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制度与方法的标准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消毒供应室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供应室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供应室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一、科室设专人进行质量监测工作,监测人员应认真遵守各项监测技术操作规程,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工作。

二、每月对清洗剂、消毒剂、洗涤用水、包装材料及监测材料等进行质量检查,检查结果应符合行业标准监测规范的要求。

三、器械、物品清洗质量监测:(一)日常监测:每日在检查包装时进行,应目测或借助带光源的放大镜检查。

清洗后器械、器具表面应洁净、无血渍、无污渍、水垢和锈斑。

(二)定期监测:每月随机抽查3—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检查内容同日常监测,并记录监测结果。

(三)清洗消毒器质量监测:1、日常监测:每批次监测清洗消毒器的物理参数及运行情况,监测并记录每次消毒的温度和时间。

2、定期监测:每年监测清洗消毒器的主要性能参数。

3、清洗消毒器新安装、更新、大修、更换清洗剂、消毒方法及改变装载方法等时,应进行清洗效果质量监测,待检测合格后,清洗消毒器方可使用。

4、每半年采用清洗效果模拟测试物监测清洗消毒器的清洗效果,当清洗物品或清洗程序发生改变时,应当采用清洗效果测试物进行清洗效果的监测。

四、每周对纯化水进行PH值监测,并记录。

五、每次对使用中的消毒液有效浓度、消毒时间等进行监测并记录,采用热力消毒方法时应每次监测A0值。

六、每季度对消毒后直接使用物品进行抽检,监测结果符合行业标准监测规范的规定。

七、灭菌器质量监测:(一)采用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法。

(二)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应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监测(连续3次),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进行B-D测试并重复3次,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三)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周进行生物监测1次,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器每天进行生物监测1次。

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

采用新的包装材料和方法灭菌时应进行生物监测。

(四)根据灭菌物品种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PCD进行批量监测。

八、清洗、消毒监测结果及记录保留期限应大于或等于6个月,灭菌质量监测资料和记录保留期限应大于或等于4年。

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

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一、应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

灭菌合格率必须达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部门。

l、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

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l00CFU/ml;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必须无菌生长。

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剂、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对戊二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一次,消毒内镜时戊二醛浓度必须每日定时监测,并做好记录。

2、对消毒物品进行消毒效果监测。

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监测,每次检查3-5件有代表性的物品。

3、对灭菌质量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灭菌植入型器械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

4、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物理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

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

生物监测应每周进行,紧急情况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可在生物PCD中加用5类化学指示物,5类化学指示物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志,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

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D 试验。

5、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必须每锅进行物理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每灭菌批次进行生物监测。

6、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器必须每锅进行物理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每天至少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7、紫外线消毒。

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

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问和使用人签名。

对新的和使用中的紫外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每年一次。

8、各种消毒后的内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等)应每季度进行生物监测,细菌总数< 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菌;各种灭菌后的内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等)必须每月进行生物监测,无菌检浏合格。

口腔器械清洗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制度与流程

口腔器械清洗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制度与流程

口腔器械清洗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制度与流程一、目的确保口腔器械的清洗、消毒与灭菌工作达到国家和行业标准,保障患者安全,预防交叉感染,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二、制度与流程1. 清洗消毒与灭菌工作应当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负责。

2. 口腔器械在使用后应当立即进行分类处理,将锐利器械放入利器盒,可回收器械分类放置,棉球、纸杯、吸唾等用物按照规范进行处理。

3. 器械的清洗应在流动水下进行,以去除表面污染物。

4. 使用多酶清洗剂对精密器械进行超声荡洗,时间为180秒。

其余器械放入0.5%的多酶溶液中浸泡3-5分钟。

5. 从酶液中取出器械,用流动水下刷洗表面。

6. 将器械放入配有消毒泡腾片的溶液中浸泡10分钟。

7. 器械经流动水下彻底冲洗后,放入干燥箱进行干燥,或用清洁毛巾擦干表面。

8. 对手机以及有轴节的器械进行保养,如剪刀、持针器、牙钳等。

9. 器械在灭菌前应进行分类包装。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2.1kg/cm2,134度,4分钟)。

