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加工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合集下载

材料工程领域硕士培养计划

材料工程领域硕士培养计划

材料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较好地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积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掌握材料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以及解决材料工程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承担材料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能够熟练地阅读和翻译本工程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本领域主要依托硕士学位点1.材料加工工程2.材料学3.材料物理与化学三、本工程领域研究生课程学习及学分的基本要求工程硕士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三类。

学位课是获取硕士学位的必修课程,采用考试方式,选修课可以采用考试或考查方式。

工程硕士生在学习期间应修总学分为32-34学分。

其中学位课20学分,选修课10-12学分,文献综述、选题报告及论文中期报告1学分,学术交流及学术报告1学分。

四、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的基本要求针对本学科领域内某一具体科学问题或技术攻关研究专题,在大量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对该问题的来源、研究意义,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及研究发展动向,在文献综述报告中进行介绍与评述,选题应有一定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报告在一万字左右。

六、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环节的基本要求(包括次数、内容、考核方式)1.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上宣读一篇以上学术论文。

2.至少进行一次阶段学术总结报告,报告不少于1.2万字,参加人员为研究生指导小组成员,全体研究生。

3.由导师和研究生指导小组对研究生的学术报告写出评语。

4.满足上述第1条的研究生,可不对第2、3条做要求。

七、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本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须具备的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列出可资证明科研能力与水平的标志):1.能熟练地阅读本领域的中、英文专业文献,具有较强的文献综述能力。

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工程或生产实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

2.了解从事一项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可以独立完成从开题到科研总结工作的全过程。

材料与化工(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与化工(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与化工(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领域代码:085600,申请工程硕士学位适用)一、培养目标立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重大工程需要,聚焦行业发展前沿,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材料工程领域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知识,擅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具备国际视野、敏锐的行业发展判断能力,胜任材料工程领域相关技术升级、原始创新、自主创业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具体要求为: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行业领域的相关规范,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写作。

4.具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2.金属材料工程及成型技术3.高分子及复合材料工程三、学制及学习年限材料与化工(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最长不超过5年。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一般为3-4年,最长不超过6年。

休学创业的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10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1.学分要求总学分数为≥3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学分为≥26学分,必修环节学分为6学分。

所修课程由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三部分组成,其中公共学位课≥7学分,专业学位课≥10学分,专业选修课≥8学分,跨学科选修课≥1学分。

必修环节包括:专业实践5学分,选题报告及中期考核1学分。

五、必修环节1.专业实践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一般分为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两部分。

课程实践一般在校内实验中心、工程中心和研究中心(院、所)等单位完成,主要进行专业课程实践和科研技能训练,课程实践合格者记2学分。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点自1977年开始招收大学本科生,2002年又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设有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六个本科专业。

其中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其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学院拥有通用航空产业重点工程实验室、河北省材料近净成形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北省航空轻质复合材料工程实验室、河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北省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科研与教学平台。

在省内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产学研基地,可满足研究生的培养需要。

一、培养目标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科技人才,具体目标如下:1.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修养,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工作和学习作风严谨,身体健康。

2.有坚实的数学、计算机基础,并能熟悉运用到本学科的理论和实践中,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3.具有坚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及时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和本学科的科研动向。

通过课程的学习和课题研究,具备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较高的工艺设计、软件开发、科研实验的水平,能够独立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二、主要研究方向1.功能高分子材料及精细化工2.金属材料及金属基复合材料3.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4.材料精确成型及控制(铸造、锻压、焊接)5.绿色冶金过程及控制三、学分要求及培养年限学制为2.5年,根据具体情况,修业年限为2-5年。

在校期间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其中学位课程最低学分不低于16学分。

四、课程设置1、课程分配:课程计划按18课时一学分设置。

2、学位课为考试课程,必须采用课堂授课方式进行。

3、非学位课可采用教师讲授为主、辅导研讨或实践为辅的方法进行学习。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0500
(一级学科)
一、培养目标:
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科学作风和科学道德,具有坚实宽广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掌握本学科先进的工艺设备、测试手段及评价技术,适应能力强,具有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能从事教学工作、科学研究或独立承担本专业技术开发工作。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专业外文文献,并具有较好的科技写作能力。

二、培养方向:
1.石油工业材料腐蚀与防护
2.材料连接新技术
3.材料失效及表面工程
4.能源新材料
5.材料复合与界面
6.高分子功能材料
7.材料多尺度模拟与分子设计
8.纳米材料与微结构
9.材料加工及其自动化
三、学习年限:3年
四、学分要求:总学分最低30 学分,必修课不得低于16学分。

