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之腹针疗法
第12章腹针疗法

一
取穴方法
(一)取穴定线、定寸 腹部取穴时以任脉为纵轴坐标,任脉的定位方法:观察毛孔 的走向和分辨色素的沉着。 以胸骨柄、肚脐、耻骨联合上缘为标志点进行取穴。 1、上腹部的中庭穴至神阙穴为8寸。 2、下腹部的神阙穴至曲骨穴为5寸。 3、侧腹部从神阙、通过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
(二)穴位的立体层次 根据针刺的深浅,可将穴位分为天、地、人三部,浅刺,即“神龟图” 取穴,强调筋骨;中刺,即经脉分布取穴,强调经脉;深刺,即“八 廓”辩证取穴,强调脏腑。
7、上风湿外点 定位:滑肉门旁开1寸,左右各一。 主治:浅刺:对应人体的腕部,治疗腕关节炎、手关 节活动不利,麻木等腕关节周围的疾病。 8、水分 定位:脐上1寸。 功效:浅刺: 对应人体的后背部,治疗后背部的疾病。 中刺:水肿、腹胀、腹痛、腹泻、小便不利等 9、天枢 定位:脐正中旁开2寸,左右各一。 主治:浅刺:对应人体的侧腰部,治疗各种腰肌疾病。 中刺 :腹胀、腹痛、便秘、泄泻、月经不调、 痛经等。 10、大横 定位: 脐正中旁开4寸,左右各一。 主治: 中刺:腹胀、腹痛、便秘、泄泻、 心悸乏力、 焦虑不安等。 深刺:左大横主治下焦病;右大横主治肝胆 病。
三、常用针刺法
1、三角针 三角针是以主穴为顶点向上或向下各距3-5分,分别再刺两针,使三针形成等腰 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的针刺方法。这种针法适宜于症状比较局限的疾病,如 膝关节痛,局部关节疼痛等。 2、三星法 三星法是以主穴为基础向上下、左右或与神阙呈放射性排列,各距主穴3-5分, 分别各刺一针,形成并行排列的针刺方向。这种针法适宜于症状呈带状或条 状的疾病,如坐骨神经痛。 3、梅花针 梅花针是以主穴为中心,上下左右各距3-5分各刺1针,共5针使针体形成梅花图 案的针刺方法。这种方法适宜于病情较重且病程较长的病人,也可在三星法 疗效不佳时采用,是治疗的强度得到增加。
腹针疗法

6、石门
6、石门(别名:绝孕, 禁针) 神阙穴下2寸的任脉上 腹胀坚硬、水肿、尿 潴留、小便赤不利、 小腹痛、泄泻、身寒 热恋、咳逆上气、呕 血、疝气疼痛、产后 恶露不止、崩漏、闭 经、乳腺炎、妇人绝 孕等疾病。禁针。
7、关元
7、关元(别名:丹田) 神阙穴下3寸的任脉上 诸虚百损、脐上绞痛、 腹痛腹泻、肾炎、月经 不调、妇女不孕、痛经、 盆腔炎、血崩、子宫脱 垂、遗精、阳痿、遗尿 闭经、带下、尿路感染、 产后恶露不止、疝气等 疾病。 相当于第四、五腰椎, 可以治疗第四、五风湿点是经验穴,上风湿点位于滑肉门穴 外5分上5分;下风湿点位于外陵穴外5分下 5分。 风湿点有消肿,止痛的作用与大横合用可 以祛风滑利关节、水肿止痛开淤血。治疗 肩、肘疾病时可以仅用上风湿点,治疗下 肢疾病时也可以仅配下风湿点。
(二)腹针应用举例
1.颈椎病 基本处方 天地针M(中脘、关元)、商曲S(双)、 滑肉门S(双)
腹针应用举例
2、落枕 处方:中脘M、商曲S,滑肉门S(患)。 颈项双侧疼痛:商曲S(双),滑肉门S (双); 颈项后正中疼痛:下脘M,商曲S(双)。
腹针应用举例
肩凝症 处方:中脘M,商曲S(健),滑肉门三角S (患)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大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 三角距离略长。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局限时以滑肉门为顶点 的三解取穴距离缩短。
(三)腹针常用穴位的功能及主治
(1)、十四经穴 1、中脘:神阙穴上4寸 的任脉 上。 胃的募穴,主治:胃炎、 胃溃疡、胃下垂、胃痛、 消化不良、呕吐、腹胀、 腹泻便秘、痢疾、高血 压病、神经衰弱、精神 病、虚劳吐血、气喘等 疾病。 相当于口,可以治疗口、 鼻、牙部及头面部的各 种疾病。
针灸之腹针疗法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起源:腹针疗法 起源于中国古代, 最早可追溯到 《黄帝内经》
发展:腹针疗法 在唐代得到了进 一步的发展和完 善,形成了系统 的理论体系
现代应用:现代 医学对腹针疗法 进行了深入研究 和实践,使其在 临床上得到了广 泛应用
发展趋势:随着 科技的发展,腹 针疗法在治疗各 种疾病方面展现 出了巨大的潜力 和广阔的前景。
禁忌症:孕妇、严重心脏 病、高血压等患者慎用腹 针疗法
针刺深度:避免刺入过深,以免损伤内脏 针刺部位:避免刺入重要器官和血管 针刺时间:避免长时间针刺,以免引起不适 针刺后反应:观察针刺后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处理
针刺部位疼痛:轻微疼痛,可自行缓解
针刺部位红肿:局部冷敷,避免摩擦
