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普通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上海专家共识(全文)
普通外科围术期疼痛管理上海专家共识

上海医学2021年第44卷第1期・1・-共识与指南-普通外科围术期疼痛管理上海专家共识上海市医学会麻醉科专科分会上海市医学会普外科专科分会【摘要】普通外科手术的围术期疼痛可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影响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和康复。
上海市医学会麻醉科专科分会和上海市医学会普外科专科分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撰写了《普通外科围术期疼痛管理上海专家共识》本共识介绍了普通外科围术期疼痛管理的原则、疼痛管理的药物、疼痛管理的技术,阐述了普通外科常见手术围术期的多模式镇痛方案,以及镇痛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良好的围术期疼痛管理需要麻醉科医师、普通外科医师和护士等多学科团队的参与和协作,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结合患者自身因素影订个体化的术后疼痛管理方案,使手术患者获得安全、有效、舒适和满意的镇痛效果。
【关键词】普通外科;围术期;疼痛管理【引用本文】上海市医学会麻醉科专科分会,上海市医学会普外科专科分会•普通外科围术期疼痛管理上海专家共识[口上海医学,2021,44(1):1-7.DOI:12.普842/ki.issn.0253-9934.202).0).普)普通外科手术方式复杂、多样,围术期疼痛可增加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影响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和康复。
如在手术开始阶段未对疼痛进行有效管理,持续的疼痛刺激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理性重塑,急性疼痛有可能发展为难以控制的慢性疼痛。
实施规范化的围术期疼痛管理对于普通外科手术患者的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上海市医学会麻醉科专科分会和上海市医学会普外科专科分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上海市麻醉科和普通外科医师的临床实践,撰写了《普通外科围术期疼痛管理上海专家共识》,以以为普通外科围术期的疼痛管理提供参考,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
1普通外科围术期疼痛管理的原则B1.0规范化镇痛管理普通外科手术的术后镇痛可纳入全院的术后疼痛管理架构中,成立全院性或以麻醉科为主,包括普通外科医师和护士在内的急性疼痛管理(acute pain service,APS)小组上总有效地提高普通外科围术期的镇痛质量。
围手术期患者疼痛管理

欢迎来到本次研讨会!我们将探讨围手术期患者疼痛管理的重要性,以及评 估和改进疼痛管理的方法。
疼痛管理的重要性
掌握疼痛管理的重要性对于围手术期患者的舒适和康复至关重要。了解其作 用和影响将帮助我们提供更好的护理。
围手术期患者疼痛评估
准确评估围手术期患者的疼痛是有效管理疼痛的第一步。通过综合病情、患 者反应和疼痛评分等多种指标进行评估。
常见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方法
1 药物治疗
包括镇痛药、非类固醇抗炎药等的使用,根 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2 物理疗法
例如冷热敷、按摩和理疗,可以缓解疼痛和 促进康复。
3 放松疗法
如深呼吸、冥想和音乐疗法,帮助患者放松 身心,舒缓疼痛。
4 手术治疗
对于某些情况,手术可能是减轻疼痛的有效 生命体征,评 估药物治疗的效果和任何不良 反应。
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中的团队合作
为了实现有效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必须进行团队合作,包括外科医生、麻醉师、护士和其他专业人员的协调 合作。
疼痛管理的效果评估和改进
评估疼痛管理的效果是持续改进护理的关键。通过定期回顾和调整管理方案, 提高围手术期患者的疼痛控制和舒适度。
非药物疼痛管理措施
除了药物治疗,还可以采用非药物疼痛管理措施来帮助围手术期患者缓解疼痛,如放松技术、物理疗法和心理 支持。
药物疼痛管理选择和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药物
根据疼痛类型和程度,选择适 当的药物管理方案,包括麻醉 药、镇痛药和非类固醇抗炎药。
注意患者个体差异
考虑年龄、体重、药物过敏史 等因素,个体化制定用药计划, 确保安全和有效。
2023版胸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上海专家共识(全文)

2023版胸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上海专
家共识(全文)
背景
胸外科手术后的术后疼痛管理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工作。
为了提
高患者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水平,上海专家组在2023年共同制定
了以下胸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共识。
