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t临床应用
磁共振技术参数要求

最大单轴梯度场强度(X轴)(非有效值)
≥50mT/m
*2.1.2.2
最大单轴梯度场强度(Y轴)(非有效值)
≥50mT/m
2.1.2.3
最大单轴梯度场强度(Z轴)(非有效值)
≥50mT/m
*2.1.2.4
最大单轴梯度切换率
≥150mT/m/ms
*2.1.2.5
最大单轴梯度场强和最大单轴梯度切换率在同一序列中可同时达到
28.21
PROPELLER(螺旋桨技术)/BLADE(刀锋技术)/Multi-Vane(风车技术)
具备
28.2
恒定信号技术
具备
28.3
流动校正梯度波形技术
具备
28.4
区域饱和技术
具备
28.5
卷积伪影去除技术
具备
28.6
呼吸门控
具备
28.7
外周门控
具备
28.8
心电相量门控技术
具备
28.9
减少呼吸运动伪影不增加扫描时间技术
1
最大采集矩阵
≥1024×1024
2
最短TR时间(128矩阵)
≤0.9ms
3
最短TE时间(256矩阵)
≤0.3ms
4
3D GRE最短TR时间(256矩阵)
≤1.2 ms
5
3D GRE最短TE时间(256矩阵)
≤0.5 ms
6
3D GRE最短TR时间(128矩阵)
≤0.9ms
7
3D GRE最短TE时间(128矩阵)
30.3
脑脊液抑制技术、脑脊液电影
具备
30.4
脂肪抑制
具备
30.5
磁共振简易原理、脉冲序列及临床应用

IR序列应用: ①主要用于产生T1WI和PDWI; ②形成重T1WI,成像中完全除去T2作用; ③除重T1WI外,主要用于脂肪抑制和水抑制。
201I9R/6-/1T01WI, 冠状面
SE-T1WI,横断
IR-T1WI,横断面
1.短TI反转恢复序列
脂肪组织T1非常短,IR序列采用短的TI值 (≤300ms)抑制脂肪信号,该序列称短TI反转恢 复序列(short TI inversion recovery,STIR);
B
长TR 时间ms
PDWI 组织信号高低取决 于质子含量高低; 脂肪及含水的组织 均呈较高信号;
2019/6/10
SE序列 临床应用
腕关节高分辨
2019/6/10
SE-T1WI
左枕叶脑脓肿
2019/6/10
SE-T1WI
SE-T1WI增强扫描
(二)快速自旋回波序列
快速自旋回波(fast spin-echo,FSE)序列:在一个TR 周期内先发射一个90°RF脉冲,然后相继发射多个 180°RF脉冲,形成多个自旋回波;
LAD RCA
RCA LAD
2019/6/10
Courtesy oRf iNgohrtthcworeostnearnryUanritveerysity Ho
在读出梯度方向施加一对强度相同、方向相反的梯度磁场,使 离散的相位重聚而产生回波,该回波被称梯度回波。
2019/6/10
常规GRE序列的结构
• (1)射频脉冲激发角度小于90 ° • (2)回波的产生依靠读出梯度场(即频率编
码梯度场)的切换
2019/6/10
GRE序列的基本特点
(1)采用小角度激发,加快成像速度; (2)采用梯度场切换采集回波信号,进一步加快采集速度; (3)反映的是T2*弛豫信息而非T2弛豫信息; (4)GRE序列的固有信噪比较低; (5)GRE序列对磁场的不均匀性敏感; (6)GRE序列中血流常呈高信号。
核磁共振0.2t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的普及与推广
1 2
适用范围广泛
0.2T核磁共振设备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检查,如脑 部、脊柱、关节等部位,具有较广的适用范围。
操作简便
相对于高场强核磁共振设备,0.2T核磁共振设备 的操作更加简便,对技术人员的要求相对较低。
3
成本效益优势
0.2T核磁共振设备的成本相对较低,能够降低医 疗机构的设备成本和患者的诊疗费用。
肌肉病变
核磁共振成像能够检测肌肉炎症、 肌肉损伤等病变,为治疗提供准确 的诊断依据。
骨骼病变
核磁共振成像能够检测骨骼肿瘤、 骨髓炎等骨骼病变,为治疗提供准 确的诊断依据。
肿瘤的诊断与鉴别
软组织肿瘤
核磁共振成像能够检测软组织肿 瘤的位置、大小和范围,为治疗
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腹部肿瘤
核磁共振成像能够检测腹部肿瘤 的位置、浸润程度等,有助于肿
瘤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肿瘤鉴别
核磁共振成像能够通过观察病变 的形态、信号强度等特征,对良 恶性肿瘤进行鉴别,有助于制定
合适的治疗方案。
03
核磁共振0.2t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肿瘤的放疗与化疗
01
02
03
肿瘤的早期发现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早 期发现肿瘤的存在,为肿 瘤的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放疗定位
核磁共振成像可以提供高 分辨率的肿瘤图像,帮助 医生精确地定位肿瘤,制 定放疗计划。
