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遗址历史课件ppt
中国古代建筑-PPT课件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建筑可以从近百年上溯到六七千年以 前的上古时期。其中,经历了几个主要发展阶段, 分别是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代和明清时期。这 几个时期在建筑发展史上的共同特点是修建了大批 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包括宫殿、陵墓、都城以及防 御工事、水利工程等,且在建筑形式、选材等方面 的影响泽及后世。 其中,秦朝修建的秦始皇陵及长城、隋朝修建 的赵州桥、明清两朝的帝王宫殿紫禁城等至今还在 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太和殿:面阔十一开间
(2)木头圆柱
常用松木或楠木制成的圆柱形木头。置于石 (有时是铜器)为底的台上。多根木头圆柱, 用于支撑屋面檩条,形成梁架。
(3)大梁
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 用以形成屋脊。
(4)斗拱
定义:是我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构件。方形木块叫 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 般置于柱头和额枋、屋面之间。
在我国南方地区使用很普遍, 用于小式建筑
今傣族的竹楼,侗族、苗族、 布依族的吊脚楼
抬梁式
穿斗式
干栏式
木构架有以下好处和作用:
1.木构架如同现代的框架结构,承重与围护结 构明确分开。屋顶的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墙 壁只起隔断作用。(外墙隔热妨寒,内墙分割 室内空间)
2.人们常用“墙倒屋不塌”这句谚语来形容中 国古建筑。由于木材具一定弹性,构架各节点 榫卯又有若干伸缩余地,使房屋具备了防震、 抗震的能力。如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为国 内现存最古木塔,经千年历数次强地震而巍然 屹立便是一例。
作用有三:①支撑作用:用以支挑深远的屋檐,并 把其重量集中到柱子上;②装饰作用;③等级作用, 斗拱的大小与出挑的层数有关,层数越多,等级越 高。
发展演变:斗拱可以作为鉴别建筑年代的一个主要 依据。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第二课 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课件 新人教版

青海出土舞蹈纹彩陶盆
3.原始舞蹈
鸟形象牙圆雕
山顶洞人的项链——装饰品
4.装饰品---原始的审美意识
小资料
项链的起源
一种看法认为项链是“抢婚”习俗的演变,项链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向 父系氏族转变的时期。当时,人类以狩猎和种植为生,男子在经济上已处于 支配地位,私有观念开始产生,这导致女子从氏族核心地位退下来,成为男 子的附庸。在氏族或部落战争中,胜者把对方部落的女子做为战利品掳来。 为防止她们逃走,常用一根链子或绳子捆住他们的脖子和手。后来,便逐渐 演变成了一些地方的习俗,即在男女正式成婚时,以“抢”的方式把女方接 到男方处,同时以金属饰物套在女子脖子或手上,以示束缚。如今抢婚早已 被淘汰,而为了防止女人逃跑的链子却演变成为用金、银、珠宝制成的装饰 品,成为今天的项链(项圈)和手镯(手链)。 另一种看法认为人们戴项链最初是为了显示力量和勇敢。因为考古发现, 几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就已经使用串饰。那时的串饰是用兽 骨、兽牙、贝壳等串成,并用染料染成红色。在与猛兽的搏斗中,人们发现, 失去鲜红的血就失去了生命,同时也深感猛兽的牙齿、四肢和利爪的力量。 人们在捕猎获胜后,把吃胜的兽骨、兽牙、兽爪串在一起,并染成红色,一 来显示自己的勇敢和力量,二来也企望由此而吸收猛兽的力量和生命力。项 链应运而生。
骨耜是用动物肩胛骨加工制成,用于翻地掘土用的复合工
具。 河姆渡遗址大量骨耜的出土,说明当时的人类已开始在 农业生产中推行耜耕技术;经过耜耕的土地,土质结构疏松、 肥沃,可以增强耕作效果,提高产量。
这是根据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水井遗迹复原而成的。河姆渡 水井遗迹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水井遗迹,说明河姆渡的远古 居民已经知道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水井。他们对水的饮用要比以 前方便多了。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课课件

原始农业
原始饲 原始手 养业 工业
看图分析
右边是河姆渡 原始居民制作 的陶器,你能 说出它的用途 吗? 蒸食物
右边是半坡彩 陶上的彩绘动 物图案,它们 是什么动物? 你能说出这些 动物和当时原 始居民的生活 有什么关系吗?
