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

合集下载

针灸之腹针疗法

针灸之腹针疗法
添加文档副标题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起源:腹针疗法 起源于中国古代, 最早可追溯到 《黄帝内经》
发展:腹针疗法 在唐代得到了进 一步的发展和完 善,形成了系统 的理论体系
现代应用:现代 医学对腹针疗法 进行了深入研究 和实践,使其在 临床上得到了广 泛应用
发展趋势:随着 科技的发展,腹 针疗法在治疗各 种疾病方面展现 出了巨大的潜力 和广阔的前景。
禁忌症:孕妇、严重心脏 病、高血压等患者慎用腹 针疗法
针刺深度:避免刺入过深,以免损伤内脏 针刺部位:避免刺入重要器官和血管 针刺时间:避免长时间针刺,以免引起不适 针刺后反应:观察针刺后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处理
针刺部位疼痛:轻微疼痛,可自行缓解
针刺部位红肿:局部冷敷,避免摩擦
针刺部位感染:保持针刺部位清洁,必 要时使用抗生素
针刺部位出血:压迫止血,必要时使用 止血药
针刺部位过敏:停止治疗,使用抗过敏 药物
针刺部位神经损伤:停止治疗,必要时 进行神的 疾病范围
治疗效果:介绍腹 针疗法在治疗各种 疾病时的效果和优 势
针刺深度:根据患者体质 和病情选择合适的针刺深 度
针刺角度:根据穴位和病 情选择合适的针刺角度
针刺时间:根据病情和患 者体质选择合适的针刺时 间
针刺频率:根据病情和患 者体质选择合适的针刺频 率
针刺后护理:注意针刺部 位的清洁和保护,避免感 染和损伤
取穴原则:根 据脏腑经络理 论,选取腹部
特定穴位
取穴方法:采 用针刺、艾灸、 拔罐等方法刺
激穴位
穴位选择:根 据病情和体质, 选择不同的穴
位进行治疗
治疗效果:改 善脏腑功能, 调节气血阴阳, 达到治疗目的

腹针疗法及常用腹针处方介绍

腹针疗法及常用腹针处方介绍

腹针疗法及常用腹针处方介绍
腹针疗法是由薄智云教授发明的无痛或微痛而又高效的新针法。

以脐带为核心的系统是全身最早的调控系统和全身营养的供给系统,按照中医理念可称为先天经络系统。

薄智云教授1993年在《北京中医》上发文认为腹部存在着先天经络,提出“以神阙为核心的大腹部还拥有一个被人们忽略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

先天经络系统的提出完善了经络系统理论,为针灸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临床资料和理论的依据,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如今腹针疗法已成为能够满足时代需要的无痛、安全、高效、快捷的,具有广泛适应症的治疗慢性病、疑难病的新方法。

本文从腹针疗法的原理、特点、治疗范围、针具介绍、取穴方法、针刺方法、禁忌症、注意事项、基本处方等几个方面对腹针疗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附16个常见病的处方选穴,供大家参考使用。

腹针疗法ppt课件

腹针疗法ppt课件
48
腹针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一、适应症:一般而言,腹针的适应症为内因性 疾病,即内伤性疾病或久病及里的疑难病、慢性 病为主要适应症。
二、禁忌症:腹针的刺激部位是腹部,因此一切 原因不明的急腹症均为禁忌症,以免因针刺引起 误诊。此外,急性腹膜炎、肝脾肿大引起的脐静 脉曲张、腹腔内部肿瘤并广泛转移、怀孕妇女大 月份孕期均为禁忌,对于长期慢性病而致体质衰 弱病人,在施针时亦需谨慎。如肝脾肿大则需注 意针刺两胁时不宜太深,以免损伤实质性脏器。
痛腹泻、肾炎、月经不调、 妇女不孕、痛经、盆腔炎、 血崩、子宫脱垂、遗精、 阳痿、遗尿闭经、带下、 尿路感染、产后恶露不止、 疝气等疾病。 相当于第四、五腰椎,可 以治疗第四、五腰椎的疾 病。
15
8、中极
8、中极 神阙穴下4寸的任脉上 小便不利,遗溺不禁,阳
痿,早泄,遗精,白浊, 疝气偏坠,积聚疼痛,月 经不调,阴痛,阴痒,痛 经,带下,崩漏,阴挺, 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事下, 水肿等。 相当于骶尾椎部分,与人 体泌尿生殖系统相关。
的各种疾病。
27
腹部神龟图
28
三、腹针的操作规范
薄氏腹针疗法的操作规范贯穿在腹针疗法的全 过程中,在临床治疗时与传统的治疗方法不同, 必须按照腹外地的要求进行操作。
1、治疗前的检查 1.1、询问病兄弟、现病兄弟、并做好记录。 1.2、进行详细的检查,在结合病史明确诊断
同时,观察平卧位时病人的阳性体征。
肉门S(双)
44
颈椎病辨证加减
神经根型:石关S(双)、取石关时依颈项部疼 痛的部位而变动,如在两侧项肌的外侧时取穴离 腹白线稍宽,如在两侧项肌的内侧时,取穴离腹 白线略窄。
椎动脉型:下脘上(M),取穴时依据骨质增生 的部位高低不同而上下移动,如颈7增生取下脘 穴,颈4~5增生取下脘上5分,依此类推。

