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的故事
关于卧薪尝胆的故事

关于卧薪尝胆的故事
【成语】:卧薪尝胆
【拼音】:w o x i n ch a ng d an
【解释】:薪:柴草。
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
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
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 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
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
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不过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
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
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
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
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
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
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卧薪尝胆的故事百度百科

卧薪尝胆的故事百度百科卧薪尝胆,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故事之一。
这个故事讲述了齐国大将军景公平(Jing-Gongping)为报父仇的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
据《史记》记载,齐景公平在位于今山东省临淄市的薛城训练齐军时,曾经得罪了太公望的儿子,这就引起了太公望的愤怒。
于是太公望就向晋国求援,并最终成为了晋国的大将军,率领晋军进攻齐国,以报仇雪恨。
在这场齐晋之战中,齐国败北,景公平和他的齐军为此丧失了很多财富和领土,景公平的父亲也死于战争。
景公平深受父仇之苦,他决心求取复仇。
但他明白,齐军实力远远不及晋军。
因此,他计划通过泰山修行,苦练韧性,重新规划、加强齐国军队。
这个计划不仅是为了报父仇,也是为了保家卫国。
于是,他在几年之间放弃了一切享受,甚至选择居住在山洞里,寝食于卧下的薪柴上。
卧薪尝胆的传说,开始于景公平放弃官职后移居泰山,在那里经过一番艰苦练兵后,他回到齐国,开始推行改革,将齐国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在此期间,他忍受饥饿和生病的痛苦,持续不断地进行韧性练习。
他克服了每一次休息的冲动,坚持不懈地训练齐军,并通过千锤百炼,让齐军更具攻击性和堡垒性。
在晋国准备再次进攻齐国时,景公平领导的齐军情势练达、经验丰富,成功地将晋军击溃,为齐国赢得胜利。
他以饱受丧父之痛所折磨的坚定意志,让敌人惊恐、战士鼓舞。
在《史记》中,这段故事真实地记录了卧薪尝胆。
这个故事更多地讲述了景公平的无私和高尚品格,他在敌国的压迫中,依然坚守内心和灵魂。
同时,也表现出韧性、毅力和无畏精神的力量,他的行为极大地启发了后来的人们。
卧薪尝胆的故事经历了数百年,他的意义对社会的影响深远。
这个古老的传说在今天仍然是一个关爱、无私、奉献精神的良好例证。
从古代到现代,卧薪尝胆的故事被广泛传扬,被用来形容那些出色的人,他们不被困难所击倒,在毅力、恒心和坚韧精神上坚定不移。
这个故事教会了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克服困难,实现即将到来的胜利。
卧薪尝胆的故事和全文

卧薪尝胆的故事和全文公元前490年,勾践又回到了越国,回到了他的故乡。
勾践立在船头,隔江而望,山川重秀,天地再清,乃叹道:“我以为从此永别万民,身死异乡,谁料还有今日!”胸中一口闷气尽出,高喊三声:“我又回来啦!”于是,放声大哭。
“报仇!我要报仇。
”勾践对范蠡说。
三年共同养马,三年同室而居,勾践对范蠡有一种特别的亲近和信任,也有着一种特别的依赖。
“不愉快的事已经过去了,就不要再想了,大王,我们现在虽然已经回来了,但又还能咋的?也只能继续装孙子,一直的装下去。
”范蠡劝他。
“不!我要报仇!你告诉我!你快告诉我,怎样才能复仇?”范蠡想了想,说:“大王若真有决心复仇,那也简单,就照伍子胥说的办。
”“伍子胥说什么了?”勾践很惊讶。
“伍子胥曾经说过,我们越国只要用十年生养,再用十年练兵,不过二十年,就可以灭掉吴国。
”“二十年?这么长啊!”“不长,也或许要四十年,八十年,二十年真的已经很短了。
”“好吧,我都听你的,你说,我们现在该怎么做?”勾践急切地问道。
范蠡思索了片刻,回答说:“我在吴国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都城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大王你看,吴国为什么可以攻灭楚国?因为他们是从有了阖闾大城之后开始兴旺起来的,为什么我们和吴国人打仗一败涂地?因为我们没有坚固的都城。
”“好,修建都城的事,就交给你啦!由你负责操办一切。
”于是,范蠡成为越国新都城的总设计师,他把原先的都城从诸暨搬到了会稽。
会稽这个地方,一是山川险固,易守难攻,二是越王兵败于此,被困受辱,比较有纪念意义;三是以期可以获得祖先大禹亡灵的庇佑。
新都城分内外两城。
内城周长一千一百二十二步,一圆三方。
外城故意不筑西北角,象征着臣服于吴国,并故意扬言说,这是为了畅通向吴国进贡的道路,也好让吴国的军队随时可以很方便的出入。
新都完工之后,越王勾践不设豪华的宫室,他住着和老百姓们一样的房子。
勾践为了不忘记复仇的使命,开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苦身劳心,夜以继日。
“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渍之以水”,眼睛累了,就用苦菜刺激自己的双眼,不让自己休息早了;脚冷了,就再用冷水泡脚,让自己保持清醒。
卧薪尝胆寓言故事

