改GBZ 104名称(见第2章,GBZ 106—2016的第2章)。
——增加“体表放射性核素沾染”定义,修改了2个定义,删除“远期效应”定义(见第3章,GBZ 106—2016的3.1、3.2,WS/T 475—2015的3.6)。
——诊断原则中“受照剂量”修改为“吸收剂量”,“病理学检查”修改为“组织病理学”(见第4章,GBZ 106—2016、GBZ 219—2009的第4章)。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

(四)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处理原则
1.及时进行正确的现场抢救,特别是对危及生命 的损伤,以全力抢救生命。尽快使受照者脱离放 射源,洗消放射性沾染,以及采取阻滞放射性核 素吸收的措施。
2.尽快收集现场可能得到的,用于测定或评估受 照人员剂量的资料:如场所监测数据;可用于推 断受照者受照剂量的物品和可作为生物剂量计估 算剂量的生物样品。
5、法定职业病: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种类以法定 职业病名单中列出的疾病为准。现已纳入《职业 病目录》(卫法监发[2002]108号)的职业性放射 性疾病共有11项:
①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②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 ③外照射慢性放射病 ④内照射放射病 ⑤放射性皮肤疾病
二、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的法律依据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报告格式与内容
(九)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报告
2.填写《职Leabharlann 性放射性疾病报告单》的要求。 A.关于诊断
如一人同时患两种或两种以上放射性疾病时, 只填一份报告单。 B.关于受照史
应写明受照原因及简要经过。如系外照射,应 写明射线种类,全身或局部,一次或多次受照, 或慢性小剂量照射。如系内照射,应写明放射性 核素名称,进入体内的途径及量。
(五)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原则
④放射性疾病的诊断必须依据其相应的诊断标准。
⑤对不能确诊的疑似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病人,可 以经必要的医学检查或者住院观察后,再做出诊 断。
⑥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四十二条和《职业病 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第十三条,没有证据否定 所受职业照射与病人临床表现之间的必然联系的, 在排除其它致病因素后,应当诊断为职业性放射性 疾病。
F.经国家指定机构培训、考核合格。
(二)从事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的执 业医师应具备的条件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程序和要求(2020年版)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程序和要求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程序、要求和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病诊断机构对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6149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剂量估算规范GB/T 17982 核事故应急情况下公众受照剂量估算的模式和参数GBZ 95 职业性放射性白内障的诊断GBZ 96 内照射放射病诊断标准GBZ 97 职业性放射性肿瘤判断规范GBZ 99 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GBZ 100 外照射放射性骨损伤诊断GBZ 101 放射性甲状腺疾病诊断标准GBZ 102 放冲复合伤诊断标准GBZ 103 放烧复合伤诊断标准GBZ 104 职业性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GBZ 105 职业性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GBZ 106 职业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诊断GBZ 107 职业性放射性性腺疾病诊断GBZ 108 急性铀中毒诊断标准GBZ 112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总则GBZ 219 放射性皮肤癌诊断标准GBZ/T 244 电离辐射所致皮肤剂量估算方法GBZ/T 261 外照射辐射事故中受照人员器官剂量重建规范GBZ/T 270 矿工氡子体个人累积暴露量估算规范GBZ/T 301 电离辐射所致眼晶状体剂量估算方法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occupational radiation sickness放射工作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接受超剂量限值电离辐射照射而引起的疾病。
3.2职业照射 occupational exposure除了国家法规、标准所排除的照射以及按规定已予以豁免的实践或源产生的照射以外,工作人员在其工作过程中所受到的所有照射。
3.3放射工作人员 radiation worker受聘用全日、兼职或临时从事放射工作并已了解与职业放射防护有关的权利和任务的任何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放射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射性核素的吸收和沉积,如放射性碘进入体内,应即刻服用碘化钾或碘化钠;放射性锶进入 体内,应服用褐藻酸钠磷酸三钙。必要时应用缓泻剂,加速肠道内容物的排出。
