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不寐跟师病案1

合集下载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顽固性失眠验案1则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顽固性失眠验案1则

优势 , 采 用 中药 、 药 膳调 理 围绝经 期综 合 征具有 良好 的 效 果 和可 行性 , 值得 推广 应用 。
参 考 文 献
[ 1 ] 李明芳. 如 何 对 围绝 经 期 综 合 征 患 者 进 行 心 理 调 整 [ J ] . 中 国现 代
药物应用 , 2 0 1 2, 3 ( 6) :1 0 2 .
用神经疾病杂志 , 2 0 0 7 , 1 0 ( 9 ) : 9 7 - 9 8 . [ 6 ‘ ] 胡迎春 , 姜华. 3 1 8例 妇 科 门 诊 围 绝 经 期 妇 女 健 康 教 育 的 需 求 调
查[ J ] . 国 际护 理 学 杂 志 , 2 0 0 8, ( 1 ) : 9 0 — 9 1 .
和肝 胆 , 平衡 阴 阳 , 引 阳 人 阴 之 功 。加 少 许 黄 连 泻 心
小溲黄赤 , 大便 干结 , 舌 红苔 黄腻 , 脉象 弦滑 。中 医诊 断 为不寐 , 证属肝郁化火 , 痰 热扰心 , 治 以疏 肝解郁 、 清 热宁
神。方以黄连温胆 汤加味 : 黄连 5 g , 夏 枯草 3 0 g , 柴胡、 半 夏、 陈皮 、 茯苓 、 枳实 、 酸枣仁 、 柏仁 各 1 5 g , 竹茹、 远志、 炙 甘草各 l O g 。水煎服 3付 , 每日1 剂。下午 5~ 7点配合针 灸: 百会 、 四神聪 、 内关 、 神 门、 安眠 、 三 阴交 , 手法的频率及 强度 以患者 能耐受 为度 , 然后 留针 3 0 m i n , 每 日治疗 1 次, 7次为 1 疗程。忌烟酒 、 辛辣饮食。 二诊 : 2 0 1 2年 8月 1 0 日, 药后入夜可睡 6 h , 偶 有
[ 7 ] 刘晨. 围绝 经期症状 的预 防和治疗 [ J ] . 中国社 区医师 , 2 0 0 7 , 2 3

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失眠个案

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失眠个案

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失眠个案
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失眠个案
广东省中医院王新民
患者,女性,60岁,失眠12年,自诉每晚只能睡2-3小时,喝茶后加重,有颈椎病,大便干结,呈羊粪样,夜尿每晚2-3次,睡前喝茶后加重,经病友介绍来求诊。

初诊:2012年5月31日。

从患者的症状,中医学认为是肝血不足引起的失眠,针灸:照海,太冲,行间,血海,右侧内关,曲泽中药4剂,处方:生地黄20 土茯苓20 桑椹子20 女贞子20 旱莲草15 布渣叶10 白花蛇舌草10 甘草15 蔓荆子15 何首乌30 桑叶10 丹参20
二诊:2012年6月7日自诉针灸结合中药内服后,睡眠明显改善,每晚能睡5-6小时,夜尿消失了,大便也软了。

效不更方,继续针灸和中药内服。

多年的疾病,一次针灸和4剂中药,能有这样的疗效,虽然只是个案,我还是把它记录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针灸治疗不寐跟师病案2

针灸治疗不寐跟师病案2

不寐3杨某,男,61岁就诊时间:2009-6-9主诉:失眠反复发作20余年,加重3月。

现病史:患近3月来焦虑不安,自述每日睡眠不足2h,入睡慢约2小时,严重时彻夜不眠,伴头胀、头晕,腰酸腿软,神疲乏力,嗳气,食欲不振,烦躁易怒,手足心发热,舌尖红,苔薄白,脉沉弦。

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l0年,就诊时BP:140/90 mmHg,自服替米沙坦80毫克,每天1次。

否认有、糖尿病、冠心病病史。

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

否认输血、中毒史。

未发现药物、食物过敏史。

诊断:不寐(肝肾亏虚,肝阳上亢,心神不安)治法:滋补肝肾、平肝潜阳、养心安神。

处方:(1)内关神门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大陵(2)胃俞脾俞心俞肾俞心俞操作:每次可使用一组处方,宜用平补平泻,加6502型电针治疗仪2-3组,输出波形为连续波,强度为轻度,留针20~30分钟;用TDP电磁波照射气海穴。

