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精神障碍是指人们在思维、情绪和行为方面出现异常的病理现象。
由于个人差异和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精神障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诊断这些障碍,国际上制定了一套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在精神医学领域,最常用的分类系统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所制定的《精神与行为障碍的国际分类手册》(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
这本手册目前已经更新到第十版,简称为ICD-10。
根据ICD-10,精神障碍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别,如精神分裂症与相关精神病性障碍、心境障碍、焦虑障碍、适应障碍等。
在ICD-10以外,另一种广泛应用的分类系统是由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制定的。
目前最新版为DSM-5。
DSM-5的分类标准主要由美国精神医学协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发布。
DSM-5与ICD-10在精神障碍分类上有很多的重叠与对应,但也存在一些细节上的差异。
分类标准尽管有着普遍的适应性和国际性认可,但在实际运用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精神障碍本身具有复杂的特性和非连续性。
这意味着将精神障碍仅仅分为几个离散的类别可能并不能完全涵盖所有病例。
其次,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精神障碍的诊断方式也有一定的影响。
某些症状在某些文化背景下被视为正常或可接受的,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可能被视为病理性的。
因此,将分类系统应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时需要考虑这种差异。
此外,随着精神科学的进步,人们对精神障碍的理解也在不断演进。
以DSM-5为例,它与以往版本相比引入了一些新的概念和类别,例如自闭症谱系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这一演进的过程也反映出对精神障碍的研究和诊断方法的不断深入。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的制定,是精神病学领域近20年所取得的重大进展之一,它一方面促进了学派间的相互沟通,改善了诊断不一致的问题,有利于临床实践,另一方面在探讨各种精神障碍的病理生理及病理心理机制、心理因素对各种躯体疾病的影响以及新药研制、临床评估和合理用药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节基本概念一、精神障碍分类的目的疾病分类学的目的是把种类繁多的不同疾病按各自的特点和从属关系,划分为类、种、型,以便归成系统。
精神障碍的分类是将纷繁复杂的精神现象,根据拟定的标准加以分门别类的过程。
其意义在于:促进相互交流、合理的治疗与预防及预测疾病的转归。
二、精神障碍分类的基轴分类就是按某种规则将事物纳入一种类目系统的方法。
疾病分类的基轴有多种,对疾病按病因、病理改变进行诊断与分类,是医学各科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但在精神医学实践工作中,只有10%左右的精神障碍病例的病因、病理改变比较明确,而90%左右的病例则病因不明。
因此精神障碍的诊断和分类,无法全部贯彻病因学分类的原则。
目前精神障碍分类的基轴主要是依据症状表现。
但必须指出,这种诊断只能反映疾病当时的状态,若主要症状改变,诊断可能随之改变,而且病因不同但症状相似的不同疾病会得出相同的诊断,但症状学分类有利于目前的对症治疗。
三、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由于大部分精神障碍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不同的医师对同一疾病的理解和认识又有差异,导致临床医师对同一病人的诊断一致性差;而诊断不一致使研究结果无法比较和难以解释,这一直是困扰功能性精神病研究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制定统一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意义重大。
诊断标准是将疾病的症状按照不同的组合,以条理化形式列出的一种标准化条目。
诊断标准包括内涵标准和排除标准两个主要部分。
内涵标准又包括症状学、病情严重程度、功能损害、病期、特定亚型、病因学等指标,其中症状学指标是最基本的,又分必备症状和伴随症状。
下面以我国目前的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为例,说明各种标准的意义。
第二章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详解

第二章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精神障碍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总称。
常见的有情感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
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遗传、个性特征及体质因素、器质因素、社会性环境因素等。
许多精神障碍患者有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哭笑无常、自言自语、行为怪异、意志减退,绝大多数病人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
常见的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障碍、更年期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障碍等。
1第一节精神障碍的病因(一)生物因素(内因)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也不是肯定的单基因遗传,一般认为是多基因相互作用提高了精神障碍的"危险性"或者可能性。
以精神分裂症为例,即使是单卵双生,同病率也不到50%。
正常人的终生患病率约1%,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终生患病率也只有10%左右。
2.性格因素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一种外在表现。
性格的形成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但主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现代医学认为,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的性格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尤其是精神病的早期常出现性格改变为主的症状,而且不大被人们注意,以致耽误早期医治的机会。
