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多中心、组团式” 山水城市空间格局的规划实践
山地大都市滨水区城市设计探索-以重庆渝中半岛城市设计为例

山地大都市滨水区城市设计探索——以重庆渝中半岛城市设计为例一 、项目背景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整个国土面积的2/3以上,山地城镇约占全国城镇总数的一半。
重庆就是位于我国中部腹地最大的山地城市。
重庆都市区位于辖区西部嘉陵江与长江汇合处,城市依山傍水,是我国著名的“山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都市区地处川东平行岭谷地区,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贯穿全境,两江环绕,山水相间,道路依山就势,自由伸展,建筑依山傍水,高低错落。
受山体和水系的影响和制约,城市发展呈多中心、组团式布局结构,城市总体形象呈现出鲜明的“山、水、城”交融一体、大气而磅礴的立体城市特色。
将高层建筑分类,产生两个制高点至2020年的建设面积安排,以自然的地理条件为准在新世纪,重庆都市区总体规划提出了将重庆建设成为:“一个世界知名,富有山城江城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充满吸引力和竞争力,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活力之都、魅力之城。
”的战略目标。
到2020年,都市区总人口将发展到9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80万,规划城镇建设总用地820平方公里。
重庆因水而兴,因商而盛,两江滨江地区是新时期重庆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区域,特别是两江汇合口的“金三角”地区将建成面向西部地区和重庆市域的城市中心,同时也将成为重庆山城、江城风貌的重要展示区。
为了塑造重庆城市中心的未来形象,重庆市先后完成了渝中半岛城市设计、江北城城市设计、南岸滨江地带城市设计。
渝中半岛位于长江与嘉陵江的汇合处。
三面环水,一面通陆。
规划范围面积为9.47平方公里,岸线长约14.3公里。
用计算机绘制出来的城市夜景渝中半岛是重庆“山城”、“江城”风貌的典型代表,同时渝中半岛又是重庆城市发祥地和城市商贸和金融中心,但是随着近十年来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建筑物遮山挡水现象频繁出现。
传统城市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城市中自然山水与城市的和谐关系受到损伤,城市的很多特色和个性正在逐步丧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护和塑造重庆独特的城市形象,“显山露水”,体现“山城”、“江城”的个性,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已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武汉与重庆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的比较与分析

武汉与重庆总体规划的比较及分析一、城市简介1. 武汉武汉是湖北省省会,简称汉,由武昌、汉口、汉阳合并组成,地处中国腹地中心,江汉平原东部。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在此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立三镇地理特征,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全境水域面积2217.6 平方公里,占地四分之一,构成了武汉滨江滨湖水域生态环境。
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武汉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是全国重要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是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国家地理中心,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
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是中国铁路大型中转站及内河重要港口。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数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城市第三,在校大学生130 万人。
水域:武汉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特大城市之一,水域面积占全市市区面积的1/4 ,构成了武汉气势恢宏、极具特色的滨江、滨湖水生态环境。
气候:武汉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高温、降水集中,冬季稍凉湿润等特点。
交通:武汉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公路、铁路网辐射全国,也是中国最繁忙的国际空港之一。
教育:武汉是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五大城市之一,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
经济:2013年,武汉GDP超过9000亿元,以9051.27亿元“收官”,在全国15 个副省级城市中再次稳居第四位。
旅游:武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市内遍布有名胜古迹339 处,革命纪念地103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5A级旅游景区2家,4A级景区16家。
文化:武汉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
泱泱大武汉,处两江四岸,三镇鼎立,“九省通衢”,物华天宝;为盘龙之城、黄鹤之乡、明清重镇、首义圣地;载录着大禹治水、屈子行吟、伯牙鼓琴、李白放歌的佳话;上演了北伐战争、“二七罢工” 、“八七会议”、“浴血”抗日的史诗。
武汉文化之大气、之厚重,历来为世人瞩目。
