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九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1课时 认识大洲与地区 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九单元第讲人类活动地域联精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九单元第讲:人类活动地域联精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1. 不平衡性•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密集区与人口稀少区的存在。
•经济发展不均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距。
2. 空间集中性•人口的集聚:大城市与大都市圈的形成。
•产业的集中:各地经济发展的重心。
3. 地域相互联系•交通联系:交通网络的建设与发展。
•经济联系:产业链的形成与扩展。
•信息联系: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
二、人类活动的地域影响1. 城市与乡村的差异•人口规模:城市人口众多,乡村人口较少。
•经济结构:城市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乡村以第一产业为主。
•社会发展:城市社会发展较快,乡村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2. 地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城乡差距:城市经济较发达,乡村经济相对落后。
•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欠发达。
•城市差异:一线城市与二线、三线城市的经济差异。
3. 人口迁移对地域发展的影响•内部迁移: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
•外部迁移:人口从一国向他国的流动。
•人口迁移对源地和目的地的影响。
三、人类活动的地域规律1. 地理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制约•自然地理条件:气候、地形、水资源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文地理条件:文化、宗教、历史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人类活动对地域的改造•城市建设: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功能的提升。
•农田开发:开发利用荒地、滩涂、草原等。
•环境保护: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与保护。
3. 区域间的经济协作与竞争•区域间资源的互补性与竞争性。
•区域间产业的互补性与竞争性。
•区域间市场的互补性与竞争性。
四、人类活动的地域规划1. 城市规划与发展•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城市更新与城市扩容。
•城市功能区规划与发展。
2.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区域产业布局与调整。
•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域协同发展。
3. 农村规划与乡村振兴•农村居民点整治与建设。
•农田保护与现代农业发展。
•乡村旅游与农产品加工。
2017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九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 认识区域课件

解析
关闭
答案
-17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方法技巧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 统一的整体。 2.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内具有相对一致性。 3.开放性: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着各种各样的 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新疆长绒 棉基地;陕 表现为 A、 B 内部分 西苹果基 别具有相对一致性, 地 但 A、B 之间有差异 性 我国的西 气东输、 西 电东送工 表现为 A、 B 之间的 程;经济全 联系性,能提供彼此 球化 所需
-20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方法技巧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方法技巧 区域三大特征之间的关系 整体性是区域的本质属性,没有整体性就没有差异性,没有差异性 就无所谓开放性;而开放性又体现了差异性和整体性。所以,区域 的三个特征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将它们分割开来,关系如图所示:
2.迁移应用 要了解一个区域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首先要通过图示确定 其位置,再通过经纬网(地理位置)来确定气候。地形通过图示的等 高线变化来确定。
-26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方法技巧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以武汉、长沙、南昌三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被称为我国的“中三 角”。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1~2题。
-18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方法技巧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区域特征及意义
特 含义 征 区域内部各 地理要素之 整 间相互作 体 用、相互影 性 响,构成一个 统一的整体 实践意义 人们必须合理利 用和开发资源,正 确处理资源开发 利用与环境保护 的关系,否则 “牵 一发而动全身”会 导致整体环境的 恶化 举例 图解 (A、 B 为两 个不同的区域 )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九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1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

时间 变化
发展前期
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工业化时期
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劳动 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 转移
城市化水平较高时期
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 “_三__、__二__、__一___”的格局
如何根据区域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的比重关系来推断区 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提示:根据区域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的比重关系,可以推断区 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一般而言,当区域内第__一_____产业 所占比重较大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当 第___二____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当 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且第__三______产业比重大于第 二产业比重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吗? 提示:有的区域界线是____明__确______的,如行政区。但多数 的区域界线是具有____过__渡______性的,没有明确的界线,如 干湿地区。
区域的差异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①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____差__异______性。②区域内部 具有相对____一__致______性,也存在差异性。并非内部地理要 素绝对一致,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也存在旱地,西北干旱区也 存在绿洲,即区域内部的___相__似_______性和连续性只是求大 同而存小异。
区域特征分析 1.正确认识区域的区位特征 可以利用经纬网、区域轮廓、区域内的重要地理事物等信息, 确定区域的位置及其与周围区域的联系,具体从以下几方面 分析:
(1)经纬度位置:可以确定一个具体地点,也可以确定一个 区域范围,主要分析区域南、北所跨的纬度,东、西所跨的 经度。 (2)海陆位置: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等。 (3)山河位置: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 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4)政治地理位置:根据国家或区域轮廓,邻国、邻省轮廓 进行分析。 (5)交通地理位置: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运输网中 点、线的分布进行分析。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

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讲区域和区域差异[考纲要求]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1.概念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特点既可以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1.三大自然区(1)三大自然区:图中A东部季风区、B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C青藏高寒区。
(2)划分依据:基本因素是气候和地形,水文、土壤和植被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3)分界线:a400_mm等降水量线、b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c 3 000 m等高线。
2.三大自然区的差异三、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温馨提示] 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两地区在自然特征与社会经济方面也存在着明显差异。
四、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1.划分依据中国自然条件的差异、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范围(暂未包括港、澳、台)(1)东部经济地带: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
(2)中部经济地带:黑、吉、内蒙古、皖、赣、湘、晋、豫、鄂。
(3)西部经济地带: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3.区域差异区域特征差异及其影响1.正确认识区域的区位特征可以利用经纬网、区域轮廓、区域内的重要地理事物等信息,确定区域的位置及其与周围区域的联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经纬度位置:可以确定一个具体地点,也可以确定一个区域范围,主要分析南、北所跨的纬度,东、西所跨的经度。
(2)海陆位置: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等。
(3)山河位置: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4)政治地理位置:根据国家或区域轮廓,邻国、邻省轮廓进行分析。
(5)交通地理位置: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运输网中线、点的分布进行分析。
2.全面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性即比较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同,充分认识区域“个性”。
高考地理复习课件:十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大洲