备注:
1.对跨学科报考或同等学力录取的研究生,由导师指定补修本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2门,最多不超过4学分。

补修课所取得学分不记入总学分。

2.专业外语课程作为必修环节,由导师指导查阅一定数量的专业外文文献资料,在第三学期开题阶段提交一份外文文献阅读报告,交导师审查并评定成绩,通过后记1学分。

六、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执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有关规定》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研究生论文和答辩工作的有关规定》。

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专业简况

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专业简况

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专业简况“材料加工工程”硕士学科点是国家首批批准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学科。

本学科是研究控制材料的外部形状和内部组织结构等应用技术学科,从事铁路金属物理的疲劳及断裂、金属材料事故鉴定、失效分析,材料强化和制动材料的研究与开发等。

本专业主要为加速铁路现代化建设,服务交通运输,更好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较高层次科研、工程技术和决策人才。

二、培养目标1、认真学习、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在本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实践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技术开发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掌握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的外文资料3、身心健康。

三、研究方向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一)铁路重要装备选材、强化机理及工艺的研究主要研究铁路钢轨、车轮、车轴、轴承、制动梁、钩尾框等重要装备。

(二)铁路重要装备的失效分析及预防主要研究铁路重要装备(钢轨、车轮、车轴、轴承、制动梁、钩尾框等机车、车辆、工务部件)的失效类型、失效机理、失效过程、失效因素、特别是失效的预防,防止铁路列车运行中重大、大事故的发生。

(三)铁路机车车辆制动材料的研究主要研究制动材料有含磷铸铁、合成材料、粉末冶金。

(四)高速、重载铁路钢轨焊接方法、工艺和设备的研究主要研究铝热焊、接触焊、气保焊等焊接方法。

(五)铁路桥梁用高韧性焊接材料及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高韧性焊接材料的选材、焊接工艺及焊接装备。

(六)铁路机车车辆用金属材料焊接工艺的研究主要研究耐候钢、不锈钢、铝合金等金属材料。

(七)铁路用金属材料、重要装备无损捡测方法和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铁路用钢轨、车轮、车轴、轴承等重要装备的探伤技术和自动化探伤设备。

四、学习年限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前一年毕业。

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熟练掌握材料与化工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深入研究所需的方法和手段;2.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能够解决材料与化工领域的复杂问题;3.具备从事学术研究、工程开发和管理工作的能力;4.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具备团队合作和跨学科交叉应用的能力;5.具备良好的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全球化意识。

二、培养时间和学分要求三、培养课程安排1.学位课程:(1)材料化学与物理:包括材料合成、材料结构与性能分析、材料表面与界面、材料力学等。

(2)材料加工工程:包括金属材料加工、聚合物材料加工、无机非金属材料加工等。

(3)材料分离与制备:包括分离工程原理、固液分离技术、分离与提纯技术等。

(4)材料测试与分析:包括材料测试方法、材料分析技术、表征与测试仪器等。

(5)材料表面工程:包括表面修饰技术、薄膜与涂层、材料界面工程等。

(6)材料与环境:包括材料与环境相互作用、材料的环境适应性等。

2.选修课程: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研究方向的要求,学生可以选择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作为选修课程,以扩大知识面和深化专业知识。

四、实践环节安排1.科学研究实践: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研究方向参与科学研究项目,进行实际的科学研究工作,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2.实习实践:学生需要参与实际的工程项目,进行实习实践,了解工程开发的实际操作,培养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五、学位论文要求学生在培养期结束前需要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和答辩工作,学位论文要求具备以下几个方面:1.具备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2.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能够解决实际的科学或工程问题;3.论文内容系统完整,结构严密,逻辑清晰;4.具备一定的实证研究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5.符合学术规范和要求。

六、实践与实习指导为了保证学生的实践和实习质量,学校将安排指导教师进行实践与实习指导。

指导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实践和实习需求提供指导和帮助,并进行学习和进展的检查。

