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期封建专制的政治-初中历史
清朝历史知识点总结

清朝历史知识点总结明清时期,一般指明朝(1369-1644年)和清朝,那么同学们知道明清的历史知识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清朝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朝历史知识点1一、时间:14世纪——19世纪前期二、历史阶段特征: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1、政治方面: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制度由盛而衰;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祖国的辽阔版图最终奠定。
2、经济方面: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3、思想文化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承古萌新;西方传教士来华,中国开始了解先进的外来文化,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势头。
4、对外关系方面:明朝前期,中外关系和官方贸易出现盛况;明中后期的"海禁"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在对外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中国发展;开始遭到外来侵略,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斗争,有力地维护了国家主权。
三、明清时期的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废除丞相: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内阁制度的建立: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内阁制正式形成。
阁臣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3)影响: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2、清朝设军机处(1)清朝建立后,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设立:雍正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而设置的军机房。
(3)发展:由一个暂时的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常设中枢机构。
1、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地方——分封制: (2)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3)内容:①对象(分给谁):同姓子弟、先代贵族和功臣
【对点图文解读
分封制的对象及布局 】 【信息解读】 解读一:在富庶地区大部分 是姬姓贵族,在偏远和贫脊 地区往往是异姓贵族。从布 局上看,王族占据战略要地, 是分封的主体,直观地反映 了“拱卫王室”的分封意图。 同姓与异姓诸侯的封国交错 在一起,用同姓诸侯来控制 异姓诸侯,以此达到巩固西 周的统治。
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辽夏金元,明清王朝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1.王位世袭制:
禹建立夏朝,启即禹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对后世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之形,
可能表示
A.青铜兵器
B.铁制农具
C.祖先牌位
象宫室屋宇 D.皇帝宝座
答案:C
〖知识点解读〗 “宗”,是一个会意字, 从宀示,示指神祇,宀指房屋,即在室内 对祖先进行祭祀。同祖曰“宗”,“法”即行为规范。一般意义上的“宗法”意为宗 族法规。宗族内部,权位继承关系到宗族的生存与稳定,是宗族内部最大的法规, 所以宗法制主要是指宗族内部权位的继承制度。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答案:C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试题解析〗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根据“同姓不婚”,鲁国是姬姓封国,晋
两正燕国确两③④不;国封封宋可可国国国通以权义婚不通力务,是婚可姬,::知姓可定在①封知期封正国④朝国确正,贡内;确晋、享。燕宋国两提有是国供世姬可军袭姓以赋统封通和治国婚力权,,役可因。知此。③晋正燕确两;国不秦可国以不通是婚姬,姓可封知国②,不秦
初中八上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科技之光 机器生产
查理一世上断头台
手工生产
大 兴 文 字 狱
强化君权
唐
宋
明
清
遣唐使来华 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设立市舶司 海外贸易兴盛
郑和下西洋
闭关锁国
中国古代对外政策, 由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启示:开放促进繁荣,闭关导致落后。 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政策;改革开放
才是强国之路……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 的船长才使它没有沉没……只需几艘三桅战舰,就能将其击溃。
想一想:为什么写了这样诗句的人就要被下大狱呢?
这些诗句都有“明”、“清”字眼,统治者疑神疑鬼、捕风捉 影,硬是认为“明”暗指“明朝”、“清”影射“清朝”,认 为这些诗句说明诗人怀念明朝、不满清朝,要“反清复明”。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教材102页最后一段,指出文字狱产生了怎 样的危害?
材料一:今之文人,一涉笔唯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
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
D 地方机构去执行。这一做法的终极目的是( )
你从这两份礼单的比较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1792年英国全权大使马嘎尔尼乘坐“狮子”号从英国出发, 于1793年9月来到承德觐见乾隆帝。马嘎尔尼提出开放贸易口岸, 在北京设立使馆等要求。
乾隆时期马戛尔尼访华
中国赠给英国的礼物 英国赠给中国的礼物
丝绸、宣纸 、各种工艺品。 (传统手工业品)
太阳系天体运行仪、 航海望远镜、战舰模 型
“他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 方式,在蛐蛐罐子,鸽哨,干炸丸 子上提高文化,对天下大事一无所 知,他们的一生像作着个细巧的, 明白而有点糊涂的梦。”
——老舍《正红旗下》
中国史学史讲义09封建史学的终结——清代前期史学

第九章封建史学的终结——清代前期史学清代前期(鸦片战争以前)的史学,是古来而辉煌的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明后期腐败的政治,以及清前期统治者一度实行文化高压政策,都深刻地影响这个时期史学的面貌。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史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思想和文献的积累,丰富而厚重;在历史进程中,他们不仅为人们所传承,也不断为人们所审视和估量。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衰老的景象,新的社会因素开始滋生和微弱地发展,从而使这一使这种审视和估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现出新的趋向。
这两个方面的原因,使清代前期的史学,具有总结和嬗(SHAN)变的特点。
总结,既反映在历史思想和史学理论方面,也反映在历史文献学方面;嬗变,主要反映在历史思想领域。
在中国古代史学上,这个时期是名家辈出的时代。
清初的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乾嘉时期是章学诚、王鸣盛、赵翼、钱大昕、崔述等,以及稍晚的阮元、龚自珍,都各有年个名作,反映了这个阶段史学发展的特点。
这个阶段的史学,在官修和私撰两个方面,呈现出明显的界限。
大致说来,官修史书的成就,一是关于本朝史的记载和典章制度的整理,二是关于历史文献的汇编和编纂;私人转述的水平,则更多地反映出史学发展的趋势,代表着这个阶段史学发展的水平。
第一节、官修史书的主要成就一、修撰《明史》清修《明史》,历时近百年,在《二十四史》的修撰中是罕见的。
清朝统治者于入关的第二年(1645年),以胜利者的姿态设立明史馆,着手修撰《明史》。
最后,其后的修撰中,先后有徐文元、张玉书、王宏绪相继任总裁,最后有张廷玉为总裁,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定稿。
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以布衣身份主其事的万斯同。
《明史》332卷,包括本纪24卷、志75卷、表13卷、列传220卷,记载了有明一代近300年史事。
《明史》的纪,写的详略得体,无繁冗之词,也避免了求之过简、犹如大事编年的弊端。
志、表、传都有不同程度的新意,从中可以窥见明代历史的一些特点。
初中历史教案清朝的改革与开放政策

