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禁忌之古代禁针禁灸穴
浅析古代文献中手五里穴禁针学说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3, 12(4), 800-805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tcm https:///10.12677/tcm.2023.124123浅析古代文献中手五里穴禁针学说严 亮,庞伊霖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收稿日期:2023年2月9日;录用日期:2023年4月17日;发布日期:2023年4月26日摘要 手五里穴,昉见于《灵枢》,属手阳明大肠经。
自《灵枢·本输》中明确指出手五里穴“刺禁”以来,历代医家多将其列为禁针穴之一,但是,在古代文献和现代临床应用中却不乏使用针刺手五里治疗疾病的记载。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分析了手五里穴禁针说的历史源流与发展嬗变,及其刺法运用的发展,认为应对针刺手五里穴持慎重态度,手五里禁针学说在当今仍然值得我们重视。
关键词手五里穴,针灸禁忌,禁针,古代文献,针刺应用Acupuncture Contraindication Theory of Point Shouwuli (LI13) in Ancient LiteratureLeung Yim, Yilin PangSchool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ition,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Guangdong Received: Feb. 9th , 2023; accepted: Apr. 17th , 2023; published: Apr. 26th , 2023AbstractFirst seen in Lingshu, Point Shouwuli (LI13), belongs to the LI (the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 Yangming). Since the Lingshu ·Benshu clearly stated that Shouwuli is contraindicated in needling, physicians of all dynasties have listed LI13 as one of the contraindicated acupuncture points. However, there are several records of the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in the LI13 to treat diseases in ancient medical books and modern clinical applications.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ori-gination of the contraindication in acupunc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mutation and its use of thorns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trieval. According to the study, acupuncture at Shouwuli should严亮,庞伊霖be cautious, and moxibustion should be the main method in accordance with ancient medical books.KeywordsPoint Shouwuli (LI13), Contraindication i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ontraindication in Needling, Ancient Literature, Acupuncture Application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手五里穴,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夺阴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
