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二酸血症
新生儿戊二酸血症Ⅰ型1例报告

新生儿戊二酸血症Ⅰ型1例报告张福荣【期刊名称】《临床儿科杂志》【年(卷),期】2012(030)009【总页数】1页(P882)【作者】张福荣【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福建三明,365000【正文语种】中文1 临床资料患儿,女,35d。
因排稀便伴呕吐2d,尿少1d入院。
G2P2,足月顺产,出生体质量2.95kg,Apgar评分10分,生后混合喂养,吸吮欠有力,纳差。
入院前2d 无明显诱因出现稀水样便,达10余次/d,每次量中,无黏液、血便,无果酱样便,无排便前哭闹不安,共呕吐2~3次,量少,无咖啡样及胆汁样呕吐物,无发热、抽搐,无腹胀。
尿量稍减少。
患儿父母身体健康,非近亲婚配,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及代谢病史。
母妊娠期无异常。
其姐,2岁,体格、智力发育与同龄儿相仿。
入院体检:体温(T) 38.1°C、心率 (P) 136次/min、呼吸 (R) 60次/min,体质量3.5 kg,血压(BP) 85/55 mmHg、头围36.9 cm。
经皮血氧饱和度90%,精神较差,反应欠佳,营养不良外观,目光欠灵活,少动,少哭,呼吸深大。
热性面容,皮肤弹性差,皮肤发花,皮肤黏膜无黄染。
头颅五官端正,无特殊面容,前囟平软,口唇樱红。
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音。
心律规整,心音有力。
腹平软,腹壁皮下脂肪0.3 cm ,肝脾肋下未及,未触及包块,肠鸣音6次/min。
肛门外生殖器无畸形。
吸吮反射、拥抱反射、握持反射均存在。
四肢肌力、肌张力无异常。
辅助检查:血气分析pH值7.14,细胞外液剩余碱 -26.30 mmol/L,全血剩余碱-23.20 mmol/L,标准碳酸氢根7.3 mmol/L,实际碳酸氢根 2.9 mmol/L。
生化全套:血糖1.73 mmol/L,电解质、心功能、肝肾功能、血脂正常。
尿常规:尿酮体、蛋白、隐血均阴性。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 30.5×109/L,中性粒细胞(N)0.38,淋巴细胞 (L) 0.36,巨噬细胞 (M) 0.25,血红蛋白 (Hb)117g/L,血小板计数(Plt) 592×109/L。
戊二酸血症 I 型汇报ppt课件

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心理教育,帮助他们了解疾病性质、治疗方法和预后 ,提高应对能力和信心。
家庭护理指导建议
饮食管理
01
提供均衡的饮食,避免摄入过多的戊二酸及其前体物质,确保
充足的营养摄入。
日常生活照顾
02
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保持个人卫生,预防并发症的发
生。
情感支持
03
给予患者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增强其安全感和归属感,减轻孤
辅助诊断
影像学表现可辅助临床医生对戊二酸血症 I 型进行诊断。
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影像学表现可反映戊二酸血症 I 型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监测治疗效果
通过定期影像学检查,可监测戊二酸血症 I方案及原则
饮食调整与营养支持治疗
1 2
低蛋白饮食
限制蛋白质摄入,减少氨基酸代谢产生的戊二酸 ,减轻症状。
可能出现其他有机酸排泄异常,如乳 酸、丙酮酸等,提示患者存在代谢紊 乱。
其他相关生化检查项目
01
基因检测
通过基因检测可以确定患者是否 存在戊二酸血症 I 型相关基因突 变,为确诊提供依据。
酶活性测定
02
03
脑电图检查
测定患者体内戊二酰辅酶A脱氢 酶(GCDH)活性,该酶活性降 低是戊二酸血症 I 型的特征之一 。
鉴别诊断
戊二酸血症 I 型需与其他导致发育迟缓、肌张力低下等症状的疾病进行鉴别,如苯丙酮尿症、甲基丙二酸血症等 。通过生化检测和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并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02
戊二酸血症 I 型遗传学研究
基因突变与遗传方式
基因突变
戊二酸血症 I 型是由 GCDH 基因突变导 致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目前已 发现超过100种 GCDH 基因突变,其中 一些突变具有地域或种族特异性。
新生儿出生缺陷(遗传代谢病)救助项目救助病种名单汇总表

46
高蛋氨酸血症(甲硫氨酸腺苷三磷酸钴胺素腺苷转移酶缺乏症)
47
高脯氨酸血症
48
非酮性高甘氨酸血症(甘氨酸脱羧酶缺乏症)
二、其他遗传代谢病病种(30种)
序号
疾病名称(酶或缺陷)
1
