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克鲁 外国文学史中编部分课后题答案

合集下载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1.为什么说中世纪欧洲文学是近代资产阶级文学的发端?答:欧洲中世纪文学主要由教会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和谣曲,以及城市文学所构成。

虽然这四种文学繁荣于不同的阶段,但它们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精神以及在艺术上的贡献,都为近代资产阶级文学的蓬勃兴起奠定了基础。

(1)骑士文学突破了宗教思想和封建意识的禁锢骑士文学突破了宗教思想和封建意识的禁锢,描写骑士为了赢得贵妇人的爱而冒险的故事,反映了贵族阶级的荣誉观与爱情观,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封建神学的禁欲主义束缚,表达出人文主义的呼声。

而在艺术上,骑士文学主要描写爱情,细致地描绘感情,常常围绕一个或两个主人公的经历展开叙事,从而在描写内容和主题、故事结构模式和故事发展模式等方面,都为近代资产阶级文学打下了基础。

(2)英雄史诗和谣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朴实的现实主义精神英雄史诗和谣曲来自于口头文学的积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朴实的现实主义精神。

英雄史诗虽然因为成文时代的限制而打上了封建意识与基督教思想的烙印,但也通过塑造民族英雄形象而表达了具有人文精神的文化思想,流露出张扬个性的欲望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其记录的民族大迁徙时代的故事传说,则为近代资产阶级文学重新塑造民族精神、创造民族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

谣曲则更明显地反映了普通民众反对封建领主和教会压迫的强烈要求,表达了争取自由和民主的愿望。

(3)城市文学是中世纪最具有批判精神与现实主义色彩的文学城市文学作品大多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站在市民阶级的立场上,反映中世纪城市生活和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愿望。

揭露封建主和僧侣的暴虐、愚昧与虚伪,赞美市民阶级的机智与才能,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和浓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例如,市民文学的代表作《列那狐的故事》,表现了市民阶层的聪明才智,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性质;《玫瑰传奇》明确主张个性解放,表现了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发出了人文主义的先声。

外国文学史郑克鲁答案

外国文学史郑克鲁答案

外国文学史郑克鲁答案【篇一:郑克鲁外国文学史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文艺复兴运动是如何产生的?答:文艺复兴运动出现在在14世纪到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打着恢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在思想文化领域所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1)社会历史的原因从根本上促成了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1.1生产力的发展使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产生了萌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市场以及工商业,也产生了资产阶级。

随着环球航行的成功和海外掠夺的兴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不断壮大。

新兴阶级要求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争取政治权利,首先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发起进攻。

1.2在发展商品经济的同时,西方利用中世纪东方的文明成果推进了海外贸易、扩张、掠夺等进程,人们活动的天地得以扩大,培养了人们的自信心,鼓舞着人们进一步探索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2)诸种文化的融合、碰撞是导致文艺复兴新文化产生的直接的原因2.1在中世纪,虽然宗教文化占主导地位,但是民间文学中的进步作品、骑士文学中的非宗教因素以及某些下层僧侣创作中的异端思想,都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精神的变革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2.2在13世纪前后的欧洲封建社会内部,已经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文化形态的胚胎和因子——城市市民的文化形态。

作为一种性质完全不同于教会文学的市民文学,它本身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倾向。

在艺术上也表现出某些近代艺术的明显特征,体现出城市市民独特的文化品位。

这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受到14世纪初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后,必然会适时而强劲地发展起来,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

2.3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直接文化动因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被重新发现。

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给西方带回了东方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圣才出品】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圣才出品】

第1章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1.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有哪些特点?答: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是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继续和发展。

(1)这一时期文学思想的特点①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十月革命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展开,使20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使他们对现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批判意识进一步增强,常常从阶级观念或社会主义思想角度观察社会问题,描绘社会现实。

②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经验他们力图全面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以当代社会为对象,或者对历史进行再认识,充分展开社会背景的描绘。

有的作家别开生面,解剖一个家族的发展史或盛衰史,从一个家族的荣枯变迁去反映整个历史时代的变化,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还有的作家索性将视野局限在一两个家庭中,描写其中各式各样的人物,以此去表现社会变化。