禁针穴歌

辛未 乃扁鹊死日 白虎 月厌 月杀 月刑
十干日不治病
甲不治头,乙不治喉,丙不治肩,丁不治心,戊己日不治腹,庚不治腰,辛不治膝,壬不治胫,癸不治足。
按以上避忌俱不合《素问》,乃后世术家之说。惟四季避忌与《素问》相同。惟避此及尻神、逐日人神,可耳。若急病,人尻神亦不必避也。
四季避忌日
春甲乙 夏丙丁 四季戊己 秋庚辛 冬壬癸
男避忌日
壬辰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辛未 除日 戌日
女避忌日
甲寅 乙卯 乙酉 乙巳 丁巳 辛未 破日 亥日
针灸服药吉日
丁卯 庚午 甲戌 丙子 壬午 甲申 丁亥 辛卯 壬辰 丙申 戊戌 己亥 己未 庚子 辛丑 甲辰 乙巳 丙午 戊申 壬子 癸丑 乙卯 丙辰 壬戌 丙戌 开日 天医 要安
逐时人神
子时踝,丑时腰,寅时目,卯时面,辰时头,巳手;午时胸,未时腹,申时心,酉时背,戌时项,亥股。
逐月血忌歌
行针须要明血忌,正丑二寅三之未,四申五卯六酉宫,七辰八戌九居巳,十亥十一月午当,腊子更加逢日闭。
逐月血支歌
血支针灸仍须忌,正丑二寅三卯位,四辰五巳六午中,七未八申九酉部,十月在戌十一亥,十二月于子上议。
太乙歌
太乙九宫图(略)
其法:从冬至、立春数起,至立冬、中宫止,复从冬至起。
立春艮上起天留,戊寅巳丑左足求,春分左胁仓门震,乙卯日见定为仇。立夏戊辰已巳巽,阴洛宫中左手愁,夏至上天丙午日,正直膺喉离首头。立秋玄委宫右手,戊申己未坤上游,秋分仓果西方兑,辛酉还从右胁谋。立冬右足加新洛,戊戌巳亥乾位收,冬至坎方临叶蛰,壬子腰尻下窍流。五脏六腑并脐腹,招摇戊巳在中州,溃治痈疽当须避,犯其天忌疾难瘳。
禁灸穴歌
禁针穴歌

禁针穴道要先明,脑户囟会及神庭。
络郄玉枕角孙穴,颅囟承泣随承灵。
神道灵台膻中忌,水分神厥并会阴。
横骨气冲手五里,箕门承筋及青灵。
乳中上臂三阳络,二十三穴不可针。
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阳(阴?)交内亦通论。
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无妊娠。
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客主人莫深。
肩井深时人闷倒,三里急补人还平。
以上抄自《类经图翼》第四卷经络二。
上述穴位下面或者重要器官或者有血管神经,操作不当容易产生不良后果。
古代针具比较粗糙,没有严格消毒,由于一些医生操作不当可能曾经出现过较大的事故,所以古人就将这些穴位定为了针刺禁穴。
下面我具体的说说理由。
1、脑户位于人体的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穴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在左右枕骨肌之间;有左右枕动、静脉分支,深层常有导血管;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针具粗糙或操作不当可能损伤枕大神经分枝,引起周围组织疤痕增生,压迫神经形成所谓“卡压”。
出现严重的头疼。
请参看我对“中脑户立死”的解释。
2、囟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3寸)。
布有额神经分支,颞浅动、静脉与额动、静脉的吻合网。
此穴位现在看来应该比较安全。
3、神庭别名发际。
属督脉。
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枕额肌额腹之间、腱膜下疏松组织。
布有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和额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此穴位现在看来应该比较安全。
4、络郄别名强阳、脑盖。
属足太阳膀胱经。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和枕动、静脉分支。
5、玉枕穴该穴位于人体的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有枕肌;有枕动、静脉;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危险同上。
