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克鲁《外国文学史》笔记整理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亚非(中古亚非文学)

第2章中古亚非文学2.1 复习笔记一、概述(一)中古亚非文学概论中古亚非文学是指亚非封建社会时期的文学。
1.产生发展的原因(1)中古东方文化的自我演进①中古前期,约公元1~9世纪,东方文化处于上升阶段。
这一时期表现出巨大的创造力,是东方文化的黄金时代。
②中古中期,约10~14世纪,东方文化进入繁荣和鼎盛阶段,涌现了众多的哲学派别、学术中心,产生了大量经典著作,出现了思想文化集大成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
③中古后期,约15~18世纪,东方文化发生不同的演变,分为以下几种:a.东方文化出现模式化和定型化,标志着文化的成熟和发达,但容易形成定势。
b.文化遭到其他民族的破坏,出现衰落和停滞。
c.一些相对稳定的地区开始出现文化转型,这是东方文化的自然演进现象。
d.西方文化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交流给东方带来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
欧洲列强对东方的殖民入侵,使东方文化也逐渐殖民化。
(2)东方三大文化圈的形成亚非封建社会初期,经过地区内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互动,形成了三大文化圈。
如表2-1:表2-1 三大文化圈(3)亚非各种文化交流与融合①中古亚非文学的文化交流东方三大文化圈是在广泛的文化交流中不断发展的,中古亚非有过数次大规模的地区间文化交流:a.佛教的东传贯通了南亚和东亚两大文化圈。
b.阿拉伯文化圈的形成融会了巴比伦、希伯来、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波斯和印度诸种文明。
c.伊斯兰教的南传和东传,使西亚和南亚两大文化圈相贯通。
②中古亚非文化的统一性a.在人的外部社会关系方面主要表现为政治关系和伦理关系的紧密结合,以阶级为基础的政治关系蒙上了一层伦理面纱,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伦理道德与国家法律融为一体。
b.在世界观方面主要表现为个体小宇宙与本体大宇宙的统一观。
在东亚文化中表现为“天人合一”,这是宗教修行和人生实践的最高目标。
c.在人生目的方面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和谐,在生活方式上讲求个人的自我修养,提倡个人内省以明心见性,要求克己节欲以顺乎天理。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欧美文学中编-导论)

郑克鲁《外国⽂学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欧美⽂学中编-导论)导论0.1 复习笔记⼀、19世纪欧洲⽂学(⼀)19世纪欧洲⽂学的发展19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的产⽣与发展是⼈类历史上的⼀场变⾰,它改变了⼈的⽣存处境,促进了西⽅⽂化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精神⼼理的变化,从⽽也带来了⽂学思潮的新旧交替与更迭。
(⼆)具体表现19世纪欧洲的主要国家相继出现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然主义、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等⽂学思潮和流派,从⽽给近代欧洲⽂学带来了繁荣景象,也标志着欧洲⽂学的成熟。
(三)基本特征1.⼀⽅⾯继承与发展了⾃古希腊、罗马,特别是⽂艺复兴以降欧洲⽂化与⽂学的传统,⽽且也悄悄地发⽣着由近代向现代的历史性过渡;2.另⼀⽅⾯使欧洲近代的⼈⽂观念和艺术精神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与弘扬,另⼀⽅⾯也酝酿了对传统的怀疑与批判精神,预演了近代⽂学在成熟之后向现代形态的历史嬗变。
⼆、19世纪欧美⽂学⼈⽂观念的变化(⼀)背景资本主义制度形成后,欧洲社会中⼈的⽣存处境发⽣了重⼤变化,⼈对⾃⾝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资本主义新的政治经济制度打碎了原有的社会结构,改变了⼈与⼈之间的关系。
1.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和⼈类⽂明的向前发展,它给⼈带来了⼀定程度的⾃由、解放和物质的富裕,2.使⼈与⼈、⼈与社会、⼈与物之间的关系恶化,新的⽂明给⼈带来了新的束缚,尤其是物对⼈的束缚,使⼈的⾃由得⽽复失。
(⼆)浪漫主义⽂学思潮1.浪漫主义⽂学思潮浪漫主义⽂学思潮流⾏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上升这⼀新旧历史交替的时代。
