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控分系统设计

合集下载

测控系统原理及设计

测控系统原理及设计

测控系统原理及设计测控系统原理及设计是一种将测量和控制过程结合起来的技术系统,它通过采集和处理数据,实时监测和控制被测对象的状态和参数,并根据设定的规则和算法,进行反馈控制,以实现预期的控制目标。

测控系统的原理主要包括传感器、信号采集、信号处理、控制器和执行机构等组成部分。

传感器是测控系统的感知器件,它能将被测对象的状态和参数转化为电信号,如温度、压力、流量等。

信号采集模块将传感器输出的模拟信号进行采样和量化转换,转化为数字信号,以便进行数字信号处理。

信号处理模块对采集到的数字信号进行滤波、增益和滤波等处理,提取出有效信息,并进行参数计算和特征提取。

控制器是测控系统的决策和执行器,根据信号处理模块提供的参数和目标值,生成控制规则和控制算法,并输出控制信号。

执行机构是测控系统的执行器,将控制信号转化为物理作用力,实现对被测对象的控制。

测控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被测对象的特性,控制目标的要求,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等。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根据被测对象的特性和参数要求,选择适当的传感器类型和规格。

其次,需要设计合理的信号采集和处理电路,确保信号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在控制器设计中,要根据控制目标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控制算法和调节策略,使系统能够快速响应和稳定控制。

此外,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是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需要做好故障检测和容错处理,确保系统在异常情况下能够保持正常工作。

总之,测控系统原理及设计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需要了解传感器原理、信号处理技术和控制理论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合理选取传感器、设计有效的信号采集和处理电路,以及选择合适的控制算法和策略,可以实现对被测对象的准确测量和精确控制,满足各种应用场景的需求。

基于FPGA的测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FPGA的测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FPGA的测控系统设计与实现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工程领域对于高精度、高速度、高可靠性的测控设备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其中,基于FPGA的测控系统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能够满足不同领域的测控需求。

本文将介绍基于FPGA的测控系统设计与实现,主要包括系统架构、硬件设计、软件编程等方面。

二、系统架构设计基于FPGA的测控系统一般由FPGA芯片、外设模块、存储设备和通信接口等部分组成。

其中,FPGA芯片作为核心部分,负责控制整个系统的运行。

外设模块提供不同功能的接口,如模拟采集、数字转换、时钟输入、GPIO等。

存储设备用于存储测量数据和程序代码。

在系统架构设计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外设模块和通信接口,以及合适的存储设备。

此外,还需要考虑不同模块之间的数据传输和控制信号,确定系统的总体布局和数据流图。

三、硬件设计基于FPGA的测控系统的硬件设计主要包括电路原理图设计、PCB设计和硬件调试等部分。

在电路原理图设计时,需要根据系统架构设计绘制不同模块的电路图,并考虑电路参数的选择和优化。

在PCB设计时,需要将电路原理图转化为布局图和线路图,并按照标准的PCB设计流程进行布线、加强电路抗干扰性、防止电磁辐射等操作。

在硬件调试过程中,需要用示波器、万用表等工具对电路进行调试和测试,确保电路稳定运行。

四、软件编程基于FPGA的测控系统的软件编程主要包括FPGA芯片的Verilog/VHDL编程、上位机程序的编写等内容。

在FPGA芯片的Verilog/VHDL编程中,需要根据不同外设模块的接口来编写对应的硬件描述语言代码,如时钟控制、数据输入输出、状态控制等。

在上位机程序编写中,需要使用不同编程语言(如C/C++、Python等)来编写程序,实现与FPGA芯片的通信、测控算法的实现、数据可视化等功能。

五、系统应用与实现基于FPGA的测控系统应用广泛,如测量、控制、自动化、通信等领域。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来设计相应的测控系统,并进行相关智能算法的设计和调试。

测控系统原理与设计

测控系统原理与设计

测控系统原理与设计1. 引言测控系统是指用于测量和控制各种物理量和工艺过程的系统。

它在工业自动化、科学研究、医学诊断、环境监测等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测控系统的原理和设计过程,并探讨一些常用的技术和方法。

