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常见虚词辨析

合集下载

高考部分常用现代汉语虚词辨析

高考部分常用现代汉语虚词辨析

高考部分常用现代汉语虚词辨析基础试题2014-08-30 19155d56b7b40102uxvg高考部分常用现代汉语虚词辨析1、本来原来“本来”强调理应如此,常与“就”连用。

“原来”表示发现过去不知道或对情况有所认识。

2、逐渐逐步“逐渐”一般表示自然而然的变化,可以修饰形容词。

“逐步”用于有意识有步骤的变化,可以修饰形容词。

3、偶尔偶然“偶尔”(也写作“偶而”)着眼于数量,次数少有时跟“经常”相对。

“偶然”着眼于意外,从一般事理或一般规律上看,事情的发生是意外的,是在规律之外,跟“必须”相对。

4、一齐一起“一齐“表示同时,侧重点是时间。

“一起”主要有两个用法其一,侧重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而不是时间。

其二,表示同一个处所。

5、以至以致“以至”一般表示时间、程度、范围上的递升或递降,有“直到”的意思。

“以致”表示事物发展的结果,一般指不好的结果。

6、往往常常“往往”是对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能用于主观愿望。

“常常”单纯指动作的重复,不一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愿望。

因此“常常”可以用于将来的事情,“往往”则不能。

用“往往”的句子要指明与动作有关的情况、条件、结果;“常常”没有这种限制。

7、才再“才”表示动作已经实现,并强调实现的很晚。

“再”表示动作尚未实现,但将于某时实现。

8、又再在表示动作重复或继续时,“又”用于已经实现的。

“再”用于未来实现的。

9、一概一律这两个词在用于通知、规定时,概括事物,可以通用;概括人常用“一律”。

10、已经一经“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

“一经”表示只要这样说了或这样做了,接着就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已经”和“一经”都是副词。

不过用“一经”的句子,“一经”换成“一旦”还解释得通;用“已经”的句子,“已经”绝对不能换成“一旦”。

11、竟然居然都是副词,都有出乎意料,超出常理或常情。

用于不好的方面,表示“不应该这样而这样”。

用于好的方面,表示“不容易这样而这样”。

高考词语务虚词辨析常考考点

高考词语务虚词辨析常考考点

高考词语辨析常见考点1.不必/未必词形相近,词义完全不同。

“未必”是“必定”的否定,意思是不一定。

“不必”是“必须”的否定,意思是不需要、用不着。

他未必去(他不一定去)。

∥他不必去(他用不着去)。

2.除非/只有(1)“只有”从正面提出某个唯一的条件;“除非”从反面强调不能缺少某个唯一的条件,语气更重。

(2)“除非”可以用在“是……”前;“只有”不能。

例如:除非是你才那样想。

∥只有你才那样想。

(3)“除非……才……”,也可以说“除非……不……”;“只有……才……”,不能说成“只有……不……”。

3.跟/同/和/与(1)用作介词时,口语中常用“跟”,书面语中现在倾向于用“同”。

用作连词时,一般倾向于用“和”,较少用“跟”,用“同”则更少。

(2)“与”多用于书面语,尤其多用在书名、标题中。

4.固然/虽然(1)“固然”侧重于确认某种事实,“虽然”侧重于让步转折。

(2)“虽然”用在主语前或后,比较自由,“固然”则很少用于主语前。

5.对/对于/关于(1)表示对待,“对于”的用法大致同“对”。

用“对于”的句子都能换成“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用“对于”。

①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

如:大家对我很热情。

②“对”可用在助动词、副词的前或后,也可用在主语前。

如:对这个问题,大家都很感兴趣。

∥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

(2)“对于”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

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用“关于”;指出对象,用“对于”。

如:关于这个问题,我直接跟老王联系。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一定采取积极的态度。

若两种意思都有,“关于”“对于”都可以用。

如:关于(对于)节约用电的建议,大家都很赞成。

“关于”用作状语,只用在主语前。

“对于”用作状语,用在主语前后均可。

6.还/又两者都可以表示动作再一次出现,但“还”主要表示未实现的动作,“又”主要表示已实现的动作。

如:他昨天来过,明天还来。

∥他昨天来过,今天又来了。

7.即使/尽管/虽然(1)“即使”后面表示的情况一般是假设性的,“尽管”“虽然”后面表示一种事实。

高考常考虚词辨析

高考常考虚词辨析

高考常考虚词辨析基础试题2012-07-18 11555d56b7b40102dylz高考常考虚词辨析1对对于关于“对”和“对于”通常都可通用,但“对”的意思更广泛,它有“向”或“对待”的意思,比如“对里面的说一声”,“对人和气”,换成“对于”就不好。