核磁共振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广泛,主要用于人体内部结构 的成像和疾病诊断。
核磁共振0.2t的特点与优势
01
02
03
04
磁场强度
0.2t的磁场强度相对较低,但 足以满足临床应用需求,且成 本较低,有利于普及和推广。
核磁共振的发展史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3、心脏大血管的形态学与动力学的研究可在无创伤的检查 中完成。
4、可对腹部与盆部器官,如肝、肾、膀胱,前列腺和子宫, 颈部和乳腺,磁共振成像检查。在恶性肿瘤的早期显示,对 血管的侵犯以及肿瘤的分期方面优于CT
第一代3.0T磁共振的磁体较长(超过3m),梯度性能较差,有 效视野很小(仅20cm)。为了让3.0T成为人体临床应用的主 流系统,飞利浦在2001年4月推出了业界第一款紧凑型3.0T磁 体Intera, 其磁体长度为业界最短的157cm。
2004年,Panorama 1.0T问世。该系统具有160厘米宽的开口, 使得临床医生能够为任何需要MRI扫描的患者进行成像检查。 这种新型MRI系统具有垂直领域设计,信噪比与1.5T圆柱型磁 体相似,这能够提供高质量图像,进行更加精确的诊断。
核磁共振的发展史 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核磁共振发展史
1930年代,物理学家伊西多·拉比发现在磁场中的原子核会 沿磁场方向呈正向或反向有序平行排列,而施加无线电波之后, 原子核的自旋方向发生翻转。这是人类关于原子核与磁场以及 外加射频场相互作用的最早认识。由于这项研究,拉比于1944 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6年两位美国科学家布洛赫和珀塞尔发现,将具有奇数 个核子(包括质子和中子)的原子核置于磁场中,再施加以特 定频率的射频场,就会发生原子核吸收射频场能量的现象,这 就是人们最初对核磁共振现象的认识。为此他们两人获得了 195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4年科学家罗伯·洛赫尔和他的同事们在荷兰的中心实 验室开始了最初的核磁共振研究,并得到了著名的核磁共振图 像:“诺丁汉的橙子”。
2、生物大分子的动力学研究
磁共振原理和临床应用

• 对脊柱退行性病变显示清晰,同时显示 继发的脊髓改变,对颈胸椎为首选
• 对椎体、椎旁病变优于CT,能早期发现 椎体的肿瘤和椎旁病变向椎管内侵犯
MRI临床应用--脊柱脊髓
• 能清晰显示手术后的改变,鉴别术 后腰背疼痛的原因如椎间盘复发、 手术疤痕
• 我们不能测到这个磁力,因为它平行于外磁场, 和外磁场处于同一方向。
MRI原理-射频脉冲RF和能量交换
• 给病人发射一个短促的电磁波,其目的是扰乱 沿外磁场方向宁静运动的质子
• 当质子频率和RF脉冲的频率相同时,就能进行 能量交换
• 把病人置入强外磁场中,沿着外磁场方向产生 一个新的磁矢量,施加RF脉冲后,产生一个新 的横向磁化,而纵向磁化减少,甚至可消失。
磁共振成像原理与临床应用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科 陈自谦
MRI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 在40年代,两名美国科学家 菲利克斯·布洛赫(Felix Bloch) 和爱德华·普塞尔(Edward Purcell)分别独立地做了第一 个核磁共振的实验。
– 他们发现原子核在强磁场 中能够吸收无线电波的能 量,然后重新释放出能量 恢复到原来状态,这段时 间被称为“弛豫时间”。 通过分析这些无线电信号, 人们能够知道许多种分子 的结构和形状。
• 纯液体/水具有长T1 • 中等大小分子的T1短 • T1大约2-5-10倍于T2 • T1大约为300-2000ms
• 质子失去相位一致性, 发生T2弛豫
• 质子失去相位一致性 为外磁场不均匀性和 组织内部磁场不均匀 所致
• 液体/水的局部磁场 较均匀故T2时间长
MRI成像技术的进展及临床应用

MRI成像技术的进展及临床应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成像技术, 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到医学领域并用于人体成像。
30多年的时间里,MRI得到迅速开展,硬件设备和成像技术不断更新。
主磁场、梯度系统、射频系统功能的改良,多通道、多采集单元、并行采集等技术的应用,使MRI设备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成像速度明显加快。
近几年,超高场MRI在脑功能成像、频谱成像、白质纤维束成像、心脏检查、冠心病诊断、腹部等脏器的检查得到了广泛应用[1]。
1磁共振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是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利用血管内血液流动或经外周血管注入磁共振比照剂显示血管结构,还可提供血流方向、流速、流量等信息,已经成为常规检查技术。
