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化学图象与图表专题
高中化学图像图表专题复习

高中化学图像图表专题复习一、图象题对于化学有关图象问题,可按以下的方法进行分析:1、看图像,认清坐标系,搞清纵、横坐标所代表的意义,并与勒夏特列原理挂钩。
所谓看图像,是指:一看轴(即横坐标和纵坐标的意义),二看点(即起点、折点、交点和终点),三看线(即线的走向和变化趋势),四看辅助线(如等温线、等压线、平衡线等),五看量的变化(如温度、浓度、压强、转化率、产率、百分含量等的变化趋势)等,这是解题的基础。
2、紧扣可逆反应的特征,搞清正反应方向是吸热还是放热,体积增大还是减小、不变,有无固体、纯液体物质参加或生成等。
3、看清速率的变化及变化量的大小关系,注意图像的走向是否符合给定的反应,在条件与变化之间搭桥;也可以根据坐标的数据,判断反应物或生成物在方程式中的系数,或据此求反应速率。
4、看清起点、拐点、终点,注意图像是否经过“原点”,即是否有“0”项,尤其是特殊点的意义,看清曲线的变化趋势。
5、先拐先平。
例如,在转化率-时间图上,先出现拐点的曲线先达到平衡,此时逆向推理可得该变化的温度高、浓度大、压强高。
6、定一议二。
勒夏特列原理只适用于一个条件的改变,所以图像中有多个变量时,先固定一个量,再讨论另外两个量的关系。
7、注意图像题中物质的转化率与百分含量的关系:某物质的转化率与其“百分数”相反。
(一)化学平衡图像【例1】.(2011全国II 卷28) 反应aA(g)+bB(g)催化剂cC(g)(ΔH <0)在等容条件下进行。
改变其他反应条件,在Ⅰ、Ⅱ、Ⅲ阶段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0.01.02.03.04.05.06.0 5.0 10.0 15.0 20.0 0.0 5.0 10.0 15.0 0.0 10.0 15.0 浓度/(m o l ·L -1) BA C3.00 2.001.001.860.76 0.621.501.00 0.50时间/minIⅡⅢ回答问题:(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 为_____________;(2)A 的平均反应速率v I (A)、v Ⅱ(A)、v Ⅲ(A)从大到小排列次序为_________; (3)B 的平衡转化率αI (B)、αⅡ(B)、αⅢ(B)中最小的是_____,其值是__________;(4)由第一次平衡到第二次平衡,平衡移动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 (5)比较第Ⅱ阶段反应温度(T 2)和第Ⅲ阶段反应温度(T 3)的高低:T 2 T 3(填“>”“<”“=”),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达到第三次平衡后,将容器的体积扩大一倍,假定10min 后达到新的平衡,请在下图中用曲线表示第IV 阶段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曲线上必须标出A 、B 、C )。
化学反应原理之图象 (1)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化学反应原理之图像分析✧ 第31题化学反应原理的考查点近几年的高考题的重难点主要是对图形数据分析能力、归纳能力、画图能力的考查以及一些简单计算能力应用。
✧ 以图像为载体的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的综合考查化学平衡图像问题是高考化学试题中最常见的一种题型。
该类题型的特点为图像是题目的主要组成部分,把所要考查的知识寓于坐标曲线上,简明、直观、形象,易于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类比能力和推理能力。
解答化学平衡图像题必须抓住化学方程式及图像的特点。
析图的关键在于对“数”、“形”、“义”、“性”的综合思考,其重点是弄清“四点”(起点、交点、折点、终点)及各条线段的化学含义,分析曲线的走向,发现图像隐含的条件,找出解题的突破口。
(1)解答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题的一般步骤第31题 化学反应原理2.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盖斯定律 1.根据条件写反应方程式7.反应速率、平衡常数、转化率、反应热等计算5.图像、数据分析、归纳3.化学平衡移动原理6.画图(能量变化、速率变化、平衡移动、电化学等) 4.电化学原理(2)解答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题常用技巧①先拐先平在含量—时间曲线中,先出现拐点的则先达到平衡,说明该曲线表示的温度较高或压强较大。
②定一议二在含量—T/p曲线中,图像中有三个变量,先确定一个量不变,再讨论另外两个量的关系(因平衡移动原理只适用于“单因素”的改变)。
即确定横坐标所示的量后,讨论纵坐标与曲线的关系或确定纵坐标所示的量后,讨论横坐标与曲线的关系。