对于有特指具体对象,关于指一定的相关范围。

2、“在……之下”和“在……之上”。

这当中插入的应当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一般不应是动词性短语。

如(1)自从开学以来,在几位班委努力工作之下,班集体面貌有了很大变化,校领导已多次表扬我班。

3、和或“和”是并列关系,“或”表选择关系。

(2)学校处理违纪同学的办法是警告和记过情节轻的警告,情节重的记过。

(3)在日本访问的中国法律工代表团、中国歌舞团和中国五金进出口公司和中国矿产公司代表团,今天乘船启程回国。

(两个“和”,把层次搞乱了,可把第二个“和”改成“与”,也可把第一个“和”改成顿号。

)4、助词(的,了等)(4)必须注重施工安全,不抓安全教育的单位,一定会弄出了重大事故,这不过是迟早的事。

(5)甲乙双方一致同意,甲方按八折优惠价卖给乙方1000吨钢材,乙方则须用被优惠的二折购买某公司股票。

(4)“了表示动作已完成”,与“一定会”相矛盾,应删“的”使用频率极高,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或表领属关系,或表修饰关系。

(5)“的”表示什么关系不清楚,这就会导致对协议内容完全不同的理解。

这里要么说“用被优惠部分的二成”,要么说“用被优惠的全部资金”,订协议时就应明确下来关联词运用。

一、错用关联词语1、况且何况“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带有对比的意味。

“况且”有“再说”之意,表示进一步说明理由,但没有对比的意味。

(1)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况且这么一条小船。

(2)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

何况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陷。

2、因而从而进而“因而”表示因果。

“从而”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高考常见近义实词虚词辨析2

高考常见近义实词虚词辨析2

高考常见近义实词虚词辨析2高考常见近义实词虚词辨析2一松柏高考常见近义实词虚词辨析2一、实词中近义词同音词辨析1.【辨正辨证】辨正:辨明是非,纠正谬误。

如“辨正发音”,可写作“辩正”。

辨证:辨析考证,如“经学者多方辨证”。

亦为中医术语,“辨证医治”。

辩证:哲学术语,如“辩证唯物主义”。

亦同“辨证”第一义。

2.【表扬表彰】表扬:对好人好事公开赞美。

表彰:表扬伟大功绩、壮烈事迹。

3.【补偿弥补】补偿:抵消(损失、消耗);补足(缺欠、差额)弥补:把不够的部分填足。

如:~缺陷4.【不齿不耻】不齿:不愿提到,表示鄙视,如:人所~不耻:不以为耻5.【不只不止】不只:表示递进的关联词,可换成“不仅”或“不但”不止:不停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

如:~六十岁6.【不利不力】不力:不尽力。

如“措施不力”。

不利:没好处,不顺利,如:出师不利。

7.【布置部署】布置:安排,陈列部署:安排布置(比较大的事)8.【苍茫苍莽】苍茫:多指夜色、水域、大地等旷远、迷茫。

引申为模糊不清。

苍莽:多指树林、山岭、大地等广阔无边。

引申为意境心胸开阔。

9.【草率轻率】草率:(工作)粗枝大叶,敷衍了事。

如:做事要认真负责,不能~从事。

轻率:(说话做事)随随便便;没有经过慎重考虑。

10.【侧目刮目】侧目:形容畏惧又愤怒。

刮目:彻底改变眼光。

11.【颁布公布】颁布:一般用于法令、条律等,用于比较郑重的场合如:~法令。

公布:公开发布,使大家知道,一般使用范围较广,如:~新宪法食堂的帐目每月~一次。

12.【包含包涵】包含:里面含有包涵:请人原谅如:请多~13.【保障保证】保障: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使不受侵害。

如:~安全~权利。

保证:担保,担保做到。

14.【报复抱负】报复:打击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

抱负:远大的志向。

15.【抱怨报怨】抱怨:指因不满而埋怨。

如:做错事只能怪自己,不能抱怨别人。

报怨指对所有怨恨的人做出反应,现在不常用,常见的似乎只有成语“以德报怨”。

虚词辨析

虚词辨析

虚词辨析
高考对虚词的考查,着重于虚词的正确使用,主要有两个考查角度:一是病句辨析中对关联词的搭配、位置的考查;二是单独对虚词的考查。

一、正确辨析和使用虚词的五个角度:
1.从词性的角度辨析。

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做转折连词,后者除了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做副词。

