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区划

合集下载

中国的气候区划与气候变化

中国的气候区划与气候变化
据和指导
Part Three
中国气候变化的表现
气温变化
气温升高:全球变暖导致中国气温普遍升高
极端天气: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高温、干旱、洪涝等
季节变化: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变暖,夏季变热
区域差异:不同地区气温变化差异显著,如西北地区气温升高明显,东南沿海地区气温变化 较小
降水变化
降水量:中国年平 均降水量约为630 毫米,但地区差异 较大
中国的气候区划 与气候变化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 录
Part One.
添加目录标题
Part Two.
中国的气候区划
Part Three.
中国气候变化的表 现
Part Four.
中国气候变化的原 因
Part Five.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 的措施
Part Six.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 的挑战与机遇
Part Five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措

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减少化石 燃料的使用、推广可再生能源等方 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保护森林和植被:通过保护森林和 植被、推广植树造林等方式增加碳 汇。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提高能源效率:通过提高能源利用 效率、推广节能技术等方式减少能 源消耗。
降水季节:中国降 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冬季降水较少
降水类型:中国降 水类型多样,包括 雨、雪、冰雹等
降水变化趋势:近 年来,中国降水量 总体呈增加趋势, 但地区差异较大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的原因:全球变暖、气候变化 极端天气事件的类型:暴雨、干旱、高温、低温、台风等 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对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经济活动等产生严重影响 应对措施:加强气候变化研究、提高预警能力、加强灾害防范和应对能力

中国的主要气候带与生态区

中国的主要气候带与生态区

中国的主要气候带与生态区中国地域广大,拥有多种不同的气候带和生态区,这种多样性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自然资源,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和农业发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的主要气候带和生态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

1.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中国最北端的一片地区,被认为是寒温带气候区。

这个地区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凉爽。

由于其高纬度地理位置,东北地区的植被以针叶林为主,如松树和落叶松。

这些树木适应了严寒的气候条件,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

2.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典型干旱气候区。

这个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

由于降水稀少,植被相对较少,主要以灌木和低矮的草本植物为主。

3. 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是中国的经济和农业发展中最重要的地区之一。

这个地区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和湿润。

由于降水充沛,植被种类繁多,包括森林、草原和湿地等。

长江流域也有着丰富的水资源,为中国的农田灌溉和水运提供了重要支持。

4. 西南地区西南地区是中国的山地地区,也是全国最湿润的地区之一。

这个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夏季多雨多云,冬季干燥。

西南地区的植被类型非常丰富,包括丛林、竹林和高山草甸。

由于地理条件的特殊性,这个地区也是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

5. 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属于寒温带和温带的高原气候区。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

这个地区的植被主要是适应干旱条件的草本植物和低矮的灌木。

西北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丰富,为当地农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通过了解中国的主要气候带和生态区,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还可以更好地规划和保护这些地区的生态系统。

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恢复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希望未来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平衡。

中国的气候区划

中国的气候区划

中国的气候区划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拥有多种气候类型。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中国的气候特点,人们对中国的气候进行了区划。

气候区划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和标准,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以便于对气候进行研究和描述。

中国的气候区划主要基于气温、降水和季风等因素进行划分,下面将对中国的气候区划进行详细介绍。

一、热带气候中国大部分地区南部属于热带气候区,这个区域气温高,年平均温度超过20摄氏度,并且降水充沛。

热带气候的典型代表是海南岛和台湾地区,这些地方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暖湿润。

二、亚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是指位于热带气候和温带气候之间的区域,中国的亚热带气候主要包括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等地。

这些地区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暖湿润,降水较为充沛。

其中,长江流域的气候条件尤为适宜农业生产,被誉为中国的“麦田”。

三、温带气候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区,这个区域的气温和降水相对较为适宜。

中国的北方黑龙江、辽宁以及东北地区属于寒冷型温带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暂凉爽。

