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早搏起源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室性早搏的心电图诊断PPT课件

除了以上的几种表现形式,有时也会出现也会由于室性期前收缩逆传心房,并在心房与窦性激动互相干扰,这 时候心房一部分由窦性激动除极,一部分由逆行异位激动除极,会出现房性性融合波,这种情况较为罕见,当 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的晚一些,干扰发生在心室 的时候,就会出现室性融合波.
室早起源部位定位的临床意义
①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早和起源于左后分支处的早搏,射频消融术成
室早的危险分级
有关室早危险分层的标准很多, 具有一定共识的很少。 Lown分级是1971年lown及wolf 曾对220位患者心肌梗死后1-24个 月进行连续12小时的监测,并结合 其临床处理急性心梗,心律失常的 经验,按危险性对室早出现的形式 和频繁程度分为6级,文章发表后 被很多心脏病学者引用,得到一定
典型心电图特征
室早典型心电图特征:1.提前出现宽大畸形的心电图QRS波(时限≥0.12s);伴有继发性的ST-T改 变(T波方向多与QRS波主波方向相反);往往伴有完全性的代偿间歇; 2.激动前向传导激动心室,QRS波前后无P波; 3.激动逆向传导激动心房,产生逆行pʹ波。pʹ波(在ⅡⅢ aVF导联倒置,aVR
4 起源于左束支早搏心电图特征:
①胸壁导联室早呈不完全或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图形;②额面电轴正常。 4.1 左束支主干早搏心电图特征:
①Vl呈rsR´、rR´或R型。②Ⅰ、aVL、V5、V6呈Rs型,S波宽钝。③QRS时间≥100ms。
④QRS之前无相关的P波。
4.2 左前分支性早搏心电图特征: ①V1呈rsR’、rR´或R型,V5、V6呈RS或Rs型。②肢体导联呈左后分支阻滞图形即: I、aVL呈rS型,Ⅱ、Ⅲ、aVF呈qR,电轴≥+110°。
5.现在认为Lown分级对AMI,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层确实有实用价值,对扩心病,心
室性早搏的心电图表现医学PPT课件

2
• 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 一种心律失常。室早是指窦房结激动尚未 抵达心室之前,心室内某一异位兴奋灶提 前激动而引起心室搏动。
3
• • • •
室性早搏的分类: 1.单源偶发室性早搏 2.单源频发室性早搏 3.多源室性早搏
4
• 室性早搏出现时的基础心率: • 极快速和极缓慢的心率都可能诱发室性早搏,通 常心率快时出现的各种室早可酌情选用抑制心率 的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利多卡因、普鲁卡因 酰胺、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等)。对于心室率慢 时(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出现的室早,不 应盲目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而应适当选用提高 心率的药物(如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心宝等) 或安置心脏起搏器进行治疗,可收到比较好的效 果 。
8
• • • • • • •
早搏的临床表现: 1.有心悸或心脏暂停。 2.明显感觉心脏跳动。 3.胸闷、恶心、咳嗽。 4.明显感觉心律不规则。 5.在心电图上出现异位节律的电激动。 6.有头昏、心慌等不适。
9
• • • • •
早搏的危害: 1.诱发冠心病、心肌梗塞、心力衰竭。 2.导致窒息、猝死。 3.引发心悸、气短、头晕、乏力、恶心。 4.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5
• 导致心脏早搏的原因 : • 1.生活因素:过劳、情绪激动、精神紧张、 过多吸烟或饮酒、浓茶和咖啡等,亦可无 明显诱因。
6
• 2.心脏疾病: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各种器 质性心脏病常发生早搏,合并心衰时更易 发生,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 性心脏病、心肌病等。
7
• 3.药物导致:某些药物(如洋地黄)毒性作 用、电解质紊乱、内分泌失调、慢性病灶 (如扁桃体炎、胆囊炎等)等心外因素也 是引起早搏的常见病因。
• 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 一种心律失常。室早是指窦房结激动尚未 抵达心室之前,心室内某一异位兴奋灶提 前激动而引起心室搏动。
3
• • • •
室性早搏的分类: 1.单源偶发室性早搏 2.单源频发室性早搏 3.多源室性早搏
4