③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越来越多地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的内容无产阶级的贫困化与资产阶级的财富迅速增长,成为20世纪上半叶社会生活的突出现象。

工人的斗争变得更有组织,他们的罢工从经济考虑出发发展为带有政治性质,而且与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结成一个整体,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这种变化必然进入现实主义作家的视野之中。

④战争或反法西斯成为一个重要主题两次世界大战,因其规模的巨大,战斗的激烈,残杀和迫害犹太民族的酷烈,政治斗争的复杂等,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灾难性后果,战争或反法西斯成为一个重要主题。

现实主义作家纷纷表现反法西斯的主题,抒发爱国主义激情。

(2)这一时期文学的艺术特点①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深入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

这种写法较为集中精练,内涵丰富,容量更大。

“长河小说”深得现实主义作家的喜爱,20世纪上半叶,长篇小说的繁荣与此密切相关。

②创作明显表现出内向化、主观化特征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无疑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而使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变化。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中编(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圣才出品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中编(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圣才出品

第1章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1.1 复习笔记一、概述(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点1.流行时期产生于18世纪末,繁荣于19世纪上半叶。

2.产生背景(1)社会动因:法国大革命①法国大革命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迅速传遍欧洲,深入到人们的意识之中。

②《人权宣言》所宣布的自由竞争的法则,促使一种社会心理产生,即人们对飞来好运的期望变得更加炽热,耽于好梦和幻想。

(2)思想基础:德国古典哲学与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①德国古典哲学a.康德的形而上学区分了本体和现象,认为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人是自然法则的制定者。

浪漫主义的非理性在康德那里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b.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强调天才、灵感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的心灵提高到客观世界创造者的地位。

②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强调阶级调和、阶级互爱,以此解决社会矛盾。

(3)自身动因:人的心理的转变启蒙思想家描绘的理想社会图景在资本主义现实面前破灭,资产者、小资产者不免失望、苦闷和彷徨。

这种社会现象和心理为浪漫主义的盛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3.发展过程(1)中世纪的骑士传奇,与浪漫主义有直接的渊源。

(2)哥尔斯密在1776年的《瓦克郡的牧人》中运用了“浪漫的”一词。

(3)18世纪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和卢梭对感情抒发的崇尚,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4)19世纪欧美的浪漫主义文学是以往浪漫主义手法的继承和发展。

4.思想特点(1)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

(2)高举个性解放的旗帜,反对社会对人的精神束缚和压迫。

(3)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4)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大都以历史题材为描写对象。

(5)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

5.艺术特点(1)主题上,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中编(19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中编(19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

第3章19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3.1 复习笔记一、概述(一)自然主义自然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传至欧美和世界各国。

1.理论基础自然主义在思想上受到实证主义、遗传学说和决定论的深刻影响。

(1)孔德的实证哲学只研究具体的事实和现象,不追究事实和现象的本质与规律。

(2)吕卡斯的《自然遗传论》认为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病例都与遗传有关,一个家族成员的过失可能影响整个家族。

(3)克洛德·贝尔纳的决定论认为在研究任何实物的性质时必须探讨实物的特性和环境。

2.理论主张在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作家看来,文学创作的目的是“科学研究和科学课题”,其理论主张具体体现在:(1)作家要从生理学、遗传学角度来研究人物行动和命运发展。

(2)创作要引入科学方法,进行扎实细致的实地考察和认真的调查研究。

(3)叙述要追求客观、中立的风格,“不要夸张,不要强调,只要事实”。

3.创作特征(1)文学创作的首要条件是真实性和客观性。

(2)通过描写一段历史时期来反映整个社会历史。

(3)从生理学、遗传学的观点去表现人,理解人行动的原因。

4.艺术特点(1)力图巨细无遗地描绘现实,排斥虚幻的想象,给人一种实录生活和照相式的印象。

(2)擅长描写群众场面,注重群体的写照,逐渐忽略典型的创造,只追求人物的气质特点和变态心理。

(3)淡化情节,主张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现实。

(4)将某些压迫人、扭曲人的社会现象拟人化,这是物对人的异化的初步描写。

5.发展历程(1)产生: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①爱德蒙·德·龚古尔和于勒·德·龚古尔是自然主义的倡导者。