而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则属于暖温带气候,冬季温和,夏季较为炎热。

四、西北干旱气候中国的西北地区主要由高原和戈壁沙漠组成,属于干旱气候区。

这个区域的气温较高,降水稀少,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50毫米。

西北干旱气候对植物生长和农业产出的限制较大,是中国最具挑战性的气候类型之一。

五、青藏高原高寒气候中国的青藏高原地区属于高寒气候,这里气温低,冰川和雪峰常年覆盖,降水量较大。

由于气候寒冷,植被生长稀疏,人口稀少。

六、东南沿海地区的季风气候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属于季风气候,这个区域的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暖潮湿,雨水充沛。

综合来说,中国的气候呈现出南北温差大、东西降水分布不均等的特点。

综上所述,中国的气候区划主要包括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西北干旱气候、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季风气候。

每个气候区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挑战,这些特点和挑战对于农业、水资源管理、旅游等领域都有重要影响。

第六章 中国气候区划ppt课件

第六章 中国气候区划ppt课件

半干旱 2~5 0.5~0.2 -400~-800 500~800
干旱 >5 <0.2 <-800 >800 <0.10
年降水蒸散差r-Ep (mm) 年蒸散差Ep-E(mm) 年蒸发比E/Ep
实际蒸散量
0.90~0.60 0.60~0.30 0.30~0.10
版权所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第五节 主要分区简介
第一节 中国气候区划研究概况
柯本气候法
(德语:Effektiven Klimaklassifikationen,意为“有效气候分类 法”),最被广泛使用的气候分类法,由德国的气候学家弗拉迪米 尔· 彼得· 柯本所发展出来的气候分类法,1918年发表分类法德第一个 完整版本,1936年发表最后修订版本。
一、中国气候区划的分区简介
气候带 I 寒温带 II 中温带 III 暖温带 IV 北亚热带 ≥10℃天数 <100d 100~171d 171~218d 218~239d ≥10℃积温 <1600℃ 1600℃至 3200~3400℃ 3200~3400℃至 4500~4800℃ 4500~4800℃至 5100~5300℃ 3500℃至 4000℃ V 中亚热带 239~285d 5100~5300℃至 6400~6500℃ 4000℃至 5000℃ VI 南亚热带 VII 边缘热带 285~365d 365d 6400~6500℃至 8000℃ 5000℃至 7500℃ 8000℃至 9000℃ 7500℃至 8000℃ VIII 中热带 IX 赤道热带 365d 365d 9000℃至 10000℃ >10000℃
农业气候区划的种类不同,它们所能起的作用也不一样。
三、气候区划的任务

我国气候分布图类型

我国气候分布图类型

我国气候分布图类型
我国气候分布复杂,主要受地形和位置等差异影响,可以细分为四类:温带大陆型气候,
亚热带大陆型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亚热带海洋性气候。

1、温带大陆型气候: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大兴安岭,秦岭山区,西北和东北,特点是冬暖夏凉,气温下降的越大,冬季降雪越多。

2、亚热带大陆型气候:主要分布在江淮河流、湖北水系,黄河平原,长江和珠江流域,
福建楠溪江源、武夷山天然屏障,温度升高,雨量充沛,地势较低。

3、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东北沿海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也称为暖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雨量充沛。

4、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广西南部、海南岛、新疆、西藏和大部分台湾岛,一
年四季温暖,冬季降水少,夏季雨量大。

总之,我国气候分布丰富多彩,不同地区气候特点迥异,构成了独特的气候景观。

同时也
影响着中国具体地域的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了多样化的发展道路。

中国的气候分区与气候特点

中国的气候分区与气候特点

中国的气候分区与气候特点我国地域辽阔,地理位置特殊,因此展现出丰富多样的气候特点。

中国的气候分区根据地理位置、降水和温度等气象要素的分布特点进行划分。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的气候分区和各个分区的主要气候特点。