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生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生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5204)(201309)一、学科及项目简介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从1998年开始招收并培养材料领域的专业学位硕士生,已为国家重点行业及企业培养了十届以上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根据教育部教研〔2009〕1号、教学司(2009〕2号及相关文件的精神,本专业学位硕士点从2009年开始招收并培养全日制“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同时,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文件引导下,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被列入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此,从2011年开始,我校全日制“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将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进行培养,其三个特点为:1)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共同制定培养计划,企业设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3)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校“材料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将依托于上海交大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及上海电气、宝钢股份、上海科学院等企业研究所,其特色为:1)学科基础好,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为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了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和材料物理与化学三个二级学科,其中"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工程"均系全国重点学科;2)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博士生导师60余名,其中包括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著名学者徐祖耀院士、周尧和院士、阮雪榆院士和潘健生院士以及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承担国家及地方重大工程项目的中青年专家,并有一大批企业导师参与指导。

该专业学位硕士点还依托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模具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激光加工及材料改性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镁材料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先进热处理与表面改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焊接技术研究所等国家和省市级基地,给学生们提供大量的实习、实践及参与各类科研项目的机会。

工程硕士(材料工程)085204

工程硕士(材料工程)085204

工程硕士(材料工程)(085204)Materials Engineering一、培养目标在掌握本专业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及工程技术手段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承担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等的研发、新材料应用以及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1、纳米材料2、粘合剂与涂料3、功能与智能材料4、复合材料5、材料腐蚀与防护6、材料表面技术7、生物医用材料8、材料加工与成型9、环境材料10、光电材料三、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一般为2.5 年,最长不超过5 年。

四、培养方式1、实行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模式,学位论文根据实际选题在校内或校外完成。

2、实行双导师制。

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共同指导,以校内导师为主并负总责。

校外导师重点参与研究生的实践环节、课题选择、项目研究、论文写作等环节的指导工作。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课程设置应面向实际应用,适应社会需求,以提高综合素质和增强应用能力为核心。

既要重视课程设置的实践性,更要重视课程内容的实践性,教学内容上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解决生产、工程、技术领域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工程实践、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课程总学分最低要求32学分(其中实践环节6 学分)。

课程设置分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

非学位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及公共选修课。

各类课程学分要求如下:公共学位课8 学分(政治类课程2学分,英语类课程3学分,数学类课程3 学分);专业学位课6 学分;公共选修课1 学分;专业选修课11 学分。

六、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鼓励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到企事业生产单位实习,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2

材料学院
110.613
现代控制理论及接口技术
24
1.5

材料学院
110.615
材料与环境
24
1.5

材料学院
110.616
材料数字化成形系统及应用
32
2.0

材料学院
110.617
材料加工过程监测原理与实践
24
1.5

材料学院
110.618
试验优化设计
32
2

材料学院
非学位课
补修
课程
材料成型理论基础
110.604
激光制造技术(不考试)
24
1.5

材料学院
110.605
软件工程及应用(不考试)张老师的课,必选
32
2

材料学院
110.606
反求工程原理与应用
24
1.5

材料学院
110.609
粘结材料及涂料技术
24
1.5

材料学院
110.610
高分子材料及成形技术
24
1.5

材料学院
110.611
材料成形装备及控制技术
110.602
现代模具技术▲
32
2

材料学院
110.603
材料成形原理及数值模拟▲
40
2.5

材料学院
硕士
专业
选修
课程
110.607
复合材料制备及成形
24
1.5

材料学院
≥6学分
110.614
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方法及应用▲(不考试)
40
2.5

材料学院
110.619
现代精冲与模具技术
24
1.5

材料学院
材料加工工程
类别
课程
课程
代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季节
开课单位
备注
学位课程
公共Biblioteka 必修课程
408.6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春/秋
马克思主义学院
硕士研究生阶段
必修
≥6学分
408.6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春/秋
马克思主义学院
411.500
第一外国语(英语)
32
2
秋、春
外国语学院
校级公共选修课程
18
1
一级
学科
基础

011.500
矩阵论
48
3

数学系
必修≥
8学分
011.502
数值分析
48
3

数学系
110.612
材料加工物理▲(不考试)
40
2.5

材料学院
110.601
先进材料成形技术及理论▲
40
2.5

材料学院
二级
学科
基础

110.608
材料成形界面工程▲(不考试)
24
1.5

材料学院
限定选修≥4学分
材料学院
本科非材料成形类专业的硕士生必修
材料成型工艺
材料学院
材料成型装备及自动化
材料学院
模具CAD/CAM
材料学院
研究
环节
650.501
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
1
材料学院
650.502
在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
1
650.503
学位论文
10
注:课程名称后标注▲为国际化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