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隧道施工方案

电力隧道施工方案
电力隧道施工方案

成都市龙泉西河110KV变电站施工方案1编制说明

1.1编制依据及参考资料

(1)本工程是根据《成都市龙泉西河110KV变电站线路路径规划作图2008.8.13(7-15-1)》、《十陵和平片区控制性祥细规划局部调整(第0.1版)2009.9.9(7-15-1)》

(2)经成都市规划管理局批准的本工程电力隧道红线位置及规模(2011-0214-D0015-7)2011.3.23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4)《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

(5)《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5—2001

(6)《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7)《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范》CECS246:2008

(8)《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94

(9)《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10)《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150014-2006

(11)《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12)《泵站设计规范》GB/T 50265-97

(13)《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14)《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

(15)《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16)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

1.2 编制原则

本着安全、优质、高效、经济、合理的原则,以施工设计图纸作为依据,严格按照有关施工规范,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

1.3 编制范围

西河110KV变电站结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

2西河110KV变电站工程概况

2.1工程简介

西河110KV变电站成青T接绕城路以内电力隧道起点接规划110KV电力架空,终点T接现状110KV成青线。线路主线长2615.556m 拟建电力隧道规模为2.5m*3.1m(宽*高:净空)。根据规划要求,电力隧道规划中线为:距离规划成南高速南侧线线35米,电力隧道放置在成南高速南侧绿化带内。

2.2地质简况

场地地貎属成都平原岷江水系一级阶地,地势较平,一般自然坡度约为0.3%左右,最大自然坡度约为2.0%。

工程区域地貎单一,地形平坦,地层稳定,但有10多个池塘影响工程地质条件。

成都市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和

0.15g,设计特征周期0.35秒,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该场地为建筑抗震可利用地段。

覆土条件:本图中的隧道覆土要求详见具体设计,应根据不同覆土选用不同的电力隧道结构型式。

2.3排水方沟及附属设计结构情况

2.3.1设计结构形式

电力隧道有一种形式,是B×H=2500×3100型式,对应里程为2+310~2+615.550,长度305.550m;电力隧道为C30 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保护层厚度为:侧墙内壁筋30mm,侧墙外壁筋40mm。变形缝的最大间距为20m,施工时按照20m每道设置,具体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整。电力隧道结构尺寸如图所示:

3502500350350 3100 350

电力隧道结构图

2.3.2电力隧道开挖深度

电力隧道平均开挖深度为7m,覆土厚度为4~6m,地面下2米有地下水。

2.3.3 电力隧道顶板

隧道顶板每隔60米设置两个承重地锚,在人孔处两边侧墙上、支隧道路和排管口对面侧墙上须设置一个地锚,人孔和支隧道地锚距隧道底板30cm高,排管口地锚高度与排管中心一致。

2.3.5电力隧道主要工程数量

电力隧道主要工程数量见表2-2所示

电力隧道每米主要工程数量表表2-2

2.4电力隧道平面地理位置

电力隧道平面位置坐标为成都独立坐标系,电力隧道平面地理位置与线路中线的位置关系见施工图。

3劳动力配置、机具设备、材料需求计划

3.1劳动力配置

电力隧道所处位置是一汽大众三期,为尽快完成电力隧道的施工,保证电力隧道正常施工,人员配置见表2-3所示:

电力隧道施工人员及班组配置情况表2-3

3.2施工机械设备配置

根据施工需要,合理配置施工机械设备,满足施工需要,主要机械设备见表2-4所示:

施工机械配置数量表表2-4

4施工进度和施工工期安排

为保证电力隧道按期完成,电力隧道计划工期90天。电力隧道施工网络横道图见附表1。

5电力隧道施工方案

一汽大众三期电力隧道施工方案包括隧道开挖支护、主体结构的施工、钢筋制安、混凝土的浇筑养护及回填施工。

5.1 施工前准备

5.1.1技术准备

1.认真审核施工图纸及设计说明,并做好图纸会审记录。

2.认真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并经上级审核批准后,向有关人员进行交底,办理签字手续。

3.施工前应按照图纸标明的现况管线位置在施工现场进行实地坑探或物探,并办理变更洽商签认手续。

4.电力隧道施工前,必须由产权单位、设计院、市政质检站、业主及监理单位共同监督下进行验槽,经签认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5.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施工测量,定出排水方沟中线、高程和宽度,确定电力隧道变形缝的位置,并对控制桩进行加密和保护。