一、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北端的地区,气候类型属于大陆性气候。

这一带的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炎热。

年平均气温较低,夏季多雨,冬季则非常干燥。

冬季的平均气温在-20℃左右,而夏季可高达30℃左右。

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能源利用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华北地区华北地区的气候类型也属于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且干燥。

这一地区的冬季较长,而夏季短促。

冬天的平均气温可在-10℃到0℃之间,夏天可达30℃以上。

降水集中在夏季,而其他季节相对干燥。

这种气候对于当地农业生产有一定的限制,也对水资源的利用和调控提出了挑战。

三、黄淮海地区黄淮海地区处于我国东部沿海平原地带,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冬季寒冷而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降水分布均匀,四季温差较大。

这一带的冬季平均气温在0℃左右,夏季则达到30℃以上。

黄淮海地区农业十分发达,气候条件适宜,土地肥沃,适合种植各类农作物。

四、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核心区,气候类型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这一带冬季温和,夏季酷热多雨,春秋季较为温暖。

降水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集中在夏季。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也有利于水资源的调控和利用。

五、华南地区华南地区气候类型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热,雨量充沛。

这一区域的冬季气温在5℃到10℃之间,夏季气温可达25℃以上,降水相对充沛。

这种气候条件使得华南地区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种植,也有利于发展林业和渔业。

六、西南地区西南地区气候复杂多样,分布有高山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等类型。

西南地区的地形复杂多变,高原、山区和盆地交织,这种地形和气候条件形成了西南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极富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中国气候分布

中国气候分布

区中 第 三
域国 章 分气 布候
东部季风区
范围:中国东部 沿海地区,包括 华东、华南和部 分华北地区
气候特点:夏季 高温多雨,冬季 温和少雨,四季 分明
形成原因:受到 季风气候的影响, 夏季盛行东南季 风,冬季盛行西 北季风
农业发展:适宜 种植水稻、小麦 等农作物,是我 国主要的农业生 产基地之一
影中 第 四
响国 章 因气 素候
纬度位置
纬度高低影响太阳 辐射强度,进而影 响气温和降水
中国地跨多个纬度 带,气候类型多样
纬度位置对气候的 影响在东部地区较 为显著
纬度位置对气候的 影响在西部地区相 对较小
地形地貌
地形多样,山脉、高原、盆地、平原等交错分布 地势起伏大,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山脉走向对气流有阻挡或引导作用 高原地区对气候有重要影响,如青藏高原对东亚气候的影响
中国季风气候显著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中国气候区域差异 较大,不同地区的 气候特点存在明显 差异
气象灾害频发
气象灾害种类多:包括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 灾害发生频率高: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气象灾害发生 灾害影响范围广:全国各个地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气象灾害影响 灾害损失严重:气象灾害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损失
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是指 地球表面不同 地区之间的大
气流动现象
大气环流受到 多种因素的影 响,包括地球 自转、地形地 貌、海陆分布

中国气候分布 受到东亚季风 和南亚季风的 影响,而季风 的形成与大气 环流密切相关
大气环流的变 化会导致气候 异常,如厄尔 尼诺现象和拉
尼娜现象等
暖流:升温增湿,如日本暖流、墨 西哥湾暖流
极端天气增多:高温、暴雨、暴雪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中国的地理气候区划和农业发展