2. 测控系统的基本原理测控系统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测量、采样、处理和控制四个过程。

2.1 测量测量是测控系统的核心过程,它用于获取被测量的物理量或工艺参数。

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传感器测量、光学测量、电磁测量等。

传感器是测控系统中最常见的测量设备,它能够将被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电信号,供后续的采样和处理。

2.2 采样采样是将连续的模拟信号转化为离散的数字信号的过程。

采样过程中需要确定采样频率和采样精度。

采样频率应根据被测量物理量的变化情况进行选择,采样精度则取决于采样器的分辨率和噪声水平。

2.3 处理采样得到的数字信号需要经过处理才能得到有用的信息。

处理过程可以包括滤波、放大、数字化等操作。

滤波可以去除噪声和杂散信号,放大可以增强信号的强度,数字化可以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形式,方便存储和处理。

2.4 控制控制是根据测量得到的信息对被控对象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

控制可以分为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两种。

开环控制是在没有反馈信号的情况下进行的控制,而闭环控制则通过测量系统输出与期望值的差异进行调节。

3. 测控系统的设计过程测控系统的设计过程可以分为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和系统测试等环节。

3.1 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测控系统设计的第一步,它需要明确系统的功能需求、性能要求和运行环境等。

在需求分析过程中,需要对被测量的物理量、测量范围、系统响应时间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规定。

3.2 系统设计在系统设计阶段,需要确定系统的整体架构和各个组件之间的关系。

系统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因素,选择合适的传感器、采样器、控制器等设备,并设计合理的数据传输和处理流程。

3.3 硬件设计硬件设计是测控系统设计的核心环节,它包括电路设计、布线设计和硬件模块的选型和搭建等。

测控系统原理与设计

测控系统原理与设计

3.4.2 51单片机 用于频率测量
3.4 脉冲信号的采集
3.4.4 V/F转换
3.5.1 开关量输入信号的调 理
3.5.3 开关量输入信号与光 耦的连接
3.5.5 数字量输入信号的采 集
3 检测信号采集技术
3.5 开关量信号的采集
3.5.2 光电耦合器
3.5.4 开关量输入信号与 CPU的连接
3.6.1 VI的 结构
B
4.3.3 调制解调器集 成电路
C
4.3 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
4.4.1 发射电路
4.4.3 采用CC2400的收发 器电路
4.4.5 蓝牙技木
4 数据通信技术
4.4 数字信号的无线传输
4.4.2 接收电路
4.4.4 采用nRF24E2的发射 电路
4.4.6 实现远程数据无线通 信的一种方案
05
测控系统原理与设计
演讲人
2 0 11 - 11 - 11
01
1 概述
1 概述
01
02
03
04
1.1 测控系 统的分类与 组成
1.2 智能测 控系统
1.3 嵌入式 系统
习题与思考 题
1.1.1 测控系统的分类
1.1.3 测控系统的基本概念
1.1.5 测控系统的建模
1 概述
1.1 测控系统的分类与组成
1.1.2 测控系统的组成
1.1.4 测控系统的性能指标
1.1.6 测控技术的发展
1 概述
1.1 测控系统的分类与组成
1.1.7 控制策略与算法的发展
1 概述
1.2.1 智能测控 系统的概念
1.2.3 智能测控系统 的主要功能特征

卫星测控分系统设计

卫星测控分系统设计
➢ 遥测数据可通过多个信道下传 地面,包括不同频段和测控体 制。
遥控技术
➢ 通过对遥测参数、姿态和轨道参数的 研究和分析,发现航天器的轨道、姿 态、某个工程分系统或有效载荷工作 状况异常或出现故障,判断出故障部 位和做出决策,向卫星发出有关命令 ,修正轨道和姿态,调整分系统和有 效载荷的运行参数,甚至切换备份或 部件。
2020/7/21
17
测控频段
短波 超短波


