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不寐70例
不寐针灸处方分享(三):滋阴敛阳方,养阴安神方

不寐针灸处方分享(三):滋阴敛阳方,养阴安神方滋阴敛阳方《针灸集成》【处方】解溪、涌泉解溪穴经穴名。
出《灵枢·本输》。
别名草鞋带。
属足阳明胃经。
经(火)穴。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布有腓浅神经,腓深神经和胫前动、静脉。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腹胀,便秘,癫狂,头面浮肿,下肢痿痹,脚腕无力等。
直刺0.3-0.5寸。
艾条灸5-10分钟。
涌泉经穴名。
出《灵枢·本输》。
别名地冲。
属足少阴肾经。
井(木)穴。
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与后三分交点上。
布有第二趾底总神经,深层为足底弓。
主治昏厥,头顶痛,眩晕,喉痹,衄血,舌平,失音,小儿惊风,癫痫,足心热,五趾尽痛,及休克,中暑,神经衰弱,高血压,精神分裂症等。
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功用】滋阴敛阳,清心除烦【主治】阴虚阳盛之心烦不寐【操作】穴位常规消毒后,解溪直刺0. 5~1寸,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涌泉灸21壮。
留针30分钟。
,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方义】解溪为足阳明之经穴,善治神志病,如头晕、失眠、癫狂等。
涌泉为足少阴经井穴,“井主心下满”,亦善治神志之痰。
解溪在足阳明经中属“火”,涌泉在足少阴经中属“木”,二穴配伍滋阴敛阳,可除心烦之不寐。
养阴安神方《针灸集成》【处方】阴交、譩譆阴交穴隶属任脉。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
绕脐冷痛,腹满水肿,泄泻,疝气,阴痒,小便不利,奔豚,血崩,带下,产后恶露不止,小儿陷囟,腰膝拘挛。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脉、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譩譆又作噫嘻。
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
别名五胠俞。
属足太阳膀胱经。
令病人发譩譆之声,此穴位局部能动应手指,故名譩譆。
位于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譩譆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第六肋间隙。
浅谈针灸治疗失眠

浅谈针灸治疗失眠姓名:马成学号:1325160077 班级:全科二班失眠症中医学称为不寐,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临床表现为不易入睡,睡后易醒或能入睡,但梦较多,甚者彻夜不能入睡,经常伴有头晕、头痛、精神不振、疲乏无力等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随着社会竞争的愈演愈烈,人们的工作压力不断增加,本症的发病正呈日益增多的趋势。
长期失眠可使人焦虑、抑郁或产生恐惧心理,导致精神活动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现代医学对其只能施以镇静催眠药治疗,疗效尚不十分理想,而素有“绿色疗法”美誉的针灸疗法治疗失眠疗效显著,逐渐被失眠患者所接受。
现将近几年针灸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汇报如下:1普通针法11辨证取穴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特点之一,同样被广泛应用于针灸临床。
现代医家运用针灸治疗失眠方法众多,但多以一组主穴为基础方,再根据不同证型辨证加减。
如侯氏等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百会、四神聪、安眠、神门、三阴交、太溪,配合辨证加减取穴治疗失眠150例。
结果痊愈 64例,好转 77例,无效 9例,总有效率为94%,显著高于舒乐安定对照组的45%。
程氏针灸治疗不寐 78 例,取申脉、照海为主穴。
心肾不交型加大陵、太溪;肝火上扰型加行间、风池;心脾两虚型加心俞、脾俞、足三里。
申脉穴采用泻法,提插与捻转手法相结合;照海穴用补法,亦用提插与捻转手法;太溪穴用补法;大陵、行间均用泻法,提插与捻转手法相结合;风池穴行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心俞、脾俞、足三里用补法,亦用提插与捻转手法。
针刺每次30~40 min,每10 min行针1次,加强针感,每天1次。
治疗期间停用一切药物。
治疗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 2 天。
78例患者总有效率达961%。
12经验取穴不寐主要因神不安所致,故针灸取穴多选用具有安神作用,且穴名本身冠有“神”字的腧穴,如百会、神庭、神门、四神聪等。
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失眠个案

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失眠个案
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失眠个案
广东省中医院王新民
患者,女性,60岁,失眠12年,自诉每晚只能睡2-3小时,喝茶后加重,有颈椎病,大便干结,呈羊粪样,夜尿每晚2-3次,睡前喝茶后加重,经病友介绍来求诊。
初诊:2012年5月31日。
从患者的症状,中医学认为是肝血不足引起的失眠,针灸:照海,太冲,行间,血海,右侧内关,曲泽中药4剂,处方:生地黄20 土茯苓20 桑椹子20 女贞子20 旱莲草15 布渣叶10 白花蛇舌草10 甘草15 蔓荆子15 何首乌30 桑叶10 丹参20
二诊:2012年6月7日自诉针灸结合中药内服后,睡眠明显改善,每晚能睡5-6小时,夜尿消失了,大便也软了。
效不更方,继续针灸和中药内服。
多年的疾病,一次针灸和4剂中药,能有这样的疗效,虽然只是个案,我还是把它记录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气血亏虚型不寐针灸治疗病例

