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说课稿【第1篇】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说作业设计、说教学效果十一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是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介绍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的略读课文。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
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
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说学情我班三年级的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的条件有限,又因为本课的历史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距久远,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知之甚少。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自学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四、说重、难点重点: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难点: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五、说教法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抓住总起句、重点句,利用词语推敲等方法,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
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以声传情,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蕴含的人文内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大全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大全第一篇《燕子》说课稿一、说教材《燕子》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是一篇写景状物散文。
作者XXX抓住春天的景物特点。
主要描绘了XXX在天空中、湖面上飞翔、在电线上停歇的画面,给春天带来了许多生机。
通过准确、生动的描绘、充分表现了XXX的活泼可爱,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简朴、感情真挚、浓郁、注重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有条理地记叙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分析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会认九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
研究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观察和表达的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色。
体会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如何抓住风景的特点举行描述。
四、说教法、学法说教法——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教学原则。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品悟法。
“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腕,“读”也是语文实践的主要途径之一。
本课教学,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进去,想开去,变更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和体会语言。
以读为本,读悟交融,让学生实现与文本的融合,并形成新的感知。
2、课件演示法。
课件演示起着使教学直观化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在本课教学中,我将利用课件,呈现美丽的春天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聆听,悄悄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还要闻一闻春天的气息。
说学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通过读读、划划、想象,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研究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意识和惯。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第【1】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经典说课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经典说课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那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讲课稿应该写一、说教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我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作为教学本诗的一个重点;同时由于三年级学生对古诗已不再生疏,对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有初步的了解,所以我认为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强烈的感情,而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是教学本诗的难点。
根据本诗的特点,通过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掌握本课生字词。
2、能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孤独寂寞,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理念1、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
2、古诗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我们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启发学生喜欢古诗,并且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但是由于古诗创作的年代离学生比校久远,所以学生在理解意思,体会意境方面就比较困难。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说课稿【第1篇】[教学目标]1、熟悉内容,理清线索的基础上,学习作者借物抒情的手法。
2、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3、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巧设悬念的手法。
突破方法:指导学生泛读课文,理清线索。
[教学难点]了解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突破方法:选读与精读相结合。
选读课文时从大体处体会海外游子浓郁的乡情,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从微观的语言上品析课文中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真情实感。
[教学方法]导拨教学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背诵一首古诗----《静夜思》。