2.尽早开始应用特效药物进行加速排出治疗。如放射性铯进入体内,应服用普鲁 士兰;镧系和锕系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应使用螯合剂(如二乙烯三胺五乙酸,螯核羧酚等); 钋进入体内使用二巯基丙磺酸钠等等。
受照剂量的确定除依据物理方法测定的剂量外,尚应参考外周血象(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和淋巴细胞染色体检查结果(25—500拉德准确性较好)估算的剂量值。对受中子照射的人
员还应测量感生放射性估算剂量。必要时安排事故模拟。
2.受照射后引起之主要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所见,依受照剂量大小,受照部位
和范围之及人体情况而异。可根据表1、表2做出分型和分度诊断。
开始时间(天)立即
3~6
<10
15~25 20~30 极 期 不 明
显
口咽炎
-
+++~+
++~-
++
+
-
+
最高体温 ↓
↑或↓
>39℃
>39℃ >38℃ <38℃
极
脱发
-
期
++~-
+++~+ +++
+
++~+ -
出血
-
++~- +++~- +++ ++~+ -
柏油便
-
++~- +++
++
-
-
血水便
+~-
++
-
-
-
-
腹泻
+++
+++
+++
++
-
-
拒食
+
+
+
±
-
-
衰竭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病诊断标准

IKWIW«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可以诊断的耳他放射性拗伤
GBZ1.12-2002职业性散财性疾病诊断标准(她则)
GBZ1.o9-2002故射性脸胱疾病诊断标准
GBZ1.10-2002急性放射性肺炎诊断标乖
GBZ1.1.1-2002故射性)5/炎诊断标准
GBZ∕T191.-2007放射性疾粕诊断名词术语GBZ98-2002放射工。:人员他随标准GBZ169-2OO6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性断程邙和要求
VUM名*
修断财t
】、外照射软性放射病
GBZ104-2002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小
GBZI1.0-2002急性放射性腺炎之新标准
GBZI11-2002放射性氏肠炎修断标灌
GBZI»0-2007放射性食tf帙场惨断怀准
GBZ211-2009放射性神经系统桁诊断标准
4、内照射放射病
GBZ%-2011内席射放射隔内断标准<RRGBZ%-2002)
5,放射性皮肤疾拈
GBZIO62002放时性皮肤疾病诊断标淹
6、放肘性龄穆
GHZ97-20D9放射性肿箱病因利断标准(代砂GBZ97-2002)
7.放射性骨拐伤
GBZ100-2010外照射放射性骨糊饰诊断标法(代得GBZ100-200
2)
8、放射性甲状眼疾朋
GBZ1.O1.2。11放肘性甲状腺黄病诊Bi标准(代售GBZIO1.2002)
9.放射性性触疾炳
GBZH>7-2002放射性性腺帙病修新标准
10,放射身令伤
GBZ102-2007故冲复合保诊断标准(代修GBZ1.C1.2-2002)
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

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
放射性疾病是指由放射性物质引起的疾病,其诊断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放射性疾病的诊断标准,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识别和治疗这类疾病。
首先,放射性疾病的诊断需要依据病人的病史和临床表现。
医生需要了解病人
的接触史,包括是否接触过放射性物质或者在放射性污染区域生活工作过。
此外,病人的临床表现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包括放射性疾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
其次,放射性疾病的诊断还需要依据放射性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放射性检查包
括X射线、CT、核素扫描等,可以帮助医生观察病变部位的情况。
实验室检查则
包括血液、尿液等生化指标的检测,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的测定,可以更直接地反映病人的放射性照射情况。
最后,放射性疾病的诊断还需要依据流行病学调查和病理学检查。
流行病学调
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放射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包括高发区域和高危人群。
病理学检查则是通过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观察和分析病变组织的形态学和生化学变化,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综上所述,放射性疾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病史、临床表现、放射性检查、实
验室检查、流行病学调查和病理学检查等多种方法。
只有全面综合这些信息,才能准确地诊断放射性疾病,为病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管理。
在诊断放射性疾病时,医务人员需要保护自己不受辐射的影响,同时要充分了
解和尊重病人的意愿,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
希望本文所述的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能够为医务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放射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
