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第一章阴阳五行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学阴阳五行课件

中医养生学阴阳五行课件
中医养生学阴阳五行
中医养生术----鸣天鼓
方法: 两手掩耳,即以第二指压中指上,用第二指弹脑后两骨做响声,每天早晚进行,叩击次数20-40次。 作用 调补肾气、缓解症状、开慧增智。
中医养生学阴阳五行
思考题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阴阳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3.阴阳学说是如何说明人体病理变化? 4.五行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如何?
中医养生学阴阳五行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偏衰 阴衰(虚)或阳衰(虚),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正常范围


平衡


正常范围


平衡
阳虚则寒:即阳气虚损,不能制阴,阴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形成虚寒证。
阴虚则热:阴液不足,不制阳气,阳相对偏盛,出现热象,为虚热证。
中医养生学阴阳五行
症状
感冒病
表热证
中医养生学阴阳五行
阴阳学说
医学院—陈力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灵枢·病传》: 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
中医养生学阴阳五行
中医养生学阴阳五行
*


正常范围
虚 阴


虚 阳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ppt)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ppt)

三、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施护 防护结合 恒动观念 独特的护理技术与方法
整体观念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 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 机的整体;并通过气血津精等生理物质的作用,来完 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2.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天人相通、天人相类 四时季节气候 昼夜晨昏 地方区域
治疯狗咬伤。 3.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 著 4。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专科护 理
“葱管导尿术”比橡皮管导尿术早1200年。 5.唐·王涛《外治秘药》:传染病护理
三、宋,金,元时期(丰富与发展) 医学界百家争鸣,涌现许多流派,中医的理论体系产生突破 性进展。
• 代表作:叶天士:《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证。
吴鞠通:《温病条辩》,创立三焦辨
五、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随着西医的流入,逐步走上中西医结合
和多学科研究中医的道路。
医学基础 生产、生活实践中偶然发现的医学知识
形成基础
医疗实践中医学知识的积累
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中 医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 阳 的 起 源
概念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 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 水(阴) • 火(阳)
要点:相关 对立 属性
• 阴阳的划分: • 阳—运动的、热的、在上的、 向外的、
明亮的、兴奋的、强壮的。
• 阴—静止的、寒的、在下的、向内的、 晦暗的、抑制的、虚弱的。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对人体 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有较大的影响,从而损害人 的身心健康。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
• 1、阴阳偏盛: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 化。 阳盛则热,阳胜则阴病 实热证 急性肺炎
正常
阳偏盛 .
阴偏盛
• 阴盛则寒,阴胜则阳病 • 实寒证 痛经
正常
阳偏盛 .
阴偏盛
2、阴阳偏衰:
• 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 阴/阳一方不能制约对方,使对方相对亢盛
• 虚热证 肺结核 甲亢 • 虚寒证 夜尿频
消长平衡
.
• 1、阴阳的对立制约
• 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彼此之间 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 制约 斗争 动态平衡
二个含义: (1)阴阳属性都是对应的矛盾的。
如上下、动静 (2)在属性对立的基础上相互制约。如寒热
.
2、阴阳的互根互用
(1)阴阳互根 阴阳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下 (2)阴阳互用 相互依存基础上相互滋生。如气血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
•第一节 阴阳学说
.
阴 阳 的 起 源
.
概念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 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 水(阴) • 火(阳)
要点:相关 对立 属性
.
• 阴阳的划分: • 阳—运动的、热的、在上的、 向外的、
明亮的、兴奋的、强壮的。 • 阴—静止的、寒的、在下的、向内的、
晦暗的、抑制的、虚弱的。
.
防护结合:预防与护理结合
1.未病先防 ①固护正气:顺因自然、调神情志、起居有常、饮食有节、
锻炼身体 ②预防邪侵:慎避六淫、疫毒、预施药物 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控制传变

《中医养生学》章节笔记

《中医养生学》章节笔记

《中医养生学》章节笔记第一章:中医养生学概述一、中医养生的定义与内涵1. 养生的概念- 养:培养、维护、调养。

- 生:生命、生存、生长。

- 养生:指的是人类为了维护生命、促进健康、延长寿命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行为。

2. 中医养生的内涵- 中医养生是根据中医的理论体系,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状态、运动锻炼等手段,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生命关怀活动。

二、中医养生的目的与意义1. 预防疾病- 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 通过养生手段,调整体内环境,防止病理产物的生成。

2. 延缓衰老- 中医认为,衰老是生命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通过养生可以减缓衰老进程,保持年轻状态。

