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石油战略分析论文
三次中东战争与美国石油战略

三次中东战争与美国石油战略三次中东战争与美国石油战略从20世纪中东发现石油以来,美国对中东石油的关注程度不断加深,不同时期美国在中东的石油政策虽有差别,但是根本目的都是为美国谋求世界霸权服务。
本文主要从20世纪来中东地区爆发的3次战争中分析美国在其中的干预,与其石油战略。
关键字:石油、中东、美国一、中东及美国石油概况石油的地位:石油有黑色的血液一称,可见石油的重要性。
自19世纪后期石油工业诞生以来,石油就在不断地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
石油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世界经济的血液;对于国家而言,石油既是产油国致富的源泉,所谓富得流油的国家多是石油储量颇丰的国家;也是石油消费国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因素,还是关系国际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
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其对石油的储量和消费量。
石油的供需状况,不仅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是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政治、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
在很大程度上,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影响力,就建立在对能源尤其是石油的占有和使用的基础上。
中东石油概况:中东海湾地区地处欧、亚、非三洲的枢纽位置,控制着苏伊士运河、黑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三大国际水道,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
其原油资源非常丰富,被誉为世界油库。
据美国《油气杂志》2006年最新的数据显示,世界原油探明储量为1804.9亿吨。
其中,中东地区的原油探明储量为1012.7亿吨,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3。
在世界原油储量排名的前十中,中东国家占了五位,依次是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联酋。
因此中东地区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世界首要的石油供应地。
美国石油概况: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石油开采历史最长的石油大国,消费着世界1/4的石油产量,是人均石油消费量最大的国家。
美国的经济建立在大量消耗的石油物资上。
而美国长期奉行保存本国石油作为战略储量,廉价使用外国石油的政策;由于美国大量使用外国石油,其石油价格与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动保持基本一致。
中美间的石油战略博弈

中美间的石油战略博弈引言石油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能源基础。
中美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其在石油领域的竞争和合作备受关注。
本文将分析中美间石油战略博弈的背景、意义和影响,并探讨双方在石油领域的战略和合作方式。
1. 背景1.1 中美石油消费情况中美是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中美两国合计占全球石油消费量的近40%。
中国的石油消费量主要由进口石油供应,而美国则依靠国内产油和进口石油供应。
1.2 石油资源分布全球石油资源分布不均,中东地区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储量区,而中美两国的国内石油储量相对有限。
中东地区的主要石油出口国如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在全球石油市场占有重要地位。
2. 中美石油战略2.1 中美的能源安全能源安全是中美两国石油战略的核心目标之一。
由于石油资源分布不均,中美两国都面临着国内石油供应不足的风险。
因此,中美都采取了多样化的石油供应策略来确保自身的能源安全。
2.2 中美石油进口渠道中美两国通过多种渠道进口石油,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方式:•直接进口:中美从石油生产国直接进口石油,如中东地区的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
•通过中转国进口:中美利用一些中转国来进口石油,以减少直接与石油生产国的联系,从而降低政治风险。
2.3 中美在全球石油市场的竞争中美作为全球石油市场的两个重要参与者,其在全球石油市场的竞争备受关注。
双方都积极争取获取更多的石油资源,通过提供更有利的价格、合作项目等方式争夺进口石油资源。
3. 中美石油合作3.1 中美石油合作的意义中美石油合作不仅对双方的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全球石油市场的稳定和平衡起到积极作用。
中美石油合作还能够促进双方在能源技术研发、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
3.2 中美油气合作的案例中美在石油领域有多个合作项目,以下是其中一些典型案例:•中美页岩气合作:中美在页岩气开发和技术交流方面有广泛的合作。
中国企业积极参与美国的页岩气开发项目,并在技术研发和设备供应方面与美国企业开展合作。
中国石油战略分析

中国石油战略分析中国在近几十年中一直是世界石油市场上的重要玩家。