图像类型及例析1.v-t图对于可逆反应m A(g)+n B(g)p C(g)+q D(g),若其他条件都不变,只是在反应前是否加入催化剂,可得到如下两种v-t图像。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1>a2B.t1<t2C.两图中阴影部分面积相等D.图Ⅱ中阴影部分面积更大【答案】c2.c-t图【31.(2012)】为探讨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表:表中Vx=____mL,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化学知识点图文

高三化学知识点图文一、化学元素周期表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化学研究中的基础工具,通过元素周期表,可以了解元素的原子结构、化学性质以及元素间的关系。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的递增顺序排列,常见的元素周期表是由118个元素组成的。
每个元素都有其特定的原子序数、原子符号和相应的原子量。
图1:化学元素周期表二、原子结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图2: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云是由电子组成的,电子带负电荷,分布在原子核周围。
电子的能级决定了电子云的构型。
三、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常见的化学键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共价键:共享电子对,通常形成于非金属元素间。
离子键:由正负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力形成,在金属和非金属之间形成。
金属键:由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云构成,电子被共享,形成金属结构。
图3:化学键示意图四、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化学式是描述化合物中元素种类和元素比例的一种方式。
常见的化学式有分子式和实验式。
分子式:用元素符号表示化合物中各类原子的种类和数量。
实验式:在分子式上,附加原子间的连接方式,以描述化合物的结构。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的文字描述。
反应物写在反应方程式的左边,产物写在右边,通过化学方程式,可以了解反应物与产物之间的化学变化和反应条件。
图4:分子式和实验式示例五、物质的性质分类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的观察性质,不改变物质的化学组成。
例如,颜色、形状、密度等。
化学性质:物质与其他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能力。
例如,燃烧、酸碱中和等。
六、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酸会提供H+离子,碱会提供OH-离子,生成水。
图5:酸碱中和反应示意图七、红ox反应和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发生氧化的物质称为被氧化剂,发生还原的物质称为还原剂。
常见的化学平衡图像分析讲解

1、V-t 图像
例1 下图是可逆反应 A+2B 而变化的情况。
2C+3D ,随外界条件改变
反
v正
应
速 v正
v逆
率
v正
v逆 v逆
0
降温
加压
时间
由图可推断: ⑴正反应是 吸热 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⑵若A、B是气体,则 C的状态是 气体 , D的状态是 液体或固。体
2、物质的量(或浓度)-时间图像(n或c-t图)
B. 升高温度
C. 增大Z的浓度
D. 增大X的浓度
浓度
Z
Z
X
X t1 t2 t3
时间
3、速率-温度(V-T) 图像或速率 -压强(V-P) 图像
例4.可逆反应 mA(g) + nB(g)
pC(g) +qD(g)
V
V
V(正)
平衡点
V(逆)
平衡V点(正)
V(逆)
T
正反应是 吸热 反应
(放热、吸热)
P
m + n > p +q ( > = < )
C%
V
v正
a a
A.
b
B.
v逆
b
0
t
0
t
A%
V
v正
ab C.
0
a
b
v逆
D.
t
0
t
[小结:解题关键 ]
(1)判断反应物和生成物
(2)确定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计量数
(3)按要求作答
例3 在密闭容器中,反应 X(g)+Y(g) Z(g) (正反应
为放热反应)在 t1时达到平衡, t2时由于条件改变平衡破
高三化学复习专题化学图表题解法课件

mol/L,反应经20分钟就达到平衡, 。
(3)设实验3的反应速率为V3,实验1的反应速率为V1,则V3
=、<=),且C3
1.0mol/L(填>、=、<、=)
V1(填>、
(4)比较实验4和实验1,可推测该反应是
热)。理由是
.
