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疗法的五大特色与优势——林超岱老师的一篇论文

合集下载

《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腹针疗法【摘要】腹针疗法是近来兴起的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实践性针灸体系。

生物全息律则是近代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

文章认为此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与互补,认为生物全息律对腹针的使用具有指导意义,并试用此观点对腹针的基础理论进行探讨。

【关键词】腹针疗法;生物全息律腹针疗法是由薄智云教授首倡的一种新型的针灸体系。

其取穴施针主要以腹部的穴位为主,因其简便、易行、适应面广,受到当今针灸界的普遍关注。

对于本治疗手段的理论探讨,薄教授提出现神阙布气学说[1]。

认为腹针系统建立于原始胚胎气血输布系统,神阙是人体先天经络的遗迹,也指出了腹针与全息生物学之间的密切联系[1],考虑腹针是腹气街的二级全息元。

笔者认为一个好的理论既是对临床实践的总结,更是对临床实践的回归。

邓小平同志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医学实践中同样如此。

在临床上,笔者有意识以“生物全息学”的原则处理问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同时也重新认识了腹针治疗中的一些原则。

故在此提出共同探讨。

1 灵龟图腹针有一个很特殊的外形——龟形。

薄老将整理成如此形象的腹针图命名为腹针灵龟图。

这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有利于准确记忆腹针中各个穴位的分布规律。

这个形象与其它已知的全息微针系统有很大不同。

其它的系统往往是“人”形——倒立的胎儿形象,比较典型的是耳针图。

如果将腹针体系作为胚胎期气血通道遗迹看,又与胚胎期大头的特点不符。

同样的是,这也与张颖清全息生物取穴法中,穴位全息律中各脏腑组织在穴位图上等比例分布的特点不同[2]。

复习薄教授的“灵龟图”。

中脘穴为头,关元穴为尾,下脘穴为颈,石门穴为骶。

双侧滑肉门穴为肩,双侧外陵穴为髋。

如果从脐四顾,上方水分穴、下方阴交穴、两侧天枢穴、斜向滑肉门(双)与外陵穴共八穴,围成一个闭合的矩形。

这个矩形就是人体躯干的主体。

神阙位于这个矩形的几何中心点。

双侧的滑肉门—天枢—外陵联线成为身体躯干的两侧。

双滑肉门—水分联线相当于双肩联线,双外陵—阴交相当于双髋联线。

第12章腹针疗法

第12章腹针疗法


取穴方法
(一)取穴定线、定寸 腹部取穴时以任脉为纵轴坐标,任脉的定位方法:观察毛孔 的走向和分辨色素的沉着。 以胸骨柄、肚脐、耻骨联合上缘为标志点进行取穴。 1、上腹部的中庭穴至神阙穴为8寸。 2、下腹部的神阙穴至曲骨穴为5寸。 3、侧腹部从神阙、通过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
(二)穴位的立体层次 根据针刺的深浅,可将穴位分为天、地、人三部,浅刺,即“神龟图” 取穴,强调筋骨;中刺,即经脉分布取穴,强调经脉;深刺,即“八 廓”辩证取穴,强调脏腑。
7、上风湿外点 定位:滑肉门旁开1寸,左右各一。 主治:浅刺:对应人体的腕部,治疗腕关节炎、手关 节活动不利,麻木等腕关节周围的疾病。 8、水分 定位:脐上1寸。 功效:浅刺: 对应人体的后背部,治疗后背部的疾病。 中刺:水肿、腹胀、腹痛、腹泻、小便不利等 9、天枢 定位:脐正中旁开2寸,左右各一。 主治:浅刺:对应人体的侧腰部,治疗各种腰肌疾病。 中刺 :腹胀、腹痛、便秘、泄泻、月经不调、 痛经等。 10、大横 定位: 脐正中旁开4寸,左右各一。 主治: 中刺:腹胀、腹痛、便秘、泄泻、 心悸乏力、 焦虑不安等。 深刺:左大横主治下焦病;右大横主治肝胆 病。
三、常用针刺法
1、三角针 三角针是以主穴为顶点向上或向下各距3-5分,分别再刺两针,使三针形成等腰 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的针刺方法。这种针法适宜于症状比较局限的疾病,如 膝关节痛,局部关节疼痛等。 2、三星法 三星法是以主穴为基础向上下、左右或与神阙呈放射性排列,各距主穴3-5分, 分别各刺一针,形成并行排列的针刺方向。这种针法适宜于症状呈带状或条 状的疾病,如坐骨神经痛。 3、梅花针 梅花针是以主穴为中心,上下左右各距3-5分各刺1针,共5针使针体形成梅花图 案的针刺方法。这种方法适宜于病情较重且病程较长的病人,也可在三星法 疗效不佳时采用,是治疗的强度得到增加。