波段
高频HF 甚高频VHF 特高频UHF
L波段 S C X Ku K Ka
毫米波
频率
3~30MHz 30~300MHz 300~1000MHz
1~2GHz 2~4GHz 4~8GHz 8~12GHz 12~18GHz 18~27GHz 27~40GHz 40~300GHz
测控系统组成
遥控天线1 合
遥控天

线2

1 组成
扩频应答
输机A入来自多扩频应答工
机B
器 USB应答机
遥测天线1
遥测天线2
功 分路器

负载
测控 开关



测控固放1

测控固放2


测控固放3
6)遥测和遥控原理方框图
14
测控特性
卫星测控特点
多路传输
精确性和 可靠性
信息的多 样性和数 据处理的 复杂性
1 几个概念
跟踪测轨:地面站跟踪卫星并测出其飞行轨道 遥测:采集或获取卫星工况或工程参数,并通过无线信道传 输到地面,以便地面及时了解卫星的工作状况 遥控:将地面的控制信息或数据通过无线信道发送给卫星, 以实现地面对卫星的控制 上行:遥控指令+数据注入 下行:遥测(工况信息)、数传(载荷或科学数据) 测控(TT&C, Tracking, Telemetry and Command)包括三 部分:跟踪、遥测和命令。 数传、测控的区别 地面测控站、船,飞行控制中心(北京、西安 )

测控最小系统课程设计

测控最小系统课程设计

测控最小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理解测控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最小测控系统的构成及其功能。

2. 学生掌握测控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包括传感器的选择、信号调理、数据采集与处理等。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测控问题。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设计并搭建简单的最小测控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和初步处理。

2.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测控设备的使用方法,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软件对测控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形成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培养对测控技术及工程应用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相互沟通、协作,培养团队精神和责任感。

3. 学生关注测控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以致用的意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动手实践能力,对新技术和新设备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1. 结合课本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 强化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测控系统基本原理- 介绍测控系统的概念、发展历程和基本组成。

- 分析测控系统的工作原理,包括传感器、信号调理、数据采集与处理等。

2. 最小测控系统设计- 深入讲解最小测控系统的构成及功能。

- 学习测控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硬件选型、软件编程等。

- 结合教材章节,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设计并搭建简单的最小测控系统。

3.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教授测控数据采集、处理和存储的方法。

- 学习使用计算机软件(如Excel、MATLAB等)对测控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测控系统原理及设计概论

测控系统原理及设计概论

西安卫星 测控中心
测控系统原理及设计概论
中国于2000年10月开始发射“ 北斗”定位卫星,可提供高精度的 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中国计划 在2015年形成覆盖全球的卫星导航 定位系统。
测控仪器和测控系统是检测技术的具体实 现 ,是获取信息的工具。
测控系统原理及设计概论
1.2 测控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测量仪器仪表用以测量、观察、监视 、验证、记录各种物理量、物质成分、物性参数 等。如压力表、测长仪、显微镜等。
随着工业的发展,测量和分析、计算、控制 常常融为一体。因此,现代仪器仪表还包括计算 、分析、控制、报警、信号传递和数据处理等功 能。
计算机测控系统
测控系统原理及设计概论
第1章 计算机测控系统概述
测控系统原理及设计概论
1.2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定位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多个仪器仪表类专业 合并而成的大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是指对 信息进行采集、测量、存贮、传输、处理和控制 的手段与设备。包含测量技术、控制技术和实现 这些技术的仪器仪表及系统。其内涵如所示。
测控系统原理及设计概论
课程名称
电路
模拟电子技术(I)
数字电子技术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自动控制原理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可编程逻辑器件原理与设计
传感器原理
数字化测试技术
传感器技术课设
可编程逻辑器件课设
单片机技术课设
测控系统原理及设计概论
学分 5
3.5 3.5 3.5
4 4 3 4 4 1 1 1
本课程是测控专业的专业课,本课程 以 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传感器技术和微机 技术为前提,不同于先修课程,本课程主 要学习如何将各个功能模块组装起来构成 一个完整的测控系统,换言之,先修课程 是从微观上学习各模块自身的原理及构成, 而测控系统这门课程是从宏观上学习各个 模块之间的连接及影响,学习如何将各个 功能模块组合起来实现测试和控制的功能。