浪漫主义⽂学以艺术的⽅式描摹了这⼀特定时代⼈的激荡、亢奋⽽敏感、纤弱的⼼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我”。
2.浪漫主义⽂学思潮的发展概况(1)德国浪漫主义⽂学被勃兰兑斯称之为“精神病院”的德国浪漫派,是⼀些内⼼敏感善于体悟⼈的情绪与⼼理状态、热衷于描写离奇怪诞充满神秘⾊彩事物的作家。
他们对⼈的感性⾃我的关注远远胜过对理性⾃我的张扬;他们热衷于表现的怪诞、梦幻、疯狂、神秘、恐怖,等等,恰恰是⼈的理性的触⾓所难以指涉的感性内容。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下编(后现代主义文学)

第4章后现代主义文学4.1 复习笔记一、概述(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背景及基本特征1.产生背景(1)西方进入后工业社会,促使后现代主义的产生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知识领域的空前扩张,深刻地影响乃至规范着人类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模式。
(2)非理性主义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后现代主义主要受存在主义,特别是海德格尔哲学的影响,并和后结构主义合流。
2.产生时间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70至80年代达到了高潮。
3.与现代主义的关系(1)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延伸,它继续了现代主义反传统的文学实验。
(2)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决裂和反叛,表现为后现代作家想要抛弃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4.基本特征(1)“反文学”现代主义文学不但从根本上否定“旧的”传统,而且要摒弃现代主义的“新”的规范。
后现代主义文学试图对小说、诗歌和戏剧的传统形式乃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
因而,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无视任何既定规范的、极度自由的、“破坏性”文学,是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2)“零度写作”后现代主义将孤独感、焦灼感等深沉意识进行消解或平面化。
作家要进行“零度写作”,即写作消失了内容,转向中立性,写作转向它自身。
(3)“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不确定性”表现在结构扑朔迷离,“故事”前后矛盾,人物的行为缺乏说得通的动机。
(4)写作原则和风格出现两种倾向①一种是抛弃现代主义作家的艰深文学实验,向大众文学的靠拢,试图填平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之间的鸿沟。
②一种是继续推进现代主义的文学实验并且超越它。
常见的创作手法有:矛盾(文本中的各种因素互相颠覆)、交替(在文本中,甚至在文本的同一篇章中,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可能性的叙述交替出现)、不连贯性和任意性(极端的例子是“活页小说”)、极度(如有意识地过度使用某种修辞手段以达到嘲弄它的目的)等。
(二)后现代主义重要流派1.存在主义文学(1)流行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产生于法国,战后盛行于整个西方世界。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下编(20世纪俄苏文学)

第 2 章 20 世纪俄苏文学
2.1 复习笔记
一、概述 (一)“白银时代”的文学 1.俄罗斯文学“白银时代”的含义 从 19 世纪 90 年代起,俄罗斯文学中先后出现象征主义、“阿克梅派”、未来主义等新 流派,它们与已经变化发展了的现实主义一起,构成多种思潮和流派并存发展的文学现象。 这个时代即俄罗斯文学的“白银时代”。 2.文学流派及其成就 (1)象征主义——白银时代最先出现的文学新流派 梅列日科夫斯基的论著《论现代俄罗斯文学衰落的原因与若干新流派》第一次从理论上 确认了作为艺术潮流的俄国现代主义,他的诗集《象征》是俄国象征派诗歌出现的标志之一。 ①理论主张 强调艺术的宗教底蕴,坚信艺术具有改造尘世生活的作用。 ②代表作家及作品 巴尔蒙特的诗集《燃烧的大厦》《我们将像太阳一样》、别雷《彼得堡》(被认为是欧美 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2)“阿克梅派”——与象征派对立的艺术观 古米廖夫是这一派理论的主要阐释者,写有《象征主义的遗产和阿克梅主义》。
等。
