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注意:
1、种群中的个体可以自由交配,从而实现基因交流. 即:种群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牧民在承包的草场上 该放养多少头羊,既 能保护草原,又能取 得最好经济效益?
怎样控制害虫数 量,以防止虫灾 发生?
对于某水体中的鱼, 何时捕?捕捞多少? 才能既不会使资源枯 竭,又使资源得到充 分利用?
③ 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昆虫,如家白 蚁等,蜜蜂若只考察有生殖能力的的雄蜂和蜂王, 也可看做雌少雄多型。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图
迁出率和 迁入率
种群数量
年龄组成 预测变化趋势
直接 影响
间接影响 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
决 定
出生率和 死亡率
小结:
1.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2.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种群密度 3.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 入率和迁出率 4.能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年龄组成 5.能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特征是性别比例
③ 衰退型 种群中年轻的个体较少,而成体和年老个体较多。
老年 成年 幼年
衰退型年龄组成
出生率<死亡率,未来 一段时间种群密度减小
种群的年龄组成可 以预测种群数量变 化的趋势
判断:下列两图的年龄结构
增长型
衰退型
思考:
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数量一定会增加吗?稳定型呢?
不一定
5、性别比例 (1)概念: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7、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 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
高中生物课件 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ppt

本部分命题多以种群的增长曲线物理模型图和新
情景文字信息、表格信息实现对本部分内容综合考查。 瞻望
主要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和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 考向
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田中,长有许多杂草,还有食草
单位空间内某种 群的个体数量
①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 ②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变; ③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样方法等
出生 率、 死亡
率
在单位时间内新 产生或死亡的个 体数目占该种群 个体总数的比率
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特征 项目
迁入率、 迁出率
年龄 组成
含义
在单位时间内迁入 或迁出的个体数目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 的比率
1.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
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
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本部分内容相对较单纯,仅从课标和考试大纲的要求来 看,本部分内容高考中的要求并不太高,只有种群的数量变 回 化是Ⅱ级要求,主要内容有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特征)、种 顾 群数量的增长规律(“J”型增长和“S”型增长)、种间关系、 考 群落演替等,课标中的新增内容“群落的演替”及“土壤中 情 动物类群丰富度探究”在近年高考中考查频率相对较高。 2009山东理综6题和2009宁夏理综32题都通过种群的增长曲 线物理模型考查了种群数量的变化。
假种皮被消化而种子随粪便散播到山坡上再萌发生长。从种
间关系看,鸟类与红豆杉之间存在
高考生物《第四章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全优精品导学资料 新人教版

第四章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1、考点解读1.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的考察①种内斗争与种群密度的反馈调节:例如:在蝌蚪密度大的水中,个体较大的蝌蚪能从肠道分泌有毒物质,使幼小蝌蚪死亡率增加;还有桉树的自毒现象等。
由此可见,种群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机能,是物种生存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是维持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重要方式。
在海洋鱼类资源急剧减少时,应停止捕捞,制定“休渔期”,使之繁殖增多,还可投放人工繁育的鱼苗,加快种群数量的增长速度。
②种间关系与种群密度的反馈调节:例如:一片草原上,牧草繁茂,食草动物就多,动物数量的增加,引起牧草衰减,由于牧草衰减,又引起动物数量减少,继而牧草又恢复正常。
若过度放牧,则会引起草场退化,进而引起动物种群数量下降。
所以要确定草场的合理载畜量,不能超载放牧。
2.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的考察a. 延滞期b. 指数增长期c. 减速增长期d. 稳定期(有波动)按自然选择学说,“环境阻力”部分个体数就是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①“J”型增长曲线:在理想条件(无任何阻力的情况)下,种群的数量会呈几何级数增大(指数增长),这种种群的指数式增长在理论上存在,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能存在。
因为资源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但在种群增长的某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
此外,外来物种入侵(条件适宜,缺少天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入侵种会呈指数增长趋势。
例如:入侵我国的大米草、水葫芦等。
②“S”型增长曲线: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允许的最大值K后停止增长,即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
一个牧畜饲养场最佳养殖个数是1/2K。
两种生长曲线的区别:K值:最高密度(环境的满载量)(负载能力)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有利于合理利用野生生物资源(如确定草场的合理载畜量),科学防治害虫(农田治虫要选择良机)等。
例如:在利用野生生物资源时,种群数量控制在什么情况下,人类获得资源量最大,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其实,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1/2K值时便可达到例题的要求。
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 章末归纳总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5)在加入草履虫后,如果研究者再加入另一种以酵母菌为食 在加入草履虫后, 物的生物, 物的生物,则三者之间最先发生的关系是 A.共生 A.共生 C.竞争 C.竞争 B.腐生 B.腐生 D.寄生 D.寄生 (
C )
二、群落演替的过程 群落演替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 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 侵入定居阶段 )。 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 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 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 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 竞争平衡阶段 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 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 衡。 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协调进化, 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协调进化,资源利用更为充分 相对稳定阶段 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 结构复杂、层次多。 结构复杂、层次多。