林超岱 佛心行医

林超岱 佛心行医

林超岱佛心行医作者:珍子伍小保来源:《中华儿女》2009年第10期题记:作为一名少数民族的干部,林超岱在仕途上可谓一帆风顺。

作为公务员,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他是优秀的,可他常常思考,做一辈子公务员,六十岁之后自己能做什么?医科科班出身他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弘扬国术,当一名人民的中医大夫!为了这个梦,他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官员到医生的蝉变,成为腹针疗法的传人,成功实现了官员与医生身份的叠加。

不到十平方米的客厅内,安静地坐着几位等待就诊的病友,客厅两边的卧室内,分别摆放着三张单人床,每个床上都躺着一位病人,林超岱正在给一位女患者实施腹部针灸治疗。

“别紧张,放松……”林超岱一边和患者聊天,一边用精准的手法施针,十分钟左右,十余枚亮晶晶的医用针插入患者腹部。

额头上细密的汗珠未来得及擦拭,便匆匆赶往下一个病床。

每周有三到四天,林超岱都会选择这样忙碌的方式度过——下班后,简单地吃点便饭,就来到离家很近的工作室,为前来就医的人们实施针灸治疗,每次人数都在二十位左右。

几年间,在这个简陋的工作室内,林超岱先后治愈了三千多名患者,而且,均是免费。

从官员到医生的蝉变林超岱,广西壮族人,出身中医世家。

1986年他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现在的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卫生部中医司工作,1986年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后,他转到局里一直从事中医药科技管理工作,先后担任局科技教育司中医科技处副处长、中药科技处处长,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监督处处长等职务,2008年9月调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社长。

如果单纯看以上简历,林超岱的人生轨迹是标准的中国式官员晋升图谱,是无数公务员成长的标准样板。

但命运的与众不同从他接触腹针开始了。

1996年9月,林超岱从现任山西省中医局局长文渊那里得知,山西省著名中医薄智云发明了一种新的针灸疗法一一腹针疗法,治疗效果非常好。

彼时,林超岱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应用研究处工作,负责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的鉴定、推广及奖励工作,因此,很多先进的中医药科研成果与最新发明的信息,由于工作之需,总能及早得知。

