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3《诗词三首》导学案附详细答案解析

《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目标 1. 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目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目标 3.大致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4.目标 4.鉴赏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目标1、2、3【课前预习】一、注音或写字金樽.()投箸.()闻笛fù()侧畔.()长.()精神 qióng ()楼歧.()路酬.()烂柯.()人婵.()娟宫què()低绮.()户【学习过程】(一)活动1:学习《行路难(其一)》作家作品和背景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
作于天宝三年(就是公元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1.解释词语珍羞.直.万钱会.济.2.知内容,想意境。
(1)写出(交代)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的诗句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2)写出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的诗句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3)写出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积极乐观的坚定信念的两句诗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悟情感,析哲理。
(1)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导学案(全册)整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导学案(全册)整理一、简介本文档整理了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全册的导学案内容。
导学案是学生在研究前阅读课文并备课的重要资料,帮助学生对课文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
下面是各个单元的导学案摘要:二、导学案摘要1. 第一单元课文名称:《读书的好处》-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读书的好处及阅读的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本单元的导学案,培养阅读兴趣,研究正确的阅读方法。
2. 第二单元课文名称:《治水的智慧》- 本单元讲述了我国古代治水的智慧;- 导学案中提供了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第三单元课文名称:《童年》- 本单元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主线;- 导学案中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共同感受成长的乐趣。
4. 第四单元课文名称:《绝句》- 本单元介绍了绝句的创作技巧和特点;- 导学案中引导学生进行绝句创作,锻炼写作能力。
5. 第五单元课文名称:《金波箔》- 本单元讲述了陶渊明与朝廷的关系;- 导学案中通过探讨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6. 第六单元课文名称:《国家树》- 本单元介绍了我国的国树——国槐;- 导学案中通过国槐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国家荣誉的责任感。
7. 第七单元课文名称:《牛郎织女》- 本单元讲述了牛郎织女的浪漫爱情故事;- 导学案中引导学生体验浪漫与感动,培养对爱情的正确认识。
8. 第八单元课文名称:《古乐府》- 本单元介绍了古乐府诗的韵律特点和创作技巧;- 导学案中通过欣赏古乐府诗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欣赏。
三、总结本文档整理了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全册的导学案摘要,涵盖了八个单元的内容。
导学案内容丰富多样,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
希望本文档对教师和学生在备课和学习过程中提供帮助。
九年级语文导学案参考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参考答案第一单元生活况味《项链》一、1.莫泊桑法国批评现实短篇小说之王羊脂球一生漂亮朋友2.chen dùn kuì jiǒnɡzhě bù lìn quàn qì nonɡchèn ténɡ3.(1)风韵,(女子)优美的姿态。
(2)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形秽:形态丑陋,引伸为缺点。
(3)难看,不体面。
(4)觑:看。
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
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4.答案示例:十年辛苦,悲剧实闹剧。
十年清贫,美梦化噩梦;十年岁月,无知炼真知;十年青春,有价也无价;十年辛劳,苦处亦贵处;十年凄苦,悲剧亦喜剧;十年劳顿,梦碎变心碎。
二、1.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将情节串联起来。
2.小说围绕“项链”主要写了六件事——无项链、需项链(序幕)借项链(开端)失项链、赔项链(发展)识项链(高潮、结局)。
3.示例:如第一部分可拟:“梦幻狂想曲”或“清贫女子之梦”;第二部分可拟“令人尴尬的请柬”或“猎枪和裙子”;第三部分:艰难的包装;租赁荣耀;玫瑰和项链;从忧愁到惊喜等。
第四部分:陶醉后的失落;乐极生悲;曲终人散悲剧生;从云雾里跌下等。
第五部分:痛苦和艰辛;十年辛苦不寻常;别了,青春……第六部分:意外邂逅;真相大白;造化弄人;人面不知何处去……4.小说到最后才说出项链是假的,这在作品中已有三处巧妙的暗示:一是借项链时,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的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二是珠宝店老板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表明项链本不是什么贵重的首饰。
由于作者技巧高超,天衣无缝,读者的心又深深地被主人公的命运所牵动,以至于难以觉察出来。
小说到此戛然而止,使读者出乎意料,令人深思、回味,深化了主题。
如果写马蒂尔德把真项链要回来,欢天喜地换回几万法郎的话,则使文章的“以喜衬悲”的效果消失,使文章的讽刺意味锐减。
九年级语文上册培优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培优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讨论问题、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单元的内容,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谈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预习情况。