• 室性早搏出现时的基础心率: • 极快速和极缓慢的心率都可能诱发室性早搏,通 常心率快时出现的各种室早可酌情选用抑制心率 的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利多卡因、普鲁卡因 酰胺、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等)。对于心室率慢 时(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出现的室早,不 应盲目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而应适当选用提高 心率的药物(如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心宝等) 或安置心脏起搏器进行治疗,可收到比较好的效 果 。
8
• • • • • • •
早搏的临床表现: 1.有心悸或心脏暂停。 2.明显感觉心脏跳动。 3.胸闷、恶心、咳嗽。 4.明显感觉心律不规则。 5.在心电图上出现异位节律的电激动。 6.有头昏、心慌等不适。
9
• • • • •
早搏的危害: 1.诱发冠心病、心肌梗塞、心力衰竭。 2.导致窒息、猝死。 3.引发心悸、气短、头晕、乏力、恶心。 4.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5
• 导致心脏早搏的原因 : • 1.生活因素:过劳、情绪激动、精神紧张、 过多吸烟或饮酒、浓茶和咖啡等,亦可无 明显诱因。
6
• 2.心脏疾病: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各种器 质性心脏病常发生早搏,合并心衰时更易 发生,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 性心脏病、心肌病等。
7
• 3.药物导致:某些药物(如洋地黄)毒性作 用、电解质紊乱、内分泌失调、慢性病灶 (如扁桃体炎、胆囊炎等)等心外因素也 是引起早搏的常见病因。
室性早搏(PPT)

响。
心脏核磁共振成像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检查心脏结构和 功能,提供更详细的心脏信息。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等,以排 除其他可能导致室性早搏的疾病。
04 室性早搏治疗方 法及效果评估
药物治疗方案选择及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药物
01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适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β受
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室性早搏(PPT)
目录
• 引言 • 室性早搏基本概念 • 室性早搏检查方法 • 室性早搏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估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工作部署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介绍室性早搏的基本概念、流行 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标准
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提高医务人员对室性早搏的认识 和诊疗水平,减少漏诊和误诊,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室性早搏的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而异,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有症 状者可表现为心悸、胸闷、乏力、头晕等。严重者可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等表现。
诊断依据
室性早搏的诊断主要依据心电图表现。典型的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 波群,其前无P波,代偿间歇完全。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可更好地评估室性早搏的负荷和 昼夜分布情况。此外,心脏超声、心肌酶学检查等有助于了解心脏结构和功能状态,为
动态心电图监测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连续记录24小时内心脏电活动,捕捉 偶发或夜间发生的室性早搏。
事件记录器
远程心电监测
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实现远程实时监 测患者心脏电活动,及时发现并处理 室性早搏。
患者携带便携式设备,自动记录心脏 电活动异常事件,供医生分析诊断。
其他辅助检查手段