2.重庆重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简称“渝”,别称山城,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北连陕西。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工作大事记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工作大事记2007年09月28日14:16:23 来源:重庆市规划局2003年12月12日,在市委办公厅二楼二会议室,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规委会主任黄镇东主持召开重庆市第二届规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了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意见。
会议认为,重庆直辖以来,各方面取得了巨大发展,本着与时俱进的思想,适时调整原批准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十分必要,应抓紧时间做好修编工作,并在规划编制中坚持"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的定位和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保持山城、江城特色,完善组团内部功能的两大原则。
修编新版《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构想第一次被提了出来。
2004年1月8日,重庆市规划局向建设部递交申请--"关于开展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请示"。
请示提出,《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自199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格局进一步得到强化,山水园林城市轮廊初步显现,城市功能逐步完善,一批重要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直辖市形象大幅度得到提升。
但是,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背景情况发生的显著变化,已批总规对我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义出现了一定的局限性。
为适应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切实指导我市的各项建设,城市总体规划应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协调,适时、相应地进行修编。
请示得到建设部原则同意,《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进入修编准备阶段。
2004年1月30日,本轮总规修编工作的综合协调机构总体规划修编办公室正式成立。
修编办公室负责总规修编的各项组织工作,统筹协调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中相关事宜。
市规划局局长蒋勇同志担任修编办主任,工作人员从市规划局局机关各处室及规划设计院抽调。
2004年2月2日,总规修编办公室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总规修编项目准备书及重点专题方向。
重庆市中心城区组团隔离带实施及利用规划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日益重要,组团隔离带作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和作用不容忽视。
重庆市中心城区组团隔离带作为“多中心,组团式”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于保持主城区“组团式”城市形态结构,而且对于保持主城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然而近年来,重庆城市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组团间隔离绿地不断被蚕食,城市连片增长趋势明显,“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形态格局正日益弱化;另一方面中心城区缙云山、歌乐山、南山、铁山坪等几大城市肺叶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城市生态安全日益受到威胁。
本文以《重庆市中心城区组团隔离带实施与利用规划》为例,探讨组团隔离带更具有落地性和实施性的组团隔离带实施与利用规划策略,以达到保护中心城区山水资源,控制中心城区城市空间无序蔓延的目的。
1组团隔离带起源及规划概述组团隔离带的说法最初来源于“绿化隔离带”,19世纪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在城市周围建立起永久性绿地,供农业生产使用,并防止城市的蔓延。
根据此理论在1935年大伦敦规划时,环绕伦敦城建设了一条宽5英里的绿带(见图1),把现有的城市地区圈住,不让其向外发展,而把多余的人口和就业岗位疏散到周围的“卫星城镇”中去,“卫星城”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一般以农业和绿带隔离,便形成了最初的“组团隔离带”。
至此之后世界上的一些大城市,如巴黎、东京、华盛顿、莫斯科等,以及国内的北京、成都、上海、武汉等城市,根据自身的自然环境条件、城市布局结构与城市历史文化特点,规划与发展了各种类型的城收稿日期:2021-08-03作者简介:李艳(1980—),女,河南许昌人,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和城乡规划设计。
E-mail :***************。
李艳,应鹏,肖伟.重庆市中心城区组团隔离带实施及利用规划[J ].南方农业,2021,15(31):170-175.重庆市中心城区组团隔离带实施及利用规划李艳,应鹏,肖伟(重庆市风景园林规划研究院,重庆400030)摘要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日益重要,组团隔离带作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和作用不容忽视。
重庆城市区域规划调整方案

重庆城市区域规划调整方案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重庆市的城市区域规划亟需进行调整。
