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三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语文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作业: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战国城市有固定的产品交易场所一一市。
据史书记载,“市”上有金铺、粮铺、珠宝玉器铺、绸布铺、皮铺等,促使城市手工业竞相为“末作奇巧”,生产“悦在好玩”之品。
此记载表明当时()A.工商业以迎合贵族的需要为主 B.手工业促进了商业的繁荣C.私有制促成手工业兴盛 D.从事商业利润丰厚2、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3、宋代,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而看重金榜题名之人;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
”材料反映出宋代婚聘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理学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C.科举制盛行 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4、明朝的商人群体认为,士商名与利相通,“儒为名高,贾为厚利”, 实质是一样的;山西商人王来聘告诫子孙:“四民之业,惟士最尊,然不成不若农贾。
”这表明此时( ) A.山西商业传统极为浓厚 B.商人阶层提出新价值观C.政府对农业生产很重视 D.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崩溃5、作为农耕文明政权与文化集结地和辐射中心的都城,承载着深邃的历史底蕴,而从西汉、唐和北宋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城市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这突出反映了( )A.工商皆本的主流思想B.学术文化的活跃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16、《舌尖上的中国》中曾有这样的描述:“(明中期)扬州是中国食盐的集散中心,大批的商人来到这里,靠着食盐贸易发家,他们同时带来的还有来自家乡的厨师、食材、口味……富有盐商,没有政治地位,只能攀比花园和家厨的手艺……”这反映出明朝扬州地区( )A.商品经济发达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对外贸易发达 D.成为当时政治经济中心7、光绪年间的《嘉善县志·风俗类》记载:“乾嘉时风尚敦朴,咸同而后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服饰厌旧喜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史记》记载,秦汉至隋唐,“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这表明中国古代商业( ) A.长期停滞不前B.虽受官府压制但仍有发展C.一直非常发达D.基本不受政府政策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法律贱商人”是抑商,而“商人已富贵矣”则反映了商业有顽强的生命力,虽受压制,但仍有发展。
答案:B2.唐德宗曾向长安富商借钱八十余万缗,这些富商开办了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机构,当时叫( )A.飞钱 B.柜坊C.票号D.邸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
唐朝时柜坊是专为富商大贾、贵族官僚、高利贷者储存金银财物和借贷的机构。
答案:B3.(xx·天津高考)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
……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
”诗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意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迁移知识的能力。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西家”进行缫丝生产,然后把丝卖掉换取谷子,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答案:A4.(xx·浙江高考)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会馆概念的理解以及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材料说明同乡商人们建设工商会馆是为了招待行旅,存放货物,而不是作为地方的商业中心,B项说法错误;C、D两项材料都有所体现;由材料中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的记载可看出苏杭两地间的商贸联系,故A项说法正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模拟题精选: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模拟题精选: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西汉初年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这反映出当时西汉时期()A.政府从经济和政治上抑制商人B.官方垄断了商业的发展C.政府把商人限制在小范围内活动D.商人的地位开始下降2.宋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
下列选项中属于宋代商业革命的是()A.海上丝绸之路开辟B.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茶馆酒楼等常常营业到三更3.“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
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
无论四时皆然。
”材料反映了()A.商业交易量的提升B.乡村草市规模的扩大C.城市经济的活跃景象D.百娃生活的安逸祥和4.《吕氏春秋•上农》中说:“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为消除这一现象,历代统治者多()A.重视“民贵君轻”的思想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推行“闭关锁国”政策5.下列诗句中,最能反映我国古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信息的是()A.市人日中集,于利尽锥刀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C.夜市买菱藕,春船载绮罗D.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则行6.关于古代“市”的发展,叙述正确的是()①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③南北朝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④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时间上的限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7.据清代史书记载:“上自绅富,下自委巷工贾胥史之俦,赢十白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对上述材料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产物B.是重农抑商政策带来的后果A.“市”突破了时空上的限制B.经济中心转移到了江淮地区C.都市中形成了繁荣的商业区D.草市繁荣且多设于交通便利之处14.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想寻找史实印证“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出现了诸多新因素,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都有所体现”这一观点,他找到的经济方面最有力的证椐是()A.苏州机户“自行设机督造,雇匠织进”B.临清“绅士商民近百万”C.吴江“游手之徙,十室而九”D.汉口“人烟数十里,贸户数千家”15.明朝中后期,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明朝成了名符其实的“白银帝国”。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作业及答案

第一单元第三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
这说明( )A.贝用于占卜B.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饰品D.贝是货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依据图中信息:带“贝”的文字大都与商业有关,由此可判断出贝是货币。