心脏核磁共振成像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检查心脏结构和 功能,提供更详细的心脏信息。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等,以排 除其他可能导致室性早搏的疾病。
04 室性早搏治疗方 法及效果评估
药物治疗方案选择及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药物
01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适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β受
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室性早搏(PPT)
目录
• 引言 • 室性早搏基本概念 • 室性早搏检查方法 • 室性早搏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估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工作部署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介绍室性早搏的基本概念、流行 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标准
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提高医务人员对室性早搏的认识 和诊疗水平,减少漏诊和误诊,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室性早搏的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而异,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有症 状者可表现为心悸、胸闷、乏力、头晕等。严重者可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等表现。
诊断依据
室性早搏的诊断主要依据心电图表现。典型的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 波群,其前无P波,代偿间歇完全。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可更好地评估室性早搏的负荷和 昼夜分布情况。此外,心脏超声、心肌酶学检查等有助于了解心脏结构和功能状态,为
动态心电图监测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连续记录24小时内心脏电活动,捕捉 偶发或夜间发生的室性早搏。
事件记录器
远程心电监测
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实现远程实时监 测患者心脏电活动,及时发现并处理 室性早搏。
患者携带便携式设备,自动记录心脏 电活动异常事件,供医生分析诊断。
其他辅助检查手段
不同部位起源的室早搏在aVR导联QRS波特征PPT课件

波形态也逐渐从QS-qr-Qr-R波转变,右室早搏从QS-W转变)
不同部位起源室性早搏在aVR导联QRS波特征 之二
• 1.起始到波顶间距>40ms • 2.起始负相波下降肢粗顿切迹 • 3.起始Q波>40ms • 4.vi/vt≤1 • 5.单相R波 • 6.低平W波
右室上部室性早搏心电图1
右室上部室性早搏心电图2
搏;右束支阻滞为左心室早搏;
起源部位划分 (室性早搏传统定位原则)
• 一. 定左右:
主要依V1.V5导联的主波方 向而定 起源右室:V1主波向下V5主波向上 起源左室:V1主波向上V5主波向下
• 二.定上下:
主要依II III aVF导联的主波方向而定 起源上部:II III aVF导联的主波方向向上 起源下部:II III aVF导联的主波方向向下
心电图15份。
• 入选患者基础心律为窦性心律,心室内传
导正常者。
方法
• 1. 采用北京美高仪公司生产的LAB3.0型心
电综合分析仪描记的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
• 2.参照传统主波方向定位法: • II.III.aVF向上为心室上部(心底部)
II.III.aVF向下为心室下部(心尖部) ;
• V1 V5定左右,类左束支阻滞为右室早
在额面六轴系统中,位于右上方位的只 有aVR导联,负极置于左下负30º。投影轴 的方位,由左下方指向右上方与正常心室 除极程序一致,但方向相反,贯穿了心脏 的长轴,与室间隔方位基本平行,aVR导联 不受呼吸、体位、导联移位等影响。
•
3
aVR导联独一性
• 可以反映心电向量总体变化趋势对心
肌弥漫性病变表达敏感。
不同部位室性早搏在aVR导联QRS波特征
不同部位起源室性早搏在aVR导联QRS波特征 之二
• 1.起始到波顶间距>40ms • 2.起始负相波下降肢粗顿切迹 • 3.起始Q波>40ms • 4.vi/vt≤1 • 5.单相R波 • 6.低平W波
右室上部室性早搏心电图1
右室上部室性早搏心电图2
搏;右束支阻滞为左心室早搏;