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国继续保持着对石油的高度依赖,这也表明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在中国的无可替代性地位。
本文将对中国石油战略进行分析,包括其重要性、目标、挑战和未来方向。
一、中国石油的重要性石油是燃料、化工原料的主要来源,尤其对于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其重要性更加凸显。
石油生产制造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能源战略上,石油亦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国家应对能源安全挑战的基础。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之一。
石油的消费在过去的两到三十年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并且为了满足自己对石油的需求,中国已开始寻找国内的石油资源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以确保对石油的稳定供应。
石油作为一种独立的商品,它的价格一直在波动,对于中国这个国家来说,这意味着在控制石油价格上必须保持警觉。
二、中国石油的目标中国石油的主要目标是保持自己的基本石油需求,同时提高国内对石油产品的自给率。
第二个目标是掌握自己的石油加工生产链条,并以石油加工产业为支撑,实现经济发展的多样化和高质量。
第三个目标是持续提高自己的在全球石油资源市场中的竞争力。
为实现长远经济发展,中国积极开发水下和陆上的石油资源,加强石油加工产业的转型升级,并加强与主要石油资源供需国的合作,开拓石油资源的多元化和多来源化。
另外,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中国还重视石油环保,鼓励开发石油替代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燃油标准。
三、中国石油的挑战除了市场竞争和石油价格波动之外,中国的石油工业还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中国正在尝试从过度依赖煤炭向更多类型的能源转型,这会给未来的石油需求带来不确定性。
其次,中国的石油工业还在处于转型期,由于人力、技术等原因,其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对于国内的石油企业来说,这是一大挑战。
再次,中国的国内石油资源有限,其依赖进口石油的程度将会越来越高。
中美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美形势与政策论文中美建交30多年来,双边贸易迅速发展,2010年中美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国。
中美贸易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全球产品内分工与贸易,作为当今国际分工中的新形式,产品内分工主导着中美产品内贸易。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中美形势与政策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美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一:中美关系的历史与现状分析摘要:中美关系是自我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之一。
60年来,中美关系跌宕起伏。
从敌对到和解再到战略合作,中美关系走过了许多的风风雨雨。
如今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美国则是全球头号发达国家,利益交汇是中美关系发展的根本动力。
而回顾历史,中美关系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展望未来,中美之间的竞争仍不可避免,但不会是两败俱伤的"零和"博弈,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如何处理好各个方面的矛盾,努力实现合作共赢才是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的发展之道。
关键词:中美关系历史与现状合作共赢正文:60年甲子一轮回,新中国成立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了。
而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则一直左右着新中国发展的前进方向。
选择这个视角来看待中美关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受这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的影响。
该电视剧讲述了北平解放前夕,国共两党的地下斗争,而美国则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篇论文,就从这段历史开始谈起吧。
日本投降后,中国内战爆发。
美国表面上派出马歇尔将军和国共双方代表组成协调小组,调停国共两党的矛盾。
由于国党走的是资本主义路线,且当时国民党是当时的合法政府,美国当局决定扶植蒋介石领导的政府。
但由于蒋介石专制独裁搞得民心涣散,而共产党选择了民主路线救中国,这其实与美国的基本理念相符合,所以美国也并没有全身心投入的帮助国民政府,仅仅是以经济上的援助为主。
国共内战时的美国颇有种置身事外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的想法。
可惜国民党的败军之势兵败如山倒,早已是扶不起的阿斗。
纵然有美国人的经济援助,也逃不脱败北的命运。
全球及中国石油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全球及中国石油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一、石油行业发展概述石油是指气态、液态和固态的烃类混合物,具有天然的产状。
