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习题
廉颇蔺相如列传习题及答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习题及答案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
战国末,强秦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习题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廉颇蔺相如列传习题1.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臣等不肖( ) (2)刎颈之交( ) (3)广成传舍( )(4)缪贤舍人( ) (5)见臣列观( ) (6)相如虽驽( )(7)臣语曰( ) (8)使人遗赵王书( ) (9)睨柱( )(10)秦王不怿( ) (11)臣请就汤镬( ) (12)请奉盆缶秦王(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王必无人( ) (2)相如奉璧奏秦王( ) (3)乃辞谢( )(4)从径道亡( ) (5)间至赵矣( ) (6)臣请就汤镬( )(7)左右皆靡( ) (8)为赵王寿( ) (9)秦王竟酒( )(10)位在廉颇之右( ) (11)一介之使( ) (12)徒以口舌为劳( )3.在括弧里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
(1)可与不( ) (2)拜送书于庭( )(3)召有司案图( ) (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6)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 )4.下面句中虚词“于”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两项是( )(1)闻于诸侯。
(2)故燕王欲结于君。
(3)而君幸于赵王。
(4)使不辱于诸侯。
(5)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6)归璧于赵。
5.下面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1)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2)璧有瑕,请指示王。
(3)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4)不如因而厚遇之。
(5)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6)于是相如前进缶。
6.对下面句子的特点分析无误的几项是( )(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可使报秦者”是“人”的后置定语)(2)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这是一个并列复句,关联词语是“而……,而……”。
文言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秦伐赵,拔石城。
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赵王畏秦,欲毋行。
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赵王遂行,相如从。
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
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秦王怒,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秦王不肯击缶。
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泰王寿。
”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泰王竞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域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顿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感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

⑴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 ② 左 右 欲 刃 相 如 ③ 乃 使 从 者 衣 褐 ④相如前进缶
安置住宿 用刀杀 穿 走向前
⑵名词作状语 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从小路 ②相如廷斥之 在朝廷上 ③怒发上冲冠 向上
4、卒廷见相如
在朝廷上
⑶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
使……完整
使……破,撞破
②秦王恐其破璧
(4)不如因而厚遇之。
一词多义
负
①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秦贪,负其强
(使……承担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顾
(回头) (回头看\环顾) (拜访、拜见) (顾惜、顾念) (只不过)
① 相如顾召御史书曰
虚词用法
依托课文
(2000全国)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1.每 课文例句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2002全国) C.既出塞,出东道 2.既 课文例句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 每一次 每一次
以后,已经 以后,已经 于 是 于 是
(2004全国) A.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3.遂 课文例句 (2005湖南) 4.悉 课文例句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入秦
翻译文句
点击课文 翻译下列课文中的句子。
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计策没有确定,想找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 没有找到。 2、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这种欺诈手段,假装划 给赵国城池,其实不能到手。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我们所以离开家人前来投靠您,只是因为爱慕您 的崇高品德啊。
竹马之交 3 自幼相交的朋友叫____________ 。
《 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步训练题(含答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步训练题含答案一、夯实语言基础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人遗.赵王书(丢失)B.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C.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D.决.负约不偿城(必定)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赵之.良将也②何陋之.有③何以知之.④均之.二策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①③ B.②⑤C.③④ D.⑤⑥3.下列句中不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拜送书于庭/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B.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D.固请,召有司案图/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4.下列加点词没有古今差异的一项是( )A.未尝有坚明约束..者B.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C.于是相如前进..缶D.秦王使使者..告赵王5.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是( )A.今君乃亡赵走燕B.宁许以负秦曲C.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D.使不辱于诸侯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且庸人尚羞.之”中“羞”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相如每朝.时B.大王必欲急.臣C.而相如廷.叱之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7.下列对文中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惠文王十六年”,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帝王即位后设定年号,以此为元年重新纪年。