本方案旨在优化城市规划布局,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品质,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一、城市区域功能布局调整1.1 建设多功能城市以核心城市为主,构建一系列功能区域,如商务中心、文化创意区、科技创新园区等,通过优化功能布局,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
1.2 强化发展节点在核心城市周边建设若干个区域发展节点,以促进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通过加强交通连接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人才和资金投入,推动区域产业发展。
1.3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合理调整城市的空间布局,加强城市的内部联系和外部对接。
通过加强公共交通、提升道路网络等措施,打破城市空间的孤立性,形成有机的城市群。
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2.1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对城市周边山水林田湖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区和生态补偿机制。
加大对水源地、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工作,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
2.2 推动绿色城市建设加强城市绿化,推动建设园林式城市。
通过增加绿地面积、改善景观质量等手段,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品质,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2.3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加大对空气、水质等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推动工业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
加强环境监测与预警,提高环境监管效能,为人们提供更加清洁的生活环境。
三、交通网络优化与建设3.1 完善城市道路网络加强城市道路的规划和建设,提升道路网络的密度和容量。
优化路网布局,缓解交通拥堵,提高交通运行效率,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条件。
3.2 推进公共交通发展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和支持,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推广绿色交通工具,优化公共交通线路,增加公交站点,并加强与地铁、轨道交通等交通方式的衔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交通网络。
3.3 强化交通规划与管理加强交通规划与管理工作,推动交通一体化发展。
实行智能交通系统,提高交通信息化水平,加强交通管理和调度能力,减少交通事故和拥堵现象。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以《重庆都市区总体城市设计研究》为例

片 区 十二 个组 团
区
,
嘉陵江 以北 为北 部片 区
,
展 演变过 程 为对 象
探 讨 了 重 庆 市 都市 风
,
市 的发 展 提 出 了 进 行 新
编 的要 求
。
一
轮 总 体 规 划修
,
包括大石坝等三 个组 团 ; 长江 以南为南部片
控制城市的总体风貌、主要节点、开放空间等要素 动作 用。
20 年 0 8 第5 期第2 卷2 4 3
维普资讯
清末
40
年代 后 期
90
年代 后 期 图 2 重 庆 都 市 区 空 间结 构 布 局
图 1 重 庆城 市 空 间 的历 史发 展 演 变
1 总体城市设 计研 究 问题 的提 出
随 着重 庆 市城 市建 设 的不 断推进 城
相互 关系也 有 了很大 的改变
,
。
在 1 9 9 6 年的
横 两 个角度对都市 区 城市 空 间进 行 了 深入
分析
。
城 市总 体 规 划方案 中 城市 被 划分为 三 个
,
在 时间上
, ma r me im , n colv l, o g igmer p l nae o r h n i ra e inrs a c rm co, du a dmir es Ch n qn t oi rac mpe e sv u b nd sg e e rh e o t a e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是城市规划领域内一项新兴 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加强总体城市设 的课题。作为紧扣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一环,总体 计研究对于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人居环境品质、 城市设计研究是开展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之前对整个 强化城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优化投资环境、增强 规划区空间结构及物质形态的先期分析与控制方法 城市凝聚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的论证。因此,总体城市设计的研究内容必须着眼 重庆以其独特的山地大都市和立体城市风貌闻
重庆主城区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的实践

测结果 如图 2 所示。
2 ] 盖春 英 , 裴玉龙. 公路建设 项 目可行性研 究 中的 交通量预 测 1 ) 发生 吸引量 预测。根据 以上 预测模 型 , 交通 发生 吸引量 预 [ 方法 [ J ] . 交通 工程运输 学报 , 2 0 0 2 ( 7 ) : 6 4 — 6 6 .
城市交通规戈 0 乃至城市规划提供 工程依 据 。
参 考 文献 :
图2 2 0 2 8年 机动车出行发生量分布图
图3 2 0 2 " / 年 机动车 出行期望线图
[ 1 ] 杨
明, 曲大义 , 王
炜, 等. 城 市土地利 用与交通 需求相 关
关 系模型研 究[ J ] . 公路 交通科技 , 2 0 0 2 ( 3 ) : 9 6 - 9 8 .