石油又分为原油、天然气、天然气液及天然焦油等形式。
石油一词多用于说明油层渗透率、孔隙度及油藏品位。
而原油一词多用于国家统计的原油产量统计数字、评价原油理化性质及用于说明采收率、采出程度及采油速度。
石油作为矿产资源是指含水、含气的油,而原油作为一种工业产品,其中的水、气已从油中分离出来,是一种合格的工业产品。
二、全球石油行业发展现状全球石油资源总量丰富,勘探开发潜力较大。
截至2020年末,全球石油证实储量达17324亿桶,储量寿命为53.5年。
地质构造对盆地演化、油气藏形成条件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由于全球各地区地质构造情况不同,全球的石油资源分布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储量区域集中度较高。
全球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中东地区、中南美洲以及北美洲,2020年分别占比48.3%、18.7%和14%。
全球石油产量过去十年与需求量变动基本一致,市场基本处于均衡状态。
据统计,2020年,全球石油产量达308亿桶,较2019年减少22亿桶;全球石油消费量达301亿桶,较2019年减少29亿桶。
三、中国石油行业发展现状中国石油资源较为丰富,2016年以来中国石油储量保持稳定,2020年,中国石油剩余技术可采储量为36.2亿吨,同比增长1.7%。
中国石油消费需求远高于产量。
随着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石油企业不断加强高质量勘探和效益开发,积极释放优质产能,石油产量总体保持稳定,2020年中国石油产量达1.9亿吨。
需求缺口呈逐步扩大趋势,2020年中国石油表观消费量达7.4亿吨。
中国石油需求不断增加,且近年来加大开展石油储备,对外依存度逐渐增加,中国石油长期面临着资源约束和供需短缺的矛盾。
2020年,中国石油进口量达5.4亿吨,对外依存度提升至73.4%。
据自然资源部数据,2011至2020年,我国海洋石油产量由4452万吨波动增长至5164万吨,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1.66%。
中国应对石油危机的解决策略

中国应对石油危机的解决策略关于中国应对石油危机的解决策略一、引言随着国际市场的石油价格不断攀升,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石油危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必须采取持续性的战略举措,从而确保国民的能源供应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从应对石油危机的战略层面分析解决方案,并举例说明。
二、节能减排与新能源开发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开发被视为中国应对石油危机的最有效途径。
但在实现这一目标之前,需要确保大众对环保领域的认知及投入的加大。
天然气、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等新能源源源不断,其蕴藏潜力及使用成本也呈明显下降趋势。
政府可以在政策和法规方面设立一系列支持新能源开发的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绿色能源的研发与应用。
三、提高国内石油产能中国核心石油产业面临着供应瓶颈。
与此同时,随着石油工业的组织调整和重组,国内英才流失加剧,使得该产业短期内难以摆脱当前的低谷状态。
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支持石油产业进行制度和结构创新的政策,并提供财政和技术支持,全面激活潜在的资源,提高现有油田的采收率,增加新油田的发现和开发。
四、加强与海外资源国合作海外资源国是中国最重要的油气进口市场之一。
强都国际合作关系可以帮助中国在石油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保持稳定的能源供应,减轻对单一进口源的依赖。
政府应当积极与海外资源国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发掘新的能源市场,并加强石油环节安全保障机制的建设,加强信息交流和沟通,更好地应对全球油气资源市场的紧张局势。
五、完善能源储备体系在石油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储备石油是必要措施。
但因为石油价格的波动,石油储备的成本也同时不断攀升。
为此,政府应当优化石油储备标准,在储备量与储备成本间取得平衡,为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六、案例分析1、时期2014年,中国在国内北方地区发现了一处大型页岩气层。
该气层被钻探后发现存在大量可采储量,这在石油危机之下,为中国的能源安全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新石油能源来源。
中石油短篇稿件

中石油短篇稿件中石油:能源巨头的崛起与发展近年来,中石油作为国内能源领域的巨头,不断崛起并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本文将从中石油的战略规划、技术创新、国际合作以及环保措施等方面,探讨中石油的崛起与发展。
一、战略规划中石油积极响应国家能源战略,制定了长期发展规划,着力加强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提高油气储量和产量。
同时,中石油加大对非常规能源的开发力度,如页岩气、煤层气等,以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二、技术创新中石油注重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水平。
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自主研发和产学研合作,中石油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例如,利用水平井和压裂技术,中石油成功开发了多个难以开采的油气田,提高了资源回收率。