他们自称是描绘当代生活的小说家,乐于描写下层阶级,偏爱于研究病理学的特殊病例,追求一种精细的“艺术文笔”,并打乱句法的逻辑因素。

②左拉是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家,在其影响下形成了自然主义流派,核心为“梅塘集团”,莫泊桑是其中的重要作家。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中世纪文学)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中世纪文学)

第2章中世纪文学2.1 复习笔记一、概述(一)中世纪文学的文化历史背景与基本特点1.中世纪文学的文化历史背景(1)封建地主阶级的文化形态与农民阶级文化形态的对立欧洲中世纪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使得封建地主阶级与农奴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封建地主阶级的文化形态与农民阶级文化形态的对立,是中世纪欧洲新质文化和文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2)欧洲中世纪文学是欧洲多种文明与文化相融合的产物①这种融合首先体现在众多蛮族部落各自文化的融合上。

②欧洲中世纪文学也是东西方文化相互影响和交融的产物。

这主要体现在欧洲的本土文化与希伯来文化的融合上,也体现在拜占庭文化的独特构成上。

③欧洲中世纪文学也是基督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在整个中世纪,基督教在文化、教育、哲学、文艺乃至整个精神领域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成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3)基督教与世俗文化形成的两种交流关系基督教在成为中世纪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过程中与世俗文化形成的两种交流关系:①基督教文化在对古希腊以来的世俗文化精神大肆排斥和毁灭的同时,又将某些世俗文化的材料(如古代故事、历史传说、民间传奇等)、体裁(如故事、诗歌、戏剧传奇等)和艺术手法等,经过改造,纳入到了基督教文化体系之中。

②在中世纪出现的很多世俗作品里,都包含着宗教性的内容,有些作品宗教的因素还很强烈。

正是在上述多种文化的相互碰撞和融合过程中,经过中世纪独特的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主要体现为封建地主阶级与农奴阶级的矛盾斗争)的作用,发展成了独具特色的中世纪新质文化和文学。

2.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特点(1)中世纪欧洲文化和文学的主要思想特点①基督教思想制约着中世纪文化。

虽然当时的作家所受的影响有深浅的不同,但是,在基督教思想逐渐深入到各个文化领域,并成为中世纪精神支柱的过程中,各类文学无不打上了它的印迹。

②在各种文化的交融中,特别是在中世纪封建制度和封建国家形成与确立的历史条件的作用下,中世纪文学突出了各民族文学遗产中的一个基本思想——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修订版)课后习题(中古亚非文学)【圣才出品】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修订版)课后习题(中古亚非文学)【圣才出品】

第2章中古亚非文学1.中古亚非文学有哪些特点?答:中古亚非文学的特点表现在:(1)思想特点①在宗教思想的影响下,表现出超越现实、追求无限的思想倾向。

②注重表情写意、抒发感情,主观内省精神突出。

③重视伦理道德,文学带有浓厚的道德色彩。

④非主流文学表现出了对正统的宗教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的反叛,表现了怀疑论思想、民主思想和平民意识。

⑤表现出自然山水情趣。

(2)艺术特点①追求和谐美。

②表现型文学占据主导地位。

③在人物塑造方面,民族英雄和道德文化英雄、女性形象最为突出。

④创作方法和风格丰富多样。

⑤文学表现形式自成一格。

中古亚非各民族文学表现形式都具有独特的民族性,但又呈现出一些共性。

2.《沙恭达罗》的人物形象塑造和结构有什么特点?答:(1)《沙恭达罗》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沙恭达罗的形象是丰满的,性格是完整的。

迦梨陀娑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具有不可企及的印度古典美的女性形象。

她生长在大自然中,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具有自然质朴的美,没有世俗的虚伪,也不知人心的险恶和国王的朝三暮四。

她天真无邪、温柔多情、敦厚善良。

然而,一旦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她又表现出疾恶如仇,敢于犯上的刚强性格。

(2)《沙恭达罗》结构的特点在印度,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一种说法:“最伟大的诗篇是《沙恭达罗》”。