答案:D2.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这一称呼源于( )A.商朝人善于经商B.春秋时范蠡经商C.商鞅变法的规定D.徽商和晋商的出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商朝人善于经商,留下了这个形象性的称谓。
答案:A3.(2018·重庆学业水平测试)《墨子·贵义》载:“商人之四方,市贾倍蓰(倍,一倍;蓰,五倍),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流动性是商人的特点B.行商有时是有风险的C.获取利益是商人追求的目标D.商人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解析:本题为否定式选择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商人之四方”可知其流动性大;由“市贾倍蓰”可知商人获益较大;“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讲述的是商人即使遇到困难,也依然会去经商。
D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D4.(2018·山东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②唐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③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①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我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故①正确;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唐代出现的是飞钱,故②错误;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故③正确。
答案:D5.(2018·陕西学业水平测试)张生在街口听完说书后,又在自己居住的街区逛夜市。
据此判断张生最早应该生活在( )A.秦朝B.西汉C.唐朝D.宋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江苏专用)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教版)课时同步练习: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2019·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交子”广泛使用B.坊市界限严格C.商业发展繁荣D.商帮活动频繁答案 C解析据材料信息扬州在唐代“雄富冠天下”可知其商业发展繁荣,故C项正确;“交子”是在宋代出现的,商帮是在明清出现的,故排除A、D两项;“坊市界限严格”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B项。
2.(2019·江苏连云港学业水平测试模拟)有史料记载,汉代“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
因而出现一些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
此现象说明当时()A.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需迫切实行盐铁官营C.商人地位高且势力大D.实行阶段性惠商政策答案 D解析从战国至清,始终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盐铁官营与材料“纵民”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财或累万金”,不能表明汉代富商大贾社会地位的高低,故C项错误;材料“纵民”,体现了汉文帝时期对商人采取放任的态度,故D项正确。
3.(2019·嘉兴期末)杜牧曾说,“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由此可见唐代() A.“市”突破了时空上的限制B.经济重心转移到了江淮地区C.都市中形成了繁荣的商业区D.草市繁荣且多设于交通便利之处答案 D解析“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反映出草市繁荣且多设于交通便利之处,故D项正确。
4.宋代出现了“交子”。
“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据此可知“交子”() A.具有一定“防伪”功能B.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C.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D.源于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可知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5.(2019·江苏南通学业水平模拟)下侧宋石刻反映了苏州古城的城市布局。
西北角的“平权坊”和“西市坊”一带,只有坊名,没有坊门、坊墙。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课堂练习: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一单元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9·鹤壁高一检测)“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对“商人”产生的原因,解读正确的是(D)A.社会分工扩大,商朝时商业活动出现B.商国重商抑农,他国重农抑商C.“工商食官”使工商业空前繁荣D.商亡后,臣民四处迁徙,依靠买卖为生[解析]商朝人之所以善于经商,主要是因为商亡后,臣民四处迁徙,以经商为主要生存方式,故选D项;A项错误,商业活动在商朝初步发展,不是出现;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C 项与题干无关。
2.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
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这反映出(A)A.草市中有夜市B.江南市镇兴起C.村寨出现草市D.专业市场出现[解析]诗句来源于唐代诗人郑谷的《峡中寓止二首》,“市晚鬻蔬迟”“夜船归草市”反映出唐朝草市中出现夜市的情况,A项正确;“江南市镇兴起”和“专业市场出现”均见于明清时期,B、D两项错误;草市在唐代之前已出现,C项错误。
3.唐德宗曾向长安富商借钱八十余万缗,这些富商开办了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机构,当时叫(B)A.飞钱B.柜坊C.票号D.邸店[解析]通过题干中“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表述,可知此机构为柜坊。
故选B项。
4.宋代出现了“交子”。
“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据此可知“交子”(A)A.具有一定“防伪”功能B.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C.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D.源于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解析]材料“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反映了最初的“交子”具有一定的“防伪”功能。
故选A项。
5.有学者对明清“商帮”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
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三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单选题1.《醒世恒言》叙变:明朝浙江淳索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漆油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成为大地主。
又有苏州王宪,出身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
这反映了明朝()A. 资本主义的萌芽B. 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 商品经济的发展D. 商人身份和地位得到提升2.2.相传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但最忌讳茴香(谐音“回乡”)和萝卜干(谐音“落泊”),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萝卜干”。
这说明徽商()A. 经营活动都在异地进行B. 大都以经营小商品为主C. 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D. 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3.下列经济现象出现在同一朝代的是()①“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②“……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