2.从词语的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

如介词“对”和“对于”,前者适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成“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成“对于”。

;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意味的,只能用“对”,如“他对工作很负责”;“对”可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如“我们会对这件事做出具体安排的”,“对于”则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

3.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

许多关联词的搭配是固定的。

如表假设关系的“即使……也……”等,又如表并列关系的“也……也……”“不是……而是……”等,表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不仅……还……”等。

4.从逻辑关系的角度辨析。

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

再如“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5.从语气的角度辨析。

主要是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

如“难道”与“莫非”,前者多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及前者强烈。

所有这些,都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多加体会、揣摩。

高中语文-高考常见易混虚词辨析(四)

高中语文-高考常见易混虚词辨析(四)

高中语文-高考常见易混虚词辨析(四)31.究竟毕竟二者都是副词,表示终于、到底,在表示判断时,两者可以互换。

其区别是:究竟表示追根求底,常用于问句(疑问、设问、反问)中,究竟有时还作名词,指实际情形,如他想到门口看个究竟;毕竟是终于、最后的意思,表示客观情况发展的必然趋势,常用于陈述句中,如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32.绝然决然二者都是副词,可以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不同的是:绝然有断然、绝对的意思,如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最后一个。

决然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形容很坚决,如决然返回;另一种是表示必然、一定的意思,如东张西望,道听途说,决然得不到什么完全的知识。

33.况且何况二者都指在已经举出的理由之外,再追加或补充一层理由,相当于口语里的再说,都是连词。

其区别是:何况常用在反问句里,表示甲事物已是如此,乙事物当然更是如此,相当于口语里的甭说、甭提(但甭说、甭提没有反问语气)这一类用法,而况且没有这种用法。

如上海地方那么大,况且你又不知道他的地址,一下子怎么找到他呢,他连最基本的字都不认识,更何况写文章了。

34.临时暂时临时当时,暂时,非正式性、非固定性。

如:明天集合的地点临时再通知你们。

暂时重在表时间短。

如:老师叫我们暂时休息一会儿。

35.另外此外另外除此之外,表另提下文。

如:我还要跟你谈另外一件事。

此外除了前面所说的事物或情况之外。

如:院子里种着两棵桂花树,此外还有几棵梅花树。

36.屡次一再屡次多次,强调动作的次数。

如:他屡次违反校规。

一再一次又一次,强调动作的重复。

如:他一再说不是他的过错。

37.偶尔偶然二者都是副词,都指不经常。

其区别是:偶尔是说次数极少,如他常常写小说,偶尔也写诗;偶然除了表示次数少之外,还有不是必然的的意思,还可以构成偶然性,如他偶然遇到了一个阔别多年的同学。

38.岂但不但都是连词,都可表示递进关系。

岂但多用于书面语,常带有反问语气;不但书面、口头都常用,不带反问语气。

高考常见近义实词虚词辨析

高考常见近义实词虚词辨析

16.【制订 制定】 制订:创制拟定。如~汉语拼音 方案 制定:定出(法律、规章、计划等)~措施 17.【置疑 质疑】 置疑:怀疑,(一般用于否定) 如:不容~ 质疑:提出疑问。
二、虚词中近义词辨析
1.基于:主要表依据、根据。 例:~上述理由,我不赞成他当队长。 鉴于:含有觉察到,考虑到的意思,多指可以引以为鉴或 经验教训的事。例:~上次比赛场上各自为阵的教训,我 不赞成他当队长。 2.继而:状态副词,表两事发生的紧紧相接。 例:我先是一惊,~暗暗佩服他的才能。 既而:时间副词,表两事以生的时不久。 例:~雨停了,我们又欣赏泰山。 3.屡次:多次,强调动作行为的次数。例:他~违反校规。 一再:一次又一次,强调动作的重复。例:他~说不是他 的过错。
• 4.尽管:表让步转折,后一分句是前一分句的转折。 例:尽管路途这么远,他还是要去。 不管:表无定条件,引出的分句的内容是假设有的, 常与“怎么、多么、哪种、什么”等疑问代词以及“或、 还是”等选择性连词呼应。例:不管路途多么远,我都 坚持要去。 • 5.另外:表除了这之外,另提下文,例:我还要跟你谈 另外一件事情。 此外:除此之外。例:院子里种着两颗桂花树,此外 还有几颗梅花树。
5.并列关系 不是……而是……、一边……一边……、 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 既……又…… 6.承接关系 一……就……、起先……后面…… 7.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不光……也……、不仅…… 还……、虽然……但、不仅……还…… 8.选择关系 不是……就是……、是……还是……、或者……或 者、要么……要么……、与其……不如……、宁 可……也不……
6.【处治 处置】 处治:处分;惩治。 处置:①处理 ②惩治。 7.【大事 大肆】 大事:大力从事。如:~渲染。 大肆: 无肆忌地(多指做坏事) 8.【国是 国事】 “国事”指国家大事,“国是”指国家大 计。用后者的地方一般也可用前者,但用前者的地方不一 定能用后者,如:江泽民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此处 不可用“国是”。 9.【矫正 校正】 矫正:[矫正 改正 纠正]“矫正”的对象 是某方面的。“改正”的对象是偏差或错误,“纠正”语 气比“改正”重,带强制意味。改正,纠正。如:~发音 ~错误 校正:校对订正。 10.【恳切 殷切】“恳切”指上下级,长幼及同志间的真诚 希望。“殷切”多指组织对成员,长辈对晚辈等。