先天性甲状腺疾病,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2
先天性肾上腺疾病,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出生缺陷(遗传代谢病)救助项目
救助病种名单汇总
一、新生儿多种遗传代谢病串联质谱检测出的病种
序号
疾病名称(别名、酶缺陷)
1
异戊酸血症(异戊酸尿症,异戊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
2
戊二酸血症I型(戊二酸尿症1型,戊二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
3
3-羟基-3-甲基戊二酸尿症(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裂解酶缺乏症)
异丁酰甘氨酸尿症(异丁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
15
2-甲基-3-羟基丁酸血症(2-甲基-3-羟基丁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
16
3-甲基戊烯二酸血症(3甲基戊烯二酰辅酶A水解酶缺乏症)
17
乙基丙二酸尿症(乙基丙二酸脑病)
18
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缺乏症
19
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
20
长链羟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
26
色素代谢异常,如:白化病
27
先天性性激素代谢异常,如:卵巢发育不全
28
蛋白糖基化异常
29
酮体生成障碍
30
过氧化物酶体病,如:脑肝肾综合征(Zellweger病),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21
三官能团蛋白质缺乏症
22
3例戊二酸血症Ⅰ型患者遗传学分析

3例戊二酸血症Ⅰ型患者遗传学分析范广来;杨宇奇;虞斌;朱伟【摘要】目的明确新生儿疾病筛查发现的高度疑似戊二酸血症Ⅰ型的诊断,并进行相关的遗传学分析.方法收集患儿临床数据,采用基因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遗传代谢病诊断panel对疑似患儿进行基因诊断,用Sanger测序技术对该家系进行验证.并查找相关文献进行遗传学分析.结果 3例生化指标疑似戊二酸血症Ⅰ型的患儿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均发现存在GCDH致病基因复合杂合突变位点,第1例为c.109110delCA和c.416C>G,第2例为c.892G>A和c.261506-433delinsATA,第3例为c.1235C>A和c.1244-2A>C,其中c.261506-433delinsATA和c.109110delCA为新发现的突变位点,经测序证实突变位点均遗传自父母双方.结论新一代测序技术有助于明确戊二酸血症Ⅰ的诊断,为疾病的正确治疗和遗传咨询提供可靠依据.【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年(卷),期】2019(037)002【总页数】4页(P97-100)【关键词】戊二酸血症Ⅰ型;新一代测序技术;GCDH基因;有机酸代谢病【作者】范广来;杨宇奇;虞斌;朱伟【作者单位】江苏大学医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淮安市妇幼保健院输血科,江苏淮安22300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妇幼保健院中心实验室,江苏常州213003;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妇幼保健院中心实验室,江苏常州213003;江苏大学医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戊二酸血症Ⅰ型(glutaricaciduria type I,GA-Ⅰ)是由于戊二酰辅酶A脱氢酶(glutaryl CoA dehydrogenase,GCDH)功能缺陷使戊二烯辅酶A转化为戊烯辅酶A受阻,导致赖氨酸、羟赖氨酸及色氨酸代谢异常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
该疾病会引起巨颅畸形、急性脑病和智力运动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2]。
新生儿47种遗传代谢病明细