起源部位划分 (室性早搏传统定位原则)
• 一. 定左右:
主要依V1.V5导联的主波方 向而定 起源右室:V1主波向下V5主波向上 起源左室:V1主波向上V5主波向下
• 二.定上下:
主要依II III aVF导联的主波方向而定 起源上部:II III aVF导联的主波方向向上 起源下部:II III aVF导联的主波方向向下
心电图15份。
• 入选患者基础心律为窦性心律,心室内传
导正常者。
方法
• 1. 采用北京美高仪公司生产的LAB3.0型心
电综合分析仪描记的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
• 2.参照传统主波方向定位法: • II.III.aVF向上为心室上部(心底部)
II.III.aVF向下为心室下部(心尖部) ;
• V1 V5定左右,类左束支阻滞为右室早
在额面六轴系统中,位于右上方位的只 有aVR导联,负极置于左下负30º。投影轴 的方位,由左下方指向右上方与正常心室 除极程序一致,但方向相反,贯穿了心脏 的长轴,与室间隔方位基本平行,aVR导联 不受呼吸、体位、导联移位等影响。
•
3
aVR导联独一性
• 可以反映心电向量总体变化趋势对心
肌弥漫性病变表达敏感。
不同部位室性早搏在aVR导联QRS波特征
2024版年度室性早搏ppt参考课件

2024/2/2
预防并发症
降低因室性早搏引发的 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风险。
个体化治疗
遵循指南
根据患者病情、年龄、 合并症等因素,制定针
对性的治疗方案。
14
参照国内外相关指南和 规范,确保治疗的科学
性和有效性。
药物治疗方案制定过程剖析
01
02
03
04
评估病情
了解室性早搏的类型、频率、 症状等,确定是否需要药物治
疗。
2024/2/2
选择药物
根据患者病情和指南推荐,选 用适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调整剂量
根据患者反应和耐受性,逐步 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治
疗效果。
监测疗效
定期复查心电图等指标,评估 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5
常用药物作用机制及适应症介绍
钠通道阻滞剂
通过抑制心肌细胞钠离子内流, 降低心肌细胞兴奋性,适用于无 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患者。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药物治疗、射频消融 等治疗方法,药物选择需考虑患者具体情况 和药物副作用。
2024/2/2
29
新型检测技术应用前景
心电图新技术
如高分辨率心电图、信号平均心电图等,可提高室性早搏的检出率 和诊断准确性。
影像学检查
如心脏磁共振成像(CMR)等,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对室性早 搏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钾通道阻滞剂
通过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 增加有效不应期,适用于无心脏 传导阻滞的室性早搏患者。
2024/2/2
β受体阻滞剂
通过阻断β受体,减慢心率,降 低心肌耗氧量,适用于伴有交感 神经兴奋症状的患者。
钙通道阻滞剂
通过抑制钙离子内流,降低心肌 收缩力,减少心脏负荷,适用于
预防并发症
降低因室性早搏引发的 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风险。
个体化治疗
遵循指南
根据患者病情、年龄、 合并症等因素,制定针
对性的治疗方案。
14
参照国内外相关指南和 规范,确保治疗的科学
性和有效性。
药物治疗方案制定过程剖析
01
02
03
04
评估病情
了解室性早搏的类型、频率、 症状等,确定是否需要药物治
疗。
2024/2/2
选择药物
根据患者病情和指南推荐,选 用适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调整剂量
根据患者反应和耐受性,逐步 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治
疗效果。
监测疗效
定期复查心电图等指标,评估 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5
常用药物作用机制及适应症介绍
钠通道阻滞剂
通过抑制心肌细胞钠离子内流, 降低心肌细胞兴奋性,适用于无 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患者。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药物治疗、射频消融 等治疗方法,药物选择需考虑患者具体情况 和药物副作用。
2024/2/2
29
新型检测技术应用前景
心电图新技术
如高分辨率心电图、信号平均心电图等,可提高室性早搏的检出率 和诊断准确性。
影像学检查