10. 灭菌后的器械应放入避光干燥的无菌柜中保存。

11. 口腔器械的清洗、消毒与灭菌效果应定期进行监测。

监测方法包括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12. 物理监测:检查灭菌器的压力、温度和时间等参数是否符合要求。

13. 化学监测:定期检查消毒剂的浓度,以确保其有效性。

14. 生物监测:每月进行一次生物监测,使用枯草杆菌黑色变种作为测试菌种,检查灭菌效果。

15. 一旦发现灭菌效果不合格,应立即进行调查,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16. 记录清洗、消毒与灭菌的所有过程,包括器械的种类、数量、处理时间、监测结果等,以备查阅。

17. 定期对清洗、消毒与灭菌工作进行质量评估,以持续改进工作流程,提高灭菌效果。

三、培训与教育1. 对口腔器械清洗、消毒与灭菌工作的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其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2. 定期组织培训课程,更新医护人员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认识,提高其专业素养。

3. 开展灭菌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医护人员对灭菌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灭菌的操作规程(一)2024

灭菌的操作规程(一)2024

灭菌的操作规程(一)引言概述:灭菌的操作规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对于保障产品质量和消除病原微生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灭菌的操作规程(一)的详细步骤和注意事项。

正文:一、灭菌前的准备工作1.检查灭菌设备的完整性和性能,确保其正常运行。

2.准备好所有需要灭菌的器具、仪器和材料,确保其清洁并处于完好状态。

3.制定灭菌方案,根据不同的操作需求选择合适的灭菌方法。

二、灭菌方法的选择1.根据器械和材料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灭菌方法,常用的方法包括高温蒸汽灭菌、化学物质灭菌和电离辐射灭菌等。

2.考虑灭菌方法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确保灭菌后产品的性能和效果符合要求。

3.特殊情况下可进行生物指示器的使用,验证灭菌效果。

三、灭菌操作的步骤1.对器械和材料进行清洗和预处理,去除表面污物,使其达到灭菌的要求。

2.将待灭菌物放置在灭菌容器中,并按照灭菌方法和设备要求设置相应参数。

3.打开灭菌设备,启动相关程序,开始进行灭菌操作。

4.在灭菌过程中,注意观察设备运行状态和指示器的变化,确保灭菌过程正常进行。

5.灭菌结束后,关闭设备,取出灭菌物,并进行必要的记录和标识。

四、灭菌后的复核和验证1.对灭菌后的物品进行目测和触感检查,确认灭菌效果。

2.使用无菌技术将灭菌后的物品进行取样和培养,进行微生物检验,确保灭菌效果符合要求。

3.记录灭菌的时间、温度、压力等操作参数,并归档保存。

五、灭菌操作的注意事项1.根据不同的物品和需求,灭菌条件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设置。

2.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灭菌方案进行操作,确保操作可靠且一致性。

3.灭菌设备要定期进行检验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4.灭菌操作人员要接受专业培训,并掌握相关技能和知识。

5.灭菌过程中要注意个人防护,避免受伤或污染。

总结:灭菌的操作规程(一)是一项关系到产品质量和消除病原微生物的重要工作。

通过灭菌前的准备工作、灭菌方法的选择、灭菌操作的步骤、灭菌后的复核和验证以及注意事项的遵守,可以确保灭菌操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消毒与灭菌工作制度

消毒与灭菌工作制度

消毒与灭菌工作制度
1.消毒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 遵守操作规程, 保质保量完成各临床科室的消毒灭菌工作。