6.对原材料和半成品进行检验、试验。

5.1.2材料准备

5.1.2.1材料要求

1.水泥:水泥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当选用矿渣水泥时,应掺用适宜品种的外加剂;水泥应具有出厂合格证和检验报告单,进场后应取样复试合格,其质量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和设计要求。

2.钢筋

(1)钢筋出厂时应有产品合格证和检验报告单,钢筋的品种、级别、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钢筋进场时应抽取试件做力学性能检验,其质量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 1499)等的规定。

(2)钢筋不得有严重的锈蚀、麻坑、劈裂、夹砂、夹层等缺陷。

(3)钢筋应按类型、直径、钢号、批号等条件分别堆放,并应避免油污、锈蚀。

(4)当发现钢筋脆断、焊接性能不良或力学性能显著不正常等现象时,应对该批钢筋进行化学分析或其他专项检验。

3.砂:宜选用质地坚硬、级配良好的中粗砂,其含泥量不应大于3%。砂的品种、规格、质量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 52)的要求,进场后应取样复试合格。

4.石子:石子最大粒径不得大于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不得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3/4,且不得大于40mm。其含泥量不得大于1%,吸水率不应大于 1.5%。石子的品种、规格、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 53)的要求,

进场应取样复试合格。

5.混凝土拌合用水:宜采用饮用水。当采用其他水源时,其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 63)的规定。

6.混凝土外加剂:外加剂应有产品说明书、出厂检验报告、合格证和性能检测报告,进场后应取样复试,其质量和应用技术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的规定。有害物含量检测报告应由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检测部门出具,并应检验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

7. 电力隧道结构混凝土采用自拌混凝土,由工区拌和站集中拌和。拌和站配备大型拌和机两台,配套设施齐全,罐车5辆保证混凝土运输。

8.爬梯:爬梯类型可以选用普通铸铁或塑钢两种,按照设计要求,电力隧道爬梯采用钢筋混凝土踏步。

5.1.3机具设备

1.机械:混凝土搅拌机、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机动翻斗车、钢筋切断机、钢筋调直机、钢筋弯曲机、电锯、电刨、电焊机等。

2.机具:插人式混凝土振捣器、平板振捣器、刮杠、溜槽、铁锹、木抹子、铁抹子等。

5.1.4现场管线踏勘

新建电力隧道地下管道不明确。

(1)责任分工

①征迁部负责安排管线调查任务,并负责联系相关产权单位及设

计联系,根据现场管线调查情况形成市政管线调查记录备案表。

②现场调查主要由分区负责,调查以设计提供的管线平面布置图为基础,对应现场位置进行确认,查明管线的里程、埋深、与隧道的位置关系、构造型式、材质等,并把调查结构上报征迁部。

(2)管线调查的方式

①对于管线位置明确,并有检查井、盖的管线,采用人工进入检查井核对管线情况,征迁部走访产权单位确认的方式。

②对于地表查勘困难、埋置较浅的管线,采用专用管线探测仪探测,并人工纵向、横向挖探沟查明管线情况。

③为防止施工过程中对地下不明管线造成破坏,在施工区段内,每20米横向挖探沟,探沟上口宽1m,下口宽0.5m,深度2m。通过横向探沟找到管线后,顺着管线方向将横向探沟加密,找到管线纵向的终点或转弯点。管线查明后将数据上报征迁部备案。

5.1.5 作业条件

1.现场“三通一平”满足施工需要。

2.基坑地下水已经降至基底以下0.5m。降水井利用隧道主体降水井降水,20m/口,在隧道范围内布置28口降水井。

5.2施工工艺流程及施工方法

5.2.1施工工艺流程

沟槽开挖→验槽→混凝土垫层→底板钢筋绑扎→底板模板安装→底板混凝土浇筑→侧墙、顶板内模安装→侧墙、顶板钢筋绑扎→侧墙、顶板外模安装→侧墙、顶板混凝土浇筑

5.2.2施工方法

5.2.2.1沟槽开挖

1、按照设计要求,沟槽开挖采用大放坡的方式,坡度1:1.15

2.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开槽以机械开挖人工配合的方式进行。

3.按设计图纸要求和测量定位的中心线,依据沟槽开挖尺寸,撒好灰线。

4.采用机械挖槽时,应向机械司机详细交底,交底内容一般包括挖槽断面、堆土位置,现有地下构筑物、管线情况及施工技术、安全要求等,并应指定专人与司机配合,其配合人员应熟悉机械挖土有关安全操作规程,并与测量人员配合,及时量测槽底高程和宽度及放坡,防止超挖及放陡坡。