(师生齐背)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师放《静夜思》画面投影,学生发言后师强调明确)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阗月亮倾诉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想像一下,如果一个人远离家乡很久,经过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二、简介作者(出示文字投影,指导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认识作者)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
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三、熟悉课文,认字识词(放课文录音,出示投影,请学生边听边注意下列字词)①蹊跷②嫣红③山坳④玛瑙⑤胡同⑥依恋⑦匀称⑧国籍⑨不约而同⑩故弄玄虚(出示词卡,检查听读效果)四、细读课文,把握内容(投影出示问题)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默读课文后回答)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找出相关语句。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方帽子店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方帽子店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方帽子店说课稿第【1】篇〗《方帽子店》说课稿一、说教材《方帽子店》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了一家方帽子店里从来只做方帽子,一直拒绝改变。
后来,有了卖各式各样帽子的新帽子店,人们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方帽子慢慢就成了古董。
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能因循守旧,要敢于创新,勇于接受新事物。
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1~6自然段写了方帽子店只做方帽子,人们也只买方帽子戴。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尽管方帽子戴着又奇怪又不舒服,可当孩子们质疑方帽子时,大人们却以“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作为回答,让读者感受到了墨守成规的大人们是如此固执,不思变通。
第7~15自然段写小孩子们不喜欢方帽子,于是找到一些布,做了圆帽子。
守旧的店主十分抗拒,当看到儿子戴圆帽子的时候“大吃一惊”。
第16~21自然段写孩子们长大后做出了材质不同、更加舒适的帽子。
有人还开了一家新帽子店,顾客们最终也选择了新帽子。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既交代了方帽子成为“古董”这一结局,也暗示了故事蕴含的道理:时代在发展,要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
本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到课文传达的道理,同时熟悉课文内容,再次练习复述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认识“蕉、叩”等4个生字。
2.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的哪部分是你最意想不到的,再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部分。
3.懂得世界一天天在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应该随着改变的道理。
教学重点:懂得世界一天天在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应该随着改变的道理。
三、说教法学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本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全册)

(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全册)1 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三首》是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
《绝句》这首诗抓住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等景物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明丽纷繁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大自然一派生机、欣欣向荣景象的赞美与热爱。
《惠崇春江晚景》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诗人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了对早春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三衢道中》通过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在景物的描绘中融入了自己愉悦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之美的喜悦与赞美。
本单元的主题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说学情三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的方法。
为此我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本诗。
三、说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诗歌中的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反复诵读古诗,理解诗意,读出诗的韵味。
3.理解诗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1.识记生字,领会诗意,读诵古诗。
(重点)2.图文结合,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和入情入境,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重点)3.读出诗的韵味,体会大自然之美,感悟诗人愉快的心情。
(难点)五、说教法学法1.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课采用导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以读代讲法等教法。
2.本课将“读书、思考、感悟”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并穿插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绝句》(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它们都描写了春天的美丽景色。
出示第一首,课题:绝句。
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们奇妙的世界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们奇妙的世界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们奇妙的世界说课稿第【1】篇〗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2课《我们奇妙的世界》。
我的说课将从六个方面进行:一是教材分析,二是目标分析,三是教法与学法分析,四是学情分析,五说教学流程分析,六是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我们奇妙的世界》是人教部编版语文第六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作者是英国的彼得·西摩。
这一单元以“探索、发现”为主题,共编排了3篇课文,体裁不尽相同。
而本课则是一篇短小精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的散文,通过具体描写天空中的缤纷色彩、奇妙形状和大地上丰富的财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美妙世界的热爱。
全文按“总——分——总”的顺序来写,先总写这个世界很奇妙,再具体从“天空”和“大地”两个方面进行描写,每个方面分别都有一个总起句,并且结构相似。
最后又总写我们这个世界太奇妙了,需要我们去仔细探索。
文章首尾呼应,使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表达得更加强烈。