47种遗传代谢病病种明细18种氨基酸代谢病1 氨甲酰磷酸合成酶缺乏症2 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3 酪氨酸血症I型(延胡索酰乙酰乙酰水解酶)4 酪氨酸血症n型(酪氨酸转氨酶)5 酪氨酸血症川型(4-羟基-苯基-丙酮酸氧化酶)6 枫糖尿病(支链a -酮酸脱氢酶)7 瓜氨酸血症I型(精胺丁二酸合成酶)8 瓜氨酸血症n型(天冬氨酸谷氨酸载体【柠檬酸】)9 精胺丁二酸酶缺乏症(精胺丁二酸裂解酶,又称精氨琥珀酸裂解酶缺乏症)10高精氨酸血症(精氨酸酶)11高胱氨酸尿血症(胱硫醚B合成酶【 CBS,又称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I型)12高蛋氨酸血症(甲硫氨酸腺苷三磷酸钴胺素腺苷转移酶)13组氨酸血症14鸟氨酸-5-转氨酶缺乏症15非酮性高甘氨酸血症16高脯氨酸血症17 5-羟脯氨酸血症18高鸟氨酸血症-高血氨症-高同型瓜氨酸尿症综合症14种有机酸代谢病1 甲基丙二酸血症2 丙酸血症(丙酰辅酶 A羧化酶)3 异戊酸血症(异戊酰辅酶 A脱氢酶)4 戊二酸血症I型(戊二酰辅酶 A脱氢酶)5 生物素酶缺乏症6 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7 3-甲基巴豆酰辅酶 A羧化酶缺乏症(3-甲基巴豆酰辅酶 A羧化酶,a,B)8 3-甲基戊烯二酸血症(3-甲基戊二烯二酰辅酶 A水解酶)9 3-羟基-3-甲基戊二酸血症(3-羟基-3-甲基戊二酰基辅酶 A裂解酶)10 B酮基硫解酶缺乏症(B酮基硫解酶)11 2-甲基-3-羟基丁酸血症(2-甲基-3-羟基丁酰辅酶 A脱氢酶)12 丙二酸血症(丙二酰辅酶 A脱羧酶)13 2-甲基丁酰甘氨酸尿症(2-甲基丁酰辅酶 A脱氢酶)14异丁酰甘氨酸尿症(异丁酰基 -辅酶A脱氢酶)15种脂肪酸氧化缺陷疾病1 原发性肉碱缺乏症2 肉碱棕榈酰转移酶缺乏症I型(肉碱棕榈酰 la型)3 肉碱棕榈酰转移酶缺乏症n型(肉碱棕榈酰 II型)4 肉碱-酰基肉碱的移位酶缺乏症(肉碱 -酰基肉碱移位酶)5 短链酰基辅酶 A脱氢酶缺乏症(短链酰基辅酶 A脱氢酶)6 中链酰基辅酶 A脱氢酶缺乏症(中链酰基辅酶 A脱氢酶)7 极长链酰基辅酶 A脱氢酶缺乏症(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8 短链左-3-羟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短链左-3-羟酰基辅酶A脱氢酶)9 长链羟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长链-3-羟脱氢酶)10 戊二酸血症n型(电子转移黄素蛋白[ETF;a,B亚基、ETFDH)11三官能团蛋白质缺乏症(三官能团蛋白 [a,?亚基])12 乙基丙二酸血症13中链酰基辅酶 A硫解酶缺乏症(中链酰辅酶 A硫解酶)14 2, 4-二烯醇-辅酶A还原酶缺乏症(2, 4-二烯醇-辅酶A还原酶)15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
戊二酸血症I型个案护理

诊断和鉴别
诊断方法:血液生化检测、基因检测等 鉴别诊断:与其他遗传代谢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相鉴别 临床表现:智力发育迟缓、癫痫发作、肌张力低下等 治疗方法:饮食控制、药物治疗、酶替代疗法等
疾病管理和预防
定期监测:定期进行血液检查,监测血戊二酸水平 饮食控制:避免摄入富含戊二酸的食物,如肉类、鱼类等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使用药物控制血戊二酸水平 预防并发症:预防和治疗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肝病、肾病等
个案护理计划
制定护理目标
提高生活质量:鼓励患者参 与社交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维持营养平衡:提供均衡饮 食,保证营养摄入
确保患者安全:预防并发症, 如癫痫发作、肝功能异常等
定期监测病情:定期进行血 液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 疾病的认识,增强自我管理
能力
家庭支持:提供家庭护理指 导,加强家庭支持系统
症状:包括神经系统症状、皮肤症状、眼部症状等。
治疗: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主要通过饮食控制、药物治疗等方法控制病情。
症状和表现
皮肤发黄:皮肤颜色变黄,尤其是眼 睛和皮肤
肝脾肿大:肝脏和脾脏肿大,可能导 致腹部不适
神经系统症状:如癫痫发作、智力障 碍等
代谢异常:如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 等
生长发育迟缓:如身高、体重、智力 发育迟缓等
护理措施
饮食管理:限 制蛋白质摄入, 避免摄入过多 含戊二酸食物
药物治疗:使 用药物控制血 戊二酸水平, 如维生素B6、 维生素B12等
监测病情:定 期监测血戊二 酸水平,及时 调整药物剂量
心理支持:提 供心理支持, 帮助患者及家 属应对疾病带 来的压力和困
扰
护理流程
戊二酸血症

The acylcarnitine profile of a postmortem specimen identified from a patient with GA-I in which the metabolite C5DC is clearly increased is shown in Fig. 7A.