5.开挖过程中,开挖分层开挖,每层厚度不超过2m,基坑开挖遵循“分段分层、由上而下、先支护后开挖”的原则。电力隧道平均开挖深度

6.89m,分两层开挖。每层土开挖长度控制在20-30m,同一层土先挖中间,后挖两侧。边坡防护采用大放坡的方式,坡度1:1

6.机械挖槽,应确保槽底土壤结构不被扰动和破坏,开挖时应在设计槽底高程以上保留20㎝左右一层不挖,用人工清底(机挖人清)。

7.人工清挖槽时,应认真控制高程和宽度,并保护槽底土壤结构不受破坏。

8.沟槽开挖必须符合以下规定:

①沟槽的开挖断面应符合设计及方案的要求。桩顶原状地基土不得扰动,机械开挖时,槽底预留200至300mm土层由人工开挖至设

计高程,整平。

②槽底不得受水浸泡或受冻,槽底局部扰动或受水浸泡时,宜采用天然级配砂砾石或石灰土回填;槽底扰动土层为湿陷性黄土时,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地基处理;

③槽底土层为杂填土/腐蚀性土时,应全部挖除并按设计要求进行地基处理;

④槽壁平顺,边坡坡度符合施工方案的规定;

⑤在沟槽边坡稳固后设置供施工人员上下沟槽的安全梯。

9.沟槽开挖的质量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沟槽开挖的允许偏差

5.2.2.2验槽

验槽采用轻型圆锥动力触探设备检测,验槽过程由产权单位、设计院、市政质检站、业主及监理单位共同监督进行。

(1)首先沟槽开挖到基底设计标高以上20~30cm时停止使用机械

开挖,改为人工开挖。人工开挖至基底标高后通知相关单位进行验槽。

(2)触探设备就位,将探头和探杆安装好,保持探杆垂直,然后连续向下贯击,穿心锤落距为50.0±2.0cm,使其自由下落。在基底轻型触探试验表内记录打入土层中30cm所需锤击数,在地层较硬、锤击数较多时,采用分段记录,以每贯入10cm记录一次相应的锤击数,整理资料时按30cm所需的击数作为指标计算。

(3)遇密实坚硬土层,当贯入30cm所需锤击数超过50击时或贯入10cm所需锤击数超过30击时,即停止测试。

(4)检测数据由中心试验室进行整理,并出具试验报告。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5.2.2.3混凝土垫层

1.模板:垫层边模可采用10#槽钢或100mm×100mm方木模板,模板背后用钢钎或方木固定。

2.垫层混凝土:采用平板振捣器振捣密实,根据标高控制线,进行表面刮杠找平,木抹搓压拍实,待垫层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5.2.2.4底板钢筋绑扎

1.钢筋的接头型式与位置:钢筋接头型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混凝土结构中凡直径大于22mm的钢筋接头宜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其余钢筋接头可采用绑扎搭接,其搭接长度应符合设计及相应施工规范规定。底板上、下层钢筋的接头位置应相互错开;其下层钢筋接头位置应在底板跨中1/3部位,上层钢筋接头位置应在

底板端部1/3部位。

2.底板钢筋绑扎:底板上、下层双向受力钢筋应逐点绑扎,不得跳扣绑扎。底板上、下层钢筋间设钢筋马凳支撑,马凳间距应根据底板厚度不同而确定,一般为600mm~1200mm。钢筋保护层应用砂浆垫块或塑料卡扣固定,使保护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

3.钢筋接头要求

(1)钢筋绑扎接头的位置,其搭接长度的末端至钢筋弯曲处的距离,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且不宜在最大弯矩处。

(2)钢筋的连接,无论焊接或绑扎,设置在同一构件内的接头均应相互错开35倍钢筋直径(绑扎接头不小于30倍钢筋直径),但不得小于500mm。

5.2.2.5底板模板安装

1.模板选择:基础底板模板可采用组合钢模板或胶合板模板现场拼装。对于周转次数多或有特殊要求的部位(变形缝、后浇带等),也可采用加工专用或组合式钢模板与钢支架,以适应特殊需要。