三、国际合作中石油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与其他国家的能源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通过合作,中石油可以获取更多的资源,提高能源供应的稳定性。
同时,中石油还积极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能源技术的进步。
四、环保措施中石油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中石油加强了对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环境监测和治理,减少了环境污染。
同时,中石油也积极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风能、太阳能等,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中石油的崛起与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引导。
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中石油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能,为国家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中石油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能源市场竞争激烈,中石油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
其次,能源转型与环保压力不断增加,中石油需要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入和研发力度。
此外,中石油还需加强与国际能源企业的合作,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中石油作为国内能源巨头,凭借其战略规划、技术创新、国际合作和环保措施等方面的努力,不断崛起并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未来,中石油将继续致力于能源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石油能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论文

石油能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论文石油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而且中国现在面临石油资源短缺的状况,而且这个能源缺口很大。
今天店铺要与大家分享的是:石油能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相关论文。
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关键词:石油能源中国经济论文正文:一、石油供给和需求现状分析1.石油资源的供给当前世界石油的主要产地在中东地区。
如果按照国家来划分,石油资源的主要产地在中东、美国和俄罗斯;根据美国能源部情报署网站的数据可以看出,石油的供给主要操控在中东和俄罗斯手中,美国大权旁落。
而对中国来说,我国石油的自产量仅仅是世界总产量的5%,远远无法满足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
因此我国的石油资源主要靠进口。
2.石油资源的需求发达国家的石油资源需求主要靠自己的供给。
但是中国石油资源因中国经济的增长消耗量也在扩大,增长的速率每年5%。
从1999年到2010年的十年之间,中国石油资源的使用量达到了全球的50%;在2009年中国因自身经济的需求,先后向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西等地签署了“贷款换油”项目,涉及花费金额400亿美元。
二、石油能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1.石油能源影响中国的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石油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而且中国现在面临石油资源短缺的状况,而且这个能源缺口很大。
一组数据显示,在石油资源的价格提升了100%以后,我国石油加工业和炼焦业的综合平均价格为53.03%和6.89%。
对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政治军事以及海上空中交通运输业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当今的中国还是以工业化产业为主导,促进国家经济的增长,这就导致了工业耗能高,没有合理的预警机制,导致了中国石油市场的反应缓慢,制约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2.石油资源影响社会产业链的完整发展石油资源是社会的主要能源,为社会提供必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
对生产行业来说,石油资源是主要的工业原料,对社会生产有着重大影响,首先是对石油石化行业的影响,其次是对石油作为能源燃料对整个社会生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石油战略分析论文全球石油供需环境及中国石油安全战略全球石油资源分布与消费概况根据英国石油公司关于全球石油资源储量、产量及消费量的统计(BP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June2004,Oilsection),至2003年底,世界探明石油总储量为1567亿吨,主要分布在中东、南美、俄罗斯、北非及中亚等地,其中OPEC成员国储量为1204亿吨(约占总储量的79%)。
