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 课时素养评价六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含解析)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合集下载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二单元 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二单元 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探究二 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有哪些体现?
情境探究
材料一 美国大城市中心大多是摩天大楼,离开市中心,建筑物高度先是急 剧下降,然后又缓慢地向郊区递减。欧洲市中心一般很少见到现代化高楼 大厦。 材料二 中西园林比较。
结合材料探究: (1)美国与欧洲城市建筑格局存在明显差别的原因是什么? (2)从中西方园林建筑结构方面,分析中西方城市建筑存在哪些明显差异。
知识体系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必备知识
分为物质方面和非物质方面
一、地域文化
1.概念:一个地区的人们在 生产生活
体现的价值观和 审美情趣

、社会制度组织、精神活动中
2.主要特点:区域性、多样性、 独特性 、相对稳定性。
要点笔记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
一定阶段是稳定的。从成因上来看,是自然与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方法突破
1.地域文化的含义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社会制度组织、精神活动中 体现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2.地域文化的主要特点 (1)区域性。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资源物产、生活方式与习惯以及社会 结构和发展水平等差异显著,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其中,“地域”是文化 形成的地理背景,其范围大小不等。
3.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
知识拓展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牧区的文化差异
地区
人口分布
生产活动
生活习惯
东部农 耕区
多从事种植业,畜牧业以圈 人口众多,密度较大 养为主,目前出现了大量企

以粮食为主食,房 屋建筑多,目前楼 房增多
西部 牧区
以畜牧业为主,牲畜靠放牧,
人口稀少,密度较小
在水源较好的地方发展人 工草场,有些定居点新建畜

2019(秋) 地理 必修 第二册 鲁教版(新教材)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2019(秋) 地理 必修 第二册 鲁教版(新教材)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1
知识导学
素养导学
@《创新设计》
任务清单 分析地域文化的差异 情境探究
[情境] 我国自古有“男人养家糊口,女人生儿育女”的传统,但在云南却出现 了“娃娃出门男人带”的奇怪现象。
[探究] (1)为什么云南“娃娃出门男人带”? (2)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12
知识导学
素养导学
@《创新设计》
提示 (1)云南处于我国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不平,外出大多要翻山越岭,女人 体力较弱,不适于长时间的负重行走,所以出现“娃娃出门男人带”的现象。
意大利 威尼斯
特点
原因
“__山__水__风__光___城市” 受“天人合一”“师法自然” 的中华文化影响
住宅临架在水面上,商业建筑
“水城”
直面运河,建筑材料以石材为

历史 广州、厦门、海口
街区
骑楼老街
湿热多雨的自然环境下我国南 方文化与海外文化的融合
6
知识导学
素养导学
@《创新设计》
知识清单三 特色民居建筑——福建客家土楼 1.分布:主要分布在___闽__西__山区,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特点
已经形成
19
知识导学
素养导学
@《创新设计》
将城市有组织地融入自然环境之中的“
杭州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
山水城市”
建筑 风格
皇宫建筑群雄踞城市中心,其他重要建 北京
筑物则沿城市中轴线排列
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
建筑 结构
华盛顿
国会大厦居于高处
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 与法制精神
中国
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中国园林 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

2020高中地理 课时素养评价六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含解析)鲁教版第二册

2020高中地理 课时素养评价六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含解析)鲁教版第二册

课时素养评价六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近几年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在城市建设中重点突出了徽派民居建筑样式,当地民居与一批被整体迁移至此的安徽古宅交相辉映,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充分说明()A.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景观的影响B。

政府政策对城市建筑格局的影响C.城市建设突出了现代化色彩D。

这种城市建设是哗众取宠【解析】选A。

罗店镇城市建设突出徽派民居建筑样式,当地民居与安徽古宅交相辉映,属于地域文化影响建筑景观。

2。

如图中的三幅照片拍摄于天津滨海地区,其地理景观均反映了( )A。

科技发展影响传统文化B.地域文化影响建筑风格C。

自然环境影响人类活动D.自然资源影响城市景观【解析】选C.潮音寺是古代人民对大海的崇拜和敬畏而产生的,天津港、海滨浴场是现代人们对海洋资源的利用,都是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产物。