2.底板吊模安装:墙体下部施工缝宜留于距底板面或梗斜以上不少于200mm~300mm的墙身上,该部位采用吊模处理,吊模底部应采用同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垫块与钢筋三角架支顶牢固。

3.变形缝橡胶止水带加固:当结构底板变形缝部位设计有橡胶止水带时,应特别注意橡胶止水带的加固与就位正确,在结构内的部分通过加设钢筋支架夹紧,结构外的部分可采用方木排架固定。

5.2.2.6底板混凝土浇筑

1.一般要求:底板混凝土应连续浇灌,不得留设施工缝;采取压茬赶浆的方法浇筑。

2.结构变形缝部位的浇筑:当设有结构变形缝时,应以变形缝为界跳仓施工。变形缝浇筑过程中应先将止水带下部的混凝土振实后再浇筑上部混凝土;振捣过程中不得触动止水带,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开始泛浮浆和不冒气泡为标准。

3.吊模部位的浇筑:吊模内混凝土需待其下部混凝土浇筑完毕且初步沉实后方可进行,振捣后的混凝土初凝前应给予二次振捣,以提高混凝土密实度。

4.压光收面:混凝土浇筑完毕,及时用平板振捣器和刮杠将混凝土表面刮平,排除表面泌水。待混凝土收水后用木抹子搓压平实,铁抹子收光,初凝后立即覆盖养生。

5.混凝土试块的留置

(1)抗压强度标准养护试块:每工作班不应少于1组,每组3块;每浇筑100m3或每段长不大于l00m时,不应少于1组,每组3块。

(2)与结构同条件养护试块应根据需要数量留置。

(3)抗渗试块:每浇500时混凝土不得少于1组,每组6块。

(4)抗冻试块留置组数按抗冻标号规定留置,每浇500m3或不足500m3混凝土留置1组;当配合比和施工条件发生变化时,应增加留置组数。

6.混凝土养护:混凝土的养护应避免混凝土早期脱水和养护过程中缺水。常温下,混凝土采用覆盖浇水养护,每天浇水次数应能保证

混凝土表面始终处于湿润状态,养护时间对于普通混凝土不得少于7d,其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

5.2.2.7底板施工缝处理

1.抗渗混凝土墙体一般只允许留设水平施工缝.其位置不应留在剪力与弯距最大处,下部施工缝宜留在高出底板面或梗斜以上250mm的部位,墙体有孔洞时,施工缝距孔洞底边缘不宜小于300mm。

2.墙体施工缝采用止水钢板止水的方式,止水钢板在底板倒角以上250mm处设置,水平位置在侧墙中间。

3.在施工缝上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已浇筑混凝土的强度不得小于2.5N/m2;先将混凝土表面凿毛,清除浮浆和杂物,用水冲洗干净,并保持湿润,再铺一层20mm~25mm厚与所浇混凝土材料和灰砂比相同的水泥砂浆后设专人细致振实,确保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

4.变形缝部位混凝土施工:变形缝止水带应在混凝土浇灌前固定牢固;变形缝两侧混凝土应间隔施工,不得同时浇筑;在一侧混凝土浇筑完毕,止水带经检查无损伤和位移现象后方可进行另一侧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筑时,应仔细振捣,使混凝土紧密包裹止水带,并避免止水带周边骨料集中。

5.2.2.8侧墙、顶板内模安装

1.模板支架安装:模板采用定型钢模板,支架采用钢管扣件搭设,间距90cm×90cm×120cm(横×纵×竖)。

2.内模安装

(l)内模安装时水平和垂直支撑采用可调支撑,控制侧墙、顶板标高。

(2)侧墙模板宜采用胶合板或钢模板。

(3)模板接缝处用细海绵胶条填实,防止漏浆。

(4)矩形管沟的直墙侧模,应用两侧带橡胶锥垫且带有套管的定型穿墙螺栓固定,安装螺栓的数量与布局应经过计算确定。拆模后剔除橡胶锥垫,抽出螺栓用微膨胀水泥砂浆塞孔压平,或将螺栓留在混凝土中只将橡胶锥垫内的螺栓切除,用微膨胀水泥砂浆补孔压平。