每日针刺1次,12次为1疗程。

再以背部督脉、夹脊穴、膀胱经第一侧线、第二侧线为选择点,采取离穴不离经的原则,一般拔10个左右火罐,每次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

结果:3周后,睡眠时间延长,醒后头胀头晕明显减轻,精神较前好转。

每日均能入睡,情绪稳定,食欲改善,不适症状明显减少。

继续治疗3疗程,症状基本消失。

按:失眠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

轻症不易入睡,或入睡并不困难,但易醒觉。

重症通宵达旦不能成寐,常伴有头昏、神疲、心悸、健忘等症。

有因一时情绪紧张或因环境吵闹,卧塌不适等而引起失足眠者不属病理范围,只要解除有关因素即可恢复正常。

因发热、咳嗽、疼痛等疾患引起的失眠,则应着重处理原发病。

西医学中的神经衰弱等可引起失眠。

不寐,通常称为“失眠”凡经常不易入寐,入寐时间短,或寐不深熟,或连续梦景,均可作不寐论治。

不寐的原因很多,《内经》云:“阳气不得入于阴故目不瞑”。

有因思虑劳倦,内伤心脾,生血之源不足,心神失养所致,或因惊恐、房劳伤肾,以致心火独炽,心肾不交,神志不宁;有因体质素弱,心胆虚怯;情志抑郁,肝阳扰动;以及饮食不节,脾胃不和亦能导致不寐。

中医治疗不寐的典型病案

中医治疗不寐的典型病案

中医治疗不寐的典型病案患者李某,女性,40岁,平时工作繁忙,经常面临压力。

近期出现失眠症状,无法入睡,入睡后易醒,睡眠质量差,白天精神不振,影响了工作和生活。

经过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和观察舌象,中医医生初步判断为肝郁气滞导致的失眠。

根据中医理论,肝主疏泄,肝气郁结会影响到心脾肾等脏腑的功能,从而导致失眠等症状。

因此,中医治疗不寐的关键是疏肝理气,调节心脾肾功能。

中医医生给予以下中药方剂治疗:1. 柴胡泻肝汤:柴胡、半夏、黄芩、人参、茯苓、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具有疏肝理气、调和胃气的作用,可以缓解肝郁气滞。

2. 安神补心汤:黄连、黄芩、白术、茯苓、远志、酸枣仁等药物组成,具有镇定安神、养心补脾的作用,可以帮助恢复心脾功能。

患者每天服用上述方剂,每日两剂,早晚空腹服用,每剂煎煮30分钟。

同时,医生还建议患者调整作息习惯,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失眠症状明显减轻,入睡时间缩短,睡眠质量有所改善。

继续治疗一个月后,患者的失眠完全消失,精神状态良好,工作效率提高。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中医治疗不寐的方法是以调节脏腑功能为基础的。

中药方剂的选择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来确定的,通过疏肝理气、调和心脾肾功能来改善失眠症状。

同时,合理的作息习惯对于治疗不寐也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不寐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不同病因导致的失眠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因此,在治疗失眠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中医治疗不寐的典型病案是通过疏肝理气、调和心脾肾功能来改善失眠症状。

中药方剂的配伍和合理的作息习惯是治疗失眠的关键。

希望通过这个案例的介绍,能够对大家理解中医治疗不寐的方法和原理有所帮助。

如果您自己或身边的人有类似的问题,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中医治疗。

刘氏针法|针治不寐

刘氏针法|针治不寐

刘氏针法|针治不寐
刘氏头针精品班(线上+线下)
NO.79 学员案例分享
女,55岁。

眠差10天。

近10天来,每天约11点左右入睡,2点左右会醒,要到4—5点后才能再次入睡,睡不着的时候双脚有发热感。

纳差,没有食欲。

舌质偏淡,苔薄白稍干,脉双尺躁象。

不寐(阴虚火旺)。

2020年8月11日。

①刘氏头针:滋阴针
②五神针+泻南补北方
2020年8月15日
今天复诊,病人很开心,症状大为好转,偶尔中间会醒,但很快可以重新入睡,两脚夜晚发热的症状已经基本消失,胃纳好转,舌质
淡红,有齿印,尺脉的躁象已经没有了。

予五运针法,起土运,配合头针大回环。

留针时很快进入深睡眠。

出针后全身轻松,说要去楼下超市买原料做毛血旺吃。

刘氏泻南补北针法和五运针法均是师父三期课程的原创针法,强调五行流注,生克制化,功效强大,与刘氏的其它针法配合使用,治疗内科病时也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薛军,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学士,临床中医学博士,加拿大BC省注册中医针灸师。