6、角孙在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布有耳颞神经分支和颞浅动、静脉的分支。
如果操作不慎伤及耳颞神经可能引起耳颞神经综合征,出现口眼歪斜,咀嚼功能下降。
但现在的毫针应该很安全。
7、颅囟不是一个穴位,是指新婴儿未发育完全的颅顶,此时骨缝间充满纤维组织膜,在多骨交接处,间隙的膜较大,称颅囟。
禁针禁灸的穴位

禁针禁灸的穴位针穴歌脑户囱会及神庭,玉枕络却到承灵,颅息角孙承泣穴,神道灵台膻中明,水分神阙会阴上,横骨气冲针莫行,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穴到青灵,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孕不成,外有云门并坞尾,缺盆主客深晕生,肩井深时亦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明,海泉颧髎乳头上,脊门中髓伛偻形,手鱼复陷阴股内,膝膑筋会及肾经,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禁灸穴歌哑门风府天柱擎。
承光临泣头维平。
丝竹攒竹睛明穴。
素髎禾髎迎香程。
颧醪下关人迎去。
天牖天府到周荣。
渊液乳中鸠尾下。
腹哀臂后寻肩贞。
阳池中冲少商穴。
鱼际经渠一顺行。
地五阳关脊中主。
隐白漏谷通阴陵。
条口犊鼻上阴市。
伏兔髀关申脉迎。
委中殷门承扶上。
白环心俞同一理。
灸而勿针针勿灸。
针经为此尝叮咛。
庸医针灸一齐用。
徒使患者炮烙刑。
中医古籍中不可针也不可灸的穴道神农本草经吴普本草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海药本草本草图经本草衍义汤液本草滇南本草本草品汇精要本草蒙筌 &n -《针灸大成》一书是明朝杨继洲先生所编撰著作的,算是收集针灸资料最丰富的一部书。
里面选集了《内经》、《难经》、还有当时在明朝可以收集到的各类针灸典籍,还有杨氏家传的与他自己的一些经验。
书中有二个篇章,“禁针穴歌”以及“禁灸穴歌”。
禁针穴就是不可以扎针的穴道,禁灸穴就是不可以烧艾灸的穴道,这都是杨继洲参考了很多别的针灸书选取出来的。
“禁针穴歌”记载了有二十二个穴道不可以扎针,有四十五个穴道不可以艾灸。
分析一下那些不可以扎针的穴道,发现大部分都是在身上的危险处,例如:头上面的骨头缝中间、或是心脏上,或其它比较危险的地方。
有些穴道被扎流血了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例如“脑户、囟会、神庭、玉枕、络却、承灵、颅息、角孙”等穴道都在头上,而且是在头骨和头骨相交接的缝里头,甚至于这个缝是好几个缝的接口,这种穴要给扎了针上去,常会发生不可预期的后果,因为以前使用的针很长很粗,假如扎到了里头的“硬脑膜”、更进去到“脑软膜”、甚至于扎到了脑里面的话,会发生很多的问题。
哪些穴位不能针灸

哪些穴位不能针灸针灸是一种中医里传统的治疗手法,那么这种手法有没有什么禁忌呢?又有哪些穴位是不能进行针灸的呢?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有关资料,希望您喜欢。
古代禁灸穴中国医学古籍首次明确提出禁针禁灸穴的为《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记载的穴位有22穴:头维、承光、风府、脑户、哑门、下关、耳门、人迎、丝竹空、承泣、白环俞、乳中、石门、气冲、渊腋、经渠、鸠尾、阴市、阳关、天府、伏兔、地五会等。
清代人作禁灸穴歌,介绍禁灸穴达45个之多,分别为:哑门、风府、天柱、承光、头临泣、头维、丝竹空、攒竹、睛明、素骨婺、禾髋、迎香、颧骨婺、下关、人迎、天牖、天府、周荣、渊腋、乳中、鸠尾、腹哀、肩贞、阳池、中冲、少商、鱼际、经渠、地五会、阳关、脊中、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阴市、伏兔、髀关、申脉、委中、殷门、承扶、白环俞、心俞。
清代医学著作《针灸逄源》又加入脑户、耳门两穴为禁灸穴。
至此禁灸穴总计为47穴。
观察上述禁灸穴位的部位归属,均分布于头面部、重要脏器和浅表大血管的附近,以及皮薄少筋结聚的部位。
因此,使用艾炷直接对这些穴位施灸,会产生相应的不良效果。
如在头面部穴位施灸会留下疤痕太难看,大血管浅表处瘢痕灸容易损伤到血管,还有一些穴位位于手或足的掌侧,如中冲、少商、隐白,这类可能在施灸时较疼痛,易造成损伤,而且容易引起脏器的异常活动。