气血亏虚型不寐针灸治疗病例
气血亏虚型不寐针灸治疗病例:
王某,女,30岁,冷冻厂职工。
主诉:患失眠已半年。
现病史:半年来,多梦少寐,心悸心跳,头晕眼花,健忘。
伴有食欲不振,饥不欲食,两颞疼痛,腰部困痛,气短(中气不足如腹中空虚,欲屈曲侧卧,欲蹲坐位,坐高椅则气短不舒),身困乏力,四肢无力等症状。
舌淡苔白,脉象沉细无力。
血压11.5/9.33kPa。
曾用中西药久治无效。
辨证:证属气血亏虚,心失所养。
治则:补益气血以安心神。
取穴:针补合谷、三阴交。
隔日针治1次。
效果:针治2次痊愈。
随访:1973年11月12日其爱人接信后前来告知在此针愈未发。
按:本例属于八珍汤证。
系气血亏虚,血不养心之不寐证候。
故针补合谷(补气)、三阴交(益脾养血),补益气血以安心神,具有八珍汤之效。
本例病程半年,针治2次痊愈,是因施用辨证取穴,整体治疗,从本图之穴配伍切合病机之故。
我治失眠烦燥针灸:

我治失眠烦燥针灸:
身燥热.心烦.不好入睡。
针灸取穴:
①泻神门.补复溜.太冲.透手三阴经。
②失眠穴+神庭
【穴位】睡眠穴【取穴】手背第1、2掌骨之间,合谷穴和三间穴连线中点,手阳明大肠经上。
【主治】顽固性失眠【操作】用1寸毫针捻转进针,可刺0.5——0.8寸。
心脾两虚者用细毫针行补法、轻刺激,1—2分钟出针。
肝火上扰或胃腑不和等实证用粗毫针、行泻法、重刺激,留针1—2小时。
以睡前针刺为宜。
【治疗】多年运用此穴治疗顽固性失眠,不论轻重,每日1次,一般3——7次可愈。
【穴位】神庭
【操作】以两寸毫针扎神庭穴,大幅度提插,小幅度捻转,一般在下午治疗效果更好。
睡眠不好多伴有胸椎2 3错位。
更年期失眠多用
“五心穴”即双涌泉(足心)、双劳官穴(手心)及水沟穴(头心),为组穴伍用之简称。
常用验穴针灸:
镇静穴(印堂上0.5寸),左鼻翼,左神门,左内关,右次白透劳宫。
双下肢三阴交,太冲,一般情况,针完即睡着了。
常规失眠具体操作:
①小指上横纹上二指,通里透神门。
②大陵上0.5寸一针直刺。
③手一二手指的三间与合谷连线中点是睡眠穴一针。
④耳后高骨下翳风穴与风池的中点针是镇定穴各一针穴。
⑤丘墟一针。
⑥足底跟部中点失眠穴一针。
针灸治疗不寐证临床观察

共 治 疗 观察 7 例 , 为 本 院 门 诊 患 者 , 中 男 3 8 均 其 7例 , 4 女 1
例; 年龄 最小 1 , 7岁 最大 7 0岁 ; 病程最短半个月 , 长 1 。按 最 8年 中医辨证分为心脾两虚 型 2 5例 , 肾不交 型 3 心 4例 , 火上 扰型 肝
有 “ 病 下 取 ” 含 义 ; 池 为 胆 经 腧 穴 , 行 间 相 配 , 表 里 经 上 之 风 与 属 配 穴 , 清 泄 上 扰 之 郁 火 , 安 神 养 脑 之 功 。 心 肾不 交 者 针 大 陵 能 达 和 太 溪 , 穴 均 为原 穴 ,五 脏 有 疾 , 取 之 十 二 原 ”, 刺 原 穴 能 二 “ 当 针
关键 词 : 失眠 ; 灸疗法 ; 针 中脉 ; 照海 ; 百会
中图 分 类 号 :2 6 2 R 5 .3 文献标识码 : B 文 章 编 号 :00— 74 2 1 ) 1 0 7 0 10 0 0 (0 0 0 — 0 3— 1
不寐 , 称失眠 , 又 是指 经 常 不 能 获 得 正 常 睡 眠 而 言 。 轻 者 入
21 0 0年 1月 第 3 2卷 第 1 期
J n 2 1 . 13 No 1 a . 0 0 Vo . 2, .
湖 北 中 医杂 志
Hu e o r a fT M b i un l C J o ・73 ・
针 灸治疗不 寐证临床观察
吴 毅 军 , 德 江 刘
( 北省 钟祥 市 中 医院康 复科 , 湖 湖北 钟祥 4 10 ) 390
使心肾相交 , 火既济 。 水
分消失 )7例 ; 2 无效 ( 治疗后 睡眠及其它症状 改善者 ) 3例 。总 有
效 率 达 9 .% 。治 疗 最短 者 1 疗 程 , 61 个 最长 者 8个 疗 程 , 均 2一 平 4个疗 程 。其 中肝 火 上 扰 型 和 心 肾不 交 型疗 效 优 于心 脾 两 虚 型 。
针刺治疗失眠56例