精神病人的性格变化是有发展过程的,只要周围的人详细观察是能够识别的,容易诱发精神病的不良性格主要有这几方面。
导致精神障碍性格1.暴发性格:又称为“癫痫性格缺陷”。
这类人常为很小的精神刺激暴发强烈的愤怒和冲动行为,短时间发作后,一切恢复平静。
平时常表现黏滞,凝重,没有灵活性,一旦暴怒发作,自己完全失控,情绪行为变得异常粗暴,有很强烈的攻击性,不顾后果,不考虑影响,与平日判若两人,这类人间歇期正常,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家族中常有类似病人,分娩时受损伤,难产窒息,头部外伤,脑炎,儿童多动症,幼时被遗弃,缺乏正常家庭温暖等情况是导致暴发性格的重要因素。
精神病学-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经过研究认为是引起个体入院的主要 状况
门诊患者 主要诊断
个体此次就诊接受门诊医疗服务的主要 状况
二、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系统)
4. DSM-5包含的疾病
(1)神经发育障碍
(9)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
(17)神经认知障碍
(2)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10)喂食及进食障碍
的症状可能有不同的病因
的诊断
同一病因可有不同综合征,如酒 精急性中毒与酒精戒断表现完全 不同。
同一症状或综合征可有不同病因,如 脑肿瘤、阿尔茨海默病所致的痴呆综 合征,幻觉妄想综合征
有利于病因治疗
有利于对症治疗
二、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一)疾病及有关保健问题的国际分类(ICD系统)
1. ICD-11的修订、维护及使用
二、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二)排除标准 需除外的疾病如下:
1.分裂型障碍(7A52) 强度或持续时间未满足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或妄想症的诊断 要求。 2.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7A53) 其特征在于在没有其他精神障碍病史的个体中,在没有前驱症状 的情况下出现精神病症状的急性发作,并且在两周内达到其最大严重性。发病通常与社会和职业 功能迅速恶化有关。症状可能包括妄想、幻觉、思维过程紊乱、混乱或迷惑、情感和情绪失调。 可能存在紧张性精神运动障碍。每天,甚至一天之内,症状通常会在性质和强度方面迅速变化。 这段时间不超过3个月,最常见的是从几天到1个月。
ICD是世界卫生组织编写的《疾病及有关保健问题的国际分类(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英文书名的缩写,简称国际分类。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精神障碍是一类临床病症,其特点是患者的认知、情感或行为功能出现异常。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至关重要,它能够帮助医生准确诊断患者的病情,并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是基于国情和文化特点制定的,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将精神障碍分为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神经症、精神发育迟滞、精神官能症等多个类别。
每个类别下又包含了不同的亚型,如精神分裂症下包括了偏执型、紧张型、混合型等不同亚型。
这种分类方式有利于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进行准确的诊断,从而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还对每种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比如对于精神分裂症,其诊断标准包括了持续存在至少一个月的幻觉、妄想、语言紊乱、情感平淡等症状。
而对于情感性精神障碍,其诊断标准则包括了情绪低落或情感持续高涨等症状。
这些诊断标准的详细描述有助于医生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全面的评估,从而做出准确的诊断。
此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还强调了对患者的个体特点和环境因素的综合考虑。
在诊断精神障碍时,医生不仅需要关注患者的症状表现,还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体特点和生活环境对其病情的影响。
比如对于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如果其家庭环境不稳定或存在严重的心理创伤,其症状可能会加重。
因此,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强调了对患者的全面评估,有助于医生制定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是一份详细而全面的标准,它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通过对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标准的准确理解和应用,医生能够更好地帮助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患者的康复率。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不断提高医生对其的理解和应用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

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一、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精神活性物质是指来自体外,可影响精神活动,并可导致成瘾的物质。
常见的精神活性物质有酒类、阿片类、大麻、催眠药、抗焦虑药、麻醉药、兴奋剂、致幻剂和烟草等。
精神活性物质可由医生处方不当或个人擅自反复使用导致依赖综合征和其他精神障碍,如中毒、戒断综合征、精神病性症状、情感障碍,及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障碍等。
【症状标准】(1)有精神活性物质进入体内的证据,并有理由推断精神障碍系该物质所致;(2)出现躯体或心理症状,如中毒、依赖综合征、戒断综合征、精神病性症状,及情感障碍、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障碍等。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除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障碍之外,精神障碍发生在精神活性物质直接效应所能达到的合理期限之内。