3。

云贵高原文化区的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居民种植水稻的梯田层层叠叠,体现的是()A。

生产景观B。

聚落景观C。

建筑景观格局D。

主体建筑风貌【解析】选A。

梯田是哈尼族世代耕作的土地,体现了农业生产景观,属于生产景观.4.济南因境内泉水众多,拥有“七十二名泉”,被称为“泉城”,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

体现的是 ( )A。

生产景观B。

聚落景观C.建筑景观格局D。

主体建筑风貌【解析】选C 。

济南是依山傍水、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山水风光城市”.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建筑景观格局方面。

如图为我国各地的传统民居景观。

读图,回答5、6题。

5。

有关图中建筑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A。

①-光照充足,利于采光通风B.②-雨热同期,防潮耐腐排水C.③-人口密集,便于生活居住D。

④-长幼有序,体现传统文化6.上述民居建筑风格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的开放性特点的是() A。

① B.②C。

③ D.④【解析】5选B,6选C.第5题,①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竹楼有利于防潮防湿,A项错;②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夏季潮湿多雨,房屋通风尖顶,有利于防潮排水,B项对;③位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从图上可以看到是多层建筑,当时主要用于防匪、防涝及居住,不只是为了便于生活居住,C项错;④是客家人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创造的,主要为了抵御外敌和防范当地人欺生,也体现了一种和谐的文化,D项错.第6题,从图片上看,开平碉楼造型别致,明显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碉楼顶部及四角的圆顶风格,是拜占庭式建筑风格。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历案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历案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学习主题为“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本课程旨在通过地理视角,引导学生了解地域文化的形成、特点及其与城乡景观的相互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认识。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地域文化的概念、分类及特点,理解城乡景观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2. 技能与操作: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联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尊重与保护意识,增强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点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小测验,评价学生对地域文化及城乡景观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技能操作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关联性分析报告,评价其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中的表现,评价其对地域文化的尊重与保护意识。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地域的文化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地域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介绍地域文化的概念、分类及特点,讲解城乡景观的形成与演变过程,重点阐述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相互关系。

3.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具体地域的文化和景观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该地域文化的特点及其与城乡景观的关联性。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选择自己家乡的地域文化和景观,分析其特点和形成原因,并尝试用地理知识解释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5. 汇报交流: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知识点,强调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相互关系,提醒学生尊重和保护地域文化。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地域文化及城乡景观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关于自己家乡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关联性分析报告,包括地域文化特点、城乡景观形成原因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内容。

鲁教版地理必修二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案(含答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二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案(含答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二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案(含答案)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标呈现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课标解读区域认知: 1.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地理实践力:2.了解地域文化对家乡城乡景观的影响。

综合思维: 3.结合实例,理解不同区域地域文化的差异及成因。

人地协调观:4.认识到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关系,树立和谐的人地观。

核心知识1一、地域文化1.概念:一个地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社会制度组织、精神活动中体现的_______和审美情趣。

2.特点:(1) _______性:“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其范围大小不等。

(2)多样性: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类型、组成和_______等方面,根据属性可划分有形地域文化和_______地域文化。

有形:民居建筑;遗迹遗址无形:节日庆典、民俗风情、传统技艺。

(3)独特性:地域文化打上了所在地域和时代的烙印,体现出不同的______特质。

(4)相对______性:地域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

答案:1.价值观2. (1)区域;(2)景观;无形(3)文化(4)稳定【合作探究一】探究地域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不同地区形成了生产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方言及戏曲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