针刺治疗失眠56例
针刺治疗失眠56例文本超,文松(贵州省黔西县中医院,551500;贵州省黔西县老残福利院医务室)1临床资料56例失眠患者中男21例,女35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5岁;病程在半年内29例,半年~两年7例,两年以上20例。
2治疗方法2.1取穴:取双侧精神穴(位置:从屏间切迹最低处与屏轮切迹联成横线,再从对耳屏尖向下垂直引一纵线。
纵横两线的交点处)。
如未获满意疗效者,可加针百会,四神聪。
2.2操作:术者左手得、食指执病人耳垂,中指从下面将耳甲腔下部的软骨往上顶;右手持30号2寸毫针快速刺入,沿耳道后壁皮下疏松组织进针,深1.5~2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
治疗时间以下午为好。
治疗期间停用镇静安神类中西药,每日针刺一次。
5次为一疗程。
3治疗疗效3.1疗效标准:(1)显效:每晚能安睡7小时以广。
(2)有效:每晚睡眠增加2小时以上,但仍不足7小时睡眠者。
(3)无效:治疗5次睡眠无改变。
3.2治疗结果:56例中,显效38例,占67.86%;有效13例,占23.2%;无效5例,占8.93%。
总有效率91.07%。
4典型病例赵××,女,63岁,职员。
1990年10月7日就......(本文共计1页)。
针灸为主辨证施治不寐症120例

