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政治学原理政治参与

合集下载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

1 政治发展政治发展就是政治体系综合能力的发展,其中包括政治合理性基础的扩大,政治制度化水平的提高,政治参与机会的增加,民主程度的提高,公民自由权利的保障和实施等。

2 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指的是公共权力,即行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在公共事务方面控制社会资源,从事社会活动,实现预期目标,影响相关行为者的能力。

首先,政治权力是权力概念在公共事务中的应用,表现为公共生活中的个人,群体或组织对公共事务的影响能力;其次,政治权利的主体相当的广泛;最后,政治权力与政治服从不服从相对应,它以政治强制力为后盾,通过各种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手段得以实施,其作用和效果取决于它的对象的服从程度。

3 政治权力的特性支配性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

强制性政治权力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

它一般通过严密的组织,以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军事的等多种手段作为备用,奖励和惩罚是它的基本原则,为了实现政治服从,暴力往往是后盾。

扩张性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

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

4 政治结构政治结构是政治体系的组织安排,它反映了政治生活各组成要素之间的依存关系,而政治体系就是由有关政治生活的所有相互关联的要素所组成的一个整体。

5 政治行为狭义地讲,政治行为是公民作为个人或团体参与政治过程所采取的行动。

从广义来说,政治行为就是政治体系中所有政治角色参与其中为实现社会资源管理和分配而采取的活动或行动。

6 政治合法性指政府基于被民众认可的原则的基础上实施统治的正统性或正当性。

简而言之,就是政府实施统治在多大程度上被公民视为合理的和符合道义的。

7 政治制度是基于一定的规则和程序之上规范个人和团体行为的长期稳定的安排,它体现为各种明确的带有强制性的规则和决策程序,具有正式和合法的特点,通常被视为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

政治学原理简答题

政治学原理简答题

政治参与的作用是什么?(1)政治参与有助于促进政治民主发展;(2)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政治参与能够加强政府或执政党推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力量;(3)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并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

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是什么?(1)普遍选举原则;(2)平等选举原则;(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原则;(4)秘密投票原则。

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法家则反其道而行之,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

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4)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什么?(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为什么现代化过程中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

(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

(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

(4)政府的执行危机。

(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第六章政治学原理政治参与

第六章政治学原理政治参与

第六章政治学原理政治参与一、单选题(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早在古希腊城邦政治时代,就有公民对政治的直接参与,这被称为(B)。

A选举 B直接民主 C间接民主 D参政2、下列属于政治参与主体的是(D)A政客 B政治精英 C官僚 D公民3、现在英国、美国、法国等法律都规定选民的年龄下限是(A)周岁。

A18 B20 C21 D234、政治参与通过公民的(C)来制约政治权力的行使,并通过政治参与所形成的的授权达成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

A政治参与 B直接民主 C政治权利 D政治权力5、一般来说,“公民”一词反映了一种法律上的(A)。

A平等关系 B等级关系 C交换关系 D顺从关系6、(C)是政治权力的最终所有者,其影响政治的途径就是广泛的政治参与,是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治决策。

A国家 B政党 C公民 D议会7、公民最基本、最常见、最普遍的政治参与形式是(B),它是公民对现实政治过程的一种综合性选择。

A游行示威 B选举投票 C参政议政 D集会结社8、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中的一些成员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结合在一起,通过积极影响政府决策而达到群体利益的社会团体一般被叫做(D)A 政党 B民间团体 C院外组织 D利益集团9、利益集团主要是通过(A)来进行政治参与,进而影响政府的决策的。

A 利益表达 B竞选执政 C游行示威 D政治斗争10、由全体公民投票对法案进行表决或否决的活动是(B)A公民创制 B公民复决 C公民选举 D公民表决二、多选题(每小题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一个或者多个是正确的)1、政治参与具体来说有以下几层涵义(ACDE)A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或者由公民组成的社会团体B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政党或者其他政治团体C政治参与的客体是政治体系的政治过程D政治参与的目的是影响政府的决策E政治参与的途径常常多种多样2、政治参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ABCDE)A动机复杂性B非职业性C目的单一性D途径和方式的多样性E明确的行为表示性3、政治参与的宏观功能有(ABCDE)A有助于维护、支持、促进民主政治的正常、健康运行与发展B有助于促使国家政治权力在尽可能公平而健康的轨道和方向上运行C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D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E有助于维持政治稳定和整个社会的正常发展4、政治参与的微观功能有(ABC)A公民对政府的制约监督功能B培养公民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C有助于政策的贯彻执行D有时会引起“政治衰退”E可能造成政治动荡5、公民的政治参与主要有(ACE)等形式。