【排除标准】排除精神活性物质诱发的其他精神障碍。
【说明】如应用多种精神活性物质,鼓励作出一种以上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并分别编码。
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指来自体外的某些物质,虽不产生心理或躯体性成瘾,但可影响个人精神状态,如产生摄入过量所致的中毒症状(过去称为中毒性精神障碍)或突然停用所致的停药综合征(如反跳现象)。
【症状标准】有非成瘾物质进入体内的证据,并有理由推断精神障碍系该物质所致,由此引发心理或躯体症状,如中毒、智能障碍、精神病性症状、情感症状、神经症样症状,或人格改变等。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除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障碍之外,精神障碍发生在非成瘾物质直接效应所能达到的合理期限之内。
【排除标准】排除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和器质性精神障碍。
二、精神分裂症(分裂症)诊断标准:本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
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有的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精神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精神障碍,中国制定了一套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患者。
首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主要分为两大类,精神疾病和精神障碍。
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焦虑症、强迫症等,而精神障碍则包括精神发育迟滞、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精神发育异常等。
这些分类的设立有助于医生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分类,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其次,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还包括了诊断标准的具体内容。
例如,对于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包括至少持续六个月的持续性或周期性的症状,如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
而对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包括情感异常、活动减退、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
这些具体的诊断标准有助于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更加准确地诊断患者的症状,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另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还强调了对患者的全面评估。
在诊断精神障碍时,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进行全面评估,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同时也有助于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这种全面评估的方法有助于提高精神障碍的诊断准确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为医生提供了一套科学、系统的诊断方法,有助于提高精神障碍的诊断准确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同时,这也为精神健康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有助于推动精神健康事业的发展。
希望在未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能够不断完善,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促进社会的心理健康发展。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适时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 果。
心理治疗原则及方法
心理治疗原则
以患者为中心,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通过心理干预帮助患者认识自己、改
变不良行为模式、提高应对能力。
人际关系疗法
通过改善患者的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 提高患者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良的思维 模式和行为习惯,以减轻症状和改善 生活质量。
评估工具及量表在精神障碍
05
中的应用
量表评估法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01
包含90个项目,涵盖多个症状群,用于评估患者近一周的心理
症状情况。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02
包含14个项目,用于评定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03
包含24个项目,用于评定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
家庭治疗
将家庭成员纳入治疗过程,帮助患者 改善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提高家庭 支持度。
物理治疗原则及方法
物理治疗原则
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物理治疗方法, 以缓解症状、改善病情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
重复经颅磁刺激
利用磁场刺激大脑皮层,调节神经递质和受体功能,以达 到治疗精神障碍的目的。该治疗方法适用于抑郁症、焦虑 症等患者。
强调社会功能评估
重视社会功能评估在精神障碍诊断中的作用。
诊断原则与注意事项
全面评估
在诊断过程中,应对患者的病史、症 状、体征、社会功能等进行全面评估。
个体化原则
由于每个人的症状表现和病程发展不 同,因此诊断时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排除器质性病变
