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审美特征
古代诗词的韵律与音乐美

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 特点,强调事物的本质属性
意象与象征
象征:用具体事物代表 抽象概念,使诗歌寓意 深刻,引发读者思考
意象:通过具体形象表 现抽象情感,增强诗歌 的意境和感染力
比喻:用相似事物比喻 本体,使诗歌形象生动,
易于理解
拟人:赋予非人类事物 以人类特征,使诗歌更
加生动有趣
意境的营造
诗词的旋律
诗词的节奏感:通过平仄、韵脚等元素,使诗词具有节奏感。 诗词的音韵:通过押韵、谐音等手法,使诗词具有音韵美。 诗词的旋律:将诗词与音乐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旋律。 诗词的吟唱:古代诗词常常被吟唱,通过吟唱的方式更能体现其音乐美。
诗词的节奏
节奏类型:古诗词中 常见的节奏类型有五 言、七言、绝句等, 每种节奏类型都有其 独特的韵律和美感。
稻壳学院
古代诗词的韵 律与音乐美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01 古 代 诗 词 的 韵 律 02 古 代 诗 词 的 音 乐 美 03 古 代 诗 词 的 创 作 技 巧 04 古 代 诗 词 的 鉴 赏 与 评 价 05 古 代 诗 词 的 影 响 与 传 承
01
古代诗词的韵律
章节副标题
平仄与韵脚
声调与音韵:如 何产生音乐美感
意境与氛围:通 过诗词传达出的 和谐氛围
语言与音乐:古 代诗词的音乐性 表现
03
古代诗词的创作技巧
章节副标题
修辞手法
比喻:通过相似事物的比较, 突出事物的特点
排比:通过重复相同的词语或 句式,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节奏 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和 动作,使描绘更加生动形象
古诗词的艺术风格及审美鉴赏

古诗词的艺术风格及审美鉴赏一、古诗词的定义与特点1.古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古代诗人通过吟咏表达情感、抒发志向的一种文学形式。
2.古诗词以汉字为载体,以音韵为基础,以意象为灵魂,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3.古诗词的形式包括诗、词、赋、散文等,其中诗和词是最具代表性的体裁。
二、古诗词的艺术风格1.浪漫主义风格:以李白、杜甫为代表,强调个性的自由发挥,追求理想与激情。
2.现实主义风格: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的疾苦。
3.婉约派风格:以李清照为代表,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语言优美、含蓄。
4.豪放派风格: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提倡豪迈、奔放的个性,关注国家的命运。
5.田园派风格:以陶渊明为代表,描绘田园风光,向往宁静的乡村生活。
三、古诗词的审美鉴赏1.意象美:古诗词通过丰富的意象描绘出优美的画面,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2.音韵美:古诗词的平仄、押韵、对仗等手法,使诗句具有音乐般的韵律。
3.哲理美:古诗词寓意深刻,富含人生哲理,引导读者思考人生与自然。
4.情感美:古诗词传递了诗人的真挚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
5.形式美:古诗词的格律、结构、用词等具有高度的艺术美感。
四、古诗词的艺术手法1.比喻: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突出其中一个特点,增强表现力。
2.拟人: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的情感或特征,增强生动性。
3.象征:用具体的事物代表抽象的概念,增加深层含义。
4.借代:用一种事物代指另一种事物,使诗句更具含蓄。
5.对仗:诗句之间的音韵、意义相对应,形成优美的韵律。
五、古诗词的鉴赏方法1.了解背景:研究诗人的生活背景、创作动机等,有助于深入理解诗句。
2.把握意象:分析诗句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3.品味词句:关注诗句中的关键词、精彩词句,体会其艺术魅力。
4.领悟哲理:从诗句中提炼出人生哲理,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5.感受音韵:欣赏诗句的音韵美,体会其音乐般的韵律。
六、古诗词教育的意义1.传承文化: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学习古诗词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古诗19首所表现的主要艺术特征有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其在艺术上有许多独特的特征,下面将从语言运用、形象描绘、意境营造等方面来探讨古诗19首所表现的主要艺术特征。
一、语言运用1.典雅清新:古诗以典雅清新的语言为特点,运用古文的表达方式,语言简练而富有内涵。
2.音韵优美:古诗在运用语言上追求音韵的和谐,多采用平仄对仗的手法,使古诗的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二、形象描绘1.意象丰富:古诗通过对自然景色、人物形象、物象等的描绘,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意象,如《登鹳雀楼》中的春色满园、田园诗人家世间等。
2.意境深远:古诗在形象描绘上追求意境的深远,通过对具体形象的描绘来寄托情感,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古原草草,送别离愁。
三、意境营造1.情感真挚:古诗情感真挚、深邃,能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如《静夜思》中的天苍苍、野茫茫。
2.意境深远:古诗意境多样,既有田园诗般的清新明快,也有山水诗般的深远辽阔,如《登鹳雀楼》中的登高而处、驻足而思。
四、结构布局1.节奏韵律:古诗在结构布局上,追求节奏的优美,往往采用五言、七言诗等固定的格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排比对仗:古诗在结构上注重排比对仗的运用,通过对词句的排比对仗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结叶有情秋叶韵,爱情超情人意渺。