北外国际政治考研初试721政治学原理备考资料之政治参与与监督

北外国际政治考研初试721政治学原理备考资料之政治参与与监督

北外国际政治考研初试721政治学原理备考资料之政治参与与监督一、政治参与1.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2.政治参与的特征: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从政治参与的本质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的体现;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是合法行为。

是通过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局限于政府决策,政治参与包括公民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相关的公共活动。

3.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就其行为方式来说,政治参与常见的和主要的方式有以下几种:(1)政治投票: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2)政治结社:政治结社是指具有共同政治目的的公民为了相同的利益而结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

(3)政治表达:政治表达乃是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过程,公民通过宪法规定的手段和机会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政策。

这些手段主要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愿、政治言论等等。

(4)政治接触:政治接触是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谋求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有关政府官员并影响之。

(5)政治冷漠:政治冷漠最初的词义是表示一种心理状态,但在政治行为的研究中,政治科学赋予了它行为方面的意义,借以表示参与行为的缺乏。

4.政治参与的作用:政治参与有助于民主政治发展,现代民主的开发过程就是政治参与得到实施和不断扩大的过程;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公民参与所做的成本—效益选择,可以影响到经济政策中的资源配置与社会效果,决策中的选择与结果直接挂钩,会迫使公职人员的政策行为要合乎经济效益的原则;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并有助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

政治学原理教学思路-第六章

政治学原理教学思路-第六章

政治学原理第六章政治秩序与治理教学要求:1.把握本章各个部分的内在联系;2.理解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及其建设途径;3.掌握治理的精神及其治理模式的转换。

第一节良好社会的政治秩序一、政治秩序的含义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第一,政治秩序是一种政治生活的状态。

第二,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政治合法性。

第三,政治秩序在行动上体现为政治治理。

二、良好社会的标志与条件良好社会(well-ordered society)是指一种政治秩序处于有序、稳定和连续状态之中的情形。

从概念看,良好社会应该包括:稳定的政治共识、政治体系运转良好。

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有:第一,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

第二,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

第三,存在有效的协商机制。

第四,存在高效、廉洁的政府。

第二节政治合法性:良好政治秩序的基础一、政治合法性的含义德国著名政治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最先提出政治合法性的概念。

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

二、政治合法性的基础从政治秩序的角度看,政治合法性的基础为:政治秩序的根本价值,政治制度安排是否体现政治价值,政治体系的运行是否优先实现了人们的利益。

政治正义观是政治合法性的最根本的基础,它是人们评价政治体系的标准。

宪政制度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强调政治权力的获得以及政治权力的运作必须遵从人们的政治正义观念。

从本质上说,政治合法性的制度基础是实现政治共同体的基本政治共识的程序因素。

政治体系的效率是指政治权力的实际作为。

三、政治合法性危机与政治革命政治合法性危机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的情况,主要有:政治共识的危机,政治制度在人们观念中失去主义性,政治体系的低效率。

单纯的执政危机容易引发弹劾和不信任投票。

当人们认为当前的政治制度不能很好体现和符合人们的政治共识时,就发生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有可能出现政治改革。

政治学原理 第六章 政治发展

政治学原理  第六章   政治发展

政治革命是一种短暂而急促的变革
三、政治革命发生的条件
列宁分析了革命的主客观条件是: (1)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2)统治阶级不能再照旧 维持自己的统治 (3)被统治阶级不愿再以旧有方式生 活下去 (4)被统治阶级形成革命的意识。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爆发政治革命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只有在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形势下,革命的发生才成为可 能,当革命阶级意识到革命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形成了 革命的决心和勇气,并通过有组织的活动把群众发动起来, 革命才能从可能变成现实。 由此可见,政治革命既是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又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手段。
二、政治改革的特征
1.政治改革基于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 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变革。 3.政治改革是一个渐进而缓慢的进程。 4.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5.政治改革是对于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 调整。 6.政治改革由政治权力主体发起和领导。
三、政治改革的目标
政治改革目标就是改革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达 到的目的。 政治改革目标的确定和实施必须贯彻三项基 本原则: 合理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过程性原则
四、政治改革的方式