计算机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总10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计算机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 计算机测控系统的发展历程及其定义在现代工业控制领域,计算机以其无以伦比的运算能力,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在测控系统中起到了很大了作用,测控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测控系统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测控系统处于自动测量、人工控制阶段,整个系统结构简单,操作灵活,但由人工操作,速度受到了限制,不能同时控制多个对象。

在20世纪60年代,采用电动单元组合式仪表测控系统,测控系统处于模拟式控制阶段,系统的控制精度和速度都有了提高,但抗干扰的能力比较差,且对操作人员的经验要求比较高。

直到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计算机集中测控系统以及分布式测控系统,才使得人类在控制领域实现了一次巨大的飞跃。

计算机测控系统的发展首先,在60年代末期,出现了用一台计算机代替多个调节控制回路的测控系统,就是直接数字测控系统,它的特点是控制集中,便于运算的集中处理,然而这种系统的危险性过于集中,可靠性不强。

随着70年代,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由美国Honeywell公司推出了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的总体分散型测控系统,它的含义是集中管理,分散控制,所以又称为集散测控系统。

分布式测控系统是在集散测控系统的基础上,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新一代测控系统,分布式测控系统更强调各子系统之间的协作,有明确的分解策略和算法。

因此,计算机测控系统就是应用计算机参与控制并借助一些辅助部件与被控对象联系,以达到一定控制目的所构成的系统2 计算机测控系统的组成测量设备计算机主控器执行机构人机界面通讯模块图1 测控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测控系统的组成如图1所示,包括计算机主控器、测量设备、执行机构、人机界面或通讯模块所组成。

测量设备测量设备的主要作用就是向计算机主控器输入数据。

一般来说,是利用传感装置将被控对象中的物理参数,如:温度、压力、液位、速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导信标机,由于它的波束宽,用于地面雷达系统的捕获
航天器的目标,
2016/11/5
24
连续波测量系统 连续波测量系统分为多普勒频移系统、距离和距离变化 率测量系统、相位比较系统和这些系统的多种变化类型。 多普勒频移系统:利用多普勒效应测定航天器的径向速度, 借以测量航天器的飞行轨迹。多普勒频移是由地面向航天器 或由航天器向地面发射固定的频率的等幅电磁波,因航天器 和地面站存在相对运动,接收信号的频率与发射的频率互不 相同,其频率之差就是多普勒频移。多普勒频移正比于测控 站与航天器方向上的速度分量,所以测量出多普勒频移的大 小,就可获得航天器相对测控站的相对径向速度。
波长 100~10m 10~1m 1~0.3m 30~15m 15~7.5m 7.5~7.35m 3.75~2.5m 2.5~1.67m 1.67~1.11m 1.11~0.75m 0.75~0.1m
测控协议 数据率小于12Mb/s, 采用S频段 数据率在12~50Mb/s, 采用C频段或X频段 数据率50~100Mb/s, 采用X频段 数据率100~1000Mb/s,采用Ku/Ka/w频段
遥控技术
通过对遥测参数、姿态和轨道参数的 研究和分析,发现航天器的轨道、姿 态、某个工程分系统或有效载荷工作 状况异常或出现故障,判断出故障部 位和做出决策,向卫星发出有关命令 ,修正轨道和姿态,调整分系统和有 效载荷的运行参数,甚至切换备份或 部件。 遥控指令动作的结果,再通过遥测信 道传到地面站进行回报证实。 遥测和遥控两种技术综合起来构成一 种保证航天器正常运行,增加可靠性 ,延长寿命的重要闭环手段。
PCM-BPSK(副载波) PCM-CDMA-BPSK PCM-CDMA-BPSK-FH ----------4kbps/8kbps 直接序列扩频 10.23Mchip/s GOLD码 1023 --2048bps/32768bps 直接序列扩频 10Mchip/s GOLD码 1023 R-S+卷积 1712 bps