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③“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④“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 ①④4.《清明上河图》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动画片《麦兜响当当》将其做成了动画,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也特设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展示宋代都城的街市。
下列所述现象在宋代都城街市不可能出现的是()A.“大店小铺林立,货郎走街串巷,还有国外客商,商品满目琳琅”B.“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C.“买卖昼夜不觉,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也”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5.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
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用……暮息而归。
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
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A. 生产力的发展B. 劳动力专业化出现C. 粮食产量增加,富余了一定的劳动力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6.宋朝经济发展的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训练: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史记·货殖列传》说:“孝、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辏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都市人口膨胀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变化B.对外贸易兴盛带来了社会风气的恶化C.城市规模扩大引发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商品经济发展造成了社会观念的转变答案 A 材料反映了咸阳、长安由于其政治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四方人、物汇集于此,造成人多地少,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商业,故A项正确。
2.(2018齐鲁名校高考冲刺模拟)《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文景时期商业发展状况时说“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这说明文景时期商业的发展( )A.强化了政府的抑商政策B.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瓦解了封建小农经济答案 B 根据材料“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可知,文景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已出现日益松弛而非强化的迹象,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关于政府财政收入的阐述,故C项错误;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奠基时期,故D项错误。
3.“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答案 A 从材料信息可知,宋代的镇增加“兼酒税之事”的功能,即在商业繁华地点征收商业税,这客观上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
4.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仅汴州城东门外附近的十字街口,各家商店招牌就有余块。
清晰可辨的有“孙羊正店”(羊肉店),“刘家上色沉檀楝香”(香料铺),“赵太丞家”“杨家应症”“神农遗术”(均为药铺)等诸多店名和招牌。
由此可见,宋代( )A.生活习俗发生了改变B.经商方式不再受到限制C.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D.商家注重广告宣传效应答案:C由材料“仅汴州城东门外附近的十字街口,各家商店招牌就有余块”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商业功能增强,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商业的发展而非生活习俗,排除A项;“不再受到限制”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商品经济的繁荣而非广告宣传效应,排除D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选题1.《醒世恒言》叙变:明朝浙江淳索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漆油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成为大地主。
又有苏州王宪,出身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
这反映了明朝()A. 资本主义的萌芽B. 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 商品经济的发展D. 商人身份和地位得到提升2.2.相传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但最忌讳茴香(谐音“回乡”)和萝卜干(谐音“落泊”),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萝卜干”。
这说明徽商()A. 经营活动都在异地进行B. 大都以经营小商品为主C. 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D. 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3.下列经济现象出现在同一朝代的是()①“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②“……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
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③“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④“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 ①④4.《清明上河图》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动画片《麦兜响当当》将其做成了动画,2019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也特设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展示宋代都城的街市。
下列所述现象在宋代都城街市不可能出现的是()A.“大店小铺林立,货郎走街串巷,还有国外客商,商品满目琳琅”B.“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C.“买卖昼夜不觉,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也”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5.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
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用……暮息而归。
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
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A. 生产力的发展B. 劳动力专业化出现C. 粮食产量增加,富余了一定的劳动力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6.宋朝经济发展的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西方汉学家把宋朝的转折点称为一次“复兴”或者一次“商业革命”,是毫不为过的,特别是与同时代的欧洲相比,更显现出开风气之先的独特风采。
以下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表现是()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②工商业市镇大批涌现③对外贸易发达④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7.明清时期,称天下有四大镇。
指的是以瓷器为代表的景德镇,以手工业为代表的佛山镇,以版画为代表的朱仙镇,还有汉口镇。