2.根据物品性质采用相应消毒、灭菌方法, 并做好消毒灭菌前后的安全检查。

3.高压蒸汽灭菌时, 消毒员不得擅自离开岗位或做其他事情;非消毒人员不得在消毒灭菌室闲谈逗留。

消毒员应掌握压力、温度、时间, 保证灭菌效果。

4、灭菌前, 须检查包布是否双层、有无破损;包扎是否严密, 玻璃器材放置是否被挤压。

5.已灭菌物品与未灭菌物品要严格区分放置, 避免混淆。

6.装放物品时打开器械盒侧孔。

灭菌后戴好无菌手套关闭侧孔。

7、每个型号的灭菌炉每天进行BD试验。

试验合格后方能进行整天的灭菌工作, 不合格时需查找原因并检修。

8、定期鉴定高压蒸汽灭菌器的灭菌效果, 每件灭菌物品都得检查化学指示胶带是否变色, 以便确定是否已进行灭菌程序, 灭菌器定期做生物监测。

9、标记不清、未贴化学指示胶带的物件, 应拒绝接收, 并签单及时通知科室。

10、各科室需灭菌的物品标签要清楚, 并登记送物数量, 以便消毒员验收。

应于每日9点以前送灭菌室。

11.每日的灭菌使用登记须注明灭菌炉次与灭菌对象。

12、每次灭菌后应做好消毒处理及室内的卫生, 做好器材的保养。

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与灭菌制度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与灭菌制度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与灭菌制度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与灭菌制度是医疗机构感染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确保医疗器械在使用前达到无菌状态,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是对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与灭菌过程进行规范和监督的制度,以确保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与灭菌质量。

以下是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与灭菌制度及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的详细内容。

一、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与灭菌制度1.清洗消毒与灭菌的基本要求(1)所有医疗器械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

(2)清洗、消毒或灭菌应按照医疗器械的特性、材质和污染程度进行,以确保医疗器械的清洁度和无菌状态。

(3)清洗、消毒或灭菌应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操作,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2.清洗消毒与灭菌的方法和程序(1)清洗:使用适宜的清洗剂和清洗设备对医疗器械进行清洗,去除表面的有机物、微生物和污垢。

(2)消毒:使用适宜的消毒剂和方法对清洗干净的医疗器械进行消毒,杀灭或去除表面的病原微生物。

(3)灭菌:使用适宜的灭菌剂和方法对消毒后的医疗器械进行灭菌,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

3.清洗消毒与灭菌的监测与记录(1)对清洗、消毒或灭菌过程进行监测,确保操作规程的正确执行。

(2)记录清洗、消毒或灭菌的时间、温度、压力、消毒剂浓度等参数,以证明清洗、消毒或灭菌的有效性。

二、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1.监测的目的(1)确保清洗、消毒或灭菌过程的有效性。

(2)及时发现和纠正清洗、消毒或灭菌过程中的问题。

(3)为医疗机构感染控制提供依据。

2.监测的方法和程序(1)定期对医疗器械进行抽样监测,检查其清洗、消毒或灭菌效果。

(2)对监测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3)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和统计,定期向医疗机构感染管理部门报告。

3.监测的内容(1)清洗质量:检查医疗器械表面是否有残留物、污垢和锈斑等。

(2)消毒效果:检测医疗器械表面的病原微生物是否被杀灭或去除。

2023年健身房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程序与规范

2023年健身房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程序与规范

2023年健身房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程序与规范一、背景随着人们对健康日益重视,健身房作为一个重要的健康运动场所,必须确保环境的清洁、消毒及灭菌工作。

本文档旨在制定健身房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的具体程序和规范,以确保健身房的安全与卫生。