反应(选填吸热、放
解决表格题的基本思路
理解:理解表格中各个列项中数字的意义,巧 妙地将表格语言转换成化学语言。
总结: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化学图 表题的解题方法。我们认为图表语言是个表现 方式,化学知识是载体,理解是关键,化学能 力的培养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而这一目标的达 成则往往借助于语言这一媒介,只有语言的理 解能力得到充分提高,思维素质才会有很大发 展。
理顺: 理顺表格中数据间的变化趋势,联系相 关的化学知识,寻找其中的变化规律,快速准 确地解决问题。
三、图表综合语言
例5. 某种发动机燃料由A、B两种物质混合而成,A、B两种物质含有C、
H、O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已知常温下A、B及CO、H2的燃烧热如下:
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化学反应速率图像分析

答案 D
真题部分
解析 由相同时间内,环戊二烯浓度减小量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可知,T1<T2, A项错误;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和环戊二烯的浓度等,a点时温度较低, 但环戊二烯浓度较大,c点时温度较高,但环戊二烯浓度较小,故无法比较a点 和c点的反应速率大小,B项错误;a点和b点温度相同,a点时环戊二烯的浓度大 于b点时环戊二烯的浓度,即a点的正反应速率大于b点的正反应速率,因为b点 时反应未达到平衡,b点的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故a点的正反应速率大 于b点的逆反应速率,C项错误;b点时,环戊二烯的浓度减小0.9 mol·L-1,结 合生成的二聚体浓度为环戊二烯浓度变化量的2(1),可知二聚体的浓度为0.45 mol·L-1,D项正确。
迁移应用
1.如图是温度和压强对反应X+Y⇌2Z影响的示意图。图中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平衡时
混合气体中Z的体积分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答案
A.上述可逆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CD B.X、Y、Z均为气态C.X和Y中最多只 有一种为气态,Z为气态D.上述反应的逆 反应的ΔH<0
知 识 归 纳 几种特殊图像
第三步:想规律。联想外界条件对反应的影响
第四步:巧整合。分析图像,图表和可逆反应的特点、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和 平衡 的影响规律
考点四 化学反应速率图象及其应用
例 题 讲 解 题型一 速率时间图像
1.全程速率-时间图象
如 Zn 与足量盐酸的反应,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出现如图情况。 原因解释:AB 段(v 渐大),因为该反应为___放__热____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 ___温__度____逐渐升高,导致反应速率_逐__渐__增__大__;BC 段(v 渐小),则主要原因随 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___c_(H__+_)__逐渐减小,导致反应速率_逐__渐__减__小__。
高考化学图像图表专题

2015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图像、表格专题【题目类型】类型一:从表格信息总结规律(例:2015广一模31(2)问)类型二:从图中信息总结规律类型三:从题中信息总结规律并作图(例:2015广一模31(3)问)类型四:从题中信息总结规律并分析原因【总结规律型分析方法】1、提取什么?审清题,明确目标,并做好标注。
2、怎么提取?分析变化趋势和斜率变化3、答题模板:其他条件不变,随着自变量(横坐标)变化(增大或减少),XX因变量(纵坐标)逐渐(增大/减少)。
或者就横坐标、自变量分区作答(非单调曲线)写规律时的原则:先整体后局部【分析原因型分析方法】答题模板:什么因素的改变使什么平衡向什么方向移动,结果是什么【作图策略】分析图表信息,确定横竖坐标,做好“三点一变化”:起点、终点、转折点和变化趋势例题1(类型二).[2014广东高考31]用CaSO4代替O2与燃料CO反应,既可提高燃烧效率,又能得到高纯CO2,是一种高效、清洁、经济的新型燃烧技术,反应①为主反应,反应②和③为副反应。