(三)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至 80 年代的文学 1.“解冻时期”的文学 (1)产生背景 20 世纪 50 年代初,苏联社会政治生活发生重大变化,文学开始突破日丹诺夫主义的 钳制,人道主义、现实主义传统开始回归。 (2)代表作品 爱伦堡《解冻》、列昂诺夫《俄罗斯森林》、杜金采夫《不是单靠面包》、帕斯捷尔纳克 《日瓦戈医生》、肖洛霍夫(“战壕真实派”)《人的命运》、索尔仁尼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 一天》、特瓦尔多夫斯基《焦尔金游地府》等。 2.“停滞时代”的文学 (1)产生背景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苏联社会进入“停滞时代”,但是文学的发展并未停滞。 (2)主要文学形式 道德题材作品大量涌现,包括“城市小说”和“农村散文”。 ①“城市小说” 特里丰诺夫《交换》《长别离》《另一种生活》《滨海街公寓》(统称“莫斯科小说”)、 利帕托夫的《伊戈尔·萨沃维奇》(描写现代“多余的人”)等。 ②“农村散文”
外国文学史(上)郑克鲁-笔记

第一章古代文学第一节概述欧洲古代文学包括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两者都是西方文学的开端,特别是古希腊文学,它是欧洲文学的源头。
古希腊古罗马文学表现了古希腊古罗马人对宇宙、自然与人生的理解与思考,其中蕴含着它们较为原始的精神、心理、情感和文化的内容。
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自由观念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学的基本精神,以后也成了欧洲文学与文化的基本内核。
古希腊古罗马文学已经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因素,而且在文艺理论上也基本形成了以再现说和表现说为哲学基础的两种创作倾向,为后来的欧洲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古希腊文学(一)“英雄时代”(或“荷马时代”):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
主要成就:神话和史诗古希腊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口头创作,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大体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
神的故事包括神的产生、神的谱系、神的活动、神的创造。
英雄传说常以某一英雄为中心,形成一个个传说系列,如俄底浦斯传说系列,赫拉克勒斯传说系列,奥德修斯传说系列,等等。
尽管有人批评希腊神话是“古老的谎言”,但我们仍能透过深化形式科学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深意:第一,从神话和生产力的关系看,它是生产力发展的低级阶段的反映。
第二,从神话和时代特征的关系看,它是氏族公社社会基本特征的表现。
第三,从神话和希腊宗教的关系看,它也是希腊宗教崇拜的起源。
第四,希腊神话丰富美丽,影响深远,反映了人类的童年时代,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希腊神话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一是想象力极强。
它把自然界万事万物拟人化、神话化,也把人类精神领域、感情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的现象拟人化、神话化了,而且入情入理,合乎逻辑,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意境和鲜明的形象。
如阿波罗的爱情故事,法厄同驾太阳马车的故事,潘多拉盒子的故事等。
二是故事性极强。
希腊神话故事,普遍具有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而且情节曲折,起伏跌宕,娓娓道来,十分动听。
如宙斯和伊俄的故事,哈得斯的婚姻故事,普罗米修斯的故事等。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中世纪文学)

第2章中世纪文学2.1 复习笔记一、概述(一)中世纪文学的文化历史背景与基本特点1.中世纪文学的文化历史背景(1)封建地主阶级的文化形态与农民阶级文化形态的对立欧洲中世纪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使得封建地主阶级与农奴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封建地主阶级的文化形态与农民阶级文化形态的对立,是中世纪欧洲新质文化和文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2)欧洲中世纪文学是欧洲多种文明与文化相融合的产物①这种融合首先体现在众多蛮族部落各自文化的融合上。
