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七夕诗词的审美研究

合集下载

李商隐关于七夕的诗词辛未七夕鉴赏

李商隐关于七夕的诗词辛未七夕鉴赏

李商隐关于七夕的诗词辛未七夕鉴赏李商隐,唐代大诗人,以其颇富情感和细腻的描写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词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便是关于七夕的《七夕》,这首诗表达了对七夕节的美好祝愿和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让我们一起来鉴赏这首意蕴深远的诗词,领略李商隐的才情。

《七夕》是李商隐的一首乐府风格的诗,通过琵琶和箫的对唱,表达了诗人对七夕夜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没有明确的三段式结构,而是以抒发情感为中心,贯穿始终。

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

首先,诗人通过琵琶和箫的对唱,形象地描绘了双方之间的离别和思念。

他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两句诗通过对于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昏暗的夜晚氛围,给人一种忧郁的感觉。

接着,他用琵琶和箫的音乐来表达对双方的思念之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两句诗通过声音和气氛的描写,给人以动听的感觉,使人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渴望。

此外,在诗中,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加深了诗意的层次。

他写道:“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通过对比玉户帘和捣衣砧这两个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无奈和难舍之情。

他用一种情感上的落寞和无助,抒发了自己对美好时光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无奈。

最后,诗人以“醉卧不知白日过,起来独自绕阶行”作为结尾,展示了他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这两句诗寥寥数语,却能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这首《七夕》诗,虽然只有短短十六句,但是通过李商隐巧妙的描写手法和意象的运用,却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情感变化和对七夕夜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透过离别和思念的背后,诗人对生活的抱负与对未来的向往,给读者带来一种深沉和感动。

李商隐的这首《七夕》诗,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通过诗词的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人的才情和思想。

而对于我们来说,这首诗也让我们明白了爱情的珍贵和离别的痛苦,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执着追求自己的梦想。

秦观描写七夕的诗词《鹊桥仙·纤云弄巧》鉴赏

秦观描写七夕的诗词《鹊桥仙·纤云弄巧》鉴赏

【导语】秦观(1049-1100)字太虚,⼜字少游,别号邗沟居⼠,世称淮海先⽣。

秦观⼀⽣坎坷,所写诗词,⾼古沉重,寄托⾝世,感⼈⾄深。

下⾯就和⼀起来欣赏下秦观描写七⼣的诗词《鹊桥仙·纤云弄巧》,欢迎鉴赏!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代: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风⽟露⼀相逢,便胜却⼈间⽆数。

(度通:渡) 柔情似⽔,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岂在朝朝暮暮。

译⽂ 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

在秋风⽩露的七⼣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缱绻的柔情像流⽔般绵绵不断,重逢的约会如梦影般缥缈虚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

只要两情⾄死不渝,⼜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注释 纤云:轻盈的云彩。

弄巧:指云彩在空中幻化成各种巧妙的花样。

飞星:流星。

⼀说指牵⽜、织⼥⼆星。

银汉:银河。

迢迢:遥远的样⼦。

暗度:悄悄渡过。

⾦风⽟露:指秋风⽩露。

忍顾:怎忍回视。

朝朝暮暮:指朝⼣相聚。

语出宋⽟《⾼唐赋》。

鉴赏 借⽜郎织⼥的故事,以超⼈间的⽅式表现⼈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九⾸·迢迢牵⽜星》,曹丕的《燕歌⾏》,李商隐的《⾟未七⼣》等等。

宋代的欧阳修、张先、柳永、苏轼等⼈也曾吟咏这⼀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

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意⾼远。

这是⼀⾸咏七⼣的节序词,起句展⽰七⼣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间“乞巧”的主题及“⽜郎、织⼥”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凄美。

借⽜郎织⼥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

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这两句既指⽜郎、织⼥的爱情模式的特点,⼜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度凝练的名⾔佳句。

这⾸词因⽽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七夕国风意境赏析

七夕国风意境赏析

天地为媒,牛郎和织女成婚。

奈何凡人与仙女、贫贱与尊贵有别,王母娘娘一支银簪,画河为界。

从此,每年的农历七月七,鹊桥相会、互诉衷肠。

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才子佳人感念于此,又赋予七夕节特殊的情愫。

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从清宫夜宴到花下独酌,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感怀男女情愫、传统之美。

