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

合集下载

“中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中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生 的 日我 教育 能 力 ,让 学 生在 各种 活 动 中不 断 获 得
学 生 在 构 睦新 的学 习结 构 模 式 并 发 挥 积 极 效 益
的过 程 中 一 心 因 素 有 着 巨 大 的重 要 作 用 , 生学 其 学 习心 理 发 展 健 康 否 , 与 教 师 的教 育方 式 ( 大 程 都 很
全面 培养高素质跨世纪人才的 目的
具 体 的 目标 r 激 励 和 促进 学 , 学 习 心 理 健康 ① # 发 展 , 轻 心理 压 力 , 学 生 产 生积 极 的 学 习 动 机和 减 使 学 习兴 趣 , 养 意 志毅 力 。 指 导和 帮助 学 生 构 建适 培 ② 合 自身 个性 特 点 、符 合 学 生 认 知规 律 的 学 习 结 拘 和 方 法 + 握 正 确 的学 习策 略 , 掌 使学 生 学 会 学 习 而 终 身
度 上是 心 理 激 h 厅式 ) 优 劣 有 很大 的关 系 。 的 因而 该
成 功 的 欢 乐 , 脱 失 败情 绪 . 摆 建 积 极 健康 的 感 情 ,
子 课 题 研 究 的 H怀 是 :着 重调 查 在 教 学 班 中 教 师 现 有 的 教 育方 式 对 生 心理 所 产 生 的 影 响 和 作 用 ,并
二 、课 题 界 定 与 研 究 目标 学 策 略 . 指 在 学 习情 境 中 . 习者 对 学 习任 是 学
务 的 认 、 学 习方法 的调 用 和 对 学 习过 程 的 调控 , 对
受益 。⑤研究教师运用恰 当的途径 和方法将学习策 略和方法的指导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 中去 ,促进教 法改 进 和 学 法 指 导 的 统 一 和谐 发 展 切 实 提 高 教 育 一
的 剖 新 能

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现状调查与研究

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现状调查与研究
问卷 调 查 和访 谈 。
合语 言运用 能力 的形成建 立在语言技能 、 言知识 、 语 情感 态 度、 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合发展 的基础上 。 语言 技 能和语 言知识 是综 合语 言运用能力 的基础 。情感态 度是 影 响学 生学 习和发展 的重要因素 。学习策略是提高学 习效
A每天都有 B偶 尔有 . .
选A8 . 2. 人 占 67 %

B2 2人 。 7 - 占 33 %
你有 背诵经典 句子

段 落 、 文 吗 ? A. 常 课 经
B偶 尔 .
选 A0人 , 0 占 %

B3 0人 , 1 0 占 0 %
表 3 学生英语 阅读 策略调查统计表
翳 释 f 。尊稿尊l n g e} 必曼 dctn 溢 0 lnu尊 00; 黩 ¥鞴 hn 稿{Euao 0基 ; j a ¨ i £ i
础 教 育 外 语 毂 学 研 究 一 线 论 坛
表 2 学生英语 学习习惯调查统计表
问题 选 项 结 果
你每天都读

背英语基础 知识 吗?
关键词 : 学习策略 ; 情感态度 ; 学习习惯
2 调 查 工 具 .


前 言
主要 通过对学生问卷随机抽样调查统计 与数 据分 析及
对部分学生的访谈 记录( 在学生问卷 中随机抽取 3 份 进行 0
英语教学成功与否不只是教 的因素起作用 ,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学生的学 习方式 和策 略( 晓玲 ,0 8 。《 张 2 0 ) 普通高 中英语课程标准 ( 实验 )( 03 亦指出 : )20 ) ) 高中英语 课程的总 目标是使学 生在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 习的基础上 ,进 一步 明确英语学 习的 目的 , 发展 自主学 习和合作学 习的能力 ; 形