博士导师为全国名老中医、岭南著名中医大家陈镜合教授。

2012年移居加拿大,出国前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院长,2017年4月正式拜入美国著名针灸专家刘伟教授门下,现在加拿大温哥华执业。

气血亏虚型不寐针灸治疗病例

气血亏虚型不寐针灸治疗病例

气血亏虚型不寐针灸治疗病例
气血亏虚型不寐针灸治疗病例:
王某,女,30岁,冷冻厂职工。

主诉:患失眠已半年。

现病史:半年来,多梦少寐,心悸心跳,头晕眼花,健忘。

伴有食欲不振,饥不欲食,两颞疼痛,腰部困痛,气短(中气不足如腹中空虚,欲屈曲侧卧,欲蹲坐位,坐高椅则气短不舒),身困乏力,四肢无力等症状。

舌淡苔白,脉象沉细无力。

血压11.5/9.33kPa。

曾用中西药久治无效。

辨证:证属气血亏虚,心失所养。

治则:补益气血以安心神。

取穴:针补合谷、三阴交。

隔日针治1次。

效果:针治2次痊愈。

随访:1973年11月12日其爱人接信后前来告知在此针愈未发。

按:本例属于八珍汤证。

系气血亏虚,血不养心之不寐证候。

故针补合谷(补气)、三阴交(益脾养血),补益气血以安心神,具有八珍汤之效。

本例病程半年,针治2次痊愈,是因施用辨证取穴,整体治疗,从本图之穴配伍切合病机之故。

针刺治疗失眠病历

针刺治疗失眠病历

王贵其,男,49岁
患有失眠和焦虑症10年,平常很难入睡,在服安神镇静西药,药量不断加大,但效果不好,且第二天觉得头脑不清醒和疲劳不堪。

舌质暗紫,苔薄白,脉弱。

面色暗灰,精神憔悴,目光呆滞。

证属心肝血虚,兼郁热内蕴。

治宜养心安神,清泄肝热。

处方:印堂百会四神聪安眠神门关元
太冲申脉照海行间侠溪肾俞肝俞
心俞
留针30分钟,照海,心俞,肾俞用补法,申脉,行间,侠溪,肝俞,太冲用泻法,余穴用平补平泻。

每天1次。

心藏神,神门为心经原穴;脑为元神之府,印堂可调理脑神,两穴相配可安神利眠。

四神聪、安眠穴镇静安神。

照海、申脉为八脉交会穴,分别与阴跷脉、阳跷脉想通,阴、阳跷脉主睡眠,若阳跷脉功能亢盛则失眠,故补阴泻阳使阴、阳跷脉功能协调,不眠自愈。

行间、侠溪穴泻肝胆之火,肝火息,心神安。

嘱患者卧室打扫干净,创造一个整洁安静的睡眠环境,22点以后准时洗漱完,上床准备入睡。

或仰卧或侧卧,双眼睑慢慢闭合,冥想从头到脚每一个器官、组织放松下来,而后意守丹田,直至入睡。

第二天患者自觉睡眠较好,精神倍足,精气神较前有了
明显改善。

5天后开始减服西药,并觉白天注意力较集中和头脑明显较前清醒。

治疗10天后改隔日针刺1次,1个月后完全停服西药。

患者目前可一夜睡止天亮8小时不醒,白天精神舒畅,焦虑情绪明显减少,嘱尽量少喝酒少吃烧烤食物,睡眠尽定量定时,多爬山、跑步、打太极。

黄帝内针随诊手记:失眠一例

黄帝内针随诊手记:失眠一例

黄帝内针随诊手记:失眠一例吴阿姨今年70多岁,失眠、便秘现象严重,长期服药。

老人自述平时入睡困难,好不容易睡着,常常到下半夜惊醒。

便秘也是苦不堪言,吃了药也要三四天才能大便一次,平时肚子老是胀鼓鼓的。

失眠的原因,主要是阳不入阴,针治思路是“从阴引阳”,也就是从阴经入手,考虑的经络是少阴经、厥阴经、太阴经。

便秘涉及的经络,主要是任脉、少阴经、阳明经、厥阴经、太阴经。

失眠,识证是上焦。

便秘,识证是下焦;肘膝以下禁针,倒换到上焦用针。

症在中间,按男左女右取穴。

先取其右手上焦腕部少阴经通里穴、太阴经经渠穴各刺一针,对治失眠症状。

然后在任脉列缺穴、阳明经偏历穴、厥阴经内关穴各刺一针,与先前刺入的两针同治便秘不适。

同时上下倒换肘部阳明经曲池穴、太阴经尺泽穴、厥阴经曲泽穴、少阴经少海穴,以及前后倒换督脉交会穴后溪穴各一针。

这些用针不仅是随证治之,而且也包含了阳明经、太阴经调中之意。

针毕,嘱其在一边静静休息。

当晚老人回家一宿好觉,第二天过来满心欢喜。

三诊过后,老人说就扎便秘吧,睡觉的针不要扎了,老头子早上喊也喊不醒我。

一边陪同的家人呵呵直乐。

