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外国文化史笔记(孟昭毅)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通论笔记(孟昭毅版)

比较文学通论笔记(孟昭毅版)

比较文学》复习笔记(仅供参考)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名与实:“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并具有了现代的文学研究意义上的内涵,是1827年法国著名批评家魏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开始使用的。

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英国著名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

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一样,比较文学不可能因为定义的束缚而停止发展。

第一节:比较文学ABC第二节:定义的多重建构法国学者率先提出过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法。

基亚提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

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卡雷大力倡导研究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他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

梵。

第根总结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起点,放送者:作家、著作、思想;到达点,接受者;经过的媒介者:传递者。

美国:亨利。

雷马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称为“美国学派”。

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俄苏:比较文学被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代表维谢洛夫斯基。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杨周翰:主张对文学的主题、文学类型、文学潮流、批评和审美标准或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相互影响;把文学与其他文艺领域进行比较,研究其关系;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

钱钟书、季羡林、现任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

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另一种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第三节:学科的一般性质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第1讲 导论 世界文化史

第1讲 导论 世界文化史

三、文化体系的构成
文化作为一个系统结构就是说它具有体系性与整体性。 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部分不能取代全 体,而且部分之合也不等于全体,体系是独立的,自足的,同时 又是区分于其他体系的,这是体系研究的基本原则。
文化体系的构成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五个方面: 1、各国与各民族人民的衣、食、往、行等社会生活及其风俗习惯。 2、社会生产类型,指文化类型的主要生产方式,如畜牧生产、渔猎生 产、农业生产或是工业生产等,在人类历史上,古代文化一般是从农畜 业为主的生产形态开始,逐步进入工业社会。由于社会生产类型在文化 发展中地位重要,所以一般直接称为工业文化、农业文化、渔猎文化 等。 3、国家政治机制,包括国家政体与国体,国家法律制度,政府机构 等。 4、语言文字、科学技术等。 5、文化的精神取向,主要就是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文化逻辑与民族 精神,道德评价等。它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的价值判断与精神取向。
以上五种因素可以分为三个大的层次,即社会生产生活层次(包 括以上所说的社会生活与社会生产)、社会组织层次(包括以上 所说的国家政治机制与科学技术和语言文字),与精神意识形态 层次(包括文化的精神取向)。 由于对文化体系有不同的看法,我们无意要求大家削足适履,只 是作出简单的层次划分,以便利于掌握和分析。
第二,虽然“文明”与“文化”有概念的差异,但是,二者 之间的互相联系与互相重合的部分,远远多于它们所表现出 来的差异与区分之处。所以在大多数的使用中,没有必要过 多地纠缠于它们的细微差别,甚至进行无所谓的争议。从广 义来说,文明与文化完全可以等同起来,看做基本相同的范 畴。这样的有助于我们全面地理解它们的实质内容,而不必 过分沉溺于概念的分辨。
一、历史与历史学 二、文化与文明 三、文化体系的构成 四、世界是什么? 五、“西方”与“东方” 六、世界文化体系的划分 七、世界文化史的分期

西方文化史复习笔记完结版

西方文化史复习笔记完结版

阿布维利-阿舍利文化的代表性工具是:手斧。

在欧洲,首先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是:尼安德特人化石。

莫斯特文化遗址中已经出现了埋葬死者的习俗。

晚期智人也被称为克罗马农人。

克罗马农文化成就最突出的是岩画艺术。

最具代表性: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和法国拉斯科洞穴岩画。

最早的雕刻:法国“持角杯的少女”,或称“洛塞尔的维纳斯”。

新石器文化特征:磨制石器和陶器的使用、家畜驯养和定居农业的出现。

现已发现的欧洲最早的农业居民遗址在南欧。

欧洲最早奴隶制文明:克里特岛——爱琴文明(即克里特——迈锡尼文化)米诺斯王宫的发掘者阿瑟-伊文斯。

(一度称霸爱琴海的奴隶制文明)早期爱琴文化创造者:皮拉斯基人、卡里亚人或勒列吉人。

希腊神话中所说的“迷宫”指的是米诺斯王宫。

爱琴文化由克利特文化转为迈锡尼文化(阿该亚人)时间:15世纪末线性文字A的发明者是克里特人。

泥板文字——线性文字B的发明者是阿该亚人。

特洛伊战争:公元前12世纪初,标志迈锡尼的衰落。

“尼罗河的赠礼”指的是埃及;“肥沃的新月形地带”指的是两河流域。

两河流域最早的奴隶制文明是由苏美尔人创造的。

两河流域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集权国家是由阿卡德人建立的。

楔形文字的创造者是苏美尔人,时间是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亚述学:通过楔形文字来研究两河流域的历史和文化。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史诗最著名的是《吉尔伽美什史诗》。

