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心理学原理1
格式塔疗法的基本原理

格式塔疗法的基本原理格式塔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消除心理问题的目的。
它的理论基础是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和行为受到认知的影响。
在格式塔疗法中,治疗师会教授患者一些技巧和策略,帮助患者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心理问题。
格式塔疗法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认知结构的改变:格式塔疗法认为,人的情感和行为受到认知结构的影响。
治疗师会通过帮助患者改变他们的认知结构,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心理问题。
例如,患者可能会有一些负面的想法和信念,这些想法和信念可能会导致他们的情绪低落和行为不良。
治疗师会帮助患者识别这些负面的想法和信念,并帮助他们改变这些认知结构。
2. 问题解决技巧的教授:格式塔疗法会教授患者一些问题解决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心理问题。
例如,治疗师会教授患者如何分析问题、制定计划、评估结果等技巧。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处理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
3. 情绪和行为的监测:格式塔疗法认为,情绪和行为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治疗师会帮助患者监测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发现其中的关联性,并帮助他们制定改变计划。
例如,患者可能会发现,当他们情绪低落时,他们会更容易陷入消极的思维模式,进而导致行为不良。
治疗师会帮助患者改变这种情况,从而达到消除心理问题的目的。
4. 患者的主动参与:格式塔疗法认为,患者应该成为治疗的主导者。
治疗师不是解决问题的人,而是帮助患者解决问题的人。
因此,治疗师会鼓励患者主动参与治疗过程,积极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案。
5. 个体差异的重视:格式塔疗法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因此,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例如,有些患者可能更适合通过想象练习来改变认知结构,而有些患者可能更适合通过行为实验来改变认知结构。
在格式塔疗法中,治疗师的角色是引导患者,帮助他们发现问题的根源,并教授他们如何有效地处理问题。
文艺心理学之格式塔心理学

同命运原则,是指 如果一个对象中的 一部分朝某方向运 动,那么这些共同 移动的部分就易被 感知为一个整体
简单原则
人们对一个复杂
对象进行知觉时, 如没有特殊要求, 常常倾向于把对 象看作是有组织 的简单的规则图 形
连续性原则
我们倾向于把一个图形中连接在一起的平 滑部分看作一个整体
第三节 格式塔心理学对心理学发展的主要影响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贡献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局限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贡献
(一)反击元素主义心理学 ——对以构造主义为代表的元素主义心理学的反 动是格式塔心理学最突出的贡献 (二)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有一定的促进作 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整体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就 是受格式塔心理学的潜在影响形成
科学的心理学创始于十九世纪末,1879年是 现代心理学创始的一年,心理学的创始者是 德国的一位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1823~ 1920),他作为独立科学的心理学的创始人, 建立了现代心理学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 该学派从1879年开始,兴盛了二、三十年。 构造派认为,人的心理意识现象是简单的 “心理元素”构成的“心理复合体”,它致 力于心理意识现象“构造”的研究;分析心 理意识现象的“元素”,设想心理元素结合 的方式。所以该学派又称为“元素主义心理 学”。
3、 顿悟的四个特点: ① 对整体情景具有依赖性 ② 具有突发性 ③ 质变的产生有时需要前期尝 试错误 ④ 可以迁移
迁移理论 ——迁移理论也是格式塔心理学关于学习理论的一个重 要方面 ——桑代克认为迁移是由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情境存在 着共同要素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认为迁移是由于学习者顿悟了两 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提出关系转换说
(二)社会历史背景 ——20 世纪初德国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经济 强国,欲统一世界的野心使整个国内形 成了强调统一、积极主观能动的整体社 会意识形态,以至于当时的政治、经济、 文化、科学等领域受此影响,倾向于整 体性的研究。
格式塔理论的四个原则[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格式塔理论的四个原则[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格式塔心理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c0c5ac06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b6.png)
格式塔理论的四个原则[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摘要:在某些领域内,心理学和视觉传达设计学具有共同的研究兴趣,视觉知觉便是其中之一。
许多年以来,心理学家们一直想确定,在知觉过程中人的眼和脑是如何共同起作用的。
作为设计师,对此也同样感兴趣,因为视觉传达设计,归根结底是给别人看的。
本文介绍格式塔理论的基本观点、基本法则以及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格式塔视觉传达结构整体构图格式塔视觉理论起源于简单的观察。
1910年夏天,德国心理学家马克思威尔特海默(Ma某weftheimer)在一次乘火车旅行的途中,看到窗外连续的景物获得的灵感。
“格式塔”,是德文“Getalt”一词的音译,意思是组织结构或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所说的形,是经由知觉活动组织成的经验中的整体。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不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许多格式塔理论及其研究成果都得到了应用。
这些理论和研究述及了这样一个观念,即人们的审美观对整体与和谐具有一种基本的要求。
简单地说,视觉形象首先是作为统一的整体被认知的,而后才以部分的形式被认知,也就是说,我们先“看见”一个构图的整体,然后才“看见”组成这一构图整体的各个部分。
格式塔心理学派断言: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共同作用,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
此外,他们坚持认为,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
这种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这些整体单位的不同与相似,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位置。
如果一个格式塔中包含了太多的互不相关的单位,眼脑就会试图将其简化,把各个单位加以组合,使之成为一个知觉上易于处理的整体。
如果办不到这一点,整体形象将继续呈现为无序状态或混乱,从而无法被正确认知,简单地说,就是看不懂或无法接受。
格式塔理论明确地提出:眼脑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产生出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
格式塔视觉原理