初中历史教案清朝的改革与开放政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清朝在乾隆、嘉庆、道光时期进行的一些经济和开放政策;(2)了解这些和政策对清朝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运用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探讨清朝与开放政策的意义。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历史题材教材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课本意识;(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清朝统治时期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图片,带领学生回顾清朝晚期社会经济局势和国家发展面临的困境。
2.探究(30分钟):(1)分析清朝与开放政策的背景。
清朝晚期,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封闭和专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受到了很大制约。
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
为了挽救危局,清朝开始进行一系列的与开放政策。
(2)讲解清朝与开放政策的内容。
①乾隆时期的:着力于增强中央集权和改善农田灌溉,提高农业生产力;②嘉庆时期的:推行“庚寅维新”,提倡工商业发展,改善民生;③道光时期的:实行洋务,引进外资,推动科技进步。
(3)分析这些和政策的意义。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学生分析这些与政策对清朝的影响,例如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工商业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进步等。
同时,也可以进行一些教材外延拓展,让学生了解到这些和政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拓展(1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从现代开放的角度思考,与清朝与开放政策进行对比,进一步让学生明白与开放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4.总结(5分钟):总结清朝与开放政策的内容和意义,强调这些政策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资源准备:1.教学课件或背景图片;2.学生参考资料。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和问题解答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形式评价,评估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通过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困惑进行解答和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朝至清朝前期

明至清前期(1368-184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余晖。
从中国自身的发展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从世界历史角度看,中国走向封闭,由领先转为落后,拉大了和世界的差距,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具体表现在:政治上:专制集权从内阁制度到设军机处;帝国余晖从明清易代到康乾盛世。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和实行奏折制度,出现了“康乾盛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但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
经济上:经世济民从商业繁荣到商人群体;赋役变革从一条鞭法到摊丁入亩。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封建经济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赋税制度进一步改革,人头税逐步废除;私营手工业崛起成为主导,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
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上:疆域奠定从收复台湾到平定叛乱;对外交往从光耀异域到海禁闭关。
把加强与少数民族关系与反对外来侵略相联系,使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奠定了近现代中国政治的版图。
对外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自守,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潮流,影响了古代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遭受外来侵略并进行反侵略斗争;西学东渐开始,继而到逐渐衰落。
思想文化上:承古萌新从陆王心学到思想活跃;继往开来从传统科技到西学东渐。
宋明理学占统治地位,束缚了人性;八股取士使人们的思想不断僵化,文化专制空前加强;带有反封建专制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想产生;西学东渐开始;文学艺术繁荣,市民文化发展,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文艺大众化、世俗化趋势明显;传统科技进入总结完备阶段,但未发展为近代科技,中西方差距逐步拉大。
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一、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1380年,明太祖废中书省和宰相,亲理政务。
封建时期的政治制度

享有权利 特点
【南通2009高三期末】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 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 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009扬州市一调】郡县制和分封制最大的不同 是 A.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 B.直接接受中央政府的命令和监督 C.具有行政、军事和监察职能 D.郡县长官由天子任免而非世袭
1、过程
(1)东灭六国,建秦朝 (2)北击匈奴,夺河套,修长城,筑直道 (3)南征岭南、修灵渠、置郡县
南征越族
今日灵渠之风采
湘 水
漓 水
灵渠
“六王毕,四海一”——实现统一
1、过程
(1)东灭六国,建秦朝 (2)北击匈奴,夺河套,修长城,筑直道 (3)南征岭南、修灵渠、置郡县 (4)西南开“五尺道”、任官吏
统一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大势所 趋、人心所向呢?
北至长城
想一想:面对如此广 阔的疆域,该如何来 巩固呢?
西 到 陇 西
人口达2000万
东 到 大 海
南到南海
二.原因
1、政治根源: 适应地主阶级完成巩固统一,加强
对人民控制的政治需要。
小农经济的特点决定
2、经济根源:
3、理论基础: 法家思想,韩非子专制主义中央
少 府
奉 常
郡
县 乡
郡 尉
郡 监御 守 史 县 县 令 丞
地 方
县 尉
有 三 啬 游 秩 老 夫 徼 里 亭 正 长
里
(1)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 高考场 害处多。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 (2011·福建文综·3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 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 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前221 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 帝国;第二次 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 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教版初中历史国内外大事年表对照 (1)

1947
9
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筹建新中国)
10-1
开国大典(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或新中国成立)
以色列建国,引发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
1950--1952
土地改革运动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49
10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彭德怀任志愿军总司令)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二战后的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英国宫廷政变,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1688
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1689
思想启蒙运动在法国兴起
18世纪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蒸汽时代)
18世纪60年代
来克星顿枪声,北美独立战争爆发
1775-4
美洲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
1776-7-4
萨拉托加大捷,是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1777
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
1783
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1911-10-10
武昌起义成功,史称辛亥革命
美国莱特兄弟研制飞机成功
1903
1912-元旦
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王储被刺)
1914-6
1915
新文化运动兴起;一战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1914-7
1918
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宣传马克思主义
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
20世纪40-50
1947-6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
联合国正式成立
194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