②欧洲中世纪文学也是东西方文化相互影响和交融的产物。
这主要体现在欧洲的本土文化与希伯来文化的融合上,也体现在拜占庭文化的独特构成上。
③欧洲中世纪文学也是基督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在整个中世纪,基督教在文化、教育、哲学、文艺乃至整个精神领域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成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3)基督教与世俗文化形成的两种交流关系基督教在成为中世纪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过程中与世俗文化形成的两种交流关系:①基督教文化在对古希腊以来的世俗文化精神大肆排斥和毁灭的同时,又将某些世俗文化的材料(如古代故事、历史传说、民间传奇等)、体裁(如故事、诗歌、戏剧传奇等)和艺术手法等,经过改造,纳入到了基督教文化体系之中。
②在中世纪出现的很多世俗作品里,都包含着宗教性的内容,有些作品宗教的因素还很强烈。
正是在上述多种文化的相互碰撞和融合过程中,经过中世纪独特的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主要体现为封建地主阶级与农奴阶级的矛盾斗争)的作用,发展成了独具特色的中世纪新质文化和文学。
2.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特点(1)中世纪欧洲文化和文学的主要思想特点①基督教思想制约着中世纪文化。
虽然当时的作家所受的影响有深浅的不同,但是,在基督教思想逐渐深入到各个文化领域,并成为中世纪精神支柱的过程中,各类文学无不打上了它的印迹。
②在各种文化的交融中,特别是在中世纪封建制度和封建国家形成与确立的历史条件的作用下,中世纪文学突出了各民族文学遗产中的一个基本思想——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外国文学史》考研郑克鲁版考研复习笔记

《外国文学史》考研郑克鲁版考研复习笔记上编欧美文学论导复习笔记0.1一、古希腊文学(一)文学地位西方文学人文传统的主要源头之一。
(二)创作特征1.个体自由、个体本位意识普罗米修斯和俄狄浦斯象征着作为群体的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的行动意识和自由意志,荷马史诗中的阿基琉斯集中体现了个人与群体分离状态的个体本位意识。
2.个体生命意志、欲望的放纵古希腊文学的文化内质呈“神-原欲-人”三位一体的结构框架,这体现了一种世俗人本意识,其人性取向是自然原欲。
爱欲的描写突出体现了这种个体生命意志与欲望的放纵。
二、古罗马文学(一)文学地位西方文学人文传统的主要源头之一。
(二)创作特征1.对集权国家、个体自我牺牲精神的崇拜古罗马人崇尚文治武功、崇拜人的力量的文化个性表现为对政治军事之辉煌业绩的追求,在文学上演化出对集权国家和个体自我牺牲精神的崇拜。
2.富有理性意识、责任观念古罗马文学富有理性意识和责任观念,在审美品格上趋向于庄严和崇高的风格。
三、希伯来-基督教文学(一)文学地位欧洲文学的源头。
(二)创作特征1.重视人的精神与灵魂,重视对彼岸价值世界的追求,强调理性对原欲的限制。
2.宗教人本意识,即尊重理性、群体本位、崇尚自我牺牲和忍让博爱。
四、文艺复兴运动(一)形成原因中世纪晚期,古希腊-罗马文化与希伯来-基督教文化相互冲撞,促成西方文化的大转型和文学中“人”的观念的重大变化。
(二)创作特征——人文主义1.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即以人性取代神性、以人智取代神智,肯定人的价值和主体性。
这实质上是原欲与理性、肉体与灵魂的对立。
2.“人”的觉醒与解放文艺复兴调整了极端化的人与神、原欲与理性、个体与客体的关系,推动了“人”的觉醒与解放。
3.“人”的观念的创作在后期人文主义作家的作品中,“人”的观念呈“原欲+人智+上帝”的形态。
代表作家: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
(三)产生影响1.积极影响带来了人的解放和社会的发展。
2.消极影响对个性自由的片面追求造成了人的道德水准的下降与社会的混乱。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7世纪文学)【圣才出品】

第4章17世纪文学4.1 复习笔记一、概述(一)古典主义文学1.流行时期17世纪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2.产生动因(1)外部环境①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
②路易十四对文艺的喜爱以及推行的文艺政策促进古典主义文学繁荣。
(2)哲学基础勒内·笛卡尔的唯理主义是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他的理论直接指导了古典主义作家的创作。
3.思想特征(1)强烈的政治倾向性。
政治思想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歌颂英明的国王。