“恣意无敌的洪水”是用来描述天神恩利尔。

《汉谟拉比法典》是巴比伦的一部成文法典,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上。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最杰出的建筑成就“空中花园”、“七级大庙塔”——供奉马都克(巴比伦神话中众神之王)。

今天历法中的星期制度来源于古巴比伦以日、月、水、火、木、金、木七星神的名字命名一周7天的文化制度。

象形文字的发明者是:古埃及人。

字母文字由腓尼基人创造。

埃及学是研究象形文字的新学科。

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最初是图腾崇拜。

古埃及的著名诗作:《打谷歌》《阿顿颂诗》。

古代埃及的箴言以《伊浦味箴言》最为著名,它反映了埃及人民大起义时的情况。

勤思考研2021年华东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真题分析

勤思考研2021年华东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真题分析

勤思考研华东师范大学2021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真题分析华东师范大学2021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已经结束。

勤思考研汉硕团队从试卷结构、题型分布、分值详解等方式,为大家带来备考建议。

为了让同学们尽快看到分析,因为时间仓促,如果大家对于其中某些内容有疑问,欢迎大家积极反馈给我们;我们会尽快修订出最新版;一、试卷结构【汉语基础】(回忆版)【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二、参考书单温馨提示:华东师范大学没有官方指定参考书,根据题目以及以往考试情况,推荐参考书如下:【汉语基础】《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年《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版《古代汉语》(一、二册)王力,中华书局【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外国文化史》,孟昭毅、曾艳兵,北京大学出版社三、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一)总体难度及考查特色和变化2021年华东师范大学专业一真题的题型与20年有小变化,增加了20分的选择题,将原来的分析题由60分变为50分,论述题由30分变为20分;专业二部分与20年相比,题型和分值都有所变化。

填空题的分值减少,名词解释由原来的4个变成现在考察6个,此外,由原来3个论述题调整成现在5个简答题(注意:虽然是简答题,不过也有简述的含义在)专业一考题既有基础知识的考察,也有需要实际运用类知识;从现代汉语部分来看,语音和语法部分还是复习的重点。

专业二部分整体试题难度和往年持平,勤思推荐的参考教材知识都有所涉及,尤其是中外文化,考察对于书本知识的记忆。

如“北宋司法书法家”,“巴别塔”又名通天塔等考点;此外,华东师范大学有40分的教案设计,重点我们要掌握教案写作的基本框架模式(确定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步骤),找准语法点等;同时,一些考察到的知识点,也在勤思相关的课程(集训、基础—强化—冲刺)和资料(测试卷,冲刺模拟试卷)中有体现。

北师大外国教育史笔记(划重点)打印版(word-30页)

北师大外国教育史笔记(划重点)打印版(word-30页)

第一篇外国古代教育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史前的教育 一、教育的起源(一)教育的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桑代克、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观点: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传授活动。

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育,动物为保存自己的种类,出自遗传本能,自会将其“知识”与“技巧”传授给幼小的动物,是当时的观点:根据原始社会中系统知识、教材、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尚未形成的事实,断定原始人的教育过程都是无意识的,儿童仅凭观察和尝试成功的方法,学习如何使用弓箭与射击等活动,其技巧几乎全部是通过失败劳动这一理论。

劳动是人们的认识的主要源泉,是手脑等生理结构进步完善并通过遗传途径传给后代的必要条件;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生活,必须由有经验的长辈对年轻一代传授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知识,即在劳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

教育是在传授劳动经验的人类社会生活是多样的,除了劳动经验以外,原始社会形成的一些集体习惯、行为准则、仪式风俗等也需要通过教育活动传授给下一代,但这些内容不能纳入,至少不能完全纳入劳动的范畴。