腹针疗法治疗痛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腹针疗法治疗痛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腹针的治疗效果优于口服养血清脑胶囊。刘菁等 [10] 以腹针疗 法为实验组治疗瘀血阻滞型偏头痛,对照组为常规针刺组,研究 显示,腹针与常规针刺都能缓解偏头痛,但腹针治疗后半小时的 止痛效果更佳。李伟雄等 [11] 运用腹针治疗无先兆偏头痛,分为 腹针组与常规针刺组,两组治疗后、治疗后 1 月临床疗效相当, 但治疗后 1 个月腹针组的 MPQ 评分下降程度优于常规针刺组, 提示腹针治疗偏头痛,远期疗效比常规针刺效果好。
西医学认为,疼痛 [4] 是人体的感觉与体验,这种感受与机 体存在明确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有关,是神经末梢痛觉感受器 受伤害和病理刺激后通过神经冲动传导至中枢大脑皮层而产 生的;疼痛诊治又可分为炎症、水肿、血管痉挛引起的急慢性疼 痛、癌性疼痛、自主神经相关性疼痛以及术后疼痛,西医常用的 镇痛药物有麻醉性镇痛药、解热镇痛药、神经破坏药、糖皮质激 素等,此类药物止痛效果快,但具有一定的用药局限及副作用。
3 腹针疗法治疗痛经
痛经是妇女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 引腰骶,重时或出现痛剧晕厥、肢冷头痛等影响生活质量的症 状 [12]。孙海珍等 [13] 治疗寒凝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对照组予阿 司匹林治疗,观察组予腹针配合灸法进行治疗,腹针取穴为气 海、关元、下风湿点、水道,同时灸患者的水道穴,统计学结果 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较好,且腹针止痛快、副作用小、复发 率低。王天琳等 [14] 纳入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 60 例,对照组 予口服元胡止痛胶囊,观察组予腹针结合董氏奇穴治疗,腹针 以引气归元、中极为主,配合气机升降取穴 ( 右门金、右水曲、 左火主、左木留、右大叉 )、妇科、还巢穴等,治疗后观察组总有 效率 93.3% 高于对照组的 80.0%,且痛经症状及疼痛积分观 察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高雪晶等 [15] 以隔药灸脐配合腹 针为观察组治疗原发性痛经,对照组予单纯腹针治疗,腹针治 疗选取关元、气海、子宫、三阴交、血海,隔药灸以引气归元穴 组、神阙中极、下风湿点为主,研究显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 组,其机制可能是促进了前列腺素 E2 (PGE2) 的分泌,缓解子 宫收缩情况,降低了子宫动脉 PI 和 RI 血流黏滞度。张花等 [16] 以腹针配合八髎穴隔姜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相关性疼 痛,与口服加味没竭片相对比,腹针以引气归元、子宫为主穴, 随症加减外陵、水道、气穴、气旁等穴,再配合八髎穴位区隔姜 灸,治疗后观察组的疼痛积分、止痛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临 床总有效率、血清中 CA125 下降水平均优于对照组。

腹针针法

腹针针法

腹针针法特效腹针疗法是一种针灸治疗的新疗法。

特点之一是:操作方便、容易学习、容易掌攫,并能不断地提高治疗水平。

掌握腹针,必须全面理解和熟悉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知识,要掌握好三个环节:一、掌握好多种取穴方法腹部存在广泛的经脉,理解十二经、奇经八脉和早期经脉的规律,灵活用好三种取穴方法,即(1)循经取穴法;(2)定位取穴法;(3)八廓取穴法。

循经取穴法和八廓取穴法,目的在于调理人体的脏腑机能和疏通经络;定位取穴在于治疗人体相对应部位的病证。

综合灵活使用三种不同取穴方法是掌握腹针的重要环节之一。

八廓取穴法是根据后天八卦和五行学说的规律,以腹部八个方位中的有效腧穴,用以加强调理脏腑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二、掌握好腹针常用的基本处方。

特效腹针疗法总结了几个有效的基本处方,即:(1)补脾肾方:包括中脘穴和关元穴;(2)调脏腑方:由中脘、下脘、气海和关元四穴组成:(3)通经络,行气血方:即双滑肉门穴、双外陵穴;(4)清热解毒方:由中脘、下脘穴和双上风湿点穴下组成;(5)改善头部供血方:由中脘、下脘、下脘穴上、双商曲穴组成,或加刺下脘穴上至双商曲穴连线之中点;(6)调脾燥湿方:选用双大横穴。

这些基本处方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经络、清热解毒和治疗身体各部位疾病非常有效的基本处方;也是腹针治疗各种疾病处方中的基本方。

掌握这些基本处方,灵活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常见病、常见病中的难治病、慢性病、以至疑难病等。