中国的地理气候区划和农业发展
农业补贴政策:国家为了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实施了一系列的农业补贴政策, 如种粮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
资金支持:政府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业发展,包括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 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农业保险:为了降低农业风险,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农业保险政策,为农民提供生产保障。
农业科技支持: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 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发展绿色农业:鼓励 农民使用有机肥料和 生物农药,减少化肥 和农药的使用量,保 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业发展的政 策支持与保障
农业政策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农业政策体系的概念和作用 中国农业政策体系的演变历程 当前农业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 农业政策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农业补贴政策与资金支持
农业发展与地理 气候的关系:农 业发展受到地理 气候的影响,不 同地区的气候条 件决定了农业生 产的类型和方式。
添加标题
农业布局与地理 环境的关系:农 业布局受到地理 环境的制约,不 同地区的自然条 件和社会经济条 件决定了农业生 产的布局和结构。
添加标题
农业技术与地理 环境的适应性: 农业技术的发展 需要与地理环境 相适应,不同地 区的地理环境条 件决定了农业技 术的选择和应用。
地理气候区划有利于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推广适宜的农 业技术和种植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东部季风区:主要 种植水稻、小麦等 粮食作物,是我国 主要的农业生产基 地。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主要种植棉花、甜 菜等经济作物,是 我国重要的畜牧业 基地。
青藏高寒区:主要 种植青稞、牦牛等 特色农产品,是我 国重要的高原特色 农业基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一、农业气候资源概述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地势西高东低,西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

由于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南近印度洋,东部和南部湿润多雨,西北内陆远离海洋而少雨干旱。

全国可分为三大自然区:从大兴安岭起,沿长城,经甘肃南部和川西大雪山脉一线以东为东部季风区;昆仑、阿尔金、祁连山脉以南为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的南部与青藏高原相接,其东南部接东部季风区。

我国光能资源丰富,年总辐射量为35-83×l0焦耳8/平方米,但利用率尚低。

热量资源方面,东部农业区≥10℃的积温为2000-9000℃,跨温带、亚热带、北热带,可满足一年一熟至一年三熟。

大致在4100℃、6000℃的地带分别是一熟与二熟、二熟与三熟的分界线。

我国夏季偏热、冬季寒冷的特点,使一年生喜热作物种植的界线偏北,而多年生越冬作物的界线偏南。

水分资源方面,我国年平均降水量600多毫米,地区变化幅度很大,由东南沿海的2000毫米向西北减少到50毫米以下。

我国农业气候特点是:①生长期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小,一年生喜温作物可以种在纬度较高的地区,也有利于进行复种。

春季气温北方升温快,南方因多雨天气升温较缓慢,南北之间平均气温差异缩小;夏季7月平均气温长江流域与华北平原仅相差2℃左右,而与东北差4-8℃。

秋季北方降温快,南方较慢,南北之间差异增大。

冬季1月平均气温长江流域与华北平原相差达6-10℃,与东北可差16℃以上;②雨热同季,有利于充分发挥气候资源的生产效力。

我国大部分地区随着温度的升高,降水量增加,夏季气温升到一年中最热时期,降水量达到最大值。

夏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0-75%,≥10℃生长期内降水量约占60-90%不等。

东部由于热量丰富,降水比较充足,一般多适合农作物的需要,喜温作物种植面积大;③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有利于形成优质高产的农产品。

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由南而北,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增大,年较差由南部的8-18℃增大到北部的30-48℃,年平均日较差由南部的6-8℃增大到北部的10 -14℃。

大陆性强对农作物蛋白质合成有利,如北部和西北地区小麦品质比南部好,日较差大的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有些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比日较差小的地区为优;④气候类型的多样性,有利于发展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可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多种需要;⑤一些重要的农业气候要素的年际变化大,农业气象灾害多。

以降水量年变率为例,主要农业区的平均年变率在10-30%之间,生长期中各月的变率更大,以南北纬度差异很大的两地为例,北京在39-83%之间,广州在29-96%之间,年际变化大对于多熟制地区的年总产量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

由于季风强弱、迟早和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以及短期强烈天气的偶然发生,我国常有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每年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

二、分区论述中国农业气候区划遵循农业气候相似性和差异性,区划指标具有明确的农业意义,主导指标与辅助指标相结合,按照指标系统,逐级分区。

分区系统依次为农业气候大区、农业气候带、农业气候区。

农业气候大区主要反映光热水组合状况的差异和气候生产潜力的高低;农业气候带的划分主要考虑具有明显地带性的热量带及能够反映农业生产的熟制、不同种类经济林木和作物地域分布、越冬状况和产量等方面的热量特征值;农业气候区着重考虑非地带性的农业气候因素。