教育应该是起源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多方面的需要。

二、史前教育概况 原始社会分为: 1.前氏族时期共同生产,共同消费,无阶级,无剥削,儿童属于部落公有。

教育便是由成年人在生产劳动中向年轻一代传授生产和生活经验。

2.母系氏族时期使用新石器,幼小儿童在妇女身边受教育。

七八岁男女儿童后按劳动分工分别接受教育,包括社会生活知识和宗教道德教育。

3.父系氏族时期发明了金属工具,实行金、石、木工具并用,并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农业)。

教育内容增加了伦理道德、军事体育。

军事民主制时期出现剩余产品,形成阶级,阶级教育萌芽,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渐分离。

原始社会教育特点:无阶级性、无组织、与生产劳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就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城邦。

2016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考研孟昭毅《外国文化史》辅导班内部课件

2016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考研孟昭毅《外国文化史》辅导班内部课件

外国文化史知识点孟昭毅第二篇中古文化第八章中世纪欧洲文化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阐述了中世纪欧洲文化的教会-宗教性特点,详细论述了基督教及其教会对欧洲中世纪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基督教的基本观念与礼仪,并介绍了拜占廷帝国的文化成就。

学习这一章,从理论上要把握中世纪欧洲文化深受基督教支配的特点;明确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的礼仪与教义内容,了解中世纪欧洲在文学、艺术、哲学、教育、科学方面的成就;掌握基督教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分裂及其影响;了解拜占廷文化的贡献。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欧洲中世纪教会对于当时社会所起的两种作用(重点)理解:欧洲中世纪教会对于当时社会所起的两种作用。

(二)基督教的主要礼仪和基本教义(重点)识记:礼仪。

理解:基本教义。

(三)中世纪欧洲的文学、艺术(次重点)识记:文学:骑士精神、后期英雄史诗。

艺术:教堂建筑。

(四)中世纪欧洲的经院哲学、教育(重点)识记:教育:欧洲最早的大学。

应用:欧洲中世纪唯名论和唯实论争论的中心和实质。

(五)拜占廷文化的主要贡献及其影响(重点)识记:查士丁尼法典;拜占廷文化其他领域的成就、影响。

(六)基督教会的第一次大分裂及其影响(次重点)理解:基督教会的第一次大分裂及其影响。

(七)十字军东侵(一般)识记:十字军东侵。

第九章中世纪阿拉伯文化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阐述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及成就,论证了其对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影响。

学习这一章,首先要掌握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的内容,包括其根本经典《古兰经》、五大宗教义务、其与基督教的不同;明确中世纪阿拉伯是如何重视学术和教育的;了解阿拉伯主要文学成就;进而深入理解中世纪阿拉伯民族的世界影响,它既是古代东西方先进文化的集大成者,又是闪耀着理性与科学光辉的先进文化的开拓者,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枢纽作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伊斯兰教(重点)识记:《古兰经》;五大宗教义务。

应用: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不同之处。

外国教育史教程第一章笔记

外国教育史教程第一章笔记

外国教育史教程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史前的教育一、教育的起源教育起源于生物进化的哪一个阶段?教育根植于和何种基础?(一)生物学起源论倡导者: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各人中的教育演化》、《动物之教育》美国教育家桑代克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二)心理学起源论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教育史教科书》(三)劳动起源论(被我国学术界普遍接受的)提出者:苏联学者史学家米定斯基《世界教育史》恩格斯观点源于(四)需要起源论提出者: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二、史前教育的概况(一)原始社会的分期及研究途径史前教育的概况()前氏族社会(距今约400万年至1万5千年最初阶段旧石器儿童属于整个部落)母系氏族社会(新石器儿童在妇女身边教育出现“青年之家”)父系氏族社会(金属工具社会大分工教育增加“成丁礼”(青年礼))了解有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军事民主制社会(剩余产品个人占有途重视道德、精神教育)径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科研成果名族学的资料古代典籍中的有关记载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1、和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结构相对应,教育无阶级性,教育权平等,对儿童实行公养共育。

2、教育与生产劳动及胜过紧密联系,以生产劳动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主,同时也传授社会意识。

3、教育的组织和方法还处在原始状态,没有文字、教科书、学校及专职教师,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成人的榜样、讲述、奖惩,以及儿童自己的活动、观察、模仿。