以上所述,便是古诗19首所表现的主要艺术特征。
古诗以其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意象、深远的意境和优美的结构布局,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珍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诗的艺术特征中,语言运用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古诗的语言运用追求典雅清新,这是与古诗所处的历史背景与审美风格有着密切关系的。
在古代,文人雅士追求言辞之美,注重典故典型的运用,因此古诗的语言使用往往带有一种古朴雅致的特质。
在《静夜思》中,诗人使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样的语言,清新简练,形象生动,给人以美的享受,也表现出了古诗所特有的典雅之美。
在古诗的语言运用中,音韵优美也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

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
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诗歌鉴赏要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掌握了这几个方面知识和要领,就能很好地帮助我理解和阅读古诗词,提高我们的赏析能力。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1.诗眼是诗词的语言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是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悟意。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作者:韩娟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20年第02期高中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在古诗词中承载着中华千年的传统文化,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树立,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养成,都具有弥足珍贵的指导意义。
同时,和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相比,高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更注重对学生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但是,在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研究体系内,“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实践方法在路径上的研究仍需不断深入。
一、文化“整合”,落实审美感知能力培育策略古诗词中蓄积着古代伟大诗人的所有智慧、品格和修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因此,中华文化的精髓和营养的传承需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通过语文教师对“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理解和实践,古诗词教学的任务群体系得以架构。
但是,面对高中古诗词教学教师教得难、学生学得难的困境,古诗词教学的效果还不尽如人意,教学的核心依旧集中在字词梳理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上,紧张的教学节奏和考试性导向都使得死记术语、硬套思路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被磨灭,难以满足“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无法完全落实高中古诗词教学培育审美感知能力的策略。
文化“整合”是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最核心途径。
通过“整合”,可以落实审美感知能力策略,达到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的古诗词教学的最终目的。
文化“整合”是在教學过程中加强对古诗词作品中涉及传统文化的具体字词的理解,强化对文化传统的解析,开始接收文化信息基础上的审美感知。
比如唐代诗人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道:“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其中“子规”就是一个饱含文化意义的意象,通过“整合”,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子规”由蜀帝杜宇魂化而来,常代表悲苦之情,有诗为证:“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
《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视角及其审美意义

《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视角及其审美意义《古诗十九首》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其“深衷浅貌长情”的抒写风格,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它是东汉后期的文人抒情组诗。
其中可以看作思妇之词的共有七首:《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等。
根据前人们的观点,“思妇词的作者未必都是女性,大部分可能是游子揣摩思妇的心理而作的”[1],就是说这些诗歌大都是文人假托思妇之口,采用女性视角写成的。
本文将从《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之词中来探讨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及其审美意义。
一、独特的女性视角1、悠远的文化渊源女性视角有悠远的文化渊源。