(2)宣扬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
以理性去处理个人与国家利益、家庭义务和荣誉观念的矛盾,爱情或情欲只能放在第二位。
(3)尖锐抨击贵族的奢侈淫逸、腐化堕落;批判资产阶级的愚顽、附庸风雅;揭露社会的恶习和弊端。
喜剧主张在笑中移风易俗。
(4)古典主义悲剧继承了古希腊悲剧的传统,多以帝王将相、宫闱秘事为题材。
古典主义喜剧、寓言和散文具有较广的文学视野和较多的民主精神。
4.艺术特征(1)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古典主义文学不仅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继承诗歌、散文,而且继承戏剧,并且进行创新,使其已具备现代戏剧的基本形式:有一定的幕数,适宜于在一定的时间内演出。
戏剧冲突十分尖锐,心理刻画非常细腻。
(2)有一套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①戏剧创作要遵守“三一律”: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整一”。
②文学体裁有高低之分:推崇悲剧,贬低喜剧、寓言、民间文学。
(3)主张语言准确、精练、华丽、典雅,表现出较多的宫廷趣味古典主义诗剧基本有两千行,诗句优美,风格庄重典雅,以高乃依和拉辛的悲剧为代表。
(4)人物塑造类型化古典主义作家只追求“普遍人性”,性格单一,忽略环境对人物产生的影响。
5.古典主义文学在各国发展的具体表现(1)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文学以法国成就最大,悲剧成就突出。
①弗朗索瓦·德·马莱布——古典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代表作:《劝慰杜佩里埃先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笔记第一章古代文学西方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
(它们是氏族社会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产物)。
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中分别体现出来的世俗与人本色彩和神圣与超越色彩共同构成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两个源头。
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第一节古代文学一古代希腊文学(一)主要成就:神话、史诗和戏剧,此外还有寓言、抒情诗和文艺理论等(二)主要特征:1 鲜明的人本色彩,命运观念.从诸神的恣情纵欲,到盗火者的狂热殉情;从阿喀琉斯的冲天怒火,到美狄亚的残忍复仇。
一切都是世俗,活生生的。
绝无宗教恐怖的压抑和彼岸天国的诱惑2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存。
古希腊文学的许多篇章从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
为后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怪诞色彩、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3 种类繁多,且具有开创性除神话,史诗外还有悲剧,喜剧、寓言、故事、教谕诗、抒情诗、散文、小说(三)古希腊文学的发展状况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史称"荷马时代"(英雄时代):主要成就:神话、史诗代表作家赫西俄德教谕诗《工作与时日》:现存最早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叙事诗《神谱》:最早一部比较系统地叙述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作品。
第二时期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中叶(奴隶制社会形成至全盛时期)史称"古典时期":主要成就:戏剧成就最大,另外还有抒情诗、散文、寓言、悲剧、喜剧、文艺理论。
萨福:柏拉图称她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寓言:《伊索寓言》(散文体主要反映奴隶制社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劳动人民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的总结(《农夫和蛇》《乌龟和兔子》等。
全盛时期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喜剧之父":希罗多德《希腊波斯战争史》雄辩家:苏克拉底和狄摩西尼。
