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病实验室梅毒sop(1)

性病实验室梅毒sop(1)
性病实验室梅毒sop(1)

目的:规范的梅毒螺旋体检验操作,确保检测结果准确。适用范围:性病实验室工作人员

责任人:实验操作者

1、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标本采集的基本要求

1.1.1 操作应规范化。

1.1.2 所有标本都应当被视为具有传染性,医务人员应戴手套谨慎操作。梅毒标本采集

梅毒的实验室诊断主要有病原体检测和血清学检测方法,各期梅毒的检测方法及部位见下表。

1.2.1 血液

1.2.1.1 血清标本

根据需要,用一次性真空采血针与促凝采血管抽取静脉血2-5 ml,室温静置1-2 小时(或37℃静置30 分钟),待血液凝固、血块收缩后,3000r/min 离心10-15 分钟,分离新鲜血清,备用。也可采用保存于2-8℃或-20 ℃的血清。溶血、脂血或污染的标本可影响试验结果。

1.2.1.2 血浆标本

根据需要,用一次性真空采血针与抗凝采血管抽取静脉血2-5 ml ,轻轻颠倒混

匀8-10 次,3000r/min 离心10-15 分钟,分离血浆,备用。血库血浆以及EDTA 抗凝血浆同样可以用于梅毒血清学实验(一般仅用于RPR实验,),但易出现假阳性反应(需用血清复试),如用其他抗凝剂应首先评价后再用。

1.2.1.3 末梢全血消毒局部皮肤(成人和1岁以上儿童可选择手指或耳垂,1 岁以下儿童采用足跟部)。一次性采血针刺破皮肤,用无菌棉签擦掉第一滴血。收集滴出的血液,立即用于检测。

1.2.2 皮损部位组织液

1.2.2.1 用于病原学检查用无菌生理盐水浸湿的棉拭子擦去皮损表面的污物,钝刀/ 刮勺轻刮、挤压皮损部位,取渗出液与预先滴加在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混合后加盖玻片立即用于暗视野显微镜检测,或取渗出液直接涂片,用于镀银染色试验。

1.2.2.2 用于核酸检测用无菌生理盐水浸湿的棉拭子擦去皮损表面的污物,钝刀/ 刮勺轻刮、挤压皮损部位,刮取渗出液,加入有DNA保存液(1ml/ 管)的标本管中,备用。

1.2.3 淋巴液

无菌操作下穿刺腹股沟淋巴结,注入无菌生理盐水并反复抽吸2-3 次,取少量的淋巴液直接滴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后立即进行暗视野镜检或备用。

1.2.4 脑脊液操作由专业人员进行,一般用腰椎穿刺术获得。患者侧卧于硬板床,两手抱膝紧贴腹部,头向前胸屈曲,使躯干呈弓形,以髂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为穿刺点,相当于第3-4 腰椎棘突间隙,消毒处理后,用2%利多卡因自皮肤到椎间韧带作局部麻醉。术者用左手固定穿刺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以垂直背部方向缓缓刺入,针尖稍斜向头部,成人进针深度约4-6cm,儿童约

2-4cm。当针头穿过韧带与硬脑膜时,有阻力突然消失落空感,此时可将针芯慢慢抽出,即可见脑脊液流出,至于合适的容器中,备用。

标本接收的标准

1.3.1 核对样品与运送单,检查样品管有无破损和溢漏。如发现溢漏应立即将尚存留的样品移出,对样品管和盛器消毒并做记录。

1.3.2 检查样品的状况,记录有无严重溶血、微生物污染、脂血以及黄疸等情况。如果样品污染或者认为样品不能被接受,应将样品安全废弃。并将样品情况立即通知运送机构。