年 份/ 年
I
l 某道路
。 2 0 1 3
l 9 2 0
2 0 1 8
1 4 0 1
2 0 2 3 1 2 0 2 8
1 8 9 7 l 2 4 2 1
分成 6 个 交通 大区 , 7 3个交通小 区 , 交通需求 预测基年 为 2 0 1 3年 ,
特征年为 2 0 1 8 年, 2 0 2 3年 , 2 0 2 8年 。
5 结语 本文对用于新城 区 的基 于土地 利用 的交 通需求 预 测模 型 及
方 法进 行 了初步 的探讨 , 提 出了基 于土地利 用的交 通发生 吸 引预 测模型以及基 于重力模 型的交通分 布预测方 法 , 将 本文 的方法 应 用于实践 中, 有力地支持 了交通 规划和设计 的进 行 。但模 型 中各 类城市用地对交通 吸引的影响权重值 目前 善无明 确标准 , 需 结合 各地 区的实 际情况进 行调 整 , 这有 待我 们进 一步 研究 , 为 今 后 的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新闻版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一、什么是城市总体规划(一)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二)城市总体规划如何制定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在报请审批之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根据实际需要,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三)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和范围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
总体规划中包含近期建设规划,对城市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安排,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五年。
城市规划区范围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四)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二、重庆历次城市总体规划概况(一)陪都十年计划重庆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在1946年4月,完成了现代重庆的第一个城市规划---《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发展卫星城镇的设想,在渝中半岛以外规划了弹子石、沙坪坝、铜元局等12个卫星市,香国寺、杨家坪、新桥等18个卫星镇和五里店、歇台子、九龙坡等12个预备卫星市镇。
(二)重庆城市初步规划重庆于1960年编制完成了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城市初步规划》。
城市用地继续“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强调将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分散,规划了市中区、大杨区、大渡口区、沙磁区、中梁山区、江北工业区、弹子石工业区、南坪工业区、李家沱—道角工业区等9个片区,在外围规划了北碚、歇马、西彭和南桐4个卫星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多中心、组团式” 山水城市空间格局的规划实践摘要:本文以《重庆市主城区组团隔离带规划》为例,揭示该规划所提出的保护重庆“多中心、组团式” 山水城市空间格局的规划策略和对非建设用地的保护思路。
关键词:组团隔离带城市空间格局保护1 规划背景重庆主城区具有典型的山水城市空间格局特征,城市发展多年来一直沿袭“多中心、组团式”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使主城区既能够保持特大城市的集聚效益,又有利于形成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由于近年来重庆城市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组团间隔离绿地不断被蚕食,城市连片增长趋势明显,“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形态格局正日益弱化,有呈“摊大饼”状发展的态势;另一方面主城区山水资源不断受到破坏,缙云山、歌乐山、南山、铁山坪等几大城市肺叶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环境污染未得到有效遏制,城市安全日益受威胁。
这些困扰重庆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问题,使我们急需编制一套科学的、富有前瞻性的、系统的、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来指导管理和建设实践。
通过开展《重庆市主城区组团隔离带规划》的编制工作,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状况,将关注的目光从城市建成区转向农村地区,认真思考在城市快速发展阶段,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问题、城市规划管理问题,如农村地区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与建设、耕地的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森林资源、水资源的保护等等,改变以往城市规划“重城市、轻乡村”、“重建设、轻保护”等状况,探索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思路,真正体现城市规划的控制与引导作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2 组团隔离带的内涵广义上讲,凡是总规确定的主城区内各组团之间的用地,都具有阻止组团蔓延发展的功能,这些用地都是组团隔离带。