《诗经》中的有些篇目就采用了女性视角:如《卫风?氓》、《邶风?谷风》表现了被丈夫抛弃的痛苦,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卫风?伯兮》描写了一位妇女思念远戍丈夫的痛苦心情;《郑风?子衿》中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更是把相思之苦表现得如诉如怨,深情缠绵;其他如《周南.卷耳》、《周南.汝坟》《王风?君子于役》等都是描写思妇怀远的典型作品;这种文学传统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影响。
东汉文人正是接受这种文化熏染,继承了这一文学传统,将自己心中苦闷和孤独,用表述男女情感的方式宣泄出来,显得情深自然。
2、充满压力的政治背景汉末文人在充满压力的政治背景下残喘着。
东汉王朝为了加强其统治,虽然继续奉行并发展了养士政策。
但是根据历史记载,东汉末年,特别是灵帝刘宏时代,统治阶级大兴土木,穷极奢华,政治黑暗,游子宦达的成功率很低,仕进无路,陷入深深的绝望。
从《十九首》中我们可以看到东汉文人的际遇之悲:男性求仕艰难,游学无方,欲罢不能,欲归不得,境遇悲凉;也能够感到汉代女性的命运之惨:女性被束缚、地位低、命运惨,悲怆凄怨。
两者遭际的相似性、人身的依附性,使得男性在咀嚼、体味自身的使命感之中,在品尝苦闷、孤独和惆怅的遗弃感之后,对女性有了较多的了解、理解和同情,使文人开始通过对自己的体恤、抚慰转到对女性的关注、尊重、体认和沟通。
古诗词歌曲《关雎》的艺术审美观

古诗词歌曲《关雎》的艺术审美观古诗词歌曲《关雎》是作曲家赵季平依据《诗经・周南》创作而成,作曲技法娴熟、精湛,从乐思上成功展现了一个青年男子热烈而真挚的爱情,是当代声乐作品之佳作。
一、《关雎》文本美学观《关雎》乃《诗经》的开篇之作,从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来看,可谓是中国古代爱情诗篇的一个国粹典范,是孔子儒家推崇的诗教主张。
先秦时期的情歌《关雎》,处在高扬主体理性的人治历史时期,构建了以宗法血源观念为核心的一整套伦理道德体系,因此美学观念也相应地被侵染了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
如儒家学说以“和”为美,把主体的道德作为终极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人的自然性。
这种观念体现在爱情审美价值上,就是《关雎》闪耀的那种“和”美与人性美的特点,在肯定了人的自然性的同时,又以社会伦理作为自觉要求,强调了伦理道德观念,体现了作为社会人的理想爱情观的审美价值取向,即“不偏不倚,勿过不及”的审美观。
和谐的美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人与自我内心的和谐。
和谐的爱情,是幸福、美好的最高境界,当然这种和谐既是两情相悦、互相爱慕的双向自由选择,又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伦理道德要求。
《关雎》所反映的爱情之美正是自我克制、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是和谐爱情的典范。
诗中的“君子”谦和有礼,文质彬彬,才思敏捷,温润如玉。
据王国维讲:“金奏之乐,天子诸侯用钟鼓;士大夫鼓而已”。
“君子”追求“淑女”的方式比较特别,没有海誓山盟,没有粗俗的行为,举止高雅,以“琴瑟、钟鼓”来陶醉对方的心灵、以音乐的形式来倾诉高尚的爱情。
由此看来,“君子”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才子,温文尔雅、知书达理、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可谓“乐而不淫”,而“淑女”也算得上佳人,“君子”和“淑女”的爱情可以说是中国爱情文学史上“才子佳人”的模式源头,代表了传统中国式的爱情理想。
其次,“君子”充满激情而又理智,爱得深入而又有节制。
诗中没有泼墨重彩地描述“君子”对“淑女”的热烈追求过程,而是把笔墨重点放在“君子”追求不到“淑女”后的两个典型行为上:一是想念,想念的程度很深“寤寐思服”,即日思夜想;想念的时间长,“悠哉悠哉”;二是痛苦,“君子”因饱受思念痛苦的折磨,“辗转反侧”,即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睡。
婉约派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情感表达与审美特征——以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为例

予李清照诵读后,她便很快创作出了《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这首诗中反映出了当朝君臣不和的政治局面,并引用《读中兴颂碑》中安史之乱的事件来警示当时朝政,将原文中大唐名将郭子仪平定贼乱的片段,进行深刻的剖析,分析其成因、弊端,并联系到当代,言语中无不充斥着对北宋朝政的忧虑,也是从这首诗开始,李清照极富愁思感的词风开始逐步确立。
在成年乃至中年的这段时期里,李清照的词风一直是比较稳定的,这里的稳定,体现在她的人生发展中;随着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完婚,两人因不能久见而相互依靠书信传递爱意;又因李格非遭遇非议被迫离京,李清照再次同赵明诚分居两地,此时的李清照将感时伤世,孤独寂寥的心境在词作上加以抒发宣泄。
随着政治灾难的再次降临,赵家也难逃中落的命运,赵明诚之父赵挺病卒,随后赵明诚官位尽失,至此,李清照随赵家回到了青州的私第生活,此时的李清照,刚刚23岁。
要说真正改变李清照词曲风格特点的时期,应当以“靖康之变”作为分割点。
此前的日子两人节衣缩食,只为搜集古物、碑铭,进行研文治学的创作,虽也困苦,但却成了李清照人生历程中少有的一段宁静祥和的时光。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李清照协助赵明诚大体完成了《金石录》的编写。
在李清照46岁之时,金人大举南侵,宋徽宗、宋钦宗父子惨遭俘获,至此,“靖康之变”开始,李清照在逃亡之时丢失了大量的书籍器物,半生所集的金石、碑铭就这样所剩无几;随后丈夫赵明诚又在上任湖州的路途上感染疾病离世。
文物图书的散失殆尽和丈夫的离世,让李清照陷入了无尽的折磨与孤独之中,随后李清照改嫁张汝舟,但张本是因为觊觎其文物藏品才和李清照在一起,得知几乎已经散尽后,开始对李清照实施各种野蛮行径,最终李清照将其告官,摆脱了张汝舟。
在一系列的灾难发生后,李清照对于诗词的创作热情反而更加高涨,至此,她将自己的眼光投放到家国大事上,流离的人生境遇没有将她打倒,她一生通过诗词寄托自身的思想情感,即使走向生命尽头时,仍旧被极度的孤苦、凄凉所缠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的审美特征探析摘要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选36首古诗词,根据其审美特征,可分为六大类,即写景诗、抒情诗、童趣诗、喻理诗、田园诗和节令诗。