方法:我们获得了来自美国及加拿大的7058份婴儿滤纸片 血样本。通过串联质谱分析得到酰基肉毒碱及氨基酸的分 析图谱,使用专门的方法分析其中的脂肪酸、有机酸、氨 基酸代谢疾病。将尸检后血液样本与尸检胆汁样本、新生 儿筛查血样本以及存在高危因素的大婴儿的在代谢性疾病。主要疾病分别是: 中链、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陷(分别是23例、9例), 戊二酸血症I、II型(分别是3例、8例),肉碱转移酶缺陷 (6例),严重肉碱缺乏(4例),异戊酸血症(4例)及 长链羟酰辅酶A脱氢酶缺陷(4例)
戊二酸血症
Glutaric acidemia type I GA-I
电喷射串联质谱分析在不明原因死亡婴 儿尸检血液标本酰基肉毒碱中的应用
背景:某些因先天性代谢性疾病死亡 的婴儿在尸检后仍不能查明死因,可 能被定义为婴儿猝死综合征。串联质 谱分析可以揭示既往某些因脂肪酸氧 化而死亡婴儿的死因。
尸检胆汁标本
新生儿血液 标本
高危儿血 液标本
Increased glutaric acid was observed in several autopsy blood specimens.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this metabolite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umptive diagnosis of GA-I.
戊二酸血症I型治疗及护理

演讲人
2023-09-21
01.
02.
03.
04.
目录
戊二酸血症I型概述
戊二酸血症I型的治疗
戊二酸血症I型的护理
戊二酸血症I型的预后和预防
戊二酸血症I型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基因突变导致戊二酸血症I型
发病机制:基因突变导致戊二酸代谢异常,导致戊二酸在体内积累,进而导致戊二酸血症I型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戊二酸血症I型。
加强锻炼: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抵抗力。
健康教育
定期体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01
合理饮食:避免高蛋白、高脂肪食物
02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0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
04
谢谢
汇报人名字
02
心理护理:关注患者心理状态,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
04
心理护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尊重患者的隐私和尊严
1
倾听患者的感受和需求,给予关心和支持
2
提供心理辅导,帮助患者应对压力和焦虑
3
鼓励患者参与治疗和护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4
戊二酸血症I型的预后和预防
预后和复发
治疗:及时治疗,遵循医嘱,定期复查,保持良好的心态
药物治疗
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药物
药物剂量:根据患者体重、年龄等因素确定药物剂量
药物用法:根据药物说明书和医生建议确定药物用法
药物副作用: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及时采取措施应对
饮食控制
01
限制蛋白质摄入:减少食物中蛋白质的摄入,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确诊
• 基因检测最终确诊手段。 • 基因检测结果:突变率 100% 。 • 串联质谱和气相色谱质谱检测、颅脑MRI及
临床表现提示诊断。其中串联质谱和气相 色谱质谱检测检测结果结合典型的临床表 现基本明确诊断。 • 尿戊二酸及血 C5DC,C5DC / C8 增高不显 著的患儿需多次送检或行基因检测以确诊
主要有脑白质病变 12 例(35. 3% ),双侧额颞部脑 外间隙及外侧裂池异常增宽 11 例(32. 4% ),双侧 基底节异常信号 10 例(29. 4% ),脑萎缩和脑发 育不良 9 例(26. 5% ),脑积水和硬膜下积液 9 例 (26. 5% ),侧脑室增大 6 例(17. 6% ),其他损伤 包括蛛网膜囊肿 3 例(8. 8% ),硬膜下血肿 2 例(5. 9% ),脑干和小脑损伤 2 例(5. 9% )及筛窦炎 1 例(2. 9% )。
发病
• 男、女患病率无明显差别,大多 数患儿发 生于 6~18 个月龄之间
临床表现
• 患儿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头大畸形、肌张力异 常、运 动障碍等,常在感染、疫苗接种、饥饿、手 术等应激状态下诱发,大部分 GA-Ⅰ患儿出生即 表现为头大畸形或在生后数月内出现头围迅速增 加,急性神经系统损伤多出现在 6 ~ 18 个月。