二、清洗消毒程序1. 定期清洁:健身房每日都应进行定期彻底清洁,包括地面、器械、器材等。

2. 清洁工具:使用合适的清洁工具,如拖把、扫帚、湿纸巾等,以确保清洁效果良好。

3. 清洗剂:选择适用于健身房环境的清洁剂,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正确使用。

特别要注意对器材和器械进行彻底清洁,以防止交叉感染。

4. 装备消毒:定期对健身器材、器械等进行消毒处理,使用消毒液或消毒喷雾剂,确保产品安全。

三、灭菌效果监测程序1. 监测频率:对健身房的灭菌效果进行定期监测,频率应根据使用情况和环境要求而定,一般建议每月进行一次监测。

2. 监测方法:采用常规微生物培养技术,对健身房不同区域进行采样,并送至合格的检测机构进行菌落计数和菌种鉴定。

3. 监测标准:根据相关卫生标准和规定,对菌落计数和菌种鉴定结果进行评估,确保健身房的灭菌效果符合要求。

4. 监测记录:监测结果应及时记录,在监测报告中包括采样地点、采样日期、菌落计数和菌种鉴定结果等信息,方便后续分析和改进。

四、规范要求1. 健身房管理人员应定期组织清洗消毒培训,确保员工掌握正确的清洗消毒技术和操作规范。

2. 健身房应建立清洗消毒台账,记录每次清洗消毒的时间、人员和方法。

3. 健身房应定期检查清洗消毒工作的执行情况,并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和隐患。

4. 健身房应配备必要的清洁工具和消毒剂,保证清洁消毒工作的顺利进行。

5. 健身房管理人员应配备专职或兼职的清洗消毒人员,确保清洁消毒工作的专业性和持续性。

五、总结健身房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是保证健身房卫生和健康环境的重要措施。

通过制定清洗消毒程序和规范要求,并进行灭菌效果监测,可有效预防疾病传播和交叉感染,保障健身房用户的健康与安全。

医院消毒制度及流程

医院消毒制度及流程

医院消毒制度及流程一、医院消毒制度1.1 目的为保证医院诊疗环境的安全,预防交叉感染,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根据国家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制定本消毒制度。

1.2 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的各个部门,包括门诊、住院部、手术室、ICU、儿科、妇产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等。

1.3 原则1.3.1 无菌原则: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遵守消毒灭菌原则。

1.3.2 分类消毒原则:根据物品的性质、用途及污染程度进行分类消毒。

1.3.3 定期消毒原则:各类物品、环境应定期进行消毒。

1.3.4 及时消毒原则:对疑似或确诊感染患者所接触的物品和环境应立即进行消毒。

1.4 消毒责任1.4.1 各部门负责人应高度重视消毒工作,确保本部门的消毒工作得到有效实施。

1.4.2 各部门的医务人员应掌握消毒知识和技术,严格执行消毒制度。

1.4.3 消毒剂的采购、储存、使用和管理应遵循相关规定,确保消毒剂的质量。

二、医院消毒流程2.1 物品消毒流程2.1.1 分类清洗:将物品分为一般物品、高度危险物品和低度危险物品,分别进行清洗。

2.1.2 消毒剂选择:根据物品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2.1.3 消毒方法:采用化学消毒、物理消毒或化学+物理消毒方法。

2.1.4 消毒时间:根据消毒剂的要求和物品的污染程度确定消毒时间。

2.1.5 消毒效果监测:定期对消毒效果进行监测,确保消毒效果达到规定要求。

2.2 环境消毒流程2.2.1 清洁:先对环境进行清洁,去除污物和有机物。

2.2.2 消毒剂选择:根据环境的污染程度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2.2.3 消毒方法:采用喷雾、擦拭、紫外线照射等方法进行消毒。