其伟大的因素之一是音乐性的结构。

音乐用独特的曲式结构组织音响,表现特殊的艺术形象。

《沙恭达罗》正是用它富有音乐性的一波三折的结构,组织人物、环境和爱情等音响,使阳刚与阴柔两个主题形成强烈对比,美好的爱情在特定的环境中展开,使作品真切自然,具有音乐性,共同奏出了《沙恭达罗》这首千古绝唱。

3.怎样理解《源氏物语》的主题?答:(1)《源氏物语》的主题颇有争议江户时代的大学者本居宣长在他的《玉小栉》中指出,《源氏物语》的主题是“物哀”。

概括地讲,贯穿于整篇物语的基本主题是人物内心深处的哀伤与幽情。

“物哀”也是日本文学特有的一种审美情感,在《源氏物语》中蔚为大观。

外国文学史上郑克鲁课后题答案

外国文学史上郑克鲁课后题答案

外国文学史上郑克鲁课后题答案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1、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的产生根源与特点所在。

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个部分。

神的故事涉及宇宙和人类的起源、神的产生及其谱系等内容。

相传古希腊有奥林匹斯十二大神:众神之主宙斯,天后赫拉,海王波塞冬,智慧女神雅典娜,射术神及太阳神阿波罗,狩猎女神与月神阿尔忒弥斯,爱与美之神阿弗罗狄忒,战神阿瑞斯,火神与工匠神赫淮斯托斯,神使赫尔墨斯,农神德墨忒尔,灶神赫斯提亚。

他们掌管自然和生活的各种现象与事物,组成以宙斯为中心的奥林匹斯神统和生活的各种现象与事物,组成以宙斯为中心的奥林普斯神统体系。

英雄传说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它是古希腊人对远古历史和对换自然界斗争的一种艺术回顾。

这类传说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神与人的后代,半神半人的英雄。

他们体力过人,英勇非凡,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豪迈气概和顽强意志,成为古代人民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化身。

最着名的传说有赫拉克勒斯的十二件大功,伊阿宋取金羊毛等。

希腊神话中的神与人同形同性,既有人的体态美,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懂得喜怒哀乐,参与人的活动。

神与人的区别仅仅在于前者永生,无死亡期;后者生命有限,有生老病死。

希腊神话中的神个性鲜明,没有禁欲主义因素,也很少有神秘主义色彩。

因此,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文学的土壤,而且对后来的欧洲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2、古希腊文学为什么具有不朽的魅力古希腊文学表现了古希腊人对宇宙、自然与人生的理解与思考,其中蕴涵着他们较为原始的精神、心理、情感和文化的内容。

外部世界的神秘莫测,大自然不可驾驭,人生的变幻无常,使他们形成了带有宗教宿命论色彩的“命运观”。

体现在文学中,命运对人具有绝对的控制性和不可改变性,人必须服从命运的安排,但人又可以在命定的范围内发挥最大的才干与潜能,随心所欲的去做自己的事。

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神和人都具有自由奔放、独立不羁、狂欢取乐、享受人生的个体本位意识,而在困难面前又表现出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史(中编)导论1、19世纪欧美文学的人文观念有何变化?19世纪,资本主义出现,个人从各种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商品经济激活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和物欲意识,人的自我观念得到了强化,人的命运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啊,人不再是万物的尺度。

资本主义的出现一方面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向前发展,它给人带来了一定的程度的自由、解放和物质富裕,而另一方面又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恶化,新的文明给人带来新的束缚,尤其是物对人的束缚,使人的自由得而复失。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对自身的处境、命运和前途的思考也不断变化,欧洲文学的人文观念呀表现出新的形态。

1、从“理性意义上的人”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8世纪的欧洲是科学的和理性的产物。

启蒙的主体精神是理性主义,因此,作为启蒙运动之产物的启蒙文学也和古典主义文学一样强调理性。

卢梭笔下的“新人”形象,既有天赋的良知——理性,又有天然的欲望——情感,他们是富有主体精神的世俗化的“人”。

歌德沿着卢梭的人文主义路线,创作出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体浮士德。

其主体精神张扬,又不与外在客体冲突,既满足个人欲望,又不违背社会道德律令。

而在19世纪,人们坚信“人是理性的动物;人凭借科学与理性可以把握自然与世界的秩序;人可以征服自然,改造社会。

”现实主义作家延续着启蒙哲学的理性主义思想,并接纳与借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与理念进行文学创作,形成共同遵循的“真实”、“写实”原则。