B.“拜为上卿”,“拜”是用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上卿”,战国时最高的官阶。
C.“舍人”,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
与“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的“宾客”意思相同。
D.“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提出秦先割城,赵后奉璧的合理要求的句子是“,?”(2)《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门客向蔺相如陈述他们来他这里的原因的语句是“,”。
(3)《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用“,”两句话来向其舍人说明他先公后私,不愿与廉颇争名夺利的原因。
《廉颇蔺相如列传》_

❖ (7)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
❖ (8)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详通佯, 假装)
❖ (9)设九宾于廷(宾通傧,傧相,赞礼官)
二、古今异义
1、窃计欲亡走燕
(古义:跑;今义:行走)
2、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古义:尊重;今义:严格)
3、相如奉璧奏秦王 (古义:呈献;今义:演奏或取得)
4、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礼毕而归之 使动,使……回去
2、句式
乃设九宾于廷 介宾结构后置句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辜负,被动句,介后
3、翻译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秦国自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 是坚决明确地遵守信约的。
第4段
①乃设九宾礼于廷: 介宾后置
重点词句
② 引赵使者蔺相如 : 宴请
❖ 【答案】 D(“有勇无谋”不对)
❖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史记》的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他是伟大 的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 B.《史记》体例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五种,其中“世家”用以记述帝王将相的事迹, 如《陈涉世家》。
❖ C.“二十四史”是指从《史记》到《明史》的 二十四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后汉书》《三 国志》《资治通鉴》都属于“二十四史”。
判断句,“……者,……也”
② ……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倒装句/状语后置,“动词+于+对象”
③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被动句,标志语“见”
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倒装句/定语后置,标志语“中心语+(之)+定语+者”
文言句式 ①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廉颇蔺相如列传》复习题

《廉颇蔺相如列传》复习题班级姓名学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使人遗.赵王书遗:送。
B.恐惧殊.甚殊:特殊,特别。
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孰:谁,哪一个。
D.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驽:愚笨,拙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①引.赵使者蔺相如②相如引.车避匿C.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②且.相如素贱人,吾羞D.①而君幸.于赵王②大王亦幸.赦臣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B.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C.召有司案图D.拜送书于庭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璧有瑕,请指示..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王 B.臣所以去亲戚C.明年..殊甚..,复攻赵 D.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②舍.相如广成传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④左右欲刃.相如⑤相如廷.叱之⑥秦王恐其破.璧⑦庸人尚羞.之⑧宁许以负.秦曲A.①⑤/②④/③/⑥⑧/⑦B.①②④/⑤/③⑦/⑥⑧C.①②④⑤/③⑥⑦/⑧D.①⑤/②④/③⑥/⑦⑧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A.廉君宣.恶言/肃宣.权旨B.臣等不肖,请辞.去/近者奉辞.伐罪C.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也D.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相如顾.召赵御史7.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且庸人尚羞之”中“羞”字相同的一项是()(3分)A.相如每朝.时B.大王必欲急.臣C.而相如廷.叱之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且相如素.贱人素:向来。
B.顾.吾念之顾:回头看。
C.宣言..曰宣言:扬言。
D.相如引.车避匿引:掉转。
9.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舍.相如广成传B.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C.左右欲刃.相如D.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10.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完.璧归赵B.宁许以负.秦曲C.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D.毕礼而归.之11.对“以”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③宁许以负秦曲④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⑤以空言求璧⑥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⑦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⑧以绝秦望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A.①②⑤∕③④⑧∕⑥⑦⑨B.②⑤∕③④⑦⑧∕①⑥⑨C.①②⑥∕③④⑦⑧∕⑤⑨D.②⑤⑨∕③④⑦∕①⑥⑧二、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及答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一、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1.不肖()2.刎颈之交()3.广成传舍()4.缪贤()5. 列观()6.相如虽驽()7.臣语曰()8.使人遗赵王书()9.睨柱()10. 不怿() 11汤镬( ) 12衣( ) 褐13盆缻( ) 14甚倨( ) 15.佯.为()二、在下列句中通假字下画一横线,并解释该字在句中的意思。