2.我国东部亚热带某山地森林地区的一片森林遭到人为砍伐破坏, 2.我国东部亚热带某山地森林地区的一片森林遭到人为砍伐破坏, 我国东部亚热带某山地森林地区的一片森林遭到人为砍伐破坏 一直难以恢复。科学家为确定森林砍伐后对环境的影响, 一直难以恢复。科学家为确定森林砍伐后对环境的影响,长期跟 踪研究了该地区森林受破坏地的河流和未受破坏地的河流中氮的 含量,数据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含量,数据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者设计了一实验, 1.研究者设计了一实验,目的是研究一种生物种 研究者设计了一实验 群数量的变动对另一种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群数量的变动对另一种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在第一天将一种酵母菌接种于一培养基上, 在第一天将一种酵母菌接种于一培养基上,放 在合适的并且无其他物种存在的条件下培养, 在合适的并且无其他物种存在的条件下培养, 在第三天将草履虫加到此培养基上, 在第三天将草履虫加到此培养基上,研究者检 测了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测了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回 答相关问题: 答相关问题: (1)下图表示在培养基上培养酵母菌时,各环境因素对酵母菌繁殖 下图表示在培养基上培养酵母菌时, 速度的影响, 速度的影响,其中不正确的是 ( C )
恢复生态学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生态恢复实践

恢复生态学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生态 恢复实践
一、群落结构和功能恢复的基本原理
(三) 人工促进的自然恢复 ✓ 改善退化生态系统的物理因素 ✓ 改善退化生态系统的营养因素 ✓ 改善退化生态系统的种源条件 ✓ 改善退化生态系统物种间的关系
恢复生态学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生态 恢复实践
二、物种多样性保护的方法
(三) 生物保护的景观规划
一个典型的安全格局包含以下几个景观组分: 源:现存乡土物种栖息地--物种扩散和维持的原点 缓冲区:环绕源周边的地区--物种扩散的低阻力区 源间联接:相邻两源之间最易联系的低阻力通道--
生态流之间的高效通道和联系途径 辐射道:由源向外围景观辐射的低阻力通道 战略点:沟通相邻源之间联系有关键意义的“跳板
演替中的物种更替,如森林中的 优势树种和杂草
关键的共生种依赖的植物资源传 粉者、传播者
兔子、地鼠、白蚁、河狸 固氮菌、菌根真菌分解者
恢复生态学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生态 恢复实践
功能群:具有相似的结构或功能的物种的集合, 这些物种对生物群落具有相似的作用,其成员相 互取代后对生物群落过程具有较小的影响。
森林群落的自恢复然实演践 替过程
✓ 恢复潜力度(RP):退化群落更新库组成结构与更 高演替阶段群落组成结构间的相似度。
✓ 恢复度(RD):低相似度向高相似度的发展过程 ,其自然恢复终极是与原群落相同的植被型。将 群落恢复度(RD)定义为退化群落通过自然恢复在 组成、结构、功能上与顶极群落阶段的最佳群落 的相似程度。
(一)物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物种为核心的景观规划途径 景观元素为核心和出发点的规划途径 物种保护始终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
第四章-种群与群落(定稿)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学习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2、初步学会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3. 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 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 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二、学习重点: 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学习难点: 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自学导航】: 带着问题进课堂掌握学习主动权(一)种群的概念:生活在的生物的个体。
思考: 个体与种群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呢?种群各特征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吗?(二)种群的特征:1. 种群密度概念: 是指在________ _或________ _中的个体数。
意义: 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________ _。
调查方法: _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 __法。
(1)如果要调查某麦田中某杂草的种群密度, 可用_________法, 简要写出该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步骤:①调查对象: 一般选取__________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②样方多少: 一般来说, 样方数量_______, 调查结果_________。
③样方大小: 对草本植物而言, 一般以的正方形为宜。
④样方位置:要做到_________, 是取样的关键。
⑤取样方法: 法和法。
⑥测量方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 选取若干样方, 计算出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 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如果要调查某麦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 应用_________ __法。
①应用范围: 活动能力 , 活动范围的动物。
②测量方法: 在被调查的种群的活动范围内, 捕获一部分个体, 做上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 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 , 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占总个体数的比例, 估计种群密度。
思考:在调查种群密度时, 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有什么不同?尝试在适用对象、统计方法和注意问题上分析?2. 出生率和死亡率:⑴概念:出生率: 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__的个体数目, 占该________个体总数的比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1《种群的特征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1.种群概念的理解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即种群是物种存在 的形式。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 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3)两个方面宏 微观 观方 方面 面: :种 种群 群是 是生 生物 物繁 进殖 化的 的基 基本 本单 单位 位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1)种群的特征是个体不具有的,个体只能 具有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 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自主解答] ________ 解析: 12月份未成熟个体为0,说明该种群10月份的出 生率可能为0,A正确;天敌迁入后,未成熟个体和衰老个体 容易被捕食,从而导致该种群年龄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由 图可知,在不同的季节年龄结构不同,C正确;大量诱杀雄性 个体,影响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下降,最终使种群密度降 低,D错误。 答案: D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2.年龄组成的曲线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 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