格式塔视觉原理
格式塔原理如下: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是由德国心理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
试图解释人类视觉的工作原理。
他们观察了许多重要的视觉现象并对
它们编订了目录。
其中最基础的发现是人类视觉是整体的:我们的视觉系统自动对
视觉输入构建结构,并在神经系统层面上感知形状、图形和物体,而
不是只看到互不相连的边、线和区域。
Gestal在的德语中是“形状”、“图形”的意思,因此这些理论被称作视觉感知的格式塔原理。
格式塔原理结论:
1、接近原则
距离相近的物体,趋于组成整体。
2、相似原则
在某一方面相似(形状、运动、方向、颜色等)的各部分,趋于
组成整体,强调内容。
3、封闭性原则
彼此相属、构成封闭实体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
4、视觉倾向于感知连续的形式,以便把元素联接在一起而不是离散的碎片。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

产生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产生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德国自1871年实现全国统一后,资本主义工业经过二、三十年的迅速 发展,到20世纪初迎头赶上并超过了老牌的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一跃成为欧洲最强硬的政治帝国。德国以最 新呢起的力量,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积极参与瓜分世界的罪恶活动。后来更是妄图称霸世界、征服全球,使 全世界归属于德意志帝国的整个版图中。在意识形态中,强调主动能动、统一国民意志、加强对整体的研究。德 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的研究,都被迫适应这一背景和潮流,心理学自然也不可能例外,格式塔心 理学不过是这一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产物。
基本观点
1.学习即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
格式塔心理学家对学习的解释,往往倾向于使用知觉方面的术语。学习意味着要觉察特定情境中的关键性要 素,了解这些要素是如何联系的,识别其中内在的结构。所以,学习与知觉、认知几乎是同义词。
象其他学派的心理学家一样,格式塔心理学家也认为,通过学习,会在头脑中留下记忆痕迹,记忆痕迹是因 经验而留在神经系统中的。但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这些痕迹不是孤立的要素,而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即完形。 因此,学习主要不是加进新痕迹或减去旧痕迹的问题,而是要使一种完形改变成另一种完形。这种完形的改变可 以因新的经验而发生,也可以通过思维而产生。格式塔学习理论所**的,正是发生这种知觉重组的方式。所以, 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一个人学到些什么,直接取决于他是如何知觉问题情境的。如果一个人看不出呈现在他 面前的问题,看不出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那么他对事物的知觉就还处在无组织的、末分化的状态,因而也就无 所谓学习了。一个人学习的方式,通常是从一种混沌的模糊状态,转变成一种有意义的、有结构的状态,这就是 知觉重组的过程。
2.格式塔学派引发了知觉心理学的革新
格式塔原理-完形论