以你熟悉的某一区域为例,说说当地的文化特色。

答案:(案例)以福建惠安当地的民俗景观为例。

惠安民俗文化主要表现在奇特的服饰文化方面。

惠安女的服饰很适合赶海劳动方式,被描述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

“封建头”:头戴斗笠、头巾。

夏天,斗笠可以遮挡炎热的太阳,雨天,斗笠可以遮挡雨水;海边风大沙大,头巾可以挡风防沙、御寒保暖和保护发型。

“民主肚”“节约衣”:衣服短,漏肚脐。

短上衣和短袖口干活时不易被海水弄湿,也有利于干活利索。

“浪费裤”:宽裤脚。

宽裤脚有利于在海滩上挑担快步行走、不怕海水浸湿、不怕海浪打湿。

新教材2021-2022版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2课时素养评价 2.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新教材2021-2022版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2课时素养评价 2.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评价六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20分钟·7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城镇作为一种建筑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

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会对城镇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

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镇产生影响的是( )①城镇交通网的结构②城镇建筑的空间布局③城镇居民的消费理念和方式④城镇中文化设施的数量⑤城镇居民受教育的程度⑥城镇的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A.①④B.②⑥C.③⑤D.④⑤【解析】选B。

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镇建筑上,在城镇建筑的结构、布局和建筑风格上都能体现出来。

2.如图中的三幅照片拍摄于天津滨海地区,其地理景观均反映了( )A.科技发展影响传统文化B.地域文化影响建筑风格C.自然环境影响人类活动D.自然资源影响城市景观【解析】选C。

潮音寺是古代人民对大海的崇拜和敬畏而产生的,天津港、海滨浴场是现代人们对海洋资源的利用,都是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产物。

3.云贵高原文化区的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居民种植水稻的梯田层层叠叠,体现的是( )A.生产景观B.聚落景观C.建筑景观格局D.主体建筑风貌【解析】选A。

梯田是哈尼族世代耕作的土地,体现了农业生产景观,属于生产景观。

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明的体现。

苏州古城坐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

读图完成4、5题。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苏州古城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B.北美现代城市的布局与苏州类似C.法国巴黎市中心也为“前巷后河”景观D.苏州的建筑格局与北京类似5.下列不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是( )A.苏州古城“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B.北京皇宫建筑群雄踞城市中心C.华盛顿以国会大厦为中心D.商业区多布局在人流量大的地区【解析】4选A,5选D。

(2020新教材)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课时跟踪检测(五)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2020新教材)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课时跟踪检测(五)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课时跟踪检测(五)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A 级一学考过关达标练1.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的,只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 ②地域文化体 现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如有人称东亚文化为“稻米文化” ③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域范围的大小与其重要性呈正相关④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A .②④B .②③C .①②D .③④解析:选A 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

东亚是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 不管大小都是独立的个体,这与其重要性没有关系。

F 图中的三幅照片拍摄于天津滨海地区,其地理景观均反映了(解析:选C 潮音寺是古代人民对大海的崇拜和敬畏而产生的, 天津港、海滨浴场是现 代人们对海洋资源的利用,都是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产物。

3•近几年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在城市建设中重点突出了徽派民居建筑样式,当地民居 与一批被整体迁移至此的安徽古宅交相辉映,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充分说明( )A •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景观的影响B .政府政策对城市建筑格局的影响C •城市建设突出了现代化色彩D .这种城市建设是哗众取宠解析:选A 罗店镇城市建设突出徽派民居建筑样式, 当地民居与一批被整体迁移至此的安徽古宅交相辉映,属于地域文化影响建筑景观。

4.关于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欧洲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市中心区多建有现代化高楼大厦B •上海城市建设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了 “山水城市”稻米文化”。

地域2. A •科技发展影响传统文化C .自然环境影响人类活动B .地域文化影响建筑风格D •自然资源影响城市景观C •华盛顿将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D •在城市发展历史较短的美国、法国,大城市的市中心摩天大楼高耸入云解析:选C 欧洲城市由于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已形成,市中心很少建现代化高楼;上海市临海、临河,属于临海城市;华盛顿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4.引导学生关注城乡规划与地域文化保护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题目:“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是如何体现在我国南方水乡和北方古城的?”
2.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四)总结归纳
1.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主要探讨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等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城乡景观的特色。以我国南方水乡和北方古城为例,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两地的城乡景观差异,从而认识到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城乡变化,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提高对城乡规划的认识和参与意识。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提高对城乡规划的认知。
2.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等环节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创新性的教学设计:本案例中的教学设计新颖独特,教师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因素。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南方水乡和北方古城的城乡景观差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出实际生活中的城乡规划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
4.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素养评价六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近几年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在城市建设中重点突出了徽派民居建筑样式,当地民居与一批被整体迁移至此的安徽古宅交相辉映,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充分说明 ( )A.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景观的影响B.政府政策对城市建筑格局的影响C.城市建设突出了现代化色彩D.这种城市建设是哗众取宠【解析】选A。