鉴别诊断
• 影像上需与缺氧缺血 性脑病、中毒性脑病、 胆红素脑 病、脑白质病变等鉴别
MRS
•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proton MR spec 打oscopic imasing。1H MRS)
• N-乙 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比值下降, 胆碱/肌酸(Cho/Cr)比值升高,NAA/Cr比值 下降提示神经元缺失和神经元功能障碍, Cho/Cr比值升高,提示为脱髓鞘病变。
临床诊断
• (1)临床表现及一般生化异常,如头大畸形、发育 落后或倒退、反复抽搐、呕吐、运动障碍以及贫 血、代谢性酸中毒等;(2)串联质谱检测血 C5DC 水平及 C5DC / C8 比值增高;(3)气相色谱质谱检 测尿戊二酸及甲羟戊酸内酯水平增高;(4)头颅核 磁共振 (MRI)出现双侧额颞部脑外间隙增宽、外 侧裂池异常扩大、脑白质病变、脑萎缩和脑发育 不良等异常表现。
MRI影像诊断
• 影像学检查是了解神经系统损伤的重要手 段
• 颅内多发异常信号伴弥散受限,以脑白质 病变和额颞部脑外间隙及外侧裂池增宽最 为常见,其次为双侧基底节异常信号改变、 脑萎缩和脑发育不良,髓鞘化延迟。
• 结合头围增大等临床表现需考虑 GA-Ⅰ的 可20% ~ 30% 的 GA-Ⅰ病患也会出现硬膜下血肿(或积液), 这可能与脑皮层萎缩、脑脊液间隙扩张, 导致桥接静脉 机械损伤有关。
小儿颅脑戊二酸血症Ⅰ型
代谢性疾病分类
• 氨基酸代谢性脑病 • 糖代谢病 • 脂肪酸氧化障碍 • 有机酸代谢性疾病 • 尿素循环障碍及高氨血症 • 溶酶体蓄积病 • 线粒体代谢异常 • 核酸代谢异常 • 金属元素代谢异常 • 内分泌代谢异常 • 其它代谢性疾病
有机酸代谢性疾病
• 包括甲基丙二酸血症、丙酸血症、异戊酸 血症、戊二酸血症等。
• 分Ⅰ型和Ⅱ型,其中Ⅱ型是由多酰基辅酶A 脱氢酶(multipleacyl-CoA dehydrogenase,MADD)缺乏导致氨基酸和 脂肪酸代谢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脂肪累 积性肌肉病的特点,有的学者将其归为线 粒体病的范畴。
有机酸代谢性疾病
• Ⅰ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编码戊二酰辅 酶 A 脱氢酶 ( glutaryl-CoA dehydrogenase, GCDH)的基因缺陷所致。 GCDH的突变导 致赖氨酸、羟赖氨酸及色氨酸分解代谢受 阻 ,旁路代谢产物戊二酸及甲 羟戊酸等在 体内异常蓄积,主要造成神经系统损伤 。
• 如果不经治疗,约 90% 患儿会在 3 个月到 3 岁的 脑发育关键期出现脑病危象,多数伴 随应激事件, 如发热、疫苗接种、手术干预等,一旦发生急性 脑病危象,即使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多数患儿 仍遗留运动及智力发育障碍,且发病越早症状越 重,预后越差 。
MRI影像诊断统计
34 例患儿进行头颅 MRI 检查,1 例未见明显异常 改变,其余影像学表现多样;
临床诊断
• GA-Ⅰ的诊断依赖头大 畸形、 运 动 障 碍 和串联质谱检测血戊二酰肉碱 (glutarylcarnitine, C5DC)、辛酰肉碱 (capryloyl-carnitine, C8)及 C5DC 与 C8 比 值、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尿戊二 酸、甲羟戊 酸内酯水平增高诊断。基因检测突变。
病例一
第一次就诊
患者,女,1岁,6月时因发热出现抽搐,后因感 冒多次诱发抽搐症状,现发作频繁,症状加重来 院就诊,临床查体智力及运动发育落后,实验室 检查无明确的酸中毒症状。
第二次就诊
未规律严格治疗,症状加重,入院实验室检查合并 严重酸中毒,肢体轻度运动障碍。
病例二
男,1岁5月,患儿7月余发现四肢僵硬,运 动智力明显落后来诊,无抽搐。2017年在 北京儿童医院已确诊。
PET
• GA-Ⅰ 患者 FDG 扫描表现为基底节 、丘 脑 、脑岛和颞叶皮层区葡萄糖摄取减低 , 尚不清楚其代谢活性减低与大脑 外侧裂增 宽的关系 。
图1-5为同一患者,图1-5分别为T1WI、T2WI、FLAIR、DWI、波谱分析图, 表现为双侧苍白球对称性长T1长T2异常信号,FLAIR、DWI高信号;双外 侧裂明显增宽;双侧额颞叶萎缩;波谱所示苍白球NAA峰值降低,Cho峰 值升高,NAA/Cr比值下降,Cho/Cr比值升高。图6-10为同一患者,图6-10 分别为 T2WI、DWI、T1WI增强、FLAIR、DWI,表现为双外侧裂明显增 宽,双侧尾状核、豆状核对称性长T1长T2异常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 扫描无强化; 额、颞部硬膜下积液,FLAIR呈低信号;双侧脑室后角中央 白质区FLAIR高信号并双侧大脑脚对称性DWI高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