农村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培训实施的调查研究

农村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培训实施的调查研究

《 中英 语 课 程 标 准》 ( 验 稿 ) 以 培 养 学 生 综 高 实
合 语 言 运 用 能 力 为 总体 目标 ,提 出 了 在 英语 教 学 中 帮 助 学 生 形 成 有 效 的学 习 策 略 以 促 进 教 学 质 量 的提 高 的 要 求 。农 村 是 英 语 基 础 教 育 改 革 的重 点 。 在 新 一 轮 课 程 改 革 理 念 的指 导 下 对 中学 生 实 施 学 习策 略 培训 将 对
课 改 全 面推 广阶 段 ,农 村 中 学 生英 语 学 习策略 培 训 实施 离新 课 改 的要 求 还 有 一 定距 离 , 实现这 一 目标 还 需要 教 师 、 学校 与 相 关职 能 部 门 的共 同努 力 。 f 键 词】基 础教 育 农 村 中学生 英语 教 学质 量 学 习策略 培 训 关
习 机会 ,解 决 学 习 困 难 ,但 不 善 于 评 价 与 交 流 学 习 效
果 。学 生 在 升 学 与 高 考 的 压 力 下 忙 于 各 种 语 法 、词 汇
的学 习 与积 累 , 课堂 教 学并 未 给 其 提 供 交 际 能 力 培 养
的机 会 ,农 村 教 学 条 件 的 落 后 使 教 师 们 不 重 视 课 堂 实
务。
农 村 英 语 教 学 质 量 的提 高 起 到 促 进 作 用 。 随 着 课 改 的 全 面 推 广 ,教 学 中实 施 学 习 策 略培 训 已成 为 推 动 农 村
中 学 英语 教 改 与 创 新 的 必 要 环 节 。为 此 ,笔 者 对 某 地 区 农 村 中 学 生 英 语 学 习 策 略 培 训 实 施 的情 况 进 行 了 深 入 的调 查研 究 ,在 分析 原 因 的 同时 提 出针 对 性 的建 议 。

初中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

初中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


c ! du a i n Pr c i ~ a d Re e r 一 c t aJ a t e s ac 、 o n —h E

塑蛊
鱼 量

分: 有时使用” “ : 、4分 经常使用 ”“ 、 5分 : 总是使用 ” 等五
生, 全体学生的得 分低于 2 8分 , . 3 即基本不使用此策略。 本调查结果说明: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较少运用图画等非 语言信息来教学,所以学生对于非语言信息的敏感度 不 强 : 师没有指定课外读物 , 教 也没有规定学生每天必须 阅
种情况 , 要求接受调查的学生根据 自己使用学 习策略的情
况确定选项。
调查对象为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八 中学初二年级 的 31 1 名学生, 笔者根据学生 2 1 年 的英语期 中测验成绩 00 将被试者分成了优等生( 5分以上 )中等生 (0分以上 , 8 , 6 8 5分以下 ) 和后进生(0分以下 )并进行了对比分析。 6 ,
英语 学>策略的使用情况与学生的英语 学习成绩呈正相关。片面强调技 能的培养 而忽略 学习策略 的形成 , - 7 导致 学生不会学 习, 加重 学生的学 习负担和 心理 负担 。良好的学 习策略 可以大面积提 高学习质量 。因此 , 在英语教学 中对 学生进行策略运 用训练是 必要 的。
关 键 词 : 中英 语 ; 学 ; 习策略 初 教 学
每个项 目后面有 1 —5五个选项, 代表 1 5分。 —5 ~ 1
部分, 是学生学会自学的核心部分。它是学习方法与学习
内容进行沟通 的操作 系统,伴随着学习活动 的深入而形
成, 也会随着学生对英语学 习的目标期望的高低与学习内 容的难易程度 的变化而变化。
分分别表示: “ : 1分 从来不使用” “ : 、2分 基本不使用 ”“ 、3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例《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研究》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例《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研究》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生的学习热情,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自主学习成
为日常学习的常态。
(2)积极参加各种政治教学活动,继而达到提升教 教学目标
学质量、增长教育知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科学、合理的
自主学习,增强学生自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学界和心
教学理论作认真的学习,为课题研究的开展建立理论平
台。
(3)认真选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明确课题研
究的目标、内容、对象等相关内容,撰写开题报告、申
报立项。
(1)全面归纳整理研究资料,做好收集和整理工
作。如: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教学随笔、 课例研究综
调查报告、录像课等。 述
(2)对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并做好结题工作,如
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2)问卷法:了解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自主学习的
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
需。
(3)研究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 教学策略选
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形 择与设计
成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
(4)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搜集利用
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成为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主攻
方向。针对自主学习在当前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 学生学习能
存在的“低效”“无效”问题,结合影响自主学习的因 力分析
素和中学生心理特点,
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
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已
刻不容缓。
(1)调查法:了解我校八年级学生道德与法治自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例《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 策略的研究》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生学习动机_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_闫婉明

初中生学习动机_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_闫婉明

2011年第5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 5,2011(总第129期) JOU RN A L OF M U D AN JIA N G CO LL EG E OF EDU CA T IO NSerial N o 129[收稿日期]2011-03-30[作者简介]闫婉明(1983-),女,河北枣强人,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健康心理学;王勇慧(1966-),女,河北枣强人,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认知心理学。