针灸为主辨证施治不寐症120例不寐症在现代医学中属神经衰弱范畴,是大脑机能平衡失调引起的功能性疾患。
其中顽固性失眠者,病程长,夜睡累计不超过2小时,甚至彻夜不眠,伴有精神萎靡,怔忡健忘,内脏功能紊乱,严重影响工作生活。
笔者采用辨证施治治疗此组病例,临床疗效较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120例病例中,88例来源于楚雄州中医院针灸科,7例为老挝门诊病例,25例为省中医学会门诊病例,全部病例均由本人收集。
其中,男24例,女96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8岁,以38~50岁为最多;病程最短3月,最长27年。
服镇静药情况:每夜服药72例,偶服药42例,不服药6例;服药最长26年。
2治疗方法2.1肝郁化火型症见不寐,烦躁易怒,胸闷胁痛,头痛面红,目赤,口干苦,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则:宁心安神,疏肝解郁,清热泻火。
取穴:神门、内关、合谷、太冲、风池。
2.2心脾两虚型症见不寐或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则:宁心安神,健脾益气。
取穴:神门、内关、地机、三阴交。
2.3心虚胆怯型症见不寐或多梦易惊,心悸胆怯,舌淡苔薄,脉弦细。
治则:宁心安神,疏肝利胆。
取穴:神门、内关、阳陵泉、心俞、侠溪。
2.4阴虚火旺型症见不寐或时寐时醒,心烦,手足心热,头晕耳鸣,心悸健忘,口干少津,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则:宁心安神,滋阴清热。
取穴:神门、内关、太溪、三阴交、太冲。
2.5痰热内扰型症见不寐或寐不安,心烦懊 ,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滑数。
治则:宁心安神,清热化痰。
取穴:神门、内关、合谷、丰隆、阴陵泉。
此外,头痛、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百会;气滞加太冲;瘀血阻滞加血海、阳陵泉;阳虚加温灸。
以上各型根据症状分别采用补、泻或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6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2个疗程统计疗效。
针灸后加耳压神门、心、肾、枕四穴,各型必取,隔3日换1次,两耳交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治疗不寐70例
发表时间:2013-12-11T15:30:48.8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0期供稿作者:高建华冀利秀[导读] 材料与仪器本文生斑蝥饮片购自亳州中药材市场,不同炮制方法炮制后检测游离斑蝥素和总斑蝥素含量。
高建华冀利秀(山东省青州市谭坊中心卫生院山东青州 262516)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0-0428-01
【关键词】不寐针刺艾灸百会
不寐是指睡眠的始发和睡眠的维持发生障碍。
长期不寐则会产生一系列精神及躯体症状,如伴有抑郁或焦虑状态等,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
2013年1月-2013年6月,笔者在中医辨证前提下运用针灸治疗不寐70例,获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0例中,男25例,女45例;年龄20-70岁,平均38岁;病程1个月-6年,平均2年;中医辨证分型:心脾亏虚型13例,心肾不交型11例,心胆气虚型20例,肝阳上扰型16例,脾胃不和型10例。
临床主要表现为:①心脾亏虚型: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纳差倦怠,面色无华,易汗出,舌淡,苔薄,脉细弱;②心肾不交型: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脉细数;③心胆气虚型:心悸多梦,善惊恐,多疑善虑,舌淡,脉细弦;④肝阳上扰型:急躁易怒,头晕头痛,胸胁胀闷,舌红,脉弦;⑤脾胃不和型:胸闷嗳气,嗳腐
吞酸,心烦口苦,苔厚腻,脉滑数。
1.2治疗方法
主穴:百会、神门、三阴交、四神聪、安眠。
配穴:①心脾亏虚型:心俞、脾俞、内关、中脘、足三里;②心肾不交型:心俞、肾俞、内关、太溪、郄门、大陵;③心胆气虚型:心俞、胆俞、内关、大陵、丘墟;④肝阳上扰型:太冲、侠溪、足窍阴、风池;⑤脾胃不和型:脾俞、胃俞、血海、肝俞。
操作方法:用75%酒精作局部穴位常规消毒后,用30号1.5寸毫针针刺相应穴位,根据病证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虚实夹杂用平补平泻法。
针刺时间:每日下午或傍晚。
得气后留针30min,其间行针1~2次,每日1次。
艾灸方法:嘱患者家属于每晚睡前用艾条在患者百会穴上悬灸10~15min,一般在灸后5~15min即可入睡,个别患者1~2h后才能入睡。
以上两种疗法结合使用,10d为1个疗程,间隔2~3d行下一疗程。
1.3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睡眠时间增加至6h,有时不足6h,但自觉症状减轻);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h;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反加重。
2 治疗结果
经3个疗程治疗后评定疗效,治愈30例,显效24例,有效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0%。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不寐基本病机为阳盛阴亏,阴阳失交,病位在心神脑窍。
如《灵枢?大惑论》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故阴阳失交,不能相互维系是不寐的根本原因,调和阴阳、镇静安神应为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灵枢?根结》篇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阳与阴,精气乃光,合形于气,使神内藏。
”阐明了针灸具有协调阴阳的作用。
针灸治疗不寐时,首先要通过四诊合参、辨证,了解患者的阴阳气血盛衰,对患者不寐的证型做出明确地判断,针对不同证型选用相应的穴位和针灸手法施治,以达到调整患者机体的阴阳失衡状态,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百会是督脉经穴,位于巅顶三阳五会之所,督脉“入络于脑”,而“脑为元神之府”;四神聪为经外奇穴,位于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两穴配合能镇静安神、醒脑益智。
不寐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肾等脏关系密切,故取手少阴心经原穴神门、手厥阴心包经穴内关,两穴可补心气、养心安神,使心有所主。
三阴交是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可补心脾、益肝肾、养血安神。
安眠穴为经外奇穴,具有镇静安神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针刺安眠穴可调节颅内外血管和神经机能,还能促进脑内源性内啡肽等介质的分泌和释放。
睡眠所涉及的递质包括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等,有研究表明,γ-氨基丁酸对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普遍抑制作用。
有报道,失眠者较正常人脑脊液γ-氨基丁酸含量低,而针刺神门、三阴交后,脑脊液γ-氨基丁酸含量有所提高[1]。
灸法具有鼓振阳气、化生阴血、通达血脉、调和阴阳、宁心安神的功能,明代《针灸大成》云:“思虑劳伤心脾,灸百会。
”诸穴合用,相辅相成,以达到调和阴阳、镇静安神之功效,使机体阴阳平衡,心神安定,而能正常睡眠。
综上所述,运用针刺结合艾灸辨证治疗不寐,安全、无不良反应。
如果能在治疗中加以睡眠卫生教育,再配合心理疗法,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可进一步缩短疗程,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皮敏,杜少辉,张宜.针刺治疗失眠及其对γ-氨基丁酸影响的研究.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12(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