人教版教学课件第 4 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

N1+N2+N3+N4+N5 5
某同学在一草地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取了5个样方 (样方面积为1m2),5个样方的种群数量分别为4、6、 8、8、9株。那么该草地的蒲公英种群密度为多少?
种群密度=(4+6+8+8+9)/5=7株/m2
③计数
——蒲公英
——其他植物 计数原则:样方内无论大小都要数, 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 应“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
一个森林中的全部金丝猴 南极地区生活的所有帝企鹅
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群 B.一个湖泊中的全部藻类 C.校园中的全部树木 D.培养基上的大肠杆菌菌落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
态学的角度看,其目的主要是
A.控制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
A
B.控制年龄组成,稳定种群密度
C.控制死亡率,降低种群密度 D.控制年龄组成,降低种群密度
3、迁入率和迁出率
概念: 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 )的个体,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 > 迁出率 迁入率 = 迁出率 迁入率 < 迁出率 种群密度增加 种群密度相对稳定
②取样
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会,一般来说样方数越多,调查结果越准确
样方多大适宜?
草本植物样方的大小以1m2的正方形,灌木样方的大小以10m2 ,
乔木样方的大小以100m2
取样的原则是什么? 随机取样 常用的取样方法有哪些? 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五点取样法:调查群体为非长条形
种群密度N
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生物的个体。
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的数量特征)
数量特征
年龄结构
2、种群的特征性别比例
空间特征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
标记个体数M×重捕个体数n
种群数量N
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公式:
(1)条件: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
●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3、[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
增长曲线”
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足,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
二、群落的结构
1、生物群落的概念:课本P71(注意关键词)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
(2)
(3)
3、种间关系:,,,
3、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现象。
植物分层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不同。
(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
4、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三、群落的演替
1、初生演替:
(1)定义: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的原生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
例如在、、上发生的演替。
(2)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
(1)定义: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
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2)例如在发生的演替。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3、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等
: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主要是各种动物
: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
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营养结构: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
●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
●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
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练习
1.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
A.植食性动物 B.肉食性动物
C.杂食性动物 D.寄生动物
2.下图中的各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那么,甲、乙、丙三
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B.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互利共生、捕食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5.同一草原上的羊和牛,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噬菌体侵染的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构成的植物体。
以上4种种间关系分别依次为
A.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 B.竞争、寄生、捕食、互利共生
C.寄生、互利共生、竞争、捕食 D.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6(2分)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
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
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
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
请回答问题:若该地区田鼠种群
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______头
A.30
B.32
C.64
D.96
1.(4分)试回答下列有关群落的问题:
(1)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因此,研究生物群落要以研究为基础
(2)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和_。
(3)研究表明森林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植物的分层与_有关。
而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样的_,导致
群落中的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2.(8分)如下图表示从南极(90°S)经过赤道(0°)到北极(90°N),纬度梯度上
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试分析说明:
(1)从极地向热带推移,群落中物种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表明某个
地区群落中物种的多少主要取决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推断随着海拔高度增加,群落中物种数
会_______________。
(3)试推断受污染环境中的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