是鱼和鹿的图案。 说明半坡的原始居民 还捕鱼打猎,以补食 用。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 的几项世界性的贡献吗?
会挖掘水井
6.原始饲养业:会饲养家畜(猪、狗) 7.原始手工业:陶器、玉器和原始乐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约五六千年前 2.地点: 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石刀)、耒耜 4.农耕作物: 世界上最早种粟 5.原始饲养业: 猪 狗 6.居住:定居生活 半地穴式房屋 7.原始手工业:彩陶 纺线
7.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出 土的穿孔 玉斧
原始居民石刀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 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
我 国 是 世 界 种 上 植 水 稻 的 国 家 。
河姆渡陶器上的稻穗纹
河姆渡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
河姆渡干栏式房屋
一、 河 姆 渡 的 原 始 农 耕
1.时间: 约7千年前
2.地点: 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河姆渡
神 农 尝 百 草
神农一名即 农之神,是 主管农业的 神人。神农 氏教人类播 种五谷。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原 始 农 耕 分 布 图
河姆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 约7千年前
2.地点: 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河姆渡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耒耜 4.农耕作物: 5.居住:
6.原始饲养业:
半坡人创造 绘有这类人面鱼纹的彩陶盆 了哪些原始艺术 已成为半坡文化的典型标记 呢?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课件】

二、先民家园
(二)仰韶文化的代表——半坡
仰韶文化时期是原始氏族社会的大发展时期。
• 仰韶文化发现了多处公共墓地,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无显著 差别,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阶级分化。
河 南
河南灵宝西 坡遗址的大
灵
房子,可能
宝
是氏族首领
西
居住或处理
坡
事务的场所。
遗
址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现的大房子复原图
(一)稻作农业的代表——河姆渡
原始畜牧业
出土的陶猪
遗址中出土的猪下颌骨、狗面骨
刻有猪纹的陶盆
二、先民家园
(一)稻作农业的代表——河姆渡
原始手工业
玉器
陶器
漆碗
骨哨
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
二、先民家园
(二)仰韶文化的代表——半坡
根据教材第12页,完成表格
距今约6000年 黄河流域陕西西安 半地穴式圆型房屋
饰品,甚至还有透雕刻花的骨梳和象
牙雕筒等工艺品。它们与葬在同一墓
地而几乎一无所有的墓葬形成鲜明的
对比……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所处时间 距今约6300-4500年 分布区域 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
和淮河中下游地区 主要特征 制作出较为精致陶器
大汶口文化 涡纹彩陶壶
大汶口文化云 雷纹彩陶釡
三、满天星斗
3.
陶猪
有了固定
4. 的食物、
用品来源
陶罐
陶灶
定居生活
聚落发展
开始制作使用陶器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 发明。远古先民在生活中发
现泥土有可塑性,经过火烧后 会变得坚硬。于是,他们把用 泥捏成的容器放在火堆中烧,
最早的陶器出现了。陶器的 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的生 活有重要意义。
七年级历史原始农耕文化遗存

课堂小结
河姆渡遗址
1.河姆渡遗址的地理位置 2.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间
3.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1.半坡遗址的地理位置 2.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间
半坡遗址 3.新石器的制作
4.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1.大汶口遗址的地理位置 2.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的时间
3.大汶口墓葬早晚期的差异
大汶口遗址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河姆渡遗址
半坡遗址
大汶口遗址 课堂小结
导入
原始人类起初靠采集和渔猎获取食物。随着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原始 人类学会了种植庄稼、饲养牲畜、制作陶器、建造房屋,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在祖国辽阔 的大地上,分布着许多原始农耕文化遗址。让我们走进具有代表性的遗址,体验一下原始农 耕生活的甘与苦吧!