针刺部位感染:保持针刺部位清洁,必 要时使用抗生素
针刺部位出血:压迫止血,必要时使用 止血药
针刺部位过敏:停止治疗,使用抗过敏 药物
针刺部位神经损伤:停止治疗,必要时 进行神的 疾病范围
治疗效果:介绍腹 针疗法在治疗各种 疾病时的效果和优 势
针刺深度:根据患者体质 和病情选择合适的针刺深 度
针刺角度:根据穴位和病 情选择合适的针刺角度
针刺时间:根据病情和患 者体质选择合适的针刺时 间
针刺频率:根据病情和患 者体质选择合适的针刺频 率
针刺后护理:注意针刺部 位的清洁和保护,避免感 染和损伤
取穴原则:根 据脏腑经络理 论,选取腹部
特定穴位
取穴方法:采 用针刺、艾灸、 拔罐等方法刺
激穴位
穴位选择:根 据病情和体质, 选择不同的穴
位进行治疗
治疗效果:改 善脏腑功能, 调节气血阴阳, 达到治疗目的
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的特点使用腹针主要治疗内因引起的疾病或久病及里的慢性病,这样,不仅有利于发挥腹针“治病必求于本”的辨证施治特点,而且为腹针疗法扬长避短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1.临床特点 2.辨证特点 3.腹部的经络特点 4.治疗特点腹针疗法的安全性可以从三个方面介绍: 1.腹部的解剖学特点; 2.针具的控制; 3.安全的进针深度临床特点薄氏腹针疗法的临床特点是:①安全;②无痛;③高效;④快捷。
⑴中脘定位:神阙穴上4寸的任脉上功能;胃的募穴,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痢疾、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病、虚劳吐血、气喘等疾病。
⑵下脘定位:神阙穴上2寸的任脉上功能:任脉的经穴,可以治疗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腹泻、反胃等疾病。
⑶水分定位:神阙穴上1寸的任脉上功能:腹水、呕吐、腹泻、肾炎、肠鸣泄痢、小便不通等疾病。
⑷神阙定位:脐之正中取之功能:急慢性肠炎、慢性痢疾、小儿乳痢脱肛、肠结核、水肿、臌胀、中风脱症、中暑、妇人血冷不受胎气等疾病。
⑸阴交定位:脐下1寸的任脉上功能:腹痛冲心、不得小便、水肿、疝痛、阴汗湿痒、腰膝拘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产后恶露不止绕脐痛等疾病。
⑹气海定位:神阙穴下1.5寸的任脉上功能:下焦虚冷、呕吐不止、腹胀、腹痛、肠麻痹、遗尿、尿频、尿潴留、遗精、阳痿、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虚阳不足、惊恐不卧、神经衰弱、四肢厥冷等疾病。
⑺石门(别名:绝孕,禁针)定位:神阙穴下2寸的任脉上功能:腹胀坚硬、水肿、尿潴留、小便赤不利、小腹痛、泄泻、身寒热、咳逆上气、呕血、疝气疼痛、产后恶露不止、崩漏、闭经、乳腺炎、妇人绝孕等疾病。
⑻关元(别名:丹田)定位:神阙穴下3寸的任脉上功能:诸虚百损、脐下绞痛、腹痛腹泻、肾炎、月经不调、妇女不孕、痛经、盆腔炎、血崩、子宫脱垂、遗精、阳痿、遗尿闭经、带下、尿路感染、产后恶露不止、疝气等疾病。
⑼商曲定位:下脘旁开5分处取之功能:腹中切痛、积聚不嗜食、目赤痛从内眦始、腹膜炎、颈肩疼痛等疾病。
腹针疗法 (2)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是一种古老而又有效的中医疗法,它通过在腹部针刺来调理身体,帮助治疗各种疾病。
腹针疗法起源于中国古代,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介绍腹针疗法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其在常见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原理腹针疗法的原理是通过刺激腹部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腹部有许多与内脏器官相对应的穴位,称为腹部经络穴位。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的流动,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操作步骤腹针疗法的操作步骤如下:1.患者取仰卧位,使腹部暴露。
2.医生根据病情确定需要针刺的穴位。
3.医生用消毒棉球擦拭所选穴位,保持清洁。
4.医生用针管将针头刺入患者的腹部穴位中,刺入的深度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5.医生旋转针头,进行刺激,刺激的时间和频率也根据病情而定。
6.刺激结束后,医生将针头轻轻拔出,用消毒棉球按住刺口处几分钟,以防止出血。
7.患者可以慢慢起身,注意保持温暖,避免受凉。