罗店镇城市建设突出徽派民居建筑样式,当地民居与安徽古宅交相辉映,属于地域文化影响建筑景观。

2.如图中的三幅照片拍摄于天津滨海地区,其地理景观均反映了( )A.科技发展影响传统文化B.地域文化影响建筑风格C.自然环境影响人类活动D.自然资源影响城市景观【解析】选C。

潮音寺是古代人民对大海的崇拜和敬畏而产生的,天津港、海滨浴场是现代人们对海洋资源的利用,都是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产物。

3.云贵高原文化区的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居民种植水稻的梯田层层叠叠,体现的是( )A.生产景观B.聚落景观C.建筑景观格局D.主体建筑风貌【解析】选A。

梯田是哈尼族世代耕作的土地,体现了农业生产景观,属于生产景观。

4.济南因境内泉水众多,拥有“七十二名泉”,被称为“泉城”,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

体现的是( )A.生产景观B.聚落景观C.建筑景观格局D.主体建筑风貌【解析】选C 。

济南是依山傍水、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山水风光城市”。

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建筑景观格局方面。

如图为我国各地的传统民居景观。

读图,回答5、6题。

5.有关图中建筑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光照充足,利于采光通风B.②-雨热同期,防潮耐腐排水C.③-人口密集,便于生活居住D.④-长幼有序,体现传统文化6.上述民居建筑风格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的开放性特点的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5选B,6选C。

第5题,①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竹楼有利于防潮防湿,A项错;②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夏季潮湿多雨,房屋通风尖顶,有利于防潮排水,B项对;③位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从图上可以看到是多层建筑,当时主要用于防匪、防涝及居住,不只是为了便于生活居住,C项错;④是客家人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创造的,主要为了抵御外敌和防范当地人欺生,也体现了一种和谐的文化,D项错。

第6题,从图片上看,开平碉楼造型别致,明显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碉楼顶部及四角的圆顶风格,是拜占庭式建筑风格。

其他都是中国式的建筑风格,所以③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开放性的特点。

(2019·宿迁高一检测)读伦敦大本钟及北京故宫景观图,完成7、8题。

7.导致两地建筑风格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B.历史C.文化D.经济8.故宫虽位于北京的城市中心,但这儿并没有形成中心商务区,其主要影响因素( ) A.经济 B.政治 C.历史 D.环境【解析】7选C,8选C。

第7题,伦敦大本钟和北京故宫都是城市的文化景观,反映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特点。

第8题,北京中心为皇宫,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没有形成中心商务区。

城市富有特色,就会拥有点石成金的赞誉,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影响力,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创造出城市良好的商务环境和经济秩序,使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加速良性循环,从而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据此回答9、10题。

9.下列关于世界上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纽约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②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③罗马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④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0.中华民族雍容恢弘、宽博兼容的文化特色熔铸出风格多样的城市典范,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西安的古朴B.桂林的灵秀C.苏杭的神秘D.拉萨的奇逸【解析】9选C,10选A 。

第9题,罗马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纽约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

第10题,西安的风格是古朴,苏杭的风格是灵秀,桂林的风格是奇逸,拉萨的风格是神秘。

二、非选择题(共13分)11.(2019·宜昌高一检测)下列图中四种房屋建筑,反映了四种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3分)(1)甲地分布在我国_________地区,它所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地分布在我国_________地区,它所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地分布在我国_________地区,它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4)丁地分布在我国_________地区,它反映居住者的生产、生活方式以_________为主。