现代禁灸穴禁灸穴是艾灸应用过程中避免事故发生的根据,是中国古人多年临床实践的经验之谈。
但是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通过人体解剖学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人体各部位的结构,古人所说的禁灸穴大都可以用艾条或者灸盒温和施灸,这样既不会对机体有创伤,而且能够使艾灸疗法可以很好地为我们服务。
现代中医临床认为,所谓禁灸穴只有3个:即睛明穴、素髂穴、人迎穴。
不过妇女妊娠期小腹部、腰骶部、乳头、阴部等均不宜施灸。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弓l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在施灸的时候可以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这样既不会烫伤皮肤,有能收到良好的疗效。
艾灸不能灸的穴位

艾灸不能灸的穴位文章目录*一、艾灸不能灸的穴位*二、艾灸的好处*三、艾灸后可能出现的反应艾灸不能灸的穴位1、艾灸不能灸的穴位一:乳中穴虽然乳中穴禁忌针灸,但在古代的一些书籍中尚有关于本穴刺灸的记述。
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载:治卒癫“可灸三壮”;又如:《铜人针灸腧穴图经》提到:“可微刺三分”。
表明亦非绝对禁忌。
但现代已未见灸刺的报道,仅作为定穴的一种标志。
2、艾灸不能灸的穴位二:脑户本穴禁针,最早记载见于《针灸甲乙经》,而禁灸一说,则至清代才出现。
脑户,为督脉穴,穴近枕骨大孔,可能是古人在针灸过程中曾发生过意外的原因之一。
3、艾灸不能灸的穴位三:鱼际穴该穴的禁针提法,首见于《素问·刺禁》:“刺手鱼腹,内陷为肿”;禁灸,则见于《医学入门》一书。
究其禁忌的原因不外乎上述几种。
4、艾灸的禁忌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
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
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
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艾灸的好处1、调和阴阳。
人体阴阳的平衡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
运用艾灸疗法的补泻作用,达到调和阴阳之功效。
2、温通经络,驱散寒邪。
艾叶性温加之点燃熏灸,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
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理气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3、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行。
艾灸为温热刺激,可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血脉和利而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穴位禁忌之古代禁针禁灸穴

穴位禁忌之古代禁针禁灸穴腧穴,又称穴位、孔穴或穴道,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体表的地方,也是针灸治疗的特定部位。
按国家技术监督局1990年6月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规定十四经的经穴共361个,经外穴共48个,经穴及经外穴共409个。
在409个穴位中,有部分穴位针剌时易产生意外事故,这类穴位主要分布于头面部、颈部、胸腹部和背腰部,少数在四肢部。
应该指出的是,还有些易发生意外的经外穴,尚未包括在409个穴位之内。
容易发生针灸意外事故的穴位,古代称为禁针禁灸穴,现代尚无统一的称法,被称之为“意外穴位”或“易发生意外穴位”,亦有称“危险穴位“。
但古今二者之间对此类穴位的认识有一定差别。
古代禁针禁灸穴针灸疗法是一种具有对人体有一定创伤性的非药物疗法,在科学水平普遍低下的我国古代,风险性相当之大。