三、掌握好不同针刺深度的规律腹针治疗在针刺深度上有严格的区别和要求。

腹针针刺的深度,应根据治疗所达到的不同效应,而选用不同的针刺深度。

针刺深浅的目的和原则是:为调理脏腑功能,一般采用中刺或深刺;为疏通经络多采用中刺;为定位调治人体各部位病证时选用不同程度浅刺或中刺。

定位针刺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或针刺点,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加以分析,要考虑患者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病位的深浅,而选择不同的深度,以提高腹针治疗效果。

腹针疗法的五大特色与优势——林超岱老师的一篇论文

腹针疗法的五大特色与优势——林超岱老师的一篇论文

腹针疗法的五大特色与优势——林超岱老师的一篇论文(2010-12-13 22:30:08)转载标签:腹诊医疗中医林超岱健康腹针疗法之我见[1]林超岱[2][摘要]本文阐述了作者对腹针疗法及其发展的认识,经过临床实践作者认为腹针疗法有几个特色:理论上创立了先天经络学说;临床上发明了“神龟图”;方法上体现了中医防治疾病精髓,脏腑经络局部同时并举;使用上无痛、安全、有效,患者乐于接受;取穴上突出规范化操作等。

认为学习、运用好腹针疗法需要注意几个问题:要有较为深厚的中医药知识和功底;取穴要按照规范化了的操作规程来做;调针时一定要调到位。

还提出了应当大力推广腹针疗法,应当加大对腹针疗法的科学研究力度的观点。

关键词:腹针疗法特色注意事项1996年9月的某一天,我的好朋友山西省中医局局长文渊先生来京找我,介绍说山西省薄智云教授发明了一种新的针灸疗法–腹针疗法,很神奇。

据他介绍,薄先生在1991年山西省针灸按摩比武大赛中运用腹针治疗疾病荣获一等奖,脱颖而出。

其时我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应用研究处项目官员负责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的鉴定、奖励和推广工作,欣然前往薄先生在北京市宣武区一家医院内开设的门诊部。

门诊部设有7、8张床,有许多患者排队等候,一一看过薄先生诊治操作,询问患者病情以及治疗前后情况之后,深为腹针疗法立竿见影的疗效动容,叹为观止!其后几年,经常介绍一些领导、同事、朋友请薄先生诊治,均取得很好的疗效。

见其疗效,受其熏陶,我于1998年拜薄教授为师学习,由于工作繁忙,没有机会上临床开展腹针治疗疾病,但一直在思考、学习,从2002年开始在薄先生的亲自指导下开始运用腹针治疗一些疾病,通过几年的临床实践,治疗患者已逾400人,95%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涉及的病症范围包括:颈椎病、腰椎病、坐骨神经痛、骶椎关节狭窄、膝踝关节退行性病变、肩周炎、网球肘、失眠、偏头痛、眩晕、耳鸣、胆囊炎、高血压、咳嗽、痛经、感冒、肥胖症等,尤其是关于疼痛病症,每每即刻奏效。