结 束
书客吧/书客吧
hoq362egk
笼罩下,远远望去像披着了一层薄薄的绿纱,透着几分宁静、几分典雅、几分柔美。马启明满眼温情地看着妻子,觉得幸福像电视特写 镜头里的花儿一样慢慢绽放着,甚至都能听得见“啪啪啪啪”的花开声,顿时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有了更多的期望,他知道自己的人 生又翻开了新的篇章。6引 子|1990年7月,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天空纯净的没有一片云,也没有一丝风,火辣辣的烈日烤得大地滚 烫滚烫的,柏油马路似乎都要化掉了;路两边的白杨树也都无精打采地矗立在那里,树叶垂头丧气地耷拉着脑袋,庄稼地里的玉米苗 蔫头耷脑地忍受着烈日炽热的煎烤,叶子都卷了边,田头的草儿懒洋洋地趴在地上;知了躲在树枝中“热死了热死了!”地使劲叫着, 仿佛在诅咒着这令人懊恼的炎热;往日东窜西跑的小碎孩、狗儿、猫儿全没了身影。就在这样一个炽热的夏季,马启明从陕西一所大 学毕业了。他下车的时候头脑快要爆炸了,用手遮着眼睛、望着毒毒的太阳烦躁地在想:太热了!简直都透不过气来了,现在这里要 瞬间变成寒冷的南极,或者来场甘霖就好了。那年代毕业的大学生都要绝对服从组织的分配,就算做梦都不可能出现择业自由的幻景。 毕业分配一旦公布,个人档案等关系立即送到分配单位所在地,今生今世,想要自己调换工作比登天还难。在那个年代,档案就像一 个人的平面复制品一样相当重要,不是有一部电影《秘密档案》,更增添了档案的神秘性。按照当时国家分配政策,马启明被分配到 家乡的一个白酒厂,他的女友刘丽娟则回到了远在两千里之外她的家乡。遥远的距离并没有隔断彼此的思念和恋情,反而像马启明所 学的发酵专业一样---发酵得越来越浓厚香醇。鸿雁传书、电话费猛增那是自然的,马启明也长途奔波去看他的女友,一来二去,不觉 间已过了两年多。工作之余会走到铁路边,他觉得火车驶向的地方就是远方的女朋友、就是他的爱所在的地方,有事没事他望着西去 的火车,想着女朋友发呆发愣、越是望、越是想!蓦然间,马启明远远地看到女朋友刘丽娟向他飘来,他想拉住她,但川流不息的人 群淹没了她的身影。他无奈地摇了摇头,想,这又是幻觉。马启明的父母觉得儿子也老大不小了,便催促他赶快结婚。新婚蜜月之际, 刘丽娟幽幽地对马启明说:“我们现在这样两边跑,挣的几个工资全贡献给铁路和电信部门了,总不是长久之计,要么你就调到我们 单位去,要么我就调到你们单位来,你看怎么样?”一提起这个话,马启明胸膛里顿时觉得有一股热热的东西在涌淌,搅得他心烦意 乱。他在床上煎了一天“烧饼”,觉得两个相爱的人能够厮守在一起,幸福亦不过如此。一想到新婚的妻子马上要和他分离,去遥远 的远方,他的心如同刀割一般,难舍难离。他不想过牛郎织女般的
河姆渡遗址与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遗址与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遗址及河姆渡文化的发掘,为研究我国远古时代的农业、建筑、制陶、纺织、艺术和东方文明的起源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文的演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体现了河姆渡居民的聪明与智慧,为研究中华民族后来历史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一、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与发掘1973年,宁波余姚市河姆渡镇的村民在翻修水站的过程中发现了河姆渡遗址,该遗址占地约40000m2叠压着四个文化层,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
浙江省博物馆的考古学家们于1973年12月前后对河姆渡遗址进行了第一期考古发掘,于1977年10 月开展了第二期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计2630m2发现了6000多件珍贵遗物,包括木器、骨器、石器等;还发掘了27 座墓葬和28 个灰坑。
由于河姆渡遗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于1983 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2 年被列为河姆渡原始生态区,于2008年6 月被国家认证为浙江省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二、河姆渡遗址与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遗址是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总面积约四万平方米,堆积厚度四米左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文化层的时代距今约七千年,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地层之一。
第三文化层和第四文化层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和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
河姆渡遗址自1973 年被世人发掘,河姆渡文明由此浮现在人们面前。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让人们对当时的文明程度无不心生赞叹,也为中华文明的溯本正源找到了依据。
经两次大规模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艺术品等文物,还发现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实及少量的墓葬等遗存。