2016/11/5
27
(4)测控分系统方案要求和类型
1)分系统方案类型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测控分系统方案不断进步。早 期的航天器遥测、遥控和跟踪都是分散独立体制,到后来, 发展到统一微波体制。 a). 分散体制——即遥测、遥控和跟踪是各自独立 的系统。即除去视频部分外,遥测有自己的发射机和天线, 遥控有自己的接收机和天线,跟踪有自己的应答机和天线; b). 统一微波体制——即遥测与跟踪共用一个发射 机,遥控与跟踪共用一个接收机,遥测和遥控信号以及跟 踪测距音都调制在统一的载波上。这样,遥测和遥控就保 留视频部分,从而,简化了设备,减少了体积、功耗与质 量,节省了频率资源,避免了电磁干扰。
跟踪技术
跟踪:利用航天器发出到达地球的载波,跟踪站检测出电磁波来 波取向和地面站天线主波束指向角的偏差,伺服系统利用此偏差 随时校正,消除偏差,而达到天线主波束实时对准不断运动着的 航天器的目的。 测速:利用航天器相对于地面站天线的相对运动、信标机的载频 中产生出多普勒频移,测出频移可换算出径向速度。 测距:由地面站发射出一个高频率稳定度和高频谱纯度的正弦副 载波(称为测距侧音),发射到航天器后,再转发回来和原来地 面发出的侧音比较相位差,可计算出航天器和地面站之间的距离 。 根据得到的(A, E, R, ,t)即可确定航天器在三维空间中的瞬时位置 。对于惯性目标,跟踪足够长弧段后,可预测外推未来轨道。