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

4、调 脾 气
组成: 大横(双) 功效:具有调理脏腑,益胃、健脾、化湿之功 与腹四关合用治疗腰部疾患和坐骨神经痛; 与风湿点合用治疗全身关节炎或肩周炎等症。
5、风湿点
组成: 上风湿点、下风湿点
功效:消肿、止痛 与大横合用可祛风滑利关节、消肿痛,散淤血。
五、腹针疗法的针刺手法 及操作规范
(一)定穴—比例寸法
(3)穴位定点准确,快速刺穿表皮 (4)进针时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 (5)留针时间20~30分钟,体质好和病程短的病人 时间稍短,体质差和病程长的病人时间稍长
(6)出针顺序与进针顺序相同
3、常用的针刺法
(1)三角针
以主穴为顶点向上或向下各距3~5分,分别再刺两针使三针
形成等腰等边三角形。适宜于症状比较局限的疾病。如膝关节 疼痛、局部关节疼痛。
杂的神经网络这一“第二大脑”也被称为“腹部大脑”,它
拥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比骨髓里的细胞还多。
二、腹部的全息影像特点
人体在腹部的全息影像酷似一个伏在前腹壁上的神龟。 中心部位是神阙 ,头顶部是中脘穴。 尾部是关元穴,中心部向左右延伸的边端是大横穴。 颈部从两个商曲穴处伸出。 头部伏于中脘穴上下。 尾部从两个气旁穴(气海旁开5分)处向下延伸终于关元穴附近。 前肢分别由滑肉门(肩部)引出,在上风湿点(肘部)屈曲,止于上风
辨证加减:
痛在结节沟在滑肉门的外侧加三角针( 同侧S) 痛在肩峰或三角肌至肩胛骨内上角在滑肉门的内侧加 三角针(同侧S)
4、腰椎间盘突出症处方:
【腹针治疗】 处方: 1、水分M 2、气海D 3、关元D 辩证加减: 急性腰椎间盘突出:人中、印堂 陈旧性:气穴(双S) 以腰痛为主:外陵、气穴、四满(双S) 合并坐骨N痛:气旁(健M)、外陵、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 (均患S)

腹针疗法及其临床应用

腹针疗法及其临床应用

腹针疗法及其临床应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符文彬教授一、腹针疗法的定义二、腹针是通过针刺腹部的穴位调节脏腑经络以治疗全身疾病针灸疗法。

腹针疗法是以神阙布气假说为核心的一种微针疗法。

三、腹针经络特点1)经络对称2)内脏不对称3)穴位特点:浅中―――调节全身组织或外围同名穴――外周――治疗同内脏:左――治疗同右――治疗不同4)经络特点:对称:腹部全息系统(浅层-影响全身运动系统、局部血液循环及神经系统)腹部经脉系统(中层-经脉和相应全身经脉疾病)不对称:脏腑系统(深层-全身内脏影响相关的经脉和治疗相关疾病)腹部全息系统是全身在腹部的缩影,位于腹壁的浅层,刺激相应反射区可治疗人体对应部位的疾病腹部经脉系统位于腹壁的中层,包括腹部的经穴、经外奇穴,可调整经脉系统的病变腹部八廓系统位于腹壁的深层,是调节和治疗脏腑疾病的系统四、腹针的特点腹针的辨证特点:调整脏腑入手,兼顾经脉局部脏腑(产生气血)―――>(接受气血)经脉(输布)―――>四肥百骸(使用气血)脏腑<――内属(经脉)外联――-四肢百骸腹针治疗―――调脏腑(主层次)――疏经脉(辅层次)――治疗局部(靶点)经络辨证治疗-影响脏腑(辅)―――调经脉(主)――――治疗局部(靶点五、腹针的取穴方法(一)腹针对穴位的认识:任何腹针穴位是已知的定位点,强调取穴准的重要性。

取穴方法:1.体位:医生、病人2.定位标志:任脉为纵坐标,脐为中心,中庭为腹上标志点,曲骨为下标志点,乳中穴为横向标志点。

腹以神阙中心到天枢水平线至侧腹外为6寸. 3.取穴规范:水平线比例寸4.度量时的注意事项(1)中庭和曲骨有明显的骨性标志,定位不难。

但中庭取穴时,手法宜轻,以免引起患者胸闷及不适(2)神阙以其为中心(3)侧腹的横量以神阙――天枢到侧腹的水平进行度量(4)可在腹侧用一直尺贴腹壁外与床成90度向外上伸出,用另一尺与前尺成90相交测神阙的长度为此度,其2寸处为天枢定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针疗法的五大特色与优势——林超岱老师的一篇论文(2010-12-13 22:30:08)转载标签:腹诊医疗中医林超岱健康腹针疗法之我见[1]林超岱[2][摘要]本文阐述了作者对腹针疗法及其发展的认识,经过临床实践作者认为腹针疗法有几个特色:理论上创立了先天经络学说;临床上发明了“神龟图”;方法上体现了中医防治疾病精髓,脏腑经络局部同时并举;使用上无痛、安全、有效,患者乐于接受;取穴上突出规范化操作等。