1.3.3 对不合要求的标本,可以拒绝接受。

2、梅毒的实验室检查梅毒螺旋体暗视野显微镜检查

2.1.1 原理

梅毒螺旋体侵入人体后,在皮肤黏膜下增殖,并很快沿着淋巴管到达附近淋巴结,经过2-4 周的潜伏期,在侵入部位发生炎症反应,称为硬下疳,数天到1 周后,淋巴结肿大。二期梅毒是梅毒螺旋体由局部经淋巴结进入血液,在人体内大量播散后而出现的全身表现,一般发生在感染后的7-10 周或硬下疳出现后6-24 周,主要为皮肤黏膜损害,有扁平疣、黏膜斑和玫瑰斑疹等。患梅毒的孕妇可以通过胎盘使胎儿受染。研究证明,在妊娠期7 周时,梅毒螺旋体即可通过胎盘。其梅毒患者硬下疳、淋巴结、皮肤黏膜损害以及孕妇羊水中均可检查到梅毒螺旋体。将标本置于暗视野显微镜下,光线从聚光器的边缘斜射到涂片上,可使梅毒螺旋

体折射出亮光,从而可根据其特殊形态和运动方式进行检测。

2.1.2 方法

2.1.2.1 仪器耗材:

1) 暗视野显微镜

2) 无菌纱布

3) 不锈钢刮刀

4) 灭菌棉拭子

5) 载玻片、盖玻片

6) 注射器,注射针头

7) 灭菌生理盐水

2.1.2.2 检测流程

1) 将待检标本制成生理盐水涂片,加盖玻片后立即备检。

2) 在预先调整好的暗视野显微镜的聚光器上加数滴浸油,轻轻调低聚光器,使之在载物台下方。

3) 将标本玻片置载物台上,上升聚光器,使浸油接触载玻片底面,避免浸油内有气泡。

4) 镜检:先低倍后高倍,寻找有特征形态和运动方式的梅毒螺旋体。

2.1.3 结果

2.3.1.1 结果判读:

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有纤细、白色、有折光的螺旋状微生物,长6-20um, 直径小于,有6-14 个螺旋,具有旋转、蛇行及伸缩等特征性的运动方式,可判断为梅毒螺旋体。

2.3.1.2 结果报告:暗视野显微镜下若发现上述特征的梅毒螺旋体则报告阳性结果;未见到上述特征的梅毒螺旋体则报告阴性结果。

2.1.4 临床意义

1) 梅毒螺旋体暗视野显微镜检测阳性在临床上可确诊梅毒,特别是对于有皮肤黏膜损害和淋巴结病变的一、二期梅毒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且具有快速,方便,易操作等特点。

2)若未能发现梅毒螺旋体,不能排除梅毒诊断。阴性结果原因可能为:标本中的微生物数量不足(单次的暗视野检测其敏感性低于50%)、病人已接受治疗、皮损已接近自然消退或取自非梅毒性皮损。

3)无论暗视野显微镜检查的结果如何,都应进一步进行血清学检测。

2.1.5 注意事项

1)取材前,应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洁皮肤表面,取材时应注意无菌操作。

2)应取到组织渗出液,尽量避免出血,以提高检出阳性率。

3)取材后应立即置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如搁置太久,梅毒螺旋体活动能力会下降,导致镜下难以观察到阳性结果。

4)对口腔溃疡标本,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如观察到梅毒螺旋体的特征性形态和运动方式,应与其他螺旋体相区别。

.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

2.2.1 原理

梅毒螺旋体一旦感染人体,宿主迅速对感染早期被损害的自身细胞以及梅毒螺旋体细胞表面所释放脂类物质做出免疫应答,在3-4 周内可产生抗类脂抗原的抗体(亦称为反应素)。这种抗体在体外可与心磷脂、卵磷脂和胆固醇等组成的抗原(%心磷脂、%卵磷脂和%胆固醇)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心磷脂、卵磷脂和胆固醇都是醇溶性脂类,遇水形成胶体溶液。当含有反应素的梅毒血清与之混合时,即粘附在胶体颗粒的周围。经摇动、碰撞,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出现凝集颗粒,即为阳性反应。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即在抗原中加入甲苯胺红颗粒作为指示物,与待检血清(浆)中的反应素结合,形成肉眼可见的红色絮状物。血清不需灭活,肉眼可观察结果。

2.2.2 方法

2.2.2.1 仪器耗材:

1) TRUST试剂盒

2)水平旋转仪:要求旋转环状直径为2cm,转速为(100±2)r/min ,并带有计时器和保湿盖)3)无菌生理盐水(%)

2.2.2.2 检测流程:

2.2.2. 定性试验

1)试剂准备:检测前将试剂盒置室温预温30 分钟

2)加标本:吸取50μl 血清(浆)置试验卡片圈中,并均匀地涂布在整个卡圈内。不能将标本溢出环圈外面。

3)加抗原:将抗原轻轻摇匀,在每个标本圈中,用专用滴管针头垂直滴加1 滴(60±1滴/ml ,约17μl/ 滴)抗原,不需要手工混匀。

4)反应:将卡片置水平旋转仪上,建议罩上保湿盖,(100± 2)r/min 旋转8 分钟。

5)从旋转仪中取出卡片后立即在亮光下用肉眼观察结果。用手轻微的旋转或倾斜卡片可有助于弱

阳性和阴性标本。

2.2.2. 定量实验

1)实验卡片准备:在卡片中圈1 到圈4中分别标上1:2 ,1:4,1:8,1:16

2)稀释液准备:在圈1 到圈4中加入50μl 生理盐水,勿将盐水液滴涂开。

3)标本稀释:吸取50μl 血清(浆)于圈1 中,用移液器来回吸放5-6 次已混合圈1 中的生理盐水和标本,但要避免产生气泡。从圈1(1:2 )中移取50 μl 到圈2(1:4)用上述同样方法混合后依次稀释至圈3(1:8)和圈4(1:16)。混旋后从圈4中弃去50μl 。

4)依次从圈4- 圈1 将不同稀释度的标本涂布整个圈内。

5)加抗原等以下实验步骤同定性试验的2-4 。

6)如阳性反应滴度大于1;16, 则继续稀释以测定最高稀释反应滴度。

2.2.3 结果

2.2.

3.1 结果判读

1)阳性反应:圆圈内出现中或大的红色絮状物,液体清亮;

2) 弱阳性反应:圆圈内出现小的红色絮状物,液体混浊;

3) 阴性反应:圆圈内仅见炭颗粒集中于中央一点或均匀分散。

2.3.3.2 结果报告

1) 定性试验:出现凝集反应报告阳性,不产生凝集反应报告阴性。

2) 定量实验:出现凝集反应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为抗体滴度,结果报告滴度为

1:X,X依次为1、2、4 等稀释倍数。

2.2.4 临床意义

1) 梅毒螺旋体一旦感染人体后产生抗类脂抗原的抗体,未经治疗可长期存在。经适当治疗后,抗体

可以逐渐减少至转为阴性,早期梅毒(一期、二期)经足量规则抗梅毒治疗后3个月,TRUST 抗体滴度可下降2个稀释度,6个月可下降4个稀释度,一期梅毒一般约1 年后可转为阴

性,二期梅毒2 年后可转为阴性。但晚期梅毒治疗后血清滴度下降缓慢,2 年后约50%病人血清反应仍为阳性。

2) TRUST定性试验结果可用于现症梅毒诊断。TURST定量试验结果可用于疗效观察和判愈。

2.2.5 注意事项

1) 生物学假阳性: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采用的抗原为心磷脂、卵磷脂和胆固醇的混合物,

所检测的抗心磷脂抗体易见于其他多种疾病,如急性病毒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结缔组织病、静脉吸毒者以及怀孕的妇女等。因此该类反应会出现假阳性反应。所以该类试验阳性标本需进一步采用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如TPPA、ELISA)等复检,以排除生物学假阳性,确认是否为梅毒螺旋体感染。

2) 前带现象:只对早期梅毒患者进行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时,有时血清中存在高浓度的抗

体,导致抗原抗体浓度不匹配,出现弱阳性、不典型或阴性反应的结果,此时需将血清稀释后再进行试验,可出现阳性结果。该现象称为前带现象。

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 TPPA)

2.3.1 原理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 TPPA)是用超声裂解梅毒螺旋体抗原致敏明胶粒子,致敏粒子与待检血清 (浆)中的梅毒螺旋体抗体结合,产生肉眼可见的颗粒凝集。

2.3.2 方法

2.3.2.1 仪器耗材:

1) TPPA检测试剂盒

2) 移液器

3) 保湿盒

2.3.2.2 检测流程:

1) 试剂准备:试验前30 分钟将待检标本和试剂从冰箱中取出,恢复至室温。

2) 加稀释液:每份样本作4 孔,用移液器将血清稀释液滴入微量反应板第1 孔 (100μl ),从第2

孔-第4孔各滴25μl 。

3) 样本稀释:用移液器取待检血清25μl 置第1 孔中,然后以2n的方式从第1 孔稀释至第4

孔。

4) 加对照液:用移液器在第3孔滴入25μl 未致敏粒子;在第4 孔滴入25μl 致敏粒子。

5) 混合:以不会导致微量反应板内容物溅出的强度混合30 秒钟。

6) 反应:加盖置湿盒内,于室温( 15℃-30 ℃)下水平静置。2 小时后观察并记录结果。

附:重吸收试验

对于未致敏粒子和致敏粒子均显示±以上凝集的样品,要按照下列程序在完成吸收操作的基础上进行再试验。

1) 取用定量的溶解液调制好的未致敏粒子至小试管中。

2) 加入样品50μl 混合,于室温( 15℃ -30 ℃)下放置20 分钟以上。

3) 离心分离( 2000rpm、5 分钟),然后分别吸取上清液【吸收完毕的稀释样品 (1:20)】50μl 至

反应板第3 孔中,特别注意不要混入粒子。

4) 从第4 孔以后,要预先各滴入25μl 血清稀释液,从第3 孔至最后一孔用移

液器以2n的方式进行稀释

5)之后的步骤同上。

2.3.3 结果

2.3.3.1 结果判读

首先观察未致敏粒子反应孔是否出现凝集(第3 孔),判断试验有效性后,再根据致敏粒子与标本反应孔(第4 孔)与致敏粒子是否产生1+ ~2+凝集反应凝集反应,判断结果。如未致敏粒子反应孔出现凝集(第3 孔)为无效试验,需要对标本进行重吸收试验后再进行检测。

++ :产生均一的凝集,凝集粒子在底部,呈膜状延展;

+ :粒子环明显变大,其外周边缘不均匀且杂乱的凝集在周围;

± :粒子形成小环状,呈现出外周边缘均匀且平滑的圆形;

- :粒子呈纽扣状聚集,呈现出外周边缘均匀且平滑的圆形。

2.3.3.2 结果报告阳性:未致敏粒子反应孔(第3孔)不出现凝集,致敏粒子反应孔(第4 孔)出现1+~2+凝集反应,报告阳性。

阴性:未致敏粒子反应孔(第3 孔)和致敏粒子反应孔(第4 孔)均未出现凝集反应,报告阴性。弱阳性:未致敏粒子反应孔(第3 孔)不出现凝集,致敏粒子反应孔(第4 孔)出现±凝集反应,报告弱阳性。

2.3.4 临床意义

1)梅毒螺旋体一旦感染人体后约2-4 周即可检测到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此抗体特异性高可达98%以上,所以检测到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可确证为现在或既往有过梅毒螺旋体感染。

2)患者感染梅毒螺旋体后产生的抗梅毒螺旋体抗体一般能保持终生,梅毒患者即使经过正规疗程的抗梅毒治疗后,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仍可阳性,故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不能作为疗效观察的指标。

3)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亦不能区分既往感染和现症感染,试验阳性结果应进一步进行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以判断是否为梅毒现症感染。

2.3.5 注意事项

1) 若未致敏粒子孔出现凝集反应,血标本需要进行吸收后再重复试验,或改用其他方法复检。

2) 试验加入致敏粒子、未致敏粒子后,应以不会导致微量反应板内容物溅出的强度混合。

3) 红细胞及其他血液的有形成分会影响结果,所以血液标本应通过离心分离血清。

4) 致敏粒子以及未致敏粒子在使用之前均应混合均匀后再使用。

5) 微量反应板中的内容物充分混匀后再静置,静置过程中一定要对反应板加盖并禁止振摇。

6) 梅毒螺旋体感染初期,有可能不产生抗体,或虽然产生抗体但数量很少的情况。

梅毒螺旋体IgM 检测

2.4.1 原理

梅毒螺旋体溶解物经处理后,将其中的螺旋体蛋白成分用聚丙烯凝胶蛋白电泳按分子量分馏,之后经二次电泳转移至硝化纤维薄膜上,风干切片,最后制成测试条,病人血清稀释后与检测条一起孵育,如果存在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则抗体会与相应的抗原条带结合。冲洗未结合的酶结合抗体后,测试条最后与染色剂反应,在与抗原条带结合的抗体上产生紫色的沉淀。在特异性条带( ,17,47KD) 上产生的反应具有临床意义。在其它位置也有可能出现条带,但并不具有临床意义。每条测试条的顶端数字标签下都有血清和酶的加样质控带。这些质控带用于确认病人样本和酶的加样。