从这个意义上讲,2007版总规确定的主城区范围内除城市建设用地以外的其它所有类型用地,都是组团隔离带。
它具有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维护城市生态安全、防灾减灾、休闲旅游、农村聚居、基础设施承载等六大功能。
然而,从进行立法保护的角度看,广义上的组团隔离带面积多达1470km2,涉及面异常广泛,情况非常复杂,不利于对其进行有效的空间管制和立法保护,因此,本次规划结合重庆及相关城市的规划建设实践,按照市人大提出的“切实有利于立法保护,要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将重点放在了急需在本次规划中予以明确范围,且需要进行严格立法保护的组团隔离带上。
基于此,本次规划将组团隔离带范围缩小,并将其内涵限定为:为了维护城市良好生态环境、阻止组团建设用地无序蔓延,而在组团间设立的需要进行立法保护的隔离用地。
3 组团隔离带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体来看,经过多方努力,目前重庆市主城区组团隔离带仍保持了较完好的格局,但随着城市空间的急剧扩张,城市生态安全格局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主要体现为如下几点:一是部分组团隔离带用地受到侵蚀。
一方面,两山之间组团特征逐步减弱,部分组团已发生粘连发展的现象。
另一方面,1998版总规确定的“南北浅围”绿色屏障已被突破,“东西屏障”的铜锣山、中梁山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
此外,原规划的外围组团地区的组团隔离带进入大量的城市建设项目,占用了较多的1998版总规确定的隔离带用地。
二是生态功能弱化。
一方面,组团隔离带被挤占,导致组团隔离系统的结构受到破坏,导致其生态功能被削弱。
三是农村地区建设相对滞后。
受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多形成散户的农民宅地,不利于土地的集约使用,也增大了城乡用地之间的矛盾。
据统计,目前重庆都市区农村人均综合建设用地面积约160m2,是城市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的近2倍。
4 规划简介1)规划期限范围组团隔离带是维护主城区生态安全格局和“多中心、组团式”布局形态,避免组团粘连的重要生态基底和生态基础设施,属于应被永久保护的地域,因此本规划不设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重点是划定主城区各组团、功能区之间的组团隔离带用地,并提出相应规划管制措施。
因此,规划确定本次规划范围为主城区,面积约2737km2。
2)组团隔离带的用地类型组团隔离带的用地类型除了部分生态绿地之外,还包括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市政设施用地及特殊用地等城市建设用地。
3)组团隔离带的划定原则在具体划定组团隔离带范时,按照市人大提出的“切实有利于立法保护,要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规划将重点放在了的确需要在本次规划中予以明确范围,且需要进行严格立法保护的组团隔离带上。
从重庆的具体情况看,有如下几种情况:4)两江和四山等具有组团隔离功能地区对长江和嘉陵江而言,并不需要通过本次规划来进行立法保护,因此本次规划仅将两江作为非城市建设用地来控制;对几条山脉组团隔离带的划定,也并非简单将整个山脉作为组团隔离带。
本次规划结合正在开展的“三山清理”工作,在对山体的植被、水文、地形、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梳理,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相关规划的控制线作为分析因子,采取多因子叠加分析,划定了山体的禁建区、控建区。
在此基础上,以能够有效控制城市向山上蔓延发展为目的,将其中的景观生态敏感区作为组团隔离带,即由规划城市建成区的外边线与山脊线围合的区域,该区域为城市重要的景观地带,应采取非常严格的保护办法。
至于山体的其它地区则通过三山管制规划进行管制,因此这些区域未划入组团隔离带,而是作为非城市建设用进行控制。
5)东部片区和西部片区谷地地带组团隔离带由于这两个地区东西两个方向的发展受山脉限制,在南北方向上具有强烈的蔓延发展的倾向,因此,该区域组团隔离带的划定以能够有效控制城市南北向蔓延发展为目的。
如果隔离带过宽,其建设费用将会太高,也不利于立法;如果过窄,就起不到隔离的作用。
在是参照了国内城市的一些经验后,规划参照了成都等城市的经验,将其宽度确定为1000m。
6)中梁山与铜锣山之间旧城区的组团隔离带由于该区域多为现状建成区,人口稠密,建筑密度较大,市主城区内控规已覆盖的区域。
在现行条件下,不可能大面积的拆房建绿,本次规划原则上是根据现状建设和控规情况,在组团之间划定和控制能够用于组团隔离带建设的用地。
5 技术路线1)开展专题研究组团隔离带用地规划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前瞻性的研究作为规划的基础性支撑。