1.综合性改革方式。就是制定全面的改革 计划,在改革的最初阶段就全面加以推开的方式, 又称为“闪击式方式”。 2.多项分进式改革方式。在确定最终和总 体目标后,将改革内容分成相对独立的若干项, 分期分批加以实施的方式,又被称为“费边渐进 方式”。
亨廷顿(1927~ ) Huntington,Samuel P.
人物 介绍
美国政治学家。早年就读于耶鲁大学,后在芝加哥 大学与哈佛大学获硕士与博士学位。历任哈佛大学政府 学讲座教授、国际事务中心主任、 政府学系主任,曾参与创办《外 交政策》杂志,担任过美国国防 部等部门的顾问, 1977~1978年 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安全计划 小组的负责人。1987年因在比较 政治学领域中的贡献当选为美国 政治学会主席。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政治学原理是研究政治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现代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政治现象包括政治权力、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文化等方面,政治学原理通过研究这些问题,探讨政治的本质、缘由、功能及其变化趋势,以及对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学原理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内容、核心范畴、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政治学原理的基本概念政治学原理的概念有多种解释和定义。

从广义上讲,政治学原理是对政治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涉及到政治、行为、文化、制度、组织等多个方面。

从狭义上讲,政治学原理是关于国家政权、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规律性分析,主要研究政治权力的形成、变化和运作过程,以及政治决策的形成和实施过程。

政治学原理的研究对象是政治现象,政治现象包括政治权力、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文化等方面。

政治权力是政治现象的核心,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包括国家权力、社会权力、组织权力等。

政治制度是政治权力的规范化表现,包括选举制度、政治体制、宪政制度、对外关系制度等。

政治文化是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文化基础,包括价值观、信仰、思想等。

政治学原理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政治学原理关注政治权力、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规律性分析,强调结构和机制分析,与历史学、人文学科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理论性和抽象性。

二是政治学原理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其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决策或社会问题解决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二、政治学原理的主要研究内容1、政治权力和政治制度政治权力是政治现象的核心,政治学原理研究政治权力的形成、变化和运作过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权力的来源和性质:政治权力来源于何处,政治权力的性质是什么,这是政治学原理的长期研究重点。

(2)政治权力与社会结构:政治权力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政治学原理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政治权力是社会结构中的一种力量,同时也受制于社会结构,政治权力如何塑造和被塑造于社会结构之中,这是政治学原理的重要研究内容。

政治学原理 第六章

政治学原理 第六章

第六章政党与政治组织第一节政党的定义、起源、类型及政党制度政党在现代政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代政治是一种政党政治。

正如Aron在《民主主义与极权主义》中所说的那样:“有没有政党,是传统/古典政治与现代政治的根本区别”。

然而在政治领域中,政党又应该算是一个较新的现象:19世纪。

现在一般承认对政党的最早的明确论述是Burke在1770年写的Thoughts on the cause of the present discontents中的一段话:“政党是由一群持同一原则的人组成的、为国家利益而努力的组织”。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David Hume, 1760, Essay on Parties:“在初始阶段,纲领是十分重要的,他可以将一个个个别的人联合起来。

经过了初始阶段后,组织就变成最重要的了。

”Constant,1816:“一个政党是一群信奉同一政治理论的人的联盟。

” Kelsen:“政党是一种由持有同一政见并力图对公共事务的治理发挥有效影响的人组成的政治组织。

”这个定义是在现代干预主义国家普遍化之前做出的。

进入20世纪后,政党在政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政治学家对政党的定义开始着重于它的目的,即试图掌握国家权力。