当时的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针灸意外事故,并记载了大量有关的教训,其中,禁针禁灸穴的记载是一个重要方面。
禁针禁灸穴首见于《内经》,但《内经》一般不明确提出禁针或禁灸,而是强调如针刺或灸疗不当可发生事故,如《素问•剌禁论篇》:“剌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
膺中为中府穴之别名,意为针中府穴过深易引起气胸,乃至气短窒息。
至《针灸甲乙经》始有禁针禁灸之说,如神阙“禁不可刺”,人迎“禁不可灸”,石门“女子禁不可灸刺”等。
之后,禁针禁灸的穴位,从唐代的《外台秘要》到宋代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代的《类经图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一书,载述禁针歌、禁灸歌各一首,基本上总结了古人有关穴位禁忌的体验与认识。
清代的针灸著作,多沿袭前人之说。
一、禁针禁灸穴的古藉记载我国针灸古籍首次明确提出禁针禁灸穴的为《针灸甲乙经》,在《针灸甲乙经•针灸禁忌第一(下)》中,共载有禁针穴13穴,分别为:神庭、上关、颅息、人迎、云门、脐中、伏兔、三阳络、复溜、承筋、然谷、乳中、鸠尾。
其中,颅息、复溜、然谷三穴,属相对禁忌,要求“刺无见多血”;余穴则属绝对禁忌:“禁不可刺”。
风府穴禁灸浅析

风府穴禁灸浅析风府穴在古代的诸多文献中被列为禁灸穴,而亦有文献认为风府穴可灸,但在艾灸风府治疗疾病的运用上,临床报道较少。
笔者在分析古代风府穴禁灸原因的基础上,认为风府穴禁灸缺乏现代科学依据,临床上艾灸风府穴治疗疾病的报道较少,是因为穴位所处的位置不便于施灸及其治疗的疾病不适于艾灸。
标签:风府;禁灸;依据风府穴,属督脉,位于颈后区,枕外隆突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主治颈项强痛、头痛眩晕、咽喉肿痛、失音、目痛、鼻衄、中风、癫狂病、癔病[1]。
“本穴在脊关节之最上,与风池、翳风相平,本穴居其正中。
以形式论之,犹统领风穴之衙府也”[2]。
此穴名首见于《素问·骨空论》:“大风颈项痛,刺风府”,而详细叙述风府穴禁灸及原因的记载则源于《针灸甲乙经》:“风府,一名舌本,在项上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督脉、阳维之会,禁不可灸,灸之令人喑,刺入四分,留三呼[3]”。
《针灸大成·禁灸穴歌》中,记载:“哑门风府天柱擎,承光临泣头维平……灸而勿针针勿灸,针经为此尝叮咛,庸医针灸一并用,徒施患者炮烙刑[4]”,说明风府穴不宜针与灸同用。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也明确指出其禁灸。
赵家莹[5]通过《中华医典》搜索,共找到自秦汉时期至清代涉及风府穴禁灸的条文42条(包含引用前人著作的条文),其中涉及30本古代著作。
据此可知古代大多数医者认为风府穴禁灸。
但是在许多古籍中,也有明确记载艾灸风府穴治疗疾病。
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将风府穴作为配穴运用灸法治疗脚气病。
《幼幼新书》在风府穴运用灸法治疗小儿咳嗽。
赵家莹[5]研究发现运用风府穴灸法治疗各类疾病的古籍共23本,治疗的疾病主要有神志病、风证、鼻病、眼病等。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经络腧穴学》[1]也明确指出风府穴可灸。
笔者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风府穴灸法”为条件进行检索时,得到临床报道文献为零。
而以“风府穴”为条件进行检索时,发现文献中,风府穴的主要治疗手法为针刺,而未见艾灸作为治疗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穴位禁忌之古代禁针禁灸穴
腧穴,又称穴位、孔穴或穴道,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体表的地方,也是针灸治疗的特定部位。
按国家技术监督局1990年6月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规定十四经的经穴共361个,经外穴共48个,经穴及经外穴共409个。
在409个穴位中,有部分穴位针剌时易产生意外事故,这类穴位主要分布于头面部、颈部、胸腹部和背腰部,少数在四肢部。