MRA技术主要有时间飞跃法( time offligh,t TOF)、相位比照法(phase contras,t PC)和比照增强MRA(CE-MRA)。
TOF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MRA方法,该技术基于血流的流入增强效应,常用形式有2D TOFMRA和3D TOFMRA。
2D TOFMRA采用较短的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 TR)和较大的反转角,背景组织信号抑制较好,有利于静脉慢血流的显示,多用于颈部动脉和下肢血管的检查。
3D TOFMRA空间分辨率更高,流动失相位相对较轻,受湍流的影响相对较小,多用于脑部动脉的检查[2]。
PCMRA是利用流动所致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的相位变化来抑制背景、突出血流信号的一种方法,包括2D PCMRA、3D PCMRA和电影(cine) MRA。
与TOFMRA比拟,PCMRA在临床应用相对较少,主要用于静脉性病变的检查和心脏及大血管血流分析。
CE-MRA是经外周静脉团注比照剂Gd-DTPA后,利用比照剂使血液的T1值明显缩短,然后利用超快速且权重很重的T1WI序列(3D fastTOF SPGE,反转角>45°)进行成像。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和医学应用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和医学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一种基于原子核磁共振现象的成像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医学检查的重要手段之一。
MRI以其非侵入性、高分辨率、多参数成像等特点,在身体不同部位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研究及评估方面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MRI的原理、分类和医学应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MRI的原理MRI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成像技术。
在磁场中,原子核因为量子力学效应的作用,会产生自旋,这个自旋具有磁性。
若对物质进行放射激发,则原子核将吸收能量并进入激发状态,待刺激结束后,会产生相移,但方向大小不会改变。
在加磁场的作用下,不同位置的原子核产生不同的共振信号,通过测量这些共振信号,可以得出物质内部的信号强度和空间位置信息。
MRI的成像需要一个高强度静态磁场(通常是1.5T或3.0T)和弱变化的高频交变电场(通常是射频脉冲)。
磁共振信号是由梯度磁场作用下,被激发的原子核沿着空间坐标方向释放的。
梯度磁场的作用是制造空间上的微弱变化,使成像对象内部的原子核可以感受到梯度磁场的方向和大小,从而产生不同位置、不同方向的MRI信号。
二、MRI的分类MRI按成像所需的时间长度可分为快速成像和慢速成像两类。
常用的快速成像技术有短时重复时间(Short Time Repetition,STIR)、体液抑制成像(Fluid Attenuation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等。
慢速成像技术有T1加权成像(T1 Weighted Imaging,T1WI)、T2加权成像(T2 Weighted Imaging,T2WI)和常规序列成像等。
MRI按成像方式可分为断层成像和三维成像两类。
断层成像(Slice Imaging)是在一个平面内取得的图像,主要用于观察人体各组织在某个切片上的分布及形态特征。
3.0T核磁共振在颈部血管壁成像的临床应用

3.0T核磁共振在颈部血管壁成像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分析3.0T核磁共振在颈部血管壁成像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于2019年8月至2020年4月赴我院接受治疗的20例头颈动脉闭塞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对其均予以常规管腔成像及3.0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比较病因分类诊断准确率。
结果常规管腔成像病因分类诊断出21例动脉粥样硬化,1例动脉夹层,共计22例,准确率为68.75%;3.0T核磁共振成像病因分类诊断出动脉粥样硬化25例,动脉夹层3例,动脉炎性病变3例,准确率为96.85%。
在病因分类诊断准确率方面3.0T核磁共振成像数据结果显著高于常规管腔成像,且二者间的差异经由统计学检验显示其具有意义(P<0.05)。