文艺理论家:柏拉图(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始祖)反对民主制,创立"理念论"。
代表作《对话录》。
亚里斯多德:代表作《诗学》第三时期从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奴隶制衰亡时期)史称"希腊化"时期主要成就:新喜剧:不谈政治,以描写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为主要内容。
又称"世态喜剧" 最著名的新喜剧作家:米南德(雅典人)田园诗(牧歌):主要作家:忒俄克里托斯二古罗马文学(连接古希腊文学和欧洲近代文学的桥梁)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古罗马文学的发展状况:(分为三个时孕育时期繁荣时期早期:戏剧首先繁荣代表作家普劳图斯:多以希腊的故事题材为基础(代表作《双生子》《一坛黄金》早期基督教文学(是希腊文学和希伯来文学相交而产生的,产生于公元1世纪中叶到2世纪末,罗马帝国强盛时期。
与后来的基督教文学一道构成了欧洲文学的另一个源头)早期基督教文学的最高成就:《新约全书》:共27卷,分为"福音书""使徒行传""书信""启示录"4类。
福音书包括:《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基督教精典:《旧约全书》(简称《旧约》)第二节古希腊神话神话是原始人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是古代人们通过幻想和想象把自然界和社会形态拟人化或形象化的展示。
产生原因 1生产力低下2人们认识能力低下希腊神话英雄的传说(人神结合);神的故事两大神系:前奥林波斯神系:混沌神(哈俄斯) 光明大地(地母该亚)黑暗神(厄瑞波斯) 光明白昼 (天神乌拉诺斯) 提坦诸神(六男六女)克洛诺斯宙斯瑞亚赫拉俄林波斯神系:阿波罗(太阳神)三个摩伊拉(命运女神)赫拉(天后掌管婚姻) 雅典娜(智慧女神)宙斯阿弗洛狄忒(爱神) 阿忒弥斯(月神) 缪斯(文艺女神)体现了:1 血缘家族、杂交婚姻。
2 母权制(该亚、瑞亚)术语解释:奥林波斯神系:1 相传俄林波斯山上居住了一个神的大家族。
众神之王掌管天上人间,其它神有太阳神阿波罗、月神阿忒弥斯等。
2 他们和人同形同性,有时还和人间美貌男女恋爱,不同之处他们长生不死。
3 希腊众神没有主宰人类的绝对力量,体现了希腊神话的民主性和进步性。
英雄传说:主要有赫刺克勒斯建立十二大功的故事、伊阿宋率众英雄取金羊毛的故事等。
希腊神话的特征:1 希腊神话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
偏重于神人同形同性,他们不但有人的形象和性格,甚至七情六欲等。
与人的区别:长生不死,无比的法术和智慧,超人的神力。
他们不仅是自然力量的象征,而且也是社会力量的表现。
"神的故事"实际基于人的体验、感受,可以说是"人话"。
2 浓郁的人本主义色彩。
希腊神话"神人合一"神所经历的生活,实际就是人的社会化的生活。
对神的肯定与赞扬,实际也是对人的。
他们的冥界也充满光明、人间气息,不存在"末日审判"的恐怖与神秘。
3地位和影响无可比拟,思想性和艺术性相当高。
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是它的土壤"。
理解“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也是它的土壤。
”1 希腊一切文学艺术作品,大多以神话为题材。
2 希腊文学中没一部完整的神话。
散见于希腊的各种文学作品中,因此希腊的文学作品保留了希腊神话。
3希腊神话的地位和影响是无可比拟的,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相当的高度。
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城市文学(反映中世纪城市生活和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愿望)主要特征:适应市民的政治要求和生活愿望。
取材于现实生活,揭露封建主和僧侣的暴虐、愚昧、赞扬市民的才智,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主要创作手法:讽刺主要体裁:韵文故事、讽刺故事诗、抒情诗、市民戏剧等。
《列那狐的故事》:以动物讽喻现实,通过动物间的斗争来反映城市内部各阶层间的矛盾冲突。
在动物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列那狐是市民的化身,在它身上体现市民阶级的二重性:一方面:与象征豪门权贵的狮、狼、熊、等大动物斗争,表现了市民阶级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思想。
另一方面:它又欺凌和残害象征贫苦人民的麻雀、乌鸦、鸡、兔等小动物,表现了市民上层与下层之间的斗争诗中运用喜剧手法,通过动物的形象歌颂了市民阶级的机智讽刺和嘲弄了贵族、僧侣等统治阶级普罗旺斯抒情诗:(1) 抒情诗的中心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
(2) 普罗旺斯所所抒情诗受民间诗歌影响较大,主要是写骑士和贵妇人的爱情故事。