①1/4CaSO4(s)+CO(g) 1/4CaS(s)+CO2(g) ∆H1=-47.3kJ∙mol-1② CaSO4(s)+CO(g) CaO(s)+CO2(g) +SO2(g) ∆H2=+210.5kJ∙mol-1③ CO(g) 1/2C(s)+1/2CO2(g) ∆H3=-86.2kJ∙mol-1(1)反应2CaSO4(s)+7CO(g) CaS(s)+ CaO(s)+6CO2(g)+ C(s) +SO2(g)的∆H=4∆H1+∆H2+2∆H3(2)反应①-③的平衡常数的对数lgK随反应温度T的变化曲线见图18,结合各反应的∆H,归纳lgK-T曲线变化规律: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b)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分析:1.审题(图)时目标是什么?2.K的含义?lgK的含义?哪些量与K变化趋势一致?(以反应①为例)3.该反应的自变量?因变量?4.变化趋势和斜率变化如何?受什么因素影响?练习1:[2014广州一模31]硝酸铈铵[(NH 4)2Ce(NO 3)6]广泛应用于电子、催化工业,其合成路线如下:(4)为了研究步骤Ⅲ的工艺条件,科研小组测定了(NH 4)2Ce(NO 3)6在不同温度、不同浓度硝酸中的溶解度,结果如右图。
高三总复习之化学图像题酸碱中和滴定

【思路点拨】一. 中和滴定原理酸碱中和滴定,是利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测定未知浓度碱(或酸)的方法,其基本原理利用指示剂来判断滴定终点,此时n(酸)=n (碱)(一元酸碱),从而计算未知酸(或碱的浓度)。
在此值得注意的是,酸碱的物质的量相等,而不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相等,因为如有弱酸或弱碱能不断电离出氢离子或氢氧根。
二。
指示剂及变色范围甲基橙:(红色)3。
1 (橙色)4.4 (黄色)(酸性范围内变色)石蕊:(红色)5.0 (紫色) 8。
0 (蓝色) (在中和滴定中不使用)酚酞:(无色)8.2 (浅红色)10。
0 (红色)(碱性范围内变色)三。
几种情况(1)0.1mol/L强碱滴定0.1mol/L强酸起点:pH=1,滴定终点,pH=7,可使用甲基橙或酚酞做指示剂。
(2)0。
1mol/L强碱滴定0.1mol/L弱酸起点:pH〉1,滴定终点,pH>7,若均为一元酸碱,滴定终点消耗的体积相同,滴定终点溶液呈碱性,只能是用酚酞做指示剂。
(3)0.1mol/L的强酸滴定0.1mol/L弱碱起点,pH〈13,滴定终点,pH<7,若均为一元酸碱,滴定终点消耗的体积相同,滴定终点溶液呈碱性,只能使用甲基橙做指示剂.四。
图像分析1. 看纵坐标(起点):纵坐标是溶液的pH,如果是0.1000 mol·L-l盐酸,pH=1,如果是0。
1000 mol·L—l醋酸,pH>1;如果是0。
1000 mol·L—l NaOH溶液,pH=13,如果是0.1000 mol·L—l氨水,pH<13。
总之,通过纵坐标上的起点可以判断溶液是强酸强碱还是弱酸弱碱。
2. 看线的走向:如果滴定曲线比较“陡",即pH变化快,是强酸强碱的中和滴定;如果滴定曲线平缓一些,则是强碱和弱酸或强酸和弱碱的中和滴定.图1 图2图1中a曲线是强碱滴定强酸,b曲线是是强酸滴定强碱;图2中的曲线是弱酸滴定强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届化学图象与图表题化学图形题是一种利用数学中的二维图象解决化学问题的题型。
它考查范围广,中学化学中的所有内容,如元素化合物、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均可以此方式进行考查。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这种以数学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题目不断增多。
这类题型的特点是:图象是题目的重主要组成部分,把所要考查的知识寓于坐标曲线上,简明、直观、形象。
解答图象题必须抓住有关概念和有关物质的性质、反应规律及图象特点。
析图的关键在于对“数” “形” “义” “性”的综合思考,其重点是弄清“起点” “交点” “转折点(拐点)”“终点” 及各条线段的化学含义。
基础能力测试百看不如一练1.在1 L 含0.1 mol NaAlO 2和0.1 mol Ba (OH )2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浓度为0.1mol ·L -1的H 2SO 4溶液,下列图象中能表示反应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与加入硫酸溶液体积之间关系的是A .B .C .D .2.下列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与对应的图形相符合的是A .NaHSO 3粉末加入HNO 3溶液中B .H 2S 气体通入氯水中C .NaOH 溶液滴入Ba (HCO 3)2溶液中D .CO 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3、将足量的CO 2不断通入KOH 、Ca(OH)2、KAlO 2的混合溶液中,生成沉淀与通入CO 2的量的关系可表示为:4.向用盐酸酸化的MgSO 4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产生的沉淀质量m与加入的体积V 之间的关系,关于下图曲线的推测正确的是A .ab 段产生的沉淀为硫酸钡B .ab 产生段的沉淀为氢氧化镁C .bc 段产生的沉淀为氢氧化镁D .bc 段产生的沉淀为硫酸钡和氢氧化镁5.反应N 2O 4(g )2NO 2(g );ΔH =+57 kJ ·mol -1,在温度为T 1、T 2时,平衡体系中NO 2的体积分数随压强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 、C 两点的反应速率:A >CB .A 、C 两点气体的颜色:A 深,C 浅C .