腹针疗法概述PPT课件

腹针疗法概述PPT课件
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国际医学界的交流与合 作,推动腹针疗法的国际传播
和应用。
05 腹针疗法的实践与培训
腹针疗法的实践经验分享
患者情况介绍
注意事项与禁忌症
分享一些典型的患者案例,包括病情、 治疗过程和治疗效果,让学习者更好 地理解腹针疗法的应用范围和优势。
强调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 确保学习者在使用腹针疗法时能够安 全、有效地为患者进行治疗。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腹针疗法医师
专业知识学习
强调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包括中 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知识、诊 断技能等方面的学习,为成为一 名合格的腹针疗法医师打下基础。
实践经验积累
强调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建议学 习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 验,提高操作技能和治疗水平。
持续学习与进修
鼓励学习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新 技术,参加学术交流和进修课程, 保持与行业前沿的接轨,提升自
腹针疗法概述ppt课 件
目录
CONTENTS
• 腹针疗法简介 • 腹针疗法的基本知识 • 腹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 腹针疗法的科学研究与进展 • 腹针疗法的实践与培训
01 腹针疗法简介
定义与起源定义源自腹针疗法是一种通过刺激腹部特 定穴位来调节脏腑功能、治疗全 身疾病的中医针灸疗法。
起源
腹针疗法起源于古代中医经络学 说,经过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实 践的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 独特的针灸治疗方法。
实践技巧总结
总结在实践中摸索出的技巧和经验, 如如何准确找到穴位、如何控制针刺 深度和角度等,帮助学习者提高操作 技能。
培训课程与学习资源推荐
培训课程
推荐一些权威的腹针疗法培训机构和课程,包括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学习效果等方面的介绍,为学 习者提供参考。

腹针的针刺手法

腹针的针刺手法
督脉
腹部正中线旁开0.5寸,调节阳经气血,为“阳 脉之海”。
3
冲脉
腹部正中线旁开2寸,统领阴阳经气血,为“血 海”。
腹针的穴位定位
中脘
脐中点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下脘
脐中点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气海
脐中点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水分
脐中点下1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天枢
脐中点旁开2寸。
床实践。
患者准备
患者以舒适的体位躺下,腹针施 术部位应当暴露,避免穿着过于 紧身或带金属纽扣的衣服。
物品准备
腹针,75%酒精,棉签,无菌手套 等。
腹针的施术过程
拔针
治疗结束后,轻轻拔出针,使用棉签压迫 针孔,防止出血。
定位
根据病症和辨证施针的原则,确定相应的 经脉和穴位,并进行标记。
消毒
以75%酒精对皮肤和针具进行消毒。
06
腹针的研究与发展
腹针的理论研究
腹针疗法的理论基础
腹针疗法是在中医经络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理论基础包括络理论 、气化理论和神阙调控理论等。这些理论为腹针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 依据。
腹针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腹针疗法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疼痛、内科、妇科、儿科等疾病。然而,对于一 些特殊病症,如急性炎症、恶性肿瘤、出血倾向等,腹针疗法并不适用。
关元
脐中点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腹针的刺法种类
浅刺法
针刺深度小于0.5寸,用于治疗神志 病、皮肤病、末梢神经炎等。
深刺法
针刺深度大于0.5寸,用于治疗内脏 病、关节病等。
补法
浅刺轻刺激,用于补养气血。
泻法
深刺重刺激,用于祛邪浊。