职业性放射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职业性放射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一、病因接触X射线、γ射线或中子源过程中,由于长期受到超剂量当量限值的照射,累积剂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可引起慢性外照射放射病。
二、可能发生慢性外照射放射病的工种从事射线诊断、治疗的医务人员,使用放射性核素或X线机探伤的工人,核反应堆、加速器的工作人员及使用中子或γ源的地质勘探人员等。
三、常见分类职业性放射性疾病包括的种类有: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外照射慢性放射病;内照射放射病;放射性皮肤疾病;放射性肿瘤;放射性骨损伤;放射性甲状腺疾病;放射性性腺疾病;放射复合伤;根据《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放射性损伤。
四、临床表现1、多数患者有乏力、头昏、头痛、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与心悸等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表现。
有的出现牙龈渗血、鼻衄、皮下瘀点、瘀斑等出血倾向。
部份男性患者有性欲减退、阳痿,女性患者出现月经失调、痛经、闭经等。
2、早期无特殊体征,仅出现一些神经反射和血管神经调节方面的变化。
病情明显时可伴有出血倾向,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长期从事放射诊断、骨折复位和镭疗医务人员中,可见到毛发脱落、手部皮肤干燥、皲裂、角化过度,指甲增厚变脆,甚至出现长期不愈合的溃疡或放射性皮肤癌。
少数眼部接受剂量较多的患者可出现晶状体后极后囊下皮质混浊或白内障。
五、诊断分级一般可分为三度:I度:皮肤干燥、粗糙、失去弹性、脱屑、指纹变浅或紊乱、指甲灰暗或纵嵴、甲脆皱裂。
Ⅱ度:角化过度、皲裂、较多疣状突起或皮肤萎缩变薄、指纹紊乱或消失,指甲增厚变形。
Ⅲ度:长期不愈的溃疡、角质突起物、指端严重角化与指甲融合,可合并肌腱挛缩、关节变形强直。
放射性皮肤癌是在射线所致的角化过度或长期不愈的放射性溃疡基础上恶变而成的。
细胞类型多数是鳞状上皮细胞。
凡不是在皮肤受严重放射损害部位的皮肤癌变,均不能诊断为放射性皮肤癌。
六、治疗根据病情,暂时脱离射线或调离放射工作。
各种血细胞减少和出凝血障碍,按血液病相应原则处理,出现的症状可按内科一般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
GBZ235-2011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卫生部发布《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卫通〔2011〕2号)GBZT 234-2010核事故场内医学应急响应程序
GBZ100-2010外照射放射性骨损伤诊断
GBT 16148-2009 放射性核素摄入量及内照射剂量估算规范
GBZT217-2009:急性放射病护理规范
GBZT216-2009:人体体表放射性核素污染处理规范
GBZ219-2009:放射性皮肤癌诊断标准
GBZ215-2009:过量照射人员医学检查与处理原则
GBZ97-2009:放射性肿瘤病因判断标准
GBZT191-2007:放射性疾病诊断名词术语
GBZ190-2007:放射性食管疾病诊断标准
GBZ103-2007:放烧复合伤诊断标准
GBZ102-2007:放冲复合伤诊断标准
GBZT172-2006:牙釉质电子顺磁共振剂量重建方法
GBZT171-2006:核事故场内医学应急计划与准备
GBZT170-2006:核事故场外医学应急计划与准备
GBZ169-2006: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程序和要求
GBZT164-2004:核电厂操纵员的健康标准和医学监督规定
GBZT163-2004: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远期效应医学随访规范
辐射损伤医学处理规范
GBZT156-2002: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报告格式及内容
GBZ112-2002: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
GBZ111-2002:放射性直肠炎诊断标准
GBZ110-2002:急性放射性肺炎诊断标准
GBZ109-2002:放射性膀胱疾病诊断标准
GBZ108-2002:急性铀中毒诊断标准
GBZ107-2002:放射性性腺疾病诊断标准
GBZ106-2002: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
GBZ105-2002: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标准
GBZ104-2002: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
GBZ101-2002:放射性甲状腺疾病诊断标准
GBZ99-2002: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
GBZ98-2002: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
GBZ96-2002:内照射放射病诊断标准
GBZ95-2002: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
WST204-2001:用稳定性染色体畸变估算职业受照者剂量的方法GBT18199-2000:外照射事故受照人员的医学处理和治疗方案GBT18198-2000:矿工氡子体个人累积暴露量估算规范
GBT18197-2000:放射性核素内污染人员医学处理规范
GB18196-2000:过量受照人员的医学检查规范
WST188-1999:X、γ射线和中子所致皮肤损伤的剂量估算规范WST187-1999:淋巴细胞微核估算受照剂量方法
WST186-1999:人体体表放射性核素污染去污处理规范
WST117-1999:X、γ、β射线和电子束所致眼晶体剂量估算规范GBT16149-1995:外照射慢性放射病剂量估算规范
GBT12715-91:染色体畸变分析估计生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