初中生学习动机、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闫婉明 王勇慧(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摘 要] 采用问卷对北京市一所普通初中(非重点)的313名(初一、初二、初三)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其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的关系及两者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结果表明:初中生的学业成绩与深层型动机、成就型动机、深层型策略和成就型策略呈显著正相关,与表面型动机和表面型策略呈显著负相关;初中学生在表面型学习动机、表面型学习策略和成就型学习策略上存在年级显著差异;学业成绩高低分组学生在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成就型动机对学业成绩的解释量为17.7%,其余依次为 表面型策略 、 性别 和 表面型动机 ,其解释量分别为7.9%、2.4%和1.2%,四项总的解释量为29.2%。

[关键词] 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业成绩[中图分类号]G63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23(2011)05-0099-03一、引言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以满足某种学习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

[1]它能够引发并维持个体学习活动的倾向,是直接推动个体学习的动力[2],具有起动性、方向性、强度性和持久性的特征。

学习策略的定义尚未统一,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学习策略的特征,如:学习策略是学习的规则系统,学习策略是学习过程或步骤,学习策略是学习活动等。

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

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

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学生学业压力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中学生学业压力的现状、应对策略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以期为缓解中学生的学业压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概述中学生学业压力的主要来源和表现形式,分析学业压力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应对学业压力的策略,包括个人层面、家庭层面和学校层面的策略,并分析这些策略的有效性。

本文将深入研究中学生应对学业压力的心理机制,包括认知、情感、动机和社会支持等方面,揭示中学生应对学业压力的心理过程和影响因素。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中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应对学业压力的方法和策略,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我们也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中学生学业压力问题的关注,共同为缓解中学生的学业压力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文献综述学业压力是中学生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其产生的根源、表现形式以及对学生的影响一直是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学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中学生的学业压力问题愈发严重,引起了广大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国内外学者对中学生学业压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压力源、压力感知、压力应对和心理机制等方面。

在压力源方面,多数研究认为学校环境、家庭期望、同伴关系以及自我期望等都是中学生学业压力的主要来源。

在压力感知上,个体的认知评价、应对方式以及社会支持等因素都会影响学生对学业压力的感受程度。

而关于压力应对,研究指出,积极的应对策略如寻求社会支持、时间管理、放松训练等能有效缓解学业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心理机制方面,学业压力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长期的学业压力可能导致学生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甚至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自尊和自我效能感。

同时,中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时,其心理适应机制和应对策略的形成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受到个人特质、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贵州省中学生认知与学习策略的研究

贵州省中学生认知与学习策略的研究
对策 。
教会学生学 习一直是教育心理学 领域研 究 的热 点课题 , 围绕这一 问题 ,国 内外教 育心理学领域 从 8 0年代 以来兴起 了学 习策 略的教 学与 训练 研究 ,大大 促进 了课 堂教 学 的改 革 ,取得 了良好 效果 。学 习策 略作 为 一个 教育 心理学 的正 式专用名 词 ,是 在布 鲁 纳 ( r n r ,S ) 9世 纪 5 Bu e ,J . 。1 n 0 年代提 出 “ 认知策 略”后逐 渐形 成 和确立 起来 的 … 。大 量
sa hso s: ( ) Fo uir eir ,te t e ̄ l e gio dla i rt e c ai eG ae o g er hw c 1 rm Jno t S no h u n e l f o t na r n s ae s snr s ga t r s i 2o 3 sd v o cn i n e n g t g i i e n s h i d gn u .b thr i a eiit ei . h ue tsoe i ec usa no aem r ta yo e rd s tdns 2 p u tee 8 xb i i Sno 2 T es dns cr ahsbcl o Ji r r oe hna t r ae u e t f l ly n r t sn e fu 3 n h G s .( ) h l soe 4sbc e r oetn t os u teg s oe r S f e lt ys a i s ta b si fcc T egr crs n1 u sa saem r a eby ,bth r crsa l—r ua r t tg s es h y nE iay i s i l h h i s l ee g o re e l n o B l f,C nr e e ,S r c t tg s D e t tg sad Sl —rglt t t e u sa s ( ) T emio t s d ns ees ot lblf u aes a i , ep s a i e i o is f ree re e n f eua r sa g ssbc e. 3 h nr t et o y re i l i u y soe dtem jr u et soe d eecsi Pr r ac crsa a i s d ns crs i rne e om e—ap ahgas Sl—asrv ol, l— eua r t t e ,n h ot t y f n f n p r c 01, e o f set ega S f rglt s ae s i se o r g y i n f r Ma gm n sbc e.C mpr i ao t t et, ioi t et soe nec usa r oe adE ot nae et u sa s o aigwt m jrys d ns tem nrys d n crsi ahsbc eaem r. l n h i u h t u s l Ke rs d ct npyhlg yWo d :euai sc o y;cg io dla igs a ge o o ont na r n rt s i n en t e i 1 问 题 的 提 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2002年秋应用心理学XX北流市初级中学林信【内容提要】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主观因素,学习策略则是影响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