完形论完形原则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实例为,人在视知觉过程中, 总是有一种追求事物结构整体性或完形性的特点,这称作知觉的 整体性或完形。
右图是格式塔心理学用以说明其完形论思想的一个常用图示, 我们本能地会把它看成一个灰色的三角形覆盖着三个圆形,然而 分解图形,却发现只有三个缺口的圆形,一个三角都没有,它们 之所以会被看成一个虚幻的三角形,正是因为我们的知觉具有外 推或填补空缺的轮廓的完形性。 而这种不完全的“形”造成更大的形式意味或刺激力,这 样观者在观察过程中就会调动自己的经验、情感、思想等去联想、 去填补,从而走向完形,得出自己对图形的独特见解,这样必然 会发现以前未曾感受到的新的认识和新的形态。
第三幅则是一条上下流动的饰有蓝色荧光的白色曲线,表现的是女性臀部的侧影, 画面上方写有:“女人的阴谋在黛安芬里……”。
这三幅画面的人体形象只是 “非标准形”,在“完形压强”的作用下, 受众内心紧张地进行补充和想象,在经验的作用下将这三幅画面构建为一个完 整的女性的裸体形象。第二幅和第三幅是在第一幅的基础上出现的,但又都是 第一幅局部的放大和加强。这样受众在完形心理的作用下,一个裸露而不挑逗 的女性形象就会浮现在眼前,这样的平面设计既有效地传达了商品的信息,又 让受众得到了一种美的愉悦和享受。 因此,一个真正具有感染力的形,不是那种过于复杂或缺少变化的形, 而是通过省略某些部分,将另外一些关键的部分突出来,并且进一步使这些突 出部分蕴含着一种向某种完形“运动”的“压强”或“张力”,这种图形会将 观者的视觉感觉由熟悉引向陌生,并使他们产生新奇的感受,使视觉得到多样 性的满足。
︽ 黛 安 芬 百 年 企 业 形 象 设 计 平 面 广 告 ︾
THANK YOU
黛安芬的平面广告共有三幅全都以黑色作为底色。 第一幅画由两条上下流动的饰有橙黄荧光的白色曲线构成。画面展现出一位女性 胴体的侧影,并且正好截取了从上胸至臀部的这一部分。画面上方写着:“人, 是上帝造的,女人,是撒旦造的……”。
格式塔(完型)疗法

格式塔疗法一、疗法简介格式塔疗法又称完形疗法,由皮尔斯创立于20世纪40年代。
格式塔疗法的本质是“我必须对于自己的存在承担一切责任”。
格式塔疗法主张通过增加对自己此时此地躯体状况的知觉,认识被压抑的情绪和需求,整合人格的分裂部分,从而改善不良的适应。
二、理论基础1、完形心理学的影响;2、现象指“个人凭感官所知觉到的立即经验”,完形治疗深信“当事人对环境立即的觉察”,所以,完形治疗是现象学取向的;3、完形治疗法的基础是“此时此地”,因此是存在取向的。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原则:完形心理学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完形治疗认为分析部分永远不能提供对整体的了解。
“整体>部分+部分+......”【完形治疗的观点】有机体有追求完整的倾向,一个不完全的完形就会引起注意直到完形出现和稳定为止;有机体会依照当前的需要,完成其完形,皮尔斯认为要满足需要,就必须形成完形;要从其生活整体中去了解有机体的行为,如对人的认识,不能将人抽离环境(整体)来看。
【“形”与“景”原则】什么是“形”与“景”原则?Gestalt图影像形成原则:未分化的场域为“背景”,浮现出引人注意的焦点,称之为“形象”。
对于形成“两个相对的脸”的“完形”而言,“脸”是“形”,中间的花瓶部分是“背景”;对于形成“花瓶”的“完形”者而言,花瓶部分是“形”,脸的部分是“背景”。
完形治疗认为有机体是透过“形”与“景”原则,了解其所处的环境;形成“完形”就是形成“形”与“景”的意思。
个心理健康的人就是能够自由自在形成“完形”的人。
困难本身就是“形”,如果我们只注意到困难,而忽略了周围的人和环境资源即“景”。
完形治疗就是要在“形”与“景”之间取得平衡。
当你失衡时,通过“形(困难)”与“景(环境)”的互换体验,当事人感受到环境对困难的影响,完成或舍弃原有的焦点,以发现新的焦点。
【身心统一原则】强调人身体与心理是一个整体,重视“身体感觉”或“身体语言”,完形治疗主张去倾听身体的感觉。
格式塔视知觉原理