腹针常用穴位与取穴PPT课件

腹针常用穴位与取穴PPT课件

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 解溪连线上。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 痹、神志病等。
内关穴
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 之间。主治胃痛、呕吐、呃逆等胃疾。
腹泻的治疗
天枢穴
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 正中线旁开2寸。主治腹痛、 腹胀、便秘、腹泻等胃肠 病证。
掌握针刺深度
根据患者的体型、胖瘦、年龄等因素,掌握合适的针刺深度,避免刺伤内脏器官。
防止晕针与滞针现象
询问病史
在施术前,询问患者是否有晕针史或相 关疾病史,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VS
观察患者反应
在施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 出现晕针或滞针现象,应立即停止施术, 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异常情况处理及转诊指征
上巨虚穴
同腹泻治疗中的上巨虚穴,也适用 于便秘的治疗。
痛经的治疗
01
三阴交穴
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主治肠鸣腹胀、腹泻
等脾胃虚弱诸证;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产科病证。
02
子宫穴
位于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3寸。主治阴挺、月经不调、痛
经等妇科病症。
03
关元穴
位于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主治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等元
腹针常用穴位与取穴 ppt课件
目录
• 腹针疗法简介 • 常用穴位介绍 • 取穴方法技巧 • 临床应用举例 • 注意事项与风险防范
01
腹针疗法简介
腹针的起源与发展
腹针的起源
腹针疗法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 种通过在腹部特定穴位刺激以治 疗全身疾病的针灸方法。
腹针的发展
随着医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和针灸 技术的提高,腹针疗法逐渐发展 成为一种独特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

腹针疗法学习腹针

腹针疗法学习腹针

控制刺激强度
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和病情需要 ,合理控制刺激的强度和频率,
避免过度刺激引发不适。
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晕针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晕针现象,表现为头晕、恶心、面色苍白等。应 立即停止治疗,让患者平卧休息,必要时给予急救措施。
局部疼痛
治疗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部局部疼痛。可采用热敷、按摩等方 法缓解疼痛,如疼痛持续不减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案例三
患者赵某,女性,30岁,因痛经严重影响生活质 量。经过腹针治疗一个疗程后,痛经症状显著减 轻,月经周期恢复正常。
操作技巧与心得体会
准确选穴
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
合适深度
针刺深度要适中,避免过深或过浅导致效果不佳。
操作技巧与心得体会
• 轻柔手法:进针时要轻柔、缓慢,以减轻患者疼 痛。
腹针疗法的原理与特点
原理
腹针疗法基于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认为腹部是脏腑之气汇聚的地方,通过刺 激腹部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平衡阴阳、疏通经络。
特点
腹针疗法具有安全、无痛、副作用小、适应症广等特点。它不仅可以治疗局部 病变,还可以调节全身机能,对于许多慢性疾病和疑难杂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 果。
02
腹针的基本知识与技术
禁忌症
虽然腹针疗法相对安全,但仍有一些 禁忌症需要注意,如孕妇、严重心脏 病患者、局部皮肤感染或溃疡者等不 宜使用腹针疗法。
03
腹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内科疾病的治疗
01
02
03
呼吸系统疾病
如感冒、咳嗽、哮喘等, 腹针疗法可以通过调理肺 经、大肠经等经络,改善 呼吸道症状。
消化系统疾病
如胃痛、腹泻、消化不良 等,腹针疗法可以刺激脾 胃经,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

图文详解:腹针疗法及16例常用处方

图文详解:腹针疗法及16例常用处方

图文详解:腹针疗法及16例常用处方腹针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的穴位以调整气机阴阳,实现人体阴阳动态平衡,从而治疗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全新的针灸疗法。

腹针神龟图原理: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其精华是以腹部的神阙为调控系统,提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系统。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腹部不仅包括了内脏中的许多重要的器官,而且还分布着大量的经脉,气血向全身输布,也是审察症候,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部位。

因此其治疗内脏疾病和慢性全身疾病疗效显优势。

其治疗体系为以腹部的肚脐为中心进行调控,因为人在出生前,脐带是维系生命的纽带,人体的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依赖于脐带的输送。

腹部又是五脏六腑会聚的地方,所以采取腹部穴位治疗可调整全身的经络,而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