共识内容
1. 疼痛评估:术后疼痛评估应准确、及时进行,包括疼痛程度、性质、部位等。
2. 基础镇痛治疗:通过基础镇痛治疗,如局麻药物、非双重抗
生素等,减轻术后疼痛。
3. 定期复评:对术后疼痛的复评应及时进行,根据患者的疼痛
程度和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4. 多模式镇痛:结合多种治疗方法,如镇痛药物、物理疗法等,实施多模式镇痛,以提高疼痛控制效果。
5. 主动防治并发症:术后疼痛管理需要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如
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
6. 患教和患者满意度评估:通过患者教育和满意度评估,提升疼痛管理的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
结论
该共识对于胸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提供了一系列指导,包括疼痛评估、基础镇痛治疗、复评、多模式镇痛、并发症防治以及患者教育与满意度评估。
它有助于提高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水平,促进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上海专家组. 2023版胸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上海专家共识. 上海医学,2023,45(3): 108-112.。
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1.为了提高病患术后疼痛管理水平,减轻疼痛对病患的影响,确保病患的舒适度和安全性,订立本制度。
2.本制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相关临床指南,具有引导性、可执行性。
第二条适用范围1.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体医务工作者。
2.全部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相关工作,均需依照本制度执行。
第二章术前评估第三条术前疼痛评估1.手术患者在术前至少应进行一次认真的疼痛评估,包含疼痛程度、疼痛性质、疼痛影响因素等内容。
2.评估结果应在病历中认真记录,并据此订立个体化的术后疼痛管理方案。
第四条风险评估1.依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手术类型等因素,进行术前风险评估。
2.高风险患者应当采取更加严密的术后疼痛监测和干涉措施。
第三章术中疼痛管理第五条术中镇痛1.依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术前风险评估结果,术中应进行适当的镇痛措施。
2.镇痛方法包含靶控输注镇痛药物、硬膜外镇痛、神经停滞等,具体方法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务工作者决议。
第六条监测与记录1.术中应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连续监测,记录疼痛评分和疼痛管理的效果。
2.监测结果和记录应精准明确、准确,并在病历中完整记录。
第四章术后疼痛管理第七条术后镇痛方案1.术后镇痛方案应依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术前风险评估结果,订立个体化的镇痛方案。
2.镇痛方案可包含镇痛药物的使用、非药物疼痛管理措施、物理疗法等,具体方案由医务工作者订立。
第八条管理要求和注意事项1.严格遵守疼痛管理方案,定时予以镇痛药物。
2.镇痛药物应依据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安全性等进行调整和监测。
3.术后镇痛方案的执行、疼痛的掌控程度、患者满意度等应在病历中认真记录。
第九条术后疼痛的评估和处理1.术后应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定期评估,记录疼痛评分和疼痛影响因素的变动。
2.评估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医务工作者,并依据疼痛程度的变动调整镇痛治疗方案。
第十条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处理1.如发生镇痛药物过敏、过度镇痛、意识障碍等并发症或不良事件,应及时处理,并进行记录和报告。
围手术期患者疼痛管理

1分 不安静、烦躁
2分 安静合作
上扬
手术
神经学改变 Neuronal changes
急性疼痛
术后疼痛的演变:恶性循环
Robert M Perourka MD 美国药学院年会 洛杉矶
术后病人大约有75%诉有疼痛(中国)
术后痛:由于手术切口的创伤,内脏器官损伤刺激和引流物的刺激而导致的术后即刻痛
美国每年有2300万台手术,50%病人因用药不足而继发未缓解或未充分治疗的疼痛
术前——超前镇痛
作用机理——作用中枢,提高痛域 药物选择 阿片类 曲马多 COX-2抑制剂 不推荐应用非选择NSAIDS,术前停用7-10天 用药方法:按时给药 VS 按需给药
麻醉医生——疼痛管理的重要合作者
手术医生 微创操作 伤口周围浸润麻醉 止血带的应用
术中疼痛管理
术后疼痛管理 --促进术后早期康复 中枢与外周镇痛药 -阿片类或奇曼丁+NSAIDs(COX2) 静脉与口服镇痛 局部与全身镇痛结合
◆ 麻 醉 性 镇 痛 药
吗啡 哌替啶 芬太尼 舒芬太尼 阿芬太尼 瑞芬太尼
◆ 麻 醉 性 镇 痛 药