解析:由题得到,线框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为 v=at,a 是加速度。由 E=BLv 和 I=ER得,感应电流与时间的关系式为 I=BRLat,B、L、a 均 不变,0~t1 时间内,感应电流为零,t1~t2 时间内,电流 I 与 t 成正比, t2 时间后无感应电流,故 A、B 错误;由感应电流与时间的关系式 I=BRLa t,0~t1 时间内,感应电流为零,U 为零,t1~t2 时间内,电流 I 与 t 成正 比,U=IRad=BLRat×14R=BL4at,电压随时间均匀增加,t2 时间后无感应 电流,但有感应电动势,U=E=BLat,电压随时间均匀增加,故 C 正 确;根据推论得知:线框所受的安培力为 FA=B2RL2v,由牛顿第二定律 得 F-FA=ma,得 F=B2RL2at+ma,0~t1 时间内,感应电流为零,F= ma,为定值,t1~t2 时间内,F 与 t 成正比,F 与 t 是线性关系,但其图 线延长线不过原点,t2 时间后无感应电流,F=ma,为定值,故 D 错误。
→特殊的海域位置。而特殊的海域位置包括温带海区、大陆架海区、 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流海区、河流入海口附近等。 参考答案 (1)生长 海岭 (2)北 高温少雨 (3)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 劳动生产率 (4)商品谷物农业 热量(纬度) (5)位于浅海区,光热充足,浮游生物丰富;寒暖流交汇,上泛大量营养物 质,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
答案:C
电磁感应中的动力学问题
[例 3] (2017·南京高三质检)如图所示,两 根足够长的光滑直金属导轨 MN、PQ 平行固定 在倾角 θ=37°的绝缘斜面上,两导轨间距 L =1 m,导轨的电阻可忽略。M、P 两点间接有 阻值为 R 的电阻。一根质量 m=1 kg、电阻 r=0.2 Ω 的均匀直 金属杆 ab 放在两导轨上,与导轨垂直且接触良好。整套装置处 于磁感应强度 B=0.5 T 的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垂直斜面向下。 自图示位置起,金属杆 ab 受到大小为 F=0.5v+2(式中 v 为金 属杆 ab 运动的速度,所有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方向平 行导轨沿斜面向下的拉力作用,由静止开始运动,测得通过电 阻 R 的电流随时间均匀增大。g 取 10 m/s2,sin 37°=0.6。
高考地理 专题八 区域高考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1课时)课件1

一、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
考点诠释4:探究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 的影响。
阶段
初期 阶段 成长 阶段
转型 阶段 再生 阶段
主要特点
人地关系
区域内城镇往往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发展,区域内部产业结 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 格局,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 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3)甘肃省湿润区、干旱区的农业生
产的最大差异是
1.本题的主要考点是: 。
2.请你分析解读并归纳该考点:
。
一、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
探究活动1:解读区域的含义(结合资料,说出你的 理解)
图示为“我国发达地区和欠发达 地区的关系图”,思考: 1.你能结合图示,说说区域的三大 特征是如何体现的吗? 2.用思维导图分别表示发达和欠发 达地区的整体性。(任选发达或 欠发达地区中任一地区) 3.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比 较发达、欠发达地区的不同点。
城市化水平高 基础设施完善
就业机会多 ④
资金充裕
就业机会少、投资少
图 13
基 础 ②设 施 较 落 后
一、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
考点诠释3:解析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 系,需要从两个方向进行:横 向和纵向。横向即区域间不同 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 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从静态 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图中发 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不同的 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 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经 济 发① 展 水 平 较③ 低
欠发达地区
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
发达地区
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 对商品和服务的要求高
城市化水平高 基础设施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米,是世界第一大洲。
东
• (2)北半球位置:亚洲地跨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
,大部分位于 半球与北温带 半球。
• (3)纬度位置:亚洲地跨热带、
和北寒
印带北,度洋是世北界冰上洋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大高加索
土耳其
• (4)海陆位置白:令 亚洲三面临洋,东、南、北分
别濒临太平洋、
• 2.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d)
气候
的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范围 发达,产值高。南部地
广,东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中海沿岸,适宜发展灌
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
溉农业,种植水果、蔬
菜、花卉等经济作物
• 二、认识地区 • 1.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b)
• (1)纬度位置:欧洲西部是指欧洲的西半部中,
北温
绝大部分位于 纬大度西的
北带冰。
• (2)海陆位置:该地区西临
洋,北濒
洋,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东南隔土耳其
发达
海峡与亚洲相望;海岸线曲折而漫长,多半
岛、岛屿、海湾与内海。
• (3)经济位置:这里人口稠密、国家众多,大
• 2.欧洲西部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
欧影部洲响西(c)
地理特征
对农业生产影响
地形பைடு நூலகம்
以平原为主,山地分布于北部 和南部;深受 冰川 作用影 平原地形为主,广阔而 响。有西欧平原、波德平原、 平坦的土地利于耕作业 斯堪的纳维亚山脉、阿尔卑斯 的发展 山脉等著名地形区
深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宜 多汁牧草生长,乳畜业
• 第1课时 认识大洲与地区
• 【考试标准】 • 认识大洲 • 1.认识大洲:(1)亚洲地理位置的特点(b);
(2)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d)。 • 认识地区 • 2.认识地区:(1)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
• 一、认识大洲 • 1.亚洲地理位置的特点(b)
• (1)范围:亚洲地域辽阔,面积约4 400万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