特点:1. 理论上创立了先天经络学说(理论)2. 临床上发明了“神龟图”3. 方法上体现了中医防治疾病精髓,脏腑经络局部同时并举4. 使用上无痛、安全、有效成为腹针疗法一大特色,患者乐于接受5. 取穴上突出规范化操作特点治疗范围:该疗法治疗范围广,涉及病症多,过敏性鼻炎、痛风、哮喘、椎管狭窄、强直性脊柱炎、高血压、糖尿病、失眠、抑郁症、耳鸣、耳聋、胆囊炎、胰腺炎、中风后遗症、黄褐斑、青春痘、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帕金森、肥胖症、阳痿、胃肠疾患、肠易激综合征、长期便秘、反复口腔溃疡、儿童假性近视、痛经、闭经、月经不调、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妇科疾患、颈腰椎膝踝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网球肘、偏头痛、带状疱疹后遗痛等绝大多数疼痛病症均有显著疗效。

针具:腹针针具根据针具的不同直径分为A、B、C三类,分别为Φ0.22mm、Φ0.20m m、Φ0.18mm;每类中又根据针具的不同长度分为I型、II型、III型,分别为50mm、40mm、30mm。

基本技术:腹针取穴方法1、腹部分寸的标定:骨分寸取穴法。

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腹部围绕着人体中心——肚脐(神阙)
神阙穴为神之所舍其中也。

为肚脐。

其:“如门之阙,神通先天,父母相交而成胎时,先生脐带形如荷茎,系于母之命门。

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敷莲花,顺五行以相生,赖母气以相传,十月胎满,则神注于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


神阙位于脐窝中央,脐窝是由新生儿时脐带残端变干后.脐带与腹壁表皮相连接处出现裂口,逐渐与腹壁脱离,遗留创面愈合后形成。

因人体在母体内是通过脐带获得营养逐渐形成的,所以脐是禀受先天的最早形式,因此,神阙具有向四周及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

腹针理论认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脐带。

胎儿出生后,脐带作为一个废弃的组织将会在新生儿期干燥、脱落。

但脐周系统向全身提供气血的通道及网络并未完全消失。

脐环与脏腑及人体其他部位的沟通点多与腹部的穴位叠落,其连线可在前腹壁浅层呈现出一个全身缩影的全息影象,状似神龟。

此外,腹诊的临床应用也有了近千年的历史。

这些都为腹针疗法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腹针的定位及取穴特点
1、熟悉腹部的骨度分寸和腹部的划分定穴
腹部为了临床取穴方便一般把以神阙至腹侧的外缘定为6寸来计量。

其他参照针灸骨度分寸。

任脉的定位以腹白线为准(比较粗),而不是简单地定为腹正中线。

其他经脉的定位按比例与任脉相平行而定。

2腹穴的定位:
神阙——脐之正中取之。

任脉
下脘:脐上2寸取之。

任脉
商曲穴:下脘穴旁开5分处取之。

肾经
建里:脐上3寸。

任脉
石关:建里穴旁开5分处取之。

肾经
上脘:脐上5寸取之。

任脉
中脘穴:脐上4寸取之。

任脉
阴都:中脘穴旁开5分处取之。

肾经
气海旁:气海脐下1.5寸,当脐与关元穴连线中点处取之。

任脉
气旁穴:气海旁开5分
关元穴:脐下3寸,中极上1寸取之。

任脉
水分:脐上1寸取之。

任脉
滑肉门:水分穴旁开2寸处取之。

胃经
天枢:脐正中旁开2寸处取之。

胃经
石门:脐下2寸,关元上1寸取之。

任脉
阴交:脐下1寸,石门上1寸取之。

任脉
外陵穴:阴交穴旁开2寸处取之外陵。

胃经
上风湿点:滑肉门旁开5分上5分。

新穴
上风湿外点:滑肉门旁开1寸。

新穴
上风湿上点:下脘旁开3寸。

新穴
下风湿点:气海旁开2.5寸。

新穴
下风湿内点:气海穴旁开1.5寸。

新穴
下风湿下点:石门旁开3寸。

新穴
大横:脐旁开3.5寸取之。

脾经
3腹部的划分定穴
其颈部从两个商曲穴处伸出,
其头部伏在中脘穴上下,
尾部从两个气旁穴(气海旁开5分)处向下延伸终于关元穴附近,
其前肢分别由滑肉门引出,在上风湿点屈曲,到上风湿上点,止于上风湿外点,其后肢由外陵穴向外伸展,在下风湿点屈曲,到下风湿下点,止于下风湿下点穴。