本文对中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特点及发展规律,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中,随年级的升高,表面型动机的强度呈上升的趋势,深层型动机与成就型动机呈减弱的趋势;中学生的学习策略与学习动机的发展具有相似的模式;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有显著的正相关,一般来说,学习动机低水平的学生,往往更多运用一些较消极的学习策略,学习动机高水平的学生,能较多运用一些积极、主动的学习策略。

【关键词】中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策略 /创新学习【正文】一、引言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两个重要概念。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

而对学习策略,目前尚无一个确切的定义,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学习策略的特征,如,学习策略是学习的规则系统(Duffy,1983),学习策略是学习过程或步骤(Nisbert & Shucksmisth, 1987 ),学习策略是学习活动(Mayer,1984)等。

虽然上述观点各有侧重,但都是以认知理论为基础的。

我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具体地讲,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加工和监控的学习方法或技巧。

在重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今天,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已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以往的研究均表明,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都是影响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学习动机中的成就动机是影响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X 晓明等,1991);成就动机和学习策略在同等程度上影响学业成绩,不同成绩的学生在成就动机和学习策略上有显著差异(X志华等,1993);教学中不同的目标结构会导致学生形成不同的学习动机,从而取得不同的学业成就(郭德俊等,1994)。

关于学习策略,有研究者阐述了学习策略的概念(许占泉等,1997);学习策略的功能及学习策略的训练(黄勇,1995;汤丰林,1996);分析了初中学生学习策略的构成成分及其影响因素(闵树明等,1997);研究了初中学生学习归因、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努力归因、能力归因、成功归因对学习策略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学习归因通过学习策略间接影响学习成绩(谷生华等,1998);不同年级、不同成绩组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策略水平(辛涛等,1998)。

这些研究均从不同角度分别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进行了探讨,且着重研究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未来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么样学习的人。

"在当今实际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一次的时间由以前的150年,缩短到现在的70天。

因此学会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校学习的顺利进行,促进心理健康,极大地开发学习潜力,而且更有利于走上社会继续学习,获取新的知识,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促进社会的发展。

这足以证明调查研究学习策略的必要性和时代性。

那么关于中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二者关系是怎样?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各自的水平与发展趋势如何?不同的动机水平与不同的策略水平之间有无相关?若有相关,其具体的关系如何?这正是本调查研究所要考察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1.调查对象本调查研究涉及北流市5所学校。

其中4所中学,包括重点、准重点、一般、薄弱校,1所高级中学,即北流市高级中学。

各所学校都随机抽取三个班,在各中学中,除北流市高级中学的被试为高一年级学生,其它中学选取被试为初一、初二学生。

共取样999名学生,其中男生550名,女生449名;初一287名(男生159 名,女生128名),初二486名(男生218名,女生268名),高一226 名(男生110名,女生116名)。

2.问卷的编制本调查研究采用Biggs(1987)编制的“学习过程问卷”,使用了6个维度,包括学习动机中的表面型、深层型和成就型,以及学习策略中的表面型、深层型、成就型。

每个维度包括6个项目。

例如,表面型动机是指学生为了应付检查和考试及格而进行学习的动机,相应的学习策略是采取一些应付性的、肤浅性的、消极被动的学习方法;深层型动机是指对所学内容有内在兴趣,为弄懂和掌握知识而进行学习的动机,相应的学习策略是采取一种钻研性的、探索性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成就型动机是指为了获得高分和得到表扬而进行学习的动机,相应的学习行为则较大地受外界他人观点的影响。

(比如老师和家长等所提倡、推崇、表扬的做法和方式)3.数据分析本调查采用团体施测。

问卷回收后,剔除无效问卷,评分采用 5 分制。

施测所得同质性信度Cronbach.70,用Foxbase 进行数据管理,用Spss/pc+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一)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本研究对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表面型动机存在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p=.025)。

进一步单元检验表明,性别在三种动机上无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407、.939、.212),但三种动机则存在年级差异(p值均为.000)。

1.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性别特点通过方差分析探讨其中特点,发现男生在表面型动机上无显著差异(p>.05),但女生在表面型动机上却随年级的升高而呈上升趋势,并且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