这些诗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塑造形象,创设情景,表达感情,具有较多的美感特征。
对其审美特征进行梳理,有助于提高审美能力,更好地吸收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养分。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基本类型审美特征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古诗词的价值取向在于,作者要通过对语言的匠心独运和意象的营造,旨在构建一种理想的氛围,以塑造形象、传播理念,从而获得超越时空的美感和艺术享受。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36首古诗词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它们内涵深刻,也包含很多哲理。
对其审美特征进行梳理,有助于深入把握其艺术魅力,提升阅读感受,使审美者获取直观自身的情感愉悦,并对学界就这一问题的探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小学古诗词的基本类型中国古代诗歌的用途很广,所以分类也很复杂。
根据有无完整故事的情节,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根据题材,可以分为写景诗、哲理诗、言志诗、题画诗、田园诗、边塞诗;根据其发展演化形式,又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词、曲等几类。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绝大部分是近体诗(亦称格律诗),即律诗和绝句。
这些诗词不仅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塑造形象,创设情景,表达感情,而且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36首古诗词中,写景诗词选得最多。
写景诗是通过丰满的形象来反映自然美和生活本质的。
编者选这么多写景诗是要学生贴近大自然,感悟生活的美。
童趣诗也选了7首,比老教材多了3首,其内容都是表现儿童的童真、童趣生活。
二小学古诗词的审美特征分析人教版小学教材所选的36首古诗词,各类题材争妍斗艳:写景诗美轮美奂,抒情诗黯然销魂,田园诗清雅秀丽,童趣诗情趣盎然……这些都是历代名篇,不仅内涵丰富,而且短小精悍,词语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还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容,具有较多的美感特征。
1 写景诗词的审美特征意境之美。
王国维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
有境界二者随之矣。
”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
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
如白居易《忆江南》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诗人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以“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无限的思索,产生蕴含持久的美学效果。
贺知章的《咏柳》,虽无寄寓,却具有传神写意之美。
诗歌抓住了柳树枝条曼妙拂垂这一独具的特点歌咏早春二月之柳。
千条万缕的垂柳,犹如美人的裙带,加上一个“高”字,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浮在眼前。
下句的“垂”字,写出柳枝似美人的纤腰在风中摇曳。
全诗未曾提及一字“柳”及“腰肢”字样,却将早春的垂柳写得活灵活现,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跃然纸上,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彩画,既描出其形,又绘出其神,达到形神兼备的完美境界。
意象之美。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
意象是沟通艺术家主观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桥梁,是作者表达情志的具体载体。
所以只要抓住了写景诗的意象,就抓住了诗歌的内蕴。
如杜牧的《山行》,这首诗是由“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五个意象构成一幅和谐统一、色彩热烈的山林秋色图。
柳宗元的《江雪》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
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
又如“菊花”这个意象,最早记载见于春秋战国,以屈原《离骚》借香草寓心迹咏菊之先河,一般多作为清高、高雅、隐逸、素洁、脱俗的人格象征。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把自己的清贫自得与菊花的孤傲脱俗模拟,写出了清雅悠远的神韵来。
2 抒情诗词的审美特征赠别之美。
唐朝赠别诗风气很盛。
由于当时的路途艰难,交通不便,水路比较发达,因此离别经常发生在水边。
水,成了别离诗的重要意象,诗人喜欢以水比喻离别情深。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人借用静静的桃花潭水的深度与水的宽广,暗扣离情之深,离愁的浩茫。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用水的流动性暗示人事际遇的流转,同时,流水的绵长又应和离愁和离思的绵长。
诗人用水这意象渲染氛围、传达心声、扩大意境、深化主题,不仅构成了一种寄托性的形象美,而且增强了赠别诗的艺术魅力。
悲情之美。
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倍”字用得极妙,不仅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的要害,而且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平常已有的相思之苦。