认为学习、运用好腹针疗法需要注意几个问题:要有较为深厚的中医药知识和功底;取穴要按照规范化了的操作规程来做;调针时一定要调到位。

还提出了应当大力推广腹针疗法,应当加大对腹针疗法的科学研究力度的观点。

关键词:腹针疗法特色注意事项1996年9月的某一天,我的好朋友山西省中医局局长文渊先生来京找我,介绍说山西省薄智云教授发明了一种新的针灸疗法–腹针疗法,很神奇。

据他介绍,薄先生在1991年山西省针灸按摩比武大赛中运用腹针治疗疾病荣获一等奖,脱颖而出。

其时我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应用研究处项目官员负责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的鉴定、奖励和推广工作,欣然前往薄先生在北京市宣武区一家医院内开设的门诊部。

门诊部设有7、8张床,有许多患者排队等候,一一看过薄先生诊治操作,询问患者病情以及治疗前后情况之后,深为腹针疗法立竿见影的疗效动容,叹为观止!其后几年,经常介绍一些领导、同事、朋友请薄先生诊治,均取得很好的疗效。

见其疗效,受其熏陶,我于1998年拜薄教授为师学习,由于工作繁忙,没有机会上临床开展腹针治疗疾病,但一直在思考、学习,从2002年开始在薄先生的亲自指导下开始运用腹针治疗一些疾病,通过几年的临床实践,治疗患者已逾400人,95%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涉及的病症范围包括:颈椎病、腰椎病、坐骨神经痛、骶椎关节狭窄、膝踝关节退行性病变、肩周炎、网球肘、失眠、偏头痛、眩晕、耳鸣、胆囊炎、高血压、咳嗽、痛经、感冒、肥胖症等,尤其是关于疼痛病症,每每即刻奏效。

2003年12月26日出差到广东省中医院检查科研课题,时吕玉波院长头晕、头痛、不便站立,转头受限,按压颈部疼痛明显,诊为颈椎病,施以腹针,处方中脘、关元、滑肉门(双)、商曲(双),调针后即感症状减轻,留针30分钟起针,活动自如,去其大半矣。

吕先生独具慧眼,旋即邀请薄先生南下出诊、收徒带教、组建研究机构,为群众服务。

迄今带教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内科、骨科、妇科、皮肤科等各科主任、业务骨干,具有高级职称的徒弟达十余人,广东省中医院腹针研究所业已正式运转,以期进一步升华腹针理论,探索腹针奥妙。

20多年来,薄智云教授培养国内外腹针人才2000余人;腹针疗法从2002年起连续4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向全国推广;2001年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研究课题,2004年通过结题验收;出版有《腹针疗法》专著和教学光盘;成立了意大利、新加坡国际腹针学会;中国针灸学会腹针专业委员会也于近日正式运转。

腹针疗法深深地植根于中医理论基础之中,而又具有独特的视角,从临床中来,总结升华出“先天经络理论”,发现了具有经络规律的“神龟图”,彰显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为中医药贡献了一朵奇葩,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易接受、疗效好的新疗法,薄先生功莫大焉!必将载入中医药史册。

经过几年的临床实践,对于薄先生发明的腹针疗法特色有如下几点认识:1、理论上创立了先天经络学说(理论)经络学说形成于两千多年前,马王堆古墓中出土的西汉文物中便有灸脉十一经的记载,其后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完善,成为针灸、推拿、骨伤等中医临床治疗的核心理论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