高考七个常考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高考七个常考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高考七个常考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一)以(因为)——是介词还是连词?解释下列各句中“以”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③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

④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分析: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①②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③④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

【辨析方法】以+短语(名词短语或代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作介词以+分句(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作连词【迁移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以”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④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答案: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①②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③④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

(二)动+以+动——“以”表修饰?还是表目的?解释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②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③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④作《师说》以贻之。

分析:①②句“以”前的动词短语表动作的方式,作状语,两个动作同时发生,表修饰;③④句“以”前后的动作有先后之分,表目的。

【辨析方法】1、看“以”前后的两个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否则表目的。

2、看“以”前后的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在意义上是否有主次之分,如果前者是次,后者是主,前者表示动作的方式,做状语,则是表修饰;否则表目的。

3、看翻译,表修饰时可译成“着”,表目的时可译成“来”或“用来”。

【迁移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②各各竦立以听。

③敛赀财以送其行。

④举匏樽以相属。

答案:①②④句中“以”连词,表修饰;③句中“以” 作连词,表目的。

(三)与——是介词还是连词?解释下列各句中“与”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

③怀王与诸将约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解读】虚词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考查的侧重点是具体语境中正确运用虚词的能力。

对关联词语,主要考查考生对复句和句群中分句间关系的理解;对介词、副词,主要考查考生对语句的内部结构、结构间的关系以及句中概念间关系的理解和把握。

虚词的考查,高考命题尽管不是每年每卷必考,但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涉猎。

【命题预测】虚词的考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对语句中加点虚词使用正误的判断;二是在具体语境中分辨相似、易混虚词的差异,能根据语境正确选用。

虚词中比较常见的考查内容有关联词语的运用、介词的使用和选择、副词使用的合理性判断、助词的使用或省略等。

把实词和虚词结合为一道题考查,一直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式。

应当注意,对虚词考查的外延逐渐扩大,除“二合一”这种常规性的考查方式外,和辨析修改病句,选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等题型结合起来考查的形式将会加强。

【技法点拨】辨析虚词的使用,一要弄清虚词的语法功能和搭配习惯,掌握某些易误虚词的常见用法;二要注意辨析易混易误虚词的细微差别;三要注意关联性词语搭配使用的特点。

在具体解答问题时,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一、把握词性虚词的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也不同,我们只有把准了词性,才能做到准确使用。

如:人们在异国他乡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有的文明,首先放弃也最难放弃的就是母语。

(必须/必需)(2007年重庆卷)“必须”是副词,表示“一定要”;作状语,后面跟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必需”多作动词使用,表示“一定要有”、“不可缺少”,可作谓语或定语。

这里句子后面有动词“放弃”,填入的词语是状语成分,显然应当用“必须”。

二、分清差别对于表达功能相近的一些近义虚词,要辨析出它们的异同点,明确它们意义和用法的差别,然后依据具体的语境作出选择。

如:当浮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时,物体上浮,物体下沉。

(反之/否则)(2007年江西卷)“反之”和“否则”都引出对立的另一面,但“反之”是与之前所述完全相反,是中性词;“否则”是与之前所述内容不同,含贬义,多用于不好的结果。