全国分为3个农业气候大区,15个农业气候带,55个农业气候区。

Ⅰ.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位于我国东半部广大区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46%。

农业耕地占80%以上,人口占90%多。

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较肥沃,物产丰富,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

主要农业气候特点如下:1.季风活跃,夏季东南季风、西南季风盛行,潮湿气流向北、西北方向运行。

气候湿润多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热、光资源;冬季受大陆气候的影响,盛行西北风,气候干燥寒冷。

北方农作物有越冬期,南方大部地区冬季只能种喜凉作物,偶有寒害、冻害发生。

2.光、温、水资源丰富。

东部季风区太阳辐射年总量33.5×108-58.6×108焦耳/平方米。

大部分地区总量达到46×108-54.4×108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时数为1200-2800小时,大部分地区2000-2600小时,光资源可以充分满足作物高产的需要。

≥0℃积温在2000-10000℃,由北向南逐渐增多,有各种类型的作物和品种或不同熟制的生产。

年降水量在400至2000毫米以上,南方多,北方少,可以发展各种水、旱作和多熟种植。

3.水热同季。

东部季风区温度与降水量的增减同步,夏季温度高,降水量多,冬季温度低,降水量少。

雨热同季北方比南方更明显。

夏季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40-75%,冬季占5-15%,温度升高与降水增加正好与农作物需水多的季节相一致,这有利于发展水稻、玉米等喜温、喜湿高产作物。

水稻几乎全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玉米播种面积约占全国玉米面积的75%。

4.农业气候类型多样。

东部季风区地跨北温带至热带广大地区,具有各种气候类型,而不同气候类型形成了特有的名优特产。

热带气候优越,适于橡胶、咖啡、椰子等热带特产生产;南亚热带有甘蔗、荔枝、龙眼、紫胶等特产;中、北亚热带有柑桔、茶叶、油桐、油茶、漆树、苎麻、蚕桑等名特产;暖温带有苹果、梨、枣、板栗、烟等名优产品;中温带有甜菜、人参、鹿茸、貂皮、红松等特产;北温带有鹿茸和貂皮特产。

粮食作物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也有不同的优质品种,如东北的大豆,华北的小麦,亚热带的油菜、蚕豆等。

5.气候复杂,农业气象灾害频繁。

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农业气象灾害多且频繁。

主要的灾害有旱、涝、低温、冻害、干热风、冰雹等。

就整个东部季风区而言,这些灾害几乎每年都在一定范围内发生。

干旱影响的范围最大,有春旱、伏旱、秋旱等危害各种农作物;涝灾在东北地区、华北平原、长江流域、华南地区都时有发生;沿海地区有台风危害;在乎原低洼地区有淹害或内涝;在山区暴雨造成冲刷和水土流失。

低温是中温带和南方晚稻主要灾害,柑桔、茶树、冬小麦等有冻害危害,华南有热带作物寒害发生。

干热风主要危害北方冬小麦。

冰雹局部毁坏农作物。

本区可分为北温带、中温带、南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藏南亚热带、北热带、中热带和南热带。

Ⅱ.西北干旱农业气候大区位于我国北部与西北部,包括内蒙古、吉林、宁夏、甘肃部分地区及整个新疆。

西北于旱农业气候大区的东部以年降水量≥400毫米出现频率50%等值线并参照日平均风速≥5 米/秒的日数,作为农牧气候过渡带南界,而与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相邻,西部的南界则以≥0℃积温3000℃等值线与青藏高寒农业气候大区接壤,除南疆、东疆为南温带气候外,主要为中温带气候。