其实,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经有了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

《诗经·小雅》中的《大东》写道:“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早在近3000年前的西周,古人就把两颗行星命名为“牵牛”和“织女”。

诗中称织女“不成报章”,暗示当时民间已经把织女星想象成了一位纺线织布的女子,称牵牛“不以服箱”,把牵牛星看作一头牺牲奉献的天牛的形象。

《荆楚岁时记》中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在天上的鹊桥相会。

人们在供桌上摆上瓜果,对着明亮的星星和遥远的银河默默地向织女祈祷。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南梁萧统《昭明文选》里的古诗,堪称描写七夕的代表作,想象丰富,感情缠绵。

短短十句五言诗,让织妇的思君之情跃然纸上,抒发了离别相思之情以及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唐代诗人权德舆的《七夕》描绘了当时人们七夕晚上乞巧的场景:“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家人竞相高兴地打开妆奁和镜子,在月下穿针引线,向织女乞巧,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孟浩然的《他乡七夕》写道:“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七夕时节,漂泊异乡的诗人在他乡旅馆夜宿,不由想起了家乡的七夕风俗,思念起远在故乡的亲人,有感而发作此诗。

各朝代七夕的古诗及其鉴赏

各朝代七夕的古诗及其鉴赏

各朝代七夕的古诗及其鉴赏对于七夕节,古时候的人们,总是喜欢用诗词来表达情感,那各朝代七夕的古诗有哪些呢,又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各朝代七夕的古诗及其鉴赏,欢迎大家阅读和采纳,希望大家喜欢!各朝代七夕的古诗及其鉴赏七夕节诗词(南北朝)七夕穿针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

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

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

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

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

鉴赏七夕是中国传统节令之一,相传在七夕的晚上牛郎织女一年相会一次。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这天晚上,妇女们纷纷以彩色线穿七孔针,于庭院中陈列瓜果乞巧。

民俗流风所及,七夕也成为六朝人咏歌的热点。

除了歌唱牛郎织女外,“七夕穿针”的作品也不在少数。

如梁简文帝萧纲诗“怜从帐里出,想见夜窗开。

针欹疑月暗,缕散恨风来”、刘遵诗“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

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

柳恽的《七夕穿针》,虽然题材也是传统的闺怨,但比起前面各家来,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意境也开拓得较深。

诗歌发端“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且不提七夕穿针,而先说明丈夫从军代地(今河北、山西北部),妻子独处闺中,各色衣裳,无心料理。

然而瞬间已到七夕,须为丈夫打点冬装,于是归结七夕穿针这一诗题:“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

”旧注引《周礼·春官》中“中秋夜,击土鼓、吹豳诗以迎寒”解释“迎寒”,似乎牵强。

这两句诗使用修辞中的“互文格”,即“映月迎寒,抽纤缕理衣缝”,在月光下迎夜凉、穿针孔、缝衣衫。

单纯的穿针娱乐变为实际的裁衣寄远,于是民俗与社会问题浑融浃洽,天衣无缝。

下文便描写女主人公飞针走线时的容貌神情。

“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

”的皪,光亮鲜明。

连娟,纤细弯曲。

眼波媚丽,奈何凝愁远望;眉山春妍,只是紧蹙不舒。

全无佳节兴致,更添独居抑郁。

这是人物的正面描写。

接着诗人再从侧面对环境进行渲染:“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

”玉柱,这里代指筝瑟等乐器。

罗衣沾露,只为伫立已久,可见时已夜深。

文学_最著名的最经典的七夕诗句鉴赏

文学_最著名的最经典的七夕诗句鉴赏

最著名的最经典的七夕诗句鉴赏著名的七夕诗句(一)鹊桥仙·七夕【作者】范成大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译文今夜是牛郎织女会面的好时光,这对相会的夫妻懒得再为耕织忙。