结论较之于常规管腔成像,3.0T核磁共振在显示闭塞起始段动脉管壁特征,从而明晰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夹层及动脉炎性病变诸引致原因方面具有更为显著的优势,建议在临床中加以推广。
关键词:3.0T核磁共振成像;颈动脉;血管壁;粥样硬化斑块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加之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得临床工作之中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数量呈现出日渐增长的发展态势。
根据大量相关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临床中缺血性脑卒中多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致,此类斑块多附着于血管壁上,若其数量附着数量过多则会导致颈动脉血管管腔直径狭窄,从而加剧血管阻力,对脑部血液的正常供应产生负面影响。
通常而言,临床中多选择超声、CT血管成像、MR血管成像及DSA等常规动脉影像方法针对血管闭塞性疾病予以影像学检查,但这些常规方法在呈现闭塞段血管壁与管腔内血栓结构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对血管闭塞病因判断有一定影响[1]。
有基于此,本文在结合大量研究文献及临床应用实践的基础上,对3.0T核磁共振于颈部血管壁成像的临床应用予以了探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参与到此次观察研究中的试验对象来自于2019年8月至2020年4月赴我院接受治疗的20例头颈动脉闭塞患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弥散成像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显示急性缺血性脑 卒中最敏感的成像 方式
弥散加权像是唯一在人体上能探测到自由水弥散的方法
灌注成像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显示脑组织血液供 应情况的检查方法
• 显示相对的脑血流 量
• 显示相对的血液平 均通过时间
灌注加权像对脑组织局部血供情况有明确的定性作用
神经成像 –脊椎常规临床应用
磁共振从多个角度显示病变的形态,观察病变 与正常组织的关系
神经系统MRI成像特点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MRI成像以中枢神经系统最佳 ❖ MRI高分辨、多方位、多参数、多轴倾斜切层对病变 定位定性诊断极为优越 ❖ 广泛应用于脑部和脊髓肿瘤、感染、脑血管病变、脑 白质病变、脑发育畸形、脑室及珠网膜下腔病变、脑挫 伤、亚急性血肿以及脊髓肿瘤、感染、血管性病变及外 伤的诊断 ❖ 由于MRI不产生骨伪影,对后颅窝及颅颈交界区病变 诊断具有独特的优势 ❖ 颅骨骨折及颅内急性出血不及CT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神经系统脂肪抑制技术的应用
三维4mm 层厚
T2 图像
T1 图像
FSE T2 水脂分离图像
•采用2D/3D GRE/SPGR或2D FSE序列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神经系统弥散加权像
• 弥散的基本概念
– 自由水的布朗运动
• 影响因素
– 组织结构 – 生化特性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磁共振的临床应用
• 神经系统 • 体部成像 • 血管系统 • 骨关节系统
磁共振的临床应用涵盖临床医学各个领域
神经体统临床应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神经系统常规临床应用
SE T1
SE T1
FLAIR
FSE T2 常规应用序列从各个角度全面显示病变,完成定性、定位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什么是MRI
MRI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agnetic Field(磁场) Radio Frequency Wave (射频脉冲)
组织中的核子就会产生磁共振信号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磁共振常用扫描图像
T1加权像 T2加权像 水抑制成像 脂肪抑制成像 水成像 血管造影 功能成像:弥散图像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神经系统常规临床应用
2D 3mm层厚
3D 2mm层厚 0间距T1加权像
3D 1mm层厚 0间距T1加权像
2D、3D薄层扫描清晰显示垂体微细结构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神经系统常规临床应用