但现实主义作家在客观“再现”与“反应”生活的过程中,普遍展开了对人的灵魂的空前真实、细致的剖析,从而改变了西方文学“人”的观念。

巴尔扎克的性恶论并非认为人生来本恶,而是认为外在的物——主要是金钱——会激发人的无穷情欲从而走向邪恶。

其中《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便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从王宫贵族的生活描写转移到普通平凡人的生活:在19世纪之前,文艺复兴运动是宗教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人追求“自由”,但却使世界一片混乱。

因此,专制君主便承担起了人们精神和心理上的“人间上帝”或“肉身的上帝”的作用,从而形成了“王权崇拜”。

文学受其影响,多表现那些崇高而富有理性品格的英雄人物,并把他们写成德才兼备的、众人瞩目的人物。

而19世纪正是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上升的历史交替时代的文学审美对象开始从王宫贵族转移到社会平民,开始描绘一些同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平凡人和他们的生活。

华兹华斯在他的诗歌里明确表达了他对最低贱的生命的尊重。

斯丹达尔塑造了一个个人奋斗者的形象——于连——他充满了强烈的自我意识。

甚至,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开始表现“平庸”的资产阶级形象。

3、人对人的依附转变为人对金钱的依附:19世纪,社会经济结构形态的剧变,使人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国不同程度的发展,使人们头脑中的物质利益观念不断加强,金钱成了衡量人的主要的或唯一的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变化。

萨克雷的《名利场》通过蓓基·夏泼这个人物写出了资本主义金钱社会是一个冷酷自私、趋炎附势、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名利场,写出了上层社会那些貌似风雅的绅士们的伪善、卑劣的精神世界。

小说的副标题“没有主人公的小说”,正好说明了在这个被金钱权势挤压下的名利场中正面人物的丧失,金钱才是真正的主人公。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淋漓尽致的揭露了金钱的统治作用和拜金主义的种种罪恶。

高老头是拜金主义的牺牲品。

巴尔扎克以高老头的父爱,衬托出金钱败坏人心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他死前的长篇独白是一份深沉有力的控诉书:“把父亲踩在脚下,国家不要亡了吗?”这是对现实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发出愤怒谴责。

4、从张扬人的个性转变为对人的善恶的思考:19世纪的现实主义普遍开展了道德善恶的灵魂质考,表现了人的原欲与理性的冲突。

它不把人的自然原欲简单的视作人的原恶,而是强调对其作道德规约,使之与人的原欲达成相对意义上的调和,这就比传统的宗教理性更富有生命意蕴与现代意味,从而也避免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浪漫主义的“自我”的那种个人主义偏颇。

在这种人文基础上形成的“人道主义”,并不是人做简要的善恶之分,而是对“类”的意义上的人的生命存在给予了普遍的尊重、重视和同情,因而“人道主义”对感性意义上的“人”和理性意义上的“人”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它比以往的世俗人本主义和宗教人本主义有了更大的包容性,现实主义文学也借“人道主义”表达了既理性化有富有人性内蕴的“人的观念”。

作者意识在文学作品上的隐退便是很好的证明——作者不在作品中表露自己对人物的见解,只是单纯的作为一个叙述者的身份存在。

第一章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1、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产生原因和基本特征。

原因:浪漫主义文学的鼎盛时代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即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

浪漫主义所以会在这个时期获得蓬勃发展,是因为的需要。

1798年法国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

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震撼了整个世界,在欧洲掀起了此起彼伏的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于是,表现理想、推崇英雄、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就必然地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学主流。

从文学本身的发展来看,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盛行是反对古典主义文学的产物。

所以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人们常常以古典/浪漫的对立模式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此说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和运动产生的原因。

韦勒克指出,"浪漫主义的意思简直包括一切不是按照古典传统写出的诗歌。

"并指出这是一种"根据'古典的'与'浪漫的'之间的对立说法而建立的类型论。

"这种对立或区别具体的含义是"指那种与新古典主义诗歌相对立并从中世纪和时期得到启发并以此为榜样的诗歌" 。

基本特征:浪漫主义文学以强调想象来突出文学的目的在于表现理想和希望,以强调自然来突出文学应偏重于抒发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以强调象征与神话来突出文学的隐喻性、表现性和夸张、奇特的艺术表现方式。