1、可予不2、详为予赵城3、设九宾于廷4、拜送书于庭5、召有司案图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8、请奏盆缻三、指出古今异义词并释义1.明年复攻赵古义:今义:2.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义:今义: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今义:4.请指示王古义:今义:5.于是相如前进缶古义:今义: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类型并释义1、舍相如广成传2、左右欲刃相如3、乃使其从者衣褐4、怀其壁5、御史前书曰6、臣乃敢上壁7、而相如廷叱之 8、间至赵矣9、奉璧西入秦 10、怒发上冲冠1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2、且庸人尚羞之13、毕礼而归之 14、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15、大王必欲急臣 16、完璧归赵17、宁许以负秦曲五、解释下面一词多义。
书:1.使人遗赵王书()2.秦御史前书曰()顾:1.顾吾念之()2.相如顾召赵御史曰()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4.况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请:1.璧有瑕,请指示王()2.秦王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1奏:1.请奏瑟()2.相如奉璧奏秦王()计:1.计未定()2.廉颇蔺相如计曰()3.可计日以待也()于:1.闻于诸侯()2.故燕王欲结于君()3.归璧于赵()4.使不辱于诸侯()5.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之:1.得璧,传之美人()2.即患秦兵之来()3.均之二策()4.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5.填然鼓之()6.何陋之有()许:1.宁许以负秦曲()2.潭中鱼可百许头()3.时人莫之许也()4.曳屋许许声()引:1.引赵使者蔺相如()2.左右或欲引相如去()3.相如引车避匿()以:1.以勇气闻于诸侯()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3.徒以吾两人在也()4.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因:1.相如因持璧却立()2.因人之力而敝之()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4.不如因而厚遇之()六、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习题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习题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贪,负其强负:依恃,凭仗B、肉袒负荆负:用背载物,背着C、宁许以负秦曲负:承担,使承担D、负约不偿城负:辜负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语:告诉B、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谁,哪个C、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使:令,让D、请以十五城为秦王寿寿:祝寿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勇气闻于诸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B、而君幸于赵王使不辱于诸侯C、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吾羞,不忍为之下D、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4、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于是相如前进缶B、璧有瑕,请指示王C、不如因而厚遇之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5、下列句子中均有词类活用的现象,其中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是()A、左右欲刃相如B、使其从者衣褐C、驴不胜怒,蹄之D、臣请完璧归赵6、下列句子有省略现象,补充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B、请(允许我)奉盆缶(于)秦王C、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秦王)不若(廉将军)也。
”D、相如闻,不肯与(之)会7、下列对各句的句式特点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A、秦,虎狼之国(判断句)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被动句)C、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判断句)D、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省略句)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2)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译文:(3)译文: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廉颇蔺相如列传》习题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徒慕君之高义”A.徒以吾两人在也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2.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A.①②④∕③⑤⑥B.①③⑤∕②④⑥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③④∕②⑤⑥3.解释下列实词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莫忘旦日不可不早自来谢项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译文: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译文: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
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
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
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
”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诮呵绾,绾日以谨力。
景帝幸上林,诏中郎将参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绾曰:“臣从车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不自知也。
”上问:“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实病。
”上赐之剑。
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
”上曰:“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绾曰:“具在。
”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
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
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
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
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
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
既巳,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
久之,迁为御史大夫。
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
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
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
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
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酎金失候。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建陵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