二、目标分析结合本册教材及本单元的具体内容,我设定的三维目标是:1.知识与能力:自主识记生字,积累词语,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世界的奇妙所在,懂得留心观察,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
因此,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世界的奇妙,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文章中描写的事物都是大自然中常见的事物,学生都十分熟悉,但平时却不一定留心观察这些事物的特点。
所以,如果让学生来写,往往写不具体,难以言之有序,言之有物。
而本课教学,就是要结合课文,让学生也随作者感受到,每一片云彩、每一颗星星、每一粒种子、每一滴水珠都充满了神奇,要真正领悟世界的奇妙,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细心观察,还要从中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做到读写结合。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燕子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燕子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燕子说课稿第【1】篇〗《燕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燕子》(板书:课题)。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手段、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燕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散文。
这个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分别是:《走,我们去植树》、《燕子》、《沙漠中的绿洲》、《江南春》、《春日偶成》,是一组典型的“春景”美文。
顺应新课程对第二学段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本单元集合现代诗、古诗、记叙文、散文多种体裁的作品,让学生体会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
其中《燕子》为一篇经久不衰的优美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
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教材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一)知识目标1.重点理解文章中“洒落”“赶集”“聚拢”“掠过”“小圆晕”等词语。
2.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3.能够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1.学会抓住特点观察描写事物的能力。
2.初步学会默读,养成良好地默读习惯。
(三)情感目标形成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感受小燕子活泼可爱以及春光明媚的温馨。
《燕子》一文短小精悍,语言清新,不多的言辞却如诗如歌,学《燕子》其实就是引导学生与美文为友。
为此共安排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重点扫除阅读障碍,读准读通,整体感知文本“美”。
第二课时也就是本课时,指导学生精读全文,在品味语言的“精美”时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教学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燕子的外形特点,让学生学会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学习作者用优美的词语进行描绘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第一篇《燕子》说课稿一、说教材《燕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是一篇写景状物散文。
作者郑振铎抓住春天的景物特点。
主要描绘了春天里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飞翔、在电线上停歇的画面.给春天带来了许多生机。
通过准确、生动的描绘、充分表现了小燕子的活泼可爱.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简朴、感情真挚、浓郁、注重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有条理地记叙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分析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会认九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观察和表达的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色。
体会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四、说教法、学法说教法——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教学原则。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品悟法。
“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读”也是语文实践的主要途径之一。
本课教学.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进去.想开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和体会语言。
以读为本.读悟交融.让学生实现与文本的融合.并形成新的感知。
2、课件演示法。
课件演示起着使教学直观化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在本课教学中.我将利用课件.呈现美丽的春天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聆听.轻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还要闻一闻春天的气息。
说学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读、划划、想象.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五、说教学流程根据单元的目标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为了更好地把预设目标落实到实处.我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研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课文2——4自然段.感受春光的美丽.体会燕子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下面我想着重讲讲第二课时的教学安排。
本课时.共分4大板块。
分别是:一、谈话.引导积累.二、学第2段.感悟春天的美丽.三、学习3、4自然段.体会燕子的动静态之美。
四、内化.让燕子留驻在心间。
(一)激情导入.引导积累。
春天是百花争艳、鸟语花香的季节。
美好的春天.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
回忆一下.你想起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背一背.通过背诵春天的诗歌.顺势引导:课文中哪个部分也写了春天的美景?(这一环节.我之所以这样设计.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语文储备.让学生去摸触文本。
另一方面.使课堂拥有浓浓的语文味。
)(二)深入探究、感悟春天出示“微风吹拂着。
的春天。
”这三句话.不止向我们展现一个静止的画面.还有一种生机.微风在动.柔柳在动.草、花.也都赶集似的聚拢来。
为再现春天生动而热烈的景象.同时积累语言.我这样安排:先让学生读读这三句话.你读懂了什么?(读懂了1、春天的雨飘飘洒洒的、细细的.2、微风在柔柔地吹拂.柳丝黄而嫩。
等等)当学生说道:他们赶集似的聚拢来。
我追问.“赶集明白吗?”很多学生会说“蒲歧九月的时候很多人到集市上买东西.那就是赶集。
”因为我们学校的孩子对蒲歧九月印象特别深刻。
让学生联系实际.很容易理解赶集。
接着想象说话:还有谁去赶集呢?看课件出示的画面: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轻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还要闻一闻春天的气息。