河姆渡遗址与河姆渡文化是两个不同维度的考古学概念,一定程度而言,河姆渡文化比河姆渡遗址的范围更广、内涵更为深刻、时间跨度更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课件第1—2单元(共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2单元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课件
历史时空轴
河姆渡人
约7000年前
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
半坡居民
约6000年前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炎帝
黄帝
约5000年前
黄帝在阪泉之战中打败炎帝,炎帝归 顺黄帝,这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 炎黄部落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部落。
原始手工业 彩陶(鱼纹、鹿纹)乐器(陶埙)、纺织、制衣
半坡居民地处黄土高原, 这里冬季寒冷干燥。
原始饲养业 猪、狗等动物
建筑优点
半地穴式房屋墙壁厚实,内有灶坑,冬暖夏 凉。是北方建筑的雏形。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2单元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课件 比较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活异同点
原 始 距今 居 时间 民
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yáo), 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生产工具: 骨耜.陶器、玉器、乐器;雕刻技术(象 牙雕刻);使用天然漆.
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 半坡村一带,住半地穴式圆 形房屋,种植粟(sù),制 作彩陶。
形成华夏族,后人尊 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 民族的“人文始祖”。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2单元
尧 舜禹
启 禅让制
世袭制
黄
帝
禅让制 世袭制(民主选举 父死子继)
夏桀
夏启
遗址中建筑的布局和规 格,反映了夏王朝的阶 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商汤灭夏
夏朝因为桀(jié)的暴政而亡。
这些反映了夏朝时期的 文明进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朝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2单元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课件
商朝的兴亡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都城 亳
人教统编2024年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课件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4)粮食作物:粟、黍
(5)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半坡遗址出土的菜
(6)家畜饲养: 猪、狗
籽和粟的朽粒
半坡遗址石锛
(7)手工业:会制作陶器(陶彩) 乐器陶埙、 会纺纱、制衣
陕西半坡出土的 人面鱼纹彩陶盆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半坡遗址陶埙
半坡遗址 陶纺轮
半坡遗址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2、半坡遗址
自然地理环境不同 (气候条件不同)
(1)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 南方气候温暖湿润,雨
(2)时间: 距今约6000年
水充沛;北方气候寒冷 干燥。
(3)建筑: 半地穴式房屋 屋内有灶炕
为什么半坡人 与河姆渡人的 房屋形式不同?
半坡居民 半地穴 式房屋 复原图
农作物 种植
定居 生活
原始社会 生产力水平提高
磨制石器 制作陶器 饲养家畜
为古代文明 社会的形成 奠定了重要
基础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 猪纹黑陶钵
贾湖遗址出土的狗骨头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3、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
◐思考: 这些遗址的分布有何特点?
①分布广泛,数量多
②沿河流分布(如长江、黄河)
③呈现出星罗棋布、中原核 心、多元一体的特点
D 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生活方式的转变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3.(2024·重庆·中考真题)下表所列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
B 我国远古时期( )
遗址名称
时间
遗存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 浙江浦江桥头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