汉口镇代表的应该是()A. 商业中心B. 棉纺织业中心C. 丝织业中心D. 茶叶交易中心8.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
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
”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A. 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B. 实行宽松商业政策C. 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D. 重建官营商业制度9.北宋时出现纸币“交子”,说明了()A.北宋手工业的发达B.北宋农业的发达C.金属货币数量不足D.商业的高度发展10.“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若唐朝时一位外国商人来中国采购商品,可能买到的商品有()①丝绸②纸张③瓷器④棉布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11.明清时期商业繁荣,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投放市场。
导致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有( )①国外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②耕作技术的进一步提高③国家新的赋税制度的实施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A.①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12.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最主要的影响()A. 增强了明清时的国力B. 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C. 导致了科学技术落后D.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繁荣13.“商人”的称呼源自()A.商朝人善于经商B.商鞅变法中对经商之人的称呼C.“丝绸之路”开通后对阿拉伯人的称呼D.唐宋时期对外国来华贸易者的称呼14.宋初,行“恤商”之法,如宋太宗诏曰:“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
这一政策直接造成了()A. 商品经济的活跃B. 土地兼并的炽烈C. 重农抑商的放松D. 重利风气的盛行15.《大清律例》载,“若有将兑换现银票存该铺钱文侵蚀,或托故借人银两闭门逃走者,立将铺户拘拿押追。
逾期不归,杖一百、徙三年。
”此规定主要反映了清朝()A. 法律带有野蛮色彩B. 已经出现钱庄票号C. 仍然推行抑商政策D. 重视规范商业行为16.战国时期,为了供应军队日用的需要,军队驻扎的地方,往往成为商人逐利之场,逐渐形成了一种小的市聚,谓之“军市”,由军方设置令进行管理并对商人收取租税。
这反映了()A. 军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B. 商人具有充分自由和最大利益C. 军市解决了军队的经济问题D. 各国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反映17.史记记载: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某城市“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
”这一现象应该出现在()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18.苏州碑刻博物馆的《永禁机匠叫歇碑》,是清朝雍正年间机户为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工)银而立。
下列直接反映了该碑刻包含的历史信息是()①政府立法以管理官营手工业②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兴起于苏州③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的劳资斗争④中国早期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开展斗争A. ②③④B. ①②③④C. ②③D. ③④19.明代朱德润在《飞洪桥诗》中描述了济宁城繁荣景象:“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毡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
”另据《济宁直隶州志》载:清乾隆年间,济宁南门大街和大闸口一带,“百货物聚处,客商往来,南北通衢,不分昼夜”。
这反映了以下哪方面的情况()A.明清城镇经济繁荣和发展B. 我国古代农业的水平很高C.我国明清手工业水平发达D.我国资本主义商业有了较大发展20.史学家樊树志在专著《晚明大变局》一书中指出:江南市镇的优势在于它是一个“网络”,而不是孤立的“点”。
这说明()A. 江南市镇使“苏湖熟,天下足”出现B. 晚明政局变化影响了江南经济地位C. 专业化市镇兴起促进了区域市场化D. 大运河航运是江南经济最大的优势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
”“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北宋开国前后,四川通行的是铁钱。
……买卖交易用钱量大。
……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
于是在淳化年间出现了交子。
材料二: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氏家族、王氏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在亲缘集团基础上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明清时期,传统城镇的商业机能日渐浮现……市镇的数量大规模增加,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材料三: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能否向近代社会转型,中外学者向来有不同看法,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叶。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停滞不变的,如果没有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的变化。
此观点称为“停滞论”。
同时,不少学者提出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说”“市场经济萌芽说”“近代化萌芽说”等新概念,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该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内部出现了人类近代文明因素。
此观点称为变迁论。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的根源。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这一时期,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变异”指的是什么?(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停滞论”“变迁论”中的任一个观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概括你支持该观点的依据。
答案1.C2.D3.A4.B5.B6.B7.A8.A9.D10.D11.B12.B13.A14.A15.D16.A17.A 18.D19.A20.C21.(1)表现:商业活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出现街市和夜市;纸币的出现和使用。
根源:农业及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
(2)新现象: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变异:资本主义萌芽。
(3)观点一:中国古代社会停滞论,即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社会不具备社会转型的因素。
政治:专制集权极端强化,达到顶峰;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耕文明没有实现突破和转型;思想文化:理学占主导;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
观点二: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社会表现出社会转型的迹象。
政治: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工商业繁荣,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思想文化: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萌发;西方科学技术开始传入中国,开启西学东渐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