当学生看完图片后.我问:你的心情怎样?学生可能会说:高兴、欣喜.再让学生把这种感觉带进去读。
在此基础上.课件放出燕子的叫声.小燕子来了.读读文中的句子:“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
”这个句子不需要老师讲解.只要让学生读后.给予情景性评价。
如:真是一只伶俐可爱的燕子。
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
(我结合以上的句子进行朗读指导.尽可能做到品之有味.让学生进入情景.有感而发。
而不是给予机械的朗读技巧的指导。
)(三)合作探究.读懂燕子教师引入:“燕子为春天增添了哪些生机?请读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边读边想.你觉得那个句子写得特别有趣.就在旁边写下你的体会。
”学生自读课文.小组交流。
(这里的设计.先让学生找准研究点.这是合作学习的前提.然后进行合作学习。
在合作的氛围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吸收。
自己已有的知识被别人的观点所唤醒和激活.各自生成新的认识.整个对话过程就会充满创造色彩。
)在学生充分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组织汇报交流。
交流过程中.对下面两处重点语句.我视学生的感悟情况.作出相应的点拨和必要的调控。
我分成两个小板块进行教学。
第一小板块:“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
”我打算这样展开:请同学们读读这几个句子.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可能会找到掠过.一转眼.沾着.横掠等词.对于斜、唧.掠过、一转眼这四个词只要学生有所感悟.并且言之有理.我就给予肯定.不作充分展开。
主要是“沾”这个词.学生理解到沾是点了一下.肯定没问题.我想引导学生感悟到燕子的调皮.有趣.似乎在跟水波做游戏。
所以.给予情景性评价读.如:沾的太重了.我水波都被你弄疼了.轻一点。
燕子.你真调皮.燕子我还想跟你玩。
再让学生想象说话:燕子又飞到什么地方?当它们遇到自己的伙伴.小花.小草.小树时.会说些什么?接着:指导朗读:这么可爱的小燕子.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采用指名读.比赛读.读出燕子飞行的轻快.灵巧。
最后回读:怪不得说燕子(学生齐读:——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第二小板块:研读句子: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赞歌。
(引导学生讨论)你可不可以画五线谱来说明他们的相似之处。
接着小结后想象:有些燕子落在第一条线上.有些落在第二条线上……就像不同的音符落在表示不同音高的五线谱上.这些燕子一动起来.就好象钢琴家在演奏一首美妙的曲子。
你猜想他们会唱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唱《小燕子》。
现在他们没动所以说是正待演奏的春天赞歌。
齐读这个句子。
回读:这份宁静和悠闲.这份静态下的多姿.怪不得作者这样说燕子.读——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
如果说上面是动态之美.这又是怎样的画面。
(静态)这样的想法叫动静结合。
板书:动静态。
(水尝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
以一个大问题为学习背景.让学生在画.读.悟.想象的过程中尽情地体验燕子飞行的轻快.灵巧.和快乐。
品味几痕.让学生感悟宁静和悠闲.理解五线谱的比喻.欣赏静态的多姿.意在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创造潜能。
)(四)品读内化.提升情感(课件出示句子)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
(老师引导)这样一只富有生趣的燕子.这样一只活泼可爱的燕子.你想说什么?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如:燕子.你就是春天的使者.美的化身。
乌黑发亮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唧唧的叫声.轻盈的身姿.永远留在我的心目中。
最后老师深情朗读(我心中的燕子)你想对燕子说什么.让学生尽情诉说自己的独特心声.整个教学营造一种和谐的情境.洋溢着感性气息。
(五)布置作业仿写:你最喜欢什么动物。
它长什么样子.请你模仿写燕子的写法.抓住小动物的特点.写一段话。
背诵:有感情的背诵自己喜欢的一段话。
绘画:想象心目中的燕子.画一幅(春燕图)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性.第一题运用第一段写作方法学以至用.举一反三。
第二题体现语言的积累过程。
第三题诗歌也感悟相结合.诗即是画.画也成诗。
(六)、板书设计:2 燕子飞行的美(动) 停着的美(静)掠几痕细线唧几个小黑点沾象正待演奏的曲谱(我设计的这个板书是对比式板书.简单明了.紧扣文章内容。
更易于学生更好地理清文章主线.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
)第二篇《陶罐和铁罐》说课稿一、说教材《陶罐和铁罐》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它趣味性强.寓意深刻。
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而陶罐却在铁罐无礼的奚落和嘲讽中表现得尤为宽容与克制。
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
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现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说明道理。
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
铁罐的傲慢、蛮横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克制均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
此外.课文的插图.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铁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这篇寓言故事还给我们许多启示.比如.由于时间的变化.事物的命运也会变化的道理.要有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看待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二是在阅读中继续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三年级孩子喜欢童话故事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考虑.站在“每堂课务必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获”的角度确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会认“陶、谦、辩、恼、……”等10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嘴、恼、怒、”等14个生字理解“奚落、谦虚”等词义.会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及小组合作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学习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懂得做人应该谦虚谨慎.不能难做自满。
认识到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三、说教学重点: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2、抓住关键词句.学习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说教学难点:了解寓意.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五、说教学方法为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显语文学科的本体特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体会铁罐的高傲和陶罐的谦虚.拉近学生跟文本的心灵距离。
2、质疑探究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品析词句法。
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揣摩.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