本区主要农业气候特点如下:1.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

全区年总辐射量在50.2×108-67.0×108焦耳/平方米之间,多数地区为58.6×108-67.0×108焦耳/平方米。

全年日照时数在2800-3200小时之间,有的地方达到3300小时以上,比东部季风区多400-1600小时。

由于总辐射多,而且紫外线辐射也较东部地区为多,加之气温日较差大,因此本区果实着色浓,品质优良。

2.降水少,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

本区降水量由东向西迅速递减,在本区东界年降水量的最高值比最少值多2-3倍,甚至达5倍以上。

本区缺水牧场面积很大,内蒙古东南缘、山西北部、甘肃中部等农牧交错地带农业干旱十分严重。

3.积温有效性高。

本区春季升温快,夏季热量条件较好,各地日较差也较大,日平均气温≥10℃期间的日较差一般在13-18℃。

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区,丰富的光、热资源得以充分发挥,积温有效性较高。

半干旱地区降水多集中于高温的夏、秋季,牧草能在雨水到来的短期内迅速生长,对农牧过渡地带的农作物也十分有利,如能采取有效的旱作农业措施,并发挥日较差大、光照多的优势,农、林、牧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积温的有效性。

4.风能资源丰富,沙化严重。

本区多数地区全年日平均风速≥5 米/秒的天数在50天以上,从呼伦贝尔草原沿大兴安岭西侧经阴山山脉到甘肃北山一线以北多达80-120天,甚至200天以上。

大风对发展中、小型风力机,为农牧业提供动力十分有利。

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风导致土地风蚀沙化十分严重。

本区分为干旱中温带和干旱南温带。

Ⅲ.青藏高寒农业气候大区东起横断山区,西抵喀喇昆仑,南至喜马拉雅,北达阿尔金山-祁连山北麓。

总面积250多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1/4强。

由于地势高亢,气候寒冷,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农业气候区域。

主要农业气候特点如下:1.太阳总辐射能多。

青藏高原各地的太阳辐射能年总量58×108-87×108焦耳/平方米,远较东部各地的46×108-53×108焦耳/平方米多,为我国辐射能的高值区。

2.年平均气温低,暖季温凉,最热月平均气温不高,积温少。

青藏高原各地年平均气温多在-6-3℃之间,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25℃。

特别是青藏高原中部,稳定≥0℃日数仅100多天,积温低于500℃。

3.基本没有绝对无霜期。

高原上不仅最冷月平均气温比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带低,最热月的极端最低气温亦多在0℃以下,因此,霜冻任何月份都可能发生,基本没有绝对无霜期。

4.水湿状况差异悬殊。

藏东南的巴昔卡、前门里一带,年降水量多达3000-5000毫米,有热带雨林、季雨林分布,年湿润度>1.0,属潮湿气候。

而喜马拉雅山脉北坡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年降水量仅400毫米左右,植被为山地灌丛草原,年湿润度0.3-0.4,属半干旱气候。

到西北部的羌塘高原和柴达木盆地,水汽难于到达,年降水量18-60毫米,年湿润度<0.1,到处是荒漠。

本区农业主要集中在水利条件较好的一江(雅鲁藏布江)两河(拉萨河、年楚河)和黄(河)湟(水)谷地,主要种植小麦、青稞、豌豆、马铃薯等。

东起青藏高原边缘的丽江,西抵日喀则,南自江孜,北到柴达木盆地,都是我国一季喜凉作物单产最高的地区。

青藏高原是放牧畜牧业为主的地区,与我国西部-北部牧区生态气候条件完全不同,天然草场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67%。

青藏高原空气稀薄,高寒缺氧,家畜以对高原生活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牦牛、藏羊、藏马、藏猪等为主,黄牛、骡、驴、骆驼等也有分布。

青藏高原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于林木生长。

甘南、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流域,藏东南及喜马拉雅南坡等地,有大面积生长良好、树干高大笔直的云杉、冷杉林分布(祁连山区也有云杉林,但面积不大),总面积达1.6亿亩以上,木材蓄积量23.4亿立方米,占全国木材蓄积量的1/3。

本区分为高原寒带、高原亚寒带和高原温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