然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选自《史记·卫绾列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功次迁为中郎将次:依次B.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
”属:通“嘱”C.常让他将让:责备D.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相:辅佐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召上左右饮B.而绾称病不行C.上以为廉D.而君不任职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而绾称病不行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文帝且崩时斥安笑之曰:“彼且奚适也?C.上赐之剑执其手而与之谋D.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卫绾“醇谨敦厚”的一组是()①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②有功,常让他将③将河间兵击楚,有功④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⑤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⑥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⑤⑥ D.③④⑥5.以下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卫绾历任文、景、武三朝,为人醇厚谨慎。
文帝时,有一次太子孝景召清文帝左右近臣饮,卫绾借口生病推辞。
B.景帝即位后,一年多的时间对卫绾不闻不问,卫绾却一天比一天谨慎。
景帝曾想赐给卫绾一把剑,被卫绾回绝,卫绾不与人争功。
景帝认为他廉洁忠诚,后因平叛有功而得以提升,后来因为军功而被封为建陵侯。
C.卫绾曾做太子太傅,后来代替桃侯舍做了丞相,他在朝廷上奏事,但举职分内例行的事上奏,不别有所议论,自从他开始做官以至于位居丞相,终究无所建树,亦无过错。
D.武帝即位后,丞相卫绾在景帝卧病时曾滥杀无辜而被免去了官职。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1)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
(3分)译文:(2)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酬金失侯。
(2分)译文:参考答案:1.A 2.D 3. 略4. ①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②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③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
④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⑤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
⑥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二、.(1)C (让,推让)(2)C (以为,古今都是“认为”之意。
任职,负起责任;其余两个词语古今意不同显然)(3)D (A项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B项两个“且”都是副词,将;C项两个“之”都是第三人称代词。
D项前一“以”,介词,因为;后一“以”,介词,用)(4)A (句③说“有战功”,句⑤说因功而升迁,句⑥叙被罢官的原因,都不属“醇谨敦厚)(5)D (“滥杀无辜”错,是因为他官居丞相而未能负起责任)(6)①皇上派人去取之把剑,剑都还装在剑鞘之中,不曾佩带过。
(盛,音chěng;服,佩带)②后来卫绾去世,他的儿子卫信继承侯爵,因犯酬金(不足)的罪过失去侯爵。
(坐,犯……罪)6. ⑴皇上派人去取那六把剑,剑都还装在剑鞘之中,不曾佩带过。
⑵后来卫绾去世,他的儿子卫信继承侯爵,因犯酎金(不足)的罪失去侯位。
翻译:建陵侯卫绾,是代郡大陵人。
卫绾靠在车上表演杂技而做了侍卫皇帝的郎官,侍奉文帝,由于不断立功依次升迁为中郎将,除了忠厚谨慎一无所长。
景帝做太子时,他请皇帝身边的近臣饮宴,而卫绾借口生病不肯去。
文帝临死时嘱咐景帝说:“卫绾是年高望重的人,你要好好对待他。
”等到文帝死去,景帝即位,景帝一年多没责斥过卫绾,卫绾只是一天比一天更谨慎地尽责。
景帝有一次驾临上林苑,命令中郎将卫绾和自己共乘一辆车,回来后问卫绾:“知道你为什么能和我同乘一车吗?”卫绾说:“我从一个小小的车士幸运地因立功逐渐升为中郎将,我自己不知道这是什么缘故。
”景帝又问:“我做太子时召请你参加宴饮,你不肯来,为什么呢?”回答说:“臣该死,那时实在生病了!”景帝赐给他一把剑。
卫绾说:“先皇帝曾经赐给我总共六把剑,我不敢再接受陛下的赏赐。
”景帝说:“剑是人们所喜爱之物,往往用来送人或交换他物,难道你能保存到现在吗?”卫绾说:“全都还在。
”皇帝派人去取那六把剑,宝剑完好地在剑套中,不曾使用过。
中郎将属下的郎官犯了错误,卫绾常常代他们受过,不和其他的人去争辩;有了功劳,常常谦让给他人。
皇帝认为他品行方正,对自己忠诚没有杂念,就任命他做了河间王刘德的太傅。
吴楚七国之乱时,皇帝任命卫绾做了将军,率领河间王的军队攻打吴楚叛军有功,任命他做了中尉。
过了三年,因为战功,在景帝前元六年(前151)受封为建陵侯。
第二年,景帝废黜栗太子刘荣,杀了太子的舅父等人。
•景帝认为卫绾是忠厚的人,不忍心让他治理这件大案,就赐他休假回家。
而让郅都逮捕审理栗氏族人。
处理完这件案子,景帝任命胶东王刘彻做了太子,征召卫绾做太子太傅。
又过较长时候,升迁为御史大夫。
过了五年,代替桃侯刘舍做了丞相,在朝廷上只奏报职份内的事情。
然而从他最初做官起直到他位列丞相,终究没有什么可称道或指责之处。
皇帝认为他敦厚,可以辅佐少主,对他很尊重宠爱,赏赐的东西很多。
卫绾做丞相三年,景帝死,武帝即位。
建元年间,因景帝卧病时,各官署的许多囚犯多是无辜受冤屈的人,他身为丞相,未能尽职尽责,被免去丞相官职。
后来卫绾去世,儿子卫信承袭了建陵侯的爵位。
后来因为上酎金不合规定而失去爵位。
太史公说:孔子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话:“君子要言语迟钝而做事敏捷”,这句话说的是万石君、建陵侯和张叔吧!因此他们做事不峻急却能使事情成功,措施不严厉而能使社会安定。
塞侯直不疑过于巧诈,而周文失于卑恭谄媚,君子讥讽他们,因为他们形近谄佞。
但他们也可算是行为敦厚的君子了第二篇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
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太史公说: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的,死并不是难事,勇敢面对死亡这才是难事。
当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左右的时候,就当时的形式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人却往往因为胆小而不敢有这样的表现。
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了敌国。
回来后有对廉颇隐忍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就智慧和勇气来说,他可以说是兼而有之。
蔺相如完壁归赵论明·王世贞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
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於天下;臣请就死於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於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
令秦王怒,而缪相如於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於璧也,天也。
”若而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於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译文:蔺相如使和氏璧完整得归还(赵国),人们都称赞他,而我却不认为这件事是好的。
秦国用十五座城作为条件,想要欺骗赵国来夺得赵国的和氏璧。
(秦国)那时说是要和氏璧,这是实情,不是为了试探赵国。
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但不把和氏璧交给秦国,没有得到秦国的人情却将和氏璧交给他们;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但不害怕他们就不将和氏璧交给秦人,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又害怕他们就将和氏璧交给秦人。
按理只有这两种情况,怎么会有又害怕秦人却又挑起了他们的怒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