现在,该地区也出现了定居现象,这说明地域文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民居尤其是传统民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对自然环境的指示作用更明显,如屋顶坡度大小与雨量多少、陕北窑洞与黄土高原的气候和土壤、西北平顶土拱与干旱气候等。

答案:(1)江南水乡气候湿润,降水丰富(2)西北气候干燥少雨,温差较大(3)黄土高原气候冬寒夏热,黄土直立性强且干燥(4)内蒙古草原游牧不断发展、变化的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2017·全国卷Ⅲ)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图是一幅剪纸作品。

据此完成12~14题。

12.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A.四川盆地B.华北平原C.珠江三角洲D.长江三角洲13.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14.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A.川剧B.豫剧C.粤剧D.越剧【解析】12选D,13选B,14选D。

第12题,“小桥流水人家”,以小船为主要交通工具,多桥,房屋临河布局,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景观,与当地河网密集,地势低平相协调。

第13题,长江三角洲为流水沉积形成,地势低平;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

第14题,长江三角洲地区古称为“吴越地区”,越剧为当地的代表地方剧种。

民居建筑的材料、样式和风格等都深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读某地传统民居图,完成15、16题。

15.民居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居住。

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图示民居中的正房多位于其庭院式建筑中的( )A.北面B.南面C.东面D.西面16.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图示民居所在文化区特征的是( )A.天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B.种植春小麦、棉花,属于旱作农业C.属于汉族聚居区,饮食多面食D.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解析】15选A,16选B。

第15题,这是我国典型的北方民居,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

首先,由于正午太阳在南面,为了获得充足的光照,正房位于庭院的北面。

其次还受当地文化的影响。

第16题,由建筑风格知,该地区属于旱作农业,但是不种植春小麦,而种植冬小麦。

二、非选择题(共12分)17.(2019·济宁高一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材料一8 000~10 000年前的青藏高原,曾经水草丰美,古人类在广阔的草原上过着狩猎生活,后来随着高原的不断隆起,气候变得寒冷干燥,人类被迫迁出。

一部分向东进入黄河流域,并逐步同化,形成了统一的汉民族;一部分向南进入“藏彝大走廊”,不断地分化、演变形成了藏、彝、羌、怒、普米、独龙、珞巴、门巴、哈尼、纳西等数十个少数民族。

其中摩梭人和扎巴人还较为完整地保留着母系社会形态,纳西族仍然保留着迄今为止世界上形态最原始的“东巴文”象形文字系统……(《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第7期)材料二“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

汉文史料中多有藏人“嗜茶如命”字样;藏地民谚有“汉家饭果腹,藏家茶饱肚”之说。

早在汉唐时,这条以马帮运茶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发挥作用了。

材料三(1)从地理角度分析,藏彝走廊地区在人类迁徙过程中,为什么成了“少数民族的孵化器”?(2)试根据茶树的生长习性及西藏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西藏不产茶的原因。

结合藏民的主要农业活动和膳食结构特点分析藏民嗜茶的原因。

【解析】第(1)题,主要从横断山区的地形特征分析。

复杂的地形,形成了复杂的文化;相对封闭的地形,形成相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交通不便,其他文化不易影响等。

第(2)题,西藏不适宜茶树生长,同时对茶叶需求较大,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答案:(1)①横断山区错综复杂的自然地带性,使不同的地区形成了独立的自然区域,在各自然区域生活的人们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文化、风俗。

②横断山区大山大河相间排列,山高水急,各族群之间很难联系、沟通,各自局限在相对独立的区域。

③横断山区交通艰难,其他文化难以进入,使该区域的文化很难被同化。

(2)茶树适宜在温暖湿润的酸性土壤中,多云雾天气更佳;西藏地处高原,大部分地区气候高寒,降水少,空气干燥,不适合茶叶生长。

藏民以种植青稞、饲养牲畜为主要农业活动,其膳食结构以糌粑、酥油、牛羊肉为主,缺乏蔬菜。

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能够分解脂肪,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喝酥油茶的生活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