如心脏磁共振成像(CMR)等,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对室性早 搏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钾通道阻滞剂
通过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 增加有效不应期,适用于无心脏 传导阻滞的室性早搏患者。
2024/2/2
β受体阻滞剂
通过阻断β受体,减慢心率,降 低心肌耗氧量,适用于伴有交感 神经兴奋症状的患者。
钙通道阻滞剂
通过抑制钙离子内流,降低心肌 收缩力,减少心脏负荷,适用于
2024版室性早搏ppt参考课件

发展了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内电生理检查 等多种诊断技术,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
性。
2024/1/30
室性早搏诊断技术研究
深入探讨了室性早搏的离子通道异常、心肌细 胞自律性增高等发病机制,为治疗提供了理论 依据。
室性早搏治疗技术研究
针对不同类型的室性早搏,研究了药物治疗、 导管消融、起搏器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有效 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室上性心动过速
连续3次以上室上性过早搏动称为室上性 心动过速,常见于预激综合征、冠心病、 心肌梗死、缺氧血症、低血钾症等。其心 电图表现为一系列快速、规整的心律,频 率多为150~250次/分钟。
2024/1/30
10
03
室性早搏治疗原则与药物选择
2024/1/30
11
治疗原则及目标
01
02
03
药物治疗 向患者介绍可能需要的药物治疗,包括药物的名称、作用、 副作用和正确用药方法等,以确保患者能够正确使用药物。
20
心理支持重要性
2024/1/30
减轻焦虑和压力
01
室性早搏可能导致患者感到焦虑和压力,而心理支持可以帮助
他们减轻这些负面情绪,改善心理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
02
通过心理支持,患者可以更好地应对室性早搏带来的生活挑战,
到根治室性早搏的目的。
2024/1/30
起搏器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患 者,可考虑植入心脏起搏器,通过 电刺激调节心脏节律。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 神紧张;合理饮食,减少刺激性食 物的摄入;适当锻炼,增强身体素 质。
14
04
室性早搏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性。
2024/1/30
室性早搏诊断技术研究
深入探讨了室性早搏的离子通道异常、心肌细 胞自律性增高等发病机制,为治疗提供了理论 依据。
室性早搏治疗技术研究
针对不同类型的室性早搏,研究了药物治疗、 导管消融、起搏器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有效 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室上性心动过速
连续3次以上室上性过早搏动称为室上性 心动过速,常见于预激综合征、冠心病、 心肌梗死、缺氧血症、低血钾症等。其心 电图表现为一系列快速、规整的心律,频 率多为150~250次/分钟。
2024/1/30
10
03
室性早搏治疗原则与药物选择
2024/1/30
11
治疗原则及目标
01
02
03
药物治疗 向患者介绍可能需要的药物治疗,包括药物的名称、作用、 副作用和正确用药方法等,以确保患者能够正确使用药物。
20
心理支持重要性
2024/1/30
减轻焦虑和压力
01
室性早搏可能导致患者感到焦虑和压力,而心理支持可以帮助
他们减轻这些负面情绪,改善心理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
02
通过心理支持,患者可以更好地应对室性早搏带来的生活挑战,
到根治室性早搏的目的。
2024/1/30
起搏器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患 者,可考虑植入心脏起搏器,通过 电刺激调节心脏节律。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 神紧张;合理饮食,减少刺激性食 物的摄入;适当锻炼,增强身体素 质。
14
04
室性早搏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2024年度《室性早搏的诊治》PPT课件

2024/3/23
诊治
对于多形性室性早搏的治疗,首先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对于症状明显的患者,可给予抗心 律失常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考 虑射频消融术或植入心脏起搏器。
16
频发室性早搏
定义