镇痛作用相当于吗啡的1/10,肌注10min起效,作用时间为2-4h,成人每次25-50mg静脉注射,无拟迷走神经效应,可以减轻术后寒战;大剂量使用时,可导致神经兴奋症状(如欣快、瞻妄、震颤、抽搐),肾功能障碍者发生率高,可能与其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大量蓄积有关,禁忌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在ICU或PACU不推荐重复使用。
02
规范医嘱、操作、疼痛评估方法、各项记录等
03
规范镇痛技术,减少相关并发症
04
进行医护培训和疼痛治疗相关的科研工作
05
APS职责
围手术期疼痛健康教育

围手术期疼痛健康教育
《围手术期疼痛健康教育》
手术后的疼痛是许多患者所面临的问题,而围手术期疼痛的健康教育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患者需要了解如何正确管理疼痛,以便更快地恢复健康。
首先,患者需要了解围手术期疼痛的原因和类型。
手术后的疼痛可能是由手术创面、缝合线、组织受伤或手术后并发症等多种原因引起的。
根据疼痛的原因,医生会选择合适的止痛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
其次,患者需要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止痛药物。
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需要按时按量服用止痛药物,避免过量或缺量使用。
此外,患者还需要了解止痛药物可能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例如饮酒和驾驶机动车时不宜服用止痛药物。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缓解疼痛,比如物理治疗、按摩、放松技巧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提高舒适度,并促进手术后的康复。
在围手术期疼痛的健康教育过程中,患者的家人和朋友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可以在患者康复期间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疼痛和调整心态。
总而言之,围手术期疼痛的健康教育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疼痛的原因和类型,正确使用止痛药物,以及采用其
他缓解疼痛的方法,患者可以更好地度过手术后的疼痛期,加快康复进程。
同时,患者的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关心也是不可或缺的。
普通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上海专家共识(2020全文版)

普通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上海专家共识(2020全文版)普通外科围手术期疼痛可增加病人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影响其术后早期活动和康复。
如在手术开始阶段未对疼痛进行有效控制,持续的疼痛刺激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理性重塑,急性疼痛有可能发展为难以控制的慢性疼痛。
实施规范化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对于普通外科病人的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上海市医学会麻醉科专科分会和上海市医学会普外科专科分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上海市麻醉科和普外科医生的临床实践,撰写《普通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上海专家共识(2020版)》,以期为普通外科的围手术期镇痛管理提供参考。
1 普通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原则1.1 规范化镇痛管理普通外科手术的术后镇痛可纳入全院的术后疼痛管理架构中,成立全院性或以麻醉科为主的包括普通外科医师和护士在内的急性疼痛管理(acute pain service,APS)小组,可有效提高普通外科围手术期的镇痛质量。
APS小组的工作范围和目的包括:(1)治疗围手术期疼痛,评估和记录镇痛效果,处理不良反应和镇痛治疗中的问题。
(2)进行术后镇痛必要性和相关知识的宣教。
(3)提高手术病人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4)减少术后疼痛相关并发症[1]。
1.2 预防性镇痛现代疼痛管理理念倡导预防性镇痛,即术前给予有效的麻醉或神经阻滞,并在疼痛出现前给予足够的镇痛药[如选择性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以减少创伤应激,防止中枢敏化,降低痛阈值,减少术后镇痛药的用量和延长镇痛时间。
1.3 多模式镇痛多模式镇痛是指联合应用不同的镇痛方法和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采用不同的给药途径,作用于疼痛发生的不同部位、时相和靶点,从而达到镇痛作用相加或协同的目的,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2]。
多模式镇痛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围手术期镇痛管理方案。