3. 延年益寿- 通过养生,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从而实现健康长寿。

三、中医养生的原则1. 遵循自然规律-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调整生活作息。

- 遵循自然界的生长收藏规律,合理饮食。

2. 注重整体观念- 中医养生强调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养生应从整体出发,调和身体各个部分。

3. 因人而异- 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4. 综合调养- 结合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多种养生方法,全方位进行身体调养。

四、中医养生的主要内容1. 饮食养生- 饮食调养原则:均衡营养,五味调和,定时定量。

- 药食同源:利用食物的药用价值,进行食疗。

- 四季饮食养生: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结构。

- 不同体质的饮食调养:根据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食物。

2. 起居养生- 生活作息: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 睡眠养生:提高睡眠质量,保持精神充沛。

- 动静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劳逸结合。

- 居室环境: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保持空气流通。

3. 运动养生- 中医传统运动: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

- 现代运动:结合现代健身理念,进行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

- 运动注意事项:量力而行,避免过度劳累。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
黄帝内经选读
第一章气阴阳五行
第一节精气学说 精气的概念:精气,简称气,《内经》认 为,气是客观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在天地 未形成之前,这种细微难辨、运动不息的物 质之气,便充满着整个太虚,后来天体的形 成,万物的生化,无不以之作为其物质基础。 这是我国朴素唯物主义元素论在古代天体形 成学说的体现。
原文
太虚廖廓(1),肇基化元(2),万物资 始(3),五运终天(4),布气真灵(5), 总统坤元,九星悬朗,曰阴曰阳,曰柔曰 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 物咸章(8)。(素问。天元纪大论)
名词解释
1太虚廖廓:太虚,指天空,宇宙。廖,通寥,空 阔之意,廓,广大之意。太虚廖廓,谓宇宙广阔 无边。 2肇基化元:王冰注:“肇,始也。基,本也。” 元,古代哲学概念,指天地万物的本源。 3资始:资,凭借。 4五运终天:五运,指木运,火运,土运,金运, 水运的合称,亦既风,火,湿,燥,寒五气的运 动。终天,形容长久 .
原文
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 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素问。五常政 大论)
名词解释
张介宾注:“始者,肇其生机。散者, 散于万物。布者,布其茂盛。终者,收于 成功。此言万物之始终散布,本同一气。” 生化,指胎孕繁殖。有形,指发育成形。 蕃育,指生长、壮大。象变,指动植物衰 亡而物象改变。
理论阐发
人体与天地相通应 一方面,天地之气入通人体以养脏腑,另 一方面,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病理又 与天地的事物应象. 法天地之理养生治病的意义.
临证指要
李×× ,女,10岁.病孩由其父抱持而来,合眼哆口伏在 肩上,四肢不自主地下垂软瘫,如无知觉状.其父代诉:病 已三日,每到中午午时和半夜子时左右,即出现上述症 状,呼之不应,但过一时许,即醒起如常人.岳见病状及聆 听病情亦感茫然,讶为奇症.乃深加思考,得出子时是一 阳生之际,午时是一阴生之际.子午两时正是阴阳交替 之候,而出现痴迷及四肢不收之病状,则治疗应于此着 眼,但苦无方剂,展转思维,想到小柴胡汤是调和阴阳之 方剂,故投以二帖试治.不意其父隔日来告服药二剂,已 霍然如常人,即拟上学读书云. (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

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夏季养生PPT课件

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夏季养生PPT课件
易出现皮肤问题 易发生日照性损害
.
23
夏季养生
一、起居调养 二、情志调养 三、饮食调养 四、运动锻炼
.
24
一、起居调养
晚睡早起、注意防晒、防纳凉过度
睡眠调节 :
晚睡早起、适当午觉等。(“夜卧早起, 无厌于日。”)
.
25
一、起居调养
避免过度暴晒:
防日光中紫外线照射伤害: 勿在阳光下久置与暴晒, 防皮肤损伤,用好防护用具,做好防晒。
.
3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部位: 上 下
表 里(脏腑)
背胸
气血津液: 气 血、津液
脏腑: 六腑 五脏
经络: 行于四肢外侧的经脉—阳
行于四肢内侧的经脉—阴
.
4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
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正常的生 理活动,全依靠人体内的“阳气”和 “阴精”保持协调的结果,如果阴阳失 调,发生阴阳偏盛偏衰现象,就会生病。
合理情志
结饮构食合有理节,定时适量,温热适宜 科起学居睡有眠时,劳逸结合,生活规律 积运极动运有动恒,因人饮食而异,持之以恒
保情持志积舒极畅心态,培养良好情趣, 远离不良嗜好
.
18
四季养生—— 中国优秀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
Ø 人体五脏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变化
的规律, “顺四时而适寒暑”,做到与外界环境
防纳凉过度:
避免在 檐下、过道或露天乘冷过夜 。 乘凉时,要特别注意腹部的保护。 不可饮冷无度,致使中气内虚。
.
26
二、情志调节
心与夏季相应,夏季应注意养心安神: 心主血脉,心主神志,主管人的精神活 动. 心是五脏六腑之主,主明则下安,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中医理论基础-第一节阴阳五行-上百度 PPT课件