频发室性早搏是指室性早搏发作频繁, 每分钟超过5次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 测室性早搏总数超过总心搏数的10%。
2024/3/23
18
05
室性早搏的并发症与风险评估
Chapter
2024/3/23
19
并发症类型及危害程度
心脏性猝死
室性早搏可能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导 致心脏性猝死,这是室性早搏最严重 的并发症。
心力衰竭
心肌病
长期室性早搏可能导致心肌结构和功 能异常,引发心肌病。
频繁的室性早搏可能导致心脏泵血功 能下降,进而引发心力衰竭。
2024/3/23
24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精准医疗
随着基因测序和生物标志物等技 术的发展,未来有望实现室性早 搏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提高治疗
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新型治疗技术
导管消融、无创性心脏电复律等 新型治疗技术不断涌现,为室性
早搏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跨学科合作
室性早搏的诊治涉及心血管内科、 心脏外科、影像医学等多个学科, 未来跨学科合作将有助于提高诊
导管消融治疗
植入式心脏除颤器(ICD)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可以 考虑导管消融治疗,通过破坏心脏内异常的 电传导通路来消除室性早搏。
对于高危患者,可以考虑植入ICD以预防心 脏性猝死的发生。
2024/3/23
22
06
PPT室性早搏

临床意义
有助于发现偶发或隐匿性 室性早搏,评估治疗效果 和预后。
其他辅助检查手段
超声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图
通过超声波检查心脏结构和功能 ,辅助判断室性早搏对心脏的影
响。
心脏核磁共振
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成像,提供 更详细的心脏结构和功能信息。
实验室检查
如心肌酶谱、电解质等,了解心 脏功能和代谢状态,辅助诊断室
性早搏的原因。
针对室性早搏患者可能出现的焦 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及时进行 心理干预和辅导,帮助患者保持
积极乐观的心态。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 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 呼吸训练、放松训练、心脏康复
运动等。
鼓励患者加入室性早搏患者互助 小组或参加相关健康讲座,与病 友交流经验,共同学习和提高自
我管理能力。
发病原因
室性早搏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药物作用、自主神 经功能失调等。此外,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等也可能与室性早搏的发生有关 。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室性早搏的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而异,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 症状,而另一些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严 重室性早搏可能导致心排出量下降,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 。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智能化诊疗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室性早搏的智能化诊疗将 成为可能,包括自动检测、风险预测和治疗建议等方面。
精准医疗的广泛应用
随着精准医疗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降低,未来有望实现针对室性 早搏患者的个体化精准治疗。
综合管理模式的推广
未来室性早搏的管理将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和综合管理模式的推广, 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II,III,avF 呈S型(偏后)
或R型(偏前)
❖ I,avL 呈R型
❖ 分为 游离壁(前,中,后)
间隔部(前,中,后)
前上
(时钟法)
后下
三尖瓣环起源定位
前上
起源 tQRS R波切迹
(下壁)
游离壁 长
+
间隔部 短
—
后下
除极方向 后间隔 右上↖
R波峰
S波峰
RavR>RavL SII>SavF>SII I
❖ 心脏空间心电向量环——额面,横面——肢体导 联,胸导联