2.2.4 消毒时间:根据消毒剂的要求和环境的污染程度确定消毒时间。

2.2.5 消毒效果监测:定期对消毒效果进行监测,确保消毒效果达到规定要求。

2.3 设备消毒流程2.3.1 清洁:先对设备进行清洁,去除污物和有机物。

2.3.2 消毒剂选择:根据设备的性质和污染程度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消毒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消毒效果的监测是评价其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的唯一手段,在医院消毒、灭菌工作中必不可少。因此,特制定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制度与方法的标准操作规程,以帮助各科室做好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工作。
主要内容包括:消毒灭菌设备的监测、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和医院环境微生物学监测。
4)结果判定:每个指示菌片接种的培养基都不变色,判定为灭菌合格;指示菌片之一接种的培养基,由紫色变为黄色时,则灭菌过程不合格。
5)注意事项:监测所用菌片须经卫生部认可,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二)环氧乙烷(EO)灭菌效果监测
1.物理检测法 每次灭菌均应进行程序监测。
2.化学检测法每次消毒过程均用化学指示物检测,只有当消毒工艺符合要求,化学指示物变色符合规定标准色要求的情况下,产品才可放行。
2.采样方法
(1)手的采样:被检人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 2 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2)皮肤粘膜采样:用5cm×5cm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皮肤处,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擦各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拭子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试管内,立即送检。不规则的粘膜皮肤处可用棉拭子直接涂擦采样。
(3)结果判定:经培养,阳性对照在24h内有菌生长;监测样品若连续培养观察5天,全部无菌生长,可报告生物指示物培养阴性,灭菌合格。
4.注意事项:检测所用化学和微生物指示物必须经卫生部批准,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三)紫外线消毒效果的监测
紫外线灯管辐照度值的测定需每季度进行一次。
1.检测方法:开启紫外线灯5min 后,将测定波长为253.7nm的紫外线辐照计探头置于被检紫外线灯下垂直距离1m的中央处,待仪表稳定后,所示数据即为该紫外线灯管的辐照度值。
3.生物指示物检测法
(1)每月用生物指示物检测一次。生物指示物用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ATCC 9372)。
(2)检测方法:将一个装有菌片又含培养基的自含式生物指示物,放于一个20ml注射器内,去掉针头和针头套,生物指示剂带孔的塑料帽应朝注射器针头处,再将注射器芯放在原位(注意不要碰及生物指示物);再用一条全棉小毛巾两层包裹,一起放入一剥离式包装袋内。放在最难灭菌的部位,并均匀分布于整个灭菌物品中。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的指示菌片接种于含有复方中和剂的0.5%的葡萄糖肉汤培养基管中,以未经处理的阳性菌片做相同接种,两者均置于36℃±1℃培养。
3.检测方法
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振荡20s或用力振打80次,用无菌吸管吸取1.0ml待检样品接种于灭菌平皿,每一样本接种2个平皿,内加入已溶化的45℃~48℃的营养琼脂15ml~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置36℃±1℃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
采样结果计算方法:
平板上菌落数稀释倍数
细菌总数(cfu/cm2)=────────────────
一、消毒灭菌设备的监测
主要包括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环氧乙烷(EO)灭菌效果监测和紫外线消毒效果监测。
(一)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
1.化学监测
1)化学指示卡(管)监测方法:需每包监测。将既能指示蒸汽温度,又能指示温度持续时间的化学指示管(卡)放入每一待灭菌的物品包中央,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指示管(卡),根据其颜色及性状的改变判断是否达到灭菌条件。
1.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操作前进行采样。
2.采样方法
(1)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m3,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点布点部位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30m3,设4角及中央5点,4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1m处。
(2)平板暴露法: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直径为9cm)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1.5m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暴露15min,盖好立即送检。
2)化学指示胶带监测法:需每包监测。将化学指示胶带粘贴于每一待灭菌物品包外,经一个灭菌周期后,观察其颜色的改变,以指示是否经过灭菌处理。
3)结果判定:检测时,所放置的指示管(卡)、胶带的性状或颜色均变至规定的条件,判为灭菌合格;若其中之一未达到规定的条件,则灭菌过程不合格。