寂寞的群仙要生妒嫉了:娇美的月亮姊姊蹙紧了娥眉,风阿姨兴风吹雨天地反常。

相见匆匆忙忙,短暂的聚首真不如不见,重新搅起离别的忧伤。

见面的欢乐总不抵久别的愁苦多,反倒又增添了新愁带回品尝。

赏析两千多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不知感动过多少中国人的心灵。

在吟咏牛郎织女的佳作中,范成大的这首《鹊桥仙》别具匠心是一首有特殊意义的佳作。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起笔三句点明七夕,并以侧笔渲染。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岁华纪丽》卷三“七夕”引《风俗通》),与牛郎相会,故又称双星节。

此时银河两岸,牛郎已无心耕种,织女亦无心纺绩,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忌妒了。

起笔透过对主角与配角心情之描写,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围,扣人心弦。

下韵三句,承群仙之相妒写出,笔墨从牛女宕开,笔意隽永。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风姨为青年女性风神,见《博异》)。

这些仙女,都妒忌着织女呢。

织女一年才得一会,有何可妒?则嫦娥悔恨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可知,风姨之风流善妒亦可知,仙界女性之凡心难耐寂寞又可知,而牛郎织女爱情之难能可贵更可知。

不仅如此。

有众仙女之妒这一喜剧式情节,虽然引出他们悲剧性爱情。

词情营造,匠心独运。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下片,将“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相会情景一笔带过,更不写“忍顾鹊桥归路”的泪别场面,而是一步到位着力刻画牛郎织女的心态。

七夕相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能错见!见了又只是重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

词人运笔处处不凡,但其所写,是将神话性质进一步人间化。

刘骏《七夕诗》二首赏析

刘骏《七夕诗》二首赏析

刘骏《七夕诗》二首赏析七夕节,也被称为中国的传统情人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浪漫节日。

刘骏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他的《七夕诗》二首描绘了一个典型的七夕场景,将浪漫的爱情和文化的底蕴融入其中,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思考和感悟。

第一首《七夕诗·琴心咏月》以古人对琴的喜爱为出发点,通过琴与月的联想,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思考和追求。

诗中开篇即写:“灵台秀色惑人眼,弦韵宜人凝月光。

”诗人通过“灵台秀色”来形容琴的美丽,让人产生一种艳羡之情;而“弦韵宜人”则表明了琴的音色让人心旷神怡。

接着,他通过“凝月光”来将琴与月相联系,展现出了一种意境的美感。

这样的描写使人感受到了琴的神秘和美妙,也让人对爱情充满了憧憬。

诗的下一段写到:“月华流动动离别,痴情何用寄琴心。

”这两句通过“月华流动动离别”来表达诗人对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而最后一句“痴情何用寄琴心”则更加突出了对爱情的追求和渴望。

诗人用“寄琴心”来暗示出自己对爱情的向往,并借助琴的形象和音色来象征对爱的唯美追求。

第二首《七夕诗·银河悬线》以银河和牛郎织女的传说为背景,通过描写星空中的一道道闪烁的光线,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无尽期待。

诗中开篇即写:“星河无尽萦还浪,鹊桥千年结不断。

”这两句以浩瀚的星空和牛郎织女古老的传说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之情。

接着,他写道:“鹊桥千年没边际,喷香蔓菁贯碧玉。

”用“鹊桥千年没边际”来形容这篇星河,寓意着爱情的长久和无限,而“喷香蔓菁贯碧玉”则用鲜明的色彩来表达对爱情美好的期待。

诗的后半部分写到:“等待穿线人不至,牵情望京锁不住。

”通过“等待穿线人不至”和“牵情望京锁不住”,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无尽期待和无尽寻求的意象。

这样的描绘使人感受到爱情的苦涩和无奈,也让人对未来的美好保持着一份希望。

刘骏的《七夕诗》二首通过对琴、月和星河的描写,巧妙地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和无尽期待。

七夕 李商隐 赏析

七夕 李商隐 赏析

七夕李商隐赏析如下:
李商隐的《七夕》是一首描写七夕节的神话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牛郎织女悲剧故事的描述,表达了牛郎织女为了给世人争取不再有与自己所爱之人分别的痛苦,付出了每年只能相会一次的牺牲。

诗人从牛郎织女联想到自己的爱情生活,沉痛地感叹自己与亡妻天人阻隔、阴阳渺茫的极致哀叹。

全诗想象丰富,境界奇丽,曲径通幽,写透了青年男女的离愁别恨。

在这首诗中,李商隐通过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七夕节的美丽景象和牛郎织女的悲惨命运。