应用腹针疗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以下是腹针疗法在常见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示例:消化系统疾病腹针疗法对于胃肠道功能失调、消化不良、胃痛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刺激腹部的相应穴位,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改善消化功能,缓解胃痛等症状。
呼吸系统疾病腹针疗法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
例如,对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通过刺激腹部的穴位,可以舒缓支气管痉挛,促进痰液排出,减轻咳嗽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泌尿系统疾病腹针疗法对于泌尿系统疾病,如尿频、尿急、小便不畅等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刺激腹部穴位可以调节膀胱的功能,增加膀胱的容量,改善排尿问题。
妇科疾病腹针疗法对于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刺激腹部穴位,可以调节月经周期,缓解经痛,促进子宫肌瘤的吸收。
注意事项腹针疗法虽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但仍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腹针疗法需要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医生进行操作,患者不应擅自进行。
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的理论一、中医脏腑、经络学说是腹针的理论基础:中医学基础理论明确指出: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经络是脏腑经气运行的通道。
十二经分别属于五脏六腑,奇经八脉和十二经的关系有如“河流与湖泊”、“沟渠与水库”,奇经八脉可以充分调节十二经的经气。
人体的腹部脏腑最多,最集中;经脉最广泛,腧穴最密集;利用腹部的经络调理人体的脏腑技能路径最短,效应最快。
腹部的脏腑经络优势,是腹部针灸治疗疗效显著和适应症广泛的基础。
脏腑是经气发生的部位。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脏腑间、脏腑与肢节、与外部器官(眼、耳、鼻、口、舌及二阴)通过经络的联系,使人体形成了有机的整体。
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活动和发生疾病都与十二经脉有着密切的关系。
奇经八脉可以充分的调节十二经脉的经气。
五脏六腑在腹部有许多器官,腹部分布着的大量的经脉,为气血向全身输布、内联外达提供了非常广泛的途径。
因此,针刺腹部经脉调节全身的经气,犹如“源头造池,闸门放水”,只要调节适当,即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腹部的脏腑:五脏六腑除心、肺位于上焦外,其余脏腑均位于腹腔内,女子胞也在腹腔内。
心、肺虽位于上焦,手太阳小肠经的分支与任脉交会于中脘穴。
手太阴肺经起于胃脘,即起于任脉中脘穴。
通过腹部经脉与心、肺联系。
腹部的经络:(一)十二经脉中有五条经脉在腹部循行:(1)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与足太阳膀胱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喉咙,舌,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络心,在胸中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经脉分布于第五趾、足底及下肢内侧后线和胸腹第一侧线。
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
”腹针常用的腹部腧穴有气穴、商曲、石关、阴都等。
(2)足阳明胃经:“在鼻旁与手阳明大肠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鼻,目,上齿,口唇,喉咙和乳房,属胃,络脾,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
“经脉分布于头面、胸腹第二侧线、下肢外侧前缘及第二趾和大趾。
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