(5)矩形管沟的直墙侧模不采用螺栓固定时,其两侧模板间应加设临时支撑杆,浇筑应随混凝土面接近撑杆时,将撑杆拆除。

(6)模板表面应涂刷脱模剂。

(7)模板接缝处应紧密吻合,可以用胶条嵌缝,如果缝隙过大应重新加工或修改模板尺寸。

(8)固定模板的支撑不得与脚手架发生联系,侧墙模板与顶板模板的支设应自成体系,不得因拆除侧模影响顶板支撑。

(9)矩形管沟的模板可一次或分次支设。

(10)管沟顶板的底模,当跨度等于或大于4m时,其底模应预设适当的拱度,其起拱宜为全跨长2‰~3‰,当设计有要求时按设计执行。

(11)变形缝

①止水带应与端部支撑同步完成。

②架立止水带的钢筋应预先制作成型。

③止水带接头宜用热接,并由经过培训的熟练技工完成。

④止水带宜用专用卡具固定。不得用铁钉、铁丝穿透止水带进行固定。

⑤现浇混凝土管沟变形缝的止水带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应牢固、与变形缝垂直、与墙体中心对正。

(12)模板安装质量允许偏差见下表所示。

模板安装质量允许偏差

5.2.2.9侧墙、顶板钢筋绑扎

1.墙体钢筋绑扎前,应将预留插筋表面灰浆清理干净,并将插筋校正到位,如有位移时应按1:6坡度进行纠偏。钢筋绑扎应严格执行设计与施工规范的要求。

2.墙体双排钢筋的固定:墙体双排钢筋净距通过定位架立筋控制;架立筋的间距不宜超过l000mm,并成梅花状摆放,架立筋端头不得直接接触模板面。

3.钢筋保护层的控制:墙体钢筋保护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钢筋垫块绑扎时,每1m2中不得少于一块,并呈梅花形布置;对于结构拐角及腋角等边角部位应适当增加数量。

4.顶板钢筋铺放前,应将模板面所有杂物彻底清除,并在模板表面弹好钢筋轴线,依线绑扎。当顶板为双层筋时,两层筋之间须加设钢筋马凳。

5.2.2.10侧墙、顶板外模安装

侧墙、顶板外模安装参照5.5.2.7施工。模板安装时对应检查井、支管的位置预留孔洞,按照设计要求将孔洞位置用加强筋进行进行加强。

5.2.2.11侧墙顶板混凝土浇筑

1.一般要求

(1)墙体混凝土浇筑前,应在底板接茬处均匀浇筑一层30mm~50mm厚与墙体混凝土同强度等级的水泥砂浆或减石子混凝土。

(2)墙体混凝土应分层连续浇筑,采用插人式振捣棒振捣密实,每层浇筑厚度不大于500mm。

(3)混凝土自由下落高度不得超过2m,否则应用串筒或溜槽的方法浇筑,防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产生离析现象。

(4)墙体分层浇筑时,上一层混凝土应在下一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完成,两侧墙体应同步对称浇筑,高差不应大于300mm。

2.顶板混凝土浇筑采用“赶浆法”施工。混凝土浇筑时呈阶梯形逐层连续浇筑,随浇筑随用平板振捣器振捣密实,平板振捣器的移动

间距,应保证振捣器的平板覆盖已振实部分的边缘l00mm~200mm。混凝土浇筑完毕先用木刮杠满刮一遍,再用木抹子搓毛,然后用铁抹子分三遍收光压实,最后一遍收光应在混凝土初凝前完成。

3.混凝土从搅拌机卸出到次层混凝土浇筑压茬的时间不应超过下表的规定,当超过时,应设置施工缝。侧墙与顶板应一次浇筑,但是在浇至墙顶后,应间歇1~1.5h,再继续浇筑顶板。

混凝土浇筑的间歇时间

4.养护:墙体混凝土的养护同

5.2.2.5中第(6)项的规定。

5.混凝土试块的留置参照5.2.2.5中第(5)项的规定执行。

5.2.2.12模板拆除

1.不承重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而受损时才能拆除侧墙模板。

2.现浇混凝土拱和矩形管顶板底模应在与结构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试块达到设计规定的强度时,方可拆除。

3.现浇钢筋混凝土管沟的内模应待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标准值的75%以后方可拆除,预留孔洞的内模,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过梁和孔洞表面不发生坍塌和裂纹时,即可拆除。

6防水施工

6.1排水方沟伸缩缝防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