末期,教育开始分化,性质发生变化,并产生文字及学校的萌芽。

第二节巴比伦的教育巴比伦 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大约公元前4000~前3000年产生于世界的东方 位于亚洲西部的 幼发拉底河 与 底格里斯河流域 (两河流域)一、苏美尔的文化教育苏美尔文化是 巴比伦 文化的前身(一)文化与科学1、公元前4000年产生文字 泥板书(公元前3000年) 楔形文字2、古巴比伦最杰出的成就:天文学和数学 公元前2000年(二)教育概况1、学校的由来由来位置名称负责人教师助手学生管理寺庙财产的需要“书吏”寺庙泥板书舍校父专家大兄长校子2、教学内容及方法 语言、书写、阅读、翻译、计算、楔形文字符号表、文法著作、字典老师先写在泥板上,学生临摹;抄写背诵单词或词组。

外国文学史(上半学期)笔记整理

外国文学史(上半学期)笔记整理

古希腊文学一、古希腊文学的文学史地位1.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最古的文学,也是后世欧美文学的渊源之一。

2.[另一个渊源是早期基督教文学。

]3.古希腊文学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原创性质,而且在精神上具有本源作用。

4.体裁种类繁多5.创作方法6.文艺批评7.思想——人本精神。

8.希腊文明——建立在自由、乐观、世俗、理性、人文等人类最为崇高的理想之上。

二、影响文学发展的诸要素1.地理与政治2.经济与生活3.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4.后世资产阶级的重视与提倡三、古希腊文学的文学特征1.有鲜明的人本色彩和命运观念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存3.种类繁多,且具有开创性四、古希腊文学各个时期的主要成就古希腊文学约从公元前12世纪末就已开始,一直持续到公元前2世纪,历时千年。

(一)“荷马时代”的文学成就“荷马时代”:前11世纪—前9世纪,又称“英雄时代”。

文学成就:神话、荷马史诗和赫西奥德的《工作与时日》、《神谱》。

1.古希腊神话:古希腊神话是古希腊原始初民的口头创作,在希腊各部落流传了几百年。

2.荷马史诗在希腊神话的基础上,公元前9、8世纪时,欧洲文学史上出现了第一个伟大的诗人荷马。

荷马给我们留下了两部史诗作品,即《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

这两部作品形成了欧洲文学史上的第一座高峰。

3.赫西奥德的诗歌:荷马之后,出现了著名诗人赫希奥德。

赫西俄德所写长诗《工作与时日》,属于教谕诗,以诗人对他的弟弟的教训为主要内容。

学界认为,它是古希腊流传下来的第一首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也是第一部个人作品。

诗人的另一首长诗《神谱》,描写宇宙的形成、诸神的谱系与斗争,成为神话学的重要史料。

(二)“大移民时代”的文学成就“大移民”时代:前8世纪-前6世纪。

此时的文学成就集中在两个领域:韵文的抒情诗和散文的寓言。

希腊抒情诗源于民歌。

著名的抒情诗人有萨福,以及阿那克里翁、品达罗斯等。

1.萨福的抒情诗萨福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女诗人,后世的柏拉图称她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上古文化 第一章原始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明了原始文化这一人类文化的初生态形成与发展的情况。

学习这一章,要明确原始文化伴随原始人类的劳动和生活被创造出来的过程与阶段,掌握原始文化的特点与成果。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重点) 识记: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

(二)原始艺术和原始宗教(重点) 识记:关于艺术起源的诸种说法; 原始宗教信仰和巫术行为。

理解:原始洞窟壁画。

第二章古代两河流域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古代的两河流域文化几千年孕育和发展的过程及其鲜明特色,详细介绍了它对人类文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学习这一章,要求掌握古代两河流域在文字、科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留给人类的珍贵遗产,理解其何以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渊源之一。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汉谟拉比法典(重点) 识记:汉谟拉比法典。

(二)两河流域文化对人类的贡献(次重点) 理解:楔形文字与泥版文书; 法律、科学和宗教; 文学艺术。

第三章古埃及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作为人类早期文明发育的四大摇篮之一的古代埃及文化的形成、发展历程及特点,详细介绍了它对于人类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

学习这一章,要求掌握古埃及文化在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中取得的成就,并且理解它与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在政治制度、法律、宗教等方面的异同。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古埃及文化对人类的贡献(重点) 理解:宗教; 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