Franiçois Guguel:“政党是一种积极参加政治生活的组织,其目的在于部分或全部掌握政治权力,以推广自己成员的意识形态、捍卫他们的利益。

”Georges Burdeau:“持有相同的政治观点,力图影响他人、取得政治权力、至少是影响决策过程的一群人组成的政治组织便是政党。

”从政治学角度对现代意义的政党做的比较完整、系统的第一次研究是Ostrogorsky的La Démocratie et l’Organisation des partis politiques(1903,Paris)。

其特点是:1)将政党与民主联系在一起,2)深入研究了政党的组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选题(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早在古希腊城邦政治时代,就有公民对政治的直接参与,这被称为(B)。

A选举 B直接民主 C间接民主 D参政
2、下列属于政治参与主体的是(D)
A政客 B政治精英 C官僚 D公民
3、现在英国、美国、法国等法律都规定选民的年龄下限是(A)周岁。

A18 B20 C21 D23
4、政治参与通过公民的(C)来制约政治权力的行使,并通过政治参与所形成的的授权达成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

A政治参与 B直接民主 C政治权利 D政治权力
5、一般来说,“公民”一词反映了一种法律上的(A)。

A平等关系 B等级关系 C交换关系 D顺从关系
6、(C)是政治权力的最终所有者,其影响政治的途径就是广泛的政治参与,是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治决策。

A国家 B政党 C公民 D议会
7、公民最基本、最常见、最普遍的政治参与形式是(B),它是公民对现实政治过程的一种综合性选择。

A游行示威 B选举投票 C参政议政 D集会结社
8、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中的一些成员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结合在一起,通过积极影响政府决策而达到群体利益的社会团体一般被叫做(D)
A 政党 B民间团体 C院外组织 D利益集团
9、利益集团主要是通过(A)来进行政治参与,进而影响政府的决策的。

A 利益表达 B竞选执政 C游行示威 D政治斗争
10、由全体公民投票对法案进行表决或否决的活动是(B)
A公民创制 B公民复决 C公民选举 D公民表决
二、多选题(每小题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一个或者多个是正确的)
1、政治参与具体来说有以下几层涵义(ACDE)
A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或者由公民组成的社会团体
B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政党或者其他政治团体
C政治参与的客体是政治体系的政治过程
D政治参与的目的是影响政府的决策
E政治参与的途径常常多种多样
2、政治参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ABCDE)
A动机复杂性
B非职业性
C目的单一性
D途径和方式的多样性
E明确的行为表示性
3、政治参与的宏观功能有(ABCDE)
A有助于维护、支持、促进民主政治的正常、健康运行与发展
B有助于促使国家政治权力在尽可能公平而健康的轨道和方向上运行C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
D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
E有助于维持政治稳定和整个社会的正常发展
4、政治参与的微观功能有(ABC)
A公民对政府的制约监督功能
B培养公民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
C有助于政策的贯彻执行
D有时会引起“政治衰退”
E可能造成政治动荡
5、公民的政治参与主要有(ACE)等形式。

A投票 B游说 C政治结社 D参与决策 E参加各种政治活动6、政治参与的主体包括(CD)
A政党
B国家机构
C公民
D政治社团
E军队
7、我国目前最主要的政治社团是(BCDE)
A民主党派
B工会
C青年组织
D妇女组织
E工商联合会
8、政治参与采取的具体途径受(ABC)的影响
A参与的范围
B制度化的参与渠道
C政治文化的影响
D参与主体
E参与程度
9、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的非强制性利益表达包括(ABD)
A政治捐款
B直接游说与间接表达
C法院诉讼
D参与决策
E示威抗议
10、詹姆斯·Q·威尔逊认为战后促进利益集团崛起的因素主要有(ABCD)
A经济的广泛发展
B政府的政策本身创造了利益集团
C政治组织不像利益集团会自然而然的形成
D一种组织产生了相对立的组织
E社会矛盾激化
三、是非题(在正确的题目后面打A,错误的题目后面打B)
1、与制度化政治参与相比,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具有相当程度的随机性和不可预见性。

(A)
2、网络时代政治参与的新发展给传统的政治参与带来了活力,但是同时又有可能激发政治参与的负面功能。

(A)
3、政治参与也可能导致负面功能,这在当今的发达国家表现尤为明显。

(B)
4、公民参与政治的目的与政党参与政治的目的一样。

(B)
5、中国公民就是中国人民。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