中医理论基础-第一节阴阳五行-上百度    PPT课件

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
第二节 藏象经络学说 第三节 气血津液学说 第四节 中药药性理论
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四、五行的概念及特性
五、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六、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一、阴阳的概念
向阳坡: 温暖的、光明的 山之南, 河之北。 向上的、轻盈的、躁动的 背阳坡: 寒冷的、晦暗的 山之北, 河之南。 向下的、沉重的、安静的
通识课《中医药膳食疗学概论》
第二章 中医理论基础
近代中医发展大事记
清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把西医带到中国,用奎宁治好了 康熙皇帝的疟疾,西医开始逐渐在国内传播。在此背景下, • 1912 民国政府卫生官员首次提出议案,要求取缔中医学。 • 1914 北洋军阀政府主张废止中医,遭到强烈反对和斗争。 • 1925 民国政府当局禁止把中医课程列入医学教育规程。
《易传》:“一阴一 阳之谓道”。

阴阳互藏示意图 整个大圆圈表示太极。 黑为阴,白为阳,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二)阴阳对立制约 (三)阴阳互根互用 (四)阴阳消长平衡 (五)阴阳转化 (六)阴阳自和
现代阴阳立体图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恢复协调平衡状态的 能力和趋势。“和”是宇宙最基本的法则,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的最佳状态。阴阳二气只有经常保持着“和”的状态,宇宙万 物才能生生不息。 阴阳学说,就是从不同角度阐述阴阳之间的关系和运动规 律,表达了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人体的健康即生理上的平衡,受内部和外部多 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外感病因:
中 医 理 论 中 的 病 因
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热(火) 六种外感 病邪的合称。又称“六邪”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指导运动
03
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但运动的方式和强度应该根据个人情况来选择。同时,中医也强调运动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可过度劳累。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阴阳与五行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具有密切的联系。
阴阳五行在中医中的应用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根据五行养生法,可以调和阴阳平衡;根据脏腑的阴阳五行归属,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部位等等。
阴阳和五行的关系及在中医中的应用
03
05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与传统养生及生活指导
阴阳平衡
中医强调阴阳平衡,认为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活动和身体状况都与阴阳平衡有关。通过调节饮食、作息时间、锻炼等方式,可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五脏养生法
中医将人体分为五个脏器,即肝、心、脾、肺、肾,每个脏器都有其相应的功能和保养方法。通过调节饮食、情志、运动等方式,可以促进脏器的健康。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的临床应用
在中医中,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关键,因此诊断时需要辨识阴阳的偏胜偏衰,确定治疗的原则和方案。
诊断
根据阴阳失调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调整阴阳平衡、调和气血等。
治疗
阴阳失调的诊断和治疗
五行养生法
根据五行养生法,可以调和阴阳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
药物疗法
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利用药物的相生相克关系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历史
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包括秦汉时期的发展、隋唐时期的繁荣和宋明时期的变革等。同时,阴阳五行理论也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阴阳五行理论的起源和历史
02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的基本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归属于五行。
五行 金