在诊断精神障碍前,需排除器质性病 变的可能性,避免误诊和漏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一、国际常用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1、ICD(《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ICD) 2、DSM(《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aorders DSM)
(一)CCMD-3主要分类类别
1.器质性精神障碍
由脑部疾病或躯体疾 病导致的精神障碍
2.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来自体外的精神活 性物质反复使用导 致依赖综合征和其 他精神障碍
3.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 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 起病,具有思维、情感、 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及精 神活动不协调。
4.心境障碍
情感性精神障碍以明显 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 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 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 改变。可忧精神病性症 状,如幻觉妄想。
5.癔症、严重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 神经症
• 癔症是一种以接力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 精神障碍,没有器质性病变基础。
• 应激相关障碍是一组由心理、社会(环境) 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袋子的精神障碍, 也称反应性精神障碍。
第二章 精神障碍的 分类与诊断标准
主要内容
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ICD-10 DSM-Ⅳ CCMD-3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精神障碍分类的目的
• 把种类繁多的不同疾病按各自的投入点和 从属关系,分类、分型,一边规程系统。
• 意义在于促进相互交流、合理治疗与预防 及预测疾病的转归。
二、精神障碍分类的基轴
• 其他童年和少年期行为障碍
10.其他精神障碍及心理卫生情况
• 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 • 其他心理卫生情况 • 其他精神障碍
(二)CCMD-3的特点
1.以前瞻性现场测试结果为依据,同时参考以前的 CCMD 版本和ICD-10、DSM-IV。 2.分类更进一步向ICD-10靠拢。 3.保留某些精神障碍或亚型,如神经症、反复发作躁 狂症、同性恋等。 4.根据我国的社会文化特点和传统,某些精神障碍暂 不纳入CCMD-3 5.CCMD-3编写时,注意了文字表达和写作格式的规 范,要求条目分明、规范,以增强可操作性。
• 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 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 精神障碍。
6.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
一组与心理社 会因素有关的 以进食、睡眠, 及性行为异常 为主的精神障 碍
7.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 性心理障碍
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 正常,使病人形成了 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 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 常行为模式。
• 特发于儿童的情绪障碍:童年的焦虑、恐惧、强迫、羞 怯等情绪异常,与儿童的发育和境遇有一定管,与成人 期神经症无连续性。
• 儿童社会功能障碍:一组起始于发育过程中的社会功能 异常,但没有明显的侵害说领域的功能的体质性社交能 或缺陷作为原发特征。
• 抽动障碍:一种不随意的突发、快速、重 复、非节律性、刻板的单:躯体情况
• 轴III用于记录目前的躯体情况,它与 认识和处理病人的精神障碍可能有关。
多轴诊断
• 轴IV:社会心理和环境问题
轴IV用于报告心理社会和环境问题,它 可能影响精神障碍(轴I和轴II)的诊断、 处理和预后。
多轴诊断
• 轴V:全面功能评估
轴V用于医师对病人的整个功能水平的 判断。
王熙凤
8.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 理发育障碍
一组精神发育不全或受阻的 综合征,智能低下和社会适 应困难,起病于发育成熟之 前(18岁以前)。可伴有 其他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
9.童年和少年期多动障碍、品行障 碍、情绪障碍
多动症:儿童期明显的注意 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 暂,及活动过度或冲动的一 组综合征 品行障碍:反复而持久的反 社会性、攻击性或对立性平 行。
多轴诊断
• 从不同层面或维度进行疾病诊断。
• 轴I:临床障碍 可能成为临床注意焦点的其他情况
• 轴I用于记录除人格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以 外的各种障碍,轴I也包括可能成为临床注 意焦点的其他情况。
多轴诊断
• 轴II:个性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
轴II除记录报告人格障碍和精神发育迟 滞以外,亦记录突出的适应不良的人格特 征和防御机制。
等级诊断
• 以等级高为诊断:器质性障碍、精神分裂 症、情感障碍、神经症、人格障碍。
• 以治疗的疾病紧急程度来诊断
二、国内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CCMD(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 chines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ental disorders CCMD)
• 无法观测病因学分类。 • 基轴:依据临床表现。 • 注意:1、目前诊断只能反映疾病但是的状
态,若主要症状改变,诊断可能随之改变; 2、病因不同但症状相似的不同疾病会得出 相同的诊断。 • 症状学分类有利于目前的对症治疗。
三、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CCMD-3的诊断标准 (一)症状标准
是基本的 分为必备症状和伴随症状 内涵标准 (二)严重程度标准 (三)病程标准 (四)排除标准 内涵标准:包括症状学、病情严重程度、 功能损害、病期、特定亚型、病因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