薄智云教授在长达三十多年的临床观察中发现,以脐(神阙)为核心的腹部有许多的特定穴分布在脐的周围,这些穴位的排布不但有序并且浅表,虽然针刺时常常并无任何的针感但却与全身的应答关系非常明确,有时止疼的效果快到可以秒的速度计算,而这些有序的穴位排布方式在已知的经络学说中从未提及,因此他认为这是一个新的经络系统。

薄先生认识到可以把经络的形成追溯到胚胎期,人体在母体是通过脐带从母体汲取气血逐渐成形的,因此脐(神阙)通向全身运行气血的通道在先天即已形成,这些通道便是经络系统,故而经络系统是先于脏腑与肢体的全身最早的系统,这个系统便是神阙经络系统,薄先生将之定名为“先天经络系统”。

他逐渐在脐的周围发现了与全身应答关系非常明确、排布有序的穴区带,逐步完善了神阙调控系统是全身最早的调控系统与经络系统母系统的理论,创立了先天经络学说。

“先天经络学说”的提出和阐发是在没有任何文献记载和报道参照的前提下,在大量临床实践基础上总结升华而得来,符合中医思维特点和突显了中医药理论创新特色。

小平先生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从实践中来的,理论的提出和创新必定要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循环往复的规律,任何理论之所以成其为理论,就在于能指导实践,否则这个理论就是谬论。

薄先生的腹针临床实践始于1972年,腹针疗法的发明便是构建在先天经络学说的基础上,该理论很好地指导了腹针的临床运用并提高了临床疗效,因此可以认为“先天经络学说”是正确的,这对于学习和应用过腹针疗法治疗疾病的同仁们来说都会和我一样取得共识。

先天经络学说是经络理论实践的新发现,可以算得上腹针疗法理论上的一大特色。

2、临床上发明了“神龟图”“神龟出世,一针可名”!这是我对薄先生发明的“神龟图”的总体看法。

“神龟图”是薄先生在原有经络穴位和其新发现的穴位基础上通过反复临床实践、验证,集三十年经验之大成,重新构架排布、定义其功能主治而逐步生发得来,对于全身相应部位的疾病有十分明确的应答关系,一般性的疾病按照“神龟图”所指,均能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神龟图”的问世,既是先天经络学说在临床实践中的体现,也是腹针疗法之所以不同于一般针灸方法的可持利器,更是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的基础,任何中医师,甚至包括西医师经过适当的培训都能够进行重复验证,某些对中医药不甚了解的人认为中医个案经验虽多但可重复性差,对中医的临床疗效表示怀疑,腹针疗法的临床实践恰恰是对这些人观点的有力驳斥。

“神龟图”认为人体存在以脐(神阙)为核心的,全身影像酷似一个伏在腹壁上的神龟。

其头部伏于中脘穴上下左右;颈部从商曲穴(双)伸出;前肢由滑肉门(双)引出,在上风湿点穴(双)屈曲,止于上风湿外点穴(双);后肢由外陵穴(双)向外伸展,通过下风湿点穴(双),止于下风湿下点穴(双);尾部从气旁穴(双)向下延伸终于关元穴上下左右。

“神龟图”并非仅仅指向以上这些点,而是在它们之间的连线上形成了穴位点状密集的穴区带,这就是腹针疗法之所以可以根据病情对相应部位进行即时调整的原因。

上风湿点穴(双)、上风湿外点穴(双)、下风湿点穴(双)、下风湿下点穴(双)、气旁穴(双)为薄先生发现的新穴。

“神龟图”不失为腹针疗法的又一大特色。

必须要提出来的是薄先生持悬壶济世之绝技而倾其所有,教导学者,其胸襟之博大、情怀之广阔、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和言行,非凡人所愿为。

3、方法上体现了中医防治疾病精髓,脏腑经络局部同时并举“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是中医的疾病认识观,中医讲究“治病必求于本”,在治疗疾病时不仅注意症状的改善,更注重脏腑状态的调整。

腹部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腹部不仅可以调阴,而且可以调阳,脏腑的募穴大多集中在腹部,因此,针刺腹部可以直接调整脏腑。