可见年级与性别在表面型动机上的交互作用主要是由于女生的变化引起的,同时也表明女生随年龄的增加,更在乎他人对学习的评价。

表1 中学生表面型动机性别差异的方差分析(M±SD)年级初一初二高一 F值男生表面型动机 3.33±.73 3.24±.68 3.41±.64 - 2.02女生表面型动机 3.13±.76 3.26±.66 3.52±.66 3.33**注:**代表p<.0012.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趋势本研究通过对三种动机的发展趋势进行考察,结果表明:(1)表面型动机随年级的升高呈上升趋势,并且高一(M=3.47)与初一(M=3.24)、初二(M=3.25)年级的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这表明,初一、初二学生的表面型动机虽然加强,但没有质的变化,高一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他们每天都在自觉地抓紧学习,而初一、初二的学生则表现的相对轻松些。

(2)深层型学习动机表现出明显的线性趋势(F=9.24,p=0. 00)。

总体上看,随年级升高,学生的深层型动机在减退,并且初一(M=3.92)与初二(M=3.77)、高一(M=3.68)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5)。

这表明,初一年级的学生对所学课程很感兴趣,为弄懂及掌握知识而进行学习。

但进入初二以后,这方面就明显不如初一年级了,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高中。

(3)成就型动机也同样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初一、初二、高一的成就型动机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83,3.53,3.49, F=17.10,p=.000)。

总体上看,随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成就型动机在减退,并且初一与初二、高一的学生之间在成就型动机上有明显差异(p<.05)。

这表明初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上具有强烈的争强好胜,关注他人特别是教师及家长对自己学业评价的特点,随年级的升高,他人的评价在中学生的学习上的作用逐渐减弱。

高一学生的成就型动机比较低,可见,这与学校的特点及学生、家长的观念有关、与个人的学习态度有关。

配对样本的t检验表明,深层型学习动机占主导地位,成就型动机次之,最后是表面型动机,三种动机之间在强度上差异显著(p=. 000)。

(二)中学生学习策略的特点本研究对中学生的学习策略进行了多元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性别与年级在学习策略上并没有交互作用(p分别为.088,.079,.577)。

进一步单元检验,发现深层型策略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p=.049),其它两种类型均无明显差异。

在年级主效应上,表面型策略与深层型策略具有显著差异(p值均为.000),成就型策略则无显著差异(p=.052)。

1.中学生学习策略的性别特点通过方差分析进一步探讨其特点,随年级的升高,男生在深层型策略上无显著差异,但女生在此却呈下降的趋势。

高一年级的女生与初一、初二年级的女生存在着显著差异(见表2)。

t检验发现,各年级的男生、女生在深层型动机上并无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875,.976,. 777)。

所以可以得出,性别在深层型策略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女生在此上的变化引起的。

表2 中学生深层型策略性别差异的方差分析(M±SD)年级初一初二高一 F值男生深层型策略 3.47±.61 3.33±.67 3.35±.59 - 2.25女生深层型策略 3.50±.58 3.39±.66 3.19±.55 3.33**注:**P<.001。

2.中学生学习策略的发展趋势本研究通过对三种策略的发展趋势进行考察,结果发现:(1)表面型策略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并且高一(M=2.80)与初一(M=2.66)、初二(M=2.69)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可见随年级的升高,学生更多的采用一些应付性的、消极被动的学习方法,到高中这种现象更加突出。

(2)深层型策略随年级的升高而减退(初一、初二、高一深层型策略的平均分别为3.48,3.36,3.26),并且初一与高二学生之间在此存在显著差异(p<.05)。

(3)成就型策略随年级的升高而存在明显的减弱趋势(初一、初二、高一的成就型策略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57,3.40,3.07),并且初一年级与初二、高一之间,初二与高一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5),由此可推知随年龄的升高,学生的学习行为较少受他人所影响。

配对样本的t检验表明初一、初二年级成就型策略占主导地位,深层型策略次之,最后是表面型策略,三种策略使用上差异显著(p=.000),而高一年级学习则深层型策略占主导地位,成就型策略次之,表面型策略运用最少,三种策略使用上均有显著差异(p=.000)。

(三)中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关系本研究通过相关考察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见表3)表3 中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之间关系表层型动机深层型动机成就型动机表层型策略深层型策略成就型策略表层型动机 .6*深层型动机 .10*成就型动机 .19* * .43**表层型策略 .37* * .01 .06*深层型策略 -.02 .41** .25** .00成就型策略 .01 .37** .39** -.06*注:*代表p<.05 **代表p<.0011.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中,表层型动机与深层型动机和成就型动机均有显著的相关,且成就型动机与表层型动机、深层型动机的相关更显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