“唯见长江天际流”写出对朋友的深情已融入到这满眼的江水之中,物是人非的失落与伤心,充分展现了“离别”与“情”之间的巨大缺憾,由此带给人们深刻的悲剧审美效应。
纳兰性德《长相思》中的“山一程,水一程”寄托了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
“风一更,雪一更”写出了一个夜深人静、风雪弥漫的夜晚,词人由于对家乡的深深思恋而辗转反侧,卧不成眠。
这些诗词都表现了人们在与亲爱之人即将隔绝天之涯、地之角时最怆然刻骨的痛,格外真挚动人,让人们能触摸到诗人最真实的灵魂和人性,因而给予我们极大的审美愉悦。
3 喻理诗词的审美特征理趣之美。
理趣是指表现哲理的诗歌,要写出具有感发读者的审美情趣。
喻理诗的审美,首先要品味诗句,抓住景、物、事的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和生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
如苏轼《赠刘景文》中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青春已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可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陆游《游西山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得极其自然,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料,不单让读者领略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还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进取,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4 童趣诗词的审美特征情趣之美。
童趣诗反映的是儿童稚拙美的特点。
诗人从儿童的形象、动作、情态、语言和心理着眼,通过对他们贪玩、调皮、滑稽等特点的描绘,表现其天真活泼、单纯幼稚、坦率真诚的天性和既可爱又可笑的生活情趣,使读者可从儿童的天真幼稚里感受到快乐,获得美学享受。
清朝高鼎的《村居》中“忙趁东风放纸鸢”,一个“忙”字,充分表现出他们为放风筝的匆忙动作和急切心情。
吕岩《牧童》中的“笛弄晚风三四声”,一个“弄”字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嬉戏的情趣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来了。
袁枚的《所见》:“牡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位牧童正骑着牛、唱着歌,逍遥自在地穿行于山林,忽然发现一只鸣叫的知了,顿生捕捉之念,立即闭口不响,静立于树旁。
诗人把牧童这一瞬间的神态和动作变化,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出来,使得牧儿的形象逼真传神,妙趣横生。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的“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语言之美。
童趣诗的语言优美生动,新鲜活泼,浅近流畅,近于口语,字里行间浸润着童趣美。
如杨万里的《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浅白如话的语言,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用新鲜活泼、通俗自然的语言,把奔跑中的欢快之情、捉不到的懊恼之态传达得惟妙惟肖。
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诗人在选用“绿”字之前,曾先后用过“到”、“过”、“入”、“满”几个字,而最后选定的“绿”字,富有色彩,充满生机,无疑是最贴切、最具美感的。
5 田园诗词的审美特征画面之美。
山水田园诗对自然对象的描写追求神似而非形似,内容上充分体现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像一幅幅写意国画。
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意境美。
如翁卷的《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绿油油的山,白亮亮的水,杜鹃声声叫,细雨蒙蒙下。
农村四月里,没有闲着的人,大家忙完了养蚕,又赶紧去插秧,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白鹭飞翔,桃红与绿树相映,青箬笠,绿蓑衣。
着色艳丽,用语活泼,既有鲜明的山光水色,又有悠闲自在的渔翁形象,就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诗意与画意无限,形成一种新奇的审美效果。
自然之美。
教材还选了一首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诗人笔端所统摄的是“土膏、雨、万草、千花、荒畦、鞭笋”这些平凡琐细、甚至有些乡村俗气的自然物象。
它们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着无可名状的自然之美和不可抵挡的诱惑魅力,使人在感觉里顿生一种细腻的审美,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使他们从中领略大自然的美,获得美的享受。
6 节令诗的审美特征意蕴之美。
在民俗的催发和感召下,古诗词对一些传统节日加以吸收和渗透,发展成为一种以节日为题材的文学样式——节令诗。
节令诗是节日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艺术地再现民族风俗,记录历史侧面,诠释民族文化。
教材中所选的“乞巧”就是以七夕节日为题材:“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前两句给我们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后两句将乞巧节女子穿针的习俗作了着意的刻画,但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让人心驰神往,久久回味,使得“乞巧”的情感内涵愈加丰厚。
整首诗歌,诗人的目光从天上七夕落到人间七夕,充分把握了牛郎织女故事的审美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