腹针疗法概述PPT课件

加强与国际医学界的交流与合 作,推动腹针疗法的国际传播
和应用。
05 腹针疗法的实践与培训
腹针疗法的实践经验分享
患者情况介绍
注意事项与禁忌症
分享一些典型的患者案例,包括病情、 治疗过程和治疗效果,让学习者更好 地理解腹针疗法的应用范围和优势。
强调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 确保学习者在使用腹针疗法时能够安 全、有效地为患者进行治疗。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腹针疗法医师
专业知识学习
强调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包括中 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知识、诊 断技能等方面的学习,为成为一 名合格的腹针疗法医师打下基础。
实践经验积累
强调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建议学 习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 验,提高操作技能和治疗水平。
持续学习与进修
鼓励学习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新 技术,参加学术交流和进修课程, 保持与行业前沿的接轨,提升自
腹针疗法概述ppt课 件
目录
CONTENTS
• 腹针疗法简介 • 腹针疗法的基本知识 • 腹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 腹针疗法的科学研究与进展 • 腹针疗法的实践与培训
01 腹针疗法简介
定义与起源定义源自腹针疗法是一种通过刺激腹部特 定穴位来调节脏腑功能、治疗全 身疾病的中医针灸疗法。
起源
腹针疗法起源于古代中医经络学 说,经过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实 践的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 独特的针灸治疗方法。
实践技巧总结
总结在实践中摸索出的技巧和经验, 如如何准确找到穴位、如何控制针刺 深度和角度等,帮助学习者提高操作 技能。
培训课程与学习资源推荐
培训课程
推荐一些权威的腹针疗法培训机构和课程,包括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学习效果等方面的介绍,为学 习者提供参考。
腹针疗法及其临床应用

腹针疗法及其临床应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符文彬教授一、腹针疗法的定义二、腹针是通过针刺腹部的穴位调节脏腑经络以治疗全身疾病针灸疗法。
腹针疗法是以神阙布气假说为核心的一种微针疗法。
三、腹针经络特点1)经络对称2)内脏不对称3)穴位特点:浅中―――调节全身组织或外围同名穴――外周――治疗同内脏:左――治疗同右――治疗不同4)经络特点:对称:腹部全息系统(浅层-影响全身运动系统、局部血液循环及神经系统)腹部经脉系统(中层-经脉和相应全身经脉疾病)不对称:脏腑系统(深层-全身内脏影响相关的经脉和治疗相关疾病)腹部全息系统是全身在腹部的缩影,位于腹壁的浅层,刺激相应反射区可治疗人体对应部位的疾病腹部经脉系统位于腹壁的中层,包括腹部的经穴、经外奇穴,可调整经脉系统的病变腹部八廓系统位于腹壁的深层,是调节和治疗脏腑疾病的系统四、腹针的特点腹针的辨证特点:调整脏腑入手,兼顾经脉局部脏腑(产生气血)―――>(接受气血)经脉(输布)―――>四肥百骸(使用气血)脏腑<――内属(经脉)外联――-四肢百骸腹针治疗―――调脏腑(主层次)――疏经脉(辅层次)――治疗局部(靶点)经络辨证治疗-影响脏腑(辅)―――调经脉(主)――――治疗局部(靶点五、腹针的取穴方法(一)腹针对穴位的认识:任何腹针穴位是已知的定位点,强调取穴准的重要性。
取穴方法:1.体位:医生、病人2.定位标志:任脉为纵坐标,脐为中心,中庭为腹上标志点,曲骨为下标志点,乳中穴为横向标志点。
腹以神阙中心到天枢水平线至侧腹外为6寸. 3.取穴规范:水平线比例寸4.度量时的注意事项(1)中庭和曲骨有明显的骨性标志,定位不难。
但中庭取穴时,手法宜轻,以免引起患者胸闷及不适(2)神阙以其为中心(3)侧腹的横量以神阙――天枢到侧腹的水平进行度量(4)可在腹侧用一直尺贴腹壁外与床成90度向外上伸出,用另一尺与前尺成90相交测神阙的长度为此度,其2寸处为天枢定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lide 37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38