❖ QRS环
心室除极顺序:室间隔 (左向右)—心尖部—前 壁—侧壁—后壁—基底部
❖ 额面心电轴
二 室早体表心电图定位原则
(定位依据向量方向)
❖ V1 导联:定左右
LBBB形(S型)—右室
RBBB形(R型)—左室
❖ 下壁导联: 定上下
(II,III,aVF)
前间隔,后间隔,前游离壁 ,后游离壁四个区
RVOT不同起源
(上-下,右-左)
QRS形态
下壁导联 降支切迹
I导联
间隔起源(多)
后
前
—
—
R,Rs
rs,qrs
游离壁起源(少)
前
后
+
+
rs,qrs
R,Rs
下壁导联 RII>RavF>RI RIII>RavF>R RIII>RavF>RI RII>RavF>RII
SII>SavF>SII I
前游离 壁
前间隔
后间隔
右下↙ 左下↘ 左上↗
RIII>RavF>R SavL>SavR II
RII>RavF>RI SavR>SavL II
RavL>RavR SIII>SavF>SI
A B CD
A 前 间 隔 B 后 间 隔 C 前 游 离 壁 D 后 游 离 壁
5 左室间隔部起源
R波
II
II
I
I
avR,avL导 QSavR>QSa QSavL>QSa QSavL>QSa QSavR>QSa
联QS波
vL
vR
vR
vLAB源自CDAB
C
D
A 前间隔 B后间隔 C后游离壁 D前游离壁
❖ 部分起源于肺动脉瓣,形态与间隔部相似,体表 心电图不易区分
❖ 部分起源于LVOT,但V1导联呈LBBB型(rS) ,胸导联移行区在V1-V2,若此时
其它:右冠窦,无冠窦
LVTO不同起源
左冠状窦下 RBBB型 (典型)
V5-V6
+
有无S波
Rs
V1导联
R
左冠状窦内 类LBBB型 (不典型)
— R rS
胸导联 移行区
V1
左纤维三角区
V2-V3
易损冠脉
AB
A 左冠状窦下 B左冠状窦内
3 三尖瓣环起源 (5%)
(右-左,后-前)
❖ 左束支阻滞型
(V1-3S型,V5-6 R型,移行晚V3-4)
前间隔
前游离 壁
后游离 壁
右下↙ 左下↘ 左上↗
RIII>RavF>R SavL>SavR II
RII>RavF>RI II
RavL>RavR
SavR>SavL
SIII>SavF>SI I
AB
A 后 间 隔
B 前 游 离 壁
4 二尖瓣环起源(3%)
(左室最后方,后—前,左-右)
❖ 右束支阻滞型
(移行早V1-V2)
室性早搏起源
体表心电图定位
Contents
1
概论
2
体表定位总原则
3 常见起源部位心电图特征
一 概论
❖ 室早较常见心律失常之一,包括健康人和心脏病患者 ❖ 部分需消融治疗 ❖ 可起源心室各部,体表各导联QRS形态不同,可初步标测起源
点,指导消融。
心电图基本原理
❖ 心肌细胞除极方向——探测电极位置
❖ 右束支阻滞+左前/左后分支阻滞 ❖ 常呈室性并行心率,有室性融合波
❖ 分为: 左室前间隔上部(左前分支区) 左室下后间隔部(左后分支区)
(1)左室间隔起源
起源 电轴
前间隔上部
(RBBB+左后分 支阻滞)
右偏
下后间隔部
(RBBB+左前分支 阻滞)
左偏
II,III, avF
I,avL
R型 S型
S型 R型
(2)左束支分支阻滞电轴
正常 左前分支阻滞 左后分支阻滞
C
A 前 间 隔 上 部 B 下 后 间 隔 部
A
B
6 乳头肌起源
❖ 左侧乳头肌:RBBB 右侧乳头肌:LBBB
❖ 左侧(左前+左后) 右侧(右前+右后+右隔)
❖ 消融较困难
(解剖变异大,基底宽厚,起源位置深, 振动剧烈等)
乳头肌起源定位
左侧
R型—上(流出道) S型—下(心尖部)
❖ v2-v4导联:定前后
R型—后(心脏后壁)
S型—前(心脏前壁,心尖部)
三 室早常见的起源部位
1. 右室流出道(最常见)
• 左束支阻滞型.(胸前导联
右后上
移行晚,≥V4)
• II,III,avF呈R型 左前下
• avL ,avR 一般呈QS型
RVOT进一步分为
右侧
(RBBB) (LBBB)
前 后前 隔
II +
III
avF
I
—
avL
—— +
++
+
胸前导联移行 区慢(V6)
AB
C
A 左 D前 乳 头 肌
B 左 后 乳 头 肌
C 右 前 乳 头 肌
D 右 隔 乳 头 肌
7 其它
❖ 近希氏束部位起源 ❖ 心外膜起源 ❖ 侧壁,心尖部 ……
实际工作中,室性
早搏定位较为复杂, 相邻部位心电图较为 相似,难于区分,合 理定位遵循总原则, 也有赖于临床经验总 结及统计分析。
❖ II,III,avF 呈S型(后下部)
或R型(前上部)
❖ 分为游离壁(前侧壁,侧壁,后侧壁)
间隔部(前间隔,中间隔,后间隔)
前上
后下
二尖瓣环起源定位
起I
V1
t
前上
源
QRS
间 单向 起始q 短
隔 R波
波
部
游 终末 单向R 长
离 S波
波
后下
壁
除极方向
后游离 右上↖ 壁
R波峰 RavR>RavL
S波峰
R波时间比(tR/tQRS)≥ 50% R波电压比(tR/tS)≥30%
否则,为RVOT起源 ❖ 部分起源于主肺动脉干(流出道延伸),此处有
肌袖组织,与前间隔相比的特点:
II,III,avF的R波更加高大:总和≥7.0mv 胸导联移行更快,≤ V2-V3
2 左室流出道(10%)
(上—下,左-右)
❖ 右束支阻滞型,胸前导联移行早(≤V1-2) ❖ II,III,avF呈R型 ❖ 形态多变 ❖ 最常见起源为:左冠状窦下,左冠状窦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