在世界石油储量十强国家中,OPEC成员国就占了八席,其余两席为俄罗斯(95亿吨,居第七位)和美国(42亿吨,居第十位);前五名国家位于海湾地区,依次为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联酋,其储量均在130亿吨以上,约占世界的54%。
因此,世界原油市场的产量和价格由沙特、伊朗、伊拉克等为首的OPEC组织所控制也似乎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中国的探明储量为32亿吨,约占总储量的2%,居第十一位。
2003年世界原油总产量约为36.97亿吨,其中欧佩克(OPEC)国家产量约为9.975亿吨(占27%),原油产量超过1亿吨的有:沙特阿拉伯(4.748亿)、伊朗(1.901亿)、委内瑞拉(1.534亿)、阿联酋(1.178亿)、科威特(1.102亿)、尼日利亚(1.072亿),伊拉克产量为0.659亿吨(受伊拉克战争的影响而大幅下降,2002年为1.015亿吨)。
除了委内瑞拉(南美)和尼日利亚(非洲)外,其余都位于中东海湾地区,这与该地区富庶的石油资源储备极其相称。
石油产量世界十强的非OPEC国家有:俄罗斯产量为4.214亿吨,美国3.411亿吨,墨西哥1.888亿吨,中国1.693亿吨,加拿大1.419亿吨。
2003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首次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达2.752亿吨,仅次于美国的9.143亿吨。
从原油贸易的供给方面看,现今石油净输出国前十名中,中东占了5席(沙特4.681,伊朗1.361,阿联酋1.028,科威特0.965,卡塔尔0.395亿吨),俄罗斯居第二位(2.967亿吨),拉美北美各占一席(墨西哥1.062,加拿大0.455亿吨),北非中亚亦各占一席(阿尔及利亚0.69,哈萨克斯坦0.427亿吨),这也从供给能力上解释了当前石油战略争夺的焦点地区的所在。
从原油贸易的需求方面看,就石油消费缺口而言,2003年中国排在第四位,为1.059亿吨。
美国以其庞大的经济总量,长期占据着石油消费量和消费缺口的榜首位置,这也是美国尤其重视其石油安全的主要原因。
中国石油安全战略2003年中国原油净进口8330万吨,原油外贸依存度高达30.3%。
中国现在的原油进口结构为:中东原油占进口总量的56%,非洲占22.5%,亚太地区占14%。
石油进口运输主要通过海路,且多集中于波斯湾(经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台湾海峡一线(占总进口量近80%)。
鉴于当前过于倚重海上运输的单一进口路线所隐藏的巨大风险,我国正加紧实施进口多元化战略,即从进口的来源和运输途径上进行多元化的选择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口风险。
该战略目前主要通过地缘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开展积极主动的石油外交,改善中国现有的石油进口格局,避免对中东、非洲和海上线路的过分依赖。
积极寻找更多的石油贸易伙伴国:如尽快推进哈萨克斯坦→中国、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哈萨克→中国的陆上石油运输管网的建设。
努力改善石油进口通道:如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中俄石油铁路运输贸易,积极推进中俄远东石油管线的建设;促进中巴在石油管线运输方面的合作,将进口自中东/非洲的石油,借道巴基斯坦敷设陆上石油管线进入中国新疆,既避开了海上咽喉要道马六甲,又降低了运输成本。
多维开展国际能源合作:如加强同东北亚地区能源消费大国日本、韩国的能源合作,避免恶性石油竞争;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优势,努力开展同东盟各国的石油能源合作;加强同拉美地区石油输出国的能源合作等。
通过实施进口多元化战略,预计到2020年中国原油进口的构成为:中东45%~50%,非洲25%,亚太5%、俄罗斯和中亚20%~25%。
当然,也存在同南美进行石油能源合作的可能性。
值得重视的是,在全球主要石油进口大国中,中国是惟一尚未建立起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的国家。
一旦发生能源危机,石油供应中断,后果将不堪设想。
目前,美国石油储备可以维持150天的紧急状况,日本石油储备可供165天使用,德国储备规模达112天,韩国96天。
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同时也是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家,美国将其敏感的石油触角探触到了世界上任何一个石油输出国或潜在的输出国所在的地区,通过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手段拉拢或逼迫这些国家作为其全球石油安全战略体系的合作者或非对抗者,并积极遏制其所谓的非盟友石油消费大国的石油安全战略的实施。
基于我国进口多元化战略的思想,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缘政治优势和强盛的经济发展势头,在这场牵动国人神经的石油“大博弈”中,抓住机遇,拓展在相邻地区的地缘经济影响,努力成为一支重要的地缘政治力量。
为此,中美之间在石油问题上的博弈是一种遏制与反遏制的博弈,主要体现在中东、中亚/里海等资源国的石油输出及海湾、南亚等地区的石油运输通道上。
中东石油来源在中东,美国屯兵海湾,以其强大的海军力量为其海上石油运输提供安全保障。
同时,为了控制该地区的石油资源,美国利用各种借口遏制两伊,极力阻止其他国家进入两伊能源区域,而伊朗是中国传统的主要原油进口国,约占中国进口量的18%。
美国在占领伊拉克后,已将目标瞄准了伊朗,并在积极寻找战争借口。
一旦战事爆发,美国将切断伊朗经波斯湾的石油出口。
这对于石油消费缺口日益扩大的中国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中哈石油管线里海及其周边地区巨大的石油储量可缓解世界石油市场对中东的依赖。