格式塔视知觉原理格式塔视知觉原理(Gestalt theory of visual perception)是关于视觉感知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强调整体的重要性。
该理论由德国心理学家提出,他们通过研究观察者如何组织感知信息来揭示人类视觉系统的工作原理。
格式塔视知觉原理认为,我们不只是单纯地将感知信息看作是将单个元素组合起来的简单和单一的形式,而是将它们作为整体来组织和理解。
格式塔视知觉原理主张观察者在感知环境时会自动地将信息组织成一些整体(形状、模式、结构等),而不是将其视为孤立的个体元素。
这些整体是由于观察者大脑内部的一种整理方式产生的。
这些原则有些是基于直觉、有些是基于经验,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组织感知信息。
其中,格式塔视知觉原理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原则:1. 近接性原则(proximity principle):观察者倾向于将足够接近的元素彼此看作一组。
当存在多个元素时,我们倾向于将它们看作是一组组成一个整体。
2. 相似性原则(similarity principle):观察者倾向于将具有相似特征的元素组织在一起。
这些相似特征可能包括颜色、形状、大小等。
3. 连续性原则(continuity principle):观察者更倾向于将元素组织成连续的线条和曲线,而不是断裂的线条或曲线。
4. 封闭性原则(closure principle):即使图像缺失一部分或不连续,观察者也会尝试将其补全,并将其视为完整、封闭的形状。
5. 对称性原则(symmetry principle):观察者倾向于将对称的元素归为一组,并将其视为一个整体。
6. 重叠性原则(overlap principle):如果存在重叠的元素,观察者倾向于将被覆盖的元素看作是被另一个元素所遮挡的。
这些原则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组织感知信息,并使我们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理和理解复杂的视觉场景。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群星星时,我们往往会将它们组织成一个整体的形状,而不是单独看待其中的每一个星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内容简介:
库尔特·考夫卡(Kurt Koffka)是美籍德裔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考夫卡1886年3月18日生于德国柏林,在那里接受基础教育。
1903-1904年求学于爱丁堡大学,对科学和哲学产生强烈兴趣。
回到柏林后,师从C.斯顿夫(C.Stumpf)研究心理学,1909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自1910年起,他同M.威特海默(M.Wertheimer)和W.苛勒(W.Kohler)在德国法兰克福开始了长期的和创造性的合作,“似动”(apparentmovement)实验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起点,他本人也成为格式塔学派三人小组中最多产的一个。
1911年,考夫卡受聘于吉森大学,一直工作到192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精神病医院从事大脑损伤和失语症患者的研究工作。
战后,美国心理学界已模糊地意识到正在德国兴起的这一新学派,因而劝说考夫卡为美国《心理学公报》写一篇关于格式塔的论文。
这篇论文题为《知觉:格式塔理论导言》(Perception,an Introduction to Gestalt Theory,于1922年发表。
论文根据许多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基本概念。
1921年,考夫卡刊布《心理的发展》(Growth of Mind)一书,该书被德国和美国的发展心理学界誉为成功之作,它对改变机械学习和提倡顿悟学习起过促进作用。
自1924年起,考夫卡先后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任教,1927年被任命为美国史密斯学院心理学研究教授,主要从事知觉的实验研究。
1932年,考夫卡为了研究中亚人,曾随一个探险队进行调查工作。
在探险队得了回归热病,复元之后,他开始写作《格式塔心理学原理》(The Principle of Gestalt Psychology),该书由纽约哈考特-布雷斯-约万诺维奇公司于1935年出版。
这是一部意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