句子所说的是一种物理现象,应当选用“反之”。

三、注意搭配有些虚词需要与实词或者其他虚词搭配使用,搭配有一定规矩,有的已形成固定格式,不能随意更改。

否则就违背了语言习惯,影响语意表达。

如:老百姓说得好,常年无灾情,不可一日不防备。

(宁可/宁愿)(2007年广东卷)此题要求在“宁可”、“宁愿”两个词语中选择,作为表示取舍关系的关联搭配是“宁可……不可”或“宁愿……不愿”。

后面的句子用的是“不可”,从关联搭配的习惯来看,这里应当选择“宁可”。

四、明确位置根据句子语法和表意的需要,虚词位置恰当,才能使句意准确鲜明;错放位置,就会影响句意的表达甚至改变句子原意。

如: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2004年北京卷)在复句中,如果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关联词语可放在主语后边,如果不同,就应放在主语之前。

该句后面两个分句的主语不相同,分别为“质量”和“成本”,关联词“不是”应当放在“质量”前。

五、谨防赘余虚词的功能是帮助表意,不能随便省略,但也不能滥用,否则就会造成语言的重复累赘。

如:初始阶段,由于对滩海地区的地质条件整体认识存在误区,导致了勘探队多次与遇到的油层擦肩而过。

(2007年安徽卷)前一个句子用了“由于”,后一个句子用了“导致”,这里“由于”属于滥用,是多余的。

此句也可以保留“由于”,那就要把后句的“导致了”删除。

六、体察事理对连词使用的判断,有时需要看其连接的语句或短语是否合乎逻辑事理。

如: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的企业如果善于把握“亏本”的策略,就能取得锦上添花和柳暗花明的效果。

该句“锦上添花”、“柳暗花明”两个词语指不同情况,用了“和”使二者构成并列关系,而从逻辑事理上来说,两种情况不可能在同一地方、同一时间同时出现,所以这里不能使用表并列关系的“和”,只能用表选择关系的“或”。

1.不必未必词形相近,词义完全不同。

“未必”是“必定”的否定,意思是不一定。

“不必”是“必须”的否定,意思是不需要、用不着。

他未必去(=他不一定去)|他不必去(=他用不着去)2.曾经已经。

(1)“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时间一般不是最近。

“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时间一般在不久以前。

这本书我曾经买过好几回,都没买到|这本书我已经买到了,不用你费心了。

(2)“曾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现在已结束;“已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可能还在继续。