(二)古埃及与两河流域文化之比较(重点) 识记:两河流域和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地区; 两河流域的文明产生要比古埃及略早一些。

应用:两河流域和古埃及在政治制度、法律和宗教等方面的异同。

第四章古希伯来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希伯来民族发展的历史概况以及其文化成就,重点介绍了希伯来民族宗教——犹太教的产生、发展和文献。

学习这一章,要明确希伯来文化的世界影响;理解犹太教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教义的主要特点;掌握《旧约》何以既是犹太教的宗教经典,又是希伯来文学总集和文化总集;在理论上还要掌握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关系和区别,理解希伯来文化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是它在同希腊文化交流、融合基础上产生了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并通过它影响到西方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犹太教(次重点) 识记:犹太教是希伯来的民族宗教; 犹太教的形成、发展; 犹太教的文献——《旧约》。

理解:犹太教教义和思想的主要特点。

(二)希伯来律法的内容(次重点) 识记:希伯来律法的内容。

(三)希伯来文化的世界影响(重点) 识记:希腊文《旧约全书》的意义和影响。

理解: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关系和区别。

第五章古代印度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作为人类早期发育的四大摇篮之一的古代印度文化形成、发展的历程,详细介绍了古代印度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巨大影响。

学习这一章,要全面把握古代印度文化的主要成就,尤其是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与雅利安人文化的大致情况;掌握印度的种姓制度与婆罗门教的基本内容;明确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其基本主张和教义;理解以两大史诗和戏剧为标志的印度梵文文学的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吠陀》(次重点) 识记:《吠陀》。

(二)种姓制度与婆罗门教(次重点) 识记:种姓制度; 婆罗门教的形成及基本教义。

(三)佛教(重点) 识记:佛教发展过程。

理解:佛教的基本教义。

(四)梵文文学(重点) 识记:代表作:《摩坷婆罗多》、《罗摩衍那》、《沙恭达罗》。

理解:梵文文学的显著特点。

(五)古代印度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一般) 理解:佛教; 文学艺术; 自然科学。

第六章古希腊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详细介绍了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文化的丰硕成果,阐述了其在文字、文学、艺术、史学、哲学、教育、政治学、科学等方面具有的首创特质。

学习这一章,要理解古希腊文化在欧洲乃至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了解希腊社会历史发展状况;领会其社会政治及宗教信仰的特点;明确早期和古典时期、后期分别取得的文化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 (一)荷马时代(一般) 识记:荷马时代。

(二)古希腊社会政治及宗教信仰的特征(次重点) 识记:城邦制; 奥林匹斯诸神体系。

理解:多神教信仰、后期秘密宗教。

(三)古希腊文学、艺术、哲学、教育、科学成就(重点) 识记:文学:荷马史诗、赫西奥得、萨福、三大悲剧家、阿里斯托芬、文艺理论家、史学家; 艺术:三大建筑式样、雕刻艺术家及其作品; 哲学:早期和古典时期的唯物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及唯心主义哲学代表人物、后期的伊壁鸠鲁; 科学: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

理解:亚里士多德在科学文化上的主要贡献; 伊壁鸠鲁的哲学和政治社会观点。

第七章古罗马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欧洲文化的又一发祥地古罗马的文化形成与发展情况,详细介绍了其对世界文化尤其是对欧洲文化的重要影响。

学习这一章,要明确古罗马文化继承并发展古希腊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的特点;掌握古罗马在文学、艺术、政治、法律、历史、哲学、科学各个领域的成就;廓清早期宗教与基督教在形成过程中的一系列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 (一)古罗马文学、艺术。

(次重点) 识记:文学:西塞罗、卢克莱修、“黄金时代”三大诗人、阿普列尤斯; 艺术:建筑。

理解:《埃涅阿斯纪》的主题思想。

(二)古罗马共和政体和法律体系。

(重点) 识记:十二铜表法。

理解:共和政体的构成及影响; 法律的影响。

(三)基督教经典。

(重点) 识记:基督教经典。

(四)古罗马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次重点) 理解:古罗马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第二篇中古文化 第八章中世纪欧洲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中世纪欧洲文化的教会-宗教性特点,详细论述了基督教及其教会对欧洲中世纪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基督教的基本观念与礼仪,并介绍了拜占廷帝国的文化成就。