这些特点,是浪漫主义文学共有的特征。

2、欧美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

欧洲各国的浪漫派有不同的特点,如法国与德国的浪漫派就有许多差异。

不同的政治立场上也有进步与反动之分,如雨果的进步立场和许莱格尔兄弟的反动立场完全不同,因此从苏联传入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区别了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

但对现代工具理性和工业文明的反叛是浪漫主义的本质属性,或者说是它的精神气质,这种审美理想超越了政治立场的对立,因此它们同归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反对现代城市文明和科学的统治,向往自然的生活,因此往往描写非现实的理想化的世界,如中世纪、乡村以及东方生活,对抗机械的、冷冰冰的现实。

浪漫主义高扬主体性,拒绝理性的桎梏,以主观的激情和想象对抗理智和客观性。

浪漫主义继承贵族文学传统,反抗平民性的世俗精神,具有高贵的精神气质,甚至带有颓废的倾向。

浪漫主义继承中世纪文学传统,追求炽烈、奇诡、神秘的风格。

4、拜伦式英雄有哪些特点?拜伦式英雄:在拜伦的作品中特别是《东方叙事诗》中,塑造的一系列个人主义反叛者的形象他们烙刻着拜伦的思想气质个性的印记。

这些反叛者才能出众,出于个人的原因,起来反抗国家的强权,社会秩序和宗教道德,但没有明确的斗争目的;他们追求个人自由,却又常常把自己关闭在孤独和高傲中,斗争总是以失败告终。

他们的精神面貌是反抗、孤傲、浪漫。

代表人物:《海盗》中的康德拉。

拜伦式英雄是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出现的一系列形象,他们既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

他们个个热情勇敢、意志坚强、骄傲孤独、心怀人间悲哀而不惜同命运抗争,最终一般以失败、死亡告终。

8、雨果的诗歌和小说创作有哪些特点?雨果既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又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在有资格居于文学庙堂高位的那些具有世界意义的第一流作家中,也许只有雨果一人同时在诗歌与小说这两个领域里达到了如此高的成就。

他这种双强项兼备的优势,是但丁、莎士比亚、歌德这些大师也难以企及的。

雨果是一个从来不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者,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现实社会的感受愈来愈敏锐,他介入现实社会的程度愈来愈深,这对他的小说创作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雨果在进入他小说创作的成熟阶段之前,就以他的初期作品非常清楚地显示出了他双重的倾向,即浪漫的倾向与现实的倾向;同时也有力地证实了他的两重的才能,即主观想像、主观夸张、主观渲染的才能与观察现实、把握现实、摹写现实的才能。

身上有了这双重倾向的结合,有了这两种才能的并存,小说创作的灿烂辉煌就指日可待了。

而雨果成熟时期的小说创作,从《巴黎圣母院》到《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与《九三年》,正是以浪漫主义跟现实主义结合为其重要特色的。

第二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1、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条件是什么?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从此,法国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1832年英国实行了议会改革,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这两大政治事件,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

欧洲各国在英、法资本主义势力的影响下,相继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

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直接影响着文学,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形态的剧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恶化,人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现实告诉人们:启蒙主义者的"民主"、"自由"、"平等"与"博爱"并不存在,他们描绘的"理性王国"只不过是肥皂泡而已;浪漫主义者那脱离现实的"理想"也不过是画饼充饥。

人们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现实的社会和思考人的命运的问题,从更现实的角度去寻求改善人的生存处境的方法。

于是,讲究务实,追求客观冷静地分析与解剖现实的社会心理和风气就随之形成。

正是在这种心理和风气的影响下,一种写实性与批判性很强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就应运而生了。

3、欧美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

要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

现实主义作品是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的,因此能使读者如入其境,如见其人。

二是形象的典型性。

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

可以说,典型化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区别于自然主义的标志。

生活现象是纷纭复杂的,如实记录生活,不过是照相师的手艺;现实主义则要求作者从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人物与事件,经过个性化和概括化的艺术加工,创造出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