目前,临床实践中推荐的联合用药方案包括阿片类药物分别与选择性COX-2抑制剂、非选择性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和(或)对乙酰氨基酚等合用。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意识评估(consciousness assessment)是神经重症医生临床诊疗活动的主要内容,但由于神经重症患者的特殊状态,准确评价患者意识存在一定难度。
临床意识障碍(disorder of consciousness,DOC)评估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的阶段。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神经重症医学经验积累和理念的更新,推动了我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的进步。
2013年,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成立并发表我国第一部《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
广大从事神经重症工作的医护人员不断掌握并深化相关神经重症医学知识和理念,规范医疗行为,提升了我国神经外科重症诊疗水平。
神经外科重症医学是一门综合了神经外科学、重症医学、神经内科学、急诊医学、重症护理学、重症康复学等的交叉学科。
多学科协作始终是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的发展方向。
一、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收治对象(一)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神经外科重症单元(neuro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是指掌握了神经外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相关手术技能,同时又掌握了重症医学监测技术、重症医学理念的专科化多学科协作医疗团队,基于现代重症医学的理念,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医疗设备和生命支持手段,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实施有效集中监测、诊断和治疗的医疗单元。
(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收治对象中、重型急性脑血管病、重型急性颅脑损伤和脊髓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性感染,癫痫持续状态,需要生命支持的围手术期神经外科患者、其他进展性神经系统重症患者等。
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配置条件参考《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等,NICU作为一个功能单位,应该具备符合条件的医护人员、独立的场所以及必要的设施和设备。
1.人员配置:需要至少配备一名具备重症医学、神经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副高级及以上医师全面负责诊疗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版普通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上海专家共识(全文)普通外科围手术期疼痛可增加病人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影响其术后早期活动和康复。
如在手术开始阶段未对疼痛进行有效控制,持续的疼痛刺激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理性重塑,急性疼痛有可能发展为难以控制的慢性疼痛。
实施规范化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对于普通外科病人的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上海市医学会麻醉科专科分会和上海市医学会普外科专科分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上海市麻醉科和普外科医生的临床实践,撰写《普通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上海专家共识(2020版)》,以期为普通外科的围手术期镇痛管理提供参考。
1 普通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原则1.1 规范化镇痛管理普通外科手术的术后镇痛可纳入全院的术后疼痛管理架构中,成立全院性或以麻醉科为主的包括普通外科医师和护士在内的急性疼痛管理(acute pain service,APS)小组,可有效提高普通外科围手术期的镇痛质量。
APS小组的工作范围和目的包括:(1)治疗围手术期疼痛,评估和记录镇痛效果,处理不良反应和镇痛治疗中的问题。
(2)进行术后镇痛必要性和相关知识的宣教。
(3)提高手术病人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4)减少术后疼痛相关并发症[1]。
1.2 预防性镇痛现代疼痛管理理念倡导预防性镇痛,即术前给予有效的麻醉或神经阻滞,并在疼痛出现前给予足够的镇痛药[如选择性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以减少创伤应激,防止中枢敏化,降低痛阈值,减少术后镇痛药的用量和延长镇痛时间。