4)B-D试验:对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每日进行一次B-D试验。将B-D测试纸包水平放于灭菌柜内灭菌架(车)的底层靠近排气口处,柜内除测试包外无任何物品。经132℃,3.5min后,取出一次性B-D包观察颜色变化。均匀一致变色, 说明冷空气排除效果良好,灭菌器可以使用,反之,则灭菌器有冷空气残留,测试不合格。新安装的设备和大修后设备应该进行B-D试验标准包测试,试验应该重复3次。
二、医疗器械灭菌效果的监测
1.采样时间:在灭菌处理后,存放有效期内采样。
2.无菌检验
无菌检验是指检查经灭菌的敷料、缝线、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用品、无菌器械以及适合于无菌间查的其它品种是否无菌的一种方法。无菌检验应在洁净度为100级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避免微生物污染;对单向流空气区域及工作台面,必须进行洁净度验证。
2.0+2.0
乙醇
70~85
吐温80+卵磷脂
3.0+0.3
氯己定
(2)空气微生物采样器法
Ⅰ类区域:细菌总数≤10cfu/m3,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Ⅱ类区域:细菌总数≤200cfu/m3,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Ⅲ类区域:细菌总数≤500cfu/m3,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
Ⅰ类区域包括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Ⅱ类区域包括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普通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无菌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Ⅲ类区域包括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
(1)无菌检验前准备 无菌检验前应做洗脱液与培养基无菌性试验并制备阳性对照管菌液。
(2)无菌操作:取缝合针、针头、刀片等小件医疗器械5件直接浸入6管需-厌氧培养管(其中一管作阳性对照)与4管霉菌培养管。
1)取5副注射器,在5ml洗脱液中反复抽吸5次,洗下管内细菌,混和后接种需-厌养菌培养管(共6管,其中1管作阳性对照)与霉菌培养管(共4管)。
5.注意事项
采样前,关好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进行采样。
四、中和剂
化学消毒剂处理过的各种采样标本必须经过中和作用,方可作微生物检验,不同消毒剂所对应的中和剂详见下表。
消毒剂
使用浓度(%)
相应中和剂
使用浓度(%)
独含氯消毒剂
0.1~0.5
硫代硫酸钠
0.2~1.0
复方含氯消毒剂
0.1~0.5
2.结果判定:普通30w直管型紫外线灯,新灯辐照强度 ≥90μW/cm2为合格;使用中紫外线灯辐照强度≥70μW/cm2为合格;30W高强度紫外线新灯的辐照强度≥180μW/cm2为合格。
3.注意事项:测定时电压220V±5V,温度20℃~25℃,相对湿度<60%,紫外线辐照计必须在计量部门检定的有效期内使用。
2)手术钳、镊子等大件医疗器械取2件用沾有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反复涂抹采样,将棉拭子投入5ml无菌洗脱液中,将采样液混匀,接种于需-厌氧培养管(共6管,其中1管作阳性对照)与霉菌培养基(共4管)。
(3)结果判定:阳性对照在24h内应有菌生长,阴性对照在培养期间应无菌生长,如需-厌氧菌及霉菌培养管内均为澄清或虽显混浊但经证明并非有菌生长,判为灭菌合格;如需-厌氧菌及霉菌培养管中任何1管显混浊并证实有菌生长,应重新取样,分别同法复试2次,除阳性对照外,其他各管均不得有菌生长,否则判为灭菌不合格。
母婴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工作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菌、大肠埃希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消毒合格。
5.注意事项
皮肤粘膜采样处,若表面不足5cm×5cm可用相应面积的规格板采样。
(二)物品和环境表面消毒效果监测
1.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进行采样。
2.采样方法
用5cm×5cm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采样面积≥100cm2,连续采样4个,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擦各5次,并随之转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拭子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门把手等不规则物体表面用棉拭子直接涂擦采样。
5)注意事项:监测所用化学指示物须经卫生部批准,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2.生物监测
1)生物指示物监测应1月1次。
2)指示菌株:为耐热的嗜热脂肪杆菌芽胞(ATCC7953或SSIK 31株)。
3)检测方法:将两个菌片分别装入灭菌小纸袋内(也可使用自含式生物指示物),置于标准试验包中心部位。灭菌柜室内,排气口上方放置一个标准试验包(由3件平纹长袖手术衣,4块小手术巾,2块中手术巾,1块大毛巾,30块10cm×10cm8层纱布敷料包裹成25cm×30cm×30cm大小)。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在无菌条件下,取出标准试验包或通气贮物盒中的指示菌片,投入溴甲酚紫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经56℃±1℃培养7d(自含式生物指示物按说明书执行),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检测时设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
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制度与方法的标准操作规程
适用对象:使用消毒剂及消毒灭菌设备的科室
文件编号:RJ-IC-SOP-XDMJXGJC
编写者:杨莉
审核者:钱培芬
版次:01
编写日期:2007-02-15
审核日期:2007-03-10
执行日期:2007-03-15
注:本文件程序仅供本院医务人员使用,未经同意,不得翻印
硫代硫酸钠+
0.2~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