深层穴位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39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16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17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18
浅层穴位
神阙 中脘 下脘 气海 关元
此命名为“灵龟图”。它在腹针的定位、配
穴、治疗中起着核心的作用。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15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45
“三部”中分浅中深层
“地”部分三层 右侧上风湿点:肝 浅刺,肝浅层的病变,囊肿等 中刺,肝脏中间的病变,囊肿等 深刺,肝深层的病变,囊肿等 ???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33
(15)下风湿点 定位:气海旁开2.5寸 主治:膝关节疼痛、 活动困难等。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34
(16)下风湿下点
定位:石门穴(关元 穴上1寸)旁开3寸
主治:小腿疼痛、活 动不利、内外踝疼痛 等。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35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36
中层穴位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7
二、特点
安 全 高 效
处方规范化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无 痛 快 捷
Slide 8
三、取穴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4
一、概述
腹针是由薄智云先生在传统针法的基础上,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归纳出的一种新型 针灸治疗方法。 概念:薄氏腹针疗法是以神阙调控系统理论 为核心,脏腑、 经络学说和中医基础理论为底 蕴,在临床上具有广泛适应证的治疗全身慢性 病、疑难病和老年病的无痛针灸新疗法。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32
(14) 外 陵
定位:在下腹部,当 脐下1寸,距前正中 线2寸
主治:腰背痛尤以腰 痛甚者、髋关节、坐 骨神经痛等。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42
八 廓
中脘 南-火-离-心小肠 右上风湿点 东南-木- 巽-肝中焦 右大横 东-木- 震-肝胆 左上风湿点 西南-土- 坤-脾胃 左大横 西-金-兑 -下焦 西北-金- 乾-肺大肠 左下风湿点 北-水-坎-肾膀胱 关元
东北-土- 艮-上焦 右下风湿点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40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41
八 卦
乾三连 天 离中虚 火
坤六断
震仰盂 艮覆碗
地
雷 山
坎中满
兑上缺 巽下断
水
泽 风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13Βιβλιοθήκη 2、穴位浅层:龟图 ----- 筋骨
中层:经脉 ----- 经脉
深层:八廓 ----- 脏腑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14
浅层常用穴位
腹针浅层的所有穴位在腹壁上所构成的影像
酷似一个乌龟,因此腹针的倡导者薄先生将
Slide 46
以穴为中心的取穴
以“穴”为中心,其上、下、左、右区域的治 疗也有侧重 中脘穴:针刺“神龟”头部所在 浅刺治疗颜面、中刺治脑中部、深刺治疗后枕 穴位偏上方治疗前额、巅顶 偏下方治疗牙痛 偏左右则能治疗左颞、右颞、左眼、右眼、左 耳、右耳、左侧面颊、右侧面颊等等
Slide 24
⑹滑肉门
定位:水分旁开2寸 主治:颈、肩、肘、 腕等关节疾病的要 穴(患侧)、上半 身功能障碍等疾病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25
(7)上风湿外点 定位:滑肉门旁开1寸
主治:腕关节炎、手 关节活动不利、麻木
Slide 30
(12)关元 定位:脐下3寸 主治:诸虚百损、 偏瘫、腰疼、泌尿 系统疾病。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31