1、临床选穴原则:
腹针取穴时采用偱经取穴法、定位取穴法和八廓辨证取穴法三种取穴方法,在临床上既可单独使用,又可互相配合互补不足;腹针针刺时使用天、地、人三部针刺法。

可根据病情的轻重、病位的深浅,去调节不同的外周或内脏系统。

(1)根据腹部的全息分布特点定位取穴法,按照相应部位对应选穴。

头部伏在中脘穴上下,头部疾患时以中脘、阴都等周围的穴位治疗。

颈部由商曲穴伸出,故治疗颈部的疾患以商曲、石关及附近的穴位治疗。

前肢(上肢)由滑肉门引出,在上风湿点屈曲,止于上风湿外点,治疗左右上肢的疾患由滑肉门至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之间的同侧穴位进行治疗。

后肢(下肢)由外陵穴向外伸展,在下风湿点屈曲,止于下风湿下点穴。

治疗下肢的疾患由外陵至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之间的相应穴位进行治疗。

尾部从两个气旁穴(气海旁开5分)处向下延伸终于关元穴附近,腰椎的疾患由气旁穴及关元穴其附近的穴位进行治疗。

(2)循经取穴法。

同传统针灸。

选取腹部的经穴可以治疗该条经脉循行所过之处的疾病:如足阳明胃经从头部循面颊、胸腹、膝关节外侧而下,故头颞部疼痛、牙痛及膝关节外侧的疼痛,均可取腹部足阳明胃经的经穴治疗。

还可以通过选用腹部的经穴治疗与该条经脉相表里的经脉的疾病:如取任脉的经穴气海、关元等治疗腰椎疼痛,即督脉的疾病。

2、腹针的针刺手法
(1)针具的选择:
根据病人的胖瘦不同而选择不同长度的针具
体型较高大或胖短体型的人,腹壁的脂肪层较厚,一般选用60毫米长度的针具治疗。

中度肥胖或普通体型的人,腹壁的脂肪层适中,一般选用50毫米长度的针具治疗。

削瘦体型的人,腹壁的脂肪层很薄,一般采用40毫米长度的针具治疗。

(2)进针的深度:
腹部有厚厚的前腹壁覆盖,前腹壁又由皮肤、浅筋膜、肌肉层(及深筋膜)、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及腹膜壁层等组成,其中有丰富的深浅动静脉、淋巴管、肋间神经、腰神经等。

腹针将进针深度分为天、地、人三部。

一般而言,
1、病程较短或其邪在表的病,针刺天部(即浅刺)。

2、病程虽长,未及脏腑或其邪在腠理的病,针刺人部(即中刺)。

3、病程较长,累及脏腑或其邪在里的病,针刺地部(即深刺)。

但是,在运用时也有例外,如腰部的疼痛,虽病程短而往往采用针刺地部较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此,在临床应用时亦要注意灵活多变。

(3)针刺的手法
同一般毫针。

进针:腹部进针时要避开毛孔、血管,然后施术要轻、缓。

如针尖抵达预期的深度时,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内的大网膜有足够的时间游离,以免刺伤内脏。

七、腹针的适应症
一般而言,腹针的适应证为内因性疾病,即内伤性疾病或久病及里的疑难病、慢性病为主要的适应证。

临床大致可分为:
1病程较久的内伤脏腑的全身性疾病:脑血管病后遗症、老年性痴呆、脑动脉硬化、心血管病、高血压、癔病等。

2脏腑失衡后引起的疾病如:血栓性耳聋、眼底出血、球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等。

3虽病程较短,但与脏腑的正气不足相关的疾病如: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关节炎、颈椎综合症、腰痛、双腿麻木、酸困等。

4其他的针灸适应症,经治疗疗效不佳者,均可为腹针的适应症。

八、腹针的禁忌症
腹针的刺激部位是腹部,因此,一切原因不明的急腹症均为禁忌症,以免因针刺而引起误诊。

此外,急性腹膜炎、肝脾肿大引起的脐静脉曲张、腹腔内部的肿瘤并广泛转移,妇女孕期均为禁忌症。

对于长期慢性病而致体质虚弱的病人,在施术时宜谨慎处之。

如肝脾肿大则需注意针刺两肋时不宜太深,以免损伤实质性脏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