1.3 多模式镇痛多模式镇痛是指联合应用不同的镇痛方法和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采用不同的给药途径,作用于疼痛发生的不同部位、时相和靶点,从而达到镇痛作用相加或协同的目的,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2]。
多模式镇痛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围手术期镇痛管理方案。
目前,临床实践中推荐的联合用药方案包括阿片类药物分别与选择性COX-2抑制剂、非选择性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和(或)对乙酰氨基酚等合用。
普通外科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推荐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或椎管内镇痛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多种镇痛药物。
对于采用自控镇痛的病人,应用自控镇痛药物结束后,建议继续口服或静脉使用NSAID药物以减轻术后残余疼痛。
1.4 个体化镇痛不同病人对疼痛和镇痛药物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普通外科不同手术的疼痛强度和持续时间也存在较大差异,与手术部位、类型密切相关;应根据病人的疼痛程度,选择口服或静脉给药、硬膜外镇痛、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等不同镇痛方式。
个体化镇痛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最优化的疼痛管理方案。
此外,个体化镇痛还应考虑病人因素,使病人应用最小的药物剂量即可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
有条件时,可检测基因多态性,进行疼痛程度分层管理,指导阿片类药物的使用[3]。
2 普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药物镇痛药物的应用是普通外科围手术期镇痛管理的基石。
目前,普外科围手术期常用的镇痛药物包括局部麻醉药、NSAID、对乙酰氨基酚、阿片类药物、曲马多、氯胺酮、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等。
普通外科常用镇痛药物用法用量、禁忌证和不良反应等见表1,临床医师应针对不同类型疼痛选择相应镇痛药物[4-6]。
例如:炎性疼痛可选用NSAID,对于切口痛可选用阿片类药物,内脏痛临床医师应可选用羟考酮,神经病理性疼痛可选用加巴喷丁或普瑞巴林等[7]。
图片图片3 普通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技术3.1 PCA技术PCA是医护人员根据病人的疼痛程度等因素,预先设置镇痛药物的给药模式,再交由病人“自我管理”的一种镇痛技术。
其中以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和静脉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的应用最广泛。
3.1.1 PCEA PCEA利用PCA装置将药物输入硬膜外腔,主要适用于胸背部及以下区域疼痛的镇痛。
局部麻醉药复合阿片类药物的PCEA方案中,常用的局部麻醉药为0.1%~0.15%罗哌卡因或0.1%~0.12%布比卡因,常用的阿片类药物及其用法见表2。
以0.1%布比卡因+2 μg/mL 芬太尼或0.3 μg/mL舒芬太尼为例,采用0.9%生理盐水稀释至250 mL,镇痛泵参数设置为输注速率2~5 mL/h,单次给药剂量2~5 mL,锁定时间10~20 min。
图片3.1.2 PCIA PCIA利用PCA装置经静脉途径给药,操作简便,可供选择的药物较多,适用范围较广。
但PCIA是全身性用药,不良反应较多,镇痛效果略差于PCEA。
PCIA中常用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方案见表3。
对于非阿片类药物耐受的病人,不推荐设定背景剂量给药,建议采用多模式镇痛。
图片3.2 椎管内镇痛技术椎管内镇痛技术适用于胸、腹部及下肢术后镇痛。
椎管内镇痛可分为蛛网膜下腔阻滞和硬膜外阻滞,后者还包括骶管阻滞。
椎管内镇痛的主要优点是对病人的呼吸、循环等生理功能影响小,相较于全身给药,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此外,椎管内镇痛无明显的运动神经阻滞。
相较于PCIA,PCEA不影响病人的意识,镇痛效果更好,且利于病人活动。
腹部手术后硬膜外镇痛可改善肠道血流,降低胰岛素抵抗,促进肠蠕动和肠功能的恢复。
但椎管内镇痛有时会出现阻滞不完全,或阻滞过度引起下肢乏力、低血压等情况。
椎管内镇痛病人发生硬膜外血肿的风险较低,但接受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病人硬膜外血肿发生率显著增加。
严重肝功能障碍、凝血功能异常者禁用硬膜外阻滞镇痛。
在拔除硬膜外导管前,预防性抗凝剂量的低分子肝素应停用12 h,治疗剂量低分子肝素应停用24 h,普通肝素应停用8 h;或在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1.4后拔除硬膜外导管,应用比伐卢定或阿哌沙班的病人应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后拔管。
椎管内留置导管期间不建议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
拔除硬膜外导管后至少4 h方可恢复使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8]。