2016/11/5
25
距离和距离变化率测量系统:距离和距离变化率测量系统 也称为连续波雷达系统,它主要用于航天器的轨道测定。由 航天器应答机和地面的连续波雷达组成。利用航天器上的应 答机,地面有多个彼此独立的雷达测量站,测量各个站到航 天器的距离和距离变化率,作为确定航天器的空间位置和速 度的测量元素 。测量站为中心,以测得的距离为半径形成多 个球面,这些球面相交于一点,这个交点的空间位置就是航 天器的瞬时位置,用矢量合成方法处理所得的相对各站的变 化率,就是航天器在这个位置上的瞬时速度
数据率大于1Gb/s, 采用光频段
测控体制
技术指标 上行带宽 上行调制方式 上行扩频方式 上行扩频码速率 上行扩频码类型 上行扩频码码长 上行信道编码 上行遥控速率 上行遥控门限 下行带宽 下行调制方式 下行扩频方式 下行扩频码速率 下行扩频码类型 下行扩频码码长 下行信道编码 下行遥测速率 天线方式 ±1MHz USB(五院) ±1MHz 非相干扩频 ± 11MHz 扩跳频 ±50MHz 测控数传一体化 ± 11MHz 上下行数传(中科院) ±2MHz PCM-BPSK --------Trubo 256kbps/1Mbps PCM-BPSK(副载波) PCM-CDMA-BPSK PCM-CDMA-BPSK-FH PCM-CDMA-BPSK ----------8000bps 直接序列扩频 10.23Mchip/s GOLD码 1023 --4000bps -112dBm ± 11MHz 直接序列扩频 10Mchip/s GOLD码 1023 BCH 88bps -112dBm ±50MHz 直接序列扩频 10.23Mchip/s GOLD码 1023 --4000bps -112dBm ± 11MHz PCM-BPSK --------Trubo 256kbps/1Mbps ±2MHz PCM-BPSK --------Trubo 256kbps/1Mbps
28
2)对分系统的要求
除去前述一般总体要求外,对测控和数据管理分系统的主要要求:
*轨道高度(低、中、高地球轨道,月球轨道,深空探测轨道), 影响通信链路设计; *是否传输对地观测航天器有效载荷的数据,影响传输数据 速率(遥测只需40~10000bps,遥控只需8~2000bps,图像传 输需100k~1Gbps); *是否通过中继卫星传输数据(数据速率大约150~ 300Mbps); *星上存储与处理要求; *上下行射频频段(C、S、Ku频段); *调制和编码方案; *误码率(上行可10-5 、下行可10-4) *天线要求(方向图、增益、极化、旁瓣); *遥测参数和遥控指令数量; *抗干扰和加密要求等。 29
第五讲 卫星测控分系统设计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林宝军 2014年3月4日
1、中继星死角的问题 2、思考:
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和卫星相 关的课题调研或设计,写一篇小论文,作为 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
XXX发展综述 XXX仿真研究 XXX设计与实现 3、联系方式:13910519791
2
测控任务
1 任务
测控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
测控设备独立发展时期:跟踪设备、遥测设备、遥控设备、电 视和语音设备独立发展,各有自己的载频、天线和收发设备。 1965年前基本上处于这种状态,设备庞大、众多,操作复杂。 2. 统一载波时期:从1965年后逐步形成了跟踪、遥测、遥控和语 音的传输共用一个载频,构成了S波段统一载波测控系统(USB) ,达到了简化天-地设备的效果。 3. 1980年前后,TT&C和宽带、高速数据通信系统合并成C&T(通 信与跟踪)系统。 4. 由陆(海)基的测控与通信网转向建立天基测控与通信网: 采 用陆(海)基的测控与通信网,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建站才能满足 载人航天任务的覆盖要求;而天基测控与通信网主要通过跟踪 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TDRSS),在地面上布一个站就能完成覆 盖全轨道飞行任务。 1.
航空航天分界线,一般以距离地 面100km为界 广义的测控系统是航天技术的大 系统之一,包括航天器本体中的 测控通信系统和地面通讯设备( 运载与航天器测控网)。
任务: 建立卫星与地面之间的 无线传输通道。 天地通讯 轨道测量
1 几个概念
跟踪测轨:地面站跟踪卫星并测出其飞行轨道 遥测:采集或获取卫星工况或工程参数,并通过无线信道传 输到地面,以便地面及时了解卫星的工作状况 遥控:将地面的控制信息或数据通过无线信道发送给卫星, 以实现地面对卫星的控制 上行:遥控指令+数据注入 下行:遥测(工况信息)、数传(载荷或科学数据) 测控(TT&C, Tracking, Telemetry and Command)包括三 部分:跟踪、遥测和命令。 数传、测控的区别 地面测控站、船,飞行控制中心(北京、西安 )
S上行 Ka上行 L上行
C上行
测控地面站
Ka地面站
运控地面站
遥控采用PCM帧+SPP空间包的协议 路由和加解密在SPP空间包上实现 S上行和L上行互备,Ka上行备份S上行和L上行
类型和要求
脉冲测量系统 脉冲测量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测量脉冲电磁波(无线电 波)在空间传播的往返的时间间隔为基础的定位测量系统。 航天器采用脉冲测量系统,主要是以应答式的工作方式。地 面的脉冲测量雷达系统接收航天器上的应答机转发的信号, 这种方式转发信号强,雷达作用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是 航天器的一种实时跟踪测量的手段。它通常由航天器上的单 脉冲雷达应答机、引导信标机和地面脉冲测量雷达组成。
测控系统组成
1 组成
遥控天线1 合 遥控天 线2 成 器 输 入 多 工 器 扩频应答 机A 扩频应答 机B USB应答机
遥测天线1 功 分 器 输 出 多 工 器 测控固放1 测控固放2 测控固放3
分路器 遥测天线2 负载 测控 开关
6)遥测和遥Biblioteka 原理方框图14测控特性
卫星测控特点
多路传输 精确性和 可靠性
2016/11/5
17
测控频段
波段
短波 超短波 高频HF 甚高频VHF 特高频UHF L波段 微 S C X 波 Ku K Ka 毫米波
频率
3~30MHz 30~300MHz 300~1000MHz 1~2GHz 2~4GHz 4~8GHz 8~12GHz 12~18GHz 18~27GHz 27~40GHz 40~300GHz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