3D薄层扫描用于脑组织灰质核团体积测量,探查细微病变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神经系统常规临床应用
三维容积扫描金星表面重建、三维手术刀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关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头部水成像的应用
内听道最大密度投影
薄层扫描显示神经根走行
薄层显示内听道形态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神经系统脂肪抑制技术的应用
• 专用水、脂肪分离技术, 有效将脂肪和水分离 • 完全不同于普通的IR序列 • 适合神经根成像
灌注图像
T1加权像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显示组织结构
– 特点:水为低信号 – 脂肪组织为高信号 – 亚急性出血为高信号
T1加权像是MR成像最基本的脉冲序列
T2加权像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显示病理改变
– 特点:水为高信号 – 脂肪组织为中等偏高信号 – 亚急性出血为高信号
体部临床应用
体部临床应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胸部成像 腹部成像 盆腔成像 胆道和泌尿系统成像 肾移植评估
胸部成像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SET1
FastCard
优秀影像清晰显示肺、纵隔及心脏大血管
DWI
– 温度
– 外加使局部组织运动的因素
• 临床应用
– 急性脑缺血
– 肿瘤
– 癫痫
– Parkinson病等变性性疾病
ADC
– 指导临床治疗
T2WI eADC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神经系统弥散加权像
脑梗塞的MRI表现 • 超早期(4小时内)
– T2WI ( – ) – T1WI ( – ) – CT影像表现( – )
– 磁共振DWI (+)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神经系统弥散加权像
发病35分钟的缺血性脑卒中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神经系统弥散加权像
发病3小时的缺血性脑卒中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神经系统弥散加权像
发病12小时的缺血性脑卒中,T2WI及T1WI可清楚显示病变 ,DWI可见异常信号,说明病变组织已发生坏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神经系统常规临床应用
脑部高分辨率图像可以检查微小的血管性病变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神经系统常规临床应用
FLAIR像显示硬膜下亚急性血肿范围,中线及脑室结构受压和多个片状梗塞灶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神经系统常规临床应用
常规图像可以清楚地判定占位性病变具体位置
脂肪抑制成像对各种病理改变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水成像
• MRCP • MRU • MRM • IACs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磁共振水成像是真正的无创造影检查
血管造影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D TOF MRA
增强3D TOF MRA
安全、快捷、无药物过敏反应、对比剂价格适中
T1WI
T2WI
LSDWI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神经系统弥散加权像
多发性硬化(MS)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神经成像 –脊椎常规临床应用
• T1WI 与T2WI结合显示脊 柱的骨质、间盘形态
• 显示椎管及椎间盘形态联系改正。
T2加权像是MR成像最基本的脉冲序列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水抑制成像 — FLAIR加权像
• 显示病理改变
– 特点:自由水为低信号
FLAIR 水抑制成像对各种病理改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脂肪抑制成像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显示病理改变
– 特点:脂肪为低信号 – 强化组织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