凉拌鱼腥草苗
用料:
主料:鱼腥草苗250 克。
调料:精盐、味精、花椒粉、辣椒油、白糖。
做法:1、将鱼腥草苗去杂洗净,切成段,再用盐水泡几分钟
2、放味精、精盐、花椒粉、辣椒油、白糖,拌匀即可上桌。
按:鱼腥草苗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做成凉拌菜对上呼吸道感染、肺脓疡、尿路炎症、乳腺炎、蜂窝组织炎、中耳炎、肠炎等有一定疗效。鱼腥草苗性寒不宜多食。
卧薪尝胆寓言故事读后感
我在《史记》上看到了一个历史故事,叫《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里面说,越国和吴国都是一个小国。在一次战斗中,越国打了败仗,勾践夫妇就要当吴国的奴仆,吴王答应了。干了三年,回到自已的国家后,越王每天下地干活,晚上发愤学习,每天坚持尝一尝苦胆,不断告诫自己,建立自己的国家。最后勾践反败为胜,出奇兵灭掉了吴国。
鱼腥草苗炒鸡蛋
用料:
主料:鲜鱼腥草苗150克,鸡蛋4只。
调料:精盐、味精、葱花、素油。
做法:
1、将鱼腥草苗去杂洗净切小段,鸡蛋磕入碗内搅匀。
2、锅内油烧热,投入葱花煸香,放人鱼腥草苗煸炒几下,倒入鸡蛋一起煸炒至成块。
3、加入适量水和盐,炒至鸡蛋熟而入味,点入味精推匀即成。
《卧薪尝胆》这个历史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胜利是一时的成功,而不是永远的成功。如果你想一直取得胜利,必须努力,让自己每次都可以胜利,而且是一件让人考验意志的事情!
越王回国后,决心洗刷自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坚硬的木柴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为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教训。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到民间视察民情,替百姓解决问题,让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加强军队的训练。
卧薪尝胆的故事及意思

卧薪尝胆的故事及意思
卧薪尝胆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楚国将军范睢的故事。
范睢曾经在楚国
败给了秦国,被俘虏后,秦国的国君秦穆公问他有什么打败秦国的方法。
范睢回答:“请陛下赐我三年时间,三年后再来问答。
”秦穆公答应了他
的要求,让他回到楚国。
范睢回到楚国后,开始倾尽全力进行军事改革和士兵训练,让军队重
新振作起来。
三年后,秦穆公再次问他有什么打败秦国的方法。
范睢回答:“卧薪尝胆。
”秦穆公不明白这个意思,范睢解释说:“卧薪者,言其志
如火也;尝胆者,言其忍如铁也。
贵在志、贵在忍,此两者为一体,不可
分也。
”
后来,楚国的军队按照范睢的计划打败了秦国,范睢也成为了楚国的
名将。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要表达一个人只有志和忍都要达到非常高的境界,
才能取得成功。
卧薪者,是指杀了一只鸟将其薪卧在地上,以火点燃其尾,等到鸟惊飞时,翅膀断掉,鸟痛苦而死,而从中引申出来的就是像火一样
的激烈志向。
尝胆者,则是指吃熟了的动物的胆汁,引申出来就是忍耐和
毅力。
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成功不仅仅要有智谋,还要有坚定的意志和
不屈的毅力。
卧薪尝胆的故事

春秋时期,念越国和吴国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越国战败,越国国王勾践被吴王差夫俘虏。
吴国的大臣们主张杀掉勾践,以绝后患。
可是吴王夫差不同意,他觉得杀死降臣是不仁的,于是把他囚在石头房子中。
并越王勾践一心想回到越国,将来报仇雪恨,所以他尽量装作非常驯服的样子,整天干着喂马、扫马粪的杂役,脸上也一点儿不流露怨恨的样子。
夫差见勾践恭顺,不再防患勾践,不久就放勾践回越国去了。
勾践回越国以后,决心复国雪耻,誓与吴国决一死战。
为了念念不忘在吴国当囚徒的辱身之恨,他躺在柴草上睡觉,冬天抱冰,夏天烤火,还找来一只苦胆悬在门上,进门、出门时都要尝一口胆汁的苦味,激励、鞭策自己不忘国耻。
他还帮助百姓、官兵的拥护和爱戴。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和精心治理,越国终于强盛起来。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发兵攻打吴国,终于把吴国打败,吴国夫差战败自杀。
卧薪尝胆的故事