木火

五脏 肺

肝心

六腑 大肠 膀胱
胆 小肠

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
相生相克是正常的生理功能: 肾水之精可以养肝木, 肝木藏血可以济心火, 心火之热可以温脾土, 脾土化生水谷精微可以充肺金, 肺金清肃下降可以助肾水。
谢谢
阴阳失去平衡的表现
❖ 1、阴阳偏胜包括阴偏胜和阳偏胜。 ❖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阳胜
则热,阴胜则寒”。
❖ 2、阴阳偏衰包括阴偏衰和阳偏衰指 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 由于阴虚,无力制约阳,可出现虚热 症状,即 “阴虚则热” ;
❖ 由于阳虚,不能制约阴寒,可出现虚 寒症状,即“阳虚则寒” 。
而欺侮克者。如金应克木,若木气亢极, 不受金制,反而侮金,即为木(亢)侮金。 二是克者衰弱,被克者因其衰而反侮之。 如金本克木,若金气虚衰,则木因其衰而 侮金,即为木侮金(衰)。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上的应用
❖ 中医学利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 的生理功能,机体病理变化,疾 病的诊断和治疗。
1、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 3、阴阳互损: 指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
❖ 阴阳互损的最终表现为“阴阳俱损”、 “阴阳两虚”。
❖ 4、阴阳转化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阴 可以转化成阳,阳可以转化成阴。
❖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重 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
4、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诊断疾病首先要分清阴阳。 ❖ 如望诊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 ❖ 闻诊声音洪亮者属阳,语声低微者属阴; ❖ 从证型来看,病位在表属阳,热证属阳;
❖ 阴阳学说认为: ❖ 从人体部位来分,上部为阳,下部为
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属阳, 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 阴。
2、说明人的生理功能
❖ 中医学认为 ❖ 人体的物质基础属阴,而生理功能属
阳; ❖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平衡状态
的结果。
❖ 3、说明人的病理变化 ❖ 阴阳学说认为 ❖ 疾病发生的原因是人体阴阳失去平衡。
相生相克的意义
1.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 没有生,事物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
持正常的协调关系。 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相乘的含义
❖ 相乘即相克太过。 ❖ 五行的相乘次序和五行的相克次
序相同。
相侮的含义
1.相侮,即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 2.有两种情况:一是被克者亢极,不受制约,反
脏腑 官 体 志 声
酸青 生 风 东 春 木肝 胆 目 筋 怒 呼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笑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歌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毛 悲 哭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呻
3、五行的基本内容
❖ 五行的基本内容: ❖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相乘、相侮
二、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 阴阳对立 • 阴阳互根 • 阴阳消长 • 阴阳转化
1、阴阳对立
❖ 是指一切事物 都存在着性质 相反两个方面。 如上与下、天 与地、动与静、 升与降等等。
2、阴阳互根
❖ 是指阴阳是互相联系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 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 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 ❖ 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 ❖ 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
而病位在里属阴,寒证属阴等。
用药时,中医学也是以阴阳学说作为指导 的。
❖ 如对于阴虚所引起的的虚热证,要以补阴 药(麦冬、枸杞子、龟板等)来补阴虚; (六味地黄丸等方剂来补阴)
❖ 对于阳虚所引起的虚寒证,则要以补阳药 (鹿茸、杜仲、淫羊藿等)以补阳。(金 贵肾气丸补阳来)
❖ 在中药学上 ❖ 一般来说,寒、凉药属阴,温、热药
阴阳消长、转化的联系和区别
❖ 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 ❖ 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 ❖ 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 ❖ 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上的应用
❖ 1、说明人的组织结构 。 ❖ 2、说明人的生理功能 ❖ 3、说明人的病理变化 ❖ 4、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说明人的组织结构
属阳。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 基本概念 二、 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
医学上的应用
一、 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 金、水五种物质 的运动。
二、 内容 1、事物属性的五行规类 2、五行的基本内容 。
2、事物属性的五行规类
自然界

人体
五五
五 五 五 五 行五 六 五



味色
化气方 季
3、阴阳消长
❖ 是说阴阳是在不断减少或增加的。 ❖ 比如白天阳盛,而夜间阴盛。 ❖ 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阴气渐衰,
即阴消阳长; ❖ 而从中午到子夜,阴气渐长,阳气渐
衰,即阴长阳消 。
4、阴阳转化
❖ 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以变成阳, 阳也可以变成阴。
❖ 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在持续高烧 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 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 转化为阴的表现。
的关系。
相生的含义
1.相生即相互资生(滋生)和 相互助长。
2.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 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生木。
3.相生关系又可称为母子关系, 如木生火,也就是木为火 之母,火则为木之子。
相克的含义
1.相克即相互克制和 相互约束。
2.五行的相克次序为: 木克土,土克 水,水克火, 火克金,金克 木。
中医养生学第一章阴阳五行
一、基本概念
1、阴阳的含义
阴阳是对自然界 一切事物或现象对立 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学说认为, 自然界的不同事物可 以分成阴阳,同一事 物也可以分成阴阳。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 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 之本始”。
2、举例 阳 温热 干燥 火 清 动 轻 上 明 阴 寒冷 湿润 水 浊 静 重 下 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