2.4.2 方法

2.4.2.1 仪器耗材

1) 梅毒螺旋体IgM 试剂盒

2) 移液器

3) 平台摇摆仪

2.4.2.2 检测流程

1) 用钝头镊子按需将电泳条取出(手不能碰到电泳条) ,放在孵育盒的小槽中,每槽一条,数字面

向上。

2) 注意检测条使用前需预湿处理,直接对着检测条中央缓慢加入样本稀释液/ 冲洗液至每一槽中,

确保所有检测条浸湿,检测条不能部分漂于缓冲液面上。

3) 将孵育盒置于平台摇摆仪上 (设置最小摆角7°± 2°,40-45 个循环/ 分钟),浸泡及摇摆至少5

分钟。

4) 在第一第二槽分别加入80ul 阳性质控及阴性质控,在各相应槽中加入20ul 病人血清标本,当缓

冲液流至槽的前端时加入。

5) 将孵育盒置于平台摇摆仪,孵育及摇摆45 分钟,之后取出。小心倾斜孵育盒倒出液体。

6) 在每槽中加入样本稀释液/ 冲洗液,置于平台摇摆仪摇摆5分钟

7) 完全倒出小槽中液体,重复6,7步骤2 次

8) 在每槽中加入稀释后的酶结合抗人IgM 抗体,防止平台摇摆仪赋予及摇摆15 分钟。

9) 倾斜孵育盒倒出酶结合抗人IgM 抗体

10) 在每槽中加入样本稀释液/ 冲洗液,置于平台摇摆仪摇摆5分钟

11) 完全倒出小槽中液体,重复10,11 步骤2次

12) 在每槽中加入蒸馏水,置于平台摇摆仪摇摆1 分钟。

13) 完全倒出小槽中液体

14) 在每槽中加入染色剂,置于平台摇摆仪摇摆5-10 分钟或直到阳性质控充分显色。(条带明显、

清晰、清楚)

15) 从平台摇摆仪取出孵育盒

16) 用蒸馏水冲洗3 次以终止反应

17) 用钝头镊子将湿检测条取出,放置在纸巾上自然风干

18) 风干后的检测条可随时阅读,将标本条,阳性质控条及阴性质控条粘贴在检

测条结果粘贴单上,之后放入塑料保护袋内,放至阴凉,干燥处(勿置于阳光下)

2.4.3 结果

1) 47KD、17KD、中任何两个位置出现明显色带都表示梅毒IgM 抗体阳性

2) 47KD、17KD、中只有一个位置出现明显色带,结果可疑

3) 47KD、17KD、三个位置全部没有出现明显色带,表示梅毒阴性。

2.4.4 临床意义

1) 来源于其他螺旋体病原体疾病病人的血清,如莱姆病,雅司病,品他病,钩端螺旋体病和回归热,

可能会出现假阳性结果。需要进行临床,流行病学和实验室调查以防假阳性结果出现

2) 对于晚期感染的检测,需使用检测IgG 抗体的试剂系统

3) 所有检测结果必须考虑病人提供的临床病史,梅毒螺旋体危险区域的接触史,流行病学数据和其

他检测的结果。

2.4.5 注意事项

1) 阳性质控条带应显示出明显的色带

2) 阴性质控不应显示有色带,非有色带的标准是显色非常微弱难以观察到

3) 如果阴性和阳性质控得色带区显示不符合要求,或血清和酶质控带同时也没有反应,则实验无

效不能报告结果。

4) 每个病人的检测条上的血清质控带和酶质控带都应该显色。如果任一质控带未显色或无显色,

则实验无效该病人的结果不能报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