应该指出的是,还有些易发生意外的经外穴,尚未包括在409个穴位之内。
容易发生针灸意外事故的穴位,古代称为禁针禁灸穴,现代尚无统一的称法,被称之为“意外穴位”或“易发生意外穴位”,亦有称“危险穴位“。
但古今二者之间对此类穴位的认识有一定差别。
古代禁针禁灸穴
针灸疗法是一种具有对人体有一定创伤性的非药物疗法,在科学水平普遍低下的我国古代,风险性相当之大。
当时的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针灸意外事故,并记载了大量有关的教训,其中,禁针禁灸穴的记载是一个重要方面。
禁针禁灸穴
首见于《内经》,但《内经》一般不明确提出禁针或禁灸,而是强调如针刺或灸疗不当可发生事故,如《素问•剌禁论篇》:“剌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
膺中为中府穴之别名,意为针中府穴过深易引起气胸,乃至气短窒息。
至《针灸甲乙经》始有禁针禁灸之说,如神阙“禁不可刺”,人迎“禁不可灸”,石门“女子禁不可灸刺”等。
之后,禁针禁灸的穴位,从唐代的《外台秘要》到宋代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代的《类经图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一书,载述禁针歌、禁灸歌各一首,基本上总结了古人有关穴位禁忌的体验与认识。
清代的针灸著作,多沿袭前人之说。
一、禁针禁灸穴的古藉记载
我国针灸古籍首次明确提出禁针禁灸穴的为《针灸甲乙经》,在《针灸甲乙经•针灸禁忌第一(下)》中,共载有禁针穴13穴,分别为:神庭、上关、颅息、人迎、云门、脐中、伏兔、三阳络、复溜、承筋、然谷、乳中、鸠尾。
其中,颅息、复溜、然谷三穴,属相对禁忌,要求“刺无见多血”;余穴则属绝对禁忌:“禁不可刺”。
除此之外,在各经穴项下又有所补充,如石门“女子不可剌灸”、手五里“禁不可刺”、缺盆“刺太深令人逆息”等。
另载禁灸穴24穴,分别为:头维、承光、脑户、风池、哑门、下关、耳门、人迎、丝竹空、承泣
脊中、白环俞、乳中、石门、、气冲、渊液、经渠、鸠尾、阴市、(膝)阳关、天府、伏兔、地五会、瘛脉。
其中,耳门,“耳中有脓,禁区不可灸”;下关,“耳中有干扌适,禁不可灸”;石门,“女子禁不可灸”,属相对禁忌。
余穴均为“禁不可灸。
”但,该书各经穴项下所载,略有出入,如耳门、瘛脉二穴,可灸三壮;而五处、心俞、素髎三穴列为禁穴。
明代《针灸大成•卷四》所载禁针穴歌介绍绝对禁针穴22个:脑户、聪(囟)会、神庭、玉枕、络却、承灵、颅息、承泣、神道、灵台、膻中、水分、神阙、会阴、横骨、气冲、箕门、手五里、三阳络、青灵。
另有一些穴位则是有条件禁忌和部位禁忌:“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孕不成。
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主客深晕生;肩井深时亦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
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冥,海泉颧髎乳头上,脊间中髓伛偻形;手鱼腹陷阴股内,膝膑筋会及肾经;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清代《针灸逢源》一书,绝对禁针穴又增加:角孙、急脉、会宗、
乳中、犊鼻五穴。
这样绝对禁针穴达到26穴。
另载有禁灸穴歌,介绍禁灸穴达45个之多,分别为:哑门、风府、天柱、承光、临泣、头维、丝竹空、攒竹、睛明、素髎、禾髎、迎香、颧髎、下关、人迎、天牖、天府、周荣、渊液、乳中、鸠尾、腹哀、肩贞、阳池、中冲、少商、鱼际、经渠、地五会、阳关、脊中、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阴市、伏兔、髀关、申脉、委中、殷门、承扶、白环俞、心俞。
至清代,《针灸逢源》载脑户、耳门。
禁灸穴总计为47穴。
二、古代禁针禁灸穴的分析
经统计,古人总结的禁针禁灸穴,共有70多穴,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单纯禁针类:此类又可分为二类。
一类为绝对禁忌,主要有24个(另有乳中穴和脑户为针灸皆禁忌)和躯体的某些部位的穴位:如脊间(位于督脉上)、阴股内,膝膑部、肾经的有些穴位;腋
股之下各三寸及目眶、关节周围的穴区等。