(13) 气 穴 定位:关元穴旁开 0.5寸 主治:腰背部疼痛、 眩晕、调理全身气 血、泌尿系统疾病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5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6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阴都 商曲 气旁 气穴 天枢
滑肉门、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 外陵、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19
⑴ 神 阙 定位:脐中 主治:眩晕、中风、 胃肠道系统、慢性疾 病等。 注意:神阙穴因不易 消毒及皮下组织较薄 容易刺伤内脏,故不 针刺,一般为艾灸。
Slide 2
腹针疗法
( Abdominal acupuncture )
南方医科大学 黄泳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3
内
容
概 述 特 点 定 位 穴位及主治 针刺方法 适应症与禁忌症 注意事项
Slide 21
⑶阴都
定位:中脘旁0.5寸取 之
主治:头痛、颈椎病、 落枕、面瘫 注意:心脏病患者慎取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22
⑷下脘 定位:脐上2寸取之, 中脘与神阕的1/2
主治:颈椎病、落枕
Slide 1
黄 泳
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 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后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针灸教研室教授、主任医 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86-020-61648254(O) E-mail: nfhy@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29
(11) 气 旁 定位:气海旁开0.5寸 主治:腰肌劳损、 腰背部疼痛、酸困、 下肢无力等下肢疾 病的一个重要穴位。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20
⑵中脘
定位:脐上4寸取之, 从中庭到神阙的1/2
主治:胃肠道疾病、 头颈部疾病(头痛、 颈椎病等)、肘部、 腕部、手指疾病。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11
横寸:由神阙 至腹侧外缘定为 6寸来计量,上 腹与下腹横寸的 测量方法相同。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12
下腹部的取穴: 以神阙到耻骨联 合分为5寸为准。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26
⑻上风湿点 定位:滑肉门旁开 0.5寸上0.5寸 主治:肘关节疼痛、 肘臂麻木、屈伸不 利、网球肘等。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27
⑼天枢 定位:脐正中神阙 穴旁开2寸
主治:胃肠道系统疾 病。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28
(10) 气 海 定位:脐下1.5寸,脐 与关元连线中点。
主治:偏瘫、泌尿系 统疾病、腰背痛等以 及调整全身的气血。
Slide 9
1、定位
腹部取穴时,以任 脉为纵轴坐表,以 胸骨柄、肚脐、耻 骨联合上缘为标志 点进行取穴。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10
上腹部的取穴: 以中庭到神阙 分为8寸为准。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天”部分三层 上脘穴:人体颈部的疾患 浅刺,针效作用于前颈部的甲状腺 中刺,针刺作用于颈部中央的颈椎、椎间盘 深刺,针效作用于后颈部的肌肉群 所以,每个对应的头身肢体的点,还可细分为 不同的深浅层次,对应着人体不同部位从前到 后的不同组织器官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23
⑸商曲 定位:下脘旁开0.5寸
主治:头痛、面瘫 落枕、肩痛(患侧) 肘部、腕部、手部疾 病(健侧)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43
立体用穴(三部分层)
天人地 “三部”取穴 浅刺调筋骨 中刺调经脉 深刺调脏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