前后施针一周左右,老人失眠状况得到根本性好转,便秘也得到极大改善。

至今已将近一年,随访反馈老人睡眠一直很好;大便正常,基本是一天一次,扎针以后再没服用药物。

这个案例取穴是在手部,如果在足部取穴呢?同样是在经刺经、在络刺络,具体取穴可参照《黄帝内针》经络同气所给出的穴位为据。

针治失眠,黄帝内针的思路是从阴引阳,那么少阴、厥阴、太阴三条阴经都要用针吗?从阴引阳,依法则来看,每一条经络都能达到从阴引阳的目的,但是实际用针不需三阴同扎,可以结合患者的其他症状来决定。

比如说患者有胸闷症状,可以从厥阴经入手;患者心神不定,可以从少阴经着手。

像吴阿姨这个失眠症状,不仅入睡难、易惊醒,而且有便秘症状,就选择少阴经、太阴经用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寐2
吴某,男 43岁
就诊时间:2009-3-17
主诉:失眠反复发作半年,加重1月。

现病史:失眠反复发作半年,加重1月。

尤以入睡困难,约2-3小时后方可睡着;伴头晕而鸣,口干心烦,遗精腰酸,舌质红而少苔,脉现细数。

既往史:否认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

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

否认输血、中毒史。

未发现药物、食物过敏史。

诊断:不寐(肾水亏虚,心阳独亢,心肾不交)
治则:滋肾阴,降心火,养心神
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法。

处方:(1)心俞厥阴俞脾俞胃俞肾俞
(2)内关神门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
操作:
每次可使用一组处方,宜用平补平泻,加6502型电针治疗仪2-3组,输出波形为连续波,强度为轻度,留针20~30分钟;用TDP电磁波照射气海穴。

每日针刺1次,12次为1疗程。

再以背部督脉、夹脊穴、膀胱经第一侧线、第二侧线为选择点,采取离穴不离经的原则,一般拔10个左右火罐,每次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

并嘱其在家中用艾条熏关元、气海穴,每次30分钟。

结果:治疗9次后,每晚上床约半小时内入睡至天明,诸症基本消失。

按:
失眠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

轻症不易入睡,或入睡并不困难,但易醒觉。

重症通宵达旦不能成寐,常伴有头昏、神疲、心悸、健忘等症。

有因一时情绪紧张或因环境吵闹,卧塌不适等而引起失足眠者不属病理范围,只要解除有关因素即可恢复正常。

因发热、咳嗽、疼痛等疾患引起的失眠,则应着重处理原发病。

西医学中的神经衰弱等可引起失眠。

不寐,通常称为“失眠”凡经常不易入寐,入寐时间短,或寐不深熟,或连续梦景,均可作不寐论治。

不寐的原因很多,《内经》云:“阳气不得入于阴故目不瞑”。

有因思虑劳倦,内伤心脾,生血之源不足,心神失养所致,或因惊恐、房劳伤肾,以致心火独炽,心肾不交,神志不宁;有因体质素弱,心胆虚怯;情志抑郁,肝阳扰动;以及饮食不节,脾胃不和亦能导致不寐。

本例病者头晕、耳鸣、遗精、腰酸是肾精不足之征,口干心烦,是阴亏火旺之疾,舌红脉数皆虚火上炎之象。

心为神气之宅,肾为精气之舍,肾水衰亏,真阴不升,水火不济,心阳独亢,以致神不守舍而致。

《灵枢·背俞》篇云:“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故灸关元、气海穴,意在引导火气外出。

泻神门、心俞、厥阴俞清心火,安神明之意。

补肾俞、三阴交以壮水源而制阳光。

并取内关用泻,以加强泻火安神之功效,更补太溪,以强化滋水之力,并加用脾俞、阴陵泉、足三里以调补脾胃,益营血而安神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