卧薪尝胆的故事卧薪尝胆的故事卧薪尝胆的故事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
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
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
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
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
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
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
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
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
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
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本文来源于查字典语文网,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更多内容请点击: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文、卧薪尝胆课文、知识拓展。
中国历史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

中国历史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 “卧薪尝胆”是⼀个千年传颂的中国历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越是在艰苦的条件下越能磨练⼈的意志⼒,下⾯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下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吧! 卧薪尝胆故事原⽂ 权⽩孟德⾜下:辱书开⽰祸福,使之内杀⼦布,外擒刘备以⾃效。
书辞勤款,若出⾄诚,虽三尺童⼦,亦晓然知利害所在矣。
然仆怀固陋,敢略布。
昔⽥横,齐之遗虏,汉⾼祖释郦⽣之憾,遣使海岛,谓横来⼤者王,⼩者侯,犹能以⼑⾃刭,不肯以⾝辱于刘⽒。
韩信以全齐之地,束⼿于汉,⽽不能死于牖下。
⾃古同功⼀体之⼈,英雄豪杰之⼠,世乱则藉以剪伐,承平则理必猜疑,与其受韩信之诛,岂若死⽥横之节也哉! 仆先将军破虏,遭汉陵夷,董卓僭乱,焚烧宗庙,发掘陵寝,故依袁术以举义师,所指城⾢响应,天下思得董卓⽽⾷之不厌。
不幸此志未遂,⽽⽆禄早世。
先兄伯符嗣命,驰驱锋镝,周旋江汉,岂有他哉?上以雪天⼦之耻,下以毕先将军之志⽿。
不意袁术亦僭位号,污辱义师,⼜闻诸君各盗名字,伯符提偏师,进⽆所归,退⽆所守,故资江东为之业⽿,不幸有荆轲、舞阳之变。
不以权不肖,使统部曲,以卒先⾂之志。
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之逾迈,⽽叹功名之不⽴,上负先⾂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之明。
且权先世以德显于吴,权若效诸君有⾮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 汉⾃桓、灵以来,上失其道,政出多门,宦官之乱才息,董卓之祸复兴,傕、汜未诛,袁、刘割据,天下所恃,惟权与公及刘备三⼈⽿。
⽐闻卓已鲸鲵,天⼦反正,仆意公当扫除余孽,同奖王室,上助天⼦,与宗庙社稷之灵,退守藩国,⽆失春秋朝觐之节。
⽽⾜下乃有欺孤之志,威挟天⼦,以令天下,妄引历数,阴构符命,昔笑王莽之愚,今窃叹⾜下蹈覆车也。
仆与公有婚姻之旧,加之同好相求,然⾃闻求九锡,纳椒房,不唯同志失望,天下甚籍籍也。
刘备之兵虽少,然仆观其为⼈,雄才⼤略,宽⽽有容,拙于攻取,巧于驭⼈,有汉⾼祖之余风,辅以孔明,未可量也,且以忠义不替曩昔,仆以为今海内所望,惟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卧薪尝胆
解释:
薪:柴草。
形容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故事:
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每天睡在柴草上,临睡前,用舌头舔舔鹿胆的苦味,以此来提醒自己过往苦日子,要发奋图强,报仇复国。
原来吴王夫差发兵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被捉来吴国当了马夫,日夜侍候马匹。
对于一个君王来说,这实在是非常难堪的。
但是勾践暗下决心,一定要恢复自己的国家,所以他没有露出丝毫的抗拒神态,老老实实养马。
勾践还装出对夫差忠心耿耿的样子。
用心替他驾驭马车,态度谦卑。
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就放他回国。
勾践回国后,决心要使越国富强起来。
他亲自参加耕种,和百姓同甘共苦,他怕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就卧薪尝胆,还常自问:你忘了在吴国的耻辱吗?
勾践又给吴王送去美女西施。
吴王夫差就更加只顾吃喝玩乐,无心国政,弄得国家日渐衰弱。
经过二十年的充分准备,勾践看时机已经成熟,就在吴国没有防备的情况下,领兵把吴国打得大败。
夫差感到很羞愧,举剑自刎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