由状态B 到状态A ,可以用加热的方法D .A 、C 两点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A > Cm/g相对浓度O 3 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研究光化学烟雾消长规律,在一烟雾实验箱中,测得烟雾的主要成分为RH (烃)、NO 、NO 2、O 3、P AN (CH 3COOONO 2),各种物质的相对浓度随时间的消失,记录于右图,根据图中数据,下列推论,最不合理的是A .NO 的消失的速率比RH 快B .NO 生成NO 2C .RH 及NO 2可以生成P AN 及O 3D .O 3生成P AN7.已知:4NH 3(g)+5O 2(g)=4NO(g)+6H 2(g). △H=-1025kJ/mol 该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
若反应物起始物质的量相同,下列关于该反应的示意图不正确的是提高能力测试一不留神,就把这部分内容掌握了8.某温度时,Ag 2SO 4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
该温度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含有大量SO 4B .0.02mol/L 的AgNO 3溶液与0.2mol/L 的Na 2SO 4溶液等体积混合不会生成沉淀C .Ag 2SO 4的溶度积常数(K sp )为1×10-3D .a 点表示Ag 2SO 4的不饱和溶液,蒸发可以使溶液由a 点变到b 点9、甲、乙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A 、A 点表示T 1℃时甲的溶液已饱和,乙的溶液未饱和B 、B 点表示T 2℃时甲、乙两物质的溶液均达饱和且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C 、将T 3℃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 2℃,析出的乙比析出的甲多D 、若乙中含有少量的甲,可用重结晶的方法提纯乙10.某化学科研小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A 2(g)+3B 2(g) 2AB 3(g)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得到如下图所示的变化规律(图中T 表示温度,n 表示物质的量),根据图示得出的判断结论正确的是A .反应速率a>b>cB .达到平衡时A 2的转化率大小为:b>a>cC .若T 2>T 1,则正反应是放热反应D .达到平衡时,AB 3的物质的量大小为:c>b>ac (SO 42-) (×10-2mol/L ) c (A g +) (×10-2m o l /L )11、如图所示为一恒压容器。
在恒定温度下,将1moIN2和3moIH2混合后由A口快速充入容器,封闭A反应,在t0时刻达到平衡,t2时刻再从A口快速充入一定量NH3,对闭A,t3重新达平衡至t0。
在0--t4时间内混合气中NH3的体积分数(纵坐标)随时间:(横坐标)变化的曲线正确的是C12.已知:2H2S+SO2=3S↓+2H2O。
某同学向100mL氢硫酸溶液中通人标准状况下的二氧化硫气体,所得溶液pH变化如图所示。
他据此得到的下列四条关于二氧化硫和亚硫酸的说法。
请分析其中正确的是A.SO2是弱电解质B.H2SO3不是强酸C.亚硫酸是比氢硫酸还弱的酸D.原氢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0.05mol·L-113.下图是一水溶液在pH从0至14的范围内,H2CO3、HCO3-、CO32-三种成分平衡时的组成百分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此图可完全根据1.0 mol/LHCl溶液滴定1.0mol/L碳酸钠溶液的实验数据绘出B.1.0 mol/LHCl溶液滴定1.0mol/L碳酸钠溶液恰好反应时呈中性C.二氧化碳溶液在血液中多以HCO3-的形式存在D.在pH为6.37及10.25时,溶液中C(H2CO3)= C(HCO3-)= C(CO32-)14.已知可逆反应aA+b B c C中,物质的含量A%和C%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在T1、T3温度时达到化学平衡B.该反应在T2温度时达到化学平衡C.升高温度,平衡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15.在2L密闭容器中,800℃时反应2NO(g)+O2(g)2NO2(g)体系中,n(NO)随时间变化如表:(1)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____ ________。
已知:K(300℃)>K(350℃),该反应是_____ ___热反应。
(2)下图中表示NO2的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 ____。
用O2表示从0~2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___。