(3) 最著名的《破晓歌》写的是骑士和贵妇人在黎明前依依惜别的情景。
具有反欲主义和反封建等级制度的特色。
但丁 (意大利)身于佛罗伦主要作品:《新生》:(用散文连缀起来的诗)热烈赞美贝亚特丽齐。
是西欧文学史上第一部向读者揭露作者最隐秘的思想感情的自传性作品。
诗人的情感飘浮在宗教和世两者之间,表现了诗人兼容新旧时代的创作倾向。
形式上属于"温柔的诗体"诗派。
《神曲》(长诗):按宗教思想构思分三部《地狱》《炼狱》《天堂》采用梦幻文学的形式地狱分九圈:炼狱分七层:为什么说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诗人所处的时代是个新旧交替的年代,因此他在看待事物的态度上常常是矛盾的 1 诗人对古代文化知识的崇敬,表现出重知识重理智的理想;但又把引导他的维吉尔作为异教徒打入地狱。
2 对爱情的双重态度。
一方面同情保罗和弗兰齐斯嘉的恋情;但又按教会的道德标准将他们作为罪犯打入地狱。
3对待爱国主义者。
一方面赞扬法利那塔的英雄气概和爱国行为,但又把他作为异教徒打入地狱4对教皇的双重性。
在普尼腓斯八世当政时宣布他一定要人地狱,但又对他在阿那受到的污辱表示愤慨。
他认为重知识重理智才能走出苦难,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
这一认识超越了旧时代,达到了新时代的思想高度;但他对待异教徒的认识,完全没有脱离宗教的桎梏所以说他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
《神曲》的艺术特色:1 梦幻与写实的交融。
2 工整与协调的结构。
采用连锁押韵式衔接、每部诗的末尾均以"群星"一词作结。
3 象征、寓意、梦幻的手法。
维吉尔代表知识和理性;贝亚特丽齐是爱和信仰的化身;地狱:黑暗社会;炼狱:人类由黑暗走向光明必经的痛苦历程;天堂:理想境界。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文艺复兴: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思想斗争采用: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1 14-17世纪初欧洲一系列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的总称 2 实质是反对封建观念、摆脱中世纪宗教教义和封建思想的桎梏,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思想新文化。
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开端。
3它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1 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2 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
主要内容:(1) 用人权反对神权。
2) 用个性解放反对欲主义。
(3) 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4) 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人文主义文学占主导地位。
特点:1思想内容方面:以人文主义为武器,对封建制度和道德及宗教欲主义进行抨击 2在现实主义方法的运用上更加自觉。
3文学形式丰富多彩。
长篇小说成为人文主义作家运用的重要体裁,十四行诗成了欧洲诗歌的重要诗体。
这些文学体裁的创新和发展,为近现代文学体裁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4具有民族风格。
采用本国地方语言、吸取民间语言等。
七星诗社:1法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由7人组成,其宗旨是研究和借鉴古希腊罗马文学、对法国诗歌进行更新。
2《保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是七星诗社的宣言。
3主要人物:龙沙是法国近代第一位抒情诗人。
主要成就:爱情诗。
流浪汉小说:1、16世纪中叶,在中世纪市民文学传统的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新型小说---流浪汉小说。
以城市下层人物的活动为中心,从城市下层人物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社会上的种种丑恶。
2 用人物流浪史的形式,一般采用第一人称、自传体的形式,描写流浪主人公的所见所闻,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3西班牙最早的优秀流浪汉小说:无名氏《小癞子》。
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的顶峰:塞万提斯《堂o吉诃德》是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