本规划在实事求是分析重庆主城区组团隔离带用地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开展重庆主城区农村居民点发展规划、重庆主城区组团隔离带用地规划技术标准专题研究,通过研究进一步夯实规划的理论基础,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2)整合相关研究与规划成果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和规划管理的需要,重庆市域和主城区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规划工作,开展了《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相关专题研究,完成了《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重庆市主城区综合交通规划》、《重庆市主城区山水园林城市规划》以及旅游、文物、水利、环境等方面的专项规划,同时结合城市新拓展区的发展编制了一系列概念规划。
本次规划将结合上述规划,并整合已编制完成的主城范围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时与正在开展的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3)借鉴相关城市成功经验城市非建设空间的划定对于主城区资源保护和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以香港、新加坡为代表的山地城市和滨水城市,在土地匮乏的条件下,面临人口与经济的高速增长,走出了一条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发展需求的“集中紧凑、相对松散”的空间发展模式,划分城市发展空间与非建设空间,在依靠大运量公共交通引导人口流动,高密度建设新市镇的同时,也划定郊野公园、水源保护区等进行永久保护。
4)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的刚性和弹性并重是规划可操作性的基本条件。
对于生态敏感区和历史文化保护区等需要受到保护的区域,以及国家有关规范规定的强制性内容,必须在规划中予以明确,做到定空间、定规模、定发展时序;对于受社会经济发展中不确定因素影响可能变化的规划内容,则以指导性原则予以提出,增强规划的适应性。
5)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目的是合理安排资源,提供公共产品,服务于公众。
本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听取和吸纳政府、各行政主管部门、社会组织、专家、广大市民的意见,充分体现规划的利益协调作用。
尤其是在规划编制的初步方案及评审阶段,积极加强与市园林局、国土房屋管理局、林业局、农业局及环保局等部门的沟通和协作。
6 规划特色1)加强规划整合与部门协作,提升规划的可操作性首先,在规划编制前期,项目组对相关规划研究成果进行了整合,并到国内相关城市进行调研,借鉴它们的先进经验。
其次,加强了规划的部门协作,广泛听取、吸纳了主城各区、市级各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
另外,规划还注意与当前工作实际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山(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清理”工作相结合,并对涉及到的各类规划进行了清理。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理论成果,确保规划科学性规划基于维护都市区生态底线的目的,从大尺度考虑组团隔离带的划定与管制,在规划编制工作中大量运用了GIS、RS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成果,对都市区自然条件进行科学分析,对都市区的山水环境进行了系统梳理;规划在微观层面借助卫星影象资料进行了组团隔离带地区的现状硬化率解译,摸清了现状家底。
3)突出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明确空间管制要求本次规划是对新总规的落实,其核心就是针对组团隔离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空间管制要求。
规划运用“生态优先”的规划思路和反规划方法,划定需要严格保护的空间和资源,明确空间管制要求,体现了规划对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的指导作用。
7 规划创新1)填补重庆市相关规划的空白本规划是重庆市第一部关于组团隔离带建设管理的专项规划,填补了我市在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方面的空白,能够有效指导主城区组团隔离带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为政府及相关部门依法行政、制定政策等提供依据。
2)明确了都市区非城市建设用地布局规划根据都市区宏观山水格局特征和生态环境特点,依据主城区“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的主城格局形态,规划构建了“两江、四山、五区”的非城市建设用地布局系统,为组团隔离带的划定提供科学依据。
两江为长江和嘉陵江,包括长江、嘉陵江的水面、江心洲及周边滩涂湿地(20年洪水水位线以下),是都市区内部的重要水域生态廊道,城市生产生活最重要的水源。
四山为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和明月山,是主城区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和山脊廊道。
五区为主城区内具有重要生态调节功能的生态控制片区。
3)体现了立法保护的规划理念从广义上讲,凡是总规确定的主城区内各组团之间的用地,都具有阻止组团蔓延发展的功能,这些用地都是组团隔离带。
然而,从进行立法保护的角度看,如果范围过大,反而不利于对其进行立法保护,因此,本次规划结合重庆及相关城市的规划建设实践,将组团隔离带定义为:为了维护城市良好生态环境、阻止组团建设用地无序蔓延,而在组团间设立的需要进行立法保护的隔离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