(3)能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
a、v(NO2)=2v(O2)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c、v逆(NO)=2v正(O2)d、容器内的密度保持不变(4)为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__________。
a、及时分离出NO2气体b、适当升高温度c、增大O2的浓度d、选择高效的催化剂16.污水处理分析时,常用双硫腙(H2Dz,二元弱酸)把金属离子配合成电中性的物质,再用CCl4萃取络合物,从而把金属离子从水溶液中完全分离出来。
如用双硫腙(H2Dz)~CCl4分离污水中的Cu2+时,先发生配合反应:Cu2++2 H2Dz Cu(HDz)2+2H+,再加入CCl4,Cu(HDz)2就很容易被萃取到CCl4中。
(1)写出双硫腙和Fe3+络合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萃取过程中要控制适宜的酸度。
如果溶液的pH过大,其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是用双硫腙(H2Dz)~CCl4络合萃取某些金属离子的酸度曲线。
它反映了萃取某些金属离子时适宜的pH 范围。
E%表示某种金属离子以配合物形式被萃取分离的百分率。
某工业废水中含有Hg2+、Bi3+、Zn2+,用双硫腙(H2Dz)~CCl4络合萃取法处理废水。
请根据上图回答问题:(2)欲完全将废水中的Hg2+分离出来,须控制溶液pH=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调节pH=2时,铋(Bi)的存在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其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萃取到CCl4中的Zn(HDz)2分液后,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振荡后,锌又转到水溶液中。
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能力测试发挥你的潜能17.在一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某化学反应2A(g) B(g)+C(g),在三种不同条件下进行,其中实验Ⅰ、Ⅱ都在800℃,实验Ⅲ在850℃,B、C的起始浓度都为0,反应物A的浓度(mol·L-1)随时间(min)的变化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1)在实验Ⅰ中,反应在20 min至40 min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 __mol·L-1min-1。
(2)实验Ⅱ和实验I相比,可能隐含的反应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Ⅲ和实验Ⅰ的比较,可推测该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_____(填“正”或“逆”)反应方向移动,该正反应是_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4)与实验Ⅰ相比,若实验Ⅰ中的A的起始浓度改为0.8 mol·L-1,其它条件不变,则达到平衡时所需用的时间___________实验Ⅰ(填写“大于”、“等于”或“小于”)。
18.(11分)沉淀物并非绝对不溶,且在水及各种不同的溶液中溶解度有所不同,同离子效应、络合物的形成等都会使沉淀物的溶解度有所改变。
已知AgCl + Cl- ==[AgCl2]-,右图是某温度下AgCl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情况。
由以上信息可知:(1)由图知该温度下AgCl的溶度积常数为。
(2)AgCl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出现如图所示情况(先变小后变大)的原因是:(3)设计实验证明S(AgCl)>S(AgI)>S(Ag2S),实验方案是(4)若在AgCl形成的浊液中滴加氨水有什么现象?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19.(8分)如图:横轴表示溶液的pH,纵轴表示Zn2+离子或[Zn(OH4)]2-。
P离子(配离子)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数,回答下列问题。
(1)往ZnCl2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可表示为。
(2)从图中数据计算可得Zn(OH)2的溶度积(K sp)= 。
(3)某废液中含Zn2+离子,为提取Zn2+。
离子可以控制溶液中pH的范围是。
(4)往1 L 1.00 mol ·L-1 ZnCl2溶液中加入NaOH固体至pH=6,需NaOH mol(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忽略溶液体积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