其余的8个穴位,是有条件即相对禁忌的,如合谷、三阴交是针对孕妇的,石门是针对女子的,云门、缺盆、肩井是在针剌过深情况下易发生事故,冲阳则是针刺不当易造成出血。
禁针穴以头项部、腹部及上肢为主。
亦包括少量胸背及下肢穴。
古人之所以列为禁针穴,大概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其中一些穴位处于重要脏器或血管之上,针刺不当易发生事故,如某些头面部和胸腹的穴位,这是临床上必须重视的;其次是古代针具制作粗糙,在针刺过程中,易引起脏器特别是血管的损伤,如冲阳、承泣等穴的禁忌可能与此有关;另外,古代缺乏消毒的观念和方法,导致针刺感染而列为禁忌的也是重要的原因,如神阙穴的禁忌即与此有关。
古代流传下来的禁针穴位或部位,不论是绝对或相对禁忌的,从已有的临床实践来看,并不存在绝对禁忌穴位。
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相对禁忌,也就是容易出现针刺意外的穴位,即目前所称的危险穴,如承泣、肩井、缺盆及胸背腹部的一些穴位,这些穴位下面有较大或较重要的血管、神经主干或重要的脏器。
针刺深度或方向不当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有的关节部位,穴位注射进入关节腔可引起红肿等不良反应。
其次是,是否属于相对禁忌尚须进一步证实,如:
合谷配三阴交在一定催产作用已得到初步证明,妇女经期针刺该二穴可引起阴道出血,亦有少量资料;但是否对孕妇有促使其流产等副作用,未见报道;三是不存在禁忌,这类最多。
特别是神阙穴,《针灸甲乙经》曾明确指出:“禁不可刺,刺之令人恶疡溃矢出者,死不治。
”现代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只要消毒严密,完全可以针刺,不存在禁忌。
又如石门穴,是否如古人所说对女子有绝孕作用,现代有人曾观察过其避孕效果,并未能得以证实,所以也谈不上禁忌。
(二)、单纯禁灸类;古代医籍所载的单纯禁灸穴共45穴(另有乳中穴和脑户为针灸皆禁忌)。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类为该穴区的深部有重要的脏器,灸后可能出现意外。
如风府、哑门穴深部为延髓和脊髓;人迎、委中等深部有重要血管;天府、周荣、渊液、鸠尾、腹哀等深部有重要的内脏。
由于古代以直接灸为主,虽然不如针刺可直接损及脏器,但也可能出现意外。
当然,对此类穴位是否属于禁忌古人记载也不尽相同,如风府穴,《针灸甲乙经》称:“禁不可灸,灸之令人瘖”。
但《千金要方》以灸该穴治马痫等病,李东垣亦灸此穴治项疽。
一类为面部的穴位,如;丝竹空、攒竹、睛明、素髎、禾髎、迎香、颧髎、下关等,如上所说,古代以产生瘢痕的直接灸作为灸疗的主要方式,面部肌肤娇嫩易受损伤,同时因为易产生瘢痕而影响美容,可能是禁灸的主要原因;第三类穴位位于手或足的掌侧,如中冲、少商、隐白,这类穴位的禁灸,可能与施灸时较疼痛,易造成损伤,
以及容易引起脏器的异常活动等有关,如少商、隐白三穴均可使怀孕妇女腹部松弛,胎动活跃。
值得一提的是,这类穴位的禁灸记载古籍中并不一致,如少商穴,始见于《外台秘要》,在《针灸甲乙经》中则载为可“灸一壮”。
其它的一些穴位则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随着灸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艾条灸的普遍使用,可以较好的控制受热的面积和温度,以及瘢痕灸使用的日益局限和方法的改进,灸疗所造成的损伤基本上都可避免,已经不存在绝对的禁灸之穴,相对禁灸的除面部及某些部位禁忌直接灸外,对一般灸法也已无意义。
(三)、针灸均禁类:全身共三个穴位属针灸均禁。
一为鱼际穴,该穴的禁针提法,首见于《素问•刺禁》:“刺手鱼腹,内陷为肿”;禁灸,则见于《医学入门》一书。
究其禁忌的原因不外乎上述几种,现代本穴早已解禁。
另一穴为乳中穴,但在古代的一些书籍中尚有关于本穴刺灸的记述。
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载:治卒癫“可灸三壮”;又如:《铜人针灸腧穴图经》提到:“可微刺三分”。
表明亦非绝对禁忌。
但现代已未见灸刺的报道,仅作为定穴的一种标志。
三为脑户,本穴禁针,最早记载见于《针灸甲乙经》,而禁灸一说,则至清代才出现。
脑户,为督脉穴,穴近枕骨大孔,可能是古人在针灸过程中曾发生过意外的原因之一,本穴现代已解除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