为此,美国联合欧美的大型石油公司挺进里海地区,同俄罗斯逐鹿中亚,展开激烈争夺,并对石油需求急剧膨胀的中国保持高度的戒备心理。
在里海诸国中,哈萨克斯坦又是争夺的焦点。
哈萨克斯坦石油资源丰富,陆上石油可采量为28.8亿吨,里海地区可采石油储量为36亿吨,里海大陆架远景储量高达70亿吨。
根据哈政府的规划,2010年将达到1.18亿吨(可输出1.03亿吨),2015年约为1.8亿吨(可输出1.61亿吨)。
目前哈通过俄罗斯出口的石油约占其石油出口总量的70%,可以说在石油出口方面完全受制于俄罗斯。
为减轻对俄罗斯的依赖,哈一直在寻求石油出口的多元化。
由美国、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格鲁吉亚和土耳其六国提出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输油管道设计过油能力5000万吨,计划于2005年完工。
但是,哈原油经巴杰线的外运方案需要扩大发展油轮船队和港口设施建设,加上该管线途经四国,运输利益的协调也存在一定困难。
对于中国而言,中亚/里海地区的石油资源是中国实现多元化进口战略、保障石油安全的关键来源,而中国日益膨胀的市场容量,也给中亚石油稳定低成本的输出带来了可预见的光明前景,中哈石油管线的筹建就明确地印证了这一点。
该管线将成为中国联通里海、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甚至是海湾地区(如伊朗)石油资源的重要纽带。
目前,中国仅通过铁路每年从哈萨克进口约150万吨原油。
中哈管线一旦建成,可将运力迅速提升至5000万吨,除哈输出的2000万吨外,还可利用该管线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进口原油3000万吨,极大地改善中国的原油进口结构,并大大降低进口运输成本。
这条线路很有可能促成中俄石油对美合作博弈。
此外,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中哈石油管线有可能逐步发展成为泛欧亚能源桥梁,东衔亚太、西接中东,在现代全球石油安全战略中,其作用可与古丝绸之路相媲美。
中巴石油运输系统美国在插手里海石油的同时,积极倡导的南向通往印度洋的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石油和天然气管道也已签署协议,向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出口里海/中亚地区的油气资源,使里海石油摆脱俄罗斯和伊朗的控制,并以此利诱巴国,影响修建中的中巴石油运输系统,后者用于中转从中东北非进口的石油,经巴基斯坦进入中国境内,以避开海盗猖獗、美军重兵把守的咽喉要塞马六甲海峡。
当然,美国在博弈中坚持突出“有效遏制”的特点,其目的是减缓中国的发展速度,以便为其对华战略调整提供一个缓冲。
中美双方都强烈意识到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及其迅猛发展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正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对策建议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美石油博弈直接关系到我国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其中的关键在于中哈石油管线的建设。
它不但可以拓展新的石油来源,更为中国的原油进口开辟出一条安全稳定的通道,甚至是一座泛亚能源桥梁。
从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出发,中美能源博弈应该追求一种理性的战略均衡。
即,在全球生产一体化和市场一体化的条件下,不要过度强调自身的既得利益,应适当照顾到区域的、全球的合理利益,谋求共同进步,努力避免产生不良政治博弈带来的恶性石油竞争,少数国家受益的格局必然被均衡发展所替代。
为此,中国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地缘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加强同俄罗斯、哈萨克等石油输出国的能源对话,在适当认同其效益最大化的同时突出能源多边合作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借助能源合作的契机,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共同、稳健发展,达到双赢的目的。
另一方面,应尽快建立同美国、日本等石油进口大国的能源战略协商机制。
毕竟,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能源需求大国,中国经济能否健康、稳定发展,不仅关乎中国的前途,也关乎日本经济的复苏、东亚地区的稳定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
此外,我们还应结合其他措施有效强化石油进口战略的安全性,如大力开展石油外交,改善与推进同石油输出大国的友好政治经济关系,为多样化石油来源建立坚实的政治基础;通过国际石油期货市场进行“风险采购”,从目前的防御型体系向主动出击型体系转变,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建立海外石油战略基地,尽快营建中国的全球能源多边合作体系。
内容摘要: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面临着日益扩大的石油消费缺口的约束。
通过对当前全球石油输出来源与消费竞争格局以及中美石油战略博弈现状的分析,指出中美之间在石油问题上的博弈是一种遏制与反遏制的博弈,中美石油博弈应该追求一种理性的战略均衡。
中国在实施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的进程中,还应结合使用其他有效的战略措施强化石油进口战略的安全性,尽快营建中国的全球能源多边合作体系。
关键词:中美石油战略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