他运用了排比、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李商隐在诗歌中还巧妙地运用了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等元素,使诗歌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和浪漫主义气息。

总之,李商隐的《七夕》是一首富有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的诗歌,它通过描绘牛郎织女的悲剧故事,表达了诗人对爱情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人生和爱情的机会。

汉魏六朝七夕诗研究

汉魏六朝七夕诗研究

汉魏六朝七夕诗研究七夕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天体日月星辰崇拜,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体现在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中,这一聚少离多、坚定执着的爱情故事触发、感动着后世文人,从而产生了众多以七夕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具有较强民族文化色彩的七夕文学。

本文着力探讨汉魏六朝七夕诗的诸多特点及其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进程中的主要贡献。

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章、汉魏六朝七夕诗主题嬗变。

本章结合七夕风俗及七夕诗的实际创作,对汉魏六朝七夕诗的主题嬗变过程作出初步探讨。

从《诗经》中的星座传说到《古诗十九首》中牛郎织女之间相思相恋情感的传达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质的变化。

魏晋七夕诗或注力于思妇文本,或象征着路途不通,或描摹神仙境界等等,主题意蕴内容较为丰富。

而南朝时期,七夕诗数量剧增,众多诗人在抒发织女愁情方面更趋细腻与多变。

第二章、汉魏六朝七夕诗的意象阐释。

本章结合七夕诗中出现的不同意象进行分类探讨。

汉魏六朝七夕诗主要以牛郎、织女、秋、月、河汉等为意象。

意象作为一种审美概念,它是客观物象在作家的情感支配下所创作出来的、富含蕴藉的一种艺术形象,因此,对于七夕诗的解读与分析同样离不开对意象的阐释与说明。

第三章、汉魏六朝七夕诗的艺术特色。

在汉魏六朝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转变过程中,七夕诗作为一种重要的题材,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呈现出诸多特征,诸如情景交融、心理描写、典故化及雅化倾向、诗歌所蕴含的民歌韵味等等,均体现出创作者多方面的艺术技巧。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五言古体诗尤为繁盛的时期,众多诗人将他们的注意力投向牛女故事,使之成为一种特殊而独特的文本题材,从而形成了影响唐诗宋词创作主题的一个重要文学领域——七夕文学。

作为阐释主体的诗人,既在实际创作中突出了牛女爱情的悲凉情韵,又常常流露出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为唐宋七夕文学的兴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七夕诗词的审美研究
七夕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之一,七夕这个美丽的节日,始终和
牛郎织女的传说联系在一起,这个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是文人首选
的题材之一。

汉末以来,吟咏七夕的诗歌作品很多,有关七夕的诗歌作品更加丰富。

文章以《全唐诗》和《全宋词》中有关七夕的诗词为例,详尽分析了唐代七夕诗和宋代七夕词的特征,认为正是唐、宋人结合时代精神,不断变换视角,开拓意境,使七夕诗得以推陈出新,真正成
为展现在世人面前的独特的文学景观。

大气磅礴的唐代七夕诗,本文按时代分为四个时期做主题、题材、内容和视角方面的美学探析。

到了宋代,词更为精致婉转,诗歌尚理,词体新变、不断变换视角、开拓意境,从而推陈出新,汇成宋代七夕文学独特的景观。

比如宋初至北宋中叶:七夕诗词在主题和体裁方面的因革;北宋后期至南宋开禧年间:七夕诗词的重要转变;南宋后期:七夕诗词更多地关注个体感受与社会现实等等,通过借用唐诗宋词探讨七夕词的审美价值和创新让我们看到古人爱情观、理性的审美思考和对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从而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寄托。

牛郎和织女是美好爱情的象征和寄托。

牛郎织女真的能相会吗?那么对于七夕,到底是商家节日的炒作或是提醒幸福。

在民间文学艺术中,文章进一步论述了七夕节的民俗文化功能,
简单的从仪式和空间的角度探索红火的七夕后面的悲剧美学和人们“乌托邦”精神的寄托。

旨在倡导人们要重视民俗传统节日。

同时,也要适可而止,过犹不及,以免从提醒幸福过度到商家的炒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