腹针疗法提出“调理脏腑入手,兼顾经脉局部”的原则,强调先调脏腑以产生气血,再调经络以输布气血,再调局部以使用气血,故而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传统针灸治疗疾病主要是刺激四肢经络穴位为主,主要调整经络,尽管也能取得良好效果,但必须经过多次反复的治疗疗效才能稳定下来,考虑可能与“治病必求于本”和“标本兼顾”有关。

腹针疗法真正体现了脏腑、经络、局部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中医防治疾病的整体观精髓,行脏腑经络局部同时并举之事,也应算其特色之一吧。

2004年3月10日,朋友王某打电话给我,称耳鸣如拖拉机开动的轰鸣声在耳边一月有余,近一周加重以致于不能睡眠,虽经中西医检查治疗没有缓解,因他曾听我宣讲过腹针疗法,所以请我治疗。

时薄先生在意大利讲学,不便请教,而我尚未治疗过耳鸣患者,怕把握不好,一再推脱,王某执意一试,晚上接待之。

动用中医基础知识,考虑“肾开窍于耳”,从肾论治吧。

处方:引气归元以调脾胃、补肝肾,气穴(双)以加强补肾功能,上半身疾患取滑肉门(双)以疏通经络,商曲穴(双)以改善颈动脉供血。

调针后即刻耳鸣减轻,留针10分钟时,已无耳鸣。

腹针见效之快,可见一斑。

次日下午4时许,王某来电话称昨晚得以安卧一宿,现耳鸣又起,只是如远处蝉鸣,如法炮制,欢喜而去。

隔一日,已无大碍,给予巩固一次。

近日电话联系,至今未犯。

4、使用上无痛、安全、有效成为腹针疗法一大特色,患者乐于接受腹部在生理上有疼痛感呈弥散的特点,痛觉不敏感,所以针刺腹部,只要手法相对熟练,一般没有痛感,即无痛。

临床上凡惧针的患者,一试之后莫不欣然接受。

传统针灸讲究得“气”,认为“气至病所”疗效会更佳,而得“气”主要是以患者产生酸、麻、胀、痛的感觉(得气感)为标志,许多患者因不能或不愿承受这种感觉而放弃针灸治疗。

腹针疗法既具有传统针灸的安全、有效,还很好的解决了“得气感”的问题,更能够为广大患者所接受,老少咸宜。

总之,腹针疗法是一种无痛、安全、速效、长效的针灸新疗法。

5、取穴上突出规范化操作特点腹针疗法为取穴规定了规范化的操作规程。

首先规定了比例寸,无论高矮胖瘦均按比例寸取穴,这样就从客观上杜绝了依靠医者的手(一般取穴以四指合并为3寸)取穴造成的误差。

上腹部从中庭到神阙为8寸,下腹部从神阙至耻骨联合上缘为5寸,腹部两侧从神阙至腹侧外缘为6寸。

其次这些尺寸均应作水平线。

第三,找准任脉(腹白线)也是关键环节,因为腹部的自然正中线并非总是与腹白线相吻合,薄先生将任脉定位于腹白线的下边,是其几十年的临床经验的总结。

取穴的规范化操作除了便于学者易学之外,更有力地保证了疗效的稳定。

那么学习、运用好腹针疗法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呢?我认为:1、要有较为深厚的中医药知识和功底薄先生从理论上创立了先天经络学说,临床上发明了“神龟图”,方法上脏腑经络局部同时并举,取穴上突出规范化操作特点,直至构建了一种无痛、安全、有效的针灸新疗法,哪一样都离不开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应该说是中医药理论框架下的新发现,所有中医药核心理论都是腹针疗法的基石。

因此,要想学习、运用好腹针疗法,在学习其理论、方法的同时,必须加强对中医药理论的学习和实践,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即便是取得了一时的疗效,也不能使疾病获得痊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