2. 学习课文(1)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导读: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课文导读,解析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
(3)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5)展示: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3. 巩固练习(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进行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4.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的观点和看法。
(2)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作一篇以本单元内容为主题的文章。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
(2)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 复习本单元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
2. 完成课后习题。
3. 准备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教师版)

第9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作者的观点,领会会孟子散文的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辨析本文的比喻、对比论证的方法。
3.熟读成诵,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重点难点】1.抓住文章中“舍身取义”的重要论点,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
2.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学习运用比喻、举例、对比说理的方法。
【学习过程】预习案导语:我们班将要进行一次演讲比赛,主题是“选择与坚守”。
我们将追寻古人“选择”的足迹,探访名人和普通人的“选择”。
在追寻和探访中,大家肯定会有收获和体悟。
走进青春期,走进社会,我们也会面临更多的分叉路,那我们又该如何去选择我们的人生路呢?相信在这个单元的学习完成后,你将会有明确的方向。
第三单元核心任务:“选择与坚守”主题演讲比赛要求:(1)学习第三单元课文,收集、积累素材,从中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有益启示,感受先贤们的选择与坚守在现代的意义。
(阅读)(2)学习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表现手法等,撰写演讲稿,探寻自己内心的坚守。
(写作)(3)演讲比赛,真实感受选择和坚守的内涵。
1.知识简介(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2)《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不食嗟来之食①齐大饥。
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③,贸贸然④来。
黔敖左奉⑤食,右执⑥饮,曰:“嗟⑦!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⑧也!”从而谢焉⑨,终不食而死。
【注释】:①本文出自《礼记·檀弓下》)②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

编教语级册导学册1 《沁园春·雪》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词,把握本词的感情基调。
2.品读意象,领略词的意境美。
3.感受作者的伟大胸襟,树立远大理想抱负。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诗词,把握本词的感情基调。
学习难点:品读意象,领略词的意境美。
【新知预习】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沁园春()莽莽()分()外妖娆()数()风流人物折()腰成吉思汗()稍逊()风骚()还看今朝()2.了解作者。
毛泽东,字(),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课堂探究】1. 请给本词标注停顿与重音,并尝试有感情诵读。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编教语级册导学册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作者望见了怎样的雪景?用一个词概括,并说出理由。
3.在词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请找出关键词品读。
4.毛泽东笔下的雪世界又让我们看到他一个怎样的人呢?【拓展延伸】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你学了这首词后,有什么感悟?编教语级册导学册【学习评价】自评☆☆☆师评☆☆☆参考答案:【新知预习】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沁园春qìn 莽莽mǎn g mǎn g分fèn外妖娆ráo 数shǔ风流人物折zhé腰成吉思汗hán 稍逊xùn 风骚sāo 还看今朝zh āo2.字润之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课堂探究】1.停顿与重音示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案(Word版含答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案版含答案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诗中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2.理解本诗运用反复手法在创意境及抒情上的作用3.理解诗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挚情感,培养良好审美情趣【学习难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学习方法】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舒婷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
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初读诗歌】1. 初读诗歌,读准加点字音﹙A级﹚干瘪(biě)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迷惘(wāng) 隧洞(suì)绯红(fēi) 淤滩(yū) 纤绳(qiàn)2.词语解释﹙A级﹚疲惫:非常疲乏簇新:极新(多指服装)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绯红:鲜红喷薄: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一、整体感知,思考以下问题:﹙B级﹚1.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答: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