我曾经在这里住过三年(现在不住在这里了)。

|我已经在这里住了三年(现在还住在这里)。

(3)“曾经”后的动词以带“过”为主,也可用“了”;“已经”后的动词以带“了”为主,少用“过”。

3.差点儿[副]表示某种事情几乎实现而没有实现,或几乎不能实现而终于实现。

(a)表示不希望实现的事情几乎实现而没有实现,有庆幸的意思。

动词用肯定式或否定式,意思相同。

差点儿[没]闹笑话。

(事实是没闹笑话)|差点我[没]答错。

(事实是没答错)|差点儿[没]摔倒。

(事实是没摔倒)(b)表示希望实现的事情几乎不能实现而终于实现,有庆幸的意思。

动词用否定式。

差点儿没见着。

(事实是见着了)|差点儿答不上来。

(事实是答上来了)|差点没买到。

(事实是买到了)(c)表示希望实现的事情几乎实现而终于没有实现,有惋惜的意思。

动词用肯定式,前面常用“就”。

差点儿就见着了。

(事实是没见着)|差点儿考上甲班。

(事实是没考上甲班)|差点儿就买到了。

(事实是没买到)4.除非[连]强调某条件是唯一的先决条件。

比较:除非只有(1)“只有”从正面提出某个唯一的条件;“除非”从反面强调不能缺少某个唯一的条件,语气更重。

(2)“除非”可以用在“是…”前;“只有”不能。

除非是你才那样想。

|只有你才那样想。

(3)“除非…,才…”也可以说“除非…,不…”;“只有…,才…”不能说成“只有…,不…”。

5.对对于用“对于”的句子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用“对于”。

(a)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

大家对我都很热情。

|我们对你完全信任。

|我对老张有一点意见。

(b)“对…”可用在助动词、副词的前或后,也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

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

|我们对这件事会作出安排的。

|对这件事,我们会作出安排的。

大家都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

|大家对这个问题都很感兴趣。

|对这个问题,大家都很感兴趣。

“对于…”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只能用在另外两个位置。

(c)对…来说。

表示从某人、某事的角度来看。

有时候也说“对…说来”。

6.跟同和与(1)用作介词时,口语中常用“跟”,书面语现在倾向于用“同”。

用作连词时,一般倾向于用“和”,较少用“跟”,用“同”则更少。

(2)“与”多用于书面,尤其多用在书名、标题中。

7.固然[连]1.表示确认某一事实,转入下文。

前后小句意思矛盾,“固然”的用法近于“虽然”,但“固然”多用在主语后,后一小句常用“但是、可是、却”等配合。

药固然可以治病,但是服用过量也会产生相反的作用。

|工作固然很忙,但还是可以抽出一引时间来的。

下面的例子是重复同一形容词谓语,“固然”插在中间。

这样做,好固然好,可就是太费时间了。

,这种机器,笨重固然笨重,但用处还是很大的。

|钢铁厂离我们这里远固然是远点儿,不过交通还算方便。

2.表示确认某一事实,接着说同时也应该刻认另一事实。

前后意思不矛盾,转折较轻,重在突出后一小句,多用“也”配合,有时也用“但是、可是”。

大米白面固然好,高粱玉米也不错。

|考上了固然很好,考不上也不必灰心。

|固然每个画家别有自己的风格,但同时代的作品总还会有某些则同的特点。

8.固然虽然(1)“固然”侧重于确认某种事实,“虽然”侧重于让步。

因此,“虽然”只和“固然”1项用法相近,“固然”2项用法不能换成“虽然”。

(2)“虽然”用在主语前或后,比较自由,“固然”则很少用于主语前。

9.关于[介]表示涉及的事物。

(a)关于+名。

最近看了一些关于国际问题的材料。

|关于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

|关于运输问题,我想再说几句。

|他写的小说不少,有关于解放战争的,也有关于农村生活的。

(b)关于+动/小句。

关于兴修水利,乡领导正在全面规划。

|关于学校增加招生名额,你们准备采取什么具体措施?(c)“关于…的”+名。

关于节约用煤的建议|关于美英联军进攻伊拉克的消息比较:关于对于(1)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用“关于”;指出对象,用“对于”。

关于这个问题,我直接跟老王联系。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采取积极的态度。

两种意思都有的,“关于”、“对于”都可以用。

关于(对于)节约用煤的建议,大家都很赞成(2)“关于…”作状语,只用在主语前;“对于…”作状语,用在主语前后均可。

关于中草药,我知道得很少。

|对于中草药,我很感兴趣(=我对于中草药…)。

(3)“关于…”可以单独作文章的标题,“对于…”加上名词才能。

关于文风问题|关于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文风问题的看法I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意见10.还又都可以表示动作再一次出现,但“还”主要表示未实现的动作,“又”主要表示已实现的动作。

他昨天来过,明天还来。

|洗了一次还想洗一次。

|他昨天来过,今天又来了。

|洗了一次又洗一次。

11.即使尽管虽然(1)“即使”表示的情况一般是假设性的,“尽管、虽然”是表示一种事实。

即使条件再差,我们也要完成任务。

|尽管(虽然)条件很差,我们还是完成了任务。

(2)“尽管、虽然”的后面可以用连词“可是、但是、然而”等呼应,“即使”不能。

尽管(虽然)很晚了,可是(但是)他还不肯离开。

即使再晚,他也不会离开。

12.尽管不管“尽管…”表示一种事实,后面不能用表示任指的词语。

“不管…”表示一种假设,后面用表示任指或选择的词语。

尽管下这么大的雨,我还是要去。

|不管下多么大的雨,我都要去。

13.难免[形]不容易避免。

(a)主要用在动词前,后面常跟“要、会”。

粗枝大叶,就难免把事情搞坏。

|不努力学习,难免要落后。

I工作中难免会有缺点,但成绩还是主要的。

动词前有时加“不”,但意思不变,不表示否定。

一个人难免不犯一些错误。

(=难免犯一些错误)I我没有说清楚,难免不被人误会。

(=难免被人误会)(b)可以用在主语前。

同志之间,难免看法有时不一致(=看法难免有时不一致)你不能按时完成任务,难免大家要批评你。

(=大家难免要批评你)(c)单独作谓语通常要放在“是…的”中间,主语常是动词短语、小句或“这、那”。

由于经验不足,走一些弯路是难免的。

|他跟你初次见面,说话不多,这也是难免的,决不是故意冷淡你。

(d)修饰名词时,必带“的”,名词限于“现象、事情、情况”等少数几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