3.3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技术神经阻滞镇痛可减少伤害性刺激的中枢传入,不良反应少,而且随着超声技术的普及,其已广泛用于普通外科围手术期镇痛[1,9]。
穿刺部位感染、严重畸形、局部麻醉药过敏是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的禁忌证。
3.3.1 颈浅丛阻滞颈丛阻滞能为颈部手术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
主要适用于甲状腺、颈部血管、颈椎等手术的麻醉和术后镇痛,也适用于部分头颅、耳部手术的麻醉和术后镇痛。
联合胸椎部神经阻滞还适用于锁骨、上胸部、肩部等部位的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
3.3.2 前锯肌平面阻滞前锯肌平面阻滞多用于胸壁、胸腔以及背部手术的麻醉和术后镇痛。
如乳腺癌根治术、乳腺腔镜手术、开胸手术、胸腔镜手术、胸腔引流术和腋下区手术等。
3.3.3 腹横肌平面阻滞腹横肌平面阻滞适用于各种腹部手术和腹股沟区手术的麻醉和术后镇痛,如疝修补术、减重手术、常规腹腔镜手术、阑尾切除术等。
3.3.4 腹直肌鞘阻滞腹直肌鞘阻滞多用于经腹直肌切口的腹部手术的麻醉和术后镇痛,如胃肠道手术、单孔腹腔镜手术、腹腔镜腹股沟斜疝手术等,也可用于脐疝手术的麻醉和术后镇痛[10]。
3.3.5 腰方肌阻滞腰方肌阻滞多用于腹部和下肢手术的麻醉和术后镇痛。
如疝修补术、腹腔镜手术、阑尾切除术、胃部手术等。
3.3.6 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阻滞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多用于腹股沟手术(如腹股沟疝修补术)和盆部手术的麻醉和术后镇痛。
由于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进入腹横肌平面和穿出腹横肌平面不一定同步,可能导致阻滞效果不理想。
可在相同穿刺部位,即腹外斜肌和腹内斜肌之间追加5~10 mL的0.5%罗哌卡因以确保两根神经同时被阻滞。
4 不同类型普通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镇痛方案围手术期镇痛方案一般采用多模式镇痛,镇痛药物一般以对乙酰氨基酚和(或)NSAID为基础,手术切皮前15~30 min给予首次量,术后24~48 h按时追加给药,但应注意药物的禁忌证。
对于微创手术,首选对乙酰氨基酚和(或)NSAID镇痛,如效果不佳,可按需给予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
对于创伤大,疼痛剧烈的开腹手术,可给予阿片受体激动剂PCIA,并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定,以及低浓度局部麻醉药复合阿片类药物的PCEA。
建议根据手术部位、类型以及麻醉科医师的经验,选择合适的方法。
4.1 颈部手术颈部手术后疼痛一般较轻,单纯对乙酰氨基酚和(或)NSAID镇痛多可明显缓解疼痛。
对于创伤大的颈部淋巴结广泛清扫手术,可考虑联合使用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甚至阿片受体激动剂镇痛。
局部浸润或颈浅丛阻滞是颈部手术常用的术中和术后镇痛方法,可根据手术方式,选择相应的阻滞方法。
4.2 乳腺手术乳腺手术后疼痛多为轻中度,在单纯应用对乙酰氨基酚和(或)NSAID镇痛基础上,可考虑联合使用阿片部分激动剂镇痛;对于创伤大的乳癌根治术,可考虑采用阿片受体激动剂镇痛。
建议根据手术范围,选择局部浸润或超声引导前锯肌平面阻滞作为术中及术后镇痛方法。
4.3 腹壁疝手术腹壁疝手术后疼痛多为轻度,单纯对乙酰氨基酚和(或)NSAID镇痛即可明显缓解疼痛。
可根据手术范围,选择局部麻醉药局部浸润,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腹直肌鞘阻滞或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阻滞作为术中及术后镇痛方法。
对于巨大切口疝或其他复杂疝手术,预期疼痛达中度或重度的病人,可考虑PCEA或阿片受体激动剂PCIA。
颈部手术、乳房手术及腹壁疝手术术后镇痛优先采用口服镇痛药物,选择镇痛药物时应注意病人有无相关禁忌证。
4.4 胃肠手术胃肠手术术后疼痛多为中度至重度。
(1)微创胃肠手术可采用阿片受体激动剂PCIA,也可联合使用局部麻醉药切口浸润、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腹直肌鞘阻滞或腰方肌阻滞等镇痛技术。
(2)开放胃肠手术首选局部麻醉药复合阿片类药物行PCEA。
此外,可选择术前口服加巴喷丁或普瑞巴林,术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氯胺酮、右美托咪定,术后采用阿片受体激动剂PCIA。
此外,可联合局部麻醉药切口浸润、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腹直肌鞘阻滞及腰方肌阻滞等镇痛。
4.5 肝胆手术根据手术类型、术后疼痛程度制定镇痛方案。
如病人肝功能无明显异常,血小板计数及其功能正常,镇痛药物可以对乙酰氨基酚和(或)NSAID为基础。
(1)对于微创肝胆手术,病人术后早期如能恢复饮食,可口服镇痛药物。
镇痛药物选择时应注意病人肝功能状态以及胆道是否通畅,避免药物在体内蓄积,诱发或加重相关不良反应。
此外,还可联合采用局部麻醉药切口浸润、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腹直肌鞘阻滞及腰方肌阻滞等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