2.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答:第二诗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04课 海燕(导学案)(教师版)

第04课《海燕》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品析语言来感知海燕的形象。
2.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掌握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3.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的大无畏及乐观主义精神,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1.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掌握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2.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的大无畏及乐观主义精神,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学习过程】预习案1.背景介绍《海燕》写于1901年,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
高尔基1901年2月19日从故乡尼日尼诺夫戈洛德来到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特别会议。
3月4日,几千名大学生和工人为抗议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学生送去当兵,在彼得堡喀山广场举行示威,遭到残酷镇压,有些人被打死,许多人受了伤。
他根据这次斗争的经历,结合当时的形势,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
《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
它的发表颇费周折,《信使报》拒绝发表,《生活》杂志拒绝发表。
但小说的结尾部分———《海燕》却被单独发表在1901年4月号的《生活》杂志上。
据《生活》杂志的主编回忆说:“《海燕》在审查官审查时没有看出它有什么革命性的东西。
”事实上,作品一经发表,沙皇当局很快就发现了“漏审的疏忽”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下令查封了《生活》杂志。
《海燕》一经发表,便在俄国大地上产生巨大反响,它被革命者用胶印和手抄等方式广为传播,一时间成为最受欢迎、最富有宣传性和号召力的诗传单。
2.作者简介马克西姆·高尔基(Maxim Gorky,1868年3月28日—1936年6月18日),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别什可夫,前苏联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
俄国伟大的文学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导学案
1、课前在导学案的指导下,详读课文4-5页内容。
2、独立完成关于导学案预习部分,尝试思考探究部分。
3、对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用红色笔做记号“?”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感受诗歌感情
2、品析诗歌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优美的语言
3、仿写诗歌,体会诗中蕴含的浓烈思想情怀
学习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品析诗歌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优美的语言
2、仿写诗歌
课堂寄语:
自主完成 (课前相邻同学交流学习,取长补短) 相信自己,我能行
1、课前在导学案的指导下熟读课文
2、参考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课前独立完成《课堂导练》自主预习案 (课前互换小组长批阅)
4、尝试完成导学案探究部分
一、激趣导入,走进乡愁
预习案——课前自主学习
探究案——课堂思考探究
二、预习检测——脑筋急转弯
用“脑筋急转弯”的方式检测预习情况
三、目标出示
四、教学过程
(一)美美地听——我想听,倾听乡愁
倾听名家朗读,初步感受乡愁,确定感情基调、语速、语调。
(二)美美地读——我要读,诵读乡愁
1、学生自由朗读,并由学科长组织以小组喜欢的形式朗读。
2、个别小组朗读展示,其他小组点评。
3、师生合作朗读,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
读诗要做到“眼中有诗,脑中有画,心中有情。
”
朗读指导:停顿、重音、节奏、语速、情感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这头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新娘/在里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
(三)美美地品——我会品,品味乡愁
1.独自品乡愁:
【问题预设】
(1)、诗人是以什么顺序来变化组诗的?
(2)、乡愁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乡愁的?
(3)、诗人表达了哪些具体的情感?这些情感有什么变化?
2、合作品乡愁:
我们来一次寻美之旅,竞聘“审美专家”,在这首乡愁诗歌里,你觉得美点在哪里?请把寻出的美点表达出来:
句式:“我觉得写得美,例如:。
(可从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句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
学科长组织,计时员计时,以小组为单位深入地思考和交流讨论,从多角度赏析,只要你认为美的,都可以作为讨论对象,三分钟后我们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交流,老师期待你们不同的声音。
(四)美美地写——我能写,感悟乡愁
雏鹰展翅:仿照余光中的《乡愁》试写一首诗(以“乡愁”为主题),也当一回乡愁小诗人吧!
自己独立思考并仿写,写好后可以到小组中交流修改,最后由小组推选出优秀的小诗并有感情的朗读,分享给大家。
五.总结升华
“乡愁”,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
可喜的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家了,相信不久的将来,台湾也一定会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那时浓浓的乡愁化为相聚的喜悦,让我们翘首相待。
同
学们,今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故乡留有一颗思乡的心,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次诵读余光中的《乡愁》来结束本课。
六、作业布置:
书面作业:
AB组:《课堂导练》课后提升案部分
C组:《课堂导练》随堂巩固案部分
拓展阅读:
1、阅读课后席慕蓉的《乡愁》,通过本课的学习方式对该诗歌进行自主学习。
2、搜集并积累有关“乡愁”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