学习这一章,从理论上要把握中世纪欧洲文化深受基督教支配的特点;明确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的礼仪与教义内容,了解中世纪欧洲在文学、艺术、哲学、教育、科学方面的成就; 掌握基督教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分裂及其影响;了解拜占廷文化的贡献。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欧洲中世纪教会对于当时社会所起的两种作用(重点) 理解:欧洲中世纪教会对于当时社会所起的两种作用。

(二)基督教的主要礼仪和基本教义(重点) 识记:礼仪。

理解:基本教义。

(三)中世纪欧洲的文学、艺术(次重点) 识记:文学:骑士精神、后期英雄史诗。

艺术:教堂建筑。

(四)中世纪欧洲的经院哲学、教育(重点) 识记:教育:欧洲最早的大学。

应用:欧洲中世纪唯名论和唯实论争论的中心和实质。

(五)拜占廷文化的主要贡献及其影响(重点) 识记:查士丁尼法典; 拜占廷文化其他领域的成就、影响。

(六)基督教会的第一次大分裂及其影响(次重点) 理解:基督教会的第一次大分裂及其影响。

(七)十字军东侵(一般) 识记:十字军东侵。

第九章中世纪阿拉伯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及成就,论证了其对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影响。

学习这一章,首先要掌握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的内容,包括其根本经典《古兰经》、五大宗教义务、其与基督教的不同;明确中世纪阿拉伯是如何重视学术和教育的;了解阿拉伯主要文学成就;进而深入理解中世纪阿拉伯民族的世界影响,它既是古代东西方先进文化的集大成者,又是闪耀着理性与科学光辉的先进文化的开拓者,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枢纽作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伊斯兰教(重点) 识记:《古兰经》; 五大宗教义务。

应用: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不同之处。

(二)中世纪阿拉伯对于教育和学术的重视(次重点) 识记:中世纪阿拉伯对于教育和学术的重视。

(三)中世纪阿拉伯主要文学、艺术成就(重点) 识记:文学:艾达卜文学、玛卡梅体文学、《一千零一夜》; 艺术:法拉比《音乐大全》。

(四)阿拉伯文化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次重点) 应用:阿拉伯文化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

第十章中世纪印度、日本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了中世纪印度文化、日本文化的发展情况。

学习这一章,要求明确日本文化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的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印度宗教(一般) 识记:印度宗教。

(二)日本文学、艺术(一般) 识记:《万叶集》、《源氏物语》、能、狂言、浮世绘、松尾芭蕉。

第三篇近代文化 第十一章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在各国发展的情况以及它在文学、艺术、科学、哲学、政治学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学习这一章,从理论上要明确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的性质,其思想核心是人文主义;了解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英国、德国等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成就;进而理解文艺复兴运动揭开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文化的光辉序幕的历史作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文艺复兴(重点) 理解: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

(二)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英国、德国等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成就(重点) 识记:意大利: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后期“艺术三杰”、马基雅弗利。

法国:拉伯雷。

西班牙:塞万提斯、维加。

英国:莎士比亚。

德国:宗教改革; 太阳中心说。

理解:基督教会的第二次大分裂及影响。

第十二章 17、18世纪欧洲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科学、哲学、文化、艺术诸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

学习这一章,要了解本时期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国的发展状况和启蒙思潮的兴起;明确启蒙运动的性质,尤其是法国启蒙运动和启蒙思想家的历史功绩;掌握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以及18世纪法、英、德启蒙文学的重大成就;了解17、18世纪欧洲艺术领域中出现的代表性风格、形式及其代表人物。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资本主义生产及自然科学的发展(重点) 识记:第一次技术革命; 牛顿。

(二)启蒙思潮的兴起(重点) 识记:笛卡尔、斯宾诺莎、霍布斯。

应用:洛克的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及其影响。

(三)启蒙运动(重点) 识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

理解:启蒙运动的性质。

(四)古典主义和启蒙主义文学(次重点) 识记:古典主义; 三一律; 莫里哀、弥尔顿、卢梭、博马舍、笛福、莱辛、歌德、席勒。

(五)艺术(一般) 识记:巴洛克艺术;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第十三章 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19世纪至20世纪初西方文化取得的辉煌成就,着